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作文中心 > 高考作文 > 【實用】高考作文彙總十篇

【實用】高考作文彙總十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3W 次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吧,作文是人們把記憶中所存儲的有關知識、經驗和思想用書面形式表達出來的記敘方式。如何寫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考作文10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實用】高考作文彙總十篇

高考作文 篇1

某高中學校舉辦“交通安全宣傳教育”活動,其內容配有一張慘烈的車禍現場照片,引來個別同學的擔憂,認爲照片衝擊力太強,不太適宜。這種“溫馨提示”可能對小學生而言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我以爲在高中做安全教育宣傳活動還是直接放真實的照片爲好。

絕大多數高中生都已經有了獨立思考的能力,面對看似“慘烈”的車禍現場應該有較強的接受和麪對能力。不僅如此,許許多多高中生極有可能親自見過車禍的現場,何況是照片呢?如果不痛不癢地改成漫畫等“溫馨提示”的方式,高中生不僅難以產生興趣,而且會嗤之以鼻,也達不到宣傳的目的。

因此,還是用真實的照片爲好。不要以爲一些漫畫就可以解決問題,漫畫只是虛構的情景,很難觸動讀者的內心,讓人難以感受到鮮活生命被猛於虎的車禍奪走的強大沖擊力。馬克﹒吐溫曾經慎重地警告世界:真實比虛構更陌生。許多同學交通觀念冷漠,平日裏闖紅燈也是家常便飯,如果不親眼見到慘烈的車禍場面,遑論從內心深處產生真正的交通安全意識呢?也許這些高中生就會成爲將來的“中國式過馬路”羣體中的一員!高中生對漫畫式的車禍場景的確難以真正產生心理觸動,爲何不直接使用真實的車禍場面照片呢?讓學生走近真實場景,加深印象,這樣才能達到教育目的,保證自己在以後的交通行駛過程中規規矩矩距地按照交通規章制度進行。

另一方面,交通安全問題在高中校園進行宣傳背後的反映的事實讓人揪心,透露出目前交通安全教育的現狀堪憂。對比國外,瑞典幼兒2週歲時就開始對他們進行交通安全教育,使他們掌握交通法規最初步、最基本的知識;丹麥孩子8歲時,就具備了相當強的安全意識,知曉安全過馬路等常識。然而,中國高中校園交通安全宣傳教育僅僅是掛了一幅真實的車禍照片,就引來個別人的擔憂,難道中國的高中生的心理接受能力就真的那麼脆弱嗎?連高中生都還要進行交通安全教育活動,不正是從一個側面反映我們國家其實處於嚴峻的交通安全形勢嗎?如果不放一張真實的車禍照片來驚醒更多的人,讓他們認識到交通安全意識的重要性,認識到生命的難能可貴,暫時接受一點點刺激的可能性與保全可貴生命的必然性相比,那一個更重要?不言而喻。

的確,那張真實的照片已經包含着一個甚至好幾個家庭慘劇了,真實的照片用真實告訴讀者:請驚醒!這是真的!請你注意交通安全!回過頭來看,該校校長肯定是懂得教育理論的人,他掛出真實的車禍照片,他的內心又多麼無奈,對高中生的安全問題又是多麼重視!寓言家伊索認爲:災難能證明真實。我認爲,災難的照片不僅能證明災難的真實,還能驚醒更多忽視災難的人!

高考作文 篇2

理智和情感是人類生活中的兩隻腳印,人類在認知事物的道路上的每一次成長都和他們的理智私感情有關。

認知事物當然必得有嚴格的理智,不能縱容自己的感情和好惡。如果僅僅以感情的親疏遠近來下結論,大多數情況下會得出錯誤的判斷,正如《韓非子》裏那個宋國的富人,他的兒子與老人說的是相同的話,而他聽憑感情的親疏遠近卻得出了不同的結論,這當然是沒有道理的。又如《鄒忌諷齊王納諫》中,鄒忌的妻子私他,姬妄畏他,而客有求於他,都說他美於城北徐公。鄒忌最後排除了感情因素的干擾,悟出了一番治國平天下的大道理。

“禍患常積於忽微,智勇常困於所溺。”因爲有所溺,有好惡,感情上有親疏遠近,人們在認識事物時便易於被迷失雙眼。這時惟有理性的火光才能照亮黑暗混濁的末知世界,人類要到更高更遠的地方去,健全的理性纔是可靠的階梯,布魯諾被燒死在鮮花廣場時,歡呼的人羣又何嘗不以爲自己纔是真理的掌握者呢?但是布魯諾相信理性這個“內心的教師“,他要讓“所向披靡的論據萬箭齊發“,射穿習慣和感情上依賴的迷霧,把人類在認知事物的道路上引人正軌。

理性固然在認識事物中不可缺少,但我們能因此完全排除了感情因素嗎?難道感情在認知過程中永遠起着反面的作用嗎?

康德仰望星空的時候,他的內心泛起的是崇高的感情,正是靠了這親近永恆、親近真理的感情,他才能在認知彼岸的道路上不斷前進。沒有感情的存在,人類生活會陷人刻板和抽象,我們認識事物不僅要分辨對和錯,也要知道美和醜啊,沒有了情感,藝術如何存在呢?只剩下了冷冰冰的法律條文,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一切熟悉的溫情都離我們遠去,我們能說我們認識了世界的本來面目嗎?生活又有什麼樂趣呢?即使是大物理學家愛因斯坦也是看重情感在認知中的作用的,有人向他提出一個設想時,他並不判斷正誤,只說:“啊,真醜!“他不願意在醜的事情上花費時間,在他眼中,即使是物理學中醜也不能立足。

因此我們認知事物時,既要有冷眼,又需要熱心,雖不能任憑感情的親疏遠近去判斷,又不可僅僅是可憐的“數字化生存“。在理智和情感、天平和七絃琴的引導下,我們才能“詩意地棲居”。

高考作文 篇3

一九九五年九月八日,當洛杉磯探員古斯曼打開大學區一所公寓的大門時,這位藍眼睛的西洋人無法不爲眼前悽豔的景象動容:古色古香的傢俱散發着迷人的光暈,一位身着褐紅色旗袍的華裔老婦人躺在客廳中央一塊華美的地毯上。桌子上還擺着一沓文稿和一枝未合蓋的鋼筆。黑白的瓜子殼散落一旁……古斯曼自然不知道他面前的正是聲名響徹華文文壇的才女張愛玲,他更不知道這個在寂然中悄悄辭世的才女有着怎樣的心思與感情!

