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設計 >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設計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設計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87W 次

作爲一名老師,時常要開展教學設計的準備工作,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設計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蝌蚪找媽媽》教學設計,歡迎閱讀與收藏。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設計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設計1

在充分研讀教材和了解學情,明確教學目標和重難點之後,就是對上課的教學設計了,一般包括新課導入、初步感知、深入品讀、總結全文等環節,《小蝌蚪找媽媽》這節課我這樣設計,這樣上: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同學們,老師昨天看到一張“尋人啓示”,我們來幫一幫他好嗎?出示啓示內容,揭示課題。

設計意圖:興趣是誘發學生學習方法動機的強大動力,只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方法才能變被動爲主動,變厭學爲樂學,學生才能對本堂課產生濃厚的興趣。因此,我從“尋人啓示”入手,創新導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可以很快把孩子們引進課文中。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讀課文,出示要求:讀準字音,以讀漢字爲主。同時思考: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2、默讀,給每個自然段標上序號。

3、自主識字,組內交流;彙報成果,全班交流,師反饋指導字詞讀音和書寫。

設計意圖:低年級的課堂教學,以識字爲主,多種形式(男女生讀、小組讀、開火車等)讀字詞。在學習生字的過程中,首先讓孩子們仔細觀察,自主識字,然後在老師的引導下,讓學生觀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佔位情況,重視老師的範寫,再讓學生臨寫,最後在班級內交流彙報自己記憶生字的好方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學會不同形式的`讀書方法,抓住關鍵字詞快速提取文中有用的信息。

(三)品讀課文,理解感悟文章內容。

1.課件出示第一幅圖,讓學生觀察圖上有什麼,特點是什麼,邊讀邊畫出描寫小蝌蚪樣子的詞語,重點指導學生對“甩着”“快活”“游來游去”等詞語的理解,對照畫面,啓發想象,練習仿說,同時體會詞語的精妙之處。

2.課件出示小蝌蚪與鯉魚對話的圖片,讓學生找出對應段落,畫出對話內容,分角色讀對話;思考:小蝌蚪爲什麼想找媽媽?在看到鯉魚媽媽叫小鯉魚捕食時,小蝌蚪心裏在想什麼?品析詞語“迎上去”,分角色表演,體會詞語意思;課件出示前一幅圖對比小蝌蚪有哪些變化。

3.課件出示小蝌蚪與烏龜對話圖片,找出對應段落,畫出對話內容組內自由分角色讀對話;思考:小蝌蚪爲什麼把烏龜當成了媽媽?烏龜是什麼樣子的?品析詞語“追上去”,進行角色表演,體會詞語意思;教師着重指導學生讀好對話,體會人物心情和讀準語氣;課件出示前一幅圖對比小蝌蚪又發生了哪些變化。

4.出示課件,總結前兩段的學習方法,小組合作學習,彙報成果;教師出示自學提示:小蝌蚪又遇到了誰,畫出對話內容,帶着感情讀一讀。思考:小蝌蚪這次是如何確定青蛙是它們的媽媽的?青蛙的樣子如何?畫出相關詞句;品析文中描寫青蛙樣子的詞語“蹲”“披”“露”“鼓”,通過替換詞語感受原文中這些字詞的精妙。

5.齊讀最後一段,思考:小蝌蚪變成青蛙之後跟着媽媽幹什麼去了。播放青蛙捕捉害蟲的科普錄像,通過真切可感的情境,讓學生了解青蛙是益蟲以及捕捉害蟲的本領。再次出示文中插圖,簡要複述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

設計意圖:圖文結合,讓學生在品詞析句中感受到文中語言的特點,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體會人物的心情。號召少先隊員要保護青蛙,從而把保護青蛙這一認識水平深化爲高尚的道德品質,昇華感情。鍛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四)總結全文,昇華主題,談收穫。

讓學生先說收穫,師再總結昇華,點明主題:課文通過講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讓我們瞭解了小青蛙的長成過程。大自然中還有很多知識等待着我們去了解,只要我們在生活中多留心觀察,多讀課外書,就一定能瞭解到大自然更多的密碼知識。

(五)作業設計,鞏固提高。

1.朗讀課文,有條件的和家人分角色朗讀課文。

2.給家人或同伴講講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設計2

教學內容:

一年級第二冊《小蝌蚪找媽媽》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圖文結合,理解課文內容,瞭解小蝌蚪的生長過程。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增強學生對科學童話的興趣。

教學準備:

小蝌蚪生字卡課件,課文六幅插圖課件,歌曲《小蝌蚪》。

教學教程:

1、創設情境,複習導入

師:一羣活潑可愛的小蝌蚪也來到了我們的課堂上,小朋友想不想和它們交朋友?

生:(大聲說)想。

(出示課件1)

師:誰認對一個詞語寶寶就可以得到一隻可愛的小蝌蚪。(認對後點擊一下生字卡,小精靈歡快地說:“獎給你一隻小蝌蚪”)

生認讀生字。

2、圖文結合,朗讀感悟。

師:小朋友個個都是認字的能手,池塘裏的小蝌蚪可高興啦!

(出示課件2,即文中插圖1)小蝌蚪長成什麼樣?看誰觀察得仔細。

生仔細觀察後紛紛舉手說。

生一:小蝌蚪有大大的腦袋。

生二:小蝌蚪有黑灰色的身子。

生三:小蝌蚪長着長長的尾巴。

師:你真行,正確地讀出了“長”的兩種讀音。小朋友試着讀一讀第一自然段。

生自由讀。

師:誰願意來讀一讀第一自然段?

生讀。

師:你帶着笑容把“快活”讀得重一些,小蝌蚪真高興呀!誰也能高興地讀一下這段話。

生高興地讀。

師:真不錯!小朋友讀得這麼高興,李老師也想讀一讀,請小朋友認真聽,比一比,賽一賽,看誰讀得最棒!師範讀後,問:老師讀得好不好?

生一(評):老師把“一羣” “大大”“黑灰色”讀得重一些,把“長長”讀得長一些。

生二(評):老師帶着微笑讀。

師:謝謝小朋友的誇獎(點擊小精靈),你們想讀好這句話嗎?

生:(笑着說)想!

師:請小朋友自己讀讀這句話。

(出示課件3,即文中插圖2)

師:圖2中的小蝌蚪與圖1中的有什麼不同?

生:小蝌蚪長出了兩條後腿。

師:你真棒!(點擊小精靈)小朋友都看一看,小蝌蚪真的長出了兩條後腿。

生:真可愛!

師:小蝌蚪想做什麼?爲什麼會這樣想?

生看圖說話。

師:小朋友真聰明,請小朋友找一找哪個自然寫了這幅圖畫的內容。

生:第二自然段。

師:請同桌小朋友互相讀讀。

生讀。

師:誰願意來扮演小蝌蚪,讀讀小蝌蚪問鯉魚媽媽的話。

生讀:“鯉魚阿姨,我們的媽媽在哪裏?”

師:小蝌蚪是怎樣去問的?

生:小蝌蚪是“迎”上去問的。

師:小蝌蚪不“走”上去問而是“迎”上去問,這是爲什麼呢?

生:(沉默)哦,小蝌蚪急着想見自己的媽媽。

師:誰來學着小蝌蚪急切的樣子來讀讀這句話。

生讀。

師:誰還能比他讀得更急切一點?

生急切地讀。

師:讀得好,還加上了動作。(點擊小精靈)小朋友自己讀讀這句話。

生自由讀。

師:鯉魚媽媽怎麼告訴小蝌蚪的,誰願意做鯉魚媽媽。

生:(大聲地讀)“你們的媽媽四條腿,寬嘴巴。你們到那邊去找吧!”

師:平時,當媽媽看到你急着找東西時,媽媽是用怎樣的語氣對你說呢?誰能學着媽媽說話的樣子讀讀鯉魚媽媽說的話。

生自由讀。

師:鯉魚媽媽真熱情呀!小朋友也熱情地讀讀鯉魚媽媽說的話。

生自己讀第二自然段。

師:長出兩條腿的小蝌蚪從鯉魚媽媽這裏知道了自己的媽媽四條腿、寬嘴巴。沒找到媽媽的小蝌蚪多着急呀!它們該怎麼辦呢?

生:(齊說)找哇!

(出示課件4,即文中插圖3)

師:請小朋友學着上圖的學習方法來學習這幅圖。先觀察小蝌蚪的變化,再扮演角色讀一讀課文內容,好不好?

生分小組學習。

師:小朋友學得多認真呀!想不想來展示一下。

生看圖說話。

生一:(自信地站起來)小蝌蚪長出了兩條前腿,它們找到了一隻大烏龜。(點擊小精靈)

生二:小蝌蚪遊呀遊,它們找到了一隻大烏龜,這時小蝌蚪已經長出了兩條前腿。

師:你用上了“已經”這個詞,真棒!(點擊小精靈)誰願意來扮演小蝌蚪和大烏龜?

生爭先恐後地舉手。

師:請一名小朋友讀旁白,你們倆來扮演小蝌蚪和大烏龜,其餘小朋友當評委,好不好?

生表演。師:我們來評評他們的表演。

生評。

師:你表演時既有表情,還加上了動作,頂呱呱(點擊小精靈)

生自己讀讀第三自然段。

師: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一天天長大、變化,雖然很累,但它們不怕累,終於找到了媽媽。

(出示課件5,即文中插圖4)請小朋友仔細觀察,圖上的小蝌蚪有什麼變化?它們的媽媽是什麼樣子?

生觀察後說說青蛙的樣子。

師:請小朋友邊看圖這聽老師讀第四自然段。(師範讀)小朋友能不能學着老師的表情來讀讀這段話。

生模仿讀第四自然段。

師:你們真棒!都獎一隻小蝌蚪。(點擊小精靈)小蝌蚪找媽媽真不容易呀!它們找到媽媽時的心情怎麼樣?青蛙媽媽的心情又怎麼樣呢?小蝌蚪有什麼變化?

(出示課件6,即文中插圖5)小朋友觀察後說一說畫面內容。

生說畫面內容。

師:誰願意來讀讀小蝌蚪和青蛙媽媽的話?

生一:(笑着叫:“媽媽,媽媽!”)

生二:(笑着說:“好孩子,你們已經長成青蛙了,快跳上來吧!”)

師:你們真行,讀出了小蝌蚪和青蛙媽媽的高興心情。(點擊小精靈)小朋友想不想讀讀小蝌蚪和青蛙媽媽見面時的話語。

生:(齊說)想!

師:趕快立起書來讀讀吧!

生自己讀第五自然段。

師:假如你們是蝌蚪,找到青蛙媽媽時會說什麼話呢?比一比,看誰說得棒?(在小組內說)

生一:“媽媽,我們終於找到了你!”

生二:“媽媽,我要天天和你在一起。”

生三:“媽媽,我找到了你真高興。”

生四:“媽媽,我們已經長成你這個樣子了。”

師:你們的想象力真豐富。(點擊小精靈)

(出示課件7,即文中插圖6)

師:小蝌蚪找到媽媽後,在幹什麼?它們有什麼變化?

生看圖後說畫面內容,指導朗讀。

生自由讀第6自然段。

3、分角色表演,加深瞭解小蝌蚪的生長過程。

師:小朋友個個都挺聰明,既會讀還會表演。我還想看一看小朋友的表演,你們願意把《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表演給聽課的老師看一看嗎?

