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設計 > 生物教學設計(集合15篇)

生物教學設計(集合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4W 次

作爲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設計並實現學習目標的過程,它遵循學習效果最優的原則嗎,是課件開發質量高低的關鍵所在。那麼什麼樣的教學設計纔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生物教學設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生物教學設計(集合15篇)

生物教學設計1

在中學生物學教學過程中,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獨立性、自主性和創新精神,引導他們質疑、調查和探究,學會在實踐中學,在合作中學,逐步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這是實踐生物新課程理念的要求,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需要。在生物學課堂教學過程中,動用探究模式組織教學活動,能較大程度地激起學生學習生物知識的興趣,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成果。

一、關於探究性學習的認識

探究性學習是在上世紀60年代由美國學者施瓦布倡導的,他主張從學科領域或實際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主題,在教學中創設一種類似於學術(或科學)研究的情境,通過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實驗、操作、調查、信息蒐集與處理,表達與交流等探索活動,獲得知識、技能、情感與態度的發展。探索性學習符合現代教育理論提出的“主體性教學原則”和“以人爲本,全面發展教育理念”,併爲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中學生物新課程突出“探究性學習”,有助於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使學生能夠主動地獲取生物學知識,體驗科學方法,理解科學的本質,形成一定的科學探究能力,以及科學態度、情感與價值觀,發展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因此,探究性學習對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探究性學習的基本過程

探究式教學過程基本上分爲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兩個階段。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明確自己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重要性及其價值。因爲,在傳統的教育中,學生習慣於去思考、解決教師提出的問題,因而也就大大束縛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這與我們大力提倡探究性學習、自主學習不相符。提出問題實際上是嘗試對一個問題進行識別和解說,發現自己的觀點或認知結構中存在的不足或不協調的過程,它是誘發探究思維的動力和方向。解決問題則是提出假設和檢驗假設的過程,其實質是重新構建自己的觀點或認知結構,使其更加充實和協調。據此具體說來,課堂上學生從事的一個完整的探究過程大致分爲:問題、假設、推斷、檢驗、結論、交流、評價等基本環節。但在實際的生物課堂教學中,教師須從教材的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水平出發,不要墨守成規,照搬硬套,否則只有造成教學的公式化,從而降低課堂教學效果。削弱了學生學習的的興趣和慾望。

1.探究性討論活動; 這種方法主要運用於生物學原理等理論知識的學習,讓學生主動參與獲取新知識的過程。例如“探究生長激素的功能”,教師在學生已經具備了“新陳代謝”和“神經調節”知識的基礎上,介紹有關的背景材料,設置一定的情境:用含有生長激素的飼料來飼養動物,其結果的不同;廣受青少年歡迎的我國藍球運動員姚明的身高之理由;侏儒症、巨人症、肢端肥大症的掛圖和病症介紹等。學生的求知慾和好奇心被激發,產生疑問:這些病症是不是與生長激素分泌異常有關?生長激素與生長髮育有何關係?巨人姚明是巨人症還是正常的發育所致,這其中的原因何在?……然後,要求學生根據相關資料進行討論、分析、類比、歸納出生長激素的功能。最後,通過侏儒症、巨人症、等生長激素分泌失調的病症來驗證結論,澄清疑問。

2.探究性實驗; 生物科學和其它自然科學一樣,本質上是實驗科學。實驗教學是生物教學的基本形式之一,新課程所倡導的探究性學習,有很多活動也是通過實驗來進行。生物實驗包括驗證性實驗和探索性實驗,驗證性實驗是已知結論的`基礎上,學生按部就班完成實驗步驟。而探究性實驗則是學生不知道結論,沒有現成的實驗設計,需要學生通過實驗去探求結論。因此,探究性實驗融知識傳授、技能訓練和科研能力培養於一體。例如“探究骨的成分和特性”的實驗由教師出示日常生活一些實際例子,讓學生明確骨既有硬度又有彈性,從而提出問題——骨爲何具有這兩重特性,與什麼有關係?之後教師稍微複習初一生物中植物種子成分的鑑定實驗,從而引導啓發學生假設:骨含有無機物有機物。接着,通過骨的鍛燒及其在鹽酸中的浸泡設計實驗方案,進行觀察、記錄;最後,全班交流,得出實驗結論,並據此結論讓學生暢談青少年在進行體育鍛練應注意的事項。

三.探究性學習與能力培養

探究性學習作爲新課程所努力倡導的教學策略和學習方式,在生物教學過程中能較好地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

1.探究性學習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觀察、觀察、再觀察”,前人之言已經明確了觀察的重要性。在生物學教學過程中,倡導探究性學習有助於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因爲探究始於問題的發現,而問題的發現又多源於觀察。在教學中應如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呢?首先,教師要以高超的教學藝術激起學生觀察的興趣,使學生主動觀察、樂於觀察、勤於觀察。其二,觀察要有明確的目的和詳盡的計劃。同時,在觀察時,要實事求是地做好記錄。最後,觀察時,要伴於積極的思考,要求學生對所觀察到的現象各觀地加以分析。

2.探究性學習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動手實驗能力

生物學是一門以實驗爲基礎的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培養學生的動手實驗能力,對學習生物學和從事生物學研究無疑是很重要的。生物新課程中安排了一系列的科學探究活動。其中很大一部分已經給出了實驗設計方案,主要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對實驗結果的分析能力。有的探究活動,如“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嗎?”只給學生提出問題,其他部分如制定方案,實施方案,實驗結果分析,得出結論等都要靠學生獨立完成,這主要是培養學生的綜合實驗探究能力。

倡導探究性學習有諸多益處。當然,探究性學習活動並不是全部的教學活動。教師應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學生的特點和教師自身的教學素養,採用多種多樣教學策略和方法,達到課程目標。

總之,生物科學是一個日新月異的科學,我在課堂中會一直給學生強調一個觀念,老師在課堂中講述的甚至與書本中所寫的知識都不一定是正確的,相反,對於生物學科來說,有可能目前我們所學習到的一些理論會在今後的科學探究中發現是錯誤的。在教學中,學生所學習的知識都是前人通過科學探究發現的,因此,我認爲教學並不是把知識死板的教給學生。相反,我的課堂設計大多都是將學生置身於當時科學家們所處的環境,讓他們通過體會科學家們的探究過程,引導他們找到隱藏在各種生物現象下的本質規律。同時也鼓勵學生對老師、對書本提出質疑,鼓勵他們通過自己的實踐去證實自己所學到的知識。對於學生提出的一些新的想法,作爲老師要給予肯定,保持孩子的一顆創造心是最可貴的。並且作爲老師,要給學生提供一個適合創造的平臺,例如,我可以通過演講比賽、寫保護動物的倡議書、辦手抄報、知識競賽等方式,鼓勵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肯定他們在這些活動中的一些創新,我相信,在這樣一個輕鬆、愉快又充滿鼓勵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學生,無論在知識、能力、創新各方面都將會是最優秀的。

生物教學設計2

在生物教育教學工作,必須做好教學反思,這樣纔能有序的實現學習,實踐,獲得進步!課堂教學重在準備,做到有備而教,教而有思,思而有得。也就是在教學設計中,要有較強的預見性。比如:學生在學習新課和複習課時,可能會遇到哪些問題,而且複習課的授課方式不同於新課的模式,在教學過程中的趣味性,學生好奇心,學習動力的調動方法也應作相對調整;考慮到這些問題的,如何來解決這些問題?即時的找出解決的方法,這就要求有非常明確的.教學計劃。理清思路,對症下藥,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1.針對學生的現有的學習情況,在知識點掌握方面,找出學生原本存在的不足;

2.對考試大綱的準確把握,明確哪些是重點難點,特別是在高考當中常考的熱點;當然,這其中也包括了,哪些內容只要求做到熟悉這個知識點,而不用花過多精力,加深習題練習,這也是減輕學生學習壓力,明確目標的有途方法;

3.在講複習課時,與新課在授課方式上的區別,如何組織複習課上的提問設計,組織形式,反饋信息等;

4.總體評價。這也是在反思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環,通過課後反思,能更清晰地明確,學生的不足與進步,而自己在教學過程中,還有哪有更行之有效的方法?總結經驗,提升教學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最重要的一個環節------進步!針對以上問題,根據這一年來的工作經驗,總結如下:

