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3篇

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3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31W 次

作爲一名人民老師,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如何把教學反思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3篇

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1

(1)找詞語。可以先結合課後練習題三,讓學生先找出這些四字詞語(不一定是成語),並抄寫下來,達到積累詞語的目的。

(2)理解詞語。引導學生結合上下文,理解比較難的詞語。如,“遊人如織”的“織”不好懂,這裏是一種比喻的說法,說明遊客很多,像織布機一樣穿梭往來;“琳琅滿目”的“琳琅”本意是“美玉”,這裏比喻優美珍貴的東西;“栩栩如生”中的'“栩栩”是形容生動活潑的樣子。理解時我不是不讓學生記詞語註釋,也不是把詞語分解成單字讓學生一一對應。而是引導學生能在本課的語境中,大致理解詞語的意思就可以了。

(3)運用詞語。用填空的方式,讓學生鞏固所學詞語,例如:大瀑布真是()。這裏(),景色十分()。攤點裏陳列的木雕(),()。其中象墩(),大象雕得(),我一看就()。教師還可以利用本課的語境,讓學生想一想,這些地方是否可以用其他詞語來替換,調動學生運用平時的積累。

本課的對話較多,要指導學生讀出不同的語氣。在課文中,有很多語氣詞的提示,例如,“夫人,您買一個吧!”要讀出懇切的語氣;“您是中國人吧?”是猜測,要讀得比較輕。我在指導前,讓學生自己先說說,課文中的對話應該用什麼語氣來讀,提示學生尋找課文中類似的詞語。在學生熟讀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分角色朗讀。

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2

課文《檢閱》講述的是波蘭一所學校的兒童隊員,在國慶節來臨之際,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在國慶節的xxx檢閱時,讓拄拐的博萊克走在第一排。xxx時,他們的檢閱隊伍獲得了一致喝彩。

我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採用了以下教學方法和手段,達到了一些效果:

1、錄象揭題,一舉兩得。

本課開始,我就給學生播放了建國六十週年國慶閱兵式的錄象。放完後,請學生說說感受。錄象的播出,學生一方面理解了檢閱的意思。更重要的是通過看錄象,讓學生感受閱兵式的莊嚴、隆重的場面,讓學生明白這是多麼重大、要求又是多麼嚴格的事。同時,爲後面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做好鋪墊。事情這麼重要,怪不得孩子們會猶豫不決該不該讓博萊克去。同時,這麼重大的事也讓博萊克參加了,更可以看出孩子們做出這一決定的偉大。

2、大膽想象,移情體驗,感受人物的心理。

在讓學生體會“這個小夥子”和“這些小夥子”分別棒在哪裏時,我主要讓學生通過抓住重點詞語大膽想象、移情體驗、感情朗讀來體會人物心理,從而感悟到人物的高尚品質。我還創設了這樣一個問題情境:“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看着博萊克此時精神的樣子,你彷彿看到了什麼?”並適時地播放了一段視頻,學生的思路一下子開闊了:“博萊克好幾次都走不好,但他還是堅持練習”;“他摔倒了,但還是堅強地爬起來”;“他比其他的.兒童隊員練得更刻苦,更認真”……通過這樣的理解讓學生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了博萊克的堅強與自信,體會到他真的很棒。

在理解“這些小夥子”棒在哪裏時,主要通過讓學生感受討論時兒童隊員矛盾的心理。引導學生研讀兒童隊員討論的部分,想一想他們作出這個決定容易嗎?從哪裏感受到做這個決定不容易?學生在反饋時,我主要抓住了“怎麼誰都不願意第一個開口呢?”“隊員們鴉雀無聲,在想些什麼”這些重點的地方移情體驗感受隊員矛盾的心理,在這裏學生通過反覆的朗讀隊員們矛盾的心理進行體會,學生體會的不錯。可見學生感受到兒童隊員對殘疾兒童的關心與尊重,讓學生明白“這些兒童隊員棒在孩子對同伴的關心和尊重”。

