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司馬光》教學反思

《司馬光》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65W 次

新課標小學語文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強調學生進行自主的實踐活動。接下來小編整理了《司馬光》教學反思,歡迎大家閱讀。

《司馬光》教學反思

  《司馬光》教學反思1

這也是一個耳熟能詳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是它的起因,經過以及解決的方法。那麼我也主要是從心理活動方面作爲切入點。

遇到的第一個難點就是,水缸爲什麼會危險?學生們往往只是抓住一個特點:大或者是裝滿水。很少有人能夠一次就將兩個特點全都講出來,練習起來看。這個就是他們目前的分析課文的一個很大的毛病,總是比較片面的看問題,不會綜合各方面的信息,從整體看問題。於是我就引導他們先從單一的一方面看,只有“大”,小朋友掉進去纔會淹沒,纔有危險;只有又“裝滿”,水缸才顯得那麼危險。這樣一說,他們都會有恍然大悟的表情。

接下來,我們又主要圍繞個個人反映來讀書。我問其他小朋友的都做什麼啦?孩子們也是對單獨的表現找的比較準:有的哭,有的喊,還有的跑去找大人。我又問書上用了一個此概括是什麼呀?這下子就瞎找了,後來好不容易纔找到“慌”。

現在,全班分析課文的能力相差的比較大。有的能力很強的,他們喜歡願意動腦筋去想我提出的問題。而同時也有一些人,根本就不思考,有時喊到他們回答問題就會很木吶的站在那,有時是不會,有時看得出來就是不願去想了。以後一定要想辦法將這些人大積極性調動起來。

  《司馬光》教學反思2

研讀課文的時候,我讓學生“看着圖猜猜哪個是司馬光,並說出你的理由?”學生開始行動了,不一會兒,一雙雙小手就高高的舉起來了。學生都找到了答案,穿紅衣服的小男孩是司馬光,而要讓學生說理由時,學生又變得支支吾吾了。我沒有告訴他們答案,而是讓他們再去讀讀課文,找找答案。過了一會兒,有幾隻小手舉了起來。我請了一個女同學,她說:“因爲課文中寫道‘別的小朋友都慌了,司馬光沒有慌’。”我肯定了她的說法。這時,我看到還有小手高高的舉着,他說;“因爲是司馬光砸的缸,他就在缸的旁邊,所以,他就是司馬光。”我表揚他會讀書,會思考。這個環節可以說進行的很順利,學生說的也很好。接下來,研讀“別的小朋友”的表現時,令我沒想到的情況發生了。

課文中有這樣的一句話:“別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嚇哭了,有的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在讓學生模仿小朋友們慌了的表現時,“嚇哭了”做的很好,也很投入;而讓學生做“叫着喊着”時,第一個男同學說:“快來人啊,有人掉進大水缸裏了。”他在說的時候,聲音很急,把兩隻手放在了嘴邊,做喊的樣子,可以說模仿的很像。這時,我卻聽到了下面小朋友笑的聲音。於是,我馬上進行了引導:“有一個小朋友掉近水缸裏了,這個時候,你站在旁邊會笑嗎?”同學們紛紛搖頭。“如果你在旁邊,你的心裏在想些什麼?”有小朋友說:“啊呀!怎麼辦呢?”有小朋友說:“得馬上救他,要不然他會死的。”我及時進行了補充“這個時候,大家的心裏都很着急,不可能會笑”。教室裏又恢復了平靜。我又請了第二個學生來模仿,這個學生模仿的更像,大聲疾呼:“救命啊,救命啊。”我又讓學生自己進行了叫、喊的嘗試,我留意了一下學生的表情,我看到還是有人在笑,心中不免有一絲的遺憾。

在課堂上,雖說我努力的創設了情境,讓學生學着叫、喊,通過角色互換,體會當時花園裏的小朋友的慌亂;在出現意外情況時也進行了引導,可還是有學生卻它當成了一種遊戲,對同學入情入境的模仿報以的是轟笑,我們的學生到底缺失了什麼?我陷入了深深地沉思。

  《司馬光》教學反思3

我在教學中根據一年級學生的特點,圍繞課文創設了多個問題,使學生能輕鬆地理解課文並掌握課文內容,突破了教學重難點,完成了教學任務,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1、聯繫上下文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第二自然段時,我設計問題:“有一個小朋友爬到假山上玩,怎麼會掉進大水缸裏呢?請你聯繫這一段的內容說一說。”先讓學生初步感知聯繫上下文理解課文內容的方法。接着學生就能說出他是因爲玩時不小心纔會掉進大水缸裏的,有的同學更能據此提醒大家平時玩耍時要小心,纔不會掉進水缸裏,學生的智慧真是可愛至極。

2、在“表演”中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第三自然段時,我做了這樣的設計:“同學們看看插圖,司馬光在幹什麼?你能模仿一下他的動作嗎?”話音剛落,可愛的薛洋同學立刻站起來,做了“高舉雙手使勁往往下砸”的動作,還“哎!”了一聲,真是把司馬光“表演”得活靈活現。其他同學也不約而同地模仿,在表演中理解了詞語和句子。

3、通過比較理解課文內容。

學習司馬光遇事沉着、不慌張是本課的教學目標。理解司馬光愛動腦筋,機智,方法巧妙而是本課的重難點。我是這樣設計的:

1)課文中人物的比較。我問學生:當一個小朋友一不小心掉進地口大水缸裏時,司馬光的表現與別的小朋友的表現有什麼不同?可以看出司馬光是個怎樣的孩子?

2)自己與司馬光的比較。我提出問題:“同學們也動動腦筋,你還有什麼辦法能救出掉進大水缸裏的小朋友呢?”學生想出了很多辦法,有的說可以用抽水把水抽出來;有的說可以拿個繩子把小朋友拉上來;有的說可以拿個大木棍讓小朋友爬上來;有的說他們可以一起把水缸推倒……聽完學生們天真的想法,雖然有些辦法行不通,但是我仍微笑着點頭鼓勵他們,使他們感受到回答的快樂。最後我又問:你們的方法與司馬光的方法比較,哪種方法好呢?通過比較,學生體會到了司馬光的機智、聰明,從而使他們對司馬光有了深刻的瞭解,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