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日誌 > 舌尖上的糉子日誌(通用10篇)

舌尖上的糉子日誌(通用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47W 次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日誌記錄生活點滴,日誌是詳細介紹一個過程和經歷的記錄。日誌怎麼寫纔不會千篇一律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舌尖上的糉子日誌,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舌尖上的糉子日誌(通用10篇)

舌尖上的糉子日誌 1

輕輕的解開你的腰帶,慢慢的褪去你的衣服。啊!看着你潔白的肌膚,聞着你淡淡的清香,我實在忍不住,終於向你咬了一口。清香的糯米,甜甜的蜜棗在與舌尖的'共舞中禁不住味蕾大開。

糉子食材簡單,糯米、蜜棗和糉葉。用水把糯米清洗乾淨浸泡,他們堅信糯米泡的久一點纔會在煮制過程中更加吸水。糉葉也要浸泡,便於包裹。經過一段時間的浸泡,潔白的糯米更加圓潤飽滿,泡好的糉葉顏色暗綠,拿起一張從中間挽成一個錐形的杯子,糯米從水中撈起放入少許,再加入蜜棗或肉類等佐料,最後把糯米覆上,糉葉捲成三角形,用繩子裹紮,在一扯一緊中,包含了中國人對美食的理解。此時一定要裹緊,因爲只有緊實的包裹,煮出的糉子纔會香甜筋道,有一種含蓄又悠長的滋味之美。

對於家人們來說最幸福的事就是看着孩子們大口享受着大自然的饋贈和自己的勞動成果,過節過的就是人氣,是美味中蘊含的濃濃愛意!

清香的糯米,甜甜的蜜棗,微風吹過,糉香飄滿人間……

舌尖上的糉子日誌 2

農曆五月初五爲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鐘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糉子,飲雄黃酒,遊百病,佩香囊,備牲醴。

吃糉子:荊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飯或蒸糉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爲恐魚吃掉,故用竹筒盛裝糯米飯擲下,以後漸用糉葉包米代替竹筒。

端午將至,我已包好糉子上網料理我的空間。

選取上好的蘆葦葉,老嫩適宜,寬4—5釐米,長30釐米以上,放在鍋裏,水要超過葉面。先大火燒開,再文火悶大約45分鐘。使之軟化增加彈性,同時也起到消毒殺菌作用,起早了葉子脆,起晚了浪費。

起鍋後放在冷水裏洗淨,剪去葉柄備用。捆紮以蓑草(要和蘆葦葉同煮)爲上,現在大多用尼龍線或者蛇皮袋拆成單股。

包時取3-4片葦葉,在大頭窩成漏斗狀。大頭儘量往前推,使之嚴密,不漏米。上米(可依個人口味加棗子、鹹肉、葡萄乾等)後右手中指、無名指分開將其夾住,大拇指從後往前推壓,使其緊、平。左手拇指、食指順勢將漏斗口朝裏推成等邊三角形,再將大拇指推過來的葉面蓋在三角形上,並以左手拇指、食指順勢將漏斗口集合處捏緊,再將餘下的尾把順拐角貼折。再取線捆紮,鬆緊要適度,太緊,糉子硬,口感差,甚至會夾生;太鬆,沒口勁,甚至會散。最後,把多餘的葉尾剪掉就可以了。

再就是煮了,水要沒過所有糉子,也是大火燒開,再用文火煮45分鐘以上。放在鍋裏待自然冷卻後再起鍋。可口的糉子就成功了。

可能有人要說:這是娘們的事情,你怎麼也——?我就是喜歡動手呢,沒辦法。

等我快要打完這文字遊戲的.時候,已經從廚房飄來淡淡的香味了,這就是所謂的成就感,最後一句算抒情吧。裏會有說不出的高興。

舌尖上的糉子日誌 3

今天,我和外婆一起包糉子。

首先外婆用開水燙蘆葉,然後把調味料放入泡好的糯米中。接下來外婆負責包糉子,我負責剪扎糉子用的線。一開始,我不知道線要剪多長,不是剪短了就是剪得太長。外婆教我說:“扎糉子的線要能繞糉子三到四圈。”我試了試,果然剪出的線不長也不短,正好用。

外婆包出的糉子個個小巧玲瓏,像一隻只小香包,散發着蘆葉特有的'清香,我還沒吃口水就已經流下來了。外婆一邊包糉子一邊告訴我,她小時候是用沙子和蘆葉一遍又一遍地練習,才學會包這麼漂亮的糉子。我聽了很佩服外婆,也深深體會到,無論做什麼事只要努力和刻苦就一定會有所收穫!

端午節快到了,商場裏擺出琳琅滿目,各式各樣的糉子,我看到這許許多多的糉子很想吃,就和媽媽商量我們家不如包糉子吧,媽媽說:“好啊!”

