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遍地金黃散文

遍地金黃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6W 次

週六上午,到縣城東南幾個村莊騎行。

遍地金黃散文

其實,今年我騎行的目的地多半是別人看不上眼的村莊。也許,有人會嗤之以鼻。騎行嘛,大都是選擇視野開闊,風景優美的地方,村莊破破爛爛的有什麼好看。但我卻不這樣認爲,說真的,每個人往上數三代,說不準都是農村人,真正城市血統的少之又少。用句家鄉的老話講“紅薯乾子饃纔不吃幾天?”,所以說沒必要把自己搞得太高大上了。可以說,村莊有兒時的牽掛,難忘的記憶。同時,行走鄉野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想看看那些散落在村莊裏的廟宇,蒐集一些家戶大門上的匾額,並瞭解一下風土人情。我覺得鄉土文化還是比較接地氣的。

閒話少說,書歸正傳。這次尋訪主要是窪村、東長位、西長位。於是,出縣城,經習村往西南,開始了我的尋訪之旅。“山田望稔秋收近”,眼下,正值農忙時節,村人忙着收秋,殺芝麻、掰玉米、出花生、摘棉花,翻地、施肥,這眼前的一幕幕,讓人感覺很親切。當然,現在機械化比較普及,勞動量相應減少許多。一路上,發現這裏主要農作物是玉米和大豆,棉花、穀子不多。地裏的麥茬花生仍一派生機,大豆沒有收割,估計還要等些時日。

在我看來,走進秋天,就接近了成熟。秋天鄉村的調子以黃色爲主,像金黃的玉米、絳黃的玉米秸稈、褐黃的大地、由綠變黃的樹葉以及路兩邊杏黃色的禁燒警示旗子,一片片、一塊塊、一點點,斑駁交錯,像油畫布上濃重的筆觸,無不給人以強烈的視覺衝擊。當然,黃色是暖色,讓人感到自己眼前晃動着金黃的太陽、跳躍的火焰,有種熱血沸騰的感覺。看吧,鄉間公路上攤滿了黃澄澄的玉米粒,佔了半幅路面,用“金光大道”形容一點也不爲過。村裏家家戶戶門前攤的、堆的也是剛收穫的玉米,有的還未來得及撕下包衣。秋忙無閒人,村裏人有的在田地裏勞作;有的坐着小板凳,在家門口剝玉米。由於是週末,村子裏不時見到小孩子雀躍的身影,他們和家裏的大人一樣,每個人臉上都洋溢着收穫的喜悅。是呵,春華秋實,這喜慶豐碩的場景,讓人知足。

邊走邊看,見了心儀的匾額,我會掏出手機拍照。由於路況不熟,在路邊問一個在自家門外空隙地裏種蒜的老婆婆,才知我一路瞎走亂撞竟到了段屯,不在我的計劃之內。問清路後,繼續西行。剛出段屯不遠,前面看到一個黃琉璃瓦的建築,如果沒猜錯的話,應該是個寺廟。到了跟前,還真驗證了我的猜測。只見寺廟的山門前鋪滿了一大片金黃的玉米,不知是誰家看上了這塊風水寶地。擡頭見山門上有一匾額:玉皇宮。於是,推車進入廟內。院內還算寬敞,面南背北一大殿矗立在眼前----靈霄寶殿,感覺是新建的。殿前臺階右側,立有六塊高低不等的石碑,湊上去看了看,分別是康熙四十七年、乾隆三十七年、嘉慶四年、道光八年、同治四年、民國辛亥年的。數道光八年的碑文清晰:“懷慶府修武縣正南,段家屯定交屯中間,舊有玉皇廟一所、廣生殿一所,不知創自何時。但世遠年沿不無傾圮,以故兩村商議金粧兩堂神像踊躍重修,不數日而告竣焉,勒於石以垂不朽。”殿內有一老漢和三個老婆婆,環視殿內四周,感覺還算可以,比其他小廟氣派的多了。當門的香案貢品羅列,正中有玉皇大帝雕塑,香爐還有三支未燃盡的香,一屋子檀香味。當他們問我來意後,其中一個老婆婆說,你去窪村,要路過範莊和孟村的,孟村有個關帝廟。聽到這個消息,我決定去孟村看看。

