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散文 > 中秋節的那些事散文

中秋節的那些事散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3W 次

中秋節是我國傳統的佳節之一,其隆重程度僅次於春節,是從農耕文明走來的節日。期盼在節日裏的團聚,這是天下父母對子女的牽掛。在詩人眼裏“人間最美四月天”,可是,在我的眼中人間最美還是八月天(指農曆)。我們關中道上,百姓心裏愜意的感受就是“二八月,腳上穿得絲光襪”,說明了唯有二月和八月氣候溫和,安暖相隨,在不慍不火中,體驗着希望和收穫的喜悅,人生的快樂。而在中秋節裏的那些事,讓我擁有了節日裏的回憶。畢竟,時過境遷,曾經中秋節裏許多的美好,已經隨着時光遠去了。

中秋節的那些事散文

——題記

  【一】 篝火與火鏈子

記得,在我的家鄉,確切地說是我曾經生活過的村莊。當中秋節到來的時候,就有篝火在“月上柳梢頭”時燃起。那種場面,那種感受,是今天生活在都市的人們無法感受到的。這篝火,是一種人們用火方式的原始圖騰崇拜,也是一種人們對自然賜予的感恩。衆所周知,當人們學會利用“火”之後,纔將人和動物徹底分開了,向着文明社會邁出了第一步。因而,火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有一種原始的崇拜和敬畏。

在中秋節裏,是一年當中月亮最圓的時候。有一點自然常識的人都知道,在夜空清朗,氣溫適宜,明月高掛之時,正是飛蛾和秋蟲活躍之時。它們會選擇此時,飛出來求偶交歡,完成生命裏的重要一刻。因而,人們在千百年來的農耕文明中,就摸索出,這個時候用點燃起的篝火,吸引這些飛蟲,完成它們“飛蛾撲火”的洗禮。這樣就可以減少來年裏,秋蟲對莊稼地裏的病蟲害了。一般來說,飛蛾和秋蟲,在夜間都有向光性,特有的篝火光譜會吸引蟲子奮不顧身,喪命於此。因而,這時候點燃篝火的用途,就是科學地爲農耕生產服務。

燃篝火的材料,都是就地取材的。一般選用的是乾草秸,就是乾透的谷杆。別看這谷杆,可是農家人喂牲口的好飼料之一。平常人們可捨不得當柴燒,可是在八月十五的晚上,就會毫不吝嗇的拿出來,在村裏的空曠之處,田間地頭,堆上四五處,然後在谷杆上壓上一些耐燒的乾柴。待到月亮升起之時,同時燃起,十分壯觀。可是,當篝火最旺之時,人們會向篝火上灑土,把火勢壓住,形成股股白煙狀。就這樣,一直到天亮燃盡。當時我不理解,他們爲什麼要這樣做?等我長大以後,問起村中的長輩大爺,才明白是有一定的講究,非常科學。

原來,在八月十五前後,因爲收穫的緣故,就有一些小野獸光顧村莊。最有代表的就是黃鼠狼和蛇。而煙霧能驅趕這些動物,遠離村莊。再者,煙霧的另一個作用就是消毒,因爲煙中還有硫磺的成分。這時候的瓜果都熟了,有腐果、腐草、腐葉等等滋生的大量細菌,而煙霧能夠有效地抑制細菌的滋生。當我在篝火旁被火焰暖心房的那瞬間,就明白了人類農耕文明是從利用火開始的。這篝火,可以在夜晚祛除風寒,可以驅走野獸,可以消滅蚊蟲,可以烤熟食物,可以歡歌慶祝等等。可以說,篝火就是人們“祭火”的生活禮讚。