1.作爲平行班的學生,在新課時,仍然存在較多知識點的遺漏,甚至沒能完全掌握。比如:減數分裂,孟德爾遺傳規律,種羣相關知識的拓展。這是許多學生

覺得頭痛的問題,無法對相關知識有一個清晰的理解,或者只會背一些條款,卻不知道靈活運用。這也是在第二點中要着重強調的。當然除了這些情況外,還有一部份學生是在學習過程中,掉以輕心,等到高三的時候,想重新拾起課本,加入最後的拼搏。這部分學生有着好學之心,但是知識差距較大。這部份人也是最讓老師頭痛的人,一方面,我個人奉行着?一個都不能少??有教無類?的原則,但是現實是這部分的學生玩心較重,三分鐘熱度,需要時時督促。而且舊知識遺漏較多,補起來相對更困難。但是,老師是不會拒絕任何一個有求學之心的人的,所以只能利用平時多關注,盡力幫他們補救。

2.對於第二個問題,也是自己面臨的最大的問題。具體如何解決,也只能說是在摸索中,有了一點小的見解:

首先要通覽教材,鳥瞰全局;其次,精讀教材,把握兩點(重點和難點);再次,泛讀教材,這個情況下,就只能靠自己做大量的題,多涉獵。增加參考書的數量,老師只有做的題目,對於最新的題型接觸遠遠多於學生的時候,才能遊刃有餘的解決複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這樣也能對一些內容進行必要的刪減、調換和補充;才能分析教材中呈現的排列順序能否直接作爲教學順序。在教學重、難點上教學目標與學生實際有否差異等。如在制定學期教學進度計劃時,就把教材中的排列順序做適當的調整。

生物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學會本課10個一類生字,理解課文內容,感悟重點詞語的含義。

2、過程與方法:激發學生已有知識儲備,鼓勵多種方法查閱資料,感悟文章內容;多種方法識字。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了解動、植物的“生物鐘”,充分感悟大自然的奧妙,激發學生熱愛,探索大自然的興趣。

教學重點:

1、學會本課10個一類正字。

2、瞭解動植物的生物鐘。

教學難點:

1、“熟”“勤”“拜”“貌”“窩”的字型的掌握。

2、理解文章的內容。

 教具準備:課本以外動植物生物鐘的簡介課件

教學時數:3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提問:同學們,你們每天幾點睡覺,起牀?通過詢問學生類似的生活中的小問題,引出“生物鐘”這一話題,並知道其含義。(生物生命活動的週期性規律。)我們也將其稱爲“自然界的時鐘”——讀課題

思考:在課文中找出“生物鐘”的定義。讀一讀。爲下一步的瞭解文章內容做鋪墊。

二、師範讀全文,注意字音

本文一些字音難於掌握,教師要領學生多讀。

1、小組合作讀文。

思考:課文主要向我們介紹了什麼?

2、學習一類生字

注意指導幾個特殊字:熟貌窩勤拜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讀一自然段

1、知道“公雞報曉”是生物鐘的一種表現。

2、理解“自然界是一座奇妙的活時鐘”的含義。

二、讀二自然段

思考:

1、這一自然段主要講了什麼?

2、主要介紹了幾種花開放和凋謝的'時間?

3、認識分號,並瞭解其用法。

4、你還知道哪些花開放及凋謝的時間,仿照書中的寫法爲大家介紹一下。

5、有感情讀文。

思考:1、這一自然段主要講了什麼?

2、主要介紹了幾種小動物的活動休息時間?

3、抓住好詞佳句爲大家講一講這樣用的妙處。

第三課時

教學過程:

一、讀課後一題中的詞語。

二、學習製作問題樹

講幾點要求:

1、敢於針對文章提出問題。

2、把問題歸類。

3、將問題寫在問題樹上。

4、積極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

板書設計:自然界的時鐘

植物各種花(十種)

動物百鳥雞老鼠貓頭鷹>奇妙的活時鐘(生物鐘)

昆蟲蜜蜂夜蛾

詞語積累:觀察赴約拜訪機構辛勤美貌皎潔拜訪熟知爭奇鬥豔綻放笑臉爭奇鬥豔含笑點頭東方欲曉日落西山蠢蠢欲動公雞報曉

生物教學設計4

教學內容

第一單元 顯微鏡下的世界 1. 水滴裏的生物

教學內容分析

本課是本單元的起始課,從總體上對微生物進行概述。大體編寫結構是:用肉眼和放大鏡觀察、尋找水中的微生物——再借助顯微鏡觀察微生物——認識微生物、瞭解微生物的發展史和概貌。

預期學習結果

1、 能夠運用放大鏡和顯微鏡觀察微生物,並做好觀察記錄。

2、 知道微生物是個體微小、分佈極廣的生命體,絕大多數要用顯微鏡才能看到。

3、 瞭解列文虎克世第一個發現微生物的人。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觀察、人事微生物。

難點:

用顯微鏡觀察微生物。

教時

1 課時

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放大鏡、顯微鏡、燒杯

學生準備:抹布、水樣

教 學 活 動 設 計

教學流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情況分析

一、觀察水樣

引導學生取出水樣,交流水樣的採集地點,肉眼觀察的發現和想進一步瞭解的知識。

二、用顯微鏡觀察水樣

帶領學生認識顯微鏡的構造和使用方法,並嘗試用顯微鏡觀察水滴裏的.生物。

三、認識微生物,瞭解列文虎克

交流用顯微鏡觀察水滴之後的發現,用語言文字或圖畫的方式記錄所觀察的現象。瞭解列文虎克的故事。

四、拓展

瞭解微生物的分佈情況。

1、出示水樣,要求學生把採集的水樣由瓶子倒進燒杯,提醒保持桌面整潔。

2、請學生觀察水樣。

3、教師質疑學生髮現:水滴裏面除了一些肉眼可以看見的小顆粒外還有有其他的嗎?藉助什麼來觀察可能會有收穫?

4、教師示範用法。強調輕拿輕放。

5、教師強調:

(1)反光鏡不能直接對着太陽,否則會傷害眼睛;

(2)使用時要小心,鏡頭不要碰着玻片;

(3)不能用手觸摸目鏡和物鏡。

6、教師小結:在一滴水中,生活着許許多多個體微小、結構簡單、大多是一個細胞構成的生物,它們非常小,用肉眼根本看不到,只有藉助顯微鏡才能看到,所以叫微生物。(板書:微生物)剛纔我們看到的那些不動的微生物中,最常見的是水藻,有藍藻、團藻、金藻等。運動的微生物中有鐘形蟲、草履蟲等。此外,水中還有既不屬於動物也不屬於植物的微生物——細菌,細菌一般也是不動的,有球狀的、桿狀的、螺旋狀的。

7、簡單介紹列文虎克的故事。

8、生活中哪些地方可以找到微生物?怎麼證明他們的存在?

1、倒水

2、學生有序觀察觀察,然後進行交流。

顯微鏡:

目鏡(對着眼睛)

物鏡(對着標本)

載物臺(放置標本)

反光鏡(反射光線、

照亮標本)

調節螺旋(調節焦距、看清標本)

鏡臂

通光孔

鏡座

3、生按順序進行觀察,並做好記錄。

4、小組彙報交流,選取代表進行全班交流。

5、學生觀察投影中的的微生物,瞭解微生物的特點。

6、學生讀列文虎克的故事。

7、請學生小組爲單位課後解決。

生物教學設計5

教學設計 (第二課時 生物的特徵)

[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在自然界中,既有生物,也有非生物。像上一節課中大家看到的東北虎、烏賊、金魚和菊花都是生物,而桌子、課本、石頭等都是非生物。實際上,我們都能對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作出一些判斷,但怎樣按科學的方法對它們進行區別,或者說生物到底有哪些區別於非生物的特徵,卻不十分明確。我們這節課就一起來探討這些問題。(板書)生物的特徵

[合作交流] (從生活出發,對比現實中存在的生物與非生物,得出結論)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小動物如豬、狗、牛、羊等,也有許多植物如花、草、樹等,這些生物共同的特點是什麼呢?而一些非生物如土壤、岩石、水以及教室中的桌子、書本和前面的生物相比有何不同?(學生思考討論,教師引導)

