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三顧茅廬的語文教學反思

三顧茅廬的語文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W 次

作爲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教學的心得體會可以總結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三顧茅廬的語文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三顧茅廬的語文教學反思

三顧茅廬的語文教學反思1

文中第二自然段寫的是張飛和劉備對待諸葛亮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劉備決定第三次到隆中,張飛嚷着要用繩子捆來,劉備生氣責備。劉備爲什麼“生氣地說:‘你一點也不懂尊重人才……’”?什麼叫尊重人才?怎樣才叫尊重人才?諸葛亮是人才嗎?面對這一連串的問題,如果學生不明白,就無法理解當時劉備爲什麼“生氣”。那怎樣幫助學生解惑呢?在教學這一部分時,我讓學生仔細讀書,從課文中找到“人才”的解釋——文中第四自然段,進而觀察劉備是怎樣對待人才的——文中第三自然段“離諸葛亮的住處還有半里多路……同諸葛亮見面”。最後,回到第二自然段,讓學生再去解答先前的種種疑問。此時,學生對此處劉備的虔誠、張飛的粗魯已能把握的入木三分。

文中寫劉備第三次見諸葛亮時,表現得極爲虔誠,總是“輕輕的”。

(1)到諸葛亮的家後,劉備“上前輕輕敲門”。此時,劉備並不知道諸葛亮在睡覺,除了說明劉備一向有這種好習慣望,更能說明文章後面的他和諸葛亮之間的“魚”“水”情誼,心有靈犀。

(2)當得知諸葛亮正在午睡後,“劉備輕輕地走進去”,等候諸葛亮,則是進一步寫劉備對諸葛亮的敬重。

(3)等候多時的劉備終於等到諸葛亮醒了,於是“快步走進”草堂。既說明劉備求才心切,也隱含着劉備怕耽誤諸葛亮的時間之意,充分表現了劉備對人才的尊重。

三顧茅廬的語文教學反思2

上週五,我校有幸成爲了江陰市領導教學比武語文賽課的一個分賽場,於是,我們也有幸見識了其他鄉鎮各位領導骨幹各有風格的課堂。

上午第一節是曹明霞老師執教的四年級的一堂《三顧茅廬》,在我的眼裏,這是一堂成功的語文課,課堂上,在老師精心營造的體驗場裏,老師以學生爲基點,目標定位明確、恰當;教學內容簡約又充實;課堂結構收放自如;教學語言簡潔到位;教學環節實用有效;語言訓練紮實有梯度、積累拓展厚實有寬度、課堂情感真實感人。

曹老師的課堂充分尊重着學生的獨特體驗,善於運用各種媒體、手段及教師富有感染力的語言等創設情境,引導學生理解、體驗,讓孩子們在課堂得到了他們應得的東西,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一、抓住重點,關注細節,簡而有“度”,彰顯文本色彩。

世界上最難遵循的或許就是“度”,度源於素養。而素養又於一點一滴的細節積累。一堂課徹底解決一兩個學生切實需要解決的問題,真正給孩子們留下些什麼,這樣的教學在我的眼裏就是實在有效的課堂。

曹老師《三顧茅廬》這堂課的重點就是引導孩子們理解劉備如何誠心誠意地請諸葛亮出山,感受劉備尊重人才、求賢若渴的思想。由於在課堂曹老師緊緊圍繞着這一目標引導孩子展開聯想、想象、朗讀、表演等方式進行情境體驗及聽說讀寫的訓練,孩子在課堂由一開始的讀通讀順到進入情境,讀出人物形象的高大,讀出人物的內心世界,難點疑點變成了課堂的亮點。請看曹老師如何循循善誘:“默讀2——3自然段,看看那些語言、神態、動作體現了誠心誠意?先劃,再讀好,然後向同桌說自己的體會。”“張飛與劉備的關係如何?用一個詞說說他們倆的關係!”“手足兄弟現在卻爲了請諸葛亮而真生氣,足見其心之誠!分角色讀一讀!”……隨着對文本中劉備每一個舉動的深入推敲,文本中的故事情節開始有效調動着孩子們學習的激情,孩子們逐漸有了自己獨到的感悟,每一個細節,老師都能關注到引導孩子們共同分享收穫的喜悅,讓孩子們品到位,然後又通過朗讀再現。特別是,老師有足夠的耐心和細心,讀書不到位想方設法讀到有味,表達不到位再引導說好,一個個細節就決定着課堂語文味兒的濃與淡,孩子們漸漸找到了感覺,在課堂收穫了學習的方法和學習的方式,沒有比這個更重要。

曹老師的課堂,教學方法活而恰當,既彰顯了文本色彩,也讓孩子們真真切切地感受了該以怎樣的態度投入纔是用心讀書。這就是成功。

二、提供必備的信息,營造了語感訓練的空間,積累拓展有方

課堂上,教師精心營造語感訓練的空間,不忘記激發孩子課外閱讀的興趣,不忘記調動孩子已有的積累。有一處設計體現了曹老師的簡約而又不簡單的匠心獨運:對“劉備是否值得這麼誠心誠意請諸葛亮”這個話題,曹老師用了“濃墨重彩”來渲染。把她作爲課堂的次重點來處理。曹老師讓孩子們調動課外閱讀的積累說一說諸葛亮出山後爲劉備做了哪些事?引導孩子們瞭解諸葛亮出山後,打了哪些勝仗?讓孩子們瞭解當時局勢中有哪些亂世英雄?爲了進一步理解諸葛亮的確是個人才,曹老師還展示“隆中對”中一段描寫,調動自己豐厚的積澱把當時的情景給予學生再現,讓孩子們明白諸葛亮雖爲一介草民,可對當時的局勢及未來之勢頭卻瞭如指掌。短短的幾分鐘時間,簡簡單單幾個事件,拓展幾個成語就讓孩子們獲得一段歷史的認識,形成對歷史文化的積澱。足以見到曹老師在備課這一環節上已下了狠功夫,把自己的“肚皮”吃得飽飽的,富有全面的營養,然後才“大腹便便走上課堂”。簡單一講,讓孩子們就得要領,就出新的智慧,就解孩子們心頭之惑。而且絕對不遊離於課堂之外。