此時,望月可以抒懷,觀火可以切近生活。當心情愉悅的時候,人們還是要通過活動釋放一下。於是,在村裏的精壯漢子就會從家裏,拿出舊草圈(草圈,是蒸饃時的一種用具,圓形狀,高大約一尺五,直徑60公分,是用麥秸稈編織成的),並用吊水的火繩拴住草圈。這是因爲吊水繩的一頭是用鐵鏈打製,爲吊水桶用的。所以用鐵鏈的一頭拴住,就可以防止繩子被火燒着。這種遊戲的方式,我們叫做“輪火圈”。當拴好舊草圈後,澆上一點柴油或者煤油,點上火之時,就被精壯漢子由慢向快輪起來,而且是邊輪邊放繩子,這樣人們就會看到一個火圈由小變大,忽上忽下,藉着風勢,好似一條火龍一樣,尤爲壯觀。在火圈的輪轉中,惹得觀看者叫好不迭。這個過程大概要持續四五分鐘,因而特別消耗體力。待到這個火圈燃盡之後,如果還有人不盡興,就會有人繼續拿來舊草圈,人們就會再次狂歡。

還有一種在中秋節晚上的遊戲,是爲孩子們定製的。到中秋節的時候,我們這裏的農家人,就會把家裏自制的“火鏈子”拿出來,給自家的小孩玩。火鏈子,在我們這裏也叫火引子。就是在蒿草變黃的時候,農家人用蒿草上半截較嫩的那部分,編織成一條大約一米五左右的長條,在陰涼中風乾,這樣就可以用爲日常的引火工具。這是因爲,當蒿草成熟的時候,蒿草籽含有大量油脂,帶有特別的香味,在密實的編織下顯得特別耐燒。一般來說,一條火鏈子可以供一家人一個禮拜的用火需求。因此,那時候傳統的農家人,就是在蒿草成熟之時,編織這樣五六十條火鏈子,便可以供自家一年的用火需求了。更爲難得的是,這火鏈子一直可以保持不滅,用時只要在嘴邊吹幾下,火苗就會冒起。

可以說,用火是農耕文明原生態的歷史記錄。在我們民族的基因裏,認可的就是“薪火相傳”的一種精神。只有這一天晚上,大人可以讓小孩自由的玩火。因而,孩子們拿着自家編織的火鏈子,盡情地與小夥伴輪起來,歡呼起來。這種鮮活生動的節日景象,隨着現代社會的發展,逐漸消亡了,成爲我永遠懷念家鄉的一種風情文化符號了。

  【二】 蒸餅與棗糕

在現代人的眼裏,月餅是中秋節必備的一種商品。但是,在我們這裏的農家人,把月餅當成節日的一種禮儀,自己做。在我們這裏,農家人把月餅叫蒸餅。就是把發酵好的.白麪,先揉成條形,然後揪成像小孩拳頭大的麪糰,接着用短一點的擀麪杖,擀成直徑大約二十公分的薄餅;擀蒸餅時,一邊擀,一邊灑上椒葉和芝麻;待擀好後,塗上一層清油,接着再塗另一個,塗好後疊在另一個上面,如此這般,十個爲一摞。將所有的蒸餅擀完摞好後,就放在蒸鍋上,需四十到五十分鐘就蒸熟了。

當出鍋的時候,就可以聞到香噴噴的蒸餅味道,這是家的味道。家鄉獨有的蒸餅,又大又圓,又香又軟,與此時的月亮一樣,溫暖人間。這時候,一家人團聚之時,吃的是一個個整張的蒸餅,寓意着團團圓圓。當子女臨走之時,母親就會給帶上一摞摞蒸餅。但是,這是有講究的,子女們帶走的都是母親用菜刀切成兩瓣的蒸餅,寓意着孩子們無論走到哪裏,這裏纔是自己的家。因此,蒸餅的一半是父母對遠方孩子的牽掛,一半是父母給孩子守望着家的溫暖。

