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濟南的冬天》第二課時教案設計大綱

《濟南的冬天》第二課時教案設計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36W 次

《濟南的冬天》是一篇充滿詩情畫意的散文,老舍先生在英國講學六年之久,英國的霧氣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還去了西南地區,因此來到被譽爲“泉城”的山東省會濟南後,感受非常強烈。下面是小編收集的《濟南的冬天》第二課時教案設計,希望大家認真閱讀!

《濟南的冬天》第二課時教案設計

第二課時

一、研讀第三段:

最妙的是下點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鬆越發的青黑,樹尖上頂着一髻兒白花,好像日本看護婦。山尖全白了,給藍天鑲上一道銀邊。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點,有的地方草色還露着;這樣,一道兒白,一道兒暗黃,給山們穿上一件帶水紋的花衣;看着看着,這件花衣好像被風兒吹動,叫你希望看見一點更美的山的肌膚。等到快日落的時候,微黃的陽光斜射在山腰上,那點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濟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氣。

由於是承接着上文,這裏的“妙”,便是相對於小山而言的;那麼請問,“妙”在哪裏?

(學生思考、討論、發言)

下面的教學圍繞這個問題而展開:

1、朗讀“最妙的是下小雪啊……”。

2、憑語感和直覺找出似有講究的用詞,並選擇兩三處加以點評。

預計:青黑、頂、鑲、露、微黃、斜射、害了羞、微微露出……

3、整體感知,投影:

頂着、露着、微微露出、微黃、斜射、害了羞

矮鬆、(一髻兒)白花、銀邊、花衣、風兒、肌膚、薄雪、粉色

下點(小雪)、(雪)厚點、一點(肌膚)、那點(薄雪)、露出點(粉色)

(讀讀上面三組詞語,並使用疊詞,談談雪後的小山留給我們的印象)

——小小的、窄窄的、微微的、淡淡的、薄薄的、輕輕的、柔柔的、靜靜的、暖暖的……

而這一切,無不與“小山”與“小雪”的特點有關。這兩者相遇,究竟發生了什麼呢?

4、問題聚焦:

這段邏輯依然有趣,投影:

最妙的是下點小雪呀。

就是下小雪吧,濟南是受不住大雪的,_____那些小山太秀氣。

提問1、

本段首尾兩句有何關聯?

——關係:照應。

提問2、在橫槓內填上合適的關聯詞語

——填寫關聯詞語:因爲。

提問3:

“那些小山太秀氣”,是指雪後的小山,還是雪前的小山?

——只要我們不犯糊塗,就能從上面這個句子中發現,那是雪前的小山、素顏的小山。

提問4:

但前文作者寫的卻是雪後的小山,這是爲什麼呢?莫非這雪後的小山,恰恰能夠應證小山雪前的秀美?你對這一問題是怎樣看的呢?

(提示:如果讓你寫雪前的小山,你會寫些什麼?怎樣寫?)

——雪前的所見,應該是:矮鬆、藍天、草地、斜陽。

由於有了一點小雪,於是,這一切便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有了雪色的點綴,矮鬆便成了看護婦;有了雪色的裝裱,天空纔會顯得純淨無暇(這好似與小山無關,但其實,在任何時候,天之藍始終都是三面環山的“濟南”的背景色。正因如此,後文才寫“整個的是塊空靈的藍水晶”——濟南的地理結構不是開放的,更有局域感和整體感);有了雪色的遮掩,草色(注意:所見的,不是草地或是小草,而是“草色”。是不成形的東西)便朦朧欲現;有了雪的折射,暮色掩映下的小山,才散發出誘人的光澤,而且隨着光線和角度的變化,那點“粉色”才一點點地顯露出來(從觀察者的角度看,夕陽是從山的那邊慢慢沉落的,而斷不可能是和觀察者同一個方向;光線是擦着山體而過的,所以作者所寫的,只能是“山腰”而不可能是整面山坡,所以是折射,而不是反射)。

再從“帶水紋的花衣(注意,不是豔麗的花紋,而是素雅的、更富輕盈流動之態的水紋)”、“更美的山的肌膚(當然,不是乾枯欲裂如樹皮的)”來看:它們的主人,無論如何都該是一位清麗溫婉的姑娘。

作者的意思,這就很明確了:

雪景固然美,但是小山之所以貌美如畫,主要不是因爲雪的緣故,乃是因爲小山自身的特質和底色,就是那樣的純粹、那樣秀氣。正因此如此,作者纔要在最後一節把所有的色彩還原:這塊水晶裏,包着紅屋頂,黃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團花的灰色的樹影。

薄薄的積雪彷彿催化劑:沒有微微的雪色,就不會產生色差(黑與白、藍與白、暗黃與白)與色融(微黃與白);而沒有色差與色融,濟南的這一圈小山,就絕不會在觀察者的眼裏和心裏發生如此奇妙的化學反應。所以,無雪不行,大雪也不行(畢竟將這一切全都遮沒了)——“最妙的”,這就非得“小雪”、非得“冬天”、非得“濟南的冬天”不可了。如此這般。

提問5:

從色差的角度,談談這個“鑲”字:

——小山的輪廓如此分明,山尖的白色清晰得猶如一道邊框,不能不說是色差的緣故。

小結:

在這裏,我們再次見證了老舍強大的邏輯思維能力。而且對於一個作家、藝術家而言,這種邏輯和條理的創建,可能完全是無意識的、不自覺的。不過,我們從幾個細小簡單的比擬中,是不是也能看出,他的敘寫中所存在的疑點呢?