生:(大聲說)願意。(戴頭飾表演,一人旁白,一女生扮鯉魚媽媽,兩位女生扮小鯉魚,一男生扮烏龜,一女生扮青蛙媽媽,其他學生扮一羣小蝌蚪。)

生朗讀全文

4、活動——歌舞表演《小蝌蚪》

5、總結,課外實踐。

今天這節課上,我們知道了小蝌蚪是怎樣變成青蛙的,它們一找到媽媽,就跟媽媽學捉害蟲的本領。它們天天捉害蟲,一天能捉多少害蟲呢?我們課後去探究一下,在下節課把你們瞭解的知識講給其他同學聽。

教學反思:

農村小朋友對小蝌蚪長成什麼樣,青蛙長成什麼樣,小蝌蚪長大變成什麼,這些知識對於他們來說是輕而易舉的。在課前我調查了一下90%的同學都玩過小蝌蚪,有的甚至還養過小蝌蚪,但針對小蝌蚪是怎樣變成小青蛙的並非說得清楚。因而我在備課時,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口語交際能力和朗讀能力爲重點,按照從觀察——說話——朗讀——表演的過程來了解小蝌蚪的生長過程。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學一開始,我利用課件“和小蝌蚪交朋友”複習生字這一教學環節,創設了一個能把學生領入意境的學習情境,利用兒童的好奇、好勝心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氣氛頓時活躍起來,使學生與老師之間更親近。

“胸有成竹,有條不紊”。這是一篇科學童話故事,圖文並茂,形象生動。每幅彩圖都配有一段相關的文字,既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引起他們的注意力,又有助於培養學生的觀察、思維能力。但要低年級兒童用自己的話來完整表達每幅圖的意思,是有點難度,這就要求教師認真細緻地指導學生,使學生心中有“譜”。在教學中,我用分段教學法指導學生認真觀察畫面,用自己的話說說畫面內容,只要學生說的`話與畫面有一點聯繫就作出中肯的評價,重點指導學生觀察每幅圖的小蝌蚪有什麼變化及鯉魚媽媽、小烏龜、青蛙媽媽的表情後再叫學生用自己的話說一說畫面內容。一節課下來,收穫還真不小。這樣先指導觀察後說話,學生就會心中有數,不至於東拉西拉,言之無序,自然而然就使學生邊練邊說,提高了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學生、文本之間要形成對話和交流的關係,朗讀起到了橋樑的作用。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道出了讀的重要性。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理解、體會、揣摩。我在教學中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讀書,親自參與理解語言文字的實踐活動。根據一年級學生活潑好動、表現欲強的特點,我在本課教學中採用自由讀、齊讀、分角色讀這三種朗讀方法,讓學生從讀中理解“迎”“追”等詞語的意思,讓學生聯繫實際生活去朗讀,讀後同學評價再加上老師的指導,反覆練讀。從讀中悟出詞意、句意,學生才能淋漓盡致地進行角色表演,使學生在自主、合作、輕鬆的氛圍內培養了朗讀能力,也加深了對課文的印象和理解。從本課的教學實驗看,針對不同類型的文章選擇恰當的朗讀訓練,既能培養學生的語感,又能提高學生的說話能力和理解文本的能力。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瞭解青蛙生長過程中幾個不同階段的形體變化,知道它是捉蟲能手,懂得應該保護青蛙。

2、學會本課的14個生字,認識矢字旁,理解“蝌蚪、腦袋、快活、鯉魚、捉食、烏龜、碧綠、肚皮、低頭”等詞語的意思。

3、 能按問題的提示寫句子,把句子寫具體;通過選詞填空連句,瞭解小蝌蚪是怎樣變成青蛙的。

4、 會分角色朗讀課文,能背誦課文的最後兩個自然段。

教學重點:讓學生認識蝌蚪和青蛙,瞭解青蛙的生長過程以及它在不同階段的形體變化,知道它對農作物有好處,是我們捉害蟲的好幫手。

難點:懂得應保護青蛙,並能向他人宣傳保護青蛙的道理。

教具準備:課前引導學生觀察蝌蚪的生長變化。

教學時間:

3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讀通課文,初步瞭解課文內容。

2、學會“蝌、蚪、池、腦、袋、甩、鯉、龜”等9個生字,理解詞意。

3、能正確朗讀第一段,說說蝌蚪的.形態特點,能按問題的提示擴寫句子。

教學過程:

一、 激趣揭題。

[1、出示課件,認識“蝌蚪”,說說怎麼記住這兩個字。

2、小蝌蚪長大後變成了什麼?

師:青蛙在水中產卵,小蝌蚪從卵裏出來,慢慢地變成了青蛙。因爲小蝌蚪沒有看見過自己的媽媽,不知媽媽在哪裏,所以小蝌蚪要去找媽媽。補充課題後齊讀。]

1、 小朋友,我們已經觀察過小蝌蚪的生長變化,誰能說說它是怎樣的?

2、 揭題:小蝌蚪找媽媽。學習“蝌、蚪”,怎麼記住它? 3、 看了課題你還想知道什麼?

小蝌蚪爲什麼要找媽媽?

他們是怎麼找媽媽的?他們找到媽媽了嗎?

二、圖文對照,初步瞭解課文內容。

1、 聽錄音,思考: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遇見了誰?小蝌蚪的媽媽到底是誰?

2、 聽完後彙報。

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遇見了鯉魚媽媽和烏龜媽媽。(觀察課文插圖)

學習生字“鯉”,怎麼記?

學習生字“龜”,共幾筆,第七筆是什麼?

小蝌蚪的媽媽是大青蛙。(觀察課文插圖4)

3、 跟錄音輕讀課文,給每幅圖找出相應的課文。

三、學習第一自然段。

1、看第一幅圖,說說圖上畫着什麼?

( 一羣小蝌蚪在水裏游來游去。)

2、課文是怎麼介紹這幅圖的呢?指名讀第一段並思考:從這一段中你知道了什麼?

3、 討論:⑴、知道了蝌蚪生活在池塘裏。你從課文的哪句話看出,指名讀一讀。

⑵、知道小蝌蚪長着大腦袋,黑身子,甩着長尾巴。

學習生字“腦、袋、甩”。[比較:腦---胸 袋---裳 甩---用]

自由讀讀寫蝌蚪樣子的句子,想想“大、黑、長”三個詞分別寫出了什麼?(大小、顏色、長短)

4、 朗讀指導。你喜歡這些小蝌蚪嗎?讀出對小蝌蚪的喜歡和小蝌蚪的活潑可愛。

五、 作業指導。

課後第四題:回答問題。

--------------------------- 小蝌蚪游來游去。

1、 小蝌蚪在哪裏游來游去?

2、小蝌蚪在哪裏怎樣地游來游去?

先自由說,再指名說。

五、鞏固練習。

1、 指導書寫:重點“腦、袋、甩”。

2、 完成課後作業4。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學會“披、短、蹲、碧、肚、鼓”6個生字,理解詞意。

2、 瞭解青蛙的生長過程,能按課文內容填空。

3、 分角色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 複習引入。

1、 卡片抽讀詞語。

2、 齊讀課文第一段。

二、 學習第二段。

1、 自由讀並思考:這一段共有幾句話?每一句講什麼?這些句子順序可以調嗎?

2、 討論,理清句子之間的關係。

a、 小蝌蚪的形態有什麼變化?

b、 小蝌蚪看見了誰?[重點理解“迎”指名錶演]

c、 小蝌蚪怎麼說?

d、 “誰”怎麼回答?

3、 指導朗讀。

自由練讀,指名讀,分角色讀,齊讀。

4、 小結學法。

先找有幾句話,再說說每句講什麼,最後有感情地讀讀。

三、 討論學習第三段。

1、 按“找找、說說、讀讀”的學法,分組討論學習第三段。

2、 引讀,進一步理清層次。

3、 指名分角色朗讀。

理解爲什麼用“追”,“連忙追”說明什麼?

四、學習四、五段。

1、默讀思考:小蝌蚪找到媽媽了嗎?誰是小蝌蚪的媽媽?把有關青蛙樣子的句子用波浪線劃出來。

2出示句子,朗讀理解。

“荷葉上蹲着一隻大青蛙,披着碧綠的衣服,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對大眼睛,正在捉小飛蟲。”

⑴、 看圖理解“蹲着、露着、鼓着”等詞。學習蹲、鼓等生字。

⑵、 找一找寫青蛙顏色的詞。學習“碧、肚”等生字。[說說這段話中哪些詞語用得好?]

⑶、 朗讀這段話。

⑷、 你能看着圖和板書向大家介紹青蛙嗎?(自由說,指名說)

3、 這時小蝌蚪外形又有什麼變化?

(尾巴變短了,不見了。)學習“短”。[給“短”找個反義詞]

4、 從哪個句子看出小蝌蚪已經變成了小青蛙?

出示:他們後腿一蹬,向前一跳,蹦到了荷葉上。

5、 朗讀四、五段。

五、 鞏固練習。

1、 指導書寫。

2、 完成課堂作業第5題。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1、會分角色朗讀課文,能背誦課文最後兩段。

2、 知道青蛙是捉蟲能手,懂得應保護青蛙。

教學過程:

一、 複習鞏固。

1、 卡片認讀生字。

2、 完成課作第2題。

---------------------------

二、 朗讀全文。

三、 分角色朗讀課文。

四、 指導背誦4、5段。

1、 讀讀課文中描寫青蛙的句子。

2、 把描寫青蛙外形的這段話自己背一背。(蹲着、披着、露着、鼓着)

自由背、指名背

3、 按照“形態上的變化,看見誰在幹什麼,小蝌蚪怎麼說,誰怎麼回答”的順序背第4段。 4、 按“形態上的變化,小青蛙怎麼做,青蛙媽媽怎麼說”的順序背第5段。

5、 把4、5段連起來背。

{五、總結課文:學了課文,我們知道了小蝌蚪是怎樣找到媽媽的,它自己又是怎樣變成青蛙的;還知道了青蛙是捉蟲的能手,所以我們應該保護它,並向爸爸媽媽和鄰居宣傳保護青蛙。(一隻青蛙一天要吃40-50只害蟲,多達200多隻,一年能吃15000多隻害蟲。)}

六、 完成課作上的其餘作業。 板書:

13、小蝌蚪找媽媽

小蝌蚪 大大的腦袋,青灰色的身子,長長的尾巴 青蛙

過了幾天,長出兩條後腿

過了幾天,又長出兩條前腿

過了幾天,尾巴變短了。

不知什麼時候,尾巴不見了。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設計4

【教學理念】

低年級語文教學要緊緊抓住兒童的心理特徵,融知識性、趣味性、活動性爲一體。寓知識的傳授於學生自身的體驗學習中,在此之上,培養學生思維,訓練其語感,提高學習語言運用語言的能力。故事教學的基本策略必須堅持“趣中學,學中用,用中悟”。《小蝌蚪找媽媽》一文的教學設計,力圖落實和體現上述教學理念。爲了從知識、能力、情感三角度落實好本文的教學,我在設計中還充分考慮到教材的特點,兒童自身的特點,抓住“六”個字──“變”、“趣”、“演”、“引”、 “板”、“讀”,進行全文的設計。

【教學特色】以“趣”爲經,以“學”爲緯。

【教材分析】

《小蝌蚪找媽媽》是一篇看圖學文,文章語言優美、畫面形象、情節生動,很適合低年級學生的口味。全文貫穿兩條線:

一是“找”,小蝌蚪在鯉魚媽媽和烏龜的幫助下找到了自己的媽媽,

二是“變”,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身體發生了三次明顯的變化。根據教學要求,這篇課文的教學要落實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⑴ 重點理解“迎上去、追上去、游過去”三個動詞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並學會運用。

⑵ 通過圖文結合瞭解青蛙成長過程中的形體變化。

能力目標:

⑴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⑵ 藉助學文,培養學生觀察、思維和表達能力。

德育目標:讓學生知道青蛙是捕捉害蟲的能手,教育學生從小保護有益動物。

【教學主要環節及意圖說明】

一、變──變序教學,突出對比

《小蝌蚪找媽媽》這篇課文在結構上有鮮明的特點:構段方式基本相同。都是按照“小蝌蚪看到了誰,說了什麼”的層次來安排段落內容。因爲這點,以往大多教師均從指導學生學法入手,按照故事發展安排教學。爲了突出全文的重點,我採用了變序的教學方法來處理,目的是直奔主題,理清線索,把握重點,讓學生對全文知識有更清的理解。變序法流程體現在:

1、小蝌蚪的外形特點怎樣?

