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參觀王統照故居散記經典散文

參觀王統照故居散記經典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6W 次

第一次路過王統照故居,那上鎖的四合院塞給我滿懷神祕感,國家怎麼會爲這個人出資建起這麼座仿古四合院?這人到到底有什麼貢獻值得大家懷念?裏邊都是什麼樣子……向附近人探聽也只是,接到那句三言兩語說不清……說來話長,然後擦身而過,只留下引以爲豪的語氣和神情。從此,每每望去只有枉自興嘆,爲什麼一些人那隻言片語中滿溢着崇拜和敬仰?

參觀王統照故居散記經典散文

應該是生活的鞭策令腳步匆匆,使心靈麻木忽略着很多事物吧?正如我爲被迫輟學失去認識世界的心情,由濃烈到淡化到如煙縹緲,還好記得一些利國利民的歷史人物,每次觸及時內心也會翻起些許浪花,比如僅從老公一句:“我只知道王統照是爲相州爲國家爲革命做出貢獻的人。”模糊得到:那是個了不起的人物,至少是位爲國家做出貢獻的革命老戰士,心裏也豎起一神聖不可侵犯的形象,從此面對這座四合院提出疑問的路人,我只能按心裏的答案迴應。一次一位路過的壯年漢子停車走近王統照故居,端詳了一番,向路過的我發問,我說到:“只知道他是爲家爲國做出貢獻的革命老戰士,我不是本地人不瞭解。”那人卻說了這樣一句話:“看這麼大所房肯定是個地主,那年代只有大地主纔會住上這樣的四合院……”那不屑和懷疑的神情就像拋進我心湖一枚炸彈,驟然掀起憤怒的巨浪。

第一次跨過那古樸的門檻是今年春天,偶然發現門開着就滿懷欣喜走了進去:“我可以進來麼?誰在?人呢?”循着哐!哐!哐……的砍樹聲望去,是館長張志貴老師在東牆跟整理雜草樹木,留下一片青竹臨風搖曳,格外引人注目,它們攜手營造一份清新雅緻,讓人感覺那棵光禿禿的羞答答的銀杏成了透明物;還有影碑牆根兩株牡丹也不是很招眼,雖悄悄鼓着紅色苞芽蓄勢待發,但那些乾巴巴的枝子還真讓我忽視爲兩叢香椿;倒是東南牆角根的紫藤能搶風頭,縱橫交錯的枝丫掛滿了花穗,甚至縱容一些新芽提着花穗攀上牆頭,一副歡心的樣子;四合院裏外都是青一色的磚瓦加白牆,青磚鋪就的小路,沿着米數寬小路向北,穿過中門直通最後邊四間大房子,古樸雅緻的黑漆門窗無聲地召喚着,進屋吧,進屋解開你心中的謎。

張老師放下手裏的活,引導我由東廂房起步到其他房間參觀,推開東廂房,衝門口的版面,是放大的王統照免冠照及簡介,那執着自信的眼神令心震撼,那公正的簡介令人神往,我把目光轉向版面簡介逐一細看:1921年1月,王統照與周作人、沈雁冰……等十二人,發起成立了新文化運動史上第一個文學團體——文學研究會,倡導“爲人生而藝術”,標誌着文學革命在中國的開始,此後……張老師在旁邊做解說,稍稍瞭解到王統照是文藝老戰,認識到他由號召抗日救國到反美反蔣,與白色恐怖做鬥爭中的行跡。版面提及與魯迅,矛盾,巴金聯合簽發宣言,與各知名愛國人士推廣義憤填膺的反帝熱浪,弘揚無私無畏的精神。右首版面是黨和國家的卓越領導人之一陳毅市長悼念王統照而寫的《劍三今何在》:

劍三今何在?

墓木將拱草深蓋。

四十年來風雲急

書生本色能自愛。

劍三今何在?

憶昔北京共文會。

君說文藝爲人生,

我說革命無例外。

……

看罷這首詩方明白王統照又名劍三,再讀簡介,也意識到陳毅爲何悼念這個時代的兒子,爲祖國曾有這樣的.文藝勇士慶幸,也爲失去而滿懷深深的痛惜。直到轉身走出東廂房,也恍惚聽到那慷慨陳詞,心裏翻江倒海,一些感想難以言喻。

南廂房的版面多是這位文壇巨匠創作目錄,讓人瞭解王統照當時像荒原上的創業者,追蹤時代的腳步,用筆做武器向一切惡勢力對抗,併爲愛國人士及祖國譜寫了一曲曲頌歌一疊疊歷史見證,對祖國的熱愛激盪在字裏行間。張老師說簡介也就給後人一個大致瞭解,王統照的事蹟一時半會說不完,他的作品值得拜讀和珍藏……

