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課文 > 《再見了親人》語文教後反思

《再見了親人》語文教後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6W 次

雖然自上次學校舉行課堂教學大賽以來,自己逐漸走進了課堂,找到了很久以前自己的課堂中徜徉的感覺。但是還是非常苦惱的是語文課中第二課時怎樣將語文的語言文字訓練迴歸到我們的課堂中,課堂上學生的發言頻率如何提高呢?這兩個不同的角度去探討語文的課堂的時候,成了我最大的心病。今天的《再見了 親人》又讓我有如此的感覺。

《再見了親人》語文教後反思

清明節假期前,我們已經進行了第一課時的`教學,今天開學我直接講了第二課時,課堂上,我主要圍繞課後的一個問題去作爲課文的主線:課文題目是再見了親人,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是親人”?學生自由默讀課文,邊讀邊畫出相關的句子,想象當時的情景。這個問題的呈現是從課文的情感的角度去出發,目的是找到與此相關的語句,從語句的相關的詞語中激起學生內心的感情。這是我在設計的時候所想到的本課與語文的語言文字訓練就是批文入情。學生在讀書的時候,我的心裏就在默默的想,學生的發言會積極嗎?課堂上會出現思維的辯解嗎?帶着這種忐忑不安的心情走下去的時候。事實確實像我想的那樣,開始交流的時候讓學生按照讀句子—談感受—說情景—感情讀的方式去走,學生覺得太難,竟然沒有一個人舉手回答問題,我又降低了難度,只讀句子。舉手的時候三三兩兩,只有讓學生去回答。我作爲補充,整個課堂中,參與到課堂中的學生只有三分之一的學生,課堂上老師補充的還是比較少的。雖然我一直在踐行簡簡單單的教語文,可是課堂上還是呈現了學生面對簡單問題時的不回答。

  回想起來,造成這樣原因的是:

1、《再見了 親人》離我們學生的的實際生活太遠,學生對於時代背景瞭解得不夠透徹,主要是我呈現的比較少,學生理解起來就比較困難。

2、越簡單的語文,可能是一個大的問題,但是對於學生來說思考起來就可能有問題,可以從一個段落開始,教給學生方法,學生可能對於文字的理解更深入一些。

3、課堂上缺乏對於學生積極發言的督促,學生的積極性調動不起來。

對於課堂上學生的發言,我覺得對於我們班學生應該設計一個表,記錄每一節課的發言次數,每週一總結,好的進行適當的獎勵。

在近段的課堂上,我想實現的語文角度上在語文課上實現語言文字的訓練過程,學生上課堂上積極發言,課堂上呈現課堂上學生思維的爭論和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