小結 通過對比我們發現,生物都是有生命的,是活的;而非生物都是死的,沒有生命的'。

引導深入 在我們的生活中,大家都曾有過這樣的經驗,當我們的手接觸到燙手的火爐時,我們會情不自禁的把手縮回來,這是爲什麼呢?向日葵的花盤能夠隨太陽光的照射不同而轉動,含羞草被人或動物碰到時,會自動收縮,這又是爲什麼呢?(學生思考、討論、交流,教師引導分析)

小結 在自然界中生物爲了保護自己在進化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對刺激作出有規律的反應,這就是生物的應激性,[板書(1、應激性)] 應激性具有普遍性的特徵;對刺激和反應的理解:刺激是指能引起生物反應的變化,包括溫度、光照、聲音及其他因素的變化;反應是指生物體作出的一些行爲或行爲的改變。如:有人一下子從門背後跳到你面前,這時你也許會跳起來或尖叫,因爲這種出人意料的行爲使你作出了吃驚的反應。非生物如岩石,無論你怎樣敲打,都不會做出反應的,所以不具備這種特性。

生物除了具備應激性外,還有其它的特徵,如“生長”[板書(2、生長)],什麼是生長呢?

討論 現在同學們能不能對“生長”一詞作出解釋?能不能舉出一些生物生長的例子來說明這一概念?

[點撥] ①生長的概念:生物體在一定的生活條件下,體積和重量逐漸增加。生長是發育的一個特性,生物都能生長和發育。②生長是生物的基本特徵,生物通過生長使體形增大,體重增加。如:小象長成一頭大象,體形增大了,體重增加了,就是生長;而池塘裏的水由少到多,有淺到滿則不是生長,是非生物(水)的量增多。③生物的生長往往都有一定的週期,都不是無限長大的。

[設問] 母豬生下小豬、母雞下蛋、植物結出種子等都是什麼現象?大家能不能舉出更多這樣的例子?能不能說出它的意義?

小結 ①這些都是繁殖現象[板書 (3、繁殖)]。所謂繁殖是指生物產生新的個體的過程。繁殖是生物的基本特徵,它的意義在於生物通過繁殖能保持生命的連續性,增加生物的數量。②蜻蜓點水、太陽花結出許多種子等都是繁殖現象。

講述 ①小象長成大象,幼苗長成大樹,在這些過程中,小象和幼苗都要吸收養料,消耗能量,這些都是新陳代謝現象[板書(4、新陳代謝)],新陳代謝是生物的基本特徵,貫穿生物的一生,是生命的標誌,是生物與非生物的本質區別。②生物的應激性、生長、繁殖都是在新陳代謝的基礎上進行的。③生物在新陳代謝中要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

生物教學設計6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比較生物和非生物的區別,記住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徵。

2、理解生物的特徵及它們的生活環境,學會調查的一般方法、設計調查方案。

(2)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發散思維的能力。

2、培養同學們的分工合作、組織和語言表達等多項能力。

(3)情感目標:

增強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熱愛生命、保護生命。

二、教學重點:

完成本章節內容的識記和把握,理解、記憶本章節的知識要點。

教學難點:培養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完成“知識到能力”的轉化。

三、教學過程:

溫故篇

(溫馨提示:儘量先憑記憶完成,然後針對情況做到查缺補漏、有的放矢,有困惑的可小組內解決):

1、生物的特徵是:生物的生活;生物能;生物能;生物能;生物能;除外,生物都是由構成的。

2、調查是科學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調查時,首先要有明確的,制定合理的,有時因範圍較大不能逐一調查,就要選取一部分調查對象作爲。

3、生物的一生需要不斷從外界獲得,維持生存。綠色植物從外界吸收、

無機鹽和,通過製造出自身所需的葡萄糖、澱粉等有機物。動物不能自己製造有機物,它們以或爲食,從中獲得營養物質。

4、絕大多數生物需要進行呼吸,吸入,呼出。

5.、動物和人通過多種方式排出體內廢物,例如人的排廢途徑有、、等。

6、生物體生長到一定程度,就會。例如,大多數植物利用產生的萌發成幼苗;鳥類利用,而貓狗等哺乳動物通過使個體增多。

7、生物歸類的方法有很多種,如果按照分,可以將生物分爲植物、動物和其他生物三大類;按照生活環境分,可將生物分爲和等;按照分,可將生物分爲家禽、家畜、作物等。

8、本章節我們學習了兩種科學探究的方法,它們是。

導學篇

重、難點點撥(溫馨提示:通過自己對內容的理解完成,有困惑的可小組內解決):

1、生物的共同特徵。熟記並運用所學知識,區別生物與非生物,作爲生物必然具備他們的共同特徵;反之,不具備其共同特徵的物體就是非生物,這也是判斷生物與非生物的標準。其中,有一個特例是“病毒”,病毒是生物但卻不具備細胞結構。

例題:下列屬於生物的是()A、電腦病毒B、珊瑚C、珊瑚蟲D、智能機器人

2、區別無機物和有機物。無機物包括水、無機鹽、二氧化碳等,有機物則是包括葡萄糖、澱粉等在內的含有生物體所需能量的物質。與二者聯繫的是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實現“無→有”的轉化(所以被稱爲生產者),而生物的呼吸則實現了“有→無”的轉化。另外因爲動物體內不能自己產生有機物,所以爲了生命活動的需要,他們只能以現成的有機物(植物或動物)爲食,即只能進行“無→有”的轉化(所以被稱爲消費者)。

試回答:任何生物都能進行呼吸嗎?呼吸作用的產物你能說出兩種嗎?、

3、動物體的排泄途徑有、、。注意理解植物中落葉也能帶走一部分廢物,所以可以看做是植物的一種排泄方式。

4、正確理解三種分類方法(實際上生物的分類方法不知這些),它們是互不影響的。比如:狗是第一種分類中的“動物”,它還是第二種分類中的“陸生生物”,也是第三種中的“寵物”。

知新篇

牛刀小試(溫馨提示:在充分掌握教材內容的基礎上完成,不會的提交小組或班內解決):

1、植物和動物共有的特徵是()

A、劇烈的運動B、光合作用C、捕食D、呼吸

2、外界生物千姿百態,種類及其繁多,但是除了病毒外,構成生物的基本單位是()

A、細胞B、細菌C、器官D、組織

3、下列屬於生命現象的是()

A、暴雨越下越大B、夏天桔子皮上的黴菌越長越多

C、久旱的田地裂縫越來越寬D、汽車越跑越快

4、生物與非生物的最本質的區別是生物具有()

A、應激性B、細胞結構C、生長現象D、新陳代謝作用

5、下列哪一項不是人體排出廢物的途徑()

A、出汗B、排尿C、呼氣D、排出糞便

6、“植物受陽光照射,製造有機物”、“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這些現象說明了()

A、生物的生活需要光B、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

C、生物的生活需要食物D、生物的生活需要空間

7、關於生命的基本特徵的敘述正確的是()

A、生物能快速運動B、所有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

C、生物都能生長和繁殖D、生物都能自己製造有機物

8、下列哪項不能說明生物能生長和繁殖()

A、蘑菇由小長大B、植物種子萌發成幼苗

C、鳥產卵、虎產仔D、鯨呼吸時產生水柱

9、“非典”和“禽流感”等傳染病是由病毒引起的'。關於病毒的說法,正確的是()

A、病毒沒有細胞結構,不是生物B、病毒沒有細胞結構,是生物

C、病毒有細胞結構,不是生物D、病毒有細胞結構,是生物

10、關於觀察的敘述,錯誤的是()

A、觀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基本方法

B、除用肉眼外,放大鏡、顯微鏡、照相機、錄音機、攝像機都是觀察的用具

C、觀察時要有明確的目的

D、觀察時要全面、細緻、實事求是,不需要做記錄

11、夜晚臥室裏擺放過多分植物會影響人的身體健康,這是因爲()

A、植物生長需要營養物質B、植物要生長

C、植物釋放過多的氧氣D、植物呼吸與人爭奪氧氣

12、“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這句話表明()

