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語文基礎 > 教學反思 > 《彈力》教學反思大綱

《彈力》教學反思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47W 次

身爲一位到崗不久的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優秀的教學反思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彈力》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彈力》教學反思

《彈力》教學反思1

通過執教《彈力》這一課的教學,學生課堂氣氛濃厚,達到了預期的教學目標,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這節課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作了嘗試:

1、因爲從學生的知識層面上看,四年級的學生已掌握了一定的科學知識和學習方法,也積累了一些日常生活常識,並通過學習,已具備初步的思維能力和運用所學知識去探索和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在教學中我在課堂上都放手讓學生自己操作實驗,培養學生動手、動腦、動口的能力。

2、從教的方面來說,主要採取開放式教學法,具體分爲三個部分。

①通過視頻,設置問題情景,激發學生提出疑問的興趣。鼓勵學生大膽提問,給每個學生都提供鍛鍊的機會,使學生學有所得。

②通過學生自主探索,在觀察、猜想、驗證、歸納、概括的學習活動中,知道怎樣的物體才具有彈性,以及區分彈性與彈力③通過歸納總結和大量的應用實例,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進一步強化學生的綜合能力。

3、從學法上說,分爲兩個部分。

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之成爲學習活動的主體。

②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參與一系列的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在活動中動腦、動手,運用科學知識和生活經驗,去研究問題,探索新知,得出實驗的結論。

4、建議教師儘可能發揮小組研究學習的機會,讓每一位同學都能參與到課堂內。

《彈力》教學反思2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課件使用了影片和Powerpoint幻燈片。開始我聯繫生活,播放了全運會的一些體育精彩片段,再現跳板、蹦牀等場面,引入課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然後用身邊的一些有趣的實驗,通過探究,讓學生自已去發現彈性形變之後產生的一些現象,這有既有利於培養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又培養了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學習興趣。用Powerpoint幻燈片,展示與本節課教學內容相關的各種信息、圖片,呈現本節課的一些知識,課本以外的一些內容,大大增加課堂容量,增大信息密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豐富學生的學習內容。

另外教學中,我設計了大量的活動。讓學生用所提供的器材自行設計實驗,實驗開放,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創新意識;讓學生仔細觀察彈簧測力計,瞭解彈簧測力計的結構、單位,培養學生觀察和歸納的能力;列舉日常生活中的事例,是爲了讓學生聯繫實際、聯繫生活,體現物理教育的理念——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

此外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發現自己在語言還有一點瑣碎、不太嚴謹;在組織學生進行自主學習 “彈力與伸長關係” 活動中,我發現設計的還不夠巧妙;另外在處理課堂出現的一些應急情況,還不夠迅速,如實驗中出現學生吹爆氣球,應及時提出彈力有一個彈性限度等。

《彈力》教學反思3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課件使用了Powerpoint幻燈片。開始我以實驗引入課題,再用幻燈片展示拍皮球、撐杆跳、射箭等場面,引入課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用Powerpoint幻燈片,展示與本節課教學內容相關的各種信息、圖片,呈現本節課的一些知識,課本以外的一些內容,可以大大增加課堂容量,增大信息密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豐富學生的學習內容。

另外教學中,我設計了大量的活動。讓學生用所提供的器材自行設計實驗,實驗開放,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創新意識;讓學生仔細觀察彈簧測力計,瞭解彈簧測力計的結構、單位,培養學生觀察和歸納的能力;列舉日常生活中的事例,是爲了讓學生聯繫實際、聯繫生活,體現物理教育的理念——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

此外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發現自己在語言還有一點瑣碎、不太嚴謹;在組織學生進行自主學習 “尋找你身邊1N的物體” 活動中,我發現設計的還不夠巧妙。開始上第一課時,覺得時間不怎麼夠?主要是引入課題太冗長,經過改進後時間的處理上好了很多。

所以,建議上課時,一定要注意時間的掌握。本節課的重點在彈簧測力計的使用上,因而在前面佔用的時間不能太長。彈性、塑性、彈性形變、塑性形變、彈力等花費的時間不能超過10分鐘。彈簧測力計的製作原理,由於有實驗,約10分鐘,其餘20分鐘用於講解及訓練彈簧測力計的使用。

《彈力》教學反思4

本節課主要採用“探究式”教學模式。三位一體的探究式教學模式的基本思想是:討論式教學爲背景、科學探究爲主線。

1、討論式教學爲背景:

