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日誌 > 2017年駐村扶貧工作日記

2017年駐村扶貧工作日記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9W 次

導語:駐村扶貧工作是一項任重道遠的工作,,唯有用心用力,才能不辜負老百姓的殷切期望。下面是2017年駐村扶貧工作日記,供大家參考。

2017年駐村扶貧工作日記

  2017年駐村扶貧工作日記【1】

  201*年*月*日 星期* 天氣:*

趟泥、冒雨、日曬,精準扶貧正如火如荼地開展着。在將近兩個月的扶貧工作中,水務職工不畏困難,傾力幫扶的工作態度讓貧困戶漸漸敞開了心扉,與幫扶的水務職工一塊克服困難,走在努力脫貧致富的路上......

這些水務職工不但要把單位的本職工作做好,還要放棄假日,身體力行地踐行着精準扶貧的真正精神,做好精準扶貧的每一項工作任務;他們深入一線,勘察調研;他們行走在山區,奔赴到險處。所走的地方雖然山窮水惡,雖然烈日當頭,但扶貧路上,他們依然腳步匆匆,依然砥礪前行。

水務職工是一羣特殊的工作人員,他們大都是異地生活,譬如我和老公就是長期兩地生活,我一人帶兩個孩子在這裏生活、工作,下鄉扶貧時,大兒子還好說,今年十歲,小學四年級,自己能煮點方便麪,或者出去買的吃點。小女兒才五歲,無人接送,只能把孩子帶上。烈日炎炎,看着孩子小臉滿臉通紅,無精打采,心酸之情不言而喻;還有的職工一個人需侍奉90多歲的老人,下鄉扶貧時,老人只好在家吃些便食;還有的職工孤身一人在這裏,假日不能回家,常常不被家人理解等......供水公司是企業單位,工作面對的是羣衆,所以本職業務工作也不能落下,好多扶貧職工下鄉回來,晚上還得加班.....可面對各種困難,他們還是艱難克服,把身、心、情都放在扶貧上。

在扶貧路上,他們不但扶貧,還注重扶志、扶智,在樹立貧困戶對生活的信心上下功夫。他們知道“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要想讓貧困戶徹底脫貧,還得從產業和就業上下手,引用一句屈原的話,“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他們認真制定精準幫扶措施,因戶因人施案隨時調整、跟蹤信息,決不讓一戶貧困戶在水務人的扶貧路上掉隊。

扶貧路上行走雖然艱難,但水務人一定會竭盡全力,砥礪前行。

  2017年駐村扶貧工作日記【2】

3月21日 夜

微涼,窪垤鄉的夜,寂靜而又美麗。我們相約與其他村的'幾名駐村工作隊員交流工作。夜已深,準備返回休息,路過鄉政府大樓,竟是一片燈火通明,鄉里的同志們還在熬夜加班。同行的鄉幹部告訴我們,今年窪垤鄉要整鄉脫貧,工作非常繁重,熬夜加班已是家常便飯。

這一幕,讓我們感觸很深,扶貧工作任重而道遠,唯有“用心用情用力”,方能不辜負老百姓的殷切期望!

4月22日 晴

今天是週六,本該是個休息的日子,但是基層工作真的沒週末的概念。鄉上通知早上10點集中開會,統一安排部署脫貧攻堅“找問題、補短板、促攻堅”專項行動。窪垤鄉所有駐村扶貧工作隊員都到齊了,大家統一思想,一定要抓住這次專項行動機會,找出存在的問題,好好整改,讓扶貧工作“精準再精準”。“建檔立卡戶收入監測表”“建檔立卡戶享受政策監測表”“專項行動入戶調查表”……9類表格總計1000多張,時間緊、任務重。早上開完會,下午就開始分組部署,每個小組有一名鄉上的掛鉤幹部、一名駐村扶貧工作隊員和一名村委會幹部,這樣搭配可以發揮各自優勢,齊心協力一起幹!在收集數據過程中,有的村民去做農活了,只能翻山去到田間地頭尋訪;有的村民外出務工了,只能通過電話一項一項覈實。

白天進村入戶,晚上彙總分析討論做表,經過兩個星期“5+2”“白+黑”地幹活,到今天數據終於全部收集整理好了。精準不精準,得用數字說話!

5月12日 晴

經過多次深入調研,報社今年的又一個幫扶項目定下來了,將在邑慈碑村委會迤席村一組實施“美麗宜居鄉村”項目建設。通過道路硬化、人畜分離項目、公廁建設、垃圾房建設、村莊綠化美化……迤席村將會變成美麗的彝家山寨。

今年的政策真好,建檔立卡戶拆危房建新房可以補助5萬塊錢。不過這裏的危房改造活計可不好乾,村裏外出務工存下錢的村民,建房意願普遍不高,而長期留在村裏的貧困戶因爲積蓄不多拿不出錢來建房,一聽到剩餘的建房資金要自己籌集,有的村民就打退堂鼓了。

第一次動員,一戶報名的都沒有,我們有些沮喪。

“多去幾次,一定能突破的。”“建房機會難得,5萬塊錢對於貧困家庭不是小數目。”“我們語言交流上有障礙,跟村委會的幹部一起下去,更好交流。”回到住處我們互相鼓勵、互相出主意。

一次、兩次、三次……一次又一次地宣傳動員,一戶、兩戶、三戶……報名的戶數多了起來。今天,終於體會到付出努力總是會有回報的!

5月25日 陰

單位聯繫了專業的眼科醫生來幫助村裏的老人免費檢查眼睛,免費配鏡。

前期我們就已經統計好了長期在家的老年人名單,並且規劃好了檢查的路線。山村條件有限,有的小組公房設在以前的老小學裏,插座都沒有,爲了讓檢查設備正常工作,我們不但要找桌子、凳子,還要到處找人接電。很多老人聽不懂漢話,醫生們很有耐心,一遍又一遍地教老人們怎麼擺正姿勢,怎麼接受檢查。因爲村組比較分散,遠的有10多公里,我們一刻也不敢停留,奔波在山路上。

在它尼吉小組,一位老人領到老花鏡後緊緊抓住我的手說:“真的太感謝了。”看得出來老人是發自內心地對我們說出這句樸實的話。同行的村委會幹部告訴我們,這個村的很多老人因爲年紀大了,很少去鄉上,更別說去縣城了,很多都是留守老人、孤寡老人,根本沒機會讓眼睛做專業檢查。這一次眼科醫生給她做了檢查並配上了老花鏡,看字做針線活突然就清晰了,異常的高興。老人可能連什麼是老花眼都不知道,只知道用樸實的話表達着感謝。

回到住處,天已經黑了,望着夜色我在思考:扶貧,真的不只是簡單的送米送油,一定要結合實際,一定要知道老百姓需要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