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八年級語文上冊《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設計

八年級語文上冊《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8W 次

  【教學構想】

八年級語文上冊《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設計

現在的學生,都擁有美好的理想。在追求理想的過程中,他們會遇到一些困難和挫折。此時,該如何面對呢?是積極進取,還是踟躇不前?爲此,在他們成長的關鍵時刻,教師應該引導他們樹立必勝的信心,堅定成功的信念,學會找尋解決困難的方法;引導他們在感知和體驗文本的基礎上,認真思考並從中受益,以便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

八年級,正是學生思維從感性向理性過渡的重要時期。本文的相關內容與學生固有的信息儲備形成了一定的信息差,所以本文能夠激活學生的思維,刺激和豐富他們的好奇心與求知慾。 針對以上的分析,教學中擬採用以下方法:

1.首先佈置預習。

從兩個大的方面引導學生預習:①請同學們提出自己最感困惑的問題。②用筆勾畫出自己最喜歡的段落或句子或詞語,並談談自己喜歡的理由。

2.在進行課堂教學時,我準備從以下幾個角度切人:

①讓學生整體感知文本。②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師生合作、生生合作共同解決疑難問題。③引導學生分角色朗讀重點段落,體味人物的心理活動及思想感情。④引導學生深人探究,把握文章的主旨。⑤體驗反思:創設情境,給學生提供一個可供吸納和構建的平臺。

3.拓展延伸。

請同學們聯繫生活實際,談談自己的“人生經驗”。

  【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

一、知識與能力

1.概括文中的主要事件。

2.感受文中的心理描寫和語言描寫,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過程與方法

1.讓學生自主解讀文本,充分提出自己感到困惑的問題。

2.課堂上。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充分地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引導學生多角度解讀課文和品味語言。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文中所蘊含的生活哲理,能正確地面對困難和運用恰當的方法去戰勝困難。

  [教學重難點]

重點:引導學生體會文中所蘊含的生活哲理。

難點:品味文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教學安排] 一課時

1.認真預習課文,讀一讀,想一想,品一品。

2.熟讀課文,揣摩精彩的字、詞、句、段,結合自己的理解與體驗,聯繫實際,談談體驗或啓示。

  [教學步驟 ]

  第一課時

一、 導人新課,激發興趣,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

二、 導語 一:

師:同學們,你們有過緊張害怕的經歷嗎?如果有,請你談一件令你緊張害怕的往事。

(學生們紛紛談自己的經歷)

師:大家談得好極了,談出了自己的真切體驗。看來啊,親身經歷的害怕的事的確令人難以忘記,也許這種體驗會讓我們銘記一輩子。現在,讓我們來共同感受一下:一位8歲少年是如何戰勝緊張與害怕的。

導語 二:

師:同學們,你們有過冒險的經歷嗎?如果有,請你們談談具體的經過,然後說說你從中獲得了什麼教訓(或道理)?

(學生們談經歷和感悟)

師:今天,我的收穫很大。因爲我感受着大家的感受,體驗着大家的體驗,感悟着大家豐富多彩的人生思考。我相信,這種分享,不僅僅是對我,對我們每個人,都具有深刻的意義。

(這一板塊,旨在激發興趣,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我在兩個班分別採用了不同的導語 ,結果有很大的差別。導語 一能夠讓全體學生很快地進入狀態,搜尋翻找記憶中的往事,課堂氣氛一下子被激活;而導語 二卻讓部分學生卡了殼。因爲多數人沒有經歷過冒險的事,所以根本就無從談起。此外,對初二的學生而言,本文敘事性很強,所以我力圖讓學生在文本的影響下,學會有條理地陳述一件事。)

二、走進文本

1.整體感知文本。

要求學生大聲朗讀課文。鼓勵他們根據提示,概括文本的主要內容。

師:首先請同學們各自大聲朗讀課文,帶着兩個任務去讀。

第一,請依據我的提示,說說本文寫了一件什麼事情。(提示:在一個悶熱的下午,我————,最後。)第二,提出你感困惑的問題。 (概括文本的主要內容,教師爲什麼要給一定的提示呢,直接讓學生表述不行嗎?原因有兩點:第一,避免學生步入“泛泛複述課文”的誤區;第二,給學生搭梯子,讓其“跳起來摘桃子”,在實踐中增強他們解決問題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學生讀課文,並在書上圈點勾畫。教師板書完“提示”後,在學生中巡視。在此過程中,發現有些學生勾畫出不認識的字詞。據此。教師在黑板上進行了集中歸類。

字詞有:

啜泣(chuò) 瘦骨嶙峋(Iín xún) 噗噗(pū) 訓誡(jiè)

納罕(nàhǎn) 迂迴(yū) 頭暈目眩(xuàn)