(學習第一自然段)

2、青蛙媽媽的外形特點怎樣?

(學習第四然段)

3、小蝌蚪身體發生了幾次變化?

(找出小蝌蚪身體變化的句子)

4、小蝌蚪是在誰的幫助下找到了媽媽?

(指導對話朗讀)

變序處理,我認爲有三點好處:

1、對比鮮明:讓學生通過對比的方法感知二者外形的`不同特徵,找出不同點,從而自覺生疑:小蝌蚪是怎樣變成青蛙的?

2、重點突出:鯉魚媽媽及烏龜幫助小蝌蚪這一內容僅僅是故事情節發展的需要,但在全文中不是重點內容,放置在最後教學,使全文重點得到突出。

3、線索鮮明:一篇文章猶如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教師處理教材的工作就是去枝刪葉的過程,突出主幹,以便讓學生更清楚地看到全文的線索。

二、趣──以趣促智,調動情感

低年級兒童活潑好動,對於知識的學習與掌握,缺乏主動意識,只有充分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變知識的傳授爲娛樂體驗,寓教於樂,纔能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

《小蝌蚪找媽媽》本身就是一篇知識性、趣味性很強的課文,如何突出趣味性又不失知識性,科學有效地處理好兩者的關係,我做了以下的設計:

1、兒歌朗讀表演。

小蝌蚪長成青蛙時,身體發生了三次明顯變化,爲了讓學生了解並掌握這一知識,在課文的學習中,我安排了兒歌朗讀表演。(自編內容)

生:我是一隻小蝌蚪,我要去找媽媽啦!

師:不好!

生:(接)怪事發生了。

師:(驚奇地)怎麼了?

生:啥時長出後腿啦,接着長出前腿啦!

身子天天在變化,我已長成青蛙啦!(呱呱呱)

2、謎語引入課題。

利用兒童喜歡猜謎語的特點,我引用了兩則謎語:小黑魚,滑溜溜,圓圓腦袋長尾巴,池塘裏面遊呀遊。(小蝌蚪)綠衣小英雄,田裏捉害蟲,冬天它休息,夏天它捉蟲。(青蛙)

通過謎語的引用,既增加了趣味性,又起到了導入課題的作用:同學們,你們覺得他們是一家人嗎?爲什麼長相相差這麼大?難怪小蝌蚪連自己的媽媽都不認識了,今天,我們就一起隨着小蝌蚪一同去找媽媽。板書課題:《小蝌蚪找媽媽》。

3、自述介紹。

在第四自然段的學習中,爲了讓學生對青蛙的特徵有更爲鮮明的印象,我設計了角色扮演自述的環節:同學們,假如你現在就是青蛙媽媽,你有什麼想對大家說嗎?目的是引導學生練習用“鼓着”“披着”“露着”三個詞語說話,活用詞語。同時活躍課堂氣氛。由於問題的設計讓學生的角色發生了變化,他們的主體性,參與性一定會大大增強。學生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回答:

生:我是一隻大青蛙,我頭上鼓着一對大眼睛,披着碧綠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四條腿,寬嘴巴。(闡述自己的特徵)

生:我是一隻大青蛙,我的本領可大啦!我一天可以吃七十多隻害蟲,一年可以消滅一萬五千多隻害蟲。我是人類的好朋友。小朋友可要愛護關心我。(闡述自己的本領)

生:我是一隻大青蛙,我的家族可大啦。有成員三千多種。我是綠衣青蛙,生活在水中,我的兄弟有很多,他們有的是穿紅衣服,有的穿黑衣服,有的生活在陸地上,有的生活在樹上……

三、演──以演悟理,形象生動

“游過去”“追上去”“迎上去”三個詞語的理解與運用是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難點。爲了突破這一重點,我摒棄了教師僅僅從字義上區別理解的方法,利用孩子們善於觀察,善於模仿的天性,設計了以下環節的教學:

1、找一找:找出課文中三個動詞所在的相關句子讀一讀。

2、看一看:通過播放軟件,讓學生從觀察中初步體會三個動詞表示的不同方向。

3、貼一貼:教師製作幾個箭頭,讓學生根據看到的畫面,通過箭頭的不同擺貼來釋義。

如:“迎上去”表示爲:

“追上去”表示爲:

“游過去”表示爲:

4、演一演:理解詞語的目的是應用詞語,爲了讓學生深刻體會“迎上去”一詞的意義,我創設了這樣一個生活情境:當老師來到王明家,王明會怎樣?(師生表演)演完之後,請同學們根據所看到的情景說一句話,要求用上“迎上去”一詞。

如:江老師來到王明家,王明主動迎上去,說:“江老師,您好,歡迎您!”

通過演一演,說一說,學生們體會到“迎”指的是兩者方向相對,而且帶有主動熱情的意思。課文中小蝌蚪迎上去的目的是找聽媽媽的下落,所以讀起來也要特別有禮貌。

四、引──巧妙過渡,渾然一體

在整堂課的教學中,爲了讓學生順利地從一個知識點的學習轉向另一知識點,我巧妙地設計瞭如下過渡語:

同學們,這篇課文不但語言優美,畫面更加生動,下面請大家欣賞第一幅圖──池塘裏的小蝌蚪。(播放軟件)

小蝌蚪雖然生活得很快活,但是沒有媽媽,他們總覺得生活中缺少什麼。這不,他們正商量着一起去找媽媽呢,他們找呀找,終於找到了自己的媽媽,原來就是一保可愛的大青蛙。(貼出青蛙圖)

課文中青蛙媽媽說:孩子,你們已經長成青蛙了。快跳上來吧。同學們,你們知道小蝌蚪是什麼時候長成青蛙的嗎?課文中哪些地方寫到了他們的身體發生了變化?

小蝌蚪,你們找到媽媽,多虧了誰的幫助啊?(引出二、三自然段內容)

青蛙是人類的朋友,是莊稼的保護神,農民伯伯親切地稱之爲“護穀神”。爲了讓這位朋友生活得更舒適、安全些,我們作爲他的朋友,應該用心去愛護關心他。同學們,你們能爲他做點什麼嗎?(環保教育)

五、板──畫龍點睛,提綱挈領

這篇課文的板書,我試圖把“文字”與“圖片”結合起來,突出趣味性,體現板書的“美”。

小蝌蚪找媽媽

六、讀──讀中悟情,積澱語感

語文是重要的交際工具,學習語文,就是爲了掌握這個重要的交際工具,既積累語言,積澱語感。於永正說過:掌握自行車、汽車等代步的工具的最好的方法就是首先擁有。車子可以買,語文呢?語文得靠讀、背。

這是一篇童話故事,也是一篇很好的朗讀訓練範文。文中有三段對話,教學時指導學生體會對話的語氣,從中學習交際,這也是本文的一個重要教學任務。

指導小蝌蚪與鯉魚媽媽的對話朗讀,應強調讀出禮貌的語氣;指導小蝌蚪與烏龜的對話時,應讀出急切的語氣;指導小蝌蚪與媽媽的對話時,應讀出高興,愉悅的語氣,體會母子相逢激動的場面。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設計5

教學準備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13個生字和由這些字組成的新詞。

2.使學生從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中,瞭解青蛙在生長過程中的幾次形體變化,培養學生觀察能力。

3.知道青蛙是捕捉害蟲的能手,教育學生要保護青蛙。

4.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難點

瞭解青蛙在生長過程中的幾次形體變化,從而培養學生觀察能力。

教學過程

一、啓發談話,引入課題。

同學們,你們認識青蛙嗎?(生:認識!)那大家也都知道我們的'朋友如按好壞來分可分爲好朋友和壞朋友。蚜蟲是莊稼的壞朋友,那青蛙就是莊稼的好朋友。你們喜歡青蛙嗎?那又有誰知道青蛙小時候是長什麼樣兒的?它又是怎樣長大的呢?(幻燈片出示小蝌蚪插圖,然後指出這就是青蛙小時候的樣子,它名字叫——小蝌蚪)那麼,小蝌蚪又是怎樣變成青蛙的呢?學了今天這一篇課文大家就知道了。

(板書課題)

二、初識圖意。

1、提出看圖要求:圖上畫了些什麼?它們都在幹些什麼?(幻燈出示第一幅插圖)(生答)

2、逐圖出示另三幅圖,引導學生觀察小蝌蚪在身體上有什麼變化?再連續播放四幅圖,讓學生說說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分別遇到了誰,揭示這也就是——小青蛙成長的過程。

3、提問:大家看到最後兩幅圖了嗎?小蝌蚪最後變成了什麼?它們找到媽媽了嗎?它們的媽媽是誰?(生述)

4、小結:

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四幅圖,想想小蝌蚪每次去找媽媽時身體都出現了哪些變化?開頭怎樣?過了幾天怎樣?後來又怎麼樣?最後變成什麼了?(生述)

三、藉助拼音,初讀課文。

1、自輕聲朗讀課文。

思考:小蝌蚪找媽媽找了幾次才找到?它都遇到了誰?

2、糾正讀音(羣、捕、迎、裳等)

3、回答思考問題,師生初步分角色朗讀課文。(師:敘述部分;小蝌蚪、鯉魚、烏龜及青蛙媽媽由四組學生分別扮演。)

四、講讀課文。

1、講讀第一自然段,看第一幅圖。

提問:課文中是怎樣寫小蝌蚪的樣子的?找出相關詞句,說一說,並用筆劃出來。

提問:我們池塘裏的小蝌蚪有幾隻?(生:有一羣。)師講解“一羣”的意思,然後再指導生給“羣”組詞。

指導學生看圖,體會小蝌蚪心情如何?問:從圖上小蝌蚪的什麼動作可以看出?自然段中哪一些詞語描寫了小蝌蚪很“快活”呢?(師指導生聯繫小蝌蚪甩尾巴的情景回答。)

2、指導學生看圖,師複述小蝌蚪外表。

3、指導朗讀第一自然段,讀出小蝌蚪有趣、快活的神情。

五、課堂作業:

完成課後作業第二題(1)小題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設計6

一、教學內容分析

《小蝌蚪找媽媽》本文是一篇溶知識性、趣味性於一體的科學童話,文字淺顯易懂。課文以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向學生介紹了一羣天真活潑的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經過“長出後腿——長出前腿——尾巴變短——尾巴消失”四個階段,最後變成了青蛙,說明了青蛙生長過程形體變化,蘊含了從小獨立生活,遇事主動探索的道理。

二、教學目標的確定

1、認知目標

(1)、認識“故、迎、阿、姨、追、頂、披、鼓”等八個生字,會寫“有、在、什、麼、變、條”等六個生字。

(2)、瞭解蝌蚪與青蛙的特點,認識蝌蚪與青蛙。

2、能力目標

(1)、瞭解青蛙的生長過程及其外形特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學會準確理解和運用“蹦、跳、蹬”等課文中出現的動詞。