作爲教學過程的背景模式,討論式教學貫穿在課堂教學的始終。爲以實驗爲基礎的探究與創造活動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前提條件。整節課把《彈力 彈簧策力計》分爲三個大問題,三個大問題又分爲十餘個環環相扣的小問題,使整個教學過程設計成一系列首尾相接的小問題的教學過程。每一個問題生成後先讓學生討論、各述己見,然後再解決。能夠使學生的思維形成一個先發散後聚合的創造性思維過程。

2、科學探究爲主線:

探究式教學就是將學生的知識探究過程變成一種類似科學家搞科研的過程。它的思維程序是:“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進行實驗得出出結論”等三個層面。

本節課分爲三次探究活動:

第一次:提出問題 設計實驗 分析總結 得出結論(彈性、塑性)。

第二次:提出問題(彈簧伸長長度與拉力關係) 設計並進行實驗 分析總結 得出結論(拉力越大,彈簧伸長越長。)

第三次:提出問題(關於彈簧測力計你想知道的問題) 觀察(分享收穫) 進一步提出問題(如何使用彈簧測力計) 動手實驗 得到結論

三次探究與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高潮迭起,既達到了探究與學習的目的,又使他們提高了學習的興趣,學會了許多研究問題的思路與方法,培養了學生勇於探索自然現象以及生活中物理學道理的興趣。

但是我在操作過程太過冒進,沒有注意要學生的反應,一味想將課堂內容,考點攻破,最後收到的效果反而不太理想。教師在教學時切記慢慢引導,慢工出細活啊!

《彈力》教學反思5

《彈力》這節課知識容量大,教材在文字敘述上非常簡潔並配有大量插圖。內容直觀、感性,較易爲學生接受,加上學生在初中時對彈力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與理論基礎,因此將彈力這節課設計成了體現五環節色彩的探究性學習課,採用了“自我學習──點播解惑──探究實驗──總結規律──合理外延”的物理課堂教學模式,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自學基礎部分的理論,通過全班同學的自我學習基礎知識,討論困惑,提出問題,學生自我解決,無法解決的教師再最後點撥解決來不斷完善。教師在教學中準備了5個具體的生活實例和2個演示實驗和一個探究實驗,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探究的過程,成爲學習的主體,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和提高學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的能力。在最後階段的胡克定律的延伸中,通過學生討論舊方法,設計新的實驗探究方案,使得學生的主動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發揮。

值得一提的是本節課通過對實驗的再次挖掘。精心設計了研究桌面的微小形變實驗,通過演示,學生感悟到了科學的探究方法和強化了創新的意識。學生在互動和探索的過程中,必須兩個人相互配合才能完成實驗,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由於學生的參與和互動,使原本平淡的課堂教學變得充實、飽滿、有聲有色。

《彈力》教學反思6

以前上彈力時,我用彈簧和橡皮泥在課堂上演示,然後得出彈性形變和範性形變,雖然也感覺學生理解了,可就是覺的課堂缺少了活躍,缺少了學生的參與,顯得教學是單向的。

這一次上課,我先演示,再準備了彈簧,導線,橡皮筋,橡皮泥,紙片,讓學生動手實驗,學生的積極性一下調動起來了,忙的熱火朝天,在親自體驗中發現了各種物體的受力時和撤掉力後的變化情況,對於自己的收穫也很樂意表達出來。尤其是增加了一個男同學和女同學比賽的環節,一個個踊躍舉手,大膽發言,將彈性形變和範性形變聯繫上了生活。在使用拉力器研究彈力的大小和方向時,學生們熱情高漲,在這樣的學習情景下,知識的獲取效率是最高的。通過一些小實驗,課堂氛圍活躍了,學生的思維也開闊了,主動性變高了,學習物理的興趣也自然調動起來了。

但在顯示物體微小形變時,只使用了讓學生站在桌面上,桌面發生彈性形變,沒有使用將微小的形變放大處理,使學生沒有學到一種處理問題的方法。以後有待改進。

《彈力》教學反思7

1、對學生的回答還有練習時的點評過於着急,沒有聽聽其他學生的見解。比如,在課堂中我提出了這樣的一個問題:

師:在我們身邊,有沒有對彈力的應用呢?老師這裏有個拉力器,現在我們請兩位同學上來拉一拉好不好?根據兩位同學的表演,同學們有什麼發現?

生:A的力氣大些?

師:你爲什麼有這樣的結論呢?

