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八年級教案 > 八年級上冊《最苦與最樂》教學設計

八年級上冊《最苦與最樂》教學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6W 次

  【八年級上冊《最苦與最樂》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

八年級上冊《最苦與最樂》教學設計

1、領會作者對人生價值的思考

2、學習課文在論述過程中展現中心論點的寫法

3、樹立對家庭、社會、國家、自己的責任感

  重點、難點

重點:對人生觀的思考,對責任的思考

難點:苦樂觀的深刻內涵

 教學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導入新課

小時候,大人們告訴我:黃連最苦。現在,我告訴你們:出去旅遊最樂。同學們,你們也來說說,什麼最苦,什麼最樂。(學生暢所欲言)剛纔,我們談了對“最苦”和“最樂”的看法,那麼,還有一個人沒有發言,它就是飲冰室主人——梁啓超,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文章——《最苦與最樂》,聽聽他認爲什麼是“最苦”,什麼是“最樂”。

  二、作者簡介:

教師可結合課文註釋,明確有關要點:作者:梁啓超,字卓如,號任公,別號飲冰室主人,曾參與“戊戌變法”,近代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者、學者。文風流暢、犀利、凝鍊。著作:《飲冰室合集》

 三、教師範讀課文。讀後學生再分段落讀。

朗讀時教師加以指導,明確一些較難的字詞的音義:

  四、師生討論課文內容,理清文章結構,整體把握

第一步:先由學生自主閱讀課文,然後填寫以下空格,填寫後互相交流訂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人生最大的快樂。

人生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不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步:分四人小組討論以下問題。

1、 作者認爲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麼?

2、 作者認爲人生最大的快樂是什麼?

3、 作者是如何提出人生最苦的事是責任未了的?

4、 到底什麼叫責任?它的範圍有多大?作者是怎樣層層深入闡述的?

5、 作者是怎樣論述苦樂與責任之間的關係的?結論是什麼?

(第1題:最大的痛苦是應盡的責任未盡。

(第2題:最大的快樂是完成了責任。

(第3題:作者通過與貧窮、失意、意志、死亡進行對比,說明這些痛苦都有辦法排除,而獨有責任未了的苦是像千斤重擔壓在肩頭,無處可逃,從而說明了人生最大的痛苦是責任未了。

(第4題:顯而易見,欠錢沒還,受恩沒報,得罪人沒賠禮,這都是我沒責任的表現。由此推之,對家庭、對社會、對國家,乃至於對自己,都是有責任的。接下去,作者用了三個“凡屬”,概括了所有的責任。

(第5題:作者認爲:人因有責任而苦,盡大責則大快樂,盡小責得小快樂。你想解脫痛苦,就要盡責,想謝卻責任將永遠痛苦,快樂之權操在你手,苦中有樂,苦樂循環,人間趣味。 結論:要在盡責中尋找快樂。)

第三步:師生共同概括板書:

良心受責備 ①

最苦:未盡責任 有苦纔有樂

範疇與程度 ② 苦中有真樂

分說 責小得小樂

責大得大樂

最樂:盡了責任 苦樂的關係 ③

舉聖賢例子 ④

總說 承擔責任 獲得快樂

五、研讀課文。

①指名讀第1段

②爲什麼說“身上揹着一種未了的責任”最苦呢?

(先引導學生找出論說的句子:(正)凡人生在世間一天,便有應該做的事。(反)該做的事沒有做完,便像是有幾千斤重擔子壓在肩頭。從而推論出最苦的原因:受到良心的責備,而且無處逃躲。

③責任有種種,你能從課文中找出有哪幾種責任嗎?