3、情感目標

(1)、通過課文的學習,增強學生對科學童話的興趣,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2)、體會從小獨立生活,遇事主動探索的道理。

三、課文教學重、難點的確定

重點:(1)、瞭解青蛙成長過程中的形體變化。

(2)、體會文中用詞的準確性。

難點:理解並體會課文中出現的表示動作的詞在運用上的準確性。

四、教學對象的分析及採用的學法指導:

本課教學對象是二年級學生,由於孩子們年齡小,缺乏生活經驗,易接受感性的知識,且思維方式偏重於形象思維,表現欲強,愛模仿,對一切新鮮事物都充滿好奇心,愛說愛問,活潑天真,根據這些特點,我將從以下四個方面引導學生學習: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根據低年級學生形象思維的特點,我將以動畫的形式再現課文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主要通過課件演示的形式,讓學生區別動詞;鑑於學生表現欲強,愛模仿,主要以表演的形式引導學生體會用詞的準確性。

2、引導探索、開拓思路。

由於低年級學生愛說愛思愛問,對一切新鮮事物充滿好奇,我將以多媒體出現青蛙生長過程四個階段的圖片,引導學生學會觀察,發現青蛙形體的變化,同時引導和鼓勵學生髮現文中沒有說明的細節。如眼睛的變化等。

3、課外延伸,積累知識。

根據低年級學生聰明、好學、求知慾強的特點,我將運用多媒體向學生介紹青蛙的知識,豐富學生知識面,鼓勵學生能從課外尋求獲取知識的方法。

五、教學理念與教學設計。

《語文課程標準》對新教材的閱讀教學要求“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讓學生有所感悟和思考,在實踐中認識,在感受中領悟”。

《小蝌蚪找媽媽》是篇科學童話,爲體驗、感悟型閱讀提供了條件。在教學設計時,我力求優化老師主導作用,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激發學生參與精神,促進學生主動探究學習能力的發展,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得到發展,多媒體課件設計從學生實際出發,充分發揮老師主導作用,調動學生主體學習行爲。

1、創設情境、理解課文。

運用多媒體創設課文情境,播放動畫、展示圖片、出示練習、播放朗讀,使學生在看、聽、說、練的過程中漸漸進入課文內容,在調動感官功能的基礎上熟悉小蝌蚪的生長過程,認識青蛙的特點,理解課文內容。

2、加強朗讀,感悟語文。

通過多種形式的讀的訓練,使學生在讀中感受領悟課文內容,如帶着問題朗讀,領會用詞的準確性;分角色朗讀,感受小蝌蚪找媽媽的不易,從而體會小蝌蚪獨立生活與勇於探索的精神。

3、啓發教學,提高認識。

運用多媒體課件營造想象氛圍,以青蛙對話的形式想象青蛙母子相識後的交流,鞏固知識,加深認識,開拓思路。另外,結合多媒體課件提供的課外知識,使學生更清楚地認識青蛙是益蟲。

六、教學課件設計。

教學過程中,結合教學內容,採用自制的和收集的多媒體教學課件。

本課課件穿插於教學過程中,起到輔助教學的作用。

1、導入新課時,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小蝌蚪的外形,引導學生抓住小蝌蚪的腦袋、身子、尾巴的特點觀察並說話,既訓練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又鍛鍊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學生對小蝌蚪的外形有了深刻的印象,在引導說的過程中學習第一自然段的'內容。

2、感知課文時,結合多媒體課件播放動畫,使學生在興致勃勃地觀察當中瞭解小蝌蚪的成長過程及形體變化。

3、理解詞語“迎上去、追上去、游上去”時,以課件演示動畫,使學生體會領悟這三個詞的區別。在認識青蛙特點時,以課件出示圖片,瞭解青蛙的形體特點,體會用詞的準確性。

4、在發散思維訓練時,安排了青蛙鳴叫的課件演示,啓發學生想象小青蛙與媽媽的對話內容。

5、以電腦小博士的形式展示青蛙圖片及文字資料,並播放文字資料的錄音。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七、教學流程分析與設計意圖。

〈一〉、導入課文 。

1、師引語:今天我們給大家介紹一位新朋友,猜猜它是誰?

【課件演示】說謎面:大腦袋,園肚子,細尾巴,黑身子,變變變,長出四條腿,丟了細尾巴。吃飽了,呱呱叫,抓害蟲,頂呱呱。

2、生交流,說謎底。(板書:小蝌蚪)

3、【課件演示】出示小蝌蚪圖片,說說小蝌蚪長得是什麼模樣?

4、引語:今天請大家聽聽《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

(設計意圖:以猜謎的形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同時也初步認知小蝌蚪。通過圖片演示,學生對小蝌蚪的印象又深一層,通過看圖填空的說話練習,引導學生抓住特點觀察描述小蝌蚪的外形,培養和鍛鍊學生口語表達能力。)

〈二〉、感知課文。

【課件演示】播放錄音,要求大家聽完故事後想一想,說一說。

小蝌蚪的身體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2、引語:剛纔,大家聽故事時都非常認真,也非常專心。現在,誰最想說一說。

3、【課件演示】出示畫面,引導學生說一說。

4、自讀課文,用“——”在課文中畫出描寫小蝌蚪身體變化的句子。

(設計意圖:動畫是低年級學生喜歡的形式,將其運用於課堂教學中,既能集中學生注意力,又能增添學習樂趣。同時讓學生在觀察中瞭解小蝌蚪的成長過程及形體變化。引導學生讀、思、說,結合課件點撥,使低年級學生學會自主學習。)

〈三〉、理解課文。

1、默讀課文,想想說說。

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遇到了誰?他們是怎樣接近這些小動物的?他們都說了些什麼話?

2、比較、體會、領悟:迎上去、追上去、游過去。 【課件演示】播放語句,引導學生邊讀邊做動作,體會“迎上去、追上去、游過去”的區別。

A、小蝌蚪看見鯉魚媽媽在教小鯉魚捕食,就迎上去。

B、小蝌蚪看見一隻烏龜擺動四條腿在水裏遊,連忙追上去。

C、小蝌蚪看見荷葉上蹲着一隻大青蛙,就游過去。

(設計意圖:運用課件演示以生動形象的方式區別三個詞,同時引導學生領會用詞的準確性;以表演的形式引導學生將內化的語言以身體語言表現出來,符合低年級學生愛模仿的特點。)

3、分角色朗讀。

(1)、小組分角色練習朗讀,要求:選擇自己喜歡的角色,練習分角色朗讀課文。

(2)指導分角色朗讀。要求:戴上頭飾,配上動作,表演朗讀。

(設計意圖:讓學生分角色朗讀,選擇扮演自己喜歡的角色,體會語感。)

〈四〉、啓發思考。

引語:爲什麼小蝌蚪認定大青蛙就是他們的媽媽?

1、點撥朗讀。

鯉魚和烏龜是怎樣向小蝌蚪描述他們的媽媽的?用“~~”畫一畫,讀一讀。

2、看圖填空。

引語:小蝌蚪見到的大青蛙是什麼樣子的?

【課件演示】出示圖文練習:

(1)、選詞填空。 披、鼓、蹲、露

他們游到荷花旁邊,看見荷葉上( )着一隻大青蛙,( )着碧綠的衣裳,( )着雪白的肚皮,( )着一對大眼睛。

(2)、引導學生一邊朗讀,一邊配上動作。

暗示——小蝌蚪獨立生活,遇事能主動探索,真了不起。

(設計意圖:藉助鯉魚、烏龜之口感知青蛙外形特點,從學生初步感受抓住特點描述的方法並引導學生想象青蛙的模樣。結合課件,看圖填空,體會用詞的準確性。以表演的形式再現青蛙狀態,能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以暗示的方法讓學生體會小蝌蚪獨立生活與主動探索的精神。)

〈五〉、發散思維。

引語: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變成了青蛙,聽到了媽媽的招呼,他們是怎麼做的?

1、【課件演示】結合動畫,選詞填空。

蹦、跳、蹬

他們後腿一( ),向前一( ),( )到了荷葉上。

2、【課件演示】播放青蛙鳴叫的聲像,引導學生想象說話,小青蛙和媽媽都說了些什麼?

3、誇誇想想。

(1)、你們喜歡小青蛙嗎?能誇誇他們嗎?

(2)、當媽媽不在你們身邊的時候,你們遇到困難該怎麼辦呢?

(設計意圖:低年級兒童愛幻想,抓住文中的“空白”引導學生想象青蛙母子的對話,給學生自我展示的機會,開拓學生思維,引起學生的注意。表揚是教學中常用來激勵學生的有效手段,讓學生去表揚小蝌蚪,有助於學生領悟小蝌蚪獨立生活與主動探索的精神。)

〈六〉、課外延伸。

1、你們還知道哪些關於青蛙的知識?

2、聽聽小博士的介紹:

【課件演示】播放介紹有關青蛙知識的文字資料。

青蛙的品種繁多,據統計,全世界有1900多種,我國就有150種左右。著名的彈琴蛙,是我國的特產,它鳴聲婉轉,彷彿古代仕女於花前月下操琴。而生活在北美洲的牛蛙,則鳴聲低沉粗獷,好像男低音在歌唱。

蛙聲除了給人以“音樂”的欣賞外,它還能預報天氣。唐詩中有“水旱卜蛙聲”的詩句,元代的《田家五行》一書中也有“三月初三聽蛙聲,卜水旱”的記載。近代,我國有不少農諺也是反映蛙鳴與天氣的關係的,如“雨後蟾蜍叫,不久大雨到”,“八月青蛙叫,幹得犁頭翹”,等等。

青蛙還是捕食昆蟲的健將。當青蛙尚處於幼蟲(蝌蚪)時,它一天就能吃掉100多隻孑孓;而到成蛙時,用它靈巧的舌頭,平均每天可吃掉70只左右的害蟲。

青蛙還有很高的藥用價值,特別是我國特有的中華大蟾蜍,經處理曬乾成幹蟾,可治療小兒疳積。從它的耳後腺、皮膚腺中提取的分泌物,經處理後製成的六神丸、蟾酥丸以及消化解毒丸等藥品,具有強心、鎮痛、止血和治療疔瘡等作用。青蛙是益蟲,所以必須加以保護,不準捕殺。

(設計意圖:以課件演示的形式延伸課外知識,擴大學生知識面,對於學生深入瞭解青蛙,保護青蛙是十分有益的,在輕鬆愉悅氛圍中結束本課。)

〈七〉、板書設計:

小蝌蚪找媽媽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養成自主學習、仔細觀察、虛心求教的習慣,培養熱愛自然、觀察動物的興趣,具有熱愛生命的情操。

2、學會本課11個生字,讀準多音字“別”;理解16個新詞的意思,能在句子中找出“發現、孤獨、確實”的近義詞。

3、能仿照例句,根據規定的內容,用“原來……怪不得……”寫一句話。

4、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5、能有條例地寫出青蛙蝌蚪和蛤蟆蝌蚪的不同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1、懂“不合羣”,並能瞭解合羣何不合羣的蝌蚪的區別。

2、學會本課12個生字,能讀準多音字“調、覺、難、別”的讀音,掌握16個詞語。

 二、教學過程

(一)出示課題,質疑。

1、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請他們把比較有價值的寫在黑板上。如:小蝌蚪爲什麼不合羣?不合羣的小蝌蚪是怎樣的?作者爲什麼要寫不合羣的小蝌蚪?