在我追問原因。她沒有說出原因,在我的引導下她的回答也不夠準確。然後我就急於給出正確的原因。“彈簧伸長得越多,該同學的力氣就越大。”

2、在學生講題的過程中,只注意了學生的解題步驟,而且在學生講解的基礎上自己把解題要點又重述了一遍。其實這樣既沒有使學生思維得到鍛鍊,自己在重複的過程中把時間也浪費了。

3、沒有適時的發揮交互的作用。記得在學生求解一道“彈簧的彈性形變與外力有什麼關係?”的題目時,我設計了發散性的問題,這樣的問題發揮的空間比較大。在我巡視的過程中看到程度好的學生,很快就求得了很多的物理量,而且方法迥異,而程度差的學生有的只解出了一個物理量有的甚至一個物理量都沒有求出來。

  改進措施:

1、把某個學生解決不了的問題轉拋給其他學生,聽聽別的學生的意見。這樣既把問題解決了,又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度和積極性,也鍛鍊了學生的能力。

2、在平時訓練的過程中就注意引導學生,放手讓學生大膽的.去發表自己的看法,訓練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這樣既使學生的能力得到了鍛鍊,自己又可以把重述的時間節省下來。

3、抓住時機發揮兵交兵的作用。鼓勵學生:同桌倆討論,或者前後四人一組討論,讓好學生幫助差學生。這樣好學生得到了展示自己的機會,而差學生也學到了知識。也免去了老師照顧不到的問題,達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彈力》教學反思8

教學不僅是要讓學生掌握知識,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培養和訓練他們的各種能力,培養和引導他們正確的思維意識以及人生觀和價值觀。

聯繫本節內容,在教學上應在如下幾方面下功夫:

第一,教學觀念必須轉變。過去,我們強調教師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作用,今天我們更注重教師的引導和服務意識,要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本節課,力求爲學生提供各種情景、資料及材料,讓學生能夠觀察、思考和體會,力求把課堂還給學生。

第二,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生的學習能力包括觀察、思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對問題進行合理的猜想和假設的能力;直覺的判斷力;觀察推理的能力和收集證據、對數據進行分析處理的能力;對解決問題的創新意識、交流合作,對問題的質疑和反思方面的能力等。當然能力的培養不能一蹴而就,要逐步進行,要有側重點,要分階段進行。

本節內容應着重於培養學生觀察思考能力。要注意觀察彈性形變,體會彈力的存在;其次,本節內容還要注意初步培養學生分析處理數據的能力,如對彈簧的彈力與伸長的關係,要初步學會用圖象法分析處理數據,得出彈力與伸長量的關係。

第三,要注重培養學生對科學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學目標上,要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體會科學的觀察和了解形變的有趣現象,感受自然界的奧祕。本節內容,要讓學生理解經過光學放大來觀察微小形變的科學方法,激發學生利用科學方法探究物理問題。

《彈力》教學反思9

《彈力》是力學的核心內容之一,在整個高中物理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是以後正確進行受力分析的基礎。其重點是彈力產生的原因及彈力的方向,難點是常見的彈力方向的確定。教材從物體的明顯形變引入,繼而通過放大的思想演示“微小形變”的過程中,用實例引出了形變、彈性形變和彈力的概念。並通過研究形變來探究彈力產生的原因、彈力的方向和作用點,探究支持力、壓力和繩子的拉力這幾種彈力產生的原因和方向。對於胡克定律的教學,要先讓學生親身經歷體驗,然後引導學生設計實驗“探索彈力的大小與形變量大小之間的關係”,這種先從感性認識出發,上升到理性認識,再通過實驗檢驗並進行具體運用的研究辦法十分重要。

  上完這一節課,回顧一下,有以下幾點值得思考:

1 .加強和改進實驗教學,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以前上彈力時,我用彈簧和橡皮泥在課堂上演示,然後得出彈性形變和範性形變,雖然也感覺學生理解了,可就是覺的課堂缺少了活躍,缺少了學生的參與,顯得教學是單向的。

這一次上課,我先演示,再準備了彈簧,導線,橡皮筋,橡皮泥,紙片,讓學生動手實驗,學生的積極性一下調動起來了,忙的熱火朝天,在親自體驗中發現了各種物體的受力時和撤掉力後的變化情況,對於自己的>收穫也很樂意表達出來。尤其是增加了一個男同學和女同學比賽的環節,一個個踊躍舉手,大膽發言,將彈性形變和範性形變聯繫上了生活。在使用拉力器研究彈力的大小和方向時,學生們熱情高漲,在這樣的學習情景下,知識的獲取效率是最高的。通過一些小實驗,課堂氛圍活躍了,學生的思維也開闊了,主動性變高了,學習物理的興趣也自然調動起來了。

