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村居教學反思

村居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9W 次

身爲一名到崗不久的人民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現自己的講課缺點,那要怎麼寫好教學反思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村居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村居教學反思

村居教學反思1

一.關於識字

第一板塊的主題是快樂地玩,包括三篇選文。第一篇就是清代高鼎的詩《村居》。這首詩對學生來說並不陌生,上學期的音樂課上他們已經初步感受了古詩的意境,能夠配樂演唱。在此基礎上學習理解這首詩並不是件難事。教學時依然以讀爲主線,貫穿全課,學生具有一定的學習古詩的經驗,讀書的正確率能達到100%,初讀時“拂堤”讀得不夠準,尤其是“堤”很多同學讀成“提”。我想這是很好的辨析形近字的機會,於是結合動作展開聯想讓學生了解兩個漢字的不同含義,從而正確運用、區分。先讓學生“提”書包,“提”東西,想一想還能“提”什麼,感受“提”是一個動詞,與手的活動有關,所以是提手旁。“堤”字的理解讓學生結合生活中見到的堤壩,結合提土旁想一想,學生說修堤壩的時候要用土,所以是提土旁。這樣兩個漢字就區分開了。接着又拓展識字“題”,瞭解同音字的不同用法。

我想識字時要將漢字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巧妙結合起來,讓他們動動手感知古人造字的智慧,體會漢字的不同用法和不同含義,展開聯想豐富漢字文化的內涵,根據漢字的特點進行有效教學,提高識字質量。

二.關於寫字

指導寫字時我發現很多學生臨帖效果比較差,經過一個不算漫長的暑假,他們的臨帖能力倒退不少,缺乏仔細的觀察,跟着自己的感覺寫字。第一次落筆寫字耗費時間久,效果不明顯,書寫質量不高。寫字指導,學生經驗越多難度越大,因爲很多學生輸在寫字的慣性裏,習慣基本養成,改變很難,提升更難。他們對漢字的結構、筆畫有了基本的瞭解,度過了看一眼寫一筆的時期,在這樣的情況下培養學生的讀帖、臨帖能力要比從前更有難度。我想教師在寫字指導上要跳出來看,“教”的少一點,讓學生自己“悟”得多一些,抽出時間多進行個別輔導,這樣會更有效、更有針對性,書寫質量也會提高不少。

想起與一位小有名氣的教孩子鋼琴琴法的老師的交談,她對我說:“如果這個孩子沒有學過琴法,一個小時100元費用;如果學過琴法的孩子來學習可能費用是沒學過的二倍或三倍。”開始的時候我並不理解她的話,後來才明白,學過琴法的孩子萬一指法不正確,第一印象很可能根深蒂固,老師將耗費更大精力、更多時間幫助他糾正過去的錯誤。這遠遠比輔導一個從零開始的孩子要費力的多。慣性、第一印象是很重要的,它能夠影響一個人的發展走向和發展態勢。不僅僅是寫字教學而已。

三.關於“讀”和“背”

由此我又想到了閱讀教學,想起另一次對話。一位少年宮的老師專門輔導孩子播音主持,有一次拜託她輔導一個孩子參加演講比賽,她說:“千萬不要讓孩子提前把稿子背熟,那就很麻煩了。”我開始不解,後來經她解釋懂得:孩子一旦把稿子背得滾瓜爛熟就很難再去揣摩演講的技巧,語言在腦海裏打下深刻烙印,那一句的後面是哪一句幾乎脫口而出,那時孩子只是複述演講語言的機器,沒有了靈性和語感。學語文應該追求這種“水到渠成”的無痕,淡化“教”的痕跡,注重方法的習得,讓學習變成自主成長、主動發展的過程。古詩不應該是“背”熟的,應該是在反覆咀嚼涵詠的過程中脫口而出的一種生命樣態,不是刻意而爲,完全是一種“自然而然”。其他文體的背誦、理解我想也應該如此。“讀”的設計要有梯度,有目的,有層次,讓學生產生一種“不知不覺”就心領神會的感覺,讀着讀着就背誦下來,“背”不再是一種苦差,而是個體生命享受與文本對話的美妙過程。

