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語文愛之鏈教學反思(7篇)

語文愛之鏈教學反思(7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8W 次

身爲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麼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語文愛之鏈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語文愛之鏈教學反思(7篇)

語文愛之鏈教學反思1

課文《愛之鏈》是一篇篇幅較長的文章,初拿到手時,覺得不知所措,該從何講起?於是,靜下心來,細細研讀文本:課文描寫的是在寒冷的冬夜中充滿愛的故事,喬依無償幫助老婦人修車,老婦人受到喬依愛的感染,悄悄資助女店主的故事。告訴人們:當別人需要幫助的時候,應該伸出援助之手。

在教學時,我先讓學生理請課文脈路:喬依幫助老婦人,老婦人資助女店主。再提出一個問題:這兩件事之間有必然的聯繫嗎?學生很自然的找出了文中的話:“他以前在困難的時候也常常得到別人的幫助,所以他從來就認爲幫助別人是一件天經地義的事,他一直就是這麼做的。”有的學生這樣回答:老婦人受到了喬依愛的`感染,於是她把這根愛的接力棒傳了下去。

聽到學生這樣的回答,我稍作總結,並點明:這就是課文用“愛之鏈”做課題的道理,課文也隨之結束。高年級的課文篇幅較長,內容深,每一段都精講,細講肯定是不現實的。於是,在教學時,我採取了以點帶面,把相關片段串聯起來,最後回到課題,概括全文內容的方法。

語文愛之鏈教學反思2

今天執教《愛之鏈》第一課時,因開學前的教材培訓上已經整體感受了這一課的完整教學過程,當時的課上得很樸實、也很紮實。所以課前我推翻了已有的預設,借鑑兩位老師上課時的亮點重新設計。課前我採用了馮麗老師第二課時的導課方法:出示“愛—愛”,讓學生認一認、比一比,說說發現和感受。一看到那個“心”字,學生們一下子就明白了:“愛是來自內心的。”“有心纔會去愛。”“真愛一定要用心。”…….“是啊,愛是一個溫馨的字眼,愛是人類永恆的主題。在那飄雪的寒夜,愛就是驅走寒冷的暖流,愛就是克服萬難的力量。

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愛之鏈》,去感受文中那濃濃的愛意。”我藉助教參中的語言順勢引出了課題,並用周小紅老師的方法引導學生理解《愛之鏈》字面意思,在談論中學生明白了“愛之鏈”就是用愛串起來的鏈子。此時我提出了明確的要求讓學生初讀課文:“今天的讀課文跟往常可不一樣,你們要接受三個挑戰:第一要將課文讀通順讀流利;第二要理清這愛的鏈子都串起了哪些人的哪些愛的故事,也就是能將課文的主要內容概括清楚;第三要接受老師的詞語聽寫任務。任務不輕啊,有信心嗎?”或許是我的語言激起了學生“好鬥”的本性,這次地讀課文學生分外的認真。瞧,他們不僅僅是讀,還不時地拿起筆在畫着什麼,而且還騰出手來在桌上默寫。很快他們讀完了,我再次給了他們一分鐘的時間記字形、默生詞。當我聽寫的時候他們一個個都信心百倍,當然結果更是喜人的,就連“潸然淚下”“餐館”“顛簸”這些我非常擔心會出錯的詞語他們都能順利寫出,準確率幾乎都達到了80%以上。要知道,這篇課文他們僅僅是初讀,以往可是課文學完了依然還是錯字連篇啊!

第二步,我讓學生反覆朗讀我出示的這些詞語,想想這些詞語故事中的那些情節中出現的,該怎樣理解。這可難不到這些聰明的學生,因爲要聽寫他們在讀課文的空當兒已經去揣摩了我的心思,自然對這些詞語也很是留心,清楚了出處、理解了詞義、也揭示了主人公。這一步也順利成章的解決了,這可爲概括課文內容、理清課文條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啊!

第三步,我讓學生講講着愛之鏈上的故事,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當然最好能用上聽寫的詞語。這一次,他們沒有再思考,我的話音剛落就已經有十來隻手躍躍欲試了!第一個但起來的時陳澤昆,一張口就已經有部分學生感覺到他有複述課文之嫌了,開始坐不住了。我示意同學們耐心的聽下去。這孩子還真是複述得相當不錯,情節完整,主要的細節描寫也沒有放過。可等他剛一說完,無數隻手就起來了,不等我叫起來,有一個性急的孩子就說:“他那是複述課文呢,不叫概括。”我笑着說:“沒錯,陳澤昆的`記憶力真好,讀過了一遍就能將課文內容條理清晰的複述出來,很難得,複述得很精彩。那哪位同學能將這篇課文的內容精當的概括出來呢?”