但在顯示物體微小形變時,只使用了讓學生站在桌面上,桌面發生彈性形變,沒有使用將微小的形變放大處理,使學生沒有學到一種處理問題的方法。以後有待改進。

實驗過程是學生積極觀察、思考和探索的過程。通過實驗,模擬物理知識發現的過程,讓學生受到物理思想方法的教育。通過趣味、新奇的物理實驗,激發學生髮好奇心理,從而激發他們的思索的慾望。本課中設計了多個學生實驗,演示實驗和自主探究實驗,將原本較爲抽象、枯燥的思維活動轉化爲生動活潑、興趣昂然的學習體驗,讓學生在以小課題研究爲載體的研究性活動中,獲得了知識、能力和情感方面的提升和發展。

2 .巧妙設置問題,將課堂引向深入

教師的課堂提問是將知識引向深入的重要渠道,從引入新課到課後小結,盡力設計適當的問題。創造物理情境,進行有意識的引導,點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在本課的教學中,有幾個關鍵性的設問對課堂內容的展開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如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彈簧和橡皮泥的形變有什麼不同之處:堅硬的物體會發生形變嗎?如何觀察桌子的微小形變?彈簧的勁度係數與哪些因素有關等。

3 .學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能力的培養

教學設計充分注重對生活的挖掘,積極貫徹新課程“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理念,也充分地注意從學生身邊或社會實踐活動中選取典型的素材,緊密結合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使抽象的物理概念變成生動形象的認知對象,從而有效地降低了學習的難度。課堂教學中,由於學生自主探究的時間較難駕馭。因此,這節課的授課中在時間的調控上顯得尤爲重要,對教師的課堂駕馭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彈力》教學反思10

我總體感覺這節課的教學設計基本落實到位,學生參與較積極,教學互動較好,基本達成了教學目標,發揮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全面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能力。

課堂上,我注重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以學生爲主體,儘可能地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與老師互動,用課件顯示微小形變實驗,讓同學們感受形變無處不在,然後提問光點位置發生變化說明什麼?還播放了弓箭、蹦牀、撐杆跳等視頻,力圖從生活實踐引入,能激起學生的興趣,從而達到效果,果然,學生覺得非常有趣,而且視頻非常精彩,使得學生注意力迅速轉到課堂上來,於是我從這一實際提問,學生們非常積極、踊躍,齊聲回答問題。這樣,我花很少時間就引入了課題。

在課堂教學中,我更多采取逐步提問法,並注意與學生的交流思想,如在顯示微小形變的實驗中,我設計的問題是:1、你們看到了什麼現象?2、這種現象說明了什麼?

本節課的重點是彈力的方向,在講述彈力的方向時,我先讓學生做幾道關於彈力方向的練習題,然後,讓幾個學生到講臺上解題,這樣,我能很好地針對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掌握情況做出正確的教學策略,先讓學生說說自己的看法,然後針對學生各方面的看法,進行評講,使學生的印象變得非常深刻,掌握程度得到提高。

當然這節課也有很多不盡人意的地方, 如當學生遇到困難的時候我可以先演示再讓學生去實驗,而不是提示他們,儘量再講得少一點,把課堂留給學生,真正做到放手讓學生大膽的嘗試!

還有感到時間的短缺,所以這節課上感到有點緊。一是趕時間,怕來不及,二是公開課上的少,心情也緊張,就沒有平時上課得放得開。以至上完課後自己也感到有一種像上課用的彈簧一樣鬆勁的感覺。

再有課前想多設計一些幻燈片,放置一些有趣的圖片、現象,最後反而有種被牽絆的感覺,一是老師控制的局面多了反而讓學生缺少了充分展示自我的時間,二是使自己被困在電腦的鼠標前,走不近學生。

總結完這一堂課,我深深地感到新課改不僅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也改變了老師的教學方式,老師的角色已變成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引導者。教學不僅要讓學生掌握知識,而且要讓學生掌握運用知識的科學方法,不僅要注重科學知識的學習,而且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以及科學的精神和創新能力,讓學生在參與中體驗,在創新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