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母親會做花涼鞋散文

母親會做花涼鞋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7W 次

母親會做花涼鞋。

母親會做花涼鞋散文

製作花涼鞋是那個年代每一位母親的拿手活兒,那時的母親們有“三好”:針線好、茶飯好、身體好。那個年月已遠去,母親把做花涼鞋的好手藝也帶走了!

那年月的人穿鞋根本不用買,一家老小腳上的布鞋由母親包做,草鞋則由父親包做。母親把做布鞋手藝傳給女兒;父親則把編草鞋的手藝傳給兒子。代代相傳,生生不息,一雙雙腳板在父母做的鞋中漸漸長大,走過一年四季。

記得那時候的布很精貴,在穿衣服問題上,母親要求我們愛惜衣服,實現“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再三年”的目標。實在穿不成了,就改成腳上穿,將破舊衣服洗淨曬乾裁剪成布塊和布條,紮成一捆一捆的,掛在牆上,將來用於納鞋底。母親說,這種布條叫做“鋪陳”,納成鞋底,做成鞋子,這樣又能穿三年。

端陽節快到了,母親要趕在五月初五這天趕製出一雙花涼鞋,送給未來的姑爺。

花涼鞋在夏天穿,它最惹眼的地方是腳拇趾位置上有一朵線絨花,所以叫“花涼鞋”。它的外形與男人們編的草鞋是一樣的,但材質和工藝是不同的。

花涼鞋是由鞋底、鞋跟、鞋耳、鞋鼻和線繩釦子組成,其中鞋底是花涼鞋最重要的部分,製作上就很耗時費力,手快的母親也得花個把月工夫——母親一般是在晚上抽空閒時間來逐步完成“取鞋樣”“砌鞋底”“割鞋邊”“納鞋底”等環節。

在昏黃的油燈下,母親從一個紙夾子裏找出鞋樣——鞋樣是一家人的腳板形狀,一家人在地上留下的腳板印,都被細心的母親用一張紙拓印下來,剪成鞋樣保存起來——放在由棕片粘成的棕殼上,用剪子依照鞋樣剪出鞋底樣式。這時油燈已結出了火紅的燈花,母親挑了挑燈花後就開始“砌鞋底”了。“砌鞋底”就是把平時積攢的千萬塊“鋪陳”像砌石坎那樣有秩序地“鋪陳”在剛剛剪出的鞋樣上。“砌鞋底”完成後,找來一塊白布蓋在鞋底面上,再用針線沿着鞋底邊走一圈縫合,超出鞋底邊的部分,需用快刀割去,這就叫“割鞋邊”。

第二個晚上,母親就開始“納鞋底”了。

納鞋底是個細緻活兒,母親要用千針萬線把鞋底“納”出來,前腳掌和腳後跟是吃力的地方,針腳細密均勻;腳腰處省力之處則繡出各種圖案來。納出這樣水平的鞋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首《中國娃》歌兒唱道,最愛穿的鞋是媽媽納的千層底……一點都沒說錯。

納鞋底用的線是麻繩,麻繩是母親提前準備好了的。秋天的時候,母親就把苧麻園的苧麻割回來,剝下麻,再用篾片颳去表皮,曬乾備用。掛在竹竿上的麻胚子約莫兩三天就曬乾了,母親就把它取下來,開始搓麻繩。搓麻繩是個技術活兒,只見母親找來一片瓦反扣在左腿上,左手握住麻胚子一端,右手把麻胚子的另一端放在瓦上搓。搓好了一股就咬在嘴上固定,再搓另一股,然後將兩股繩合成一股繩,一寸一寸地往前搓合,三尺長爲一根麻繩,一隻鞋底大約需要50根麻繩。

剛合出來的麻繩是生麻繩,還不能直接用來納鞋底,需要與草木灰一起放在鍋裏煮熟。煮熟了的麻繩曬乾後潔白潔白的,納出的針腳纔好看。

母親納鞋底時要用到許多輔助工具,鞋拔子像戴項鍊一樣挎在頸前,頂針像戴戒指一樣戴在右手中指上。有時針錐不動,就把針尖放在頭皮上磨一磨;還是錐不動,就用鞋錐子來錐。納鞋底用的是麻繩,爲防止麻繩在走針腳時斷裂,母親走幾針後就用蜂蠟給麻繩潤一潤。用完一根麻繩後需要銜接另一根,怎樣才能在針腳上不留銜接的痕跡呢?這個技術要領我至今也沒有弄清楚。

就這樣,一雙花涼鞋的.鞋底,母親用了四萬八千針、一百根麻繩、記不清多少個夜晚做出來了!

如果說花涼鞋的鞋底最結實,那麼,花涼鞋的鞋幫最漂亮!它是由七色線合成粗細不一的線繩,在鞋底上先編織出前腳掌的鞋鼻子和兩隻耳朵,再編織出後腳掌的鞋跟和兩隻耳朵,然後用線繩把鞋底上的各部分連綴起來,末了再把另外製作的兩朵線絨花分別縫在兩隻花涼鞋前腳掌的鞋鼻子上。穿着母親做的花涼鞋走路,神氣十足,鞋鼻子上的線絨花也是搖頭晃腦、神氣活現的,吸引着小夥子、姑娘們的羨慕眼光。

在那年月,花涼鞋也曾是小夥和姑娘定親的信物。姑娘的母親會在五月初五這一天,要送給第一次來“送端陽”的小夥子一雙花涼鞋。

花涼鞋是用報紙包裹住的,姑娘囑咐小夥子說,回到家後再打開看。小夥子哪裏等得住到家,在回家途中就打開檢查——看看花涼鞋的鞋鼻子上有線絨花沒有,若有,意思是對小夥子滿意,可以結婚了;若沒有,不急,再考察一年。

小夥子拆開一看,是真正的“花”涼鞋!頓時心花怒放,立馬穿在腳上,一路招搖,吸引着小夥子、姑娘們的羨慕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