A、生物與非生物的關係

B、不同生物之間的關係

C、生物體能夠繁殖自己的後代

D、生物體能夠適應自己的環境

13、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調查是科學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B、人口普查就是調查

C、調查範圍再大,也必須對調查對象挨個調查D、調查結果要進行整理分析

14、在自然界中,孔雀開屏屬於什麼生命活動()

A、美化環境B、生長C、獲取營養物質D、生殖

15、按照形態結構特點可以將生物歸類爲()

A、植物、動物、其他生物

B、陸生生物、水生生物

C、作物、家禽、家畜、寵物

D、有用的、無用的

16、下列生物歸類的方法正確的是()

A、青蛙、玉米、海帶是陸生生物B、狗、雞、鴨是家禽

C、松樹、蘑菇、小草是植物D、玉米、小麥是作物

17、下列哪一項不屬於調查()

A、人口普查B、森林資源調查C、水資源抽樣調查D、仔細觀察牛,並拍照

18、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調查過程中應儘量記錄自己喜歡的動物,不喜歡的不記或少記

B、調查時看見自己滿意的東西就應該採集回來

C、爲了採到合適的標本,到偏僻的地方冒一下險也是可以的

D、調查過程中要認真觀察,如實記錄

19、下面調查活動步驟正確的是()

A、選擇調查範圍→分組→設計調查路線→調查記錄→歸類→整理

B、設計調查路線→分組→選擇調查範圍→調查記錄→歸類→整理

C、分組→設計調查路線→選擇調查範圍→調查記錄→歸類→整理

D、選擇調查範圍→分組→設計調查路線→整理→歸類→調查記錄

生物教學設計7

I、教學設計示例

一、第一章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

l 致同學們

l 第一單元第一章認識生物

指導思想——創造適合學生髮展的教學,樹立整體性的生物學觀點

1、說出生物科學的發展與人類生活的關係。

2、通過觀察與交流活動,識別生物與非生物,列舉生物具有的特徵。

3、在教師指導下,嘗試調查身邊的生物,並完成調查報告。

4、初步形成從整個地球的角度來認識 “人與生物圈的關係 ”的觀點。

教學策略——主動參與、調查研究、合作學習

1、注意非智力因素對教學的影響。

2、利用調查表指導學生的調查活動。

3、使用小組活動評價表,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第一課時致同學們

關鍵: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瞭解當今生物科學研究與發展的社會價值及發展前景,對學生進行科學、技術與社會的教育。認識到具有生物科學素養是作爲一名公民必不可少的。 方案一

1.創設情景,閱讀課文,激發學習興趣。

2.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進行小組或全班討論。

注意事項:

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學生討論問題的深度和廣度,並進行適當的啓發和總結。 方案二

1、閱讀與思考:拿出一些時間讓學生先讀一

讀這篇文字優美、內容豐富的文章。

2、觀察活動:教師上課前準備一些反應當代最新生物成就和主要問題的錄像,如雜交水稻、克隆羊、轉基因食品、人類基因組計劃、沙塵暴等,供學生觀看。

3、討論與交流:針對閱讀和錄象談談自已對“生物學研究、發展與人類生活的關係”這個問題的認識。

第二課時第一章 認識生物

第一節 生物的特徵

關鍵:通過觀察、對比區分生物和非生物;用自己的語言說出什麼是生物。

方式一:

活動1.我們知道多少種生物?

要求:讓同學按照一定的次序,每人說出一種生物的名稱,最好不要重複。

記錄:看看在一定時間內能說出多少種生物。

活動2. 我們所說的“生物”有什麼特徵?

要求:可以觀察對比書上的彩圖,並與同學交流你的看法。

記錄:什麼生物。

方式二:討論與交流

教師準備一些較難區別的生物和非生物圖片,如一棵枝葉繁茂的大樹,一棵冬季落葉的大樹,一棵已枯死的大樹;課後第一題中彈鋼琴的機器人以及正在生長的鐘乳石的圖片展示給學生,

讓學生討論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說出自已的理由。

第三課時第二節調查我們身邊的生物

關鍵:通過調查我們身邊的生物,認識一些常見的生物,並觀察它們生活的環境;學習調查的一般方法。

準備:知道校園植物、動物的分佈、名稱,繪製校園植物分佈圖;根據對學生的初步瞭解完成分組,將各組調查範圍標在校園植物分佈圖上。

調查的基本步驟

明確目的要求

落實調查步驟

強調評價辦法及標準

學生進行調查並完成調查報告

交流、展示調查報告

二、第二章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

第一單元生物和生物圈 第二章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指導思想——重視知識、訓練方法、提高能力、培養情感

1、通過本章學習能夠對生物圈、生物與環境的關係、生態系統以及人類生活對生物圈的影響有更深入的理解。

2、關注學生已有的學習、生活經驗,提供良好的學習機會,讓學生參與教學活動,能夠主動學習。

3、在閱讀、觀察、分析資料、實驗探究、測量等學習活動過程中,注重全體學生的發展,使每位學生在探究能力、學習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等方面有所提高。

4、創造和諧、民主、平等的學習氛圍,使學生體驗合作學習的快樂,增強責任感和創新意識。

教學策略——主動參與、倡導探究、合作學習

1、創設問題情景——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經驗的教學策略

2、思維訓練——改善學生獲取信息能力的教學策略。(培養探究能力的核心)

3、小組合作學習——強調以經驗爲基礎進行學習的自主性,人與人之間平等互助的關係的`教學策略。

教學建議

第一課時第二章 第一節生物圈

關鍵:什麼是生物圈,生物圈爲生物生存提供的生存條件,資料分析活動的效果。

準備:學生參與調查校園生物的情況以及調查報告的撰寫,有關生物圈的知識,豐富的圖片等。

導入:在評價學生認識生物的特徵、參與調查身邊生物活動的情況後,利用問題“我們生活在哪兒?除了生活在我們身邊的生物外,生物還能在哪兒生活?”引發學生思考和討論,將生物生活的範圍擴大到生物圈,強調人是生物圈中的一員,讓學生注意到人在生物圈這個“家”中的重要作用。

問題設計

在地球上,哪兒有生物生存?哪些地方生物不能生存?——解決什麼是生物圈,生物圈的範圍。

爲什麼在其它星球(月球)上沒有生物生存?生物生存的基本條件是什麼?——解決生物圈爲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哪些基本條件。

地球形成時,就存在生物圈嗎?生物圈是如何滿足生物生存所需要的基本條件的?——激

發學生進一步學習的興趣

故事引入:尋找另一個人類生存的家園

一天,我看到這樣的新聞:有些河流由於被一種比病毒還小的生物所污染,使大量淡水生物死亡;人類過多地向大氣中排放工業廢氣,導致空氣質量越來越差;人們大量砍伐樹木,使得沙塵暴一次比一次大,一年比一年多。

我看了這些新聞報道心裏很着急。我想變成一架航天飛機,幫助人類找一個新的家園。果然,我變成了一架用鈦合金做的航天飛機。“我要飛進宇宙”,只聽見“嗖”的一聲,眼前馬上出現了一片星空。由於能源有限,所以我只能在太陽系內飛行。

這個小學生能不能找到適合人類生存的家園?爲什麼?

第二、三課時

第二節 環境對生物的影響

關鍵:影響生物生存的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有哪些;探究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生活的影響(1、探究的過程 2、通過實驗完成探究 3、觀察記錄並對收集到的數據進行整理)。

準備:組織學生採集用於探究實驗的小動物;瞭解學生在採集中發現、提出的問題; 教師要採集足夠學生使用的小動物以及實驗用品;教師提前進行實驗,熟悉實驗的每個過程以及容易出現的問題。

導入:“生物在生物圈中分佈如此的廣泛,說明什麼問題?”說明它們有着適宜於自身生存的環境條件,這些條件對生物到底有什麼影響呢?讓學生介紹採集小動物的經歷,以及發現的問題。

生物教學設計8

課題

生物的特徵課型新授個性化修改

教學目標知識目標:

1.通過觀察一些生物與非生物,會比較它們的區別。

2.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徵。

能力目標:培養觀察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表達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增強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熱愛生活,珍愛生命。

教學重點

1.能夠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徵。

2.增強熱愛生命、保護自然的情感。教學難點培養觀察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導入新課

【展示實物】石頭、菊花(帶有枯枝)、樹葉、蝗蟲、蚯蚓、杯子、水等。

【提出問題】觀察並區分以上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你區分的理由是什麼?

