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金黃的麥季散文

金黃的麥季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3W 次

七月上旬,是該收割麥子的時候。

金黃的麥季散文

布穀鳥閒不住。莊窠矮牆上、樹杈間或晴空中,都可見它的影子。或悠悠飛動,或"布穀布穀"鳴叫。此時放眼山川,最爲醒目的有兩色,一是綠,一是黃。綠的是漫山遍野的青草、嘩啦嘩啦翻響的玉米、伏一在地上碧翠欲滴的洋芋。黃的便是大片大片待收的麥田。

麥子黃熟,人顯得特勤快,一有空兒就往自家田邊跑。陽光熾烈灼人,鍍亮直立的秸稈、麥芒。籽粒忍不住,偷着一天天脹一大,麥殼被擠裂脹一破,在陽光炙烤和曝曬時嗶啪嗶啪脆響。風一吹,平如水面的金黃隨之涌起一道道長長的燦爛的波痕,高低起伏。波峯浪谷或從西邊瞬時漾向東邊,或從東邊瞬時漾向西邊。田埂邊站立,見穗子碩一大金黃,麥浪翻滾,淡淡馨香浸透五臟六腑。一塊塊麥田被人們相互對比:這塊麥子稈壯穗大、家人務心好;那塊秸稈矮瘦、穗短,估計沒施夠肥或種一子品質差。

麥熟一一夜,人老一秋。頭天或夜裏下過雨,第二天麥子黃熟得更快。似乎人睡了一覺,醒來一看,大片麥子偷着一下全黃了,就等人們開鐮。

牛羊圈牆上掛着或堆放於牆旮旯的鐮刀,早就拿了出來。大人坐在院中間樹下一小木凳上,擺好磨刀石,澆上水,便霍霍霍地磨。磨了正面磨反面,粗磨石磨後再用細磨石磨,用大拇指試鋒芒,以防搶收時受影響。

俗話說,收麥子是在龍口裏叼食哩!麥子將要黃熟時,揀熟透的先割,稍綠點兒的一兩天就黃,得接着割。麥田多,來不及割的人家,得僱麥客幫忙,要不一家老小借月光去搶收。若遇上連天陰雨,秸稈撐不住,倒伏於地,麥穗挨在溼土上,若碰上砸來雞蛋大的冰雹,準能敲碎麥殼,濺出黃燦燦的麥粒,一年的辛勞就打了水漂。

開鐮時,人人頭戴草帽,手持鐮刀,提上茶水、瓜果、烙饃等,朝麥地走去。割麥子,一靠技巧,二靠體力。會割的人,不會蹲在地上企鵝般一步步往前挪,而是弓腰半站,左手攔麥入懷,右手揮鐮,隨着嚓嚓嚓嚓聲響,就地逆時針轉一百八十度,便提起粗一粗一捆割了的麥子,整好用麥秸捆紮起來,排在身後。會割的人身後麥捆排得密密麻麻,不會割的身後顯得稀稀拉拉,隔三五步才放一捆。

收割的頭一兩天,頂着伏天毒日的炙烤,汗溼衣衫。一股山風颳來,割麥的人才站起,撩一起衣襟讓風吹,享受難得的涼爽。風過處,麥子前仰後合,疊起層層金浪,涌一向田邊地頭。不回家吃早飯的,來到就近的樹陰底下,鋪開塑料單,放上帶來的饃幹、瓜果,沏上茶水,一家圍坐說笑吃喝。太陽落山前,將滿地的麥捆提到一處攏起來。一攏十捆,一字排開。麥子新割後要趕緊攏起來,讓它再活一段時日,使籽粒更飽滿。

麥攏在地裏放半月左右,就該上場了。或牛拉、或人背、或車載,及時運到麥場,靠緊豎一立起來曬。一過午後,就得摞成麥垛。摞垛得靠全村勞力,是最具凝聚力的活兒。十七八歲很少露面待嫁的姑娘,或家在近處能勞動的老人都要上場,集中力量在雷雨或天黑露溼前摞好。滿場都是人,有提麥捆往垛前走的,有垛前將麥捆往順裏擺的,有用杈往垛頂上扔的,男一女老少,你來我往,都在爲摞垛兒忙活。垛頂上忙活的'是垛把式,摞的垛有大有小,既防風雨,又美觀上眼。垛有蘑菇形、雨傘形和桃子形等。

往垛頂揮杈扔麥捆的人,扔一捆,唱一句悠長的花兒或情歌。唱詞內容有時直指場中某人或某人的長輩。如有一年輕潑辣的媳婦,衣褲寬大,疏於收拾打扮,人稱"四十把"。扔麥捆的人見她提麥捆走來,就立即把鬆鬆散散的麥捆與她聯繫起來,大聲唱:"哎噯——吆——四十把的阿孃嗎就上來了。"惹得全場人歡笑。

打碾麥子,須選一個天氣晴朗、陽光高照的日子。剛亮,拆開摞好的垛,兩手提着麥捆,在乾淨平整的圓場上攤開。依順序放倒捆子,舉鐮砍斷扎把,左右一撥,疊壓鋪平,不多時便攤好了。牛馬拉着閒置許久的碌碡在前頭碾,頭戴草帽、甩動長鞭的人,邊吆喝邊在後面趕,按順時針方向繞場轉圓圈。碌碡轉軸咯吱咯吱響,磨一擦聲傳得很遠。

碌碡碾壓兩三遍後,就用連枷打,兩排人隔兩米左右,面對面站好,勁兒往一處使,這一排連枷呼啦甩到高空,那一排連枷猛力落地,忽快忽慢,時重時輕,麥草隨着擊打在眼前起起落落,黃燦燦的麥粒刷拉拉地脫離秸稈穗殼,透過縫隙落到場上。

打過一遍連枷後,開始翻場。趕場人吆喝牲口歇在場邊樹陰下。人們紛紛拿着杈,從場邊將長長短短紛亂的秸稈挑開,拋起,抖散,重又平平鋪在場上。再用碌碡碾壓、用連枷擊打、用木杈翻曬,如此反覆多次才脫淨籽粒,用杈將麥草堆在場邊,用木杴將麥子鏟堆。來風時,用木杴揚起麥子,讓風吹去麥殼、斷秸、碎芒等雜物,剩下的就是金黃金黃的麥子了。

大人雙手捧起麥子,湊到眼前細瞧,滄桑的表情被燦爛的麥粒映亮,不由發出嘖嘖讚歎,撿一粒放進嘴裏,喀嚓一聲脆響,內心的喜悅不覺被逗引出來,順着臉上舒展的溝紋,悄悄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