(對人的責任:凡屬我受過他好處的人,我對於他便有了責任。

對事的責任:凡屬我應該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夠做得到的,我對於這件事便有了責任。

對自己的責任:凡屬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現在的自己和將來的自己立了一種契約,便是自己對於自己加一層責任。)

④精讀第3段,領會“大抵天下事,從苦中得來的樂,纔算是真樂,人士須知道負責任的苦處,才能知道有盡責的樂處,這種苦樂循環,便是這活力的人間一種趣味”這句話的含義和在整段中的作用。

(這句話是對上文中“最苦”與“最樂”的深層的分析,點明瞭三者的關係:苦中有樂,苦樂循環。同時又是下文中“處處盡責任,便處處快樂;時時盡責任,便時時快樂”這一論斷的前提和基礎)

⑤參看書下注釋,請同學們在文中找一找作者引用了哪些古語、俗語,名言,你能講講它們的含義嗎?

(有關句子有:古語——如釋重負 俗語——心上一塊石頭落了地 孔子——無入而不自得

名言:孟子——君子有終身之憂 曾子——任重而道遠 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六、品味精彩語段,體會本文“語言平易,親切,如拉家常”的特點

①“答應人辦一件事沒有辦,欠了人家的錢沒有還,受了人的恩惠沒有報答,得罪了人沒有賠禮,這就連這個人的面也幾乎不感見,縱然不見他的面,睡裏夢裏都像有他的影子來纏着我。”

(這段話把一個人未盡責任的痛苦心情刻畫得如此生動,其實是在闡述“人生最苦的事是未盡責”這一道理,這樣親切的語言,就像一個長者在與讀者促膝談心,娓娓道來,沒有一點盛氣凌人的說教口吻。)

②“翻過來看,什麼事最快樂呢?自然是責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樂事。古語說得好:‘如釋重負’;俗語亦說是:‘心上一塊石頭落了地’。”

(這段話用古語、俗語形容盡責後的快樂心情,淺顯易懂,趣味橫生,大大增強了文章的感染力。)

③引導學生閱讀開頭的5個設問句,體會它們的作用。

(這五個設問句環環相扣,由淺入深,層層遞進,把苦樂與責任的.關係闡述得有條不紊,另人信服。同時,雖然本文談的是嚴肅的話題,但由於設問句的運用,使得文章的語言凝重卻不呆滯,有一股靈動之氣。)

(除以上的舉例外,還可讓學生自己找精彩的語句加以分析。)

  七、“價值觀”探究

①梁啓超在本文中列舉了許多仁人志士的憂國憂民、諸聖諸佛的悲天憫人的事例,你是怎樣看待他們的“苦樂觀”?你結合課文的具體語句來談談。

(從文中找出“盡得大的責任,就得大快樂。”“日日盡責任,便日日得苦中真樂。”“責任是要解除了纔沒有,並不是卸了就沒有。”“責任不能逃躲,只有大小的分別。”“想躲責任,只是自投苦海,痛苦永遠不能解除。”“快樂之權,操之在己”。這些認識超越了古人“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與民同樂”之類的苦樂觀,將承擔社會責任,完成社會責任作爲一件最大的樂事來談,反映了作者積極進取的人生觀。

②讀完全文後,你覺得作爲一名青年學生對家庭、社會、國家應負有怎樣的責任?

(要鼓勵學生大膽地談。)

八、結束語

記得在畢淑敏的《孝心無價》一文中讀到這樣一句話:“我不喜歡一個苦孩子求學的故事,家庭十分困難,父親逝去,弟妹嗷嗷待哺,可他大學畢業後,還要堅持讀研究生,母親只有去 賣 血……”,是啊,常常聽到孩子抱怨父母,常常聽到有人埋怨社會,但他們可曾想過自己對長輩、對集體、對社會盡了多少責任呢?同學們,你們想過這個問題嗎?今天,讀了這片課文後,我想大家都應該好好想一想:“未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盡責任是人生最大的快樂”,這是本文的中心論點,也是學習本文後我們最大的收穫。

九、佈置作業

就下面幾個問題情境,體驗“最苦”與“最樂”的感受,寫一篇小作文。

(1) 完成某一學科的學習任務

(2) 完成長輩託付的某項任務

(3) 完成班集體或學校佈置的某項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