家鄉的蒸餅,不是隻有中秋節這一天才吃,而是一個開始。農家婦女把剩下的蒸餅,在晴好的豔陽天,曬乾曬透,然後儲藏起來,以供家裏的老人和孩子填補飢餓之需。蒸餅還有一種吃法,就是把曬乾的蒸餅放到竈火上去烤,烤得又黃又酥纔好吃。記得,那時候農家上學住校的孩子,都是要帶乾糧的。因此,這個時候孩子的乾糧中,蒸餅就是一道美味佳餚了。一是不容易發黴,二是可以隨時享用。

現在,人們的物質生活豐富了。過中秋節的時候,吃月餅、吃餃子、吃美食,顯得有些千篇一律。而母親做的蒸餅,是我一生都忘不了的味道。今天是中秋節了,我要回家吃母親做的蒸餅,以求團團圓圓。

棗糕,是在中秋節的時候,我們這裏特殊的禮饃。這是母親對剛出嫁的女子,在八月十五看望時必須的禮儀。這棗糕,寓意着讓女兒早生貴子,多子多福。棗糕的做法是:用發酵好的白麪,裏面是調料芯子,外面用大棗和核桃上下相間着,圍成圓形,大約高十五公分厚。而上下兩面就是用擀好的面片,直徑大約二十公分,細細合攏後,放到鍋裏去蒸,大概需要一個鐘頭就蒸熟了。棗糕上面的大棗,象徵是女孩,核桃象徵男孩,在民間認爲:子女雙全,纔是人生的功德圓滿。

在吃棗糕的時候,如果棗糕的大棗和核桃都在,就意味着女子還沒有懷孕。如果拿出的棗糕上,只有核桃,那麼不用說是女子生了男孩;如果拿出的棗糕上只有大棗,那麼不用說女子生了女孩。可見,在民間人們的智慧中,可以通過一種溫暖的形式,就知道這家人的幸福如許。甜甜蜜蜜,團團圓圓,在棗糕的內涵中,體現的淋漓盡致。

  【三】 過節

又到一年中秋節,我去看望父母了。除了月餅,我還帶了一些核桃和大棗。在城裏過中秋節,千篇一律,過不出啥名堂。吃了母親做的餃子和蒸餅,我也就心滿意足了,有了節日的味道。

往年呢,中秋節的晚上,我會賞月、吃月餅,與朋友吟詩抒懷。今年,我卻沒有興致賞月亮了。可能自己心中淡忘了許多事,沒有什麼可以寄予的了,因而就回家了。現在,網絡通訊發達了,讓心中的那些美好卻愈發地淡去了、生疏了,甚至有些怕碰觸了。我打開微信、網絡,有許多朋友寄來了節日的問候,溫暖是溫暖,但是總覺得有幾許虛擬感存在。

還好,在中秋節可以抒懷吟詩。給自己沏上一壺好茶,放幾塊月餅,在屋內獨自賞月,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好不容易有了興致,而自己卻沒有作詩的才華,有些空對月的掃興。突然間,電話響了,有一位朋友託我給她的新房撰一幅對聯,爲喬遷之用。我知道自己沒有這個能力,但是推脫不過,只好答應。她說是國慶節時喬遷,居住在“毓秀頤園”小區。我根據她的提示,草擬爲:毓秀頤園映古莘;家國同慶添新居。橫批:喬遷之喜。本以爲可以交差了,可是,她又說想把她一家三口的姓名體現上去,問我行不行?此時的我,只有硬着頭皮答應。她叫趙莉芳,丈夫叫王萬潮,兒子叫王博涵。我苦思冥想,靈機一動,有了:王趙連理天賜博涵幸福家;萬潮涌動莉芳添香宜人居。她覺得滿意,我也就交差了。

這就是生活,不管過節不過節,總會在不經意間,讓自己有所欣喜。就像現在,對月喝茶,沒有詩作,作幅對聯也不錯。正如此時的中秋節,不只是表面上的團聚一下,而是要學會懂生活、知人生。在點點滴滴的生活中,能夠惠及他人,取悅自己,用常態化的身體力行,保持對身邊的那些事、那些人,常關照、多用心,定會還自己一個別樣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