村居教學反思2

《清平樂 村居》是南宋詞人辛棄疾寫的一首表現農村生活的詞作。全詞不用”人在圖畫中“的詠歎來直接抒發主觀感受,而是置身局外,靜處閒看,移步換景,客觀摹狀,攝取了特具畫意詩情的人物活動鏡頭。詞中以“溪”縈迴映帶,意脈連綿,情思不斷,組合成了江南農村的清秋風景畫和勞動風俗畫,字裏行間表達了詞人對安寧平靜的農村田園生活的喜愛,抒發了對安居樂業的生活的陶醉之情。

語文教學的根本目標是促進兒童的語言發展,而語言的發展又只能通過言語實踐活動來激發。所以在教學中,我在言語情境中引導學生運用課文中的語言進行表達,創設了多處的語言實踐活動,從而實現課文語言向學生自身語言的內化,同時注重引導學生讀圖,讓學生在原有能力的基礎上,向課文的更深處行進,受到美的薰陶,獲得思想的啓迪。

這首詞是作者晚年遭受議和派排斥和打擊,志不得伸,歸隱江西上饒地區閒居農村時所寫的。辛棄疾的退金心願未了,怎麼會流連田園生活?細細琢磨,我對詞中的“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作爲全詞的中心詞,這個醉,究竟是誰的“醉”?我反覆誦讀,研究資料,有了新的發現:詞的上片描寫了鄉村清秀的景色,

村居教學反思3

《小小的船》一課是葉聖陶先生的一篇小韻文,語言優美,琅琅上口;形象生動,富於想象;韻律和諧,富有音樂節奏感。在教學中,我時時刻刻關注着:"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要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這一理念,設計了這樣幾個環節:猜謎激趣,導入新課;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趣味識字;品讀課文,像想中創新。並利用多媒體技術教學,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的興趣,發揮學生的想像能力,陶冶學生的情感。上完課後,我覺得頗有感悟。

一、走近生活,創設體驗情境

"生活處處皆語文,語文從生活中來,又到生活中去。"爲了實現語文的生活化,導入新課時,我讓學生交流平時看到的月亮是什麼樣的?"一石激起千層浪。"一隻只小手"唰"地舉起在桌子上,有的說:"我看到的月亮"像香蕉""像月餅""像大玉盤""像個半圓""像眉毛"……學生的答案千奇百怪,這些都是學生已有的生活積累,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加強朗讀,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

我認爲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感情得到昇華。在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讀,才能讀出情,讀出趣呢?在本課的教學當中,我設置了這樣的情境:先放兒歌〈〈小小的船〉〉學生聽的很有趣,這時,我問:“你們喜歡這首歌嗎?想學嗎?這恰巧是我們要學的課文。”學生非常高興,興趣被調動起來。在讀的過程中,我靈活變換形式朗讀,有範讀、自由讀、齊讀、男女生比賽讀、閉着眼睛想像讀等等。學“彎彎的月兒小小的船”一句時,我就採用了比較讀的方式,用原句與“彎的月兒小的船”比較,問學生:“你覺得哪句話好?”學生一一說,認爲只有一個彎字不美,顯得彆扭,彎彎的好聽,能想象出它的樣子。我讓他們反覆讀,在我的範讀引導和自己的感悟下讀的好極了,臉上洋溢着笑容。

三、讀與思結合,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在不斷提高學生讀的水平時,我想語文課僅僅靠讀不行,還應引導學生思考。孔子曰:“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怠。”可見,語文教學中,讀與思相輔相成,我常常鼓勵提問的孩子,有問纔有思。在《小小的船》一課的教學中,我先讓學生到詩歌中去尋求問題,提出問題。通過朗讀、思考、查找資料,師生共同解決問題,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了訓練。

四、重視體驗,讓個性飛揚

在教學時,我注意引導學生用心去思考祖國語言文字,用"心去咀嚼語言文字的美,去體驗語言文字所蘊含的思想感情。這種體驗,不是教師強加給他們,而應引導學生在自主學習活動中自己去感悟體驗。如引導學生比較讀句子