也許張愛玲早已計算好她的逝去,不然她爲什麼留下“把遺骨帶回上海”的遺言。友人們曾邀她回國,然而她又不願:“能回去的已然不是上海了。”是呀,她是屬於中國的舊時代的,十里洋場,紙醉金迷,而那個時代已成爲過去,她所能夠的只是忘記,忘記前半生的喧囂,忘記前半生的浮華,忘記他人帶給自己的傷痛或是不快,以至忘記自己,在一羣柏克萊學子健步如飛的身影中完成對靈魂徹底的放逐。張愛玲將一切浮華寫在沙地上,大風呼嘯而過,痕跡漸漸淡去,一切都是那麼落寞……於是,她說:“我的心輕了……”

五十年前,張愛玲把自己最心愛的照片夾入《流言》的扉頁———那張年輕的臉上洋溢着微笑。五十年後,面對許多往日舊影,她毅然提筆,在每張舊照片下記錄隨想,記錄追憶,記錄當年的感恩與感動。無法不愛亦無法不恨,愛情在時光的流轉間更加刻骨銘心。而追憶仿若迴旋的樓梯,上上下下,回還往復,沒有人知道會在哪一階迷失方向,沒有人知道會在哪一階停下。於是,《對照記》成了張愛玲的絕筆。張愛玲把自己的真心、真情、真思想深深地刻入石頭,石痕在歲月的沖刷下更加清晰……

在《傾城之戀》中,張愛玲道出了“與子相悅,死生契闊,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這不正是她銘記在心的愛麼?這不正是她“忘記”之後,用以支撐生命與心靈的“銘記”麼?

她已長眠,她向死而生。當逝去的生命被納入漆黑的彼岸世界,靈魂則已凝成了剔透的白石。忘記浮華,銘記真心。

讓我們再道一聲:執子之手,死生契闊……

高考作文 篇4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要求作文。(60分)

(1)現職的科學家平均死亡年齡是52.23歲,這給我們敲響了警鐘。

(2)日前,中國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司長楊貴仁說,從1985年開始,中國進行了4次全國青少年體質健康調查,調查顯示,最近20年,中國青少年的體質在持續下降。

請針對上述文字,自擬標題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議優秀論文或記敘文。

【命題意圖】

本道作文題針對實際,其內容與學生自身密切相關,指向學生身心的健康和諧生長,關涉其日後生活的快樂和幸福,關係到民族的未來和明天。

【寫作指導】

現在的學生勤奮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但忽視體育鍛煉和體質提升。我們學習的目的到底是什麼?社會的發展和人生的幸福必需以個體強健的身體健康的身心爲基礎啊。學生的學習活動原本應該是爲其以後的幸福生活和勝利打下良好的德、智、體、美的基礎,但現在學校教育的實際情況是,學生往往缺乏體育鍛煉的意識,而或被動或主動地淹埋於習題之中,異化爲做題的工具和分數的代碼。這是對人的實質的背叛,也直接影響到民族的未來、發展。本題立意應爲通過體育鍛煉來促進身體健康,以獲得個人的幸福勝利和社會的持續發展。

【素材金庫】

◎日前,中國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司長楊貴仁認爲出現青少年體質20年下降的實際的主要原因,就在於當前生活方式與生活理念的發展,遠遠落後於社會物質財富的發展。也就是說,在人們的生活方式與實際社會之間,未能形成良性健康的對接,於是,人們沉耽於現代化的物質享受中,忽視了應有的體育鍛煉;與此同時,社會發展帶來的激烈的競爭,又迫使廣大青少年過度承載着符合現代社會發展方向需要的以腦力與智力爲主體內容的學習任務,也無時間與精力投入到體育鍛煉之中。

不論怎麼說,青少年體質健康狀況的好壞是事關中華民族素質的大事,是衡量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之一,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效果關係密切。而且,我國憲法也明確規定:“國家培養青年、少年、兒童在品德、智力、體力等方面全面發展。”假如青少年健康體質得不到保證,即便擁有再多的現代化科學知識,恐怕也很難真正爲國家發展做出應有貢獻。

針對青少年體質持續下降這樣的實際,相關部門必需爲青少年提供積極的體質健康狀況干預措施。一方面,要通過文化意識力量的干預,來革除當前青少年存在的滯後的消極的生活方式與生活理念;另外一方面,惟有真正實現對應試教育和其評估體系的徹底改革,使個人的命運發展不再簡單定格於“一考定終身”之上,從而使廣大青少年解脫繁重的課業負擔,有時間和興趣投入到運動鍛鍊之中。

事實上,也只有彌合諸如教育體制、生活方式、思想意識、保守習慣等等因素與青少年健康體質需要與之間存在的斷裂,才幹真正實現對學生體質健康狀況的良性干預,而這一切,需要教育、體育、衛生、科技等部門形成合力,對相關政策制度進行不時的完善調整,也需要政府部門在人、財、物等方面提供更爲有力的支持。惟有如此,才幹真正實現對青少年體質健康的良性干預,從而不讓青少年體質連續下降成爲中華民族未來整體素質之痛。

◎全社會都應該關注青少年的生長,在關注小朋友的學習成果的同時,也應該多關注一下小朋友的身體健康,沒有了身體健康,哪來的優秀人才?小朋友的身體健康與否,是教育勝利與否的一個重要標誌,因此國民的身體素質水平,標誌着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發展水平,關乎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

◎提高青少年的體質健康水平問題已在全球引起廣泛關注。在亞洲,韓國、曰本近年來都在青少年的健康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使兩國人的體質健康水平大幅度提高。韓國的青少年生長專家樸紀元指出,韓國人之所以體質健康水平提高得這樣快,除生活水平提高的因素外,最主要的是科學的營養補充和運動。而這兩項內容恰恰是我們的中小學生所缺失的。教育部的專家分析認爲,造成青少年體質下降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現代化的生活方式,上樓乘電梯,出門坐汽車,體力勞動減少;二是目前的應試教育過分注重升學率,導致學生學業負擔過重,學習時間過長,缺少體育鍛煉時間。

◎20xx年9月27日,法國政府在全國範圍內開展一場全民體育推廣運動,讓人們充沛認識到體育活動對身心健康和社會和諧的重要性,鼓勵大家參與體育活動。

高考作文 篇5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

大器在古代,指的是鍾啊鼎啊那些貴重的器具。古人沒有先進機械,沒有電腦,加工一件大器連雕帶琢,很費功夫,所以老子說:“大器晚成。”而現在快多了,別說造鐘鼎,就是造火箭,造飛船,也用不了多久。若還以“晚成”的觀念造大器,黃瓜菜都涼了。