西廂房和正房內陳列了幾件簡陋的物件,版面上也是其用過的東西:硯臺、洗筆、筆筒、墨跡、扇子、箱子、杯子、匙子等等生活用具照片,還有青島的舊居照片,介紹了些沿途的行跡,他曾化名王恂、韋佩、容廬 、盧生、劍光、健先、提西、鴻蒙、息夢、摩盧、摩堅、劍三等,以這些筆名發表作品,敲響警鐘吹響前進號角,這位鞠躬盡瘁爲人民的愛國忠孝之士,即便在病魔纏身之時也忙於工作,並擠出時間爭分奪秒創作直到生命終結。逝世時,人們發現他的長篇《膠州灣》的未完稿尚在案上。真希望能一一拜讀他的作品,若不是這樣來大致瞭解,僅從一塊塊版面獲知一二,又如何知道他歷經多少艱辛磨礪,爲何受人敬仰呢!

正北大屋門外兩側各一棵古槐垂手而立,恭恭敬敬的樣子,進門是通着的兩間,很寬敞,擡頭就看到木質檁條和大梁,左首右首各擺着個玻璃罩臺,大概是陳舊的遺物,很簡陋,據張老師介紹王統照雖出身地主家庭,但一生節儉,常把錢財用於文學道路推動革命運動做利國利民的事,即便是在處境很困苦生活很艱辛時,也曾捐出自己的稿費支持,他的遺物很少,只給國家留下一些生平文學作品……正屋牆上依然是載着照和簡介的版面,多是王統照與革命領導和文藝戰士們的合影。東一間貼南牆靠窗一盤炕,其餘牆上仍是擺着版面,只有炕上一領蘼子席,放着幾本書籍,最上邊一本是《根深葉茂的相州文化》,我在孩子的課本中間好像看到過這本書,雖然很想看其他書,但認爲是公用固定設置在這兒的物品,不可以隨便翻動,所以也沒敢動其他書籍,走到西間參觀了一下陳列的詩書畫作品版面,由於一心想着回家看那本《根深葉茂的相州文化》,而對其他沒了興趣,匆匆離開。

而再次進王統照故居,院子裏已添置了一些相關的物品,石桌石凳等等,還有刻着圖型的石塊,張老師說那是非遺留下的,除四舊時砸爛的牌坊碎石塊,此時拜訪故居的人也多了。張老師忙着熱情地迎送和解說。剛巧遇到教育局領導和鎮領導也來走動,聽他們說打算將王願堅的版面遷來這裏,盡力維護好這紅色教育基地。 不一會兒有扛着紅旗戴紅領巾的學生隊伍來參觀,聽着張老師的解說情緒高漲,場面令人欣慰和激動:沉寂在改革後的情緒被點燃了。那盛開的牡丹仰着笑臉,並不介意大人孩子的忽視;而林立的青竹一副肅然起敬的樣子,靜靜地望着那排向紅旗致敬的紅領巾們,連繁花似錦的紫藤花也自認遜色,把豔羨的目光投向來來去去的人們,剛走過幾位着紅彤彤上衣老人,彼此打量着上衣背面印着老年大學字樣,談笑生風,幸福溢於言表……

我心裏還在着惦念:應該會有人對這位革命老戰士文學巨匠有詳細的解說和記錄吧?從《根深葉茂的相州文化》一書得知,現在的相州學校,就是他王氏家族爲培養有用人才而設立的,在近四五十年風雨歷程中,王氏家族盡心盡力培養出大批推動社會進步的人才,著名的愛國進步人士王翔千,還有他王統照都在這裏學習過,1936年在上海擔任大型文學刊物《文學》主編的王統照回鄉探親,特地向母校師生做了一個多小時題爲《學生》的演講,聽者無不感動,他還編寫了一首校歌:

“明白事理,學習技能,中華積病弱與窮。

身體勞動,精神樸誠,做人救國在於功。

大家力合心同。

銜土的蟻,釀蜜的蜂。

你我他,做一個新兒童,做一個新兒童。

快樂融融,春日的風箏,春日的風箏。”

這所學校爲宣傳革命思想和造就人才方面做出很多貢獻,對諸城縣教育產生過較大影響,單以其門下王統照詩歌文本和行動可想而知,他是五四新文學運動的中堅,文學研究會的發起人之一,他的成就和貢獻讓本地人引以爲豪。是啊!這不僅是小家的自豪也是大家的自豪! 我定定地望了人頭攢動的大屋門前好一會兒,揣着拜讀王統照作品的願望,悄然退出大門,回眸那古銅色飛書門匾,正與下方的紅色教育基地銅牌相映成輝,而莊重的四合院就像版面上那執着自信的容顏,與迴盪在空氣中欣喜激昂的聲音呈對比:一是新時代新氣象……一是吃水不忘挖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