二、問 題引導,自主探究

請同學們自主閱讀教材p2-5並思考下列問題:

(1)什麼是生物?

(2)生物有那些共同特徵?

(3)怎樣判斷一個物體是否具有生命?怎樣區分生物與非生物?

(4)教材中的10幅圖片各說明生物的哪項特徵?

(5)觀察一下教室,哪些是生物哪些不是?

(人是生物嗎?拖把、掃帚是生物嗎?粉筆是生物嗎?菊花的枯枝是生物嗎? )

(6)說一說科學觀察的方法和注意事項。

三、展示交流,釋疑解惑

獨立展示學習成果,其他同學進行補充,對於不能解決的問題,小組討論共同總結。

【總結要點】:

(1)有生命的物體稱爲生物, 根據某一物體是否需要營養、呼吸、排除體內產生的廢物、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能生長和繁殖等特徵,來判斷其是否是生物。

(2)觀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基本方法……

(3)植物和動物對營養物質的獲得方式不同:植物通過光合作用製造自身所需的有機物。

(4)動物和人排出體內廢物的方式有:出汗、呼氣、排尿。

【你說我辨】下列現象,各反映了生物的哪一特徵?

1、蟑螂捕蟬,黃雀在後。

2、葵花朵朵向太陽。

3、蜻蜓點水、金蟬脫殼。

4、望梅止渴

5、植物生長具有向光性、向水性、向地性……

四、視野拓展,感悟提升

課本知識你還有哪些不明白的?對於生物的特徵,你還想知道哪些知識?實際生活中還有哪些生物現象你有疑惑,提出來,大家一起探究… …

1、閱讀以下短文,說出小球藻是生物嗎?從文中找出證據。

宇宙航行時代的到來,使“宇宙食品”的.供應成爲人們關注的問題,於是人們想到了小球藻:它的直徑只有3—5毫米,卻能夠吸收人們排出的二氧化碳,利用陽光,使自身產生大量營養物質並且放出氧氣,淨化太空飛船中的空氣。它還能用一分爲二的方式進行繁殖,一晝夜產生2—3代。

2、一個蘋果、一個雞蛋、一粒小麥種子、一棵小樹苗,它們都是生物嗎?你判斷的依據是什麼?

3.p6練習2

五、鞏固訓練,檢測反饋

(一)、選擇題

下列現象中的物體屬於生物是( )

a.機器人彈鋼琴 b.火山爆發時岩漿噴出 c.鐘乳石在慢慢長大 d.饅頭上長出“白毛”

2.牽牛花清晨開放,傍晚關閉,這種現象說明生物具有的特徵是 ( )

a.需要營養 b.進行呼吸 c.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 d.生長和繁殖

3“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這種生命現象說明生物體具有哪個特徵( )

a.呼吸 b.排出體內廢物 c.對刺激作出反應 d.生長和繁殖

4.下列屬於生物共同特徵的是( ) a.都能運動 b.都能呼吸 c.都有細胞結構 d.都生活在水中

5. 下列不屬於生命現象的是( )a.花開花落 b.北雁南飛 c.孔雀“開屏” d.潮漲潮落

(二)、拓展題

請說出散曲名家馬致遠的《秋思》中的生物和非生物。

(附《秋思》: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曲中的生物有:

曲中的非生物有:

判 斷依據是; ___

2.下面是貓和鼠的部分生命現象,請分析說明它們各屬於生物的何種基本特徵:

(1)小貓長成大貓屬於 。

(2)貓生小貓屬於 。

(3) 鼠聽到貓叫,立即躲近洞裏的現象屬於 。

六、梳理總結,反思昇華:

本節課你學到了什麼,有什麼收穫 ……

【知識網絡】

1、觀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基本方法

生活需要營養

能進行呼吸

能排除身能產生的廢物

2、生物的特徵

生活需要營養

能進行呼吸

能排除身能產生的廢物

能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

生物能生長和繁殖

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

教後反思:

生物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1.能用圖表記錄由於晝夜交替的影響,動、植物和人的變化情況;會描述生物每天在行爲或特徵方面的變化,如夜行性動物的行爲、植物開花情況的變化;能嘗試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讀動、植物隨晝夜變化的行爲特點。

2.樂於用學到的知識改善生活;意識到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

3.觀察動植物和人的晝夜行爲變化,知道晝夜變化對動植物的行爲產生的影響。

教學重難點:

1、能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讀動植物隨晝夜變化的行爲特點

2、樂於用學到的知識改善生活;意識到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

教具準備:課件、動植物錄像、圖片資料、記錄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結合同學們生活中的一些奇特而又常見的現象引入)同學們,到了晚上你爲什麼會睡覺?早上即使沒有人叫你,你也會按時醒來?出示投影:“夜來香傍晚時花朵都會綻放,發出陣陣香氣。”這一切都與什麼有關呢?到底是什麼影響着動物和植物的生活呢?(學生自由猜想、交流、彙報)由此引入新課:《晝夜與生物》

2.引導學生進行猜想與假設。

同學們,人生命的四大特徵包括脈搏、呼吸、體溫、血壓。在一天中,你的這四個特徵會有變化嗎?如果有,在各個階段是如何變化的?讓同學們可以憑着自己的生活經驗來猜一猜。

在人的一天中,脈搏、呼吸、體溫、血壓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學生簡單彙報)

看來,同學們各有各的想法。下面,老師給你們提供一張表,請同學們把自己的想法記錄下來,我們來看看同學們的想法是什麼?(教師爲每個同學發一張記錄表,內容如下)身體的活動情況

(收齊同學們的記錄表)現在,同學們的想法都在這裏了,你們預測的對不對呢?想不想知道?同學們,課前我們已經收集了自己一天中身體活動的各項數據等資料,下面以小組爲單位將你們收集的資料、數據進行交流仔細觀察,把其中的祕密給揭開,好

二、小組合作探究一:認識一天中人的.生活節律

1.同學們,下面分小組交流自己一天中身體情況的各項數據。通過對數據的分析學生將自己一天中身體活動情況的記錄進行交流,教師巡迴指導。 2.同學們,通過對數據的分析,你有什麼發現?(學生大膽發言交流發現)

3.同學們:當早晨醒來時,人體會發生心跳、呼吸加快等一系列變化;傍晚時分,體溫會比清晨時升高約1C,血壓也從早晨起牀時的一天最低點升至晚上的一天最高點;夜裏,心跳頻率和體溫開始下降。這是人類長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形成的節律。

三、小組合作探究二:晝夜更替對植物的影響

1、(教師展示多媒體課件:牽牛花圖片)同學們:你們知道圖中的牽牛花是什麼時間開放的嗎?(學生簡單彙報)

牽牛花開花的時間和花的顏色之間存在什麼樣的關係呢?(學生猜想)

2、探究牽牛花的變化規律。

同學們,如何探究牽牛花的變化規律呢?

