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一年級語文《春筍》教學反思(通用7篇)

一年級語文《春筍》教學反思(通用7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6W 次

作爲一名優秀的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對學到的教學技巧,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一年級語文《春筍》教學反思(通用7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一年級語文《春筍》教學反思(通用7篇)

  一年級語文《春筍》教學反思1

《春筍》描寫的是春筍在美好的春天到來之際,破土而出,旺盛生長的情景,讚美春筍不怕困難,頑強向上的生命力。

我從日常生活入手,先引導學生說一說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春筍,部分學生沒有相關的生活經驗,說不出來。教師就相機出示準備好的圖片,引導學生先觀察春筍的外形和生長的環境。

課文的學習中,我抓住重點詞句,引導學生學習。“一聲春雷,喚醒了春筍。”中,通過聯想自己早上被父母叫醒重點理解“喚醒”。讓學生扮演文中的角色來演繹文中情節可以很自然地加深學生內心的體驗。“衝破泥土,掀翻石塊”。通過動作展示,學生真切地感受到了春筍那頑強地生長意志。“衝破”、“掀翻”需要何等的力量啊!在通過朗讀來加深對文章字詞的感悟。此時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激情被帶出,再來讀這段話,效果勢必不一樣。“一節又一節,向上再向上。”引導學生想象自己的成長,其實你們不就是那些生機勃勃的小春筍嗎?

在寫字環節中,學生對於字的筆順還有部分學生把握不好,倒筆畫現象比較嚴重。尤其是“迎”和“再”,在後面的寫字練習中需要注意糾正。

反思今天的課堂,有兩個不足。首先是課堂節奏沒把握好。低年級教學,寫字環節是很重要的,所以對於每一個生字都會去範寫、講解注意點,這樣浪費了很多時間,這個在今後的教學中需要慢慢改進。

  一年級語文《春筍》教學反思2

《春筍》這篇課文雖然簡短,但是讓學生完全進入角色,充分理解春筍的克服一切艱難險阻,頑強的生命力,還是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在教學中我創設情境,以讀悟情,教學設計做了如下嘗試。

一、利用圖片突破難點

課文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話:春筍穿着淺褐色的外衣,像嫩生生的娃娃。在課堂上我通過圖片,讓學生觀察春筍那尖尖的腦袋,胖胖的身體,淺褐色的外皮……孩子們直觀地感知春筍的鮮嫩、細膩,春筍很像裏三層外三層包裹着的新生的娃娃。

二、口語訓練發揮想象

課文開頭寫道:“一聲春雷,喚醒了春筍。”在讓學生模擬了春雷的聲音以後,我說:“那,雷公公是怎樣喚醒春筍的呢?誰來做雷公公叫一叫?”孩子們一聽,興趣來了,紛紛要求做雷公公。孩子的語言貼近生活而富有童趣。接着,我讓孩子們都做雷公公來喚醒春筍,願意怎麼喚就怎麼喚。

三、動靜結合、激發情趣

在雷公公的呼喚下,春筍破土而出了,文中這樣寫道:“它們衝破泥土,掀翻石塊,一個一個從地裏冒出來。”這個地方,我試着讓學生來演一演。我隨手拿起一張廢紙和一支鉛筆,對學生說:“小朋友,這張紙代表地面,這支鉛筆代表春筍。誰能來表演‘衝破’的意思?”一個學生走上來,手拿鉛筆放在紙的下方,慢慢地把紙給頂破了。應該說,他的演示是正確的,他們理解了“衝破泥土”的意思。

不足之處:

1、本次教學以讀爲主,只照顧了中間的學生的學習。在以後的教學中除了佈置作業照顧差異外,在備課時從教學目標、教學重點、教學過程也應該將差異考慮進去。

2、指導書寫,寫字時間不夠充分。由於在時間上安排不夠合理,所以今後在教學中嚴格把握好每個教學環節所用時間,讓學生在課堂上生字書寫得到充分的訓練。

  一年級語文《春筍》教學反思3

《春筍》一文寫的是春筍在美好的春天來臨之際,破土而出,旺盛生長的情景,熱情讚美春筍不怕困難,頑強向上的生命力。

這篇課文,雖然簡短,但是讓學生完全進入角色,充分理解春筍克服一切艱難險阻的頑強的生命力還是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在教學中我創設情境,以讀悟情。