穿過範莊,到了孟村,我順利找到了關帝廟。進入院內,我被一地金光震撼了。只見,院內曬滿了未脫粒的玉米棒,陽光照耀下,泛着黃燦燦的光。關帝廟不算大,有大殿和東西兩廡,我踩着光滑的玉米棒,小心翼翼走到殿前的石碑前。原來,該廟建於道光十八年,因兵戈戰亂毀於中華民國十七年。此殿重建於2001年。大殿小巧古樸,明柱上繪有龍紋,匾額紅底金字:關帝聖殿。正值秋收,廟裏沒人,鎖着門。左右打量一番,其他無可觀之處。但,這院內的滿地玉米棒讓人心情愉悅。看來,這地上的玉米棒不用擔心被人偷去,因爲有關老爺日夜看護呢。不知是誰找了這塊好地方。

出了孟村正北,然後西行不遠就到了窪村。印象中,來過窪村一次,感覺沒有特別之處。窪村原名新莊。據傳,明初馬姓由山西洪洞縣遷此定居,因村北有一條河流叫新河,而得村名爲新莊。清康熙年間,有個風水先生說離此不遠的`張弓鋪村的東西路像張弓,其南北路像根箭,箭尖正對着新莊,新莊百姓都有傷命破財之災。經再三請教,遂改村名爲窪村,以避張弓射箭。在窪村,我拍了幾個感興趣的匾額。又繼續往西前往東長位。可能我問路時沒聽清,在窪村西翻過大沙河堤後,本應往南走。誰知,我卻又往西到了孔村。耽擱了半個多小時的時間,真是鬱悶。孔村據說跟孔子有關,據傳,當年孔子周遊列國路經此地,曾向當地村童問禮。後人爲紀念孔子,故名此村爲孔村。原村北1公里許有明崇禎四年(1631年)重建“孔子問禮處”石碑,現存縣文化館。當我急匆匆地感到東長位時,已近正午了。在東長位村東頭,我路過了該村的天齊廟。天齊廟即東嶽泰山廟,此廟在修武並不常見,僅此一座,修建年代已不可考,這座天齊廟裏供奉的是道教中的東嶽天齊仁聖王黃飛虎。據瞭解,在討伐商紂王的戰鬥中,黃飛虎不幸在澠池縣遇難。周武王率兵向商都朝歌進軍途中遇雨,在寧邑(今修武縣)修兵練武,黃飛虎的部下駐紮在東常位一帶。當時,黃飛虎的部下和子孫借軍隊休整之機,就地搭起靈堂,設立牌位,祭祀黃飛虎。商王朝滅亡後,姜太公設壇爲陣亡將士封神,特敕封黃飛虎爲東嶽泰山天齊仁聖大帝之職,總管天地人間吉凶禍福。因爲天齊廟常年供奉黃飛虎的靈位,就起名叫常位。後來,居民越來越多,就分成東、西兩個常位。而靠近天齊廟的東常位,相傳爲黃飛虎的後代居住。現在,東常位的村民以黃姓居多,他們以奉黃飛虎爲先祖而自豪。隨着時間的推移,常位又演變爲今天的長位。由於廟主回家吃飯,我無緣進天齊廟參觀。

頂着烈日,我又來到了西長位,其實兩村很近的。在西長位村東北角,我看了該村的齊天大聖悟空廟。供奉孫悟空,我真是第一次見到,有點不可思議。據小廟前的石碑瞭解,該廟始建於清嘉慶年間。建廟前,村內常有瘟疫出現,時有青年男女傷亡。後來一老人被託夢說如果齊天大聖座到村東北角,可永不傷年輕人。於是,建廟一座並泥塑悟空像。後來瘟疫漸退,善男信女有求必應。該廟於解放戰亂被毀,現在建築爲2007年重建。同樣,該廟前的場地上也攤滿了玉米,一個婦女領着女兒在翻曬。真是隨處可見到的都離不開金黃的玉米呵。

“人事盡而天貺隨,連歲秋收皆獲美”,返回的路上,路邊攤曬的玉米在陽光的照射下愈加的閃亮。看來,今年秋作物又是一個豐年,令人欣慰。當然,我今天的騎行收穫也是滿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