現在,請各組同學先分好工,然後再開始實驗,實驗中同學們要注意配合好,要認真、細心,還要有耐心。

3、分小組實驗

指導學生進行實驗:將一朵新鮮的牽牛花浸入到鹼水中,並讓學生觀察花朵顏色的變化;然後,再把牽牛花放入酸水中,再觀察花朵顏色的變化。

4、(簡單評價學生的實驗情況)現在各小組來展示一下你們的實驗成果,讓大家一起來分享。教師引導學生得出結論:牽牛花開花期間,花的顏色常常會發生變化。清晨,牽牛花通常呈藍色,可到了中午卻成了紅色。這是因爲牽牛花中有一種特殊的花毒素,它遇鹼變藍,遇酸又會變紅。清晨,經過一天的呼吸,花朵內的糖分減少,細胞液鹼性增強,所以花朵呈藍色;中午,花朵在陽光照射下,所含的糖分增加,細胞液酸性增加,花朵就呈紅色了。

5、播放視頻:

凌晨四點,牽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點左右,豔麗的薔薇綻開了笑臉;七點,睡蓮從夢中醒來;中午十二點左右,午時花開花了;下午三點,萬壽菊欣然怒放;傍晚六點,菸草花在暮色中甦醒;月光花在七點左右舒展開自己的花瓣;夜來香在晚上八點開花;曇花卻在九點左右含笑一現同學們,通過不同花開放的時間的不同,你有什麼發現嗎?(學生簡單討論)7出示生物鐘定義

7、(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18世紀植物學家林勒阿斯對植物進行了長期觀察,發現不同的植物開花的時間是不同的。他還發現,同一地區的同類植物往往都在同一時間,根據這一事實,他編排一個“花鐘”,每一個鐘點用一種花代替把開花的時間表示在一個鐘面形的花壇上。每次他只要看一下花的開放情況就知道當時的時間了。

四、小組合作探究四:晝夜更替對動物的影響

1、同學們,既然晝夜對植物有這麼大的影響,那麼對動物有影響嗎?(學生簡單猜想)你能舉出幾個例子嗎?(學生簡單彙報)

2、請看大屏幕:白天活動的動物如喜鵲、大雁、蝸牛、螞蟻、蜻蜓,夜間活動的動物如刺蝟、狐狸、貓頭鷹、壁虎。通過分析,你有什麼發現?(學生討論,教師巡迴指導,讓學生知道喜歡白天活動的動物叫什麼?喜歡在夜裏活動的動物叫什麼?)

小結:喜歡、燕子等動物喜歡在白天活動,夜幕降臨時回巢棲息,它們被稱爲晝行性動物;貓頭鷹等動物喜歡在夜裏活動它們被稱爲夜行性動物。

3、同學們,晝行性動物、夜行性動物與光照有什麼關係呢?(學生簡單彙報)

教師小結:無論是晝行性動物還是夜行性動物,都是根據光照持續時間長短來安排它們的活動休息和生殖時間的。當白晝逐漸變長的時候,夜行性動物便推遲出巢活動的時間,而晝形性動物卻醒的更早。因此,科學家可以通過改變光亮與黑暗的時間來改變動物的行爲。當把待在黑暗環境裏的晝行鳥放在明亮的燈光下時,僅僅15分鐘,它們就會活躍起來;當用明亮的燈光照射夜行鳥時,它們很快進入睡眠狀態。

4、同學們根據以上的原理,在生活中有什麼應用嗎?猜想一下好嗎?(讓學生討論得出結論)

養雞場、養鴨場等,爲了提高產蛋量,可以在光線逐漸暗淡時,打開雞舍用電燈製造人工白晝。這可是提高產蛋量的好辦法啊!

五、自由探究:分析自己的作息規律,並寫出分析報告

1、同學們,你每天的作息時間有規律嗎?能否分析一下其中包含有什麼樣的道理?

學生分小組合作交流,教師巡迴指導,參加學生活動。

2、學生彙報展示(學生自由彙報)

六、引導學生進行拓展活動,將課上探究活動延伸至課下

1.引導課下探究的問題。

學習這節課之後同學們想做些什麼?(學生自由談想法)

2.激發學生課下探究。有興趣的同學可以查閱資料,瞭解生物鐘的內容,想辦法測試一下自己的活動規律,相信生物種會幫助你更好的學習生活。

生物教學設計10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學會製作臨時裝片的基本方法。

2、觀察自己製作的臨時標本,練習繪製植物細胞結構簡圖。

能力目標:

1、學會製作臨時裝片

2、進一步熟悉顯微鏡的使用方法

3、仔細觀察植物細胞的結構

情感目標:

學生合作完成臨時裝片的製作及繪圖。

二、教學重點

學會洋蔥表皮細胞的臨時裝片的製作。

三、教學難點

學會洋蔥表皮細胞的臨時裝片製作的基本方法以及注意事項。

四、教學過程

複習導入

1、回憶顯微鏡使用的基本步驟。(請同學回答,並進行實際操作)

2、顯微鏡的放大倍數是如何計算的?顯微鏡下觀察到的物像有什麼特點?如何移動玻片標本?

①顯微鏡的'放大倍數=目鏡X物鏡;

②顯微鏡下觀察的物像成倒立的像;

③學會移動玻片標本是爲了辨別玻片上有無污點的存在和玻片標本在不在顯微鏡觀察的視野中。

情景導入:

親愛的同學們當我們學會使用顯微鏡之後,一定想看看真實的細胞。我們把一個葉片放到顯微鏡下是看不到裏面的細胞的。我們使用的顯微鏡是光學顯微鏡,只有將生物實驗材料處理的薄而透明,讓光線透過,才能在顯微鏡下觀察到。

(二)玻片標本的分類

自主學習:這一環節由學生自己閱讀教材,並簡單歸納得出:

1、材料的處理:薄而透明

2、根據材料取得方法不同,玻片標本的分類:

切片:從生物體上切取的薄片製成

塗片:用液體的生物材料經過塗抹製成

裝片:用從生物體上撕下或挑起的少量材料製成;有的生物非常微小,可以直接製成裝片。

3、根據保存的時間長短,玻片標本的分類:

臨時的標本和永久的標本

(三)洋蔥表皮細胞的臨時裝片的製作

自主探究(小組合作)學生閱讀教材:

1、實驗的目的:

教師簡要介紹實驗桌上的有關實驗材料

洋蔥鱗片葉、新鮮的黃瓜、清水、稀碘液、鑷子、刀片、滴管、紗布、吸水紙、載玻片、蓋玻片、顯微鏡。

2、以多媒體的展示,示範臨時裝片的製作過程,並作簡要說明。(學生動手環節,需巡視觀察並及時進行知道糾正)

3、由小組合作完成,結合導學案,並把觀察到的植物細胞繪圖。(強調繪圖步驟)

4、小組完成後,請同學總結回答。

5、學生觀察洋蔥表皮細胞的臨時裝片,並繪製簡圖(展示)。

6、學生整理實驗桌和收好顯微鏡。

(四)課堂總結

學生整理實驗桌以及清潔收顯微鏡;

學生完成技能訓練中的測量與計算;

(五)課堂練習

(六)佈置作業

課後練習

生物教學設計11

教學目標:

1、瞭解動物細胞的結構。

2、瞭解植物細胞的結構。

3、區別動植物細胞的異同點。

教學重、難點:

區別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的異同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同學們,我們通過之前的學習,生物的特徵知道,生物體的一個共同的特徵就是除了病毒之外,其他的都是由細胞構成的。印象中的細胞是怎麼樣的呢?有沒有人聽說過有些細胞是能夠通過肉眼看到的?那是什麼?(鴕鳥蛋是最大的細胞)鴕鳥蛋真的是最大的細胞?我們來看一下相關的資料是怎麼說的?(看資料)那我們應該怎麼說才正確呢?(鴕鳥的蛋黃纔是最大的細胞)。

二、顯微鏡的發展歷史:鴕鳥的蛋黃有10CM長,可以通過我們的肉眼看到,但並不是所有的細胞都像鴕鳥的細胞那樣容易看到,對於我們體內的細胞,植物體內的細胞我們靠肉眼是看不到的,這就必須要通過一種工具來幫助我們觀察這些細胞,那你們知道這工具叫什麼嗎?(顯微鏡)。顯微鏡,就是把一些微小的物體顯示出來。那一開始是怎麼有顯微鏡出現的呢?書本P40~41介紹了顯微鏡的發展過程,同學們先自己找出顯微鏡的發展過程是怎麼樣的?

