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日誌 > 2017年村幹部扶貧日記

2017年村幹部扶貧日記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5W 次

通過精準扶貧,幫助大家早日脫貧。下面本站網爲大家整理了扶貧日記,一起來看看吧。

2017年村幹部扶貧日記

  村幹部扶貧日記一

距離蜜蜂發下去有10多天了,從今天開始,我公司開始對市級產業精準扶貧項目幫扶的66戶貧困戶開展入戶技術指導工作。壩塘鎮沿江村的施春花家,是我們上門技術指導的第一站。施春花是江西人,2016年底才嫁到沿江村,家中共有5口人,公公鄧意如、婆婆丁瑞芝都是七旬老人,基本喪失勞動能力,丈夫鄧術強靠打零工爲生,兄長鄧立強至今單身。

我印象最深的是,去年冬天的扶貧項目動員會上,她操着一口普通話跟我諮詢幫扶政策,後來我們確認名單時她跟我說:“請你一定要教我養殖蜜蜂,爲了學習這個我把工作都辭了,我一定用心學好養殖技術……”,這是我聽到的最堅定的選擇,我也暗自發狠,一定要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幫助他們增收,帶領他們脫貧。

她迫不及待的帶我查看她養殖的蜜蜂。公司第一批給每戶農戶送了2箱,而她家卻有6箱,正在我疑惑的時候,她說:“動員大會之後我立馬從江西老家定了4箱蜜蜂寄回來,希望能趁這次機會好好把養蜂這個事學起來”,我說我們公司後續都會有第二批的,幫扶協議上的5箱蜜蜂肯定會發放到位。我仔細查看了施春花的蜜蜂,她很用心的在每個蜂箱裏做了一塊布蓋着,防止春季低溫把蜜蜂凍着。爲了增大蜜源讓蜜蜂有更多的花粉採,她把自家後山的樹砍了一半,種上了桔樹,到時候可以採集桔花蜜。她把我們贈送的的養蜂技術資料來來回回都看了好幾遍,自己購買了一個搖蜜桶滿心期待的等着第一次醞釀出的甜蜜。

我深知養蜂非一日之功,帶領一羣毫無經驗技術基礎的貧困戶更是難上加難。雖然任務艱鉅,但我仍然有信心能帶領他們在脫貧穩步前行,我感動他們對我的信任,也深知他們對脫貧的期盼,貧窮不可怕,只要肯努力、肯學習,總能找到脫貧的路子,施春花的“甜蜜夢想”也終將實現!

  村幹部扶貧日記二

2017年6月8日,醞釀已久的瓢潑大雨,終於鋪天蓋地般傾瀉下來,暑熱立消。

今天,我又一次來到我的扶貧聯繫點——祠灣村,開展幫扶工作。舲舫鄉祠灣村位於羅霄山下的茶陵縣中部,是一個省級貧困村。在小康路上,有少數人由於種種原因掉隊了。2017年,全村476戶人家,仍有28戶貧困戶。

我直奔幫扶對象譚文芳家。她一家三口,母女倆因病喪失勞動能力,丈夫長期在外務工。大老遠,譚文芳就熱情招呼我進屋喝茶。

記得第一次去她家,也是一個下雨天。譚文芳因不能行走,坐在門口,雙眼望着屋外,一片茫然。村幹部把我介紹給她認識,我笑着和她打了招呼,挨着她坐下,聽她聊生活的難處、就醫的苦惱以及對好日子的期盼。後來,我聯繫有關部門,幫她申請了輪椅,把她全家納入社會保障兜底範圍。她家還加入了村裏的'合作社,養殖土雞,我時不時發動社會愛心人士對她進行救助。慢慢地,生活開始好起來了,她臉上的笑容也多起來了。

走動多了,也就親了。今天,我又挨着譚文芳坐下,瞭解她和女兒的病情。前些日子免費送給她家的30只土雞,正在坪裏覓食。我告訴她:“土雞長大後,我包銷。”她臉上綻開了笑容。

從譚文芳家出來,我又來到村部。村部是新建的,顯眼處掛着橫幅——“決勝脫貧攻堅,實現全面小康”。村部閱覽室裏,有村民讀書的身影。文化活動室,聚着一羣人在看電視。我上了二樓,幾位村幹部正在脫貧攻堅作戰圖前比劃着。村支書告訴我:光伏電站馬上要併網了,多虧了駐村幫扶工作隊跑項目、跑資金,才使工程項目進展神速。幾位村幹部七嘴八舌地又說起了如何改窮業、斬窮根、脫窮境、換窮貌的問題,雖是老話題卻常說常新。祠灣村村支兩委很有凝聚力和戰鬥力,駐村幫扶工作隊也很有執行力,實施的幫扶措施惠及每一個貧困戶。更重要的是,通過幫扶,貧困戶都有了脫貧的信心。