拿大器比人才,也一樣。現代世界有三快:社會發展快,生活節奏快,知識更新快。相應地,也要求人才成長快。時代列車不斷提速,機不可失,時不我待。慢慢騰騰,磨磨蹭蹭,沒等成才,你就過了報考年齡,招聘年齡,提拔年齡,創造年齡,拓展年齡,總之是過了出成績的最佳年齡,落伍了,使不上勁了。從這個意義上說:大器刻不容緩,早成爲佳。要抓緊時間,加倍努力,盡一切可能跟上時代速度,早日成才。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範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寫作提示】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大器,行行大器須早成。治國安邦不能拖,重大發明不能拖,平凡崗位的工作也拖不得。世界之林崇尚“早”字,鳥兒起得晚,往哪兒飛都沒蟲吃。

流傳甚廣的名言“出名要趁早”,講的也是要快,要及時。早成大器,卻不一定要早出名,甚至出不出名都在其次,關鍵是要儘快實現人生價值,對社會有益,對家庭有益,沒白活——晚年沒白活,中年沒白活,人生最寶貴的青少年時代更沒白活。

有的人得過且過,勸他珍惜光陰,他找藉口說“大器晚成”。人類很聰明,什麼都能成爲藉口, “大器早成”這個說法,興許會被一些急功近利、投機取巧、幻想捷徑的人所利用。但是紮紮實實有責任心的人,不會用藉口麻痹自己。

從歷史使命和繼承關係上看,大器也應早成。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任務,不能推給後代。

高考作文 篇6

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作文。

印度古諺說:“人要吃些粗糧。”可是,隨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許多人不吃粗糧了,他們認爲粗糧口感差,吃起來費力,他們忽略了粗糧中含有細糧缺少的營養成分。其實,不吃粗糧,是導致現在很多人身體處在亞健康狀態的原因之一。當然,長期過食粗糧也不好。其實在學習、生活和工作中,很多事也與此相通。

請你聯繫自己的生活體驗與感受,寫一篇文章,不少於800字。

要求:題目自擬,立意自定,文體自選(詩歌除外),不得抄襲或套作。

範文:要吃些粗糧

今天,你吃粗糧了嗎?

這看似一個蹩腳的追問,其實細想真的對身體有益。生活好了,每日珍饈美味、佳餚美釀侍候,反倒腸胃吃不消,所以在營養師眼裏,粗糧和細糧的搭配,是一門必修課。細糧口感好、易吸收,吃起來是種享受;粗糧口感差、營養少,吃起來是種難受。但是身體不這樣認爲,身體說:細糧好,粗糧不可少,你們要吃些粗糧。

不光身體這樣說,心理也這樣說。現在90後、00後的青少年,別看他個子高高,一副成熟模樣,其實很多心理是亞健康或不健康的。爲什麼?因爲家庭條件好了,又是獨身子女,父母提供了一切包辦的“細糧”,對孩子的一切都精心呵護,把最易吃的、自認爲很有營養的“父母的義務”彰顯到最大,結果反倒傷了孩子的“胃”!孩子在心理上沒吃到什麼“粗糧”,對心理上必須絕決的“依靠”問題最終沒能解決,這樣,就不難理解網絡上盛行的“富二代”、“官二代”的令人憂慮的各種事件,就不難理解我們身邊的各種“腦殘”人士,其實,這些都是少了心理上的“粗糧”,是營養不良的生動體現!

不僅心理這樣說,連精力也這樣說。我們這樣一些青少年,處在和平時期,精力磨礪少了,精力上反而“缺鈣”了,供應我們成長的“細糧”,全是一些“積極的、榜樣的、正面的”的“細糧”,生活在一片“燈紅酒綠”、“歌舞昇平”中,這不是不好,只是總是吃這樣的“細糧”,很輕易讓我們忘記生活的殘酷,競爭的激烈,命運的不平;其實,精力上遭遇一些“挫折”、情感上遭遇一些“冷落”、學業上遭遇一些“打擊”,吃一吃生命本身的原汁原味,品一品生活的原生態,我們的“骨骼”可能更發達,精力可能更加鮮活。有句話是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還有句話說:自古寒門多俊傑。還有古人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想想,真是很有道理。

心理和精力不成熟,不健康,真的是當今青少年的成長瓶頸。粗糧好,好就好在能夠在“安逸”的生活面前提供一些“難啃”的“骨頭”,“難嚥”的“野菜”、“難聞”的“臭豆腐”、“難消化”的“黍米”。人的成長,不是靠一種單一的心理或者精力就能出類拔萃的,而是應該具備各種心理質量和精力元素的,在現實特殊注意個性和才氣的競爭中,幫助自己獲得成功的,經常取決於一個人全面的素質,而全面的素質,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吃“粗糧”的多少!

我們見面常說:今天,你吃了嗎?

我卻要說:今天,你吃粗糧了嗎?

高考作文 篇7

江西省高招公佈20xx年普通高考自行命題科目《考試大綱》實施方案,從大綱分析,江西省高考自行命題科目題型及難度與往年沒有太太差異,但在評分要求上與往年最大的不同是語文科目中的作文說評分標準;錯字扣分細則,錯一個字扣1分,重複的不計。

【語文】20xx年高考語文全卷共有22道題,分爲Ⅰ、Ⅱ兩卷,滿分爲150分。Ⅰ卷爲單項選擇題,佔36分;Ⅱ卷爲除單項選擇題以外的其他題型,佔114分。考試限定用時爲150分鐘。

在20xx年全國高考考試大綱中開始執行每錯1個字扣1分的評分標準,重複不計的規定,在今年江西省自行命題大綱中,也開始執行這項規定。

因上,江西的考生在備考時一定要注重作文基本工的訓練,從基礎做起,在求新求好的過程中,穩紮穩打,不要在錯別字上失分,造成不必要的扣分。

高考作文 篇8

高考作文,是要在單位時間內完成的急就章,一着不慎,全盤皆輸。因此,在寫作中,要理清思路,沉着應戰,抓住幾個關鍵,順序展開文章,當能旗開得勝。下面是要走好的關鍵四步棋:

 一、認真審題 把握文意

中國從1977年恢復高考。1978年開始全國統一命題。從統一命題的21年看,高考作文有縮寫、改寫、補寫,有命題作文,有材料作文,但不給題目、不給材料,任由考生自我發揮的情況還絕無僅有。這樣,作文考試,考生面對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審題,審清題意,吃透材料,從而快速構思文章的整體佈局。