第二天,我們把包糉子的材料都準備好了。媽媽一邊包一邊給我講解。她先把糯米洗乾淨,從盆子裏拿兩片竹葉放在手上,把米放在葉子中間,然後加上綠豆,香菇,蝦米,再放一塊肥肉,再加上一把糯米,最後把葉子捲起來,用繩子紮緊,一個長方形的糉子就包好了。

我看完後,滿不在乎地說:“原來包糉子這麼容易呀!我一定行。”我學着媽媽的樣子做,真沒想到,米從縫裏漏出來。看來包糉子不是想象這麼簡單,我有點灰心了。就在這時,媽媽在旁邊鼓勵我說:世人無難事,只要肯登攀。”我聽了媽媽的話,鼓起勇氣,一次一次的學,終於包出了滿意的糉子。

通過包糉子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只要有恆心,什麼事情都能辦好。

舌尖上的糉子日誌 4

嗨,又快到端午節了,說到端午肯定要說到包糉子。你們會嗎?我可會呦!這不又要開始包了嘛。

經過一天的準備,我們在老師的幫助下,開始在食堂裏包糉子。我和我的隊友麻利的幹了起來。我們拿來事先準備好的林料:棕葉,花生,糯米,紅豆,綠豆,鹹蛋,火腿腸,等。我們拿出一個盆子將佐料放進去。不過火腿腸和鹹蛋可要碎的。看着這麼多豐富的佐料,我不禁口水延流三尺。好了事歸正傳。開包了!我拿起兩片棕葉準備包。疑!怎麼包來着?我使勁回想着之前做糉子的經過,可就是想不起來。不用怕我們的救星來了。廚房裏的阿姨有我們不會包便教起我們。看着她們的粗糙的雙手移動着。我終於恍然大悟,原來如此。我照着阿姨的樣子包了起來,我將兩片棕葉上下放在一起,但左右不用對齊,婉轉的一轉,形狀便出來了。我勺起一勺糯米關壓實,怎麼漏水了,不用怕這是正常現象。然後我再勺起一勺佐料放進去,關再勺一勺糯米蓋住。再一捆,哈!還真行。一會兒就包好了一個。我的第一個糉子就出世了。

我看了看我們的隊友,他們自己也不賴嗎!包的很是好看。像是一個個穿了綠裝的石頭。再看看別的組,個個專心致志,很是投入,每包好一個糉子臉上便露出開心的笑容。我們真是太高興了。我繼續包了起來。可是一對比,就顯得我的好醜,不免被笑話一番。個個膘肥體胖,又鬆懈又鬆。不過我又鼓起勇氣包了起來。這一次可好看多了。它在我手上驕傲的躺着,好像在說,各位朋友我新生了,祝賀祝賀吧!

我加快了手步,不一會兒就包好了六個綠小子。再看看別人,也不賴嗎!聽說下午就可以吃到我們親手做的糉子,真是開心死了。

隨着時間的飛逝,我們結束了包糉子的過程。就等着下午開吃了。隨着一箇中午的煎熬,我們終於迎來了下午。當我和我的隊友吃到自己親手包的糉子,心裏別纔是有多高興了。不過唯一不足的是鹽味不足。不過總體來說還是挺好吃的。我們不會兒使狼吞虎嚥的'挎定了它們。摸着自己的圓鼓鼓的肚子,回味着它的味道,真是舒服極了。 經過這一的活動,讓我們的知道了食物的來之不易,它是要經過層層的加工纔來的。讓我也知道了: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道理。

舌尖上的糉子日誌 5

端午節到了,我們一家開始包糉子。

首先,爸爸去菜場買了糯米、糉葉。爸爸一買回家,我就迫不及待地說:“快點開始,我等不及了。”我和爸爸負責包糉子,媽媽負責把包好的糉子用繩子綁起來。

爸爸先準備好了一個盆,接着,就開始包了。爸爸非常熟練,包的糉子像模像樣,我呢,有的像曲奇餅,還有的像只有一塊橡皮那麼大,那麼扁,不是糯米太少,就是包的太小,媽媽就像傳送帶一樣,接一個捆一個,漸漸的.盆裏的糉子越來越多,堆得就像座小山。但是我偶爾也會包一個好糉子。我又趁爸爸媽媽不注意又包了一個空糉子,還好媽媽沒察覺到。

終於,糉子包完了,該煮了,我時不時地向媽媽問:“好了沒?好了嗎?”好不容易糉子煮好了。媽媽拿起一個糉子笑着說:“好了,小饞貓,可以吃了”。我急切地拿一糉子撕開糉葉一看,是我包的顏色還有點發亮呢。我一嘗大叫:“嗯,好吃。”看着我狼吞虎嚥的樣子,爸爸媽媽都笑了。