1“彎彎的月兒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兒兩頭尖。”

2“彎的月兒小的船,小的船兒兩頭尖。”(讀一讀,這兩句話有什麼不同?你喜歡哪一句?爲什麼?)學生在比較讀中感悟了語言的美,月兒的可愛。在指導學生朗讀課文時,我鼓勵學生髮表議論,用個性化的語言發表見解。有的同學說:藍藍的天空像大海。有的同學說彎彎的月兒小小的船多美啊!有的同學說:閃閃的星星就像一雙雙眼睛"……孩子們不知不覺陶醉在天真,爛漫的世界中。

村居教學反思4

上週五,我教了《清平樂·村居》這一課。我在教學中深深地體會到,引導學生從古詩詞中受到美的薰陶,培養學生感受美和創造美的能力,是古詩詞教學的一個十分重要而又艱鉅的任務。所以在設計教案及上課時,我都努力抓住古詩詞的幾個特點來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教學中,我首先引導學生結合拼音把這首詞讀正確,讀流利,在此基礎上,從整體上對詩詞的內容有個大概的瞭解;然後結合註釋,採用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理解每句詩句的意思,進而理解整首詞的意思,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然後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詞,背誦這首詞。在學生對全詞大意有所理解的基礎上,結合課後練習第3題,我又引導學生深入讀悟,結合自己的感悟和課文中的插圖,想象詞中呈現的情景,體會詞中描述的孩子們童年生活的有趣。在感受到趣的時候,鼓勵學生把這首詞改編成一個小故事寫下來。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經驗積累,鼓勵他們大膽地想象,揣摩人物的心理,恰當地描寫人物的動作和語言,表達人物的思想感情。從而喚起學生豐富的聯想,引導學生深入體會了這首詞的意境之美。

在設計教案時我把朗讀作爲一根主線貫穿始終。起始階段齊聲讀,個別讀;深入學習階段邊理解邊朗讀;學完全詞後讓學生反覆朗讀,或一唱三嘆地吟讀,或搖頭晃腦式地自由讀。總之,要讓學生讀得琅琅上口,滾瓜爛熟,聲情並茂,方肯罷休。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在古詩詞教學中給學生適當地創設意境,給他們提供閱讀的背景,能有助於學生對詩詞內容的深入瞭解,有助於學生很好地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因此,在教學每一首古詩詞前,都要充分準備與之相適應的意境,讓學生在各種特定的環境中反覆誦讀古詩詞,既是一種欣賞,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了作者的情感,陶冶了情操。

村居教學反思5

《清平樂村居》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二組以“永遠的童年”爲專題編排的單元教材中的第一篇課文《古詩詞三首》中的第三首詞。在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曾在三年級上冊第一組課文以“多彩的生活”爲主題編排了內容,令我們感受了兒童生活的豐富多彩,學生對描寫童年生活的文章有了一定的情感基礎。本次再次將童年的主題編進教材,一是讓學生通過讀書,體會作者對童年的眷念,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童年時光的珍貴,豐富情感體驗,更深切地感受正在經歷着的童年生活;二是通過對比閱讀,領悟文章的一些表達方式;三是豐富語言積累;四是交流和描繪自己的童年生活。

《清平樂村居》是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寫的描寫農村生活的著名詞作。作者通過對農村清新秀麗、樸素恬靜的環境描寫以及對翁媼及其三個兒子形象的刻畫,抒發了作者對鄉村田園生活的熱愛和嚮往之情。

在描寫手法上,這首小令,沒有一句使用濃墨重彩,只是用純粹的白描手法,描繪了農村一個五口之家的環境和生活畫面。作者能夠將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態描寫得惟妙惟肖,活靈活現,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如若不是大手筆是難能達到此等藝術境界的。

在寫景方面,此人通過“茅檐”“小溪”“青草”這寥寥幾筆就勾畫出一副清新秀麗、樸素恬靜的農村景象,而在寫人方面,則通過“醉”寫出了“翁媼”生活的`愜意與溫馨,而一個“臥”則寫出了“小兒”的天真與可愛。