投影1:

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點,有的地方草色還露着;這樣,一道兒白,一道兒暗黃,給山們穿上一件帶水紋的花衣。

等到快日落的時候,微黃的陽光斜射在山腰上,那點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

投影2:

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曬着陽光,暖和安適地睡着,只等春風來把它們喚醒,這是不是個理想的境界?

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別可愛,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裏,它們安靜不動地低聲地說:“你們放心吧,這兒準保暖和。”

(學生思考、發言)

——“山坡”和“山腰”有什麼實質性的區別?可同一個地兒的積雪,怎能既擬作姑娘,又比作另一個姑娘的花衣呢!?至於第二段,更像一個小傢伙把一位安詳的老者放到小搖籃裏。

二、研讀第四段:

古老的濟南,城裏那麼狹窄,城外又那麼寬敞,山坡上臥着些小村莊,小村莊的房頂上臥着點雪,對,這是張小水墨畫,也許是唐代的名手畫的吧。

下文依舊有待解的謎團,投影:

“古老的濟南,城裏那麼狹窄,城外又那麼寬敞,山坡上臥着些小村莊,小村莊的房頂上臥着點雪”

提問:

如果說“古老”二字與水墨畫的古樸、簡約以及文化氣息暗暗相合的話,那麼,加黑的部分“城裏那麼狹窄,城外又那麼寬敞”意義何在,可不可以刪去?

(思考、討論、發言)

下面的教學圍繞這個問題而展開:

提問1:點評這個“臥”字,可以採用換詞比較的方法。

——臥:

低低的,矮矮的,小小的,靜靜的。“臥”字便有了人的情態。比起城裏生存空間的狹窄與擁擠,便多了幾份慵懶與舒適、輕鬆與愜意。而村莊以及房頂上的積雪稀疏而鬆散的分佈,以及色調和輪廓的簡練而明快的呈現,使得整個景象猶如幾筆點染而成的小水墨畫。

提問2:這一段和上文的關係如何,和下文的聯繫怎樣;由此,你能發現文章的寫作順序嗎?

——文章的結構層次,絕非簡單的先山後水,而是於此處呈現出了格局的變化。先前寫小山,現在跳出這個狹小的範疇,顧盼整個濟南(畢竟,主題是“濟南的冬天”,而不是“濟南的小山”)——這就有了城內和城外的分野(如果沒猜錯的話,老舍筆下的河水應該是城內的)。同時由於城外的小山已寫,不便重複,於是作者只寫了最接人氣的村莊。可單一“臥”字,居然就讓我們這些賞畫的菜鳥領略了一點水墨畫的風味。

三、研讀第五段:

那水呢,不但不結冰,倒反在綠萍上冒着點熱氣,水藻真綠,把終年貯蓄的綠色全拿出來了。天兒越晴,水藻越綠,就憑這些綠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凍上,況且那些長枝的垂柳還要在水裏照個影兒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麼清亮,那麼藍汪汪的,整個的是塊空靈的藍水晶。這塊水晶裏,包着紅屋頂,黃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團花的灰色的樹影;這就是冬天的濟南。

課題是“濟南的冬天”(而且,此前我們也已分辨了兩種不同課題的表達意味),可是文末,卻不好好兒地點題,卻道:這就是“冬天的濟南”。爲什麼呢?

(思考、討論、交流)

下面的教學圍繞這個問題而展開:

提問1:

“綠的精神”指什麼?能不能用個更容易理解的詞語替換它,投影:

天兒越晴,水藻越綠,就憑這些綠的_____,水也不忍得凍上。

——綠的“特點”:1、彷彿是終年貯蓄的;2、天兒越晴,水藻越綠。

“這些”,意味着這個特點不止一個。

提問2:

濟南冬天的水是不結冰的,對此,老舍做了怎樣富有靈性的解釋?

——不忍得凍上。因爲“綠的精神”和“長枝的垂柳”。

提問3:

“那些長枝的垂柳還要在水裏照個影兒呢”,這樣的聯想除了與河面不結冰有關外,還體現了什麼?

——河水的澄清。而清亮的又何止河水呢?在濟南這塊空靈的藍水晶裏,各種色彩清晰可見,甚至也包括灰色的樹影。這就很容易讓我們想起,朱自清的《春》中青山綠水的那幅畫面;因爲色差,太陽也顯得格外紅潤、美豔了。而“朗潤”和“清亮”又是多麼接近的字眼。

爲什麼是“冬天的濟南”,你明白了嗎?

濟南的冬天是這樣的清新通透,和朱自清筆下的“春”,還有分別嗎?老舍這才如此貼心地提醒你:別忘了,這並非春天哦!這是“冬天”的濟南。

小結:

薄雪好像“害了羞”,濟南“受不住”大雪,水也“不忍得”凍上;

山是有情的,水是有情的,雪有情的,樹是有情的,小村莊是有情的……其實,真正有情的,是人!是作者這樣富於閒情的人!一切景語皆情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