三、植物細胞的結構特點:通過顯微鏡,我們能看到生物的細胞,並作出比較,那你們猜想一下,植物和動物細胞結構是不是一樣的?不同在哪呢?給你們時間自己找出書本上關於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的介紹。讓學生認清植物細胞各部分的結構,並簡單介紹我們下星期做實驗的'植物細胞觀察圖。植物細胞包括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液泡、葉綠體。介紹各部分的作用。

四、動物細胞的結構特點:把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作比較,讓學生討論爲什麼葉綠體、液泡、細胞壁是植物細胞所特有的。

五、動物細胞、植物細胞的異同點:進一步比較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的異同點,讓學生真正理解到兩者的區別。做課後練習。顯微鏡下的氣泡和細胞的區別。

六、介紹典型的動物細胞,植物細胞。

教學反思:

細胞的結構講起來比較單調,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必須與我們的生活相聯繫,好像我們吃的西瓜裏流出來的汁液和甜味來自細胞中的液泡,細胞膜是控制物質進出的,讓有用的物質進來,沒用的物質擋在外面,細胞產生的廢物也排出外面。

生物教學設計12

教學重點:

光合作用的發現過程;葉綠體中色素的種類;顏色及其吸收的光譜;光合色素的提取方法及其在濾紙上的分佈;光合作用的概念、實質、總反應式、光反應、暗反應的具體過程;光反應與暗反應的區別與聯繫及光合作用的意義;植物栽培與合理利用光能的關係。

教學難點:

光合色素的提取方法及其在濾紙上的分佈;光反應與暗反應的區別與聯繫及光合作用的意義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手段:

板圖、掛圖、多媒體課件、實驗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引言

本節可引入的話題很多,如:

①可從全世界面臨的一些生態危機,如糧食、化石能源、環境污染等入手;

②或從花卉、農作物、果蔬的栽培方法或增產的`措施入手;

③或從一些自然災害,蝗災、沙塵暴等入手;

④或動物、植物的同化作用區別等等方面切入光合作用;

⑤還可通過教材提供的光合作用的發現所列舉的幾個着名實驗爲切入點進入光合作用的學習,其中較易作爲切入點的實驗有:德國科學家薩克斯成功地證明了綠色葉片在光合作用中產生澱粉的實驗(學生在初中就做過);德國科學家恩吉爾曼證明葉綠體是進行光合作用場所,且氧由葉綠體釋放出來的實驗;20世紀30年代美國科學家魯賓和卡門採用同位素標記法研究證明光合作用釋放的氧氣全部來自水的實驗。

教師應特別重視光合作用發現這部分內容的教學,因爲通過分析科學家對光合作用的研究歷程,學生可以不僅瞭解到放射性元素示蹤技術在生物學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從中也可以深切體會到技術的發現和應用,特別是物理、化學技術的使用對生物學起到的推動作用,因此有人說“技術是人類延長了的手臂”。

2、葉綠體及其光合色素

用板圖或掛圖顯示出葉綠體結構模式圖,提問複習葉綠體的亞顯微結構,教師應適時指出,光合作用所以能在葉綠體中進行一是由於其中含有催化光合作用的酶系,這些酶分佈在葉綠體的基質中和片層的薄膜上;二是在基粒片層的薄膜上,有吸收轉化光能的色素,這樣就引出了葉綠體上的光合色素這一教學內容。

(1)學生做《實驗八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

可作爲探究實驗,也可作爲驗證實驗,但實驗過程都應讓學生自己看書總結,之後引導學生討論下面的問題:

①“想要做好《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實驗,學生應注意哪些問題?

這個實驗是高中生物學實驗難度較大的一個,涉及的藥品多,實驗原理複雜,實驗操作也較煩瑣,而且實驗現象也不是很明顯。如何才能順利地完成這個實驗呢?下面就這個實驗要注意的問題做一些說明。

提取光合色素過程中,關鍵是速度。提取光合色素過程中,因爲光合色素都是脂溶性的,因此用丙酮這種有機溶劑作爲提取液,因爲丙酮易揮發且有一定毒性,因此提取過程要速度要快,同時提取液要用膠塞塞好,以防止其揮發;利用二氧化硅硬度極大的特點,其粉末可增加研磨時磨擦力,加快研磨的速度;又因爲葉綠素容易破壞,因此需要保護,而碳酸鈣的作用是防止葉綠素被破壞;把綠葉剪碎的目的也是爲了加快研磨速度。

生物教學設計13

教學目標

①觀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較它們的區別。

②學生能夠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徵。

③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發散思維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表達能力。

④增強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熱愛生活,珍愛生命。

教學重點:①學生能夠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徵。

②增強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

教學難點: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觀察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課時安排:1課時

課前教師準備:實物(珊瑚)、掛圖(美麗的大自然)。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二、出示掛圖:美麗的大自然,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請舉出掛圖中的物體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2、教室裏有哪些生物,哪些非生物?

3、你是怎樣區分生物和非生物的?

要想準確區分這兩種不同的物體,我們必須首先學會觀察,觀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基本方法。見P2。指導學生觀察生物,從實際生活中認識生物與非生物。

學生觀察有山、水、蟲、鳥、樹、石頭畫面,看到的畫面中哪些物體是生物,哪些物體是非生物。觀察常見的物體,如盆栽花卉、西紅柿、黃瓜、蝴蝶、課桌、講臺等,來認識生物與非生物。

三、講授新課

(一)觀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基本方法。科學觀察要全面、細緻、實事求是;有目的`、有計劃、有耐心、及時記錄;積極思考並與他人交流看法。

(二)什麼是生物?自然界中,凡是有生命的物體,叫生物。

生物與非生物的區別在於是否具有生物的基本特徵。生物有哪些基本特徵呢?

(三)生物的特徵

觀察書中插圖,說出各種生物正在進行的生命活動,以自身爲例討論人是否也具有書中描述的生物特徵:

1、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植物根從外界吸收水、無機鹽和二氧化碳,通過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營養方式爲自養;動物以植物或其他動物爲食,細菌、真菌分解動物、植物遺體和糞便獲取營養,營養方式爲異養);

2、生物能進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身體內產生的廢物;

4、生物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含羞草對刺激作出的反應是小葉片下垂,這是長期自然選擇中形成的對環境的適應,有利於它的生存;

5、生物能生長和繁殖;

6、生物都有遺傳和變異的特性;

生物還有其他特徵:除病毒外,生物都是有細胞構成的。生物能進行新陳代謝;生物能適應環境和影響環境。

四、小結:舉例說明生物與非生物的區別,生物有哪些特徵?

五、課堂鞏固:P6

1.指出下列物體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落葉、芭比娃娃、珊瑚蟲、珊瑚、珊瑚礁、珊瑚島...

2.當含羞草受到碰觸時,展開的葉片會合攏,此事例說明了(B)

A.生物能生長繁殖B.生物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

C.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D.生物能進行呼吸

3.下列不屬於生物的是(C)

A.蘑菇B.病毒C.魚化石D.蘋果樹

4.動物、植物死亡後的遺體屬於生物嗎?

不屬於,一個生物體死亡後,它的生命活動也將終結,也就不再具有生物的特徵。因此只能被稱爲動物植物的遺體。

5.下列屬於生命現象的是(C)

A.火山爆發B.開水沸騰C.雨後春筍D.潮起潮落

6.下列哪項不符合科學觀察的要求(D)

A.要有明確的目的B.要有觀察記錄C.要有計劃D.隨便看一下就行了

六、教學反思:通過討論、講解等方法,讓學生弄明白生物與非生物的區別,教學效果較好。

生物教學設計14

教材分析:

根據生物學科的特點和課程標準的要求,初中生物學科學業考查的目標和要求包括三方面,即知識性目標要求、技能性目標要求和科學探究能力目標要求。其中對科學探究能力的要求是:熟悉科學探究的一般程序,能根據問題作出假設、根據實驗結果得出結論等。生物學科被列爲初中畢業生學業考試的考查科目。其中實驗和探究部分併入有關的知識考查內容,約佔20%。可見實驗和探究在生物學教學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學情分析:初二學生面臨生物畢業考查,時間緊,學習任務重,很多學生對初一的知識已經遺忘了,而實驗探究部分對學生來說更是一個難點,老師有必要幫學生歸納知識,並引導學生,掌握一定的探究方法。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掌握對照實驗和模擬實驗。

2、過程與方法:

熟悉科學探究的一般程序,能根據問題作出假設、知道怎樣提出問題、找出變量,區分實驗組和對照組等。

讓學生掌握常用的科學探究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

進一步培養學生合作分享的能力。

重點難點:掌握對照實驗和模擬實驗;學會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能根據探究課題作出假設、找出變量,區分實驗組和對照組。

教學方法:歸納法、比較法、收集和分析資料法、分組分享教學法。

課前準備:

學生:收集有關實驗探究的信息。

教師:課前收集若干個實驗探究的信息;課前培訓學生,指導小組長如何開展收集和整理資料。教學過程:

一、課前小測(見學案)