啊,這個端午節過的真有意義啊。

舌尖上的糉子日誌 6

首先,我看見媽媽在挑糉子,媽媽說:“糉子要軟一點的,不能太硬,否則切的時候容易碎。”接着媽媽就把糉子切成一片一片的,象年糕一樣。然後,媽媽往燒好的鍋裏倒入油,當然油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等鍋冒煙了,媽媽用筷子把糉子擺到鍋裏,讓它烤一下,過一會兒翻過來,再烤一下。等到糉子差不多軟了,媽媽便把打好的蛋放下去。蛋熟了以後,媽媽再把醬油、蔥、味精一一放到了鍋裏,輕輕地炒拌一下。就這樣,一盤美味佳餚烤糉便在我們面前出現,紅的糉,黃的蛋,綠的蔥,“哇,好香好誘人啊!”我脫口而出。爸爸也興奮地說:“一定很好吃啊呦。”我從來沒有吃過這樣好吃的糉子,我吃了好多,也想了很多:只要肯動腦子,什麼都能變出新花樣來。

端午節的傳統習俗就是吃糉子。我們家有一個名副其實的包糉子好手——我的媽媽。每年端午節的時候,我們全家都能吃到可口的糉子。媽媽常說:用蘆葦的葉子包的糉子最香。所以,每年端午節媽媽都用蘆葦的.葉子來包糉子。她在包糉子之前,先做好準備工作:把蘆葦的葉子放在水裏煮一煮,把準備好的糯米和棗分別洗一洗。等蘆葦的葉子涼了以後,她就開始包糉子了。她先取三片葉子,將這三片葉子捲成一個圓錐體,然後先放一個棗,接着在裏面放上糯米,中間再夾幾個棗,最後用線把葉子捆好,一個糉子就包好了。她包的糉子又肥又大,活像一個個老佛爺在睡覺。等糉子包完後,媽媽把它們放在高壓鍋裏蒸四十分鐘,再放三四個小時,使其入味,然後就可以吃了!媽媽包的糉子十分香,香得使我一見到糉子就會大口大口地吃起來。所以,每當吃糉子時,我總是吃得很多!

過端午節除了要吃糉子,還要賽龍舟喲!

我最喜歡看賽龍舟了,幾十個水手都拿着槳,奮力地划着,擂鼓的水手士氣高昂,用力地敲着。“加油,加油!”場外的拉拉隊激情洋溢,發出雷鳴般的吶喊聲、助威聲,水手們聽了不得不更加使勁划船。整個賽龍舟的場面非常壯觀、熱烈。

吃糉子、賽龍舟,這兩樣傳統習俗共同編織了一個熱熱鬧鬧的端午節。

舌尖上的糉子日誌 7

端午節就要到了,小姨帶回來了好多糯米和紅棗,媽媽說既然有這麼多材料,我們一起包糉子吃吧,大家一致贊成。

說幹就幹,糯米泡起來,我們又去超市買了一些糉子葉,甜甜的葡萄乾,花生米,紅豆。第二天正好是端午節,糯米泡好了,我們三個動手開始包了。只見媽媽把長長的糉葉先做成一個三角形的漏斗形狀,然後依次往這個漏斗裏放各種材料,再用手壓一壓這些材料,用多出來的糉葉把剩餘的部分包嚴實,最後用繩子把它捆起來,一個漂亮的`糉子就做好了。看着媽媽做的這麼簡單,我也躍躍欲試了,拿起糉葉,我就犯難了,漏斗做不好,糯米放不進去,這邊裝着,那邊就漏出來了,看來真是看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呀!最後還是在媽媽的幫助下勉強做好了三個。

媽媽把做好的糉子下鍋煮熟,我們迫不及待地吃起來,自己做的糉子真是好吃極了,我一定要趕緊練習,爭取明年的端午能夠自己包出漂亮的糉子。

舌尖上的糉子日誌 8

今天是端午節,我們一定是要吃糉子的。我和我媽媽就在明天一同包了糉子。

我這也是第二次包糉子了。就在前幾天我們班就舉行了“棕香飄飄,慶端午”的活動。

有了上次包糉子的經歷,自此包糉子因該難不倒我了吧!。我心裏這麼想着。可是實踐上和我的夢想卻有着180度的差距。

我依照上次包糉子的樣子包着糉子,可是我不論怎樣規規矩矩的包糉子,糉子還是像頑皮的小孩子一樣不依照我的思緒去做。無法之下,我只好去求助我的媽媽。媽媽先是給我示範了一遍,我看完後似 懂非懂的點了搖頭。接着我就學着媽媽的'樣子包起糉子來了。

