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洋流教學反思大綱

洋流教學反思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89W 次

《洋流》本節內容爲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四節《水循環和洋流》第二課時的內容,講述海水大規模運動的主要形式,下面給大家分享洋流的教學反思,歡迎借鑑!

洋流教學反思

  洋流教學反思1

《水循環和洋流》是高中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四節的內容。本節的知識容量很大,在教學時,我用了兩個課時來進行教學,《洋流》爲第二課時。本節我主要講的是第二課時----洋流。本節主要內容爲洋流的概念,從性質對洋流的分類,世界表層洋流的分佈規律,以及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各方面影響,包括對氣候、海洋生物資源的分佈、海上航運、海洋污染的影響。《新課標》要求:“運用地圖,歸納世界洋流分佈規律,說明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有些知識的難度還很大。相應的習題變化也很多,要讓學生在短時間內掌握並記住這些知識,確實有一定難度。但本節又是歷來考試的熱點,必須讓學生記住並理解本節的知識。爲此,我做了許多準備工作,使得自己在課堂上能夠得心應手,效果也比較顯著。下面談談我對本課的反思。

一、教學中的成功之處

1、指導學生做好課前預習,明確本節的概念。

本節中洋流的概念,寒、暖流的定義,讓學生先通過預習,然後教師通過多媒體展示、練習的形式,讓學生更進一步明確,這樣圖文對照,效果顯著。

2、對於洋流的分佈規律,先讓學生通過讓一盆水運動的方式,明確推動洋流運動的動力----風,然後根據前面瞭解的全球風帶示意圖,繪出低緯、中緯、高緯洋流的流向。

3、通過多媒體的運用,結合不同緯度洋流運動的方向,繪製全球洋流分佈圖,展示世界表層洋流的分佈規律,並讓學生明確不同緯度、大洋東西兩岸洋流性質的不同。讓學生結合大西洋來對照洋流的分佈規律並總結。

4、對於北印度洋海區季風洋流的形成原因及環流方向,採用邊提問邊畫圖的方式,使學生明確不同季節洋流的流向。

5、採用形象的數字記憶法,指導學生去掌握各個海域大洋環流的方向、洋流的性質。如:北半球的洋流環流好似一個數字“8”,南半球的洋流環流好似一個數字“0”,教學時,我指導學生畫這兩個數字(按筆畫順序),並且每一段都標上箭頭並讓學生說出對應的大洋環流的方向。

6、列舉大量案例,學生在閱讀案例時進行思考,這樣有助於學生將感性知識轉化爲理性知識,從而更明確地理解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二、教學中不足之處

1、給學生畫圖,填圖的時間少了,若是讓學生畫填圖,那麼學生記憶得會更深刻;課堂容量大,留給學生的時間太少。

2、由於本課時內容多,但相應的練習太少。

  洋流教學反思2

如何促使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反思是教師頗感頭疼的一個問題。本節課的學習反思主要體現在兩方面。其一是當學生分別畫好太平洋和大西洋洋流分佈圖時,我選擇兩個較具代表性的作業來進行全班展示和評價,評價時師生共同發表意見,對優秀作業予以表揚,對錯誤之處進行引導糾正,讓學生在對照同伴的作業時檢查自己的作業,反思剛纔的意義建構是否正確,如不正確則進行及時的矯正。這樣的反思在後一步畫洋流模式圖時重複進行。其二是在新課快結束時,我指出:“學習了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洋流分佈,那麼印度洋的.洋流又有什麼規律呢?”以此作爲課後探究作業留給學生,目的讓學生反思應用本節課的學習方法去探究印度洋的洋流分佈,將探究活動進一步向課後延伸,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探究學習習慣。

本節課的研究對象是地理事物的宏觀運動及其規律和影響,內容較抽象,如採用傳統的接受式學習方式,學生較難理解。針對傳統教育中學生的學習大多是死記硬背的被動式接受學習的弊端,高中新課標提出“重視對地理問題的探究”,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在日常教學中注意使用探究方法,幫助學生形成主動探究地理問題的意識和能力。探究式學習具有實踐性、參與性、開放性、創造性和過程性等特徵,有利於激發學生深層次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結合教學內容和課標理念,本節課主要採用探究式學習方式。我在課前設計好一系列綜合性和帶有挑戰性的問題並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兩則活動素材,啓發引導學生在動手動腦和小組合作的探究活動中逐步發現明瞭和主動建構洋流的形成與分佈規律。