(這個環節是在教學過程 中隨機生成的。我原以爲這一課的生字詞比較簡單,就可以忽略不講。可事實上學生的水平千差萬別,不瞭解的大有人在。由此看來,教師還得引導學生多多積累字詞,不可聽之任之。)

師:一位教育專家說過:生命的交往、思想的交流和思維的碰撞,往往能夠進射出智慧的火花。下面請前後四人小組合作交流,討論問題。’把能夠解決的問題在組內儘快解決,把不能解決的問題進行篩選和整理,然後提出一兩個全組最難解決的問題,並寫在紙條上交給我。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難。”我相信,憑着大家的聰明才智,一定能給我一個又一個的驚喜。

(我在備課過程中,就琢磨:如果學生在提問的過程中,提出了想象性或探究性的問題,可以適時適地解決;如果學生未能提出這樣的問題,教師可以以合作者的身份提出部分問題或創設相關情境。)

師:(教師邊收問題邊讚美學生的提問)大家所提的問題,的確有深度、有個性,簡直讓老師無法取捨。下面讓我們來共同篩選出最難解決的問題吧

2.質疑探究。

小組合作交流、討論有關疑難問題(教師也可參與其中),然後共同整合出有價值的問題。

用投影儀呈現問題:

⑴文章開頭“雖已時隔57年,可是那種悶熱我還能感覺得到”,57年了,悶熱仍然能夠感覺得到,可能嗎?作者爲什麼要這樣寫?

⑵“我”明明知道這座懸崖是“不可能登臨的禁地”,爲什麼偏偏要去攀爬呢?

⑶傑利對“我”有點不放心,可他爲什麼“還是和大家一起走了”呢?

⑷如何評價傑利和其他的小夥伴?

⑸文中第14自然段最後一句“我聽見有人啜泣,正納罕那是誰時,結果發現原來是我自己”,明明是自己哭,爲什麼到後來才“發現原來是我自己”呢?這種說法是否合理?

⑹“暮色蒼茫,天上已出現了第一顆星星,懸崖下面的大地越來越昏暗”這句話除了描寫當時的景物外,有沒有特別的含義?

⑺當“我”被困在懸崖的石架上,欲上不能,欲下不得時,心裏會怎麼想?

⑻父親爲什麼帶着安慰的口氣說“晚飯做好了”?

⑼父親爲什麼不把“我”抱下懸崖,而是讓“我”自己下來?(請想一想父親此時的心理活動)

⑽依據課文內容,請談談“我”在爬下懸崖的過程中,心裏是怎樣想的?

⑾父親是怎樣指導我走下懸崖的?

⑿當“我”投入父親的手臂中時,爲什麼會有一種巨大的成就感?爲什麼說“這是我永遠忘不了的經驗”?

⒀爲什麼作者覺得走過的路很遙遠?

⒁作者把爬下懸崖的過程描寫得如此細緻生動,有什麼目的?

⒂“我曾屢次發現,當我因爲看到前途遙遠可怕以致灰心,喪氣時,我只要想到很久以前我在一座小懸崖壁上所學到的經驗,我便能應付一切”,這句話說明了什麼?

⒃設想一下,如果是你在上面,你的父親會怎樣救你下來呢?

⒄假如“我”的父親沒有來,你作爲“我”的同學,將怎麼辦?

⒅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懸崖上,將怎麼辦?

⒆假如你是除了“我”、傑利以外的其他小男孩中的一個,你能嘗試着評價一下“我”、傑利以及其他小男孩嗎?

⒇如何理解題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深刻含義?文章標題能否改成“童年往事”,爲什麼?

(以上絕大部分問題是學生在課堂上提出來的,極少數是我充實進來的。我認爲這些問題都有一定的深度。比方說:⒃一⒆題的設計,不僅能夠促進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深層理解;而且通過“假設”,可以讓學生進入情境,去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價值取向等等,從而獲得對自然、社會和人生的有益啓示。)

師生互動,共同整合出三道有價值的問題:⑵ ⑸ ⑿

(下面要進行的這一板塊,可以圍繞“把握內容主旨;品味富有表現力的語言”這兩個大的方面切入。)

3.深入探究,合作解決問題。

(爲什麼要選擇這三個問題呢?原因:一、這三個問題能夠貫串全文,起到統率全篇的作用,其中第三個問題與主旨的關係最爲緊密;二、如果解決了前面兩個問題,教師就比較容易引導學生昇華、拓展和聯想第三個問題及相關情境。)

(解決問題時,一定要緊扣文本,不能架空分析。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在課堂上,應該爲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時間和空間,鼓勵學生說出獨立的見解和感受,促使學生從多個角度理解課文的人文內涵。)

“我”明明知道這座懸崖是“不可能登臨的禁地”,爲什麼偏偏要去攀爬呢?