……

這一節課,非常得輕鬆,無論是老師的教還是學生的學,學習氛圍好極了!最爲得益的應該是這種挑戰的形式和老師的語言還有流暢的教學流程設計了。最近我很欣慰,課堂上總能看到學生漲紅的臉和高舉的手,一反常態。還記得課上對“理所當然”一詞的處理。聽寫時,我沒有直接讀出來,只是笑着說:“我是老師,就應該上好每一節課;你們是學生,就應該認真完成每一次作業。用一個詞形容就叫----”“天經地義!”學生齊答。在詞語理解時薛嬌瑞在解釋這一詞時說:“我有題不會做,問到滕妮,她很痛快就給我講了,她認爲這就是‘天經地義’的。”“噢,你這樣理解。那課文中誰認爲什麼是‘天經地義’呢?”我追問。“喬依認爲幫助別人是天經地義的。”她說。“那天經地義是什麼意思?誰知道?”我問。“就是應該的。”蘇玲說。“經:規範,原則;義:正理。天地間歷久不變的常道。指絕對正確,不能改變的道理。也指理所當然的事。”龔銳站起來說,他是照着詞典讀的,語言比我查到的這些還要晦澀,當時我只聽見了最後一個詞語“理所當然”。“這是詞典中的解釋,大家結合課文內容談談自己的理解。”我說。“就是本來就應該這樣的。”“是合情合理的。”“是理所當然的。”“是合乎情理的。”……這節課雖沒能按照我的教學預設將文本中的第一個故事“喬依幫老婦人修車”講完,但我和學生們一樣都有着和往常不一樣的收穫。我想這節課她從課堂的實效性來說無疑是成功的,但願這節課的教學能成爲後面課文內容的理解感悟的極好鋪墊。

語文愛之鏈教學反思3

《愛之鏈》這篇課文並不是特別深奧難懂,通過喬依幫助老婦人,老婦人幫助喬依這兩件事情,說明愛是可以延續,可以傳遞的。只要人人都付出一點愛,世界會更美好。

雖說是六年級的孩子,已經有了一定的自學能力,但是,在有些關鍵的地方,還是需要老師的引導。老師是引導者,是平等中的首席,當學生在學習中遇到了靠自己的力量難以獨立解決的問題,老師就應該站出來,及時地教給方法,及時地指引道路。

課文的主人公不僅僅是喬依,這也不是一篇寫人的.文章,課文主要還是寫了兩個"幫助"的小故事。第二個片段則從事情本身入手,先找出具體寫喬依幫助老婦人的段落,再圍繞"讀了這一段,你感受深刻的是什麼"來交流。第二個片段換了個角度,從"喬依幫助老婦人修車"這件事入手,引導學生交流感受。我覺得第二個片段的可取之處在於,由"扶"到"放",滲透方法。通過學生的自學,讓學生完成填空練習,從而,對課文內容就有了進一步的理解。進一步體會到老婦人幫助女店主,這是一種愛的接力,又形成了一個愛的鏈子。學生積極參與此次活動,都能抓住主要內容完成練習,填的很好。

"一切都會好起來的,親愛的,喬依……"從女店主的這句話,可以體會到他們對生活得樂觀態度。但是,他們對生活充滿了希望,有這樣的心態,生活肯定會好起來的。也有的學生聯想到了其他人,如果每個人都付出自己的關愛,世界會變得更加美好。此時,老師再點題:喬依幫助了老婦人,老婦人幫助了女店主,喬依幫助了別人,其實就是幫助了自己。只要你付出了關愛,也必定會得到別人的關愛。每個人的愛都在傳遞,在延續,這就是一根愛的鏈條,這就是一條——愛之鏈。這樣就顯得水到渠成了。

語文愛之鏈教學反思4

今天,我上了一節課,課文是《愛之鏈》。這篇課文並不是特別深奧難懂,通過喬依幫助老婦人,老婦人幫助女店主,女店主關愛喬依這三件事情,說明愛就像一條鏈子,是可以延續的,可以傳遞的。只要人人都付出一點愛,世界會變成美好的人間。

雖說是六年級的孩子,已經有了一定的自學能力,但是,在有些關鍵、重要的地方,還是需要老師適時的引導。老師是引導者,當學生在學習中遇到了靠自己的力量難以獨立解決的問題,老師就應該站出來,及時地教給方法,及時地指引道路。