備課時我就一直在想,我要教給學生什麼?是會背嗎?是理解詞義嗎?明顯不對,對於五年級學生來說,這首詞的意思很簡單,背誦更不是難事。那我要教的是什麼?是意境,是用現代語言再現詞文描繪的意境,這是教學的重難點。

教學中,我以詞語教學爲抓手,通過藉助註釋和插圖,聯繫上下文,疏通理解詞的表面意思,以小溪爲線索,展現溪上、溪東和溪頭的畫面,引導學生走入詞境。

村居教學反思6

編入小學語文教材的古詩,以極簡煉、形象的語言生動地描繪了一幅幅色彩明麗、動靜相宜的畫面,創設了優美的意境,表達了深摯的情感,千百年來膾炙人口。詩中的色彩美、畫面美、意境美與藝術妙筆融爲一體,有着特殊的審美功能。我在教學中深深地體會到,引導學生從古詩中受到美的薰陶,培養學生感受美和創造美的能力,是古詩教學的一個十分重要而又艱鉅的任務。所以在設計教案及上課時,我都努力抓住古詩的幾個特點來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

(1)抓住古詩“詩中有畫”的特點,把“詩”與“畫”結合起來進行教學。古詩的語言極爲精煉。僅僅通過接觸語言來學習古詩,兒童對古詩畫面美的理解就會是籠統的、模糊的。所以我通過圖畫,具體而形象地再現古詩中的畫意;通過語言,喚起學生豐富的聯想,從而引導學生深入體會古詩的意境之美。

(2)引導學生“披文入情”,使學生體驗古詩中蘊含的豐富情感,通過審美體驗,得到心靈的陶冶。沒有感情就沒有詩。沒有詩人真摯濃烈的感情,就不可能產生動人心絃的詩歌。在這首詩中,詩人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所描繪的景物之中,創造出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教學時,我嘗試引導學生“從景入手”,從字詞的理解以及再現詩的畫面入手;“由曲引情”——詩與曲,自古以來就是相互依存的姊妹藝術。優美的歌曲,能創造特定的情境,能把學生帶進一種特殊的藝術氛圍中去,從而爲學生體會古詩的情感創造條件。我自始至終輕輕地播放着一段樂曲。該曲有着優美抒情的曲調,輕快舒展的節奏,詩一般的音樂語言。學生一聽樂曲,彷彿置身之中,恬靜、愉悅、嚮往的情緒便油然而生。這時,再學古詩,學生較快進入詩人的情感世界。學完全詩後,我再讓學生一邊聆聽樂曲,一邊展開想象。此刻,學生伴隨着二胡、琵琶、提琴齊奏所發出的柔美的音響,浮想連翩……一幅悠閒自在的農家生活圖,頓時呈現在學生眼前。

(3)幫助學生“由讀引情”。古詩的情感常常蘊含在富有音樂美的語言之中。要通過反覆朗讀、吟唱才能入境、察情。因此,我在設計教案時把朗讀作爲一根主線貫穿始終。起始階段齊聲讀,個別讀;深入學習階段邊理解邊朗讀;學完全詩後讓學生反覆朗讀,或一唱三嘆地吟讀,或搖頭晃腦式地自由讀。總之,要讓學生讀得琅琅上口,滾瓜爛熟,聲情並茂,方肯罷休。

儘管整堂課我都努力地按照設計時的想法在做,但備課還是顯得過於理想化了些,沒有更多的考慮自己班級學生的整體水平!所以整篇課文在教學時間的安排上還是出現了一些小問題。前面鬆了些,後面有些趕。另外,在讓學生朗讀上也有“蜻蜓點水”之嫌。有些浮於表面,顯得程式化了。如果時間安排更好的話,應該照顧到整個班級學生的朗讀,並有針對性地指導。更好地來體現備課中的“由讀引情”的理念。最後,課件設計中也有小小的不足,安排教師範讀是我設計了配樂錄音。但教學後發現,教師範讀部分始終還是自己來讀比較適合!

