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案中心 > 五年級教案 > 五年級古詩《清平樂·村居》教學反思三則

五年級古詩《清平樂·村居》教學反思三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26W 次

  《清平樂·村居》教學反思一

古詩教學歷來是我比較感興趣的,因爲我十分佩服那些偉大的詩人,短短几句詩文,包含的內容多,含義深刻。教學中我常常滿懷激情,入情入境。詩文教完了,我的心還久久不能平靜。

五年級古詩《清平樂·村居》教學反思三則

最有趣的是《清平樂·村居》這首詞,給我們展現了一個和諧、安康、祥和的令人難以忘懷的畫面

“醉裏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媼?”這句詩,也許有的老師認爲把詞的意思弄明白,我們的任務也就完成了。但是我認爲這是個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好機會

“你從這句詩中體會到什麼?”孩子們自然發言很踊躍,各種答案都有。但是我都不夠滿意。“中國人的傳統美德是什麼?”我又提示了一番。這下子孩子們才恍然大悟。

你看孩子們都在幹活,就連最小的孩子還走不穩呢,就知道剝蓮蓬。但是老父親,老母親卻在那裏邊喝酒邊嬉戲。那就是孩子們孝敬老人呀!現在一些不孝子孫們對老人的一些令人不齒的做法,與這首詩向我們展現出的畫面形成了多麼鮮明的對照呀!

誰說描寫景物的古詩教學不能進行德育滲透?教學中只要認真動腦筋,好好動腦筋就會有收穫,“潤物細無聲”似的教育也許纔是最有效的。

  《清平樂·村居》教學反思二

《清平樂·村居》是豪放派詞人辛棄疾的一首田園詞。它通過對農村清新秀麗、樸素恬靜的環境描寫以及對翁媼及其三個兒子的形象刻畫,抒發了詞人喜愛農村安寧、平靜生活的思想感情。它好似一幅栩栩如生、有聲有色的農村風俗畫。開篇以素描之法,勾出“茅檐”、“溪上”、“青草”,只淡淡幾筆便形象地描畫出江南農村的特色,以景物襯托出人物生活寧靜、恬適的氛圍。畫面中的主要人物──翁媼“醉裏吳音相媚好”,足見其生活的安詳,精神的愉快,接着從遠到近勾畫出三個兒子的動作。詞人尤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等詞句形象地刻畫出他無憂無慮、天真活潑的神態。

這首詞處處洋溢着濃郁的農村生活氣息,洋溢着作者對農村生活的喜愛之情,畫面感極強。所以在教學這首詞時,我採用了樂、演、唱、畫、寫多種方式來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

課伊始,播放悠揚的古琴聲把學生帶入情境,給學生創設一個恬靜的田園氛圍。伴着樂聲,教師範讀,使學生初感全詞;伴着樂聲,學生品讀,描述心中意象,展開想象;伴着樂聲,學生誦讀全詞,讓學生心中也涌動着喜愛田園生活的審美情趣。精神在樂聲中自由徜徉,情感在樂聲中不斷昇華……

“醉裏吳音相媚好”是本篇詞作的“留白”處。上課時我抓住這點,讓學生充分展開想象:老頭兒和老伴兒三兩杯酒下肚,微帶着醉意,話開始多了起來。他們會說些什麼呢?讓學生討論後再根據自己所理解的詞意和課文所提供的畫面來演一演。教師則可在學生表演的過程中進行難解詞語的點撥指導,如“無賴”等。通過表演讓學生讀懂詞句的意義,讓表演成爲學生內在思維活動的外在表現。

學生讀懂全詞後,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吟唱此詞。讓學生通過自由編曲,古詞今唱的形式唱出對詞的理解,受到情感的薰陶。還可以根據詞意讓學生畫出詞中展現的畫面,加深對詞義的理解。

寫是本課課後要求之一。在充分誦詩全詞後,讓學生把這首詞所描繪的情景寫下來,在寫的過程中要求學生要走入詞人的內心,體會辛棄疾的情感,還要加入自己合理的想象。

儘管整堂課我都努力地按照設計時的想法在做,但備課還是顯得過於理想化了些,沒有更多的考慮自己班級學生的整體水平(包括理解、朗讀、唱歌及繪畫水平)!所以整篇課文在教學時間的安排上還是出現了一些小問題。前面鬆了些,後面有些趕。另外,在某些環節也有“蜻蜓點水”之嫌。有些浮於表面,顯得程式化了。如果時間安排更好的話,應該照顧到整個班級學生的總體水平, 這樣引導學生感悟如畫般的詞《清平樂·村居》,才能創設多彩的教學情境,創造靈動而有生趣的課堂,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清平樂·村居》教學反思三

前段時間我上了語文蘇教版五上第26課《清平樂·村居》,這是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寫的一首描寫農村生活的著名詞作。作者用過對農村清新秀麗、樸素恬靜的環境描寫以及對翁媼及其三個兒子形象的刻畫,抒發了對鄉村田園生活的熱愛和嚮往之情。

在描寫手法上,這首小令,沒有一句使用濃筆豔墨,只是用純粹的白描手法,描繪了農村一個五口之家的環境和生活畫面。作者能夠把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態,描寫得維妙維肖,活靈活現,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如若不是大手筆,是難能達到此等藝術意境的。

在寫景方面,詞人通過“茅檐、小溪、青草”這寥寥幾筆就勾畫出一幅清新秀麗、樸素恬靜的農村景象,而在寫人方面,則通過“醉”寫出了“翁媼”生活的愜意與溫馨,而一個“臥”則寫出了“小兒”的天真與可愛。

在備課時我就在想,我要教給學生什麼?是會都會背嗎?是理解詞意嗎?不,對於五年級的學生來說,這首詞的意思很簡單,背誦更不是難事。那我要教的'是什麼?是意境,是詞人通過詞向人們傳達的思想。於是我將“醉裏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媼?”作爲全課的主線,學生通過對詞的學習,從總體上明白了詞的意思,然後引導學生去說“翁媼”談論的內容,去談自己的現在與未來。而這恰恰是詞沒有直接表達的,這是什麼?這就是詞人對生活的理解,這也是辛棄疾所向我們傳達的沒有言明的東西。只有理解到這一步,我覺得這才能算完整的學完這首詞。

白居易曾說過“文章合爲時而著,歌詩合爲事而作”。這既是古訓,也是這位文豪自己的切生感受。既然這樣,我們讀詩詞就必須把握時代的脈搏,停住自己的腳步,用自己的心去迎合那時代的節奏,去感悟時代,去理解時代,與時代產生共鳴。

辛棄疾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順南宋,他一生堅決主張抗金。但是他的抗金主張並不僅沒有得到南宋政權的認可,而且遭到主和派的打擊,曾長期落職閒居江西上饒、鉛山一帶。這首次就創作與這段時間。對於一個終生主張抗擊外敵入侵的將領來說,百姓的幸福安定就是他畢生的追求,同時這也就是他對生活的嚮往。因此,在設計是我們有拘泥於文章的教學,而是讓學生有所思,用自己的思想去填補那一個個空白。真正的走進文章走進作者。

但是我在教學時沒有適當的拔高,沒有進一步的去理解作者,走進歷史,這就使我的教學出現了失誤,沒有讓感情得到深華。在教學時我脫離了課文也是我教學時的一個錯誤,在教學時我的教學語言不規範也是我今後要注意的。

我想,經過這樣的學習與討論,我們新教師一定能很快的成長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