一、在角色中體驗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在第一學段中提出:對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並樂於與人交流。這就指出了在閱讀中要強化感受性、體驗性。課文開頭寫道:“一聲春雷,喚醒了春筍。”在聽了春雷的聲音以後,我說:“雷公公是怎樣喚醒春筍的呢?誰來扮演雷公公?”孩子們一聽,興趣來了,紛紛要求做雷公公。於是,我讓孩子們都做雷公公來喚醒春筍,願意怎麼喚就怎麼喚。通過這一環節,充分的調動起了孩子們的積極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展現出了孩子們的童趣。

二、抓關鍵詞感悟

文中“它們衝破泥土,掀翻石塊”是比較難理解的句子,雖然寥寥數字,卻顯示了春筍一股不斷向上的頑強。在理解這句話時,我讓學生找一找“筍娃娃冒出地面”不容易的詞語。孩子們找到了“衝破、掀翻、冒”,孩子們說衝破的是厚厚的泥土,然後請孩子讀好“衝破泥土”,他們都能讀的聲情並茂,可見他們已理解詞語,體會到了春筍的不容易。仍然讓孩子們把自己當作春筍。“春筍,春筍,你從黑洞洞的泥土裏鑽出來了,你看到了什麼呀?”孩子們激起了強烈的表達的慾望,他們調動大腦中關於春天的一切信息——來自書本的,來自生活的,來自平時積累的……暢所欲言。

三、在朗讀中感悟

《語文課程標準》對第一學段的要求是讓學生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課標中還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好課文插圖,用教師的激情的語言,幫助學生有感情的朗讀,儘量讓課文抒發的情感溢出紙面,從而激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如:它們迎着春風,在陽光中笑,在春雨里長。第一遍讀:這是春筍歷經千辛萬苦,看到美麗世界的舒心微笑,。第二遍讀:這是經歷磨難之後勝利的微笑。第三遍讀:這是強者最自豪的微笑”。在孩子熟練朗讀之後,我讓孩子們當春筍演一演,他們一邊誦讀課文一邊扮演春筍破土而出,掀翻石塊,裹着外衣,笑,向上長的樣子。當春筍爭先恐後的鑽出來,長出來的時候,問問他們,你爲什麼要鑽出來?孩子回答說:爲看到美麗的世界;春筍長出來,可以讓我們吃到鮮美的竹筍;爲了能在陽光中生長……

這一節課,感覺孩子們說起來了,讀起來了,背起來了,他們真正動起來了。我想:語文課堂就是要讓學生憑藉教材進行紮紮實實的聽說讀寫的訓練,讓每個孩子都能真正習得語文,提高語文能力。

  一年級語文《春筍》教學反思4

總體來說,這節課上的很不好,儘管整個流程走下來了,但也僅僅是在走流程而已,沒有真正的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沒有真正發揮到學生的主體性,整節課我講的比較多,總是帶着學生走,提問—回答—讀詞—讀句—讀課文,所以整個課堂學生都顯得很被動,沒有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在教學設計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問題,

1、詞語板塊,讓學生讀的次數過多,但是沒有體現出朗讀的層次性,詞語的每一次朗讀都是應該有目的的,但是我在課堂上僅僅是在讀,指名讀、開火車讀、齊讀……帶着學生讀了一遍又一遍,也未能把字的音行義結合起來進行教學。