(二)帶着問題讀課文

1、學生自己讀課文。

2、指名讀感興趣的小節,並糾正讀音。(調、別、仍、難、覺)

(三)默讀課文,根據課文內容題問題。

1、默讀

2、同學間交流

3、集體交流

(四)抓主要問題。

1、請學生選擇哪些問題是比較重要的。

2、再請學生選擇一個次要的問題,帶着兩個問題到書中尋找答案。

(五)討論

不合羣的小蝌蚪是怎樣的?

從形體上看,獨遊的小蝌蚪比羣遊的小蝌蚪略微大一點;從顏色上看,獨遊的蝌蚪是青灰色的,而羣遊的卻是黑色的。(指導朗讀時,注意讀出不同點)請學生講一講兩類蝌蚪的不同。

課文中哪些地方是寫小蝌蚪不合羣的`?

1)我發現有隻小蝌蚪孤零零地在遊,好像在跟那些成羣結隊的小蝌蚪鬧彆扭似的。

理解:鬧彆扭換個詞

指導朗讀,讀出小蝌蚪那種可憐的樣子。

2)不料,那隻小蝌蚪又從隊伍中鑽出來,單獨游到一旁去了。

和“孤零零”的意思差不多的詞語是什麼?(朗讀時,強調“又”和“單獨”)

3)可是,過了一會兒,他仍舊從隊伍中鑽了出來,自個兒悠閒地游來游去。

朗讀時強調“自個兒”。說說“悠閒”的意思或做做樣子。

4)我們在課文中找到了那麼多和“孤零零”的意思差不多的詞,你想怎麼評價小作者?(體會漢語的豐富性,同一個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詞語來表達。)

5)作者寫得那麼好,我們怎樣把它讀好呢?(齊讀1、2兩段)

這就是不合羣的小蝌蚪,它跟成羣結隊的小蝌蚪是不一樣的。

教師小結:同學們真能幹,在讀一篇文章的時候,不僅能提出自己的疑惑,還能自己解決問題。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1、流利地朗讀課文,學會仔細分析原因,知道小蝌蚪不合羣的原因。

2、能爲青蛙媽媽寫一則尋人啓示。

3、能用“原來……怪不得……”說寫一句話。

4、明白生活中有許多科學知識,懂得要學會生活中的科學知識,需要做到仔細觀察,認真思考,並虛心求教。

 二、教學過程

(一)複習鞏固

1、讀詞語

合羣 孤零零 成羣結隊 鬧彆扭 孤獨 不料 隊伍 單獨 調皮 仍舊 悠閒 略微 難道 疑問 蛤蟆 怪不得

2、你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嗎?

(二)討論,解決上節課中的另外兩個問題。

1、上節課我們解決了第一個問題,知道了不合羣的小蝌蚪是怎樣的?

但是,課文中的兩位同學和我們都一樣,雖然有了這樣的發現,卻不知道原因。1、你能從課文中找出我和永明的疑問嗎?這個問句還可以怎麼問?

2、如果我們平時碰到不懂的問題,有哪些辦法可以解決呢?(如:查百科全書,上網查詢,問老師)

3、書上的小朋友採用了問老師的辦法。他們是怎麼問的呢?怎樣才能讓老師很快地聽明白?那麼,我們在問的時候,就要求講清楚,用一句話說明白,不羅嗦。誰會問?(先請學生說,在不能說清的情況下,出示兩個句式。)

句式:老師,我發現有些小蝌蚪……,這是怎麼回事?

老師,我發現有兩種不同的小蝌蚪,一種……一種……,您知道這是什麼原因嗎?

4、小朋友,你們能解釋這個原因嗎?

用書上的話說說原因,自由說、同桌互說、指名說。

5、小朋友們明白了嗎?

書上那個句子說明他們明白了?你能用“原來……怪不得……”根據課文內容說說你明白了什麼嗎?(指導朗讀)

6、討論到這裏,小朋友們有沒有找到另一個問題的答案呢?在3月25 日,這麼一個晴朗的日子裏,我們去春遊。作者爲什麼在日記中不寫寫小朋友們是怎麼玩的,而寫這麼幾隻小蝌蚪?

(三)綜合提高

我們的問題解決了,可青蛙媽媽還在煩惱呢!你看,這只不合羣的小蝌蚪就這樣離開家,在外面玩,青蛙媽媽可着急了。你能幫幫它,爲它寫一則尋人啓示嗎?討論:啓示中應該寫些什麼?(外形特徵,性格脾氣)

板書: 外形特徵 性格脾氣

灰色略大 獨遊 變成青蛙

黑色稍小 羣遊 變成癩蛤蟆

善於觀察 虛心求教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設計8

一、激趣引入

1、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2個謎語,想不想猜? 猜謎語

①小黑魚,滑溜溜,圓圓腦袋長尾巴,池塘裏面遊啊遊。(小蝌蚪)

②綠衣小英雄,田裏捉害蟲,冬天它休息,夏天它捉蟲。(青蛙)

2、談話引入

同學們,你們覺得他們是一家人嗎?可是它們的長相卻相差這麼大,難怪小蝌蚪連自己的媽媽都不認識。今天我們就一起隨着小蝌蚪去找媽媽吧!(出示課題圖)

3、請你們伸出右手食指跟老師一起書寫課題。(34 小蝌蚪找媽媽)齊讀課題

二、整體感知

1、請同學們把書翻到142頁,看着課文中的插圖,認真聽故事。故事講到哪兒,就指到相應的插圖。

2、同學們,小蝌蚪找着媽媽了嗎?你們喜歡小蝌蚪嗎?

三、學習課文

(一)瞭解小蝌蚪的外形特點

1、出示蝌蚪插圖:看,池塘裏有多少蝌蚪?

誰來說說這些小蝌蚪長的什麼樣兒?

2、現在我們看課文上是怎麼寫的?指名讀第一小節。(讀完師貼圖)

3、屏示第一自然段,認識“灰”,(看這個字是什麼顏色?這個字就讀----,集體拼讀)出示字卡,組詞

4、小蝌蚪快活地游來游去,是說小蝌蚪生活的怎麼樣?(很開心,自由自在的),誰能快活地讀一讀(指導讀出“快活”的語氣)

5、小朋友想想,我們還可以說誰在快活地做什麼,誰能說一句話?

6、仔細看,池塘裏有……(出示填空)齊說。

過渡:小蝌蚪雖然生活的很快活,但是沒有媽媽,總覺得生活中缺少了什麼。它們多麼希望也能和自己的媽媽生活在一起呀!瞧,它們正商量着一起去找媽媽呢。它們找啊找,終於找到了自己的媽媽,原來就是一隻可愛的大青蛙。

(二)瞭解青蛙的外形特點

1、出示圖,提問:誰來說說青蛙媽媽長的什麼樣?

2、課文上是怎樣描寫青蛙的樣子的`?讓學生找出段落,指名讀。

3、出示句子,認識“披 、鼓 ” ,讀準多音字“露”,除了這3個字,這句話中還有一個表示動作的詞是“蹲”。

4、再找出寫青蛙身上顏色的2個詞?(點出:碧綠的 雪白的)

5、用上這四個表示動作和兩個表示顏色的詞,把這隻大青蛙寫活了,我們來試着讀出青蛙的可愛。男生讀、女生讀,師評價。

(三)瞭解小蝌蚪長成青蛙的過程

1、師:課文中青蛙媽媽說:孩子,你們已經長成青蛙了,快跳上來吧。同學們,你們知道小蝌蚪在長成青蛙的過程中,身體發生了幾次變化,是怎樣變的呢?

出示要求:請孩子們自由朗讀課文2~6自然段,找出小蝌蚪身體發生變化的句子,用“~~~~”劃出來。

2、同桌互相交流、補充

3、集體彙報,師貼圖。出示這些句子、圖,齊讀。

4、演一演:如果你就是小蝌蚪,你能講講自己是怎麼樣長大的嗎?看屏幕自己先試着說一說,找生說。

(四)學習課文2~5段

過渡: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 ,遇到了誰?(鯉魚和烏龜)

(1)、學習第2段

1、引讀:小蝌蚪遊呀遊呀,看見鯉魚媽媽在教自己的孩子捉食,(出示圖)這時候,小蝌蚪會想起誰呢?(想起自己的媽媽。)誰能說一句話,把小蝌蚪想媽媽的心情表達出來?

例句:誰是我的媽媽呢?我的媽媽是什麼樣兒的呢?我們的媽媽在哪兒呢?

2、於是,它們就------迎上去,問話,出示全圖,認識“迎”組詞、說話

3、它們是怎樣“迎上去”的?看課件理解,

師:原來,這樣面對面走到一起就是“迎”。誰想上臺和老師一起做一下“迎”的動作。

4、它們 “迎上去”會問…… (出示問話圖)

認識“阿姨”交流識字方法、學過的女字旁的字有哪些?

多麼有禮貌的小蝌蚪啊!誰再來有禮貌的讀一讀?

5、鯉魚媽媽是怎樣回答的?(出示對話圖)小蝌蚪從鯉魚媽媽那打聽到自己的媽媽樣子有什麼特點?(板書:四條腿、寬嘴巴)

過渡:於是,小蝌蚪告別了鯉魚媽媽和小鯉魚,繼續尋找自己的媽媽。

(2)學習第3段

1、引讀:它們遊哇遊,看見了一隻……(出示烏龜圖),會想到什麼?(鯉魚媽媽說的自己的媽媽的樣子),呀,它們把烏龜當成自己的媽媽了,於是連忙追上去。(出示連忙追上去圖),

2、怎樣做“追上去”的動作?找2人演,再看課件,

師總結:從後面趕上來就可以說“追上去”。

3、從“連忙、追上去”可以看出小蝌蚪的心情怎樣?(急切)於是它們着急地叫……(點出媽媽詞)誰能着急地讀一讀?

4、烏龜看到小蝌蚪叫它媽媽,感到很好笑,它認真地說-----(出示烏龜的話)學習“頂”,讓生指出頭頂在哪。我們一起來認真的讀……烏龜笑着說……。

5、小蝌蚪從烏龜那打聽到自己的媽媽長得什麼樣子?(板書:頭頂上大眼睛、披着綠衣裳)

6、小組內合作表演小蝌蚪遇見鯉魚媽媽和烏龜的情景,注意把所有的動作都表演進去。請生上臺戴頭飾表演,生評價。

這一次,小蝌蚪可認錯了媽媽。不過他們不灰心,因爲他們又從烏龜那知道了媽媽樣子的更多特點,除了“四條腿,寬嘴巴”,還有……(指板書說)

於是,他們充滿了信心,繼續找媽媽!

(3)學習第4段

1、引讀:小蝌蚪遊啊遊,游到荷花旁邊,看見荷葉上蹲着一隻……(出示青蛙圖 )他們仔細一看,那隻大青蛙披着……

2、一定是自己的媽媽,小蝌蚪找到了自己的媽媽,該多高興啊!於是它們就游過去,十分肯定地叫道……

3、這時,小蝌蚪的心情怎樣?再高興地讀一讀。

4、師小結:小蝌蚪歷盡千辛萬苦,終於找到了媽媽,我們要向小蝌蚪學習,只要不斷去發現,不斷去探究,堅持到底,終會有成功的一天。

5、引讀:青蛙媽媽見到了自己的小寶寶也非常高興,笑着說…(出示青蛙的話)

6、小青蛙聽到媽媽的召喚是怎樣做的?出示、做動作讀一讀。齊讀句子(指導讀好“蹬、跳、蹦”,突出青蛙動作的敏捷),

7、小青蛙都在幹什麼呢?從文中找出來讀一讀。

8、師:它們可真是人類的好朋友,我們一起看看有關青蛙的知識(出示青蛙的知識,師讀 )青蛙真是莊稼的保護神呀!

