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日誌 > 2017精準扶貧民情日記(精品)

2017精準扶貧民情日記(精品)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4W 次

導語:推進精準扶貧,加大幫扶力度,是緩解貧困、實現共同富裕的內在要求,也是實現全面小康和現代化建設的一場攻堅戰。以下是2017精準扶貧民情日記,歡迎閱讀與參考。

2017精準扶貧民情日記(精品)

  【篇一:2017精準扶貧民情日記】

X月X日,今天我們所有都起得特別早。早上7點,我們吃過早點迎着茫茫細雨驅車前往XX鄉XX村入戶走訪,經過1個多小時後我們來到了XX村,路邊辣椒笑盈盈地望着我們,玉米漲紅了小臉害羞地低着頭偷偷地看我們,五星紅旗在XX村的上空迎風飄揚。

村委會的同志們熱情地接待我們,一番寒暄後,我們沿着泥濘小路來到異地搬遷戶張巨分家。她家低矮的三間土木房,家裏很亂,院裏幾隻小雞正在覓食。張巨分正在打掃衛生,對我們的到來感到有點意外。知道我們的來意後,張巨分告訴我們,山上條件太苦了,缺水不說,莊稼靠天不說,還有野畜襲擾,一年下來沒啥收成,加之勞動力不足,太想搬遷了。張巨分知道自己已是搬遷戶興奮不已。接連說感謝黨感謝政府。

再往上走,來到張坤發家,他正在地裏種黃署,告訴他我們是精準扶貧工作組的,想到他家裏坐坐,把我們帶到他家。家裏條件還好一點,雖然住在山上,但是木結構房也收拾得很乾淨,他說房子建了好幾年了。張坤發家裏五口人,我們問他現在主要有些什麼困難,他說主要是她女兒上學比較困難,才9歲,每天要走幾里路到山下讀書,又沒有同伴,中間要穿過好幾個樹林子,現在野豬比較多,很有危險,上學的時候她可以送一下,放學要是太忙就來不及接,希望能夠解決一下。再就是希望村裏幫忙在鄉里協調一個屋基,還是想搬到山下去住。

接着我又到唐海林、鍾宗明、李昌海等幾家,情況大體差不多,都屬於比較勤奮、生活過得去、但生存條件又比較差的一類。他們都反映山上條件太差了,而且野牲畜多,破壞性大,莊稼都種不成,要求村裏能夠幫他們遷到山下居住。

從山上往回走,我想村裏搞遷移扶貧是正確的,應該把村民從山上遷下來,人雖然住在山下,但山上的地還是可以種,而且還可以利用山場資源發展特色產業,老百姓也有增收的路子。

社會發展的趨勢是城市化,那麼農村發展的趨勢應該是集鎮化和村莊化,如何探討一種土地流轉機制和搬遷幫扶機制,把那些生存條件惡劣的村民集中遷移到公路沿線、集鎮周圍,讓他們遷得下、住得穩、能發展,應該是政府認真研究並切實解決的問題。

  【篇二:2017精準扶貧民情日記】

  今天上午我和駐村幹部一起來到了XX村,與黨員及羣衆代表進行座談。在座談會上,黨員代表、羣衆代表交流討論的氣氛至始至終輕鬆、熱烈,他們暢所欲言,不僅道出了心聲,而且提出了許多很好的意見建議。基層的意見實實在在。有的反映村組溝渠堵塞了、魚塘關不住水了,有的提出小組道路不好、雨天出行困難,有的認爲村支兩委幹部履職不到位,談出了基層黨員、羣衆的所思所想所盼。在該村住宿的日子以來,與村民們交往談心,瞭解到許多在單位所得不道到東西。黨員幹部只有放下架子,抹下面子,與村民朋友面對面、手拉手、心連心的交朋友,才能密切幹羣關係。

走訪至鍾XX家中,全家5口人,無住房,由於地基深陷,房屋已成危房,但無錢修繕。家中只有3畝薄田,僅能作爲飼料地。家庭主要經濟來源爲兒子外出做工的收入,自己也在外做臨時工掙點小錢補貼一下家用。老人患有慢性支氣管炎,時常要打針吃藥,因爲沒住院,藥費不能報銷,加重了家庭經濟負擔。儘管生活艱辛,老人還是比較樂觀豁達,他要求兒子不管生活多艱難,一定要走正路,也儘量不要給政府和集體找麻煩。但是房子成問題,要是有錢能把房子翻修下就好了。