課文的主人公不僅僅是喬依,這也不是一篇寫人的文章,課文主要還是寫了兩個“幫助”的小故事。第一個片段則從事情本身入手,先找出具體寫喬依幫助老婦人的段落,再圍繞“讀了這一段,你感受深刻的是什麼”來交流。比如說老婦人當時的心情怎樣,課文中哪些詞語寫出來了。第二個片段可以換個角度,從“喬依幫助老婦人修車”這件事入手,引導學生交流自己的感受。我覺得第二個片段的可取之處在於,由“扶”到“放”,滲透方法。 通過學生的自學,讓學生完成填空練習,從而,對課文內容就有了進一步的理解。進一步體會到老婦人幫助女店主,這是一種愛的接力,愛的傳遞,又形成了一條愛的鏈子。

“一切都會好起來的,親愛的,喬依……”從女店主的這句話,可以體會到他們對生活的樂觀向上的態度。但是,他們對生活充滿了希望,有這樣的心態,生活肯定會好起來的。通過播放歌曲《愛的奉獻》,讓學生邊聆聽,邊感受,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會變成美好的人間。此時,老師再點題:喬依幫助了老婦人,老婦人幫助了女店主,喬依幫助了別人,其實就是幫助了自己。每個人的愛都在傳遞,在延續,這就是一根愛的'鏈條,這就是一條——愛之鏈。這樣就顯得水到渠成了。

但是,在課堂中,我發現了許多問題,總覺得課堂是不完美的。由於在時間的調控上有些失誤,造成前半課堂有些鬆,後面有些緊,使得後面的環節走了形式。在學生的朗讀這一環節,也做的不夠到位,學生沒有把那種感動讀出來。

不過,在今後的教學中我一定會,逐步提高,使得自己的課堂教學水平有所提高。使得學生真正學會了好的學習方法,他們也會終身受益。

語文愛之鏈教學反思5

這學期我上校內教研課,拿起課本看了看,一下子被《愛之鏈》這篇課文吸引了,我打算就上這一課吧。

經過一番精心的準備,我自信地走進課堂,教學環節一個接一個地展開……

下課了,與費潔老師的探討中感到我這堂“順順當當”的課竟有那麼多不足,我認認真真地回憶,認認真真地反思,

下面是我教學中幾個不足之處的情景回放。

①課前,我仔細地計算每個教學環節甚至每句話所用的時間,把40分鐘細細地分配好,記在教案右側。

②課上,我似聲情並茂地說着“過渡語”(課前精心設計,練習了許多遍),學生專注地看着我,眉眼間卻沒有我期待的感動與共鳴。

反思自己的不足,我感受到要趕上新課程改革的快車,就必須轉變教學觀念,重新認識“教”與“學”的本質及其關係。

一、教學是一種再創造的過程

情景①在傳統教學中司空見慣,面對新課改精神,這樣的“認真”行爲顯得那麼可笑,那麼機械。

布盧姆曾說“人們無法預料教學所產生的成果的全部範圍。沒有預料不到的成果,教學也就不成爲一種藝術了。”的確,教學過程是人與人交流溝通的過程,並非生產過程,完成一個個具體任務的時間,怎麼可能精確到用多少分鐘來劃分呢。傳統教學中,我們總試圖使自己的預測和課堂上出現的狀況完全吻合,這太缺乏創造性了。

二、教學是師生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

新課程提出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這種統一的實質是交往、互動,沒有交往,沒有互動,就不存在或不發生教學,那些只有教學的形式表現而無實質性交往的“教學”是假教學。

情景②中,教師的.“激情”與學生的“冷漠”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教學是“雙邊活動”,它是師生心與心的交流,情與情的感召,智慧與智慧的碰撞。忽視了與學生的交流、再動情的演說,也只能是教師授業技巧的表演。學習了新課程的理念我體會到,教學不再是教師教、學生學的機械相加,而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探求新知的過程。在教學中,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作爲“共同體”的組成部分,師生之間的關係是平等的,師生間的交往是人與人之間平等的精神的對話。在交往互動中,師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實現教學相長。

反思本節課,讓學生關注文本語言,關注課文的細節描寫,關注文本中情節的獨特構思,學生自然立足文本,文思如泉涌。藉助文本語言,發展孩子們的語言,給他們提供一個表達感受,運用語言的平臺。這樣的課,“語文味兒”就厚重了一些。

但事情往往是這樣的:當一種傾向出現的時候,往往會掩蓋另一種傾向。枉過正。這樣的語文訓練與這樣的人文感悟似乎成了兩大“幫派”,你說你的,我說我的,“平分天下”,平分了我們的語文課堂。這樣的語文訓練似乎也少了一些東西,教師只是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表達的機會,一味地讓他們去表達,學生沒能從文本語言中汲取營養,來豐富自己的表達。一句話,吸收內化的問題還沒有解決好。

如何讓學生更好地感悟文本,運用文本?如何讓語文的“工具性”落實得更實一些?如何將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結合得更加自然、和諧呢?這是值得我們每個語文老師深思的。