通過本節課的設計與執教,使我對新課標所倡導的探究式學習有了進一步的瞭解。課堂中的探究活動會佔用大量時間,可能會影響到教師對知識點的講授。如本節課,按老方法,只需用5分鐘就可“講”清洋流模式圖,但用“探究”的方式則花了近15分鐘,區別在於前者是教師講,後者是學生主動建構,有着本質不同。根據新課標理念,授之以“漁”勝過授之以“魚”。但課堂中使用探究學習方式,教師必須精簡教學內容。因此本節課我只突出主幹知識,而刪去了枝梢末節,以給學生更多的時間。新課標不強調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但現行的考試仍重視對系統知識的考查,如何解決這兩者的矛盾呢?如果強調“漁”,則現行考試可能考不到高分,而強調“魚”則有可能考高分。也許最終要靠改革考試製度和考試命題才能解決兩者的矛盾。

總之,體驗式教學法的優點是其核心在於激發學生的情感,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而且有利於培養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力求在師生互動的教學過程中,達到認知過程和情感體驗過程的有機結合,激情與明理、導行的相互促進,讓學生在體驗學習中學習有關的知識內容,領悟做人道理,選擇行爲方式,實現“自我教育”。

  洋流教學反思3

海水運動是高中地理較複雜的問題,概念抽象,知識橫,縱聯繫多,有深度,而高一新學生又沒有這方面的知識,所以本節重點是以幫助高一學生掌握新知識爲主,講了洋流的概念,從性質、成因方面的分類,世界表層洋流的分佈規模,各個洋流的名稱、性質,有些知識的難度還很大。並且本節又是歷來考試的熱點,必須讓學生記住並理解本節的知識。現談談我在教學中的成功與不足:

一、可取之處:

1.引入不錯,以“1962年,海洋工作者在澳大利亞東北海岸,將漂流瓶投入大海,1967年,該漂流瓶在美國佛羅里達州邁阿密被人撿到。”的故事,讓學生思考:漂流瓶如何從南太平洋走到了北大西洋的呢?很能引起學生的興趣。

2.啓發學生從成因——風海流上去理解,從而使學生清楚明白地掌握了各洋流從成因上的分類。

3.指導學生畫簡單的輪廓圖,表示世界表層洋流的分佈規律。即畫圖表示各個中低緯度、中高緯度洋流的環流方向,大洋兩岸,大陸兩岸洋流的性質,,都一一用箭頭去表示,並且邊畫邊提問,使學生很快記住了各個洋流的名稱。

4.對於大西洋海區的洋流,學生難以形成完整的印象,教學時,我用拼圖的方法畫出了完整的洋流分佈圖,學生迅速掌握了這一難點的知識。

5. 採用形象的數字記憶法,指導學生去掌握各個海域的洋流名稱、環流方向、洋流的性質,效果顯著。如:北半球的洋流環流好似一個數字“8”,南半球的洋流環流好似一個數字“0”,教學時,我指導學生畫這兩個數字(按順序),並且每一段都標上箭頭,讓學生說出洋流名稱來,學生能迅速說出。

6.對季風洋流這一教學難點,要求學生通過理解掌握南亞冬夏季風的風向進而掌握北印度洋的洋流流向爲冬逆夏順。

7. 下節課前,要複習世界表層洋流的分佈規律,加強學生的記憶,從而做到複習鞏固,使所學知識牢固地記憶在學生的腦海中。

二、不足之處:

當然,課後仍然感到有許多遺憾的地方.經過精心設計,我的教學過程非常流暢,也充滿風趣,但本人講話語速太快,有些學生不適應,聽不清楚;師生活動仍不夠充分;整節課課堂容量較大,學生討論的時間仍較少,有些內容還沒有完成就下課了,教學效果無法得到及時反饋。所有這些,將鞭策我在今後的教學中繼續探索,精益求精。

  洋流教學反思4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句經典用在日常教學工作中也有深刻的意義。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曾建議:每一位教師都來寫教育日記,寫隨筆和記錄。這些記錄是思考及創造的源泉,是無價之寶,是教科研的豐富材料及實踐基礎。我認爲,新理念下的地理不僅僅是對地理教學活動一般性的回顧或重複,而應該是教師置身於整體的地理教學情境中,從更寬廣的社會、倫理及教育層面激發自我意識的覺醒,更重要的是它一種面向未來的教學活動。