村居教學反思7

《清平樂·村居》是一首澹語清新、充滿詩情畫意的小令。全詞把一家老小村居生活的不同面貌和表現情態描繪得惟妙惟肖,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讓人感受到一種清新秀麗的自然美景和一種和諧溫馨愜意的農村幸福生活。

我在教學這首詞的時候,先出示了幾幅農村生活的畫面,營造出了一種氣氛,再開門見山地指明瞭本節課所學內容,從課題《清平樂·村居》入手,讓學生從《村居》二字展開聯想,再很自然地切入詞的內容的學習,並通過形式多樣的“讀”、圖文結合的“想”、自由開放的“議”、生動活潑的“演”、自主自創的“寫”,深入淺出地讓學生把握了整首詞的意思,層層推進地引領學生走向了詞的意境。

幾點感覺成功之處:

第一,誦讀,是詩詞學習的“敲門磚”。要讓學生讀出意境,讀出畫面,讀出詩人的心聲。詩詞這種文學形式,很多東西是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只有靠自己邊讀邊體會,方能理解得深刻。我在這堂課上,重視了學生的讀,採用了自由讀,指名讀,齊讀,;品讀等方式,並不厭其煩地糾正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出現的錯誤,引導其讀正確,如指導學生讀正確“亡賴”、“剝”,在指導讀的過程中,很自然地就突破了個別字詞的理解,並在談談自己感受和理解的基礎上,再讓學生讀一讀,讀正確了,讀出詞的獨有的節奏與意韻了,也就開始打開“詞”的大門了。

第二,想象,是詩詞學習的“回魂丹”。我在引導學生學習這首詞的時候,不時地提示學生想象,並創設了不少情景、運用了技術手段讓學生自由想象。如,當學生讀到“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這句時,在理解了大意的基礎上,不失時機地提示學生:想象一下,小兒躺在地上很頑皮到底是個什麼樣子。在學生想象的基礎上,又讓學生誦讀,無疑加深了理解。在讀到“醉裏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媼”這句時,又讓學生想象一下,老頭與老太到底在說些什麼。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一下進入了情境。

第三,摹寫,是詩詞學習的“再生丸”。古詩詞的文字凝練,往往言有盡而意無窮,具有很大的擴展空間。把詩詞中的空白點、模糊點、朦朧點一一地進行現代文的補充,既是很好的想象思維訓練,也是一種很好的文字訓練,還能加深對詩詞意境的體悟。我深知這一點,便設計一個練筆環節:讓學生選擇一幅畫面來進行描寫。通過學生的作品來看,學生確實又一次加深了詞的理解。摹寫,是對細節的補白,有了“摹寫”這粒“再生丸”,詩詞中的形象會顯得更加細膩,有血有肉;詩詞意境也會很更加豐饒,氣蘊飽滿。

第四,演練,是詩詞學習的“潤滑劑”。我抓住詩詞中的可擴展處、有價值的地方,來演一演,會很容易激起學生的思維熱情,點燃學生的情趣之火。便設計了演繹老翁老媼對話的環節。學生通過聯繫詞的前後意境,進行了生動活潑的二次創作。

通過這一演,學生的興趣馬上調動起來了。這一演,既是對詩意理解的一次反芻,又是意境體會的一次提升。

不足之處:

一、沒能重視調動學生個人“情”的介入。要先調動學生的這種熱愛之情,才能進而體會到詩人的情感。接通了讀者與詩人之間的情感,詩詞纔會“活”起來,文本的意義纔會體現。

二、引導學生學會抓“詩(詞)眼”的方法不夠。如這首詞,我們很容易就能抓住它的“眼睛”,就一個字:“喜”。喜什麼?喜的是“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喜的是“醉裏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媼”,喜的是“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的是“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一種喜的情感貫穿詞始終,融合在了人、物、事之中。如果學生從“喜”這個詩眼出發,詩意的理解和詩境的體會,可能就會兼顧了整體性和有機融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