2、學生在課前已經進行過預習了,但是他們的預習沒有在課堂上得到體現。

3、課堂紀律不是很好,部分學生會有小動作,《良好的學習習慣2》中的“樂於傾聽”和“勇於發言”在課堂上見效不大。

4、缺少讀和寫的反饋。

5、沒有走進文本,讀長句子的時候我的範讀並沒有起到太大的作用,應該指導句子的停頓、節奏,詞語的重音部分。

6、寫字教學時,寫字軟件使用了,但是之後我又進行了板書、範寫,與寫字軟件的教學重複,沒有讓學生觀察,剝奪學生識字主動性。識字方法沒有滲透在課堂上,學生沒有主動識字的意識。

  一年級語文《春筍》教學反思5

《春筍》這堂課的教學令我自身很滿意,不指別的,主要是同學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課從開始到結束,小朋友們幾乎始終情緒高漲,表示出少有的活躍、專注和投入。讓小朋友們學得有趣快樂的是以下幾個環節的教學。

一、學雷爺爺叫一叫。

課文開頭寫道:“一聲春雷,喚醒了春筍。”在模擬了春雷的聲音以後,我說:“雷公公是怎樣喚醒春筍的呢?誰來扮演雷公公?”小朋友們一聽,興趣來了,紛紛要求做雷公公。於是,我讓小朋友們都做雷公公來喚醒春筍,願意怎麼喚就怎麼喚。

通過這一環節,一開課就充沛的調動起了小朋友們的積極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展現出了小朋友們的童趣。

二、把關鍵詞演一演。

在雷公公的呼喚下,春筍破土而出了,文中這樣寫道:“它們突破泥土,掀翻石塊,一個一個從地裏冒出來。”這個地方,我試着讓同學來演一演。

我隨手拿起一張廢紙和一支鉛筆,對同學說:“小朋友,這張紙代表地面,這支鉛筆代表春筍。誰能來扮演‘突破’的意思?”一個同學走上來,手拿鉛筆放在紙的下方,慢慢地把紙給頂破了。應該說,他的演示是正確的.,他們理解了“突破泥土”的意思。

“那,掀翻石塊該怎麼扮演呀?”我讓小朋友們自身想方法。他們有的還是用鉛筆當春筍,石塊則用橡皮代替;有的用手指當春筍,書本或鉛筆盒當石塊;還有的乾脆站起來,整個人就是一個春筍,人做掀翻的動作,把無形的假設的石塊掀翻掉。應該說,小朋友們的扮演是有創意的,也是對的。而當我們讀到“春筍一個一個從地裏冒出來的時候”,小朋友們先是蹲下去,再慢慢站起來,“一個一個”冒出來的。小朋友們是有扮演天賦的,只要我們在合適的時候提供給他們扮演的機會。

這一環節則是通過最直觀的方式讓小朋友們理解課文中詞語的含義,我覺得效果很不錯!

三、扮做春筍說一說。

一個個春筍都從地裏鑽出來了,他們像一個個“嫩生生的娃娃”,睜大眼睛,好奇地張望着這個世界,一切都是新的。我在這裏設計了一項思維和語言訓練。

我仍然讓小朋友們把自身當作春筍。“春筍,春筍,你從黑洞洞的泥土裏鑽出來了,你看到了什麼呀?”小朋友們激起了強烈的表達的慾望,他們調動大腦中關於春天的一切信息——來自書本的,來自生活的,來自平時積累的……暢所欲言。

這一節課,小朋友們之所以感覺學得快樂,是因爲這節課上,他們真的動起來了,真的說起來了,真的笑起來了。我想:我們經常說課堂上要讓小朋友們思緒飛揚,個性張揚,要激發小朋友們的發明性,促進自我的發展,其實關鍵是我們有否創設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讓全體同學都參與進來,讓全體同學都動起來!興趣真的是最好的老師。

  一年級語文《春筍》教學反思6

在學習第一小節時,我對孩子們說:春筍娃娃們,讓我們一邊表演,一邊來讀,好嗎?學生們很有興趣,都一個個的做起了小春筍,表演的聲情並茂。“衝破泥土,掀翻石塊,一個一個從地裏冒出來。”這些詞的理解在孩子們的表演中都迎刃而解。一直覺得低年級的教學,首先要讓孩子們對課感興趣,因爲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讓學生喜歡上學習,才能培養好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在課中,我也一直努力着,讓自己的課堂有趣些,讓學生感興趣些。