一、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做了教學反思:

在高中地理新教材湘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地理(I)》中,“洋流”部分既是重點也是難點,尤其是有關季風洋流的形成等內容更是難中之難。關於“洋流”這部分問題,原大綱要求由教師講清洋流的概念、三種類型、形成原因、世界洋流的名稱、位置、性質、分佈規律、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學生根本沒有機會積極主動的思考學習,更談不上什麼能力。而《新課標》則要求:“運用地圖,歸納世界洋流分佈規律,說明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明顯可知,要求有變化,明確了學生該知道什麼,怎麼知道這些,這就不需要完全由老師代勞,而應該由學生合作、探究,由圖分析洋流的分佈規律。可採用觀察、發現、總結等步驟,教師應着重在“運用”,“歸納”,“說明”上引導學生下功夫。

二、關注與分析學生學情

高一學生地理的空間感、讀圖的能力相對較差,本節內容重點與難點是對“洋流的分佈規律”進行探究和總結,而課本中圖像是靜態圖,對學生而言內容比較抽象,學生常感到無從下手,學習興趣降低,課堂沉悶。“多元智能”理論談及: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智能組合,有各自的“弱項”和“強項”,也有與之相適應的獨特認知方式。學生知識面有寬有窄,學習能力有高有低,認知能力有強有弱。教師必須正視學生之間的這種個體差異。比如可以在內容的呈現方式上進行認真的構思和設計,文字材料,圖象信息,多媒體等等,照顧不同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能力要求。

長期以來,教師的教育思想往往是在被動條件下形成的,沒有教師主體的自我實踐反思意識和能力的增強,往往只是簡單的重複或沿襲,其效果是很不理想的。因此,作爲青年教師應進行新課程理念的系統學習,積極對自身的教學觀念進行反思,在較深層次上促進教育觀念的更新與轉變,並以此指導教學實踐。地理《新課標》不僅對地理知識和技能的教學提出了具體的、符合實際的要求,同時也對學習過程中學生能力和方法的培養,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形成提出了具體、可操作的目標。

“培養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是高中地理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課程標準中有大量的與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可持續發展觀有聯繫的教學內容,涉及學生資源觀、環境觀、可持續發展觀的形成。因此,課堂教學必須更加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必須有利於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地理觀。

《新課標》提倡的“探究式學習”模式能提供給學生更多獲取知識的渠道和方式,在瞭解知識發生和形成的過程中,促進他們去關注現實、瞭解社會、體驗人生,並積累一定的感性知識和實踐經驗,使學生獲得比較完整的學習經歷與感悟。同時,在“探究式學習”學習中能夠培養學生一種探究性、開放性的學習方法和思維方式。與此同時,教師應該有意識地進行一些有針對性的指導,重點放在:

(1)考慮問題時,必須進行多方位的思考,要綜合已有的知識來解決正在研究的實際問題。

(2)解決問題的方法往往不是單一的。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比較各種解決問題的方法的利弊得失,從而優選出最佳方案。

(3)分析任何問題都應該採取科學的、辯證的、全方位的態度和方法。教學過程反思要側重對教學中重難點的處理、學生的主體地位是否得到確立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是否提高等情況進行反思,然後再回到實踐中去探索,使教學與研究能力得到提高。在最後總結時,重點並不放在結論上,而是放在大家對這一問題進行分析、探究的過程上。重在肯定同學們的參與過程和鼓勵、讚揚同學們敢於發表意見,尤其是敢於發表不同意見行爲。之後,我又把這種研究性學習方式延伸到課外,要求學生平時更多地關心社會、關心日常生活中發生的事情,並把它們和自己所學的知識聯繫起來思考、探究。事實證明,這樣學生理解得更透徹,掌握得更牢固,同時也學會了分析和解決問題的一般方法。這種探究式學習模式對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師必須有較高的教學素質和研究能力,有設計富含知識和能力,並有利於展開多端性、創造性思維的課題來引導學生學習,對教學過程有充分的估計,能隨時調控學生的學習障礙,對學生的研究成果能作出正確的評價。這一系列要求使地理教師必須從多方面充實、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的業務素質,靈活、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和校內外多種多樣的課程資源,從而使教學活動處於活躍積極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