語文愛之鏈教學反思6

今天在學校組織的第一輪教研活動中,我執教的是蘇教版第十一冊語文《愛之鏈》的第一課時,我改變了平常從理解字詞到理清文章脈絡的教法,而是直奔課文內容,通過三次深入的解讀課文,學生獲得了許多真實的體悟。孩子們顯得異常的投入和激動,課堂洋溢着濃濃的愛心與真情。

課一開始,我就以一篇課文《愛如茉莉》。”開始引入,引導學生:“愛是人類永恆的話題,看到這個愛字,你能說說生活中的愛嗎?教室裏很多學生躍躍欲試,我鼓勵他們將生活中發生的愛的故事講出來。有的同學說由這個愛字我想到了我的媽媽,平時爲了家不停地忙碌的情景。”“我想到了全社會爲四川災區人們獻愛心的舉動。”——孩子們的發言格外踊躍。緊接着我又將“鏈”字板書在黑板上,問道:“由這兩個字,你又會想到什麼?”“我會想到這條鏈子是用愛連接起來的。”教學就在這樣融洽的氣氛中開始了。

第一遍讀課文,我鼓勵孩子們在讀通課文的前提下思考:這條愛之鏈是由哪些人連接起來的?孩子們開始專注地讀起來,不時的在書上圈圈畫畫。讀通對於孩子們來說,其實這並非難事,因爲課前孩子們都已經進行了適當的預習。然而孩子們卻很少會在讀書的時候思考一些問題?不大一會兒,孩子們紛紛舉起手來。學生異口同聲地說道:“喬伊、老婦人、女店主。”我乘機將這三個人板書在黑板上,並問道:“那麼又是什麼事讓這些人聯繫在了一起呢?你能將這條愛之鏈用示意圖表示出來嗎?”

第二遍讀課文開始了,這一遍讀課文與第一遍有些不同,教室裏沒有朗朗的書聲,更多的是孩子們的靜思默想和圈畫批註。然後再來交流,一些學生的.表現贏得了全班陣陣掌聲。課文的脈絡就這樣在讀讀、畫畫、說說中,很輕鬆自然地掌握了。

這時,爲了渲染氣氛,我爲孩子們播放了一曲《愛的奉獻》,孩子們說着,聽着,想像着,思考着,他們儼然進入到了課文的情境中,成爲了故事中的主人公,抑或來到了某一災區的摹捐現場,正向災區的人民奉獻着自己愛心。愛的潮水在課堂上輕輕的流淌,從課本上,流到了孩子的眼睛中,流進了孩子的心田裏。

語文愛之鏈教學反思7

今天我完成了《愛之鏈》的重建課,課堂環節在原來基礎上做了較多的修改,雖然不是完美的課堂,但我終於明白磨課竟是這樣的一種痛苦並快樂的感覺。對於高年段第一課時的教學,不能說通過一次研究課就能得出某個定論,我想我們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研究和總結。先就我的這課教學談談我的看法。

一、教學環節設計花了心思

基於以前上課的教訓,這次的備課我特別注重教學目標的制定。課堂目標明確,教學設計纔能有針對性、有效果。在導入部分我設計了讀“愛”這個環節。學生帶着自己的感情來讀這個字,說說你這樣讀的理由。在全班學生深情地讀出“愛”這個字時,課堂中充滿了濃濃的愛意,而這正是學習本課需要的感情基調。

對於我們六年級的學生來說,單純的字詞學習要求太低,又考慮到這篇課文本身是故事性的,所以我在字詞學習中我設計了看詞語想象畫面的環節。一方面幫助學生更好的掌握生字詞,一方面引導學生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回憶故事情節。此外,從字到詞再說句,在此過程中學生充分用起了自己的頭腦,訓練了語言表達能力,也爲下面理清故事情節做好了鋪墊,可謂一箭多雕。

二、課堂設計有效性要提高

聽了老師們的.評課,加上自己的思考,我感覺到我的這課教學在環節設置的有效性上還得多加斟酌。

如初讀這個環節,我要求大家“邊讀邊劃出你認爲難理解或難寫的字詞”然後指名學生起來交流,有的學生找到了一些難寫的生字詞,指出了字在讀音、字形或是詞義方面需要注意的地方,具有典型性。(當然這也是我所想要的)但是也有部分學生提出的字詞只是對於自己而言有困難的,沒有典型性,這樣就浪費了其他同學的時間。課堂中實際的結果違背了我的設計初衷,有效性大打折扣。

還有字詞教學部分和分小節讀課文理清脈絡部分的整合問題,讓我大受啓發。我在重建時候將這兩部分整合爲:字詞教學——想象畫面——理清故事情節——概述主要內容——理清層次——讀課文。上下來的確有一氣呵成之感,省去了許多不必要的環節,節約了寶貴的課堂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