3、以讀爲本,以讀促悟。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這節課,我在引導學生任何一個環節的學習上,過度的方法,採用的手段,都是朗讀。第一次朗讀,目的在讀通課文,瞭解大意。聚焦博萊克的畫面,也通過自由讀、指名讀、分角色讀等方法感受自信的博萊克。檢閱之前孩子心理的分析更是通過朗讀來體會。讀一讀,劃劃詞句,讀一讀孩子們當時的心理。通過朗讀,學生理解了,通過朗讀,學生投入了,通過朗讀,學生感悟了。

三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反思3

《盤古開天地》這是一篇神話傳說,講述的是一個名叫盤古的巨人開天闢地的故事。課文處處充滿了神奇的想象,用生動準確的語言塑造了盤古雄偉、高大的形象,讚美了他爲開闢天地而勇於獻身的精神 回憶整堂課的教學過程,我覺得自己以下幾點做得比較成功:

一、抓住重點創設情景

在這堂課上,“以讀代講”貫穿始終,讀得充分,讀得多樣。課文第二自然段主要講了盤古分開天地。在教學時,抓住“掄”“猛”等詞語體會盤古的動作,並加上自己的動作,讓學生感受這些詞語用的所妙之處。課文描寫天地變化時用了這段話“清而輕的東西,緩緩上升,變成了天;重而濁的東西,慢慢下降,變成了地。”應用了大量的反義詞,讓學生在反覆朗讀中找出來,體會作者用這些詞語所妙之處。

創設一定情景,讓學生體會盤古爲了讓天地成形,做了怎樣的付出。“頭頂着天,用腳使勁蹬着地。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下沉一丈。”老師引讀:不知過了多少年,盤古就這樣頂天蹬地。一年過去了,生接讀……一百年過去了,生接讀……一萬年過去了,生讀……結果“盤古也累的倒了下去。”

二、結合文本展開想象

在指導閱讀完第四自然段後,我這樣引導學生:

師:同學們,多麼神奇的畫面啊!讓我們共同合作,分享這神奇的文字,再現這神奇的畫面吧!全體女同學讀盤古身體的一部分;全體男同學讀盤古身體變化的部分,注意讀出巨大的神奇的變化!

學生進行合作朗讀,感悟盤古身體的巨大變化。

師:同學們,你們看到的神奇畫面難道僅僅只是課文裏所寫的嗎?仔細看,你還會看到更多更多的畫面,大家想想盤古的牙齒、鼻子、耳朵、頭髮、眉毛、手指頭、腳指頭、骨骼、經脈……會變成什麼?

出示句式:他的(),變成了()的()。

師:請你們仿照上面的句式,將“他的( ),變成了( )的( )”補充完整。

學生自由說。生:他的手指,變成了高高的山峯。

生:他的牙齒變成了一座座火山。

生:他的頭髮變成了長長的柳枝。

生:他潔白的牙齒變成了晶瑩的鑽石

生:他的經脈變成了縱橫交錯的立交橋。

生:他身上的細胞變成了活潑可愛的小朋友。

給學生廣闊的'空間,學生的想象會讓你驚歎不已。第四自然段末的省略號是課文本身留給學生思考的空間所在。教師應該充分把握文本本身的特點,引導學生積極思考,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在課堂上,教師引導學生在充分朗讀課文的基礎上,設計男女生合作朗讀來整體感悟語言表達的結構。即:盤古身體的一部分變成了自然界中的什麼。爲了引導學生把語言表達得更生動具體,教師特別強調是變成了“什麼樣的”“什麼”。留下空白,讓學生有問題可思考,有時間可思考,有機會去思考。這樣的課堂就會相對地少一點灌輸,多一點啓發;少一點講授,多一點學生的思考和活動。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

不過整堂課也有許多的不足之處:我在指導學生朗讀時,雖然有示範,有激情導語,學生能有一定的表現力,但我卻忽視了讓學生邊讀邊想,沒有很好地將語言文字與畫面想象結合起來。

精心的付出,就會有收穫。那份收穫會使我更加充滿信心地迎接每一天,面對每一次挫折,永不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