提示:①不服輸,敢於向自己的弱點挑戰。②從衆心理在作怪。③愛面子,禁不住小夥伴們的激將才去的。(只要言之成理,言之有據即可,大可不必強求答案的唯一性。以上三種答案都可以。)

文中第14自然段最後一句“我聽見有人啜泣,正納罕那是誰時,結果發現原來是我自己”,明明是自己哭,爲什麼到後來才“發現原來是我自己”呢?這種說法是否合理?

提示:合理。當被困在懸崖的石架上,欲上不能,欲下不得時,“我”害怕極了,緊張與恐懼已佔據了整個身心,以至於精神恍惚,形成錯覺。

當“我”投入父親的手臂中時,爲什麼會有一種巨大的成就感?這句話提到的“經驗”是什麼?爲什麼說“這是我永遠忘不了的經驗”?

(首先,我要求學生分角色朗讀16-----22自然段。因爲這部分是體現文章主旨的關鍵所在。爲了快速引導學生進入情境,體驗角色,就必須引導他們讀文本。朗讀是學生通過語言文字走向文本,與作者對話交流,進行心靈碰撞的過程,是一項語文教學中不可缺少的語言基本功訓練。朗讀中,一面是課文的豐富內涵對學生起着潛移默化的薰陶感染作用,一面是學生以自己的全部經驗對課文作出多元反應。因而,它既是理解語言的有效手段,也是增強語感、發展語感的重要途徑。)

提示:因爲“我”原來身體不好,一向膽小,面對困難就感到緊張害怕甚至恐懼,而今天運用父親“走一步,再走一步”的方法,“我”終於攀下了懸崖,“我”感到既驚奇又自豪。通過這次經歷,“我”戰勝了怯懦,戰勝了自我,變得堅強、勇敢和自信。所以當“我”投入父親的手臂中時,會有一種巨大的成就感。

因爲經歷爬懸崖這件事後,我明白了一個經驗(即人生道理):面對困難,除了要有信心和勇氣外,還要有戰勝困難的智慧與方法——學會把困難分解成一個個小困難,並且循序漸進,堅持不懈地去克服。

(教學時,如何把這個問題向縱深處挖掘、探究。取決於教師引導的合理性和豐富性。引導得好,就會出彩出新,師生共同受益;引導得不好,就會貼標籤,可能會把主題強加給學生,這樣師生都覺得索然無味。學生們可能會從多個角度去理解這個問題的若干內涵,比如說:中西文化的差異、喜極而泣的情感狂瀾、父子之愛以及“由不自信到自信再到充滿巨大成就感的心路歷程”等等,總之,圍繞本問題,聯繫文本內容,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的閱讀感受和獨特體驗,引導學生做最大程度的開發。)

三、體驗反思,拓展延伸

創設情境,給學生提供一個可供吸納和構建的平臺。

師:剛纔,大家提出了那麼多精彩紛呈的問題,的確令我佩服。在此,老師也想提一個問題,我提的問題是:

假如你是文中的“我”。在爬下懸崖之後,如果請你跟爸爸、媽媽、傑利和其他小玩伴說幾句心裏話,你會跟他們分別說些什麼呢?

(學生們踊躍陳述自己的想法)

(這一板塊是解讀層面上的“創造性解讀”。這個“假設”問題,能使學生在深入體會文本內容的同時。再次激活思維和豐富角色體驗。教師正好可以利用這一契機,引導學生在深入理解主旨的基礎上重構和健全人格品質。至此,這節課就較全面地實現了三個維度的有機融合。)

結束語:

師:有一首歌唱得好:“不經歷風雨,怎麼能見彩虹。”而我卻要說:不經過心靈的磨練,哪能夠真正地成熟起來?同學們,在人生的道路上,難免會遇到許多溝溝坎坎,曲曲折折。此時,除了要有信心和勇氣外,還要有戰勝困難的智慧與方法。學完這一課,相信大家會有很大的收穫。在此,我真誠地希望大家:在人生的旅途中,能夠“走一步,再走一步”,學會把困難分解成一個個小困難,並且循序漸進,堅持不懈地去克服。你會驚喜地發現:原來前途如此美好,世界如此奇妙。

(總結全文,鼓勵學生積極應對人生中的困難。)

四、佈置課外作業

鼓勵學生與生活對話:聯繫實際,請大家談談自己的“人生經驗”。

(教師所佈置的作業 應該有價值。備課時。我反覆思考什麼樣的題目最有效用,經反覆權衡,選擇了此題,因爲我認爲這道題能夠打通學生的閱讀感知和生活經驗的通道,學生一定有話要說。事實上的確如此,學生聽與說的積極性都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