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散文《心田上的百合花開》教學反思

散文《心田上的百合花開》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W 次

篇一:

散文《心田上的百合花開》教學反思

“我要全心全意默默地開花,以花來證明自己的存在!”,在全班滿含激情的齊讀中,結束了《心田上的百合花開》的學習。學習完這一課,我相信這朵執着堅韌的百合花,已經開在每一位學生的心底。

這是臺灣散文家林清玄寫的一篇寓言體散文,塑造了一個充滿靈性、大智大慧的野百合的形象。百合谷其實就是一個充滿世事艱辛的大社會的縮影,野百合的遭遇,闡釋了一個道理:一個人的社會價值的實現,只有一種方式,那就是“以花來證明”。

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有成功之處,也有不足的地方。

成功之處:

1、體現了生本教育的理念。“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在授課之前,我反覆研讀教材,查找資料,最終確定三個板塊:傾聽花開、品讀花語和感悟花魂。在教學中,讓學生反覆朗讀課文,與文本進行一次次親密的接觸,圈點批註他們喜歡的語句。小組同學之間積極討論,合作探究,學生踊躍發言,並且感悟深刻,表達富有文彩,無不讓教師感到意外。教師點撥深化學生的認識,在師生互動中,百合的形象逐漸豐滿。

2、立足文本,與作者對話。在教學活動中,讓學生研讀文本,通過品賞詞句、感情朗讀來感受百合的形象,品味作者富有哲理美的語言,走進百合花的心田。另一方面,又不只是孤立的研究教材,而是追溯其源。在“感悟花魂”的環節中讓學生理解“爲什麼是心田上的百合花開”時,投影出示林清玄的自身經歷,讓學生了解林清玄是靠着自己的執着從一名年輕的記者,成功轉型爲個性鮮明的作者的,從而明白那朵潔白的百合早已開放在了作者林清玄的心田上。通過滲透榜樣的力量促進學生崇高思想的培養,使學生得到品質的昇華。

3、讀出濃濃的語文味。在整個課堂教學中“讀”是貫穿始終的。“傾聽花開”中讓學生投入的傾聽課文錄音,初步感知形象。“品讀花語”時,讓學生感受百合花的形象,在賞析句子的同時,我要求學生把語句流暢、有感情的朗讀出來。學生讀完之後,教師給予及時的點評與指導,讓學生不僅在朗讀方面有所提升,同時爲進一步理解,探究、賞析、批判乃至語感養成創造了條件。在整個課堂中通過教師範讀、學生個別讀、自由讀、齊讀、分角色讀等等讀的形式,讓學生深入文本,把握精髓。

不足之處:

1、教師駕馭課堂能力亟待提高。課前雖然進行了積極全面的準備,但對於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出乎於教學預期的情況,教師處理倉促。教學時間安排平均用力,本來應該出彩之處,學生表現平平,對百合的形象的理解只僅僅停留在執着、堅韌、自信、堅強上,缺少個性化的解讀,作爲指導者的教師對學生的點撥卻不知從何入手。由此,再一次反映了,自己駕馭課堂的能力亟待提高,從而也充分證實了自己自身素質亟待完善、提高。

2、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有待提高。小組內分工不明確,在合作交流時,有的組只有兩個同學在討論,而其他同學則默默無聞,那學習任務的完成也可想而知。《語文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要求教師在“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於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對於小組合作探究,教師的必要指導也是不可或缺的,這也是我以後應努力的方向。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只有不斷反思,纔能有所進步,才能提升自己的專業成長。“路漫漫其修遠兮”,在今後的不斷的求索中,力求少一些遺憾,多一些欣喜。

篇二:

《心田上的百合花開》是一篇寓言性散文,特點是語言優美,富有哲理,應該讓學生感受文章語言的優美和從中得到的啓示。本文的重點 ,領會文章關鍵詞句,理解信念對於人生的價值,做到帶着正確的情感體驗朗讀。因此,設計了一個以朗讀爲主的課型,將朗讀中的技巧,如重讀、停頓、輕音、延長音、語調等融入教學中,給學生以學習的把手。 在具體教學環節的設計中,遵循學生認知與情感體驗的規律,在認知中體現爲“認識百合——傾聽百合——欣賞百合——拓展百合”這樣四個環節。在情感體驗中則體現爲“讀語言——讀內涵——讀意境——讀自我”,在朗讀中逐層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和情感的感受。

(一)教學心得

並不是讀幾遍文章就是朗讀教學,而是應該從讀什麼?怎麼讀?怎麼評價讀的效果這三個方面來考慮,設計教學過程。

選擇讀的內容應該是文章的重點段落或者是文字特別優美的段落語句。 在朗讀教學中,應該適當地教會學生正確運用朗讀技巧,如重讀、停頓、輕音、延長音、語調等來表現感情。

評價的標準,一方面是朗讀技巧的正確運用與否,另一方面則是情感的正確表達。

朗讀和分析並非那麼的涇渭分明。在朗讀中感悟,在感悟中更好地朗讀。事實證明,當學生能以正確的朗讀技巧表達出正確的情感時,自然也就對文本有了正確和深刻的瞭解。也就從讀文本、讀語言上升到讀意境、讀自我感受了。