在學完“一聲春雷,喚醒了春筍”一句後,我也讓孩子們展開想象:雷公公還喚醒了誰呀?引導學生用:一聲春雷,喚醒了 。 句式來說一說。我們班的倪雨林小朋友說的不錯:一聲春雷,喚醒了冬眠的青蛙,它們伸伸懶腰,慢慢的跳出洞來,在荷葉上唱歌。(還有幾個小朋友說的也很不錯,只是沒有把它及時記錄下來,很遺憾呢。下次一定及時記錄)真的挺有意思。

今天,我又去教學第二小節,心雨還帶來了春筍,讓我們三個班的孩子都看了看,摸了摸,看着老師輕輕的剝下外衣,露出了白白的肉。孩子們一下子就把那句“春筍裹着淺褐色的外衣,像嫩生生的娃娃。”理解了。給孩子直觀形象的視覺感受比單純的說教要好很多哦。在此,謝謝心雨老師!

  一年級語文《春筍》教學反思7

呂叔湘先生說過:“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就是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語感能力。”對於語言文字靈敏的感覺,並不是靠簡單的邏輯分析所可習得的,主要靠感,靠悟。而有感情地朗讀是促進學生增強語感,積累語言的主要手段。

教學過程中,教師利用一些兒童喜聞樂見的認知方式來豐富讀的內涵,使受教育者能保持盎然的興趣和不時創造出的快樂。教師以感性的認知方式,引導學生在由淺入深的讀書過程中獲得越來越充分的感悟。以《春筍》一課爲例。

一、以畫激趣——促讀

圖畫具有直觀的,形象的特點。用圖畫再現課文情景,把課文內容形象化,既符合學生對形象樂於接受、易於理解的認知特點,又能激起學生對課文一讀的興趣。教學時,我利用多媒體動畫效果,將春筍如何醒來,衝破泥土,掀翻石塊,在春風、春雨中,一節一節,向上向上快樂地成長形象地再現於學生眼前,使學生產生親自前往看一看,讀一讀的興趣,爲有感情地朗讀開啓了成功之門。

二、以演撫情——帶讀

讓學生扮演文中的角色來演繹文中情節,可以使他們對之產生親切感,就很自然地加深了內心的體驗。課文所描述的形象直接作用於學生感官會使他們特別興奮,情緒熱烈,印象深刻。“一聲春雷,喚醒了春筍。”扮演春筍的小朋友們伸伸懶腰,悠悠醒來,一個一個猛然起立,“衝破泥土,掀翻石塊”(假象石塊:頂在頭上的書本)。一站一掀之間,真切地感受到了春筍那頑強地生長意志。“衝破”、“掀翻”需要何等的力量啊!此時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激情被帶出,再來讀這段話,效果勢必不一樣。

三、以想拓意——助讀

想象是思維的翅膀,通過想象可擴展語言文字所表達的內涵,正所謂“言有盡而意無窮”。在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展開想象,拓展思維,能豐富語言文字的情感內涵,彌補文字描述的侷限與乾澀,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課文教至最後,學生在悠揚的音樂生中,閉上雙眼,跟隨着老師極富感情的朗讀聲音,慢慢地整個春筍的生長過程浮於眼前:春雷陣陣,春筍醒來了,“它們衝破泥土,掀翻石塊”,從地裏冒出來。“一節一節又一節,向上向上再向上”,迎着春風,沐浴着陽光,在春雨中點頭,微笑,不斷成長……“我就是那頑強的春筍,再大的困難也難不倒我!”(學生言)氣氛達到高潮。錚錚琴聲,學生朗讀課文,又增添了幾分自信與力量,將春筍那頑強的生命精神,透過朗讀表達出來。這般的圖、演、想,不僅是認知形式上的靈活多變,而是感悟手段的多樣化。它使學生在近似遊戲的活動中喜愛讀書,樂於讀書,讀有所感,讀有所悟,讀有所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