在審題過程當中,要注意將題目中的所有信息弄清楚,然後抓住關鍵信息,也就是“題眼”,從而抓住主題、扣住主題,才能寫好文章。

1996年的高考作文題目是:仔細觀察下面《給六指做整形手術》和《截錯了》兩幅漫畫。

在一次漫畫欣賞會上,對這兩幅漫畫,有人說這幅好,有人說我喜歡那幅,那麼你呢?請以“我更喜歡漫畫《 》”爲題,寫一篇議論文,表達你的看法。

這一題目的“題眼”是“更”,只有抓住“更”這一關鍵詞,考生才能在文章中將兩幅漫畫做簡單的描述,進行比較,然後闡述自己“喜歡”哪一幅,同時“更喜歡”哪一幅漫畫的原因、理由。

這一個題目,既考察了考生的審題能力、刻劃描寫能力,同時又考察了考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可謂“一石三鳥”。如果未抓住“更”字,可能會全盤皆輸。

作文題目中,往往有明確的標記詞,它們既說明了文體,又提出了寫作要求。如:重在記人、記事、描景、狀物的記、憶、訪、遊、行之類;重在抒情、歌頌、鋪陳的頌、歌、賦、曲、贊之類;重在議論、說理的辯、析、駁、說、談、評、論之類;重在收穫的啓示、啓迪、感、悟之類。而題目中一個關鍵詞的改變,就可能改變了一篇文章的體裁。如從《我的課外閱讀》到《我說課外閱讀》,一個“的”變爲“說”,文章體裁截然不同。

我們在命題作文中,要注意認真審題,而在材料作文中,如果需要自擬題目進行作文,也一樣需要認真審題。命題要考慮到文章的結構、文章的寫作,這與審題是一個反思維的問題。只有合適、恰當的題目,才能使寫作順利開展。

如1993年的高考題:根據下面的材料,寫一篇記敘文,題目自擬,不少於500字。

夏日的夜晚,院子裏,梧桐樹下……

啪!隨着細微而清脆的一聲爆裂,梧桐樹的一塊老皮剝落,露出了鮮嫩的新皮。

女兒對老樹皮發出了一串讚歎……

兒子對新樹皮發出了一串讚美……

父親聽着,看着,深有感觸地說:“我希望人世間的一切都能像你們倆說的那樣……

有的考生吃透了材料,找準了題目,以《新與老》、《新老交替頌》之類爲題目,文章主題清楚,寫起來也順暢自然。而有的考生以《納涼夜話》、《夏夜,一個永恆的話題》,主題依然未變,題目更見文彩。

材料作文大多都對考生如何作文有幾句簡單的提示。我們要特別注意這些提示,從而把握題目規定的內容和中心、選材範圍、寫作形式。

如1986年高考作文的提示是:“這裏說的是一種自然現象,社會生活中的某些現象也有類似之處。請從現實生活中選擇一個有意義的話題,用上述現象作比喻,發表自己的見解。”這就告訴我們,必須按照題目去從現實生活中找出可類比的話題,運用比喻論證展開論述。而1990年高考作文的其中一項提示是:“根據提供的材料,請你就第一個小姑娘的說法,聯繫生活實際,自選角度,自擬題目,展開議論。”這就規定了考生必須對第一個小姑娘的說法進行分析,發表自己的看法。

總之,在文章審題中,我們要做整體把握,認真審視題目、審視材料,由點到面,由淺入深,由表及裏,逼近題目、材料中心,弄清題目蘊含的深意,才能很好作文。

  二、理順思路 確定結構

寫作的主題清楚之後,關鍵問題就是理順思路,確定結構。只有思路清楚了,結構合理了,一篇文章才能井然有條,順序展開,所謂綱舉目張是也。

結構,《現代漢語詞典》(商務,19996年版)定義:⑴各個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文章的結構、語言的結構、原子結構;⑵建築物上隨重力或外力的部分構造:磚木結構、鋼筋混凝土結構。我想,文章的結構之義很有可能是建築結構之義的延伸:文章各部分的排列、搭配,就如同建築物的框架支撐重物一樣,支撐文章的主題。所以,我覺得港澳臺語言中把結構叫做“架構”更爲準確地反映了結構的意義。

那麼,怎樣確定文章的結構呢?

無論是議論文、記敘文、說明文、散文……都有其內在的結構性。我們一定要抓住文章的主題,分析它本身具有幾個層次、幾個方面,我們準備分幾個層次、幾個方面去展開議論、說明、記敘、抒情……或以時空變化爲序,或以問題性質爲序;或總分、或遞進、或對比,文章的條理、結構自然就出來了。

我們中國人最喜歡的工作方式是抓典型,我們最喜歡說“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實際上,麻雀之於所有的動物,確是一個“具體而微”的典型。弄清了麻雀的五臟,其他動物的“內在結構”自然也就大致明白了。我們說文章結構,不妨以小學一年級語文課本的課文爲例:

花園 果園

我們村種了許多果樹。

春天到了,桃花開了,梨花開了,蘋果花也開了。我們村成了花園。

秋天到了,桃子熟了,梨熟了,蘋果也熟了。我們村成了果園。

文章的主題即文章的標題:(我們村是)花園、果園。文章的主題就隱含着文章的結構:並列兩個層次,一說花園,一說果園。於是文章開篇在交代了大前提、必要條件“我們村種了許多果樹”之後,花開兩朵,各表一枝,一層表述花園,一層表述果園。文章的層次非常簡單,但結構非常完整。

小學語文課文如此,其他任何文章也如此,作文也不例外,只不過結構、層次複雜點而已。比如1996年的高考作文《我更喜歡漫畫( )》,一個“更”字,即表表了文章的層次:兩幅漫畫,不是喜歡一幅,不喜歡另一幅;也不是兩幅都一樣喜歡,而是喜歡一幅,但更喜歡另一幅。它的結構應是遞進式的。文章自然要簡要介紹兩幅漫畫的內容,通過對比,表明自己的觀點:更喜歡某一漫畫。也許更喜歡的理由有三,也許有五,必須條分縷析,錯落有致,一一道來,以支持“更喜歡”這一觀點。

“新概念”作文大賽,因郵路的原因,上海松江二中高一學生韓寒未能準時參加複賽。但複賽評委被韓寒初賽作品所顯露的才華深深打動,愛才惜才的評委決定讓韓寒補考。上海作家李期綱受評委委託出題。他隨手將一團道林紙置入一個有半杯水的水杯:“這就是題目。”韓寒在一個鐘點後,寫出了《杯中窺人》。那麼,韓寒在極短的時間內,如何安排文章的結構呢?

