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古代寓言兩則》說課稿

《古代寓言兩則》說課稿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54W 次

[教材分析]:

《古代寓言兩則》說課稿

一、教學內容

《智子疑鄰》講述了一個富人因故丟東西后,預見相同的兩個人卻遭到不同的對待。故事的主旨不在於說明人的預見,而在於說明持相同看法的人卻因身份不同(實即跟主人的親疏關係不用)遭到不同的對待。以此說明聽意見只應聽正確的,而不要看這意見是什麼人提出的,對人不能有偏見。

《塞翁失馬》文章寫塞翁先是失馬,後反而得馬,兒子騎馬折髀,後反而在戰爭中得以父子相保,環環相扣,一波三折。通過故事,告訴我們,事物的發展都有正反兩個方面的可能,在特定的條件下,好事可以變成壞事,壞事也可以變成好事,要辯證地看待事物。

二、教學目標

1.根據教材內容,我認爲該課的教學目標 應確定爲:

『知識目標』

掌握一些關鍵文言字詞,疏通文意。積累文言詞語。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髮散思維能力、辯證思維的能力。

2、分析故事情節,用自己的話多角度概括寓意。

品質培養目標』

正確認識事物的兩面性。

三、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寓意,辯證的看待事物。

[教學方法、學法指導、教學手段]

1、對內容的理解,先疏通文意再演故事的方式。

2、對寓意的理解、認識,可用課本劇的形式展示

3.主要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在文學寶庫裏,有一種詼諧幽默的文章——寓言,根據你的知識儲備,能不能說說寓言的一般特點?能否舉出你知道的寓言的題目?(學生自由發言),這節課,我們再來學習兩篇

(教師板書:《智子疑鄰》《塞翁失馬》)

二、檢查預習

1、文學常識。學生交流,教師適當補充。

韓非(約前280——前233)戰國末期韓國人,著名思想家。他著有《韓非子》一書,共20卷,55篇。筆鋒犀利,說理透闢,常用寓言故事闡明事理,富有說服力,其中許多寓言故事一直流傳於世,《智子疑鄰》就是其中的一篇。

劉安(前170—前122)西漢思想家、文學家。漢高祖劉邦之孫,淮南王之長子,襲封懷難忘。好讀書、鼓瑟,善文辭。曾“招致賓客方術之士數千人”,集體編寫《淮南鴻烈》。該書雖雜有儒家、墨家、法家等思想,但以道家思想爲主,主張清靜無爲。書中保存了不少古代神話傳說。

2、字音詞意。此何遽不爲福乎 墮而折其髀 此獨以跛之故

三、指導學習《智子疑鄰》

(一)整體感知

1、教師讀,學生讀,在反覆朗讀的基礎上請學生解釋詞語並翻譯句子,其他學生補充修改,個別問題老師解釋。

2、複述課文:在理解文意的前提下

(二)問題探究(師生互動,討論課文內容)

1、鄰人之父勸告富人築牆出於一種什麼心態?

2、對正確的意見應該採取怎樣的`態度?

3、宋國富人一家爲什麼會“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

4、聯繫生活體驗,概括這則寓言的寓意。

積極方面:聽意見只應聽正確的,而不要看這意見是什麼人提出,對人不能持偏見。

消極方面:要注意自己與聽話者的關係,如果關係疏遠,即便說的意見正確,效果也不見得好。

(同學們可以邊看書邊找出答案)

四、指導學習《塞翁失馬》

(一)整體感知

1、教師讀,學生讀,在反覆朗讀的基礎上請學生解釋詞語並翻譯句子,其他學生補充修改,個別問題老師解釋。

2、複述課文:在理解文意的前提下

(二)問題探究(師生互動,討論課文內容)

1、好事壞事能互相轉化嗎?舉例說說好事、壞事在什麼條件下轉化?

2、聯繫生活體驗,概括這則寓言的寓意。

(同學們可以邊看書邊找出答案)

人們不要孤立、靜止地看待得失,事情的好壞可以轉化,要辯證地看待得失禍福,要發展的看待事物,以一顆平常心對待生活,不要過分爲一時一事之得失而計較。

五、拓展訓練:(同學們互相交流,自由發言)

楚有祠者,賜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謂曰:“數人飲之不足,一人飲之有餘。請畫地爲蛇,先成者飲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飲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畫蛇,曰:“吾能爲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奪其卮,曰:“蛇固無足,子安能爲之足?”遂飲其酒。爲蛇足者,終亡其酒。

問題:

1、疏通文意

2、這則寓言故事流傳甚廣,後來成爲了常見的成語,該成語是-------------。

2、解釋句中紅色的詞。

(1)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飲之-------------

(2)爲蛇足者,終亡其酒。----------------

3、翻譯句子。

蛇固無足,子安能爲之足?

蛇本來沒有足,你怎麼能爲它畫腳呢?

4、寫出這則寓言故事的寓意。

諷刺了那些不顧客觀實際,自我賣弄,弄巧成拙的人。

六、推薦作業:

續寫《智子疑鄰》,鄰人之父知道自己成了懷疑對象,有怎樣的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