四、看圖回顧,迴歸整體

讀了這個小故事,你知道了什麼?想到了什麼?我們應該做些什麼呢?

五、分角色朗讀全文

六、回家後同學們可以和爸爸媽媽演一演這個故事。

七、板書設計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設計9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

1、講讀課文,瞭解青蛙生長過程,能按課文內容天空。

2、分角色朗讀課文。

3、學習“短、蹲、碧、肚、鼓”理解詞義。

教學過程:

一、複習。

1、抽生讀生字卡片。

2、按課文內容填空:

小蝌蚪,大( ),黑( ),甩着長長的( ),快活地( )。

3、齊讀第1自然段(貼出“長尾巴的蝌蚪”圖)

二、講讀第二段。

1、自由讀並思考:(1)這一自然段有幾句話?(2)每一句講什麼?(3)這些句子的順序可以顛倒嗎?

2、討論:理清句與句之間的關係。

四|a小蝌蚪的形態有什麼變化?(貼出後腿的蝌蚪圖)

句|b小蝌蚪看見誰在幹什麼?

話|c小蝌蚪怎麼說?

|d“誰”怎麼回答?

3、指導朗讀。

(1)練讀小蝌蚪的話,問“迎”上去是什麼意思?(正面的,面對面的主動上去問。)

小蝌蚪迎上去問:“……。。?”

對比:

小蝌蚪游上去問:“……。。?”

(2)誰來讀鯉魚媽媽的話?從鯉魚媽媽的話中小蝌蚪知道了自己媽媽的怎麼樣的?(四條腿、寬嘴巴。)

(3)分角色朗讀(鯉魚:熱情;蝌蚪:急切)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第2自然段。

三、小結學法。

學習第2自然段時我們先找出這段有幾句話,(板書:找找),再說說每句講什麼,(板書:說說)。最後有感情地讀讀。(板書:讀讀。)

四、討論學習第3自然段。

1、按“找找——說說——讀讀”的學法,四人小組討論學習第3段。

2、引讀,進一步理清層次。

“小蝌蚪遊啊遊,過了幾天,”——(生讀)

“他們看見”——(生讀)

“小蝌蚪連忙追上去叫”——(生讀)

“小烏龜笑着說”——(生讀)

3、練習,突破重點。

口頭填空:小蝌蚪遊啊遊,長出了( )。他們看見( )的烏龜在水裏遊,就把( )當作自己的媽媽,烏龜告訴小蝌蚪,他們的媽媽頭頂上有( ),披着( ),捉起蟲來( )。

結合填空師貼出“長着前腿的蝌蚪”圖,理解“披着、頂呱呱。”

4、指名分角色朗讀。

理解爲什麼用“追”“連忙追”說明什麼?

五、講讀第4—5自然段。

1、默讀思考:小蝌蚪找到媽媽了嗎?誰是小蝌蚪的媽媽?把有關青蛙樣子的句子用“——”劃下來。

2、出示句子,朗讀理解。(出示青蛙圖)

荷葉上蹲着一隻大青蛙,披着碧綠碧綠的衣服,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對大眼睛,正在捉小飛蟲。

(1)看圖理解“蹲着、露着、鼓着”等詞。

學習生子“蹲”共幾筆?書空右半部分。

學習生子“鼓”共幾筆?部首是什麼?書空左半部分。

(2)找一找寫出青蛙顏色的詞。(碧綠碧綠)、雪白的肚皮)

學習生子“碧”,什麼結構?第三筆是什麼?

學習生子“肚”怎麼記?

(3)朗讀這段話。

(4)你能看着圖和板書向大家介紹青蛙嗎?

3、這是小蝌蚪外形上又有了什麼變化?(貼出“尾巴變短的蝌蚪”圖;“尾巴不見的青蛙”圖)

學習生子“短”怎麼記?

4、從哪個句子看出小蝌蚪已經變成小青蛙了?出示:他們後腿一蹬,向前一跳,蹦到了荷葉上。(對比理解“蹬、跳、蹦”)

5、朗讀第4、5自然段。

六、鞏固總結。

(1)看着黑板上的五張青蛙生長變化的圖片,說說小蝌蚪是怎麼變成青蛙的。

完成《課堂作業》

(2)指導書寫“蹲”“鼓”“碧”

第三課時

課時目標:

1、總結課文,鞏固青蛙生長過程中幾個不同階段的形體變化。

2、會角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背誦課文的'最後兩個自然段。

3、知道青蛙是捉蟲的能手,懂得應該保護青蛙。

4、會看單幅圖在問題的提示下寫幾句話。

教學過程:

一、再學全文,藉助圖片,理清過程。

1、出示課文的四幅圖,觀察圖片,指名說說圖的內容。

2、默讀全文,用“———”劃出表示小蝌蚪生長的句子。

出示:

(1)小蝌蚪遊啊遊,過了幾天,長出了兩條後腿。

(2)小蝌蚪遊啊遊,過了幾天,又長出了兩條前腿。

(3)小蝌蚪遊啊遊,過了幾天,尾巴變短了。

(4)不知什麼時候,小青蛙的尾巴已經不見了。

a讀一讀,議議第二次變化是爲什麼加上一個“又”。

b看圖填空。

小蝌蚪先長出( ),再長出( ),( )變短了,最後變成( )。

3、小結: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遇見了鯉魚媽媽、烏龜媽媽,並在它們的指點下,找到了自己的媽媽——大青蛙,這時小蝌蚪也變成了小青蛙。

4、分角色朗讀全文。

二、指導背誦4、5兩個自然段。

1、讀讀課文中描寫青蛙的句子。師描述:碧綠的衣裳,雪白的肚皮、一對鼓鼓的大眼睛。爲什麼作者要把青蛙寫得這麼可愛?(青蛙能捉害蟲,是莊稼的好朋友,人類的好幫手。)

2、我們把描寫青蛙外形的這段話背下來好嗎?(蹲着……披着……露着……鼓着……)

自由背、知名背。

3、課文的第4自然段是寫小蝌蚪找到青蛙媽媽的,它的結構上和第2、3自然段一樣嗎?

按“形態上的變化——看見誰在幹什麼——小蝌蚪怎麼說——‘誰’怎麼回答”的順序背第4自然段。

4、第5自然段結構上有什麼不同?

按照“形態上的變化——小青蛙怎麼做——青蛙媽媽怎麼說的順序背第5自然段。

5、把4、5自然段連起來背一下。

三、指導看圖說話。

1、我們已經知道了青蛙是莊稼得好朋友,你從課文的哪幾句話看出青蛙會捉害蟲?(用”——“劃出,讀讀。)

老師向學生介紹有關青蛙捉害蟲的知識。

2、完成課堂作業:看圖寫幾句話。

(1)想想青蛙在幹什麼?

要求模仿課文第4段青蛙外形的這段話來說一說。(農田裏蹲着一隻大青蛙,它披着碧綠的衣服,鼓着大大的眼睛,正在捉小飛蟲。)

(2)我們應該怎樣對待青蛙?

(3)連起來寫一寫。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設計10

一、教學目的要求:

1、在理解課文基礎上,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結合插圖和課文,培養學生的觀察思維和動手能力,講講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

3、使學生了解青蛙在生長過程中形體上的幾次變化,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及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4、分角色朗讀課文。

二、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內容,瞭解蝌蚪到青蛙的生長過程。哪幾個自然段講小蝌蚪在找媽媽。

教學難點:瞭解青蛙在生長過程中形體上的變化。教育學生要保護青蛙。。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

1、猜謎語:小黑魚,滑溜溜,圓圓腦袋長尾巴,池塘裏面遊啊遊。(蝌蚪)

綠衣小英雄,田裏捉害蟲,冬天它休息,夏天它捉蟲。(青蛙)

2、複習生字詞。

二、自由讀課文:

1、標自然段。

2、邊讀邊思考:

1、、小蝌蚪是什麼樣的?(用橫線畫出來)青蛙是什麼樣的?(用雙橫線畫出來)。

2、 蝌蚪是怎樣變成青蛙的?找出相關語句讀讀。

3、小蝌蚪爲了找媽媽,一路上都遇到了誰?用圓圈圈出來

4、.最後小蝌蚪在哪兒找到了媽媽?它們的媽媽是什麼樣兒的?

三、講讀課文。

第一段。

1、講讀第一自然段,看第一幅圖。

提問:課文中是怎樣寫小蝌蚪的樣子的?找出相關詞句,說一說,並用筆劃出來。

提問:我們池塘裏的小蝌蚪有幾隻?(生:有一羣。)師講解“一羣”的意思,然後再指導生給“羣”組詞。

指導學生看圖,體會小蝌蚪心情如何?問:從圖上小蝌蚪的什麼動作可以看出?自然段中哪一些詞語描寫了小蝌蚪很“快活”呢?(師指導生聯繫小蝌蚪甩尾巴的情景回答。).指點:課文上說小蝌蚪快活地游來游去,告訴我們小蝌蚪很開心,自由自在的,小朋友想想,我們還可以說什麼快活地做什麼,誰能說一句,(引導學生運用“快活地”一詞,出示:“快活地”的句式)

2、指導學生看圖,師複述小蝌蚪外表。(練習)

3、指導朗讀第一自然段,讀出小蝌蚪有趣、快活的神情。

4、齊讀第一段。

第二段。

1、敘述:小蝌蚪在池塘裏游來游去(課件顯示),你們看,這時候的小蝌蚪和原來的樣子有什麼變化?(引導觀察進行比較)。

2、小蝌蚪遊呀遊呀,看見鯉魚媽媽在教自己的孩子捉食。這時候,小蝌蚪會想起誰呢?(想起自己的媽媽。)哪個小朋友能說一句話,後面用上疑問號,把小蝌蚪想媽媽的心情表達出來?

(例句:誰是我的媽媽呢?

我的媽媽是什麼樣兒的呢?

我們的媽媽在哪兒呢?

…… )

3、小蝌蚪想媽媽,就去向鯉魚媽媽打聽。小蝌蚪怎麼問的?理解“迎上去”意思。鯉魚媽媽怎麼回答的?請一個小朋友讀小蝌蚪的話,一個小朋友讀鯉魚媽媽的話,大家讀敘述的話。

分角色朗讀。

4、小蝌蚪照着鯉魚媽媽的話去找自己的媽媽。小蝌蚪找呀找呀,你們看這時候的小蝌蚪和前面的樣子又有什麼不同?

(課件顯示,讓學生比較。)

5、指點:小蝌蚪先長出的是後腿,後長出的是前腿。小蝌蚪正遊着,他們看見了烏龜,小蝌蚪會怎麼想的?

6、小蝌蚪是怎麼對着烏龜喊媽媽的?課文中爲什麼要用“追上去”,而不用“迎上去”呢?(師引導學生回答:一是,一前一後要用“追”;二是,體現出了它們以爲找到了媽媽時的高興、迫切的心情。)

烏龜又怎麼說的?現在請女同學讀小蝌蚪的話,男同學讀烏龜的話,老師讀敘述的話。

分角色朗讀。

7、你們想,小蝌蚪怎麼會把烏龜當着媽媽的?學生回答後加以指點:青蛙是四腿、闊嘴巴,但不等於四條腿闊嘴巴的就是青蛙。

8、現在,你們評一評,鯉魚和烏龜的話誰說得全面?(引導學生做出判斷)小組討論。

第三段。

1、小蝌蚪聽了烏龜的.話,又去找媽媽,過了幾天,小蝌蚪又發生了什麼變化? 2、小蝌蚪這次怎麼把青蛙認定是自己的媽媽的?