一張紙(韓寒文中處理成布)在半杯水的浸泡、沉降的物理過程,被韓寒機智地處理成一個人(廣義的人)從出生到被社會浸染的象徵性的同構過程。文章的結構因此有了很堅實的骨架。這樣,韓寒就可以很輕易地往這骨架上填塞他對社會、對人生的某些看法。韓寒的文章結構可請簡單,但又非常精妙。

文章的層次結構清楚了,接下來就是要考慮如何展開這一層次。相對來說,每一層次,在層次這一主體中,它也具有自己的主題,自己的結構。在寫作中,對每一層次的條理、結構也不能掉以輕心。美學,可是講究細節的哦。

文章精彩與否,條理、層次是一個關鍵。但另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是文章的開頭與結尾。我們在設計文章的結構的過程 ,一定要把開頭和結尾一併考慮,以期取得一個功德圓滿的結果。

  三、與衆不同 別出心裁

由於考試作文是人數衆多的“同題作文”,又是考生在短短几十分鐘內炮製出的“快餐”作文,那麼,要想贏得閱卷老師的好感、好評,取得理想的成績,就要求考生在作文常規之外,出衆、出新,別出心裁,與衆不同。

 (一)、開篇引人,快速點題。

當幾乎千篇一律,或者千篇相似的應試作文源源不斷、鋪天蓋地而來,忙得閱卷老師喘不過氣來,膩得提不起神來的時候,一開篇引人的作文出現了,老師會是一種什麼反映?一定是“味道好極了”。老師會情不自禁地把你的文章讀下去,把你的分數提上來。

1985年高考作文是就環境污染問題,讓考生以“澄溪中學學生會”的名義,給《光明日報》編輯部寫封信,反映情況,申述理由,呼籲解決。一考生的開頭這樣寫道:

編輯同志:

看到信封上“澄溪中學”幾個字,你們也許會想到我們學校一定會有一條澄碧的小溪。是的,幾年前它是澄碧的。你們猜那裏面一定是魚光鱗鱗,岸邊鳥語花香,環境宜人。是的,幾年前確是如此。在這樣得天獨厚的地方,學生們一定在溪邊讀書、散步、談心。不錯,幾年前就是這樣的。

文章以“澄溪中學”起興,緊扣“澄溪”,簡單幾筆,勾劃出學校前幾年的優美環境,文筆清新簡潔,吸引老師讀下去。同時又爲下文反映學校周圍環境污染問題打下了伏筆,形成了強烈的反襯。這篇文章的開頭,被許多老師所稱道,整篇文章也被判爲滿分。

1998年高考作文《堅韌——我追求的品格》,一考生開頭寫道:“自小我就喜歡藤本植物。它們沒有松柏耐看的外表,沒有垂柳的輕柔,沒有紫荊的繁茂,沒有白楊的挺拔。但我喜歡它的堅韌。”在酷熱的評卷場上,能多多看到這樣的文章,是一件賞心樂事。

應試作文開篇要簡潔明快,迅速切入主題,以突兀、懸念、假設等筆法,乾淨、精彩的語言抓住人、打動人,一開篇就給人一個良好的印象。

(二)、結尾巧妙,餘音繞樑。

林紓先生說:“爲人重晚節,行文重結穴。”結穴,即文章的結尾。結尾是文章前後呼應、結構完整的重要一環,是文章的重點。人們對文章總體印象的好壞,文章的結尾部分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好的結尾,能使文章產生意味深長、餘音繞樑的效果。

1986年高考作文《樹木·森林·氣候》,讓考生以比喻論證的方式,闡述生活中“一棵樹不能改變氣候,只有森林才能改變氣候”的道理。一考生在結尾時說:“一個馬勝利只能改造一個造紙廠,而‘森林’一樣的馬勝利卻能振興一個國家。”把“人才”與“森林”巧妙結合,使主題得到了昇華。1993年的高考作文,一考生以《新老交替頌》爲題,對給定的材料進行了改寫。他在結尾寫道:“正在這時,電視裏傳來了北京的最強音:廢除幹部終身制;我們偉大的祖國選出了新的……”,一樣把自然現象與政治生活巧妙地聯繫在一起,意味深長、引人回味。

(三)、獨樹一幟,卓然不羣。

同題作文,關鍵在新,在別緻。應試作文在立意上要跳出一般人的思維圈子,大膽出新。只有這樣,才能標新立異,才能使人耳目一新,精神一振。

應試作文,切忌“懶”。懶於思考,懶於出新,不假思索地選一個大路的主題、簡單的方法,隨隨便便地寫下去,寫下去……

同樣是1986年高考作文《樹木·森林·氣候》,考生所談的多是國家·集體·個人、社會、社會風氣、改革等一類的熱門話題。而一考生“殺出一匹黑馬”,將平日談濫的“青春期男女生交往”的問題搬上了作文,注入了與題目相關的活力,一舉避開了“衆口一詞”的俗套,在文章立意上獨樹一幟,取得了卓然不羣的效果。而作爲正處在青春期的作者有話可說、有感可發,因此文章新穎別緻,內容充實,當然也就被評爲上乘之作。

總之,應試作文不僅在開頭、結尾上要新,在主題、立意上也要新,避開衆口一詞,避開千篇一律,以自己獨到、新穎的結構與內容贏得好評、取得好成績。

 四、巧妙構思 玉潤珠圓

高考命題是面向全國各省、市、自治區的所有考生,要求考生在同一起跑線上展開公平競爭。這就決定了它必須照顧全局,讓考生人人有話說。因此,高考作文題目就必須明白、易懂。從過去20多年的高考作文題目看,人人看了都覺得題目清楚,主題鮮明,絕少讓考生悶題、暈題、不知所云的現象。

但是,正因爲高考作文題目明白、易懂,人人都知道寫什麼,可寫好卻不容易。就如蘿蔔、白菜誰都會炒,但炒好,炒得色、香、味俱全,炒得適合人的口味卻難。

以1998年的高考作文爲例:根據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現今中學生的心理承受力差異較大,有的像雞蛋殼那樣脆弱,有的卻很堅韌。那麼你是怎樣的`呢?從後面兩個題目中,選擇一個適合你的情況的題目,舉出實例,寫一篇關於你自己的心理承受力的文章。