三、課堂的思路相當清晰,課堂調控、教學點撥注重實效,閃現智慧的火花。

語文學習本身是一件簡單而快活的事情。我們沒有必要設計那麼一個個學習障礙讓孩子們去攀登。在曹老師的課堂,曹老師簡捷的思路爲孩子們所喜歡和接受,孩子們在課堂積極地參與其中。

1、劉備怎樣誠心誠意請諸葛亮?

2、爲什麼一而再,再而三請?

3、這樣做值不值(請來諸葛亮有哪些深遠的影響)?

整堂課就扣這麼三個問題,教師用自己充滿魅力的點撥語、評價語言,用豐厚的底蘊引領孩子們帶着發現的眼光去讀書,帶着安靜的心靈去聆聽,從而向着更深的層次去體會,體味着文字背後的東西。學生在紮實的言語實踐中逐步提高閱讀能力。

在課堂,老師巧妙地引導學生用心體會的精彩有多處體現,隨意採擷溫馨花絮幾縷與大家分享:比如課堂對文本中寫景片段的處理體現了老師的智慧:

1、文章中突現了諸“雄才大略”的還有一處,自讀找一找;(巧妙過渡到寫景的片段)在文中找一詞形容景美(風景宜人)?(抓住了分總結構的中心詞)

2、用讓孩子們填空的方式抓寫優美景的詞(優美詞彙的積澱)

3、師用引讀方式迴旋訓練孩子們記住優美片段,適時理解幾個關鍵詞也即難點

4、這景和誰有關,從哪看出?(讓孩子們初步瞭解景物描寫烘托人物的特點)

5、在課堂結尾還設計了一個練習,模仿這個“分總”結構的片段寫一段話又貼近中年級的訓練重點。

另外,曹老師課堂的教學語言簡約清新,如秋日的天空一樣明淨,讓人有一種心曠神怡的感覺。曹老師說,劉備得到諸葛亮真如魚得水,真如“撥開雲霧見天日”,我覺着課堂里老師每一處的點撥,每一環節的導語、小結語、過渡語都明快而富有詩意,也能給孩子們這一種“撥開雲霧見天日”感覺,把孩子們從無知引向新的高度。

我的思考:

輕負擔高質量的根在課堂!曹老師的這一堂課真實、有效、簡約樸實,從設計到真實的操作都體現了老師對課堂本質的真正關注,值得我們去細細咀嚼。

思考之一:深入研讀文本,方能簡出教學。於永正老師曾說:“語文教學就如一棵大樹,我們應該刪除那些細枝末,保留主枝幹,抓住最根本的東西。”我想,今天曹老師的.課堂給了我們很好的範例。如果,曹老師沒有對文本進行深入的鑽研,沒有與作者進行心與心的對碰,也就沒有她對文本獨特的理解,沒有這麼簡約又不失紮實且高效的課堂。

思考之二:語文課需要簡單,需要深刻的簡單,更需要老師深刻的底蘊。

我想:老師的語言缺少思想、缺少個性是吸引不了學生的。理想中,我們總是期待着每一堂課,讓孩子們在自己的課堂真真切切投入,讓孩子們由被動地傾聽到放鬆地思考,我們期待着時時聽到孩子成長的腳步聲。可是,有多少課堂,我們會發覺老師的教學語言就如老太太的裹腳布,把孩子們纏得雲裏霧裏,走不出死衚衕,聽不出所以然。要麼老長的過渡語、小結語讓孩子不得要領;要麼教師的語言讓孩子們感到高深莫測,找不到最便捷的方法。

事實上,教學的大氣度大智慧也總是在實踐場裏習得。這麼多年過去了,回顧自己走過的歷程,想到自己在教學上傾注的心血還是不夠的。我常問自己,我的教學的語言是否更凝練?是否無師就可以自我荒廢?是否腦子不使會更靈活?答案是否定的。

“不經不番徹骨寒,哪得梅花撲鼻香”?作爲一個語文老師,學無止境,不能用滿足的眼光來看待自己,也不能找各種藉口讓自己停步不前,語文功底總是在修煉中習得,儘管自己已不再年輕,但精神始終不能倦怠,得反覆地錘鍊。我想,和曹老師一樣,以學生爲本,以生活爲源,以實踐爲經,以感悟爲緯,以內化爲宗,認真運用引導實踐、注重感悟、注重內化之策略,我們的課堂也能突現自我的教學風格。

心態是年輕的,於是我們的教育也永遠年輕。願與曹老師一起追隨簡約、本真的課堂!追求那種實實在在的課堂!

注重課堂外的功夫,這是我對自己提出的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