複習讀:鯉魚媽媽和烏龜的話。

3、小蝌蚪找到了自己的媽媽,該多高興啊!你們想,小蝌蚪會對青蛙媽媽說些什麼?誰能說一句話,後面用感嘆號,把小蝌蚪找到媽媽的喜悅心情表達出來?

(例句:媽媽,我們好不容易找到你啊!

媽媽,原來你在這兒啊!

媽媽,我們終於找到你了!)

4、小蝌蚪和媽媽見面了,大家都非常高興,它們的話該怎麼讀呢?請一個小朋友讀小蝌蚪的話,一個朋友讀媽媽的話。

分角色朗讀。

5、青蛙的樣子,課文上是怎麼描寫的?讓學生比較。

課文上描寫的:

荷葉上蹲着一隻大青蛙,披着碧綠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雙大眼睛。

換一個說法:

荷葉上有一隻大青蛙,背上顏色是綠的,肚皮上的顏色是白的,眼睛是凸出來的。

這兩段話意思差不多,你們說,哪一段寫得好?(課文上寫得好,覺得青蛙很美很可愛。)

齊讀這一段話。

6、那麼課文上是怎樣把青蛙寫得可愛的呢?我們看,寫青蛙的動作,用了哪些詞兒?

(板書:蹲 披 露 鼓 )

7、啓發:這些表示青蛙動作的詞,都用得很好。如果把“鼓着一對大眼睛”換成“瞪着一對大眼睛”,怎麼樣?

8、這是寫青蛙的動作。你們再看,寫青蛙身上顏色也是很講究的。誰能把這些詞兒找出來?

(板書:碧綠的 雪白的)

9、比較:

青蛙披着綠的衣裳,露着白的肚皮。

青蛙披着碧綠的衣裳,露着雪白的肚皮。

10、指導朗讀。突出四個動詞和這兩個形容詞。

11、小朋友,想一想,爲什麼要把青蛙寫得這麼美呢?

12、講述:因爲青蛙是益蟲。一隻青蛙年能捉一萬五千多條害蟲,我們小朋友要好好保護青蛙。

13、現在小蝌蚪已經長成了青蛙,它們和媽媽一起捉蟲了,同學們看看圖,再自己讀讀課文。

(學生自學課文最後一節)

14、出示卡片:蹲 蹬

讓學生認讀,並區別其含義。

三、朗讀全文。

四、簡要複述。

小蝌蚪怎麼找媽媽的,我們知道了,在找媽媽的一個多月時間裏,小蝌蚪是怎麼長成青蛙的呢?小蝌蚪是怎麼長成青蛙的呢?誰能簡單地說說?

學生默讀,準備複述。

〔板書設計〕

大腦 披衣

灰身 露肚

長尾 鼓眼

小蝌蚪 找 媽媽

長出兩條後腿 尾巴變短、不見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設計11

【教材簡析】

這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課文。一羣天真活潑的小蝌蚪在尋找媽媽的過程中,不知不覺變成了小青蛙,並幫助媽媽一起捉害蟲。教材圖文結合,適宜兒童閱讀。課文中生字不注音,讓學生自主學習,鼓勵他們用多種方法學會生字。

【學生分析】

經過一年的學習,大部分學生對學習生字都有自己的方法,教師應當相信他們的識字能力。作爲農村的孩子,他們對蝌蚪與青蛙都很熟悉,有一定的生活經驗,所以教學本課,以朗讀爲主,特別是分角色朗讀更能受他們的歡迎。

【教學設計思路】

1、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語文教學應以學生自讀自悟爲主,教師予以適時的點撥和引導。

2、架設生活與教材聯繫的橋樑,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語文。

3、使朗讀成爲學生學習和探索的重要手段。調動學生朗讀積極性,採用學生喜歡的方式朗讀。

【教學目標】

1、認識灰、迎等8個字,會寫有、在等6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朗讀感知青蛙的變化。

【教學重難點】

感知青蛙的變化。

【教學方法】

朗讀法、表演法、自主識字法。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謎語導入

老師這兒有一條謎語,想猜嗎?

河邊有個歌唱家,一天到晚呱呱呱。身上披着綠大衣,伸出舌頭把蟲抓。(青蛙)

你知道青蛙的孩子叫什麼嗎?(蝌蚪)

誰見過蝌蚪?願意給大家講講它長得什麼樣嗎?

(貼出青蛙與蝌蚪圖片,板書課題)

(興趣和已有的生活經驗是最好的老師。所學知識越貼近學和生活,越能激發他們的求知慾)

二、自主識字,感知課文

1、這是一篇不注音課文,遇到不認識的字你想怎麼辦?

(學生各自交流自己的方法。鼓勵他們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認識生字。有的可以猜測讀,有的可以問同學、老師,有的可以做記號,等老師讀時認真聽。)

2、學生試讀,教師巡視指導。

3、教師範讀。

4、再次讀文,自查朗讀情況。

5、出示詞語卡片,檢查識字情況。

⑴ 你會讀哪個詞語就大聲的讀出來。

⑵ 誰願意當小老師你認識的字詞教給同學們?

6、識記生字。

學生說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識記。教師可適時引導用實物或動作來識記。

灰:出示灰色的帽子或引導學生說出自己見到的灰色的`東西。

追(或迎):誰願意把追(迎)的動作表演給大家看?

披:我這有件衣服,誰能把它披在身上?

阿姨:你把什麼樣的人叫阿姨?

7、指導寫字。(略)

(學生朗讀不注音課文遇到生字可能無從下手,所以在讀文之前老師就引導學生自己想辦法,自主探索、認識生字,這也是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對於低年級學生,聯繫實物或動作來識記生字效果要遠遠好於部件記憶法。)

三、感悟,體會小蝌蚪的變化

1、引導學生觀察圖畫,說一說你喜歡哪一幅圖?並把與圖相對應的課文內容,讀一讀(張手讓學生自己選擇)。

2、全班彙報。(學生喜歡哪一自然段就彙報哪一自然段,不必接順序來。)

第一自然段:引導學生加上動作朗讀。學生的表演慾望很強烈,給他們創造表演的機會,他們會很快進入情境,體驗到朗讀的樂趣。

第四自然段,也可採用此種方法進行朗讀。

第二、三、五、自然段,結構相似,教師要引導學生體會小蝌蚪的關心、愛護、組織學生會角色的朗讀中來,然後選代表分、角色朗讀。

3、戴上頭飾表演讀。

4、填空練習,體會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

池塘裏有一羣小蝌蚪,他們遊哇遊,過了幾天,長出了兩條( ),又過了幾天,長出了兩條( ),沒過多久,( )不見了,變成了一隻只能捉害蟲的( )。

四、總結全文:你有什麼收穫

〖教學反思

上完了這一課之後,我對新課改精神又有了新的體會,選擇學生喜歡的教學方法是上好語文課的關鍵。

1、情境的創設在教學中至關重要。

本課的朗讀教學,我採用動作表演和分角色朗讀兩種形式,尤其是動作表演,看着學生那天真、一絲不苟的動作和可愛的表情,彷彿他們就是小蝌蚪、小青蛙了,教師不用任何言語,學生就已體會到其中的情趣了。

2、讓學生自由選擇識字方法。

自己喜歡的就是最好的。本課中的生字學生,想怎麼學習就怎麼學,創設他們喜聞樂見的識字途徑,認字活動。同時採用與實物聯繫、動作表演等方法,使他們輕鬆的記住字形、樂於識字。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1、 學會“灰、迎”等8個生字。會寫“有、在”等6個生字。

2、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通過朗讀感知青蛙的變化。

3、 增強對科學童話的興趣。

教學重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能通過朗讀感知青蛙的變化。

教學具準備:課件、生字卡片

課時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小朋友們,認識它們嗎?(課件出示小蝌蚪)它們的媽媽不見了,它們要去找媽媽。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小蝌蚪找媽媽》。(板書課題)

(採用課件出示蝌蚪可愛的形象,激發學生的興趣,得知小蝌蚪要找媽媽,更增強學生的好奇心,也迫切的要進行讀書。)

二、整體感知,自主識字

1、 多媒體播放動畫,教師範讀。

2、 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不認識的字圈出來,請小夥伴幫忙,把課文讀通。

3、 小組交流識字情況。讀準字音,給生字找朋友,說說記住這些字的好方法。

4、 出示生字卡片,開火車讀。

(學生是識字的主人,讓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學習習慣至關重要,教師引導學生自主識字和合作識字,突顯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三、圖文結合,讀中感悟

1、 指名分段讀課文,要求讀得正確、流利。

2、 找出與插圖對應的自然段,選擇自己喜歡的部分練習讀課文。

3、 自由讀全文,想一想小蝌蚪找到媽媽了嗎?

(給學生自主選擇讀內容的權力,尊重了學生的自主權,能促進學生更好的讀書。)

四、指導寫字

1、 出示“有、在、什、麼”引導認讀。

2、 觀察特點,說說它們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 教師範寫,學生練習。

第二課時

一、複習導入

水底尋寶:(課件出示)小蝌蚪在水裏看到了這些詞:打鼓、披風、阿姨、迎接、追趕、頭頂,大家讀一讀吧!

二、精讀課文,深入領會

1、 課件出示第一幅圖,指名讀第一段,想想小蝌蚪是什麼樣的?指導朗讀。

課件出示填一填:________裏有________小蝌蚪,大________,________的.身子,________長長的尾巴,________地游來游去。

2、自由讀第二、三段,想想你知道了什麼? 引導學生弄清上蝌蚪的變化,和從鯉魚阿姨和烏龜媽媽那裏知道了什麼?

分角色讀課文。

3、小組合作讀四、五段。

討論:你又知道了什麼?引導學生了解青蛙媽媽的樣子和小蝌蚪的變化。

課件出示:青蛙四條腿,________嘴巴,________一對大眼睛,披着________,露着________

朗讀這一部分。

4、齊讀最後一段。想想這時的小青蛙在做什麼?

(文中的插圖是重要的學習資源,有利於幫助學生理解課文,教師進行了有效的利用,通過多種形式的讀,促進學生的理解與感悟,發展了學生的思維,提高了閱讀能力。)

三、演讀課文。

1、 小組分角色朗讀全文。

2、 演一演。教師也參與表演。

3、 說說青蛙的生長變化過程。

(進入情境,能更好體會內容,獲得審美體驗。採用學生喜歡的表演方式,還能促進學生形成多種能力。)

四、練習拓展

1、 出示課後“讀讀說說”引導學生多種形式的朗讀。

2、 練習填一填。

3、 你還知道哪些動物的生長過程,向小朋友介紹一下吧!

(加強課內外的聯繫,交流中互相學習,體驗成功,享受快樂。)

五、指導寫字

1、 出示“變、條”引導認讀。

2、 說說怎樣寫纔好看。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設計13

教學目標:

1、學會“塘、羣、灰、捕、迎、龜、裳、碧、鼓”這9個生字,能讀準字音,認清字形,理解這些生字組成的新詞。

2、能聯繫課文內容辨析“迎上去”“追上去”“游過去”等三個詞語及所處句子的意思。

3、理解課文中描寫青蛙樣子的句子,及句子中的動詞如“披”“露”“鼓”。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1、學會生字新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圖文結合,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難點:

1、瞭解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

2、瞭解“迎上去”“追上去”“游過去”的.不同用法。

3、理解小青蛙在尋找媽媽過程中心情及身體上的變化。

4、通過教師引導學習第二段,掌握自學三、四段的方法。

教學準備:

生字卡片、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求:

1、初讀課文,瞭解課文大意。

2、認識生字和第一段。

教學重、難點:瞭解課文內容,認識本課生字。

教學準備:掛圖、生字卡片、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題,解題:

同學們,你們見過小蝌蚪嗎?它長得什麼樣?(投影出示,認識小蝌蚪),小蝌蚪是怎樣長大的?它的媽媽是誰?學習了這一課我們就知道了。(板書課題)

二、看圖,瞭解圖意:

1、出示掛圖,學生從左至右觀察,邊看邊想:這幾幅圖向我們講述了一件什麼事?