(二)教學遺憾

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如何將朗讀技巧的訓練和文章的感悟有機地結合起來,

還是有待進一步地考慮的。原來的問題設計多爲“哪個詞語重讀”之類的,如果改爲“爲什麼這個詞語要重讀”也許更能促使學生在朗讀中感悟文本內涵。

朗讀的方式還可以更豐富些。本次教學,有個別讀,有分角色讀,有小組讀,還有齊讀以及配樂讀等。是否還可以設計男女生組合讀和三四個學生組合讀。但是,這樣對朗讀者相互之間的音色的和諧度要求比較高,也需要經過事先較多的訓練。

篇三:

在這次比武活動中,我執教的是冀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12課《百合花開》。這篇課文是臺灣著名作家林清玄的寓言體散文,從文字上看非常淺顯,非常通俗,但蘊含的意義卻非常深刻,也非常有價值。它主要通過一株長在偏僻遙遠的數千尺高的斷崖上的百合,歷經磨難開花的過程,顯示她堅定的信念,頑強的意志以及執著的追求,最終實現了自己的價值,實現自己的價值後,依然不張揚,默默地開花,用花來證明自己的'存在。如何引導學生真正走進文本感悟生命,是我要做的重要工作。

在教學中,我堅持“以學生髮展爲本,堅持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關注學生個性的健康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理念。基於對文本的理解和分析,我讓同學通過朗讀感悟作品,來讀通文氣,來讀懂文意,來讀出文章的深刻的內涵。“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朗讀是體驗感悟的重要手段,只有通過朗讀,學生對文章的認識才能從模糊到清晰,讀、品、悟;再讀,再品、再悟。無論是什麼方式的朗讀,其終極目的都是讓學生能夠靜下心來真讀書、真感悟,而學生也很樂於參與其中。

在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激趣導入、解讀百合精神、拓展延伸、總結等環節。重點放在瞭解讀百合精神上。這些教學環節基本得到了落實,教學落實在文本之上,落實在具體的字詞句上。通過文本的探究,學生很自然地理解了百合花開放曾面臨怎樣的困難?百合花是怎麼來面對這些困難的?百合花爲什麼要那麼執著地開放?也理解了百合花所蘊含的精神,自然也理解了標題的內涵,理解了這篇哲理散文的寓意。

我把重點放在了課文第八自然段,朗讀排比句,理解百合花執著而倔強的開花的原因。我對孩子們說:“如果你就是那株有着強烈的開花願望的百合,你打算怎樣表達出自己的心聲?” 通過教師範讀、學生自由讀,指名讀,齊讀、分角色朗讀、再次朗讀加深理解等朗讀方法多次深入文本、理解文本,進一步理解主題。在回顧部分,採取了全班讀,孩子們讀得聲情並茂,爲我的課堂增色不少,成了課堂的一個亮點。學生們把自己深深地融入了角色,自然而然的理解了文本及主題。

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注意重點詞句的賞讀,重視學生的個人情感體驗,教師隨機點撥。學生走進文本去讀、聲情並茂地朗讀、積極自主地探究、圈畫重點詞句、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孩子們,在良好的學習氛圍中,理解百合的同時懂得信念對於人生的價值。本課中我用 “這時你看到了一株怎樣的百合?”這個問題貫穿始終,來品讀語言,激發學生興趣,提高課堂效率。同時提問不同層次的學生,每個孩子都有機會站起來,或讀書,或回答問題,這樣既培養了他們分析作品的能力,又啓發了學生的思維,活躍了課堂氣氛,激發了孩子的興趣。

我從學生點出的“百合說:?我要開花,是因爲我知道自己有美麗的花;我要開花,是爲了完成作爲一株花的莊嚴使命;我要開花,是由於自己喜歡以花來證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沒有人欣賞,不管你們怎麼看我,我都要開花!?”爲中心擴展開來,以四個“努力”爲支線,使學生抓住關鍵詞句暢談自己對百合的看法,在品析的過程中深入理解百合的品性與精神,體味她那堅定的信念、不懈的努力以及她的堅韌與執著。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一堂課下來,總還是有心中不甚滿意的地方。在教學過程中,如何放手給學生的同時又不着痕跡的引導,是一個難題。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我不敢給學生們充分的自由,爲引導孩子們向着我的教學環節走,我提出的問題比較多。最後一段的理解,還不到位,“全心全意”一詞應該讓孩子們聯繫上下文,談談自己的理解。這一段的朗讀指導的也不到位。另外,再從上一環節,引入到最後一自然段的時候,我提出的問題是:如果你是滿山盛開的百合中的一株,這是你的心情會怎樣?找了幾個孩子說,而我想要的是“驕傲”一詞,最後發言的孩子直接說了最後一段的內容,使我手足無措。教師對課堂的駕馭能力還有待提高。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繼續努力,爭取使課堂上的遺憾越來越少。

林清玄的《心田上的百合花開》,生長在斷崖邊上,有靈性的潔白和秀挺的風姿的百合,讓我們爲之驚訝;而真正打動作者心靈的是在此種環境下的淡泊、執着與堅定的品質,它帶給了作者心靈的震撼和人生的感悟。不僅美在外表,更美在品質的百合花不僅僅是開在斷崖之上,也開在了作者的心田上,更開在了我們每個人的心田上。“百合谷地”,讓我們感動地落淚,觸動內心那純淨、溫柔的一角,讓我們的心在顫動,百合花不僅觸動了我們的眼睛,更觸動了我們的心靈??