二、確定目標,籌劃策略

依據學案中“學習目標”,引領學生認定目標,在學生認定目標後提出要求、希望和必要的提示或鼓勵。

三、分組分享活動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兩年的學習中,哪一次實驗給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這個實驗屬於哪一類實驗?爲什麼?請同學們用筆寫下來,然後在小組內進行分享。(根據學生回答適時導入,點明本節課要解決的問題)

四、分組分享活動二

①先獨立完成學案中的材料1,然後小組內分享,你是怎樣找出變量以及實驗組、對照組的?(提出問題,佈置任務,培養學生團體合作的精神。)

②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得出初步結論。可依據問題探究,進行有目的、有步驟的自主探究,疑難問題同組(或同桌)相互合作,必要時求得老師的幫助。

③適時交流成果。小組內進行交流分享。教師及時引導學生總結出怎樣找出變量以及實驗組、對照組的規律,並依據學生的反饋及時進行點撥。

五、運用知識,實踐創新

1、依據學案中材料2中問題的設置,進行知識的鞏固與活學活用。

2、理清知識主幹,構建知識網絡,可根據新知識的主幹,構建出適合自己思維特點的結構形式。教師依據學生的反饋及時釋疑,引導學生將所學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

六、分組分享活動三(梳理思路,歸納方法):

你是怎樣提出問題的?變量怎樣找?怎樣區分實驗組和對照組?新課程的實施決不是教師給學生灌輸知識、技能,而是學生驅動自己的學習動機機制、積極主動的構建知識的過程,這種構建是學生在自身的經驗、信念和背景知識的基礎上,通過與他人相互作用而實現的。所以,讓學生通過同學間、師生間的學習體會和情感體驗的交流,總結知識,體驗學習方法,將所學知識形成完整的認知結構來增長自己的實踐創新能力。

七、運用知識,實踐創新:完成學案中的材料3中課堂反饋,讓教師更好的瞭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有針對性的進行查漏補缺。

八、分組分享活動五(小結):

這節課你學到了什麼?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還想探究與這相關的哪些問題?

在課堂臨近結束時,注重知識的發展延伸,讓學生站在新的知識水平上重新思考“通過本節課的學習,還想探究與之相關的哪些問題?”拓寬了學生探究的空間,激勵學生進行課下的探究。學生帶着問題走進課堂,帶着收穫同時也帶着新的問題離開課堂。

九、作業佈置:完成複習資料中的實驗探究內容。

生物教學設計15

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在前面學習了致同學們之後的第二節課,在第一節課中學生們認識了學習生物的重要性,接着學習生物的特徵是自然而貼切的,同時它是後面學習調查生物及生物分類的基礎。讓同學們在常見的生命現象層面上了解生物區別於非生物的特徵。

教學目標

①觀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較它們的區別。②學生能夠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徵。③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發散思維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表達能力。④增強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熱愛生活,珍愛生命。

教學重點和難點

①重點:學生能夠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徵,增強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②難點: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觀察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學思路:

從學生身邊熟悉的事物開始提問,引導學生分析生物與非生物的區別在於是否具有生命。然後利用大量的圖片,讓學生觀察,討論分析,並對照教科書的描述內容歸納生物的共同特徵:①除病毒外,生物體都是由細胞構成的;②生物體都有新陳代謝作用;③生物體對外界刺激都能發生一定的反應;④生物體都有生長,發育和生殖的現象;⑤生物體都有遺傳和變異的特性;⑥生物都能適應環境,也能影響環境。

教師準備

①教師製作多媒體課件,準備實物、圖片。②教師準備與課程相關的掛圖。

學情分析

初一的學生朝氣蓬勃,熱愛大自然對,新奇的事物充滿好奇,希望探索其中的奧妙他們學習生物的起點基本上是一致的,通過第一節的學習,學生對生物學知識有一些淺顯的認識,對生物本質的認識還不夠,應該認識到不同的學生認知水平也是不同的,盡最大努力讓所有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最好的發展,

教學策略

通過預習學生從調查身邊事物開始,使學生認識到生物和非生物的區別,引導學生觀察,討論,推理,歸納。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聯繫學生生活經驗和學習背景,將啓發引導與學生的觀察思考相結合,同時結合現代化多媒體輔助教學,利用學生感興趣的兩個物體,讓學生進行討論、分析,從而獲得有關生命的基本知識,再通過學生容易混淆的知識達到對生命本質的認識,引入特徵的例子,讓學生根據已有得對生命的特徵認識的知識去判斷,從衆多的生物事例中歸納出生物的共同特徵,獲得系統的科學知識。

教學方法:

通過觀察、探究對生命特徵進行探討,主要是引入一些常見的例子進行集體討論,師生對話,培養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學生的探索精神,突出學生的主動學習的地位。

學法:

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觀察、討論、探究、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能夠從特殊到一般,從普遍到特殊的認識規律。

教學設計:

(一)設計預習提綱,以問題的形式在課前發給同學們:

1 你家裏有哪些生物?

2 機器人和鐘乳石是生物嗎?

3 什麼是生物?

引導學生在家裏進行觀察,培養對本節課的興趣,對知識形成已知部分和未知部分,讓學生帶者問題聽課,逐步培養學生的主動精神,真正認識到什麼是生物。

(二)上課

1 檢查預習題 通過提問的形式檢查預習題的效果,學生回答起來不是很全面,教師應做適時的評價,鼓勵學生積極發言,培養學生的良好的學習習慣。

2 觀察有山、水、蟲、鳥、樹、石頭的多媒體畫面,欣賞與畫面協調的`音樂,請學生描繪所看到的大自然,並回答所看到的畫面中哪些物體是生物,哪些物體是非生物。使學生對生物的概念有一個初步的認識。(注意鼓勵中差生參與)

3 因爲學生對小動物較感興趣,通過學生較感興趣的小動物作切入點,創設情景。師敘述:我們見過電動玩具小狗,它會動、會叫,它是生物嗎?與家裏養的小狗相比,它們之間有什麼區別嗎?學生回說出許多不同點。教師可進一步引導、啓發:“如果你打它一下,它會跑嗎?”“電動小狗會生小狗嗎?以此比較生物和非生物的區別。

4 知道小狗的特徵後,如何使學生對關於生物的認識達到共識呢?接着指導學生按照課本第二頁觀察的基本要求,觀察課本第三頁圖1-10,分別讓學生說出各種生物正在進行的生命活動,並提出問題:①植物和動物對營養的獲得有什麼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②人類是否也是需要吸入氧氣呼出二氧化碳?③動物和人體排出體內廢物的方式有哪幾種?④獅子發現獵物後迅速追擊,斑馬發現敵害後迅速奔跑,含羞草受到碰觸時展開的葉片會合攏,這些事例說明了什麼?學生分組討論,選出代表,舉例說明。各組間可針對不同的觀點進行辯論,使大家認識到生物與非生物的不同。總結出生物的基本特徵。這一過程的設計使學生對生物概念的認識有更深一層的瞭解,是知識的拓展,延伸。

5 集思廣益,調動思維潛力,學生觀察某些生物圖片或多媒體課件,結合平時瞭解的生物知識,協作互補,從記憶中搜索信息,說出生物的其他特徵。例如,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生物有一定的壽命等。

(三)複習

出示兩道題:

1 想想你(也就是人體)具有哪些生物特徵?

2 當你看到路邊的一棵草,一朵花時,是否認識到它們也有生命呢?

隨着這兩道題的解答,本節的重點內容生物的基本特徵,進行了及時的複習和鞏固,並與生活實際緊密地聯繫在了一起,同時也對學生進行了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熱愛生命地情感教育。

接着讓學生回憶剛纔地預習題地回答對生物和非生物地判斷是否正確,加深學生地理解和記憶。

(四)作業

1 機器人是生物嗎?

2 參照課本第6頁的敘述,討論珊瑚,珊瑚蟲,哪個是生物?說明理由。

這兩道題的設計是把容易混淆的問題爲切入點,起到突破難點,學以致用的作用。

(五)小結

先讓學生回答,教師進行糾正,解答問題。並進行板書生物的五個基本特徵,並強調這五點就是判斷是不是生物的標準。最後讓學生默寫生物的五個基本特徵,強化本節的重點和難點。使知識得到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