2、利用投影出示,看圖說說:圖上畫了誰在幹什麼?

看第一幅圖着重觀察小蝌蚪是什麼樣的?

看第二幅圖說說小蝌蚪遇見了誰?會說些什麼?它的身體有什麼變化?

用觀察第二幅圖的方法自己觀察三、四幅圖,自由說說圖意,適當進行想象,教師予以指導點撥。

三、藉助拼音,結合圖畫,初讀課文,大致瞭解課文內容:

1、藉助拼音認識生字,標出自然段,用“”在文中畫出生字新詞,練習讀並讀準字音。

2、在認識生字新詞的基礎上,藉助拼音讀課文,要讀通每一句話。

3、檢查自讀效果,逐段指名讀課文,並領讀生字詞,其餘學生注意認真聽,讀後師生議論,予以評價,注意指導下面幾個字的讀音:“塘”,“迎”“裳”這幾個字是後鼻韻母,要讀準。

羣:讀qxn,不要錯讀成q0n。

捕:讀b,不能讀成p。

裳:讀輕聲shang,衣裳(shang)。

4、教師範讀課文,學生邊聽邊思考:小蝌蚪是怎樣找到媽媽的?

四、結合看圖,讀講第一段:

1、讀第一段,看第一幅圖,問:

(1)小蝌蚪是什麼樣的?

(2)結合課文,找出相關語句,讀一讀。

(3)自由讀第一段,說說你能夠讀懂那些詞?

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注意指導以下幾個重點詞語:

一羣:指許多小蝌蚪聚在一起,結合學生平時生活實際還可以說“人羣,建築羣”。

對“甩着”、“快活”、“游來游去”幾個詞的理解要對照畫面,啓發學生想象。最好通過觀察實物或錄像。在朗讀中體會“甩”這裏是擺動的意思,例如“牛甩着尾巴”。

快活,游來游去能夠說明小蝌蚪的心情很高興。自由自在地在水中游着。

2、指導朗讀第一段,要讀出有趣、高興的語氣。

3、投影出示課後練習2的(1)題,口頭填空,齊讀句子。

(1)________裏有________小蝌蚪,大________,________的身子,________長長的尾巴,________地游來游去。

正確答案:池塘一羣腦袋黑灰色甩着快活

五、佈置作業:有感情地朗讀第一段。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設計14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8個生字,會寫6個字。]

2、使學生了解青蛙在生長過程中形體上的幾次變化,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及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分角色朗讀課文。

教學重難點:

1、學會生字、生詞。

2、觀察圖畫,理解課文內容,瞭解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

教學準備:

生字卡片、教學插圖、教學錄像帶

教學課時:

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啓發談話,引入課題。

同學們,你們認識青蛙嗎?青蛙小時候是長什麼樣兒的?它又是怎樣長大的呢?(幻燈片出示小蝌蚪插圖,然後指出這就是青蛙小時候的樣子,它名字叫——小蝌蚪)那麼,小蝌蚪又是怎樣變成青蛙的呢?學了今天這一篇課文大家就知道了。

(板書課題)

二、初識圖意。

1、提出看圖要求:圖上畫了些什麼?它們都在幹些什麼?

2、逐圖出示另三幅圖,引導學生觀察小蝌蚪在身體上有什麼變化?再連續播放四幅圖,讓學生說說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分別遇到了誰,揭示這也就是——小青蛙成長的過程。

3、提問:大家看到最後兩幅圖了嗎?小蝌蚪最後變成了什麼?它們找到媽媽了嗎?它們的媽媽是誰?

4、小結:

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四幅圖,想想小蝌蚪每次去找媽媽時身體都出現了哪些變化?開頭怎樣?過了幾天怎樣?後來又怎麼樣?最後變成什麼了?

三、藉助拼音,初讀課文。

1、自輕聲朗讀課文。

思考:小蝌蚪找媽媽找了幾次才找到?它都遇到了誰?

2、糾正讀音(羣、捕、迎、裳等)

3、回答思考問題,師生初步分角色朗讀課文。

四、講讀第一自然段。

1、講讀第一自然段,看第一幅圖。

提問:課文中是怎樣寫小蝌蚪的樣子的?找出相關詞句,說一說,並用筆劃出來。

提問:我們池塘裏的小蝌蚪有幾隻?(生:有一羣。)師講解“一羣”的意思,然後再指導生給“羣”組詞。

指導學生看圖,體會小蝌蚪心情如何?問:從圖上小蝌蚪的什麼動作可以看出?自然段中哪一些詞語描寫了小蝌蚪很“快活”呢?

2、指導學生看圖,師複述小蝌蚪外表。

3、指導朗讀第一自然段,讀出小蝌蚪有趣、快活的神情。

第二課時

一、圖文對照,講讀第二段。

1、看第二幅圖,提問:現在我們的小蝌蚪跟第一幅圖模樣有什麼不同?

2、讀第二自然段,說說蝌蚪有什麼變化。

3、再讀(指名個別讀)

4、看圖,講述小蝌蚪是爲什麼會遊向鯉魚媽媽?理解“迎上去”意思。

5、根據講讀內容,提問:鯉魚媽媽告訴小蝌蚪,它的媽媽有什麼特點呢?

6、指導朗讀第二自然段。

二、看圖,學習第三、四、五自然段。

1、看圖,提問:小蝌蚪過了幾天身體上又起了什麼變化?

生讀第三自然段。

2、學生回答,師板書。

3、小蝌蚪爲什麼會把烏龜錯認爲是自己的媽媽呢?課文中爲什麼要用“追上去”,而不用“迎上去”呢?

4、烏龜媽媽告訴小蝌蚪,它們媽媽的特點是什麼?(讓學生劃出文中語句並讀一讀)

5、指導朗讀第三段。小蝌蚪“連忙追上去叫”這一句,要讀出急於找到媽媽的迫切心情。

6、輕聲朗讀第四、五兩段,指導生邊讀邊看圖,思考:

1)小蝌蚪過了幾天,身體上又起了什麼變化?(板書)

2)小蝌蚪到底有沒有找到媽媽呢?他們的媽媽究竟是誰呢?它們是怎麼認出來的?

7、第四段主要講了什麼?先讀再說。

“小蝌蚪已經是青蛙了”,爲什麼加上個“已經”?小蝌蚪是怎樣跳到荷葉上去的呢?(蹬、蹦、跳)

8、小青蛙跟着媽媽幹什麼?這說明了什麼?(是人類的好朋友)我們應該怎樣對等青蛙呢?(生:我們要保護好我們的好朋友——青蛙)

三、鞏固練習。

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讀全文。

第三課時

一、複習。

1、分角色看圖朗讀課文。

2、引導學生,按順序說說小蝌蚪是怎樣長大的。

(大腦袋、長尾巴——長出兩條後腿——長出兩條前腿——脫掉尾巴、換上綠衣裳)

二、指導有感情地分組朗讀課文。

三、識記生字,分析字形,指導書寫。

附:板書:

34小蝌蚪找媽媽

鯉魚迎上去

烏龜追上去

青蛙游過去

《小蝌蚪找媽媽》教學設計15

【教材分析】

這是一篇富有童趣的課文。採用連環畫形式,通過文學語言與多幅連環畫面互相依附、互相補充、密切配合來塑造形象,敘述故事的發生、發展過程。一羣天真活潑的小蝌蚪在尋找媽媽的過程中,不知不覺變成了小青蛙,並幫媽媽一起捉害蟲,情節生動,富有童趣。再加上採用的是連環畫的形式,所以學生應該有比較濃厚的學習興趣。教材以童話故事的形式呈現了青蛙生長過程的科學知識,蘊含了從小獨立生活、遇事主動探索的道理。小蝌蚪是學生生活中比較熟悉和喜愛的一種小動物。所以教學本課時,有條件的可以事先組織學生觀察蝌蚪和青蛙,把朗讀課文和觀察生活結合起來,效果更好。學生雖然熟悉小蝌蚪,但對小蝌蚪的變化過程卻未必瞭解。而且,有可能對一些問題感到困惑,比如:小蝌蚪的尾巴是怎麼不見的?小蝌蚪爲什麼和她媽媽長得不一樣等等。教學中要啓發學生積極思考、努力發現。

【教學目標】

1、認識“灰、迎”等8個生字。會寫“河、姐”等6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能通過朗讀了解青蛙在生長過程中形體上的幾次變化,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及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4、藉助讀物中的圖畫閱讀,不斷提高自主識字、自主閱讀能力。

【教學重點】藉助圖畫或其他手段自主識字、讀書。

【教學時間】3課時。

【教學建議】

本課分爲三大教學板塊:

一、識字、寫字

1、藉助圖畫猜一猜。自己看圖、嘗試讀課文,不認識的字猜一猜,實在猜不出來的,做個記號。

2、藉助小組學一學。小組裏面一起想辦法認識生字。互相讀,互相聽。

3、藉助課文記一記。在讀課文時隨機識記生字。

⑴ 在展示小蝌蚪的圖片時,通過觀察蝌蚪的顏色記住“灰”;

⑵ 通過創設情境表演,辨別、記住“迎”和“追”。

⑶ 觀察青蛙的圖片或實物,識記“頂、披、鼓”。

4、結合語言環境寫一寫。

二、朗讀感悟

1、讀課題,有什麼問題要問嗎?

2、讀課文,想想:你知道了些什麼?有什麼不明白的地方嗎?

3、觀察青蛙的圖片,找出相應的句子讀一讀,通過做動作等形式幫助理解。

4、觀察小蝌蚪的圖片,找出相應的句子讀一讀,讀出喜愛的語氣。

5、看圖觀察:小蝴斟在找媽媽的過程中有哪些變化?

6、找出相應的段落重點細讀。找出自己喜歡的詞語和句子讀一讀;採用表演的形式,自編自演,在情境對話中進行朗讀的指導:小蝌蚪有禮貌、有些關切、有些着急,鯉魚親切、熱情,烏龜認真、和氣。

三、實踐活動

1、實地觀察小蝌蚪和青蛙,或在家長的幫助下,抓幾隻小蝌蚪養一陣子,觀察青蛙的變化,並記錄下來。

2、通過上網、看書、請教等各種形式,查找關於青蛙是益蟲、小蝌蚪尾巴消失之謎、蝌蚪的生活習性等資料,課間交流。

3、語言的積累活動。

⑴ 讀一讀,說一說。

碧綠的.衣裳 碧綠的( ) 雪白的肚皮 雪白的( )

長長的尾巴 長長的( ) 大大的腦袋 大大的( )

⑵ 說出表示顏色的詞。

⑶ 讀讀說說。

你們已經長成青蛙了

小青蛙的尾巴已經不見了。

( )已經( )。

【本課設計特點】

1、讀中感悟。

整堂課,始終讓學生直接面對文本,開展個性化閱讀。讓學生主動地去讀,讀懂意思;興致勃勃地去讀,讀出情感。教師根據學生的理解程度和質疑情況,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爲,學生的思維和情感活動始終是積極的。

2、演中理解。

一年級學生對錶演特別感興趣。通過“小蝌蚪找媽媽”過程的表演,學生不但瞭解了青蛙的變化過程,而且對語言文字也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學生動腦、動口、動手,在興趣盎然中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3、實踐中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