堅韌——我追求的性格/戰勝脆弱

本來,只要選準和寫好造成困難、壓力和脆弱的事件,具體刻畫和分析好自己的心理狀態和思想轉變,寫出真情實感,就可以了。實在的,這樣的作文並不難。

但根據河南省高考年報介紹,一本30份的卷子中竟有十多人舉這樣的例子:高考臨近,父親或者母親或者自己最親的人突然去世,給自己帶來了致命的打擊,心理一下子就要崩潰了。當然,我們不能妄然斷定這些考生都是編造的,但這麼多的情況都集中到一起,也有點太離譜了。而另據報載,有的考區,竟有高達20%(?)的考生“製造”了父母雙亡、離異或自己有殘疾而又奮鬥不息的“事實”。

這些考生由於不能從自己的生活中去“選”取合情、合理的合適事件、情節,去表現自己戰勝脆弱、追求堅韌的心路歷程,只是一味編造、虛構,寫出的文章就不真實、不感人,自然也不會有理想的成績。而且,這種編造、虛構又會落入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俗套,無疑是雪上加霜。

而一位考生僅僅選取了過去“高考落榜”這一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件,很好地表現了自己的心路歷程:

戰勝脆弱

七月流火,知了熱得在樹上吱吱啦啦地叫,而我站在成績公佈欄前,心卻一陣陣發冷。黑色七月,我終於沒能逃脫厄運。

回到家裏,不吃不喝的睡了兩天,沒有人理我。爹媽都是老實的農民,都指望我能考上大學,跳出農門,也好光宗耀祖。而我卻交了一份無力的答卷,沒能給他們掙到臉面。

第三天早上喂罷牛,爹就叫我起來同他一塊去開一塊荒地。我們村屬崗地,好田不多,所以每家都要種一些荒地。我有氣無力地跟在爹的後面,我可以不吃不喝,但我卻沒有理由不幹活,因爲我生在農家。

清晨的風吹着,倒也不怎麼熱。其實並沒有我什麼活,只是把整堆的土糞撒開就行了。我坐在地頭看爹犁地,因爲爹並沒有叫我走。隨着牛鈴聲一次次由近到遠,又一次次由遠到近,天氣也越來越熱,把一塊地犁完是不可能的了,我心裏想。果然,在炎熱的太陽下,那頭老牛的汗開始順了佈滿一根根突出的血管的瘦腿往下流,喘氣越來越重,走得越來越慢。我擡眼望父親,他也一臉的汗水,眼望着牛,眼神中分明流露出關愛和感激,這頭牛爲我家出力已六七年了。但父親並沒有停止吆喝,手中的鞭高高的揚着,不肯放下。

一下又一下,鞭子每打一下,那頭老牛就快走幾步,每一鞭打在牛身上,也像打在我身上,我的心一次次抽緊。我並沒有勸父親回家,我知道,種地就是這樣,你不可能因爲心痛牛就及早回家。

中午時分,一塊地竟犁完了。父親甩完最後一下鞭子,老牛用力向前邁完最後一步。父親停住了,我的淚也流下來。“爹,我想複習。”

就這樣,我成了一名複習生。每當生活中學習中遇到困難,我都會想起父親所甩的最後一鞭,最後一鞭也是那麼響亮,那麼有力。

感謝老牛,感謝父親。

這位考生沒有過多地描述落榜的過程,只有開篇以熱與冷的對照,鮮明地點明出了七月的黑色和自己的厄運。再將父母之希望與自己之落榜進行聯繫,突出強大的精神壓力。下面,作者並不急於寫自己如何面對壓力、戰勝脆弱,而把筆鋒一轉,寫自己和爹爹一塊去開墾荒地。通過對拓荒老牛的描寫,通過老父手中高揚的鞭子,老牛堅韌奮進用力向前的精神,給了自己戰勝脆弱的能力和信心。

文章如一個令人感動、回味的小故事,完全爲那一種精神、氛圍感動了、流淚了,讓人體味到它不是一篇應試作文,而是一篇韻味雋永的小品文。

仔細審視這篇文章,它非常平常,選材、敘述、描述、情節,都很平常。但最大的特點是合情、合理,感人至深。這給我們每一個考生都是一個啓示:選材要貼近生活,讓人讀起來出乎意料之外,但又在情理之中。通過平實、普通的文字,把一個感人的事件、完整的情節敘述、描寫出來,就能達到玉潤珠圓。

高考作文 篇9

近年來,提供材料,自主命題的形式,已經越來越多地在高考作文中運用。從突出政治到迴歸人文的高考作文演變,體現了中國社會發展的方向。

在那個崇尚鬥爭哲學的火紅年代,不講政治是一個立場問題,沒有人敢冒此大不韙。即使在文革結束以後,高考作文命題,依然擺脫不了政治的桎梏,1978年北京市的高考作文題是:縮寫《速度問題是一個政治問題》,就帶有鮮明的政治色彩。

上世紀80年代,隨着國家戰略重點轉向經濟建設。高考作文的政治色彩漸趨淡化。1980年的作文題《讀“畫蛋”有感》,被認爲是高考作文的一個里程碑式變化。一筐蛋中不會有兩個完全相同的蛋。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同一個問題,必然會有不同的發現。同時,高考作文在形式上也有所創新。1983年的漫畫《掘井》,是命題作文改革的一次嘗試。學生根據漫畫下面的一行文字說明:“這下面沒有水,再換個地方挖”,不難鎖定文章主題:做事要有恆心。淺嘗輒止,常常會功虧一簣。

1990年的高考作文,供了這樣一個素材:母親帶着兩個女兒去玫瑰園,一個女兒說“這裏不好,每朵花下都有刺”,另外一個女兒說“這裏真好,每個刺上面都有花”。要求根據這一材料寫一篇議論文。從不同的角度審視同一件事情,意在考查學生的多元思維能力。高考作文邁上了一個新臺階。

今年江蘇是以“探險者與蝴蝶”爲背景的材料作文:一羣人來到光線暗淡,人跡罕至的洞穴探險。他們點燃了蠟燭,發現一羣彩色斑斕的蝴蝶。爲了不干擾蝴蝶,他們離開了。幾天後他們再回到原地,發現蝴蝶已經棲居到更爲黑暗的洞穴深處。要求考生根據材料自選角度,寫篇作文。