上完課後,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學生的精彩發言讓我驚喜。請聽:“你的肩膀並不寬廣,卻撐起了最美的天堂。一個靈性潔白的天堂,那兒到處洋溢着感人的力量。爲了一個簡單的夢想,風吹雨打中你選擇堅強。爲了一個心底的信念,嘲笑譏諷中你選擇堅持?

回顧這節課,有成功之處,也有不足的地方:

(一)成功之處:

1.體現了先學後教的理念。整個課堂流程:預習導學—展示點撥—合作探究—拓展延伸。自主學習環節,學生反覆朗讀課文,與文本進行一次次親密的接觸,圈點批註他們喜歡的語句,爲展示做充分準備。展示環節,學生踊躍發言,並且感悟深刻,表達富有文彩,無不讓教師感到意外。確實展示是一個舞臺,學生是最美的舞者,教師點撥深化學生的認識,在師生互動中,百合的形象逐漸豐滿;文本深刻的內蘊以及作者寫作的意圖需要教師指導學生合作探究時,小組成員之間討論熱烈,並把本組討論的要點條分理析,經過談論,基本讀懂每一篇文章後面都站着一個血肉豐滿的作者。拓展延伸環節,讓學生爲百合花寫一首小詩,孩子們詩意的語言,把課堂推向了高潮,也看出百合真正開在了每個人的心田上。

2.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到: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個體的差異和不同的學習要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課堂上,小組合作交流時分爲兩個層面:其一,小組內的交流;其二,全班內的交流。首先,由組長主持,小組的每個成員輪流發言,學生都很自信的闡述自己的理解與感悟。同時本組其他同學認真傾聽,並提出自己的意見,使得本組成員對問題的理解更加深入。然後,由一同學代表本組參與全班交流,在交流時當本組的意見與其他小組有不同,可隨時起來發言,通過辯論的方式使學生的思想在合作交流中,碰撞出火花。

3.課堂充滿了“語文”的味道。“語文”就是語言文字。語文課,要以語言文字爲教與學的核心。一節好的語文課,應該重視培養學生學習母語的興趣,使他們學會理解、品味、欣賞、積累與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並從中受到思想的啓迪、情操的陶冶、感受到語言的魅力。我給學生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找出文章中你最喜歡的描寫百合的語句,反覆朗讀,加以賞析。提示:賞析的角度①這個句子體現了百合花的什麼品質?②句中的哪些詞語值得品析?③如何朗讀(重音、語氣、語速)?④有沒有使用修辭手法?修辭的效果如何?這樣的一個平臺激起了學生學習語言的熱情,讓學生真正的走進文本,更貼近作者的心靈,感悟文章蘊涵的道理。

4.琅琅的讀書聲再現課堂。在賞析句子的同時,我要求學生把語句流暢、有感情的朗讀出來。學生讀完之後,教師給予及時的點評與指導,讓學生不僅是在朗讀方面有所提升,同時爲進一步理解,探究、賞析、批判乃至語感養成創造了條件。當今,新一輪課程改革,更注重關注學生的自我閱讀,而這種重要性也就可想而知了。

(二)不足之處:

1.對文章的整體感知不夠全面。在文章感知方面,我設計了一個問題:讀完全文,你彷彿看到了一株怎樣的百合?學生只是從文中選取有關百合花的語句概括:我彷彿看到了一株堅持不懈的、有信念的、堅韌、執着的、堅定的百合花;而忽略了對整篇文章的感知。這是一篇寓言體散文,故事性非常強,可從百合花、野草等的角度複述文章內容,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文章內容。

2.板書設計的欠缺。板書對學生的感官刺激是非常大的,同時也便於學生對文章的把握。板書其實也是對文章內在的邏輯脈絡的梳理,而教師卻忽略了。

3.學生個性化閱讀的缺失。語文課程標準(實驗)》中指出,閱讀是一種個性化的行爲,應注重學生的個性化閱讀,閱讀教學要充分關注學生的閱讀心理的獨特性,尊重學生個人的見解,要把閱讀活動變爲學生自我探究、自我體驗的活動,使學生在研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中,發展想像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新的課程標準要求我們必須構建富有個性化的閱讀教學,使學生在廣闊的空間裏自由發展。課堂上學生的發言非常精彩,但是所有學生的發言幾乎是大同小異,缺少了個性。學生的回答無非就是看到了一株執着的、自信的、甘於寂寞的…….百合。教師要給學生一個能體現自我的學習平臺,引導學生通過文章讀出自己,讓文章真正觸動學生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