“擼起袖子加油幹,脫貧攻堅一定贏”,村部會議室的標語催人奮進。

  村幹部扶貧日記三

金井鎮蒲塘村位於長沙縣北部。我和蒲塘村結緣當然不僅僅是精準扶貧,作爲一個鄉鎮幹部,還有很多具體的聯村工作和羣衆工作涵蓋其中。但是想記錄下來的卻是精準扶貧路上的點點滴滴,這裏面是一個鄉鎮幹部成長的深淺印記。

我的幫扶對象集中在蒲塘村的龍泉片區,共5戶人家。驅車從省道207進入龍泉片區,沿着鄉村公路還要開上10來分鐘,路邊是斜插的山林。下雨天裏,滑坡垮塌下來的石子,路上可見幾處,心驚後怕,我和我的同事除了把情況向村上反映,就只能提醒組長們遇到災害天氣提前做好防災減災宣傳,告訴農戶們下雨天不要出來溜達,遠離山林河道,避免危險發生。

桃樹組的楊嗲嗲是一個非常和藹的老人,和老伴範娭毑住在老屋,屋前有草坪,屋後有菜地,老倆口雖然受疾病困擾,但是適當勞作,生活和諧,說起兒子雖然總謙虛的說混得不好,但一臉滿意驕傲的情緒還是泄露了老人家的天下父母心。楊嗲嗲是易地搬遷戶,新房子在集鎮路邊,特別洋氣,但老人對多年遮風擋雨的老屋很是留戀,有些情緒,可是一聽我說,“新房子您兒子滿意,您將來的兒媳婦更加滿意”,老人也對未來憧憬萬分。歸園田居的生活其實並不困窘,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勤勞才能構建內心無欲則剛的富足精神。

上荷花組的何叔叔,和妻子陳阿姨一起居住,兒子在外打工,女兒外嫁多年。他7年前因中風導致偏癱,行動不便,需要人照顧,因此陳阿姨一直在家種田採茶餵雞,乾乾農活照顧家庭。何叔叔說話不是很利索,卻很想和人聊天,一字一詞雖然費力但是樂此不疲,除了他的枉自嗟,聽得出他也不想不勞而獲,終日無所事事,指天望地。他寫得一手不錯的字,曾經聽我的老師說過,看人看字,字寫得有筋骨,人也不會差到哪裏去。他的病和他的人生,讓我徒留惋惜。人當自強,生病時莫忘積極生活的勇氣,勞苦時莫忘相濡以沫的扶持,幫助誰都能給,大小而已,致富全靠自己,時間而已。

上荷花組的何嗲嗲,緣分頗淺,見過兩次面,前幾天過世了。他和老伴沒什麼溫情,我去他家的時候沒見過他的老伴楊娭毑,直到他病危住院,才見到了楊娭毑。娭毑想是被生活所累,磨平了她對親人所有的熱望和期待,不知是不懼死亡還是覺得空空解脫,她對老伴的病情有一種我不能理解的冷漠,但是在老伴真的去世之後,她卻痛哭流涕,人心再冷還是保留了一絲初心的溫度吧。往後這一戶只剩下了這個楊娭毑,彳亍獨行,希望他的兒女能溫暖她的晚年,希望我的走訪能帶給她社會的溫度。

下荷花組的劉嗲嗲,是個愛笑的嗲嗲,他的視力模糊,聽力也不好,老伴中風後生活不能自理,兩位老人和女兒女婿一起居住生活。房子經過改造煥然一新,一家人父慈子孝,生活和諧,每次去,我都能和嗲嗲說笑上幾句。生活當是如此,難關跨過去了,便是豔陽高照,坦途平順,回首看看,從前不過是一段經歷而已,關鍵是一家人一直在一起。

下荷花組的劉大哥,是上一戶劉嗲嗲的侄子,他的經歷像小說一樣,起承轉合,大悲大喜。他的父親年輕時當過村書記,辦過村企業,是個響噹噹的人物,奈何多年前因病去世,只留一段逐漸淡去的傳奇。他的母親幾年前也因病去世了,留下了劉大哥一個人和治病建房欠下的債務。當年的風雨已不堪回首,如今劉大哥房子紅頂白牆,廳堂收拾得井井有條,自己在廣西打工,收入穩定,儼然是個成功藍領。貧困是動態的,是一時的,是人生路上的各種歷練,再苦再難,也終會過去,一個豐富的故事都是猜不到過程和結局的。

扶貧當扶“志”,幸福的人都一樣,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在脫貧攻堅的路上,我們遇到各種各樣的家庭和貧困,我們遇到工作要求的困擾和侷限,但值得慶幸的是,我們始終在朝着爲人民服務,讓人民滿意的目標行進,不管是幫扶責任人還是貧困戶自己,我們要堅信不曾被困難打倒的正能量始終是這個國家和社會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