通過走訪調查,我們瞭解到,XX村無產業發展,主要經濟來源爲村民外出務工收入。一是農民自身投入不夠。隨着黨和國家政策越來越好,惠農補貼越來越多,部分農民共建社會主義新農村積極性不高,等、靠、要思想嚴重,自力更生、自主創業的傳統逐步缺失,自我創新能力和開拓精神缺乏,嚴重阻礙了農村建設發展。二是因學因病返貧,貧困程度加深。部分農戶因子女入學、遭受自然災害、家庭成員生病入院、致殘等情況,原本脆弱的家庭無力承擔高昂的學費、醫療費而返貧,貧困程度進一步加深。三是增收渠道單一,產業效益低下。農業生產受地形及水源影響,主要發展玉米、紅薯、土豆等幾種傳統農作物種植和雞、鴨、豬、羊等庭院式小規模禽畜養殖,基本上是自給自足型,且經營方式粗放,生產投入不足,形不成規模和經濟效益。

此次走訪活動,加深了我們對基層羣衆的瞭解,感受到了羣衆的疾苦冷暖。下基層是幹部與羣衆之間的“連心橋”,不僅僅是有着基層情況和羣衆意願,同時也是基層幹部對羣衆感情的真實記錄。不僅要嘴上說着老百姓,更要心裏想着老百姓。要做百姓的貼心人,要帶着感情下基層,帶着感情去傾聽百姓呼聲、瞭解百姓的困難,真正做到想羣衆之想、急羣衆所急、解羣衆所難。

  【篇三:2017精準扶貧民情日記】

起牀鬧鐘把我叫醒了,窗外透出光亮,這是我們第六組在XX縣XX鎮XX村“進村入戶”的第二天。

站在戶主劉老師的院子裏,享受着鄉村早晨的寧靜。從這裏可以看到整個村落,蜿蜒的水泥路伸展到各家各戶,村民大都住上了樓房,院前的一幢新房已經建好了第一層,這是劉老師的女兒女婿用打工賺來的錢修建的,計劃修建三層,兩個剛成年的兒子一人一半,他們建好房子以後,繼續回福建打工。回想起昨晚劉老師說十年前修房子時,建築材料全靠馬隊馱運,使我對“要想富,先修路”的口號有了更深切的認識。

今天,村幹部將陪同我們訪問貧困戶,我有些疑惑:“這裏條件很好呀,怎麼也有貧困戶呢?”陳支書告訴我,村裏有幾戶孤寡老人,因爲家裏沒有勞動力,還是很貧窮的。我們步行到了今天訪問的第一戶,這是一棟原來六、七十時代的老木房子,木質窗格鏤空着“卐”字格,窗格中央位置是一顆五角星,木房子一排四間,彰顯着當年的些許輝煌,而如今,它趴在一片磚瓦洋房中卻顯得格外寒酸。房檐下,雜亂堆放着幾隻南瓜、一堆紅薯,還有一架許久未用了的石磨,懸掛着的竹竿上晾曬着幾件已經洗得褪了色的衣服。交談中,我們瞭解到,戶主張奶奶已經82歲了,有精神方面的疾病,丈夫早年去世,與至今尚未成家的弱智兒子相依爲

命,現在主要生活來源是家裏不多的田地,自己的農村社保和來自各方面的救濟。瞭解到情況後,幾位同學紛紛慷慨解囊,爲老人捐了幾百元錢,讓老人家添點禦寒衣被,買些生活日用品。對於我們送上的慰問金,戶主的兒子一直不好意思接,村支書才把慰問金放到了他的手裏。

第二戶貧困戶是82歲的王奶奶,兒子早逝,王奶奶身體倒還健朗,耳聰目明,生活基本能夠處理。交談的過程中,一直向我們道謝,唸叨着我們的到來,讓她感到了後輩的溫情。當我們和王奶奶合影的時候,王奶奶說她的舊帽子不好看,堅持要摘下帽子才和我們一起照相,好可愛的一位老奶奶!陸續又去了兩家貧困戶,都是因爲年老無子、身體殘障方面的原因致貧,我們爲貧困戶都送上了慰問金,錢不多,希望能表達我們的一份心意,體現社會的溫情。

整個走訪花了近三個小時,一路上,我們談到現在的農村留守老人的問題。隨着老齡化社會的到來,農村外出務工人員的增加,農村留守老人越來越多,很多老人面臨着負擔重、收入低、精神生活單調、家庭氛圍缺失、醫療保障不足、安全隱患多等等問題。

在XX村,60歲以上的老人每月可以領到55元的農村養老保險,可以享受鄉鎮醫院住院全免費的農村合作醫療,鎮裏也正在修建敬老院,這些舉措,讓我們看到農村留守老人的問題正

在慢慢解決,我相信,通過我們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夠實現農村留守老人安度晚年的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