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新課程下的變奏曲語文教學反思大綱

新課程下的變奏曲語文教學反思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86W 次

語文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是: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接下來小編整理了新課程下的變奏曲語文教學反思,歡迎大家閱讀。

新課程下的變奏曲語文教學反思

  新課程下的變奏曲語文教學反思1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面對新課程在教學中的全面鋪開,從教新課程這六年來,感覺新課程就像是一個初生的嬰兒,渾身上下充滿了新奇和生命力,讓人隨着它的步伐,與時俱進,共同演繹一場變奏曲。

一、主音變奏。

要讓學生成爲課堂的主人。新課程積極倡導自主、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要求真正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學會學習,成爲學習的主人。一堂課,如何讓學生真正地動起來,調動他們的思維;如何讓學生學有所得,拿到學習的金鑰匙,是評價一堂課的關鍵。首先要確立一個目標:讓學生學會學習。讓學生學會學習,實質上就是讓學生能夠使用科學的學習方法和良好的學習習慣進行創新學習。在平素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不斷反思:“我的教學是不是讓學生真正學會了學習?”以此不斷調整或者是矯正自己的教學工作。其次要解決好三個問題:學什麼、怎麼學和學到什麼程度。知道學什麼纔能有的放矢,才能真正提高學習效率。研究怎麼學,即要想方設法讓學生建立和創造一整套的有效的學習方法,並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於學到什麼程度,是前兩者的有機結合體現,通過前兩步配合,使學生因人而異的掌握所學。

二、旋律變奏。

要優化課堂教學模式,集中體現爲學生在課堂上究竟做了些什麼、說了些什麼、想了些什麼、學會了什麼、感受了什麼、領悟了什麼等等方面。一堂好課應當是一堂學生“學”得好的課。教師應當隨着學生的課堂表現來靈活調整教學步驟,充分施展自己的隨堂機智。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直接關係到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

課堂主旋律課這樣安排:採用主動學習法,把課堂的學習主動權還給學生。主要是針對較淺的、趣味性有較濃的課文;探究教學法,課內的閱讀教材教師設計開放探究的問題誘導學生探討,這種做法注重學生思維的培養,注重探究方法的授予,爲學生的課外自行探究提供某種觀照;而對於課外閱讀教材的探究課,學生的主體性則大大突出,基本上是學生自行確立學生目標,自行提問,自行解疑,而教師只起點撥引導作用。問題教學法,立足於學生閱讀中的質疑,提高上課樂趣。

三、和絃變奏。

作爲教學中的配樂和絃——教師,在角色上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是教與學的主體,是學生的“知識源泉”。新《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

也就是說,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新的語文實驗教材、新的語文教學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教師的行爲,教師要由課程知識的施予者而成爲教育學意義上的交往者;教師不再做教材的單一闡釋者和習題答案的唯一宣判者,而是成爲學生生活世界的潛心關注者和學生個性成長的參謀人,真正把學生放在學習的主體位置上,突出學生的的自主性,重視學生的積極參與精神。

一句話,教育觀念的改變,教師的角色必然要轉換。教師角色的轉換,主要有這些體現:做平等的合作者,教師走近學生,貼近學生,與學生交流,一起活動,共建和諧的教學氛圍,要把學生的真心放在自己的心裏;做謙虛的傾聽者,老師注意傾聽,並且及時讓孩子說出怎樣做就會更好吃,既尊重了兒童,又培養了他們的創新思維;做真誠的賞識者,在教學過程中,既要關注和賞識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又要關注和賞識學生在學習過程與運用方法的`優良行爲,還要關注和賞識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積極表現;做得法的組織者,要求教師淡化權威,建議學生應該做什麼,參與學生的一些活動,有效地組織教學,做“平等中的首席”。

總之,新課程下的語文課堂教學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要儘可能地爲學生提供語文實踐的機會,以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語文課堂要注重學生良好學習方式的形成;語文課堂要有開放意識,只有開放的語文課堂纔是有活力的語文課堂,才能使學生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在新課標的大綱要求下,遵循基本原則,通過主音、旋律、和絃的有機組合,靈活變幻,使課堂更顯風韻,更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他們輕鬆、快樂地學到了知識。

  新課程下的變奏曲語文教學反思2

走進了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學教學,在這一過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主體意識,創新意識感人深思,“三維整合”耳濡目染。反思一: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語文課堂?

記得在課程改革開始的時候,很多教師、家長這樣說:“課程改革雖是一個實驗的過程,但它卻關係着千千萬萬個孩子一生的命運!”教育家杜威先生說過:“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教育,就意味着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生活!”我以爲:“教師在乎什麼,學生就發展什麼。”

(一)給學生一個“情感的課堂”。

1、一個語文教師應該讓學生覺得極富“激情”

在語文課中,如何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其基點就在於“情感”。一個沒有激情的教師,如何能調動學生的情感,能讓學生充滿熱情地學習?展現給學生一個“充滿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過每一段“燃燒的歲月”!

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過多種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或直觀演示、或旁徵博引、或巧設懸念……激發他們的閱讀慾望和動機,創造“我要學”“我想學”的積極教學氣氛。爲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在教學《只有一個地球》這篇課文時,我找來銀河、天體、宇宙的圖片和資料與學生一同欣賞,當浩瀚的宇宙呈現在孩子們眼前的時候,我是那樣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們渴求的眼神!他們太想了解銀河、瞭解宇宙了!我扣之心絃地提出:“你們想問銀河些什麼呢?你還想說些什麼?”孩子們個個興趣盎然,躍躍欲試。“激趣”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學過程也就“變苦爲樂”。

3、教學活動中要注重置師生於課文、作者、情景之中,也就是“溶情”。

“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教學當中的“情”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纔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

(二)給學生一個“交流的課堂”。

以前的語文課堂,學生只是可憐的傾聽者,談不上和誰去“交流”。我們要還給學生一個“交流”的課堂,實現“文本對話”、“師生交流”和“生生交流”。

(三)給學生一個“開放的課堂”。

讓孩子去“展示自己”。“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

給孩子多大的舞臺,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課堂是什麼啊?課堂是激情燃燒的動感地帶,是他們求知、創造、展示自我、體驗成功的平臺。是學生語文成長的地方。學生的潛力是無限的,關鍵在於教師是否給了學生足夠大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