我先把蘆葉做成鬥形,這是媽媽大叫一聲:“你做錯了。”我嚇了一大跳。她說:“你應該這樣子擺放蘆葉。”這是,她一把拿過我手中的蘆葉。把蘆也的哦排放順序換了一換說:“應該這樣子放纔對 。”我接過她的蘆葉把它做成了鬥形。

接上去我做糉子還比擬順利,可是到了封口的時分,我又被難倒了。我封上去的時分,外面的米“譁”的一下子全部都掉了出來。我趕忙把它拆開重新做糉子。我照着原來的樣子又做起了糉子。這回, 我可比前一次小心得多了。我每一步都回想着媽媽做糉子的樣子。到了封口的時分,我看了看媽媽。“哦”我便做起了我的糉子。先是向右邊封,在繞的左邊,在繞一圈。好了到收口的時分了。我 把針往糉子裏一紮。再把針從外面抽了出去。最初,我在用力一來,蘆葉也順着針穿過了糉子。

就這樣,我的糉子終於做完了。我預備在那幾片蘆葉做糉子。可是我傻眼了。竟然沒葉子了。我在做一個糉子的時分媽媽竟然做好了一盆的糉子。

我這次雖然只做了一個糉子,但我堅信,我明年能做兩個!

舌尖上的糉子日誌 9

端午節是爲了紀念屈原,據說,屈原於五月初五自投汨羅江,楚國民衆用糉葉包米飯作成糉子,投到江裏餵給魚蝦吃,希望屈原的身體不要受到傷害。

今年端午節,我讓奶奶教我包糉子。首先要把糉葉洗乾淨,在熱水中泡軟。再準備好棗子、雞蛋、肉等做餡,將自己喜歡的餡煮得香噴噴的,就可以開工了。先把長長的糉葉圍成漏斗的形狀,放進調配好的糯米和大米,中間放上美味的餡,再裝米,用筷子把米搗實了,再用糉葉緊緊地包裹。這時,糯米就像孩子似的不聽我的使喚,接二連三地跳出來。我急得直跺腳,幸好有奶奶替我“解了圍”——去掉一些糯米,我才順利地裹好了。到了最簡單的步驟——扎糉繩。看我大顯身手,我想糉子要包紮嚴實才好吃。我接過棕繩,把糉子五花大綁捆了一圈,大功告成。包好的糉子放進鍋裏用猛火煮,大約1小時後,改文火煮30分鐘就可以了。在煮糉子的過程中,我總是急不可耐地要揭蓋子察看情況。因爲從鍋裏飄出那糉子的`香氣,饞得我直流口水。糉子終於出鍋了,我香噴噴的吃了起來。

今年端午節,我學會了包糉子,品嚐到自己勞動的果實,那感覺不是一般的甜蜜啊!

舌尖上的糉子日誌 10

農曆的五月初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媽媽通知我,每年的這一天每家都要包糉子吃,是留念詩人屈原的。

早晨吃過晚飯,媽媽說:“端午節快要到了,姥姥家明天早晨要包糉子,我們去幫助吧。”我一聽要包糉子快樂地跳了起來。

到了姥姥家,一開門我就聞到了糉葉的幽香,我急忙跑進客廳一看,姥姥和劉奶奶曾經開端包糉子了,只見劉奶奶拿起兩片泡好的糉葉疊在一同,用剪刀剪去葉子的根部,然後把整理好的葉子捲成一個 漏斗的外形,抓起一把雪白的糯米塞進漏斗裏,再放上紅棗、花生和豆子,再放上一層糯米蓋上、壓實,然後把下面的`糉葉折過去,把糯米緊緊地包住,接着用線吧糉子纏起來、拉緊,打上一個結,一 個三角形的糉子轉眼間就包好了。

我看着劉奶奶包了兩個糉子當前,心裏想:“很複雜嘛,我也來試試吧!”我學着劉奶奶的樣子一步一步地包了起來,首先我拿起一片糉子葉,捲成一個漏斗形,用手捏好,這時劉奶奶說:“你得把手 往上捏一點,你越往下按,糉子包出來當前就越扁,你往上捏包出來的糉子就是一個豐滿的糉子了。”我聽了,重新找好地位,抓起一把糯米塞進“漏斗”裏,壓實,用線綁了一圈,這是我才發現我包 的糉子上破了一個大洞,我只好返工,我很小心腸拿起一片糉葉包了起來,費了九牛二虎之力,終於包好了一個糉子。

我把包好的糉子和劉奶奶包的糉子放在了一同,劉奶奶包的糉子像鼓起氣來的大肚子將軍,可我包的就像一個泄了氣的皮球,我害臊地笑了。

“包糉子”這件事看起來複雜,做起來可真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