說實在的,這個題目不大好做。如果從生物學的角度考慮,蝴蝶似乎是在告訴人類,即便是無意的行爲,也可能破壞它們的生態環境。但從社會學的角度去思考,也可以解讀爲,每一個社會羣體都有其特有的生活模式,國家政策任何一個細微的變化,都可能影響到原有的生活秩序。如果換用哲學觀點去理解這份材料:生命有選擇的權利,在光明和黑暗之間,蝴蝶選擇了黑暗。若照這個思路,給文章起一個標新立異的標題:“光明不是唯一,也未必是最佳選擇”,未嘗不可。但這樣的立意很難把握,弄不好就會跑題。今年江蘇的作文題出得有點玄。

相對來說,天津的考題就比較好做。今年天津作文提供的材料是韓愈的一段話“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爲惑也,終不解矣。”要求考生結合自己的心得,在“而知之”中的橫線處填入一字,構成題目,寫一篇文章。顯然這是一份對認知問題討論的材料,立意不難。如行而知之、求而知之、議而知之、過而知之、爭而知之……任何一個題都有發揮的空間。文章主題也容易把握,應該算是一個好題

一個好的作文題,一要有利於考生真實情感的抒發,不能太空。二是題意不能過於隱晦,要讓多數考生能夠理解。三要有利於發揮想象空間,有利於展現優秀考生的才華。

20xx年湖南的作文考題《詩意生活》就顯得空,什麼樣的生活纔算得上詩意生活!學生無話可說,寫出來的文章必定是空話套話。同年浙江的考題是:《行走在消逝中》。這個題目太過隱晦,連題意都弄不明白,還如何發揮。那一年江蘇的題目是《懷想天空》,這題目雖大了點,但想象的空間也大。宇宙起源、地球衛星、火星之旅、星球大戰、太空站、外星人、UFO、銀河、嫦娥、牛郎織女……都符合《懷想天空》的題意,想寫好這篇文章,平時課外閱讀的積累就可以派上用場了。

現在高考作文佳作不多,反映了我們學生課外閱讀偏少,知識面狹窄、思維單一等諸多缺陷。期待我們的語文教學能有所改觀!

高考作文 篇10

20xx年高考全國卷要求以“感情親疏和對事物的認知”爲話題作文。這道試題沿襲了近幾年話題作文的命題方式,但也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一是限制性增強,提供給考生的寫作空間相對縮小;二是考查角度有所改變,前兩年注重思想品德方面,20xx年側重於認識水平和理性思辨;三是有較強的針對性,提示我們在現實生活中不能感情用事。應該說,今年高考作文的導向是好的,但不少寫作水平較高的考生,落筆後出現了種種失誤。下面擇要列舉,並就應當採取的措施談點看法。

  弊病一:審題不準。偏離題意。

20xx年的作文,應特別注意話題中的“和”字以及提示語中的“關係”一詞,否則就可能偏題或走題。高考評卷中發現,很多考生是不理解題意的。他們未能抓住感情與認識的“關係”,或單方面地講認識,或單方面地談感情——比如把立意自定爲“父母的愛造成自己無能”,這樣的作文,最多隻能算勉強符合題意。

還有些考生,根本不瞭解話題作文與材料作文的區別,徹底地拋開了話題,結果下筆千言,離題萬里。比如有考生認爲寓言故事中富人懷疑老者,那老者好心沒好報,於是從這個角度寫了篇《好心沒好報》,自然遠離試題要求;有考生由富人隨便懷疑別人而推斷他缺少氣度,於是從“做人需要氣度”這一主題說開去;又有考生認爲富人如此判斷是因爲缺乏與別人的溝通,於是談起“溝通”的重要性……以爲這樣就符合題意,其實是完全理解錯了。這類考生犯了高考作文的大忌——審題錯誤,最終吃了大虧。這都是理解力不高的表現,當然,造成這種情況的另一個原因是近年來一直宣傳“降低審題難度”,誤導了部分考生。

對策:抓好審題這一環節。

話題作文開放性很強,但不可能沒有限制因素。因此,寫作時必須有一個嚴肅認真的審題過程。所謂“審題”,說得明白一點,就是命題者叫你寫什麼,你就寫什麼;叫你“向東”,你就“向東”,千萬不能由着性子“向西”。審題水平,與考生的“綜合素質”密切相關,同時也需要掌握一些具體的審題“技巧”。這些“技巧”是:不能匆匆“掃描”,而要一個詞一個詞地在心中默讀考題。這樣,可以強迫自己定下心來,把命題中的每一個字看清楚。這麼讀,是爲了找出考題中的“關鍵詞”。關鍵詞,是命題者下達“指令”最主要的“載體”,非抓住它不可。當一個詞在考題中多次出現時,它就很可能是關鍵詞。關鍵詞有時不止一個,要儘可能找出來,決不遺漏。用鉛筆把找出來的關鍵詞一一圈出來,這樣,可以有一個“物質依託”,防止在“心裏盤算”時丟三落四;然後,一一落實被圈出來的關鍵詞,即把它們的要求全部體現到作文中去。審題結束後,再用橡皮把鉛筆圈過的痕跡擦去,以免留下做“記號”之嫌。細讀命題中的“[注意]”。

另外,必須明確的是,“話題作文的核心是話題”(教育部考試中心張偉明先生語),話題作文提供的“材料”,不像以往的材料作文那樣,是立意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它只是命題者所做的“作前指導”,是引發考生思考的一個“由頭”,是啓發考生打開思路的一個“例子”,所以千萬不能從材料中自行提煉出某種觀點並任意發揮,而要嚴格依據話題來作文。

  弊病二:認識膚淺,內容空洞。

考生對話題的理解是深是淺,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文章立意是高是低,選材是優是劣。不少考生對感情與認知的關係體驗不深,文章立意限於生活的表面,浮於膚淺的層次。如果寫議論文,就忙於堆砌論據,缺少分析說理、致使論述深入不下去;如果寫記敘文,則缺乏應有的韻味,顯得過於直白。這都與對話題的認識不夠深入有關。有些考生,展開論證時帶有明顯的主觀隨意性,比如說“富人應當認爲兒子是小偷,而不是他的鄰居”,這本身就出於作者的主觀臆斷。還有考生一本正經地寫道:“我們這些祖國的希望,應該培養大公無私的奉獻精神,別讓我們的親情與認知,人的價值體現在對社會的貢獻上!”真可謂違情悖理,不知所云。

20xx年高考選寫議論文的比較多,但論據相當貧乏。商紂王與妲已,曹操疑人,孔明失街亭,包青天鐵面無私……是考生引用最多的例子。舉現實生活中的事例,則多是打碎花瓶等,內容低幼化;或者是班上同學錢包或鋼筆被偷,接着總有人被冤枉,最後事實總被澄清,千篇一律,面目可憎。有的考生選寫了散文,但政論色彩太濃,不像文學作品。還有些考生的作文,其實就是對話題材料的擴寫,這樣的文章得分會低得可憐。這充分暴露出當前中學生生活單一、閱讀面狹窄和聯想、想象能力差等問題。“說自己的話,抒自己的情”,這樣基本的要求很多考生都做不到。

對策:加強理論修養和積累寫作素材。

要提高思想認識水平和豐富寫作材料,平時應做到“三備”:備思想,備知識,備生活。備思想,首先是要學好中學各門功課,各門功課的基本理論都體現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是我們認識世界的最基本的觀點。其次是關心社會生活和時事政治,正確認識當代社會的一些熱點、焦點問題。在作文中要避免片面化、庸俗化、低幼化等不良傾向。備知識,可與備思想結合起來進行。可注意閱讀《中國青年報》、《讀者》等思想性文化性較強的報刊,還可進行蒐集、分析事例的訓練,大致做法爲:通過課外閱讀每週蒐集三至五個事例,並列出每個事例可以用來闡明的一種或多種觀點。備生活,這有多種途徑,比如注意觀察周圍的人、事、物,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加強與同學、親友交往等。真正要備好生活,還得把上述活動的內容寫進日記或練筆中,特別是那些有閃光點、有衝擊力、有啓發性的人與事,要及時記下來。到臨考前,翻出來整理一番,記住一些典型的事件及細節。

考試時面對話題,要善於作由此及彼的聯繫,由因到果的推斷,由現象到本質的分析,由個別到一般的思考,以深入認識並準確詮釋話題。構思時,寫記敘文應注意選取有動情點、有積極意義的材料,並作深層次的開掘;寫議論文應注意擺出論據後還要有理性分析,能站在理論的高度認識問題,揭示事物的本質。

  弊病三:文體不明,搞大雜燴。

有些考生對文體認識模糊,錯將文體混雜當作夾敘夾議,作文一半是議論,一半是敘述,犯了文體不能統一的錯誤;有些考生敘述與議論相割裂,敘述的事件不能說明論點,議論部分不是從敘述中引申出來,而是另起爐竈,造成兩種表達的分離,甚至出現了議論、抒情、說明和描寫平均使用筆力的現象,使寫出的文章“四不像”,不知道作者究竟“自選”了哪種文體。

對策:正確理解“文體自選”的要求。

高考話題作文有一個重要的特點——“文體自選”。但這並不意味着寫作時不需要文體的規範,而是給考生提供了多種選擇的機會,便於考生在自己擅長的文體中發揮。然而,一旦選定某種文體,作文就得符合這種文體的要求,決不能隨心所欲。從具體的操作過程看“文體自選”,考生在構思時倒是多了幾個環節:1.考慮該題最適合寫哪種體裁。2.要選擇適合自己發揮的體裁。形象思維發達、會編故事、善於記敘描寫的同學,可以選記敘文、散文來寫,甚至寫成小小說、童話、寓言等文學體裁;邏輯思維發達、會思辯、善於議論說理的同學,可以選議論文來做。3.要考慮有沒有與該體裁相應的足夠的素材。4.用這個體裁寫,能否寫出新意。這幾點都想好了,體裁問題解決了,實際上選擇材料的問題也就基本考慮到了。

  弊病四:胡編亂造,盲目求新。

20xx年高考作文到歷史人物那裏搬救兵的不在少數,許多考生參與了“發思古之幽情”的大合唱,儘管也涌現了一些歷史題材的精品之作,可令人費解的是:有些考生明明缺乏文史知識的積澱和新編故事的素養,卻也選用了歷史題材。於是在不甚了了的情況下,囫圇吞棗,泥古不化,加上用以表達的語言與借用的人物口吻風馬牛不相及,內容與形式嚴重失調,顯得不倫不類。

另外,一部分考生不是首先考慮內容,而是抓住“文體自選”去刻意“創新”,借各種文體胡亂闡發,他們的作文內容荒誕、寫法失真、語言表達滑稽古怪,有閱卷專家戲稱爲不是寫作是炒作,不像作文像遊戲。比如有考生機械、膚淺地模仿名篇《諫太宗十思書》,寫了《諫父親三思疏》,文中充斥着諸如“今天兒子給你請安了”,“兒子以忠臣的身份向你‘進死諫’”,“君惡聞其過,則忠化爲便。君樂聞直言,則侯化爲忠。現將諫言羅列如下”,“此死諫一,望君一思疏”,“此死諫二,請君二思疏”,“老爸,其忠言逆耳,爲興家立世之道,望接納”等半文半白的句子,最後是“祝龍體安康”“臣民兒上”,弄巧成拙,讓人啼笑皆非。

對策:必須明確兩點認識。

第一,對一篇文章而言,最重要的還是內容。高爾基曾說:“散文,第一是內容,第二還是內容。”任何文章都是思想內容、文體結構和語言表達三方面因素的統一體。歸根到底,形式要爲內容服務,沒有好的思想內容,形式也就失去了生命。所以決不能光在文體結構上打轉轉,爲創新而創新。作爲中學生,還是要打好紮實的基礎,熟練地掌握幾種常用的文體,這纔是正道。第二,故事新編不是靈丹妙藥,並不適合所有考生。寫好故事新編,要求

有三:一是對原著研究得深,二是對現實社會有深切感受,三是要找到兩者結合的切入點。這不是一般水平的考生所能勝任的。

  弊病五:投機取巧,套用時文。

20xx年高考卷面上再次提出“不得抄襲”的要求,但考場作文中仍有仿作、抄襲現象,主要是一些敘事性的文章。這類作文往往套用刊物上某篇小說、寓言的情節和人物,模仿這些故事的結構。少數考生還能作些加工改造,注意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更多的考生則是全盤照搬。

對策:端正文風,杜絕投機心理。

有必要提醒考生:不能心存僥倖,以爲套用現成的故事可以矇混過關。這類作文一經發現(實際上不被發現的可能性極小),只能是得分最低的一類,甚至會被評爲0分。如果某些時文確實很精彩地詮釋了作文話題,寫作時予以概括,把它作爲寫議論文的例證,倒也無可非議;但不能全文主體套用現成的故事,只在首尾加上一點扣題的話,更不能原封不動地照搬照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