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文言文 > 關於課外文言文閱讀指導說課稿

關於課外文言文閱讀指導說課稿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08W 次

一、背景分析

關於課外文言文閱讀指導說課稿

(一)考命題分析

本節課教學指向性非常明確,就是指導學生進行課外文言文閱讀備考複習。陝西省文言文考查的範圍是課外語段。但分析近幾年考題及聽取專家的交流報告後就會發現這樣的事實:命題旗幟鮮明地呈現出以課外考查課內的原則。目的在於加強對學生遷移能力和翻譯能力的考查。此外,在所有的閱讀試題的設計中,強調對學生整體感知能力的考察。

(二)《中考說明》分析

《中考說明》中關於文言文閱讀要求如下:

(1)藉助工具書正確誦讀並讀懂淺易的文言文。

(2)能準確劃分古詩文語句的朗讀節奏。

(3)掌握常見常用文言實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4)用現代漢語翻譯文言文中的重要句子。

從《中考說明》的要求不難看出它重在以能力立意。第一條要求學生具備使用工具書的能力。第二條要求學生具備正確誦讀文言文的能力。第三條要求掌握常見見常用文言實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對於“掌握”有兩點理解:一、積累重點文言實虛詞的用法。二、能對已積累的詞彙進行靈活地遷移來借閱課外語段中的問題。第四條,用現代漢語翻譯文言文中的重要句子。翻譯能力是學習文言文很重要的一個能力。而且是文言文閱讀中必考的一項能力。

通過對中考試題與中考說明的研究分析,得出一個結論:文言文複習要以對學生方法的傳授能力的培養爲核心。那麼,學生的實際能力又如何呢?

(三)學情分析

在參加西安市的中考研討會時,有關專家對06年中考試卷答題情況進行反饋分析。有一點是人覺得很遺憾,那就是學生閱讀失分率高,文言文閱讀的失分率最高。憑心而論,文言文閱讀實際上是閱讀當中最好掌控、最易得分的部分。爲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差異呢?核心點在於學生遷移能力差,翻譯方法沒有掌握。我想,我們應該反思自己的教學。這就給我們一個信號。那就是在文言文備考指導中必須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我們學生的實際情況又如何呢?正是鑑於對06年教訓的反思。在第一輪複習過課本時,我就給學生強調陝西省文言文考查是遵循以課外考查課內的原則,所以就讓學生有一個強烈的意識,考查課外並不等於課本可以忽略。恰恰相反,必須得高度重視課本,高度重視對課內重點文言實虛詞的積累。因此,我們對課本紮實地過了一遍。學生的積累比較到位,文言文的語感也大大增強。但具體到課外文言文的閱讀,學生還是有一定的畏懼心理。用課內積累解決課外問題不是那麼自如,這就需要我們對學生進行方法方面的指導。

二、目標設定

通過上述背景分析,又鑑於本節課是課外文言文閱讀指導的第一節課。因此,我們有一個明確的定位:一,幫助學生建立起閱讀文言文的信心。二、教給學生文言文閱讀的規律、方法。在這樣的定位後,制定了本節課的三個學習目標:1、反覆誦讀,整體感知並講述文意。2、通過遷移法掌握積累文中重點虛詞“以”4個實詞(伐 趨 向 反 )3、通過翻譯方法的指導學會翻譯重點文言句子。抓住了文言文閱讀的三個重點:重誦讀感知、重積累、重翻譯。突出了三個能力的培訓:概括能力、遷移能力、運用翻譯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課堂結構設計

依據文言文教學特點,又結合課外文言文閱讀指導備考的`目的。對課堂整體結構做了如下設計:一、引導學生學習《中考說明》,學習本課目標,做到心中有數。二、詳細地講解一篇,教會學生方法,當堂訓練一篇,及時鞏固、及時反饋。三、在講解第一篇時先通過誦讀整體感知講述大意,再通過對字詞的推敲、句子的翻譯從局部細微處對進行探究,最後又迴歸到對整體進行深入理解。這符合文言文教學從整體到局部再到整體這樣的認知規律。

四、媒體設計

多媒體設計簡單實在,完全是在起輔助作用。只展示了《中考說明》的要求和本課學習目標。達到了省時直觀的目的。

五、教學過程設計

在備課過程中圍繞目標精選了兩篇課外語段。在設題上很有針對性。在研讀選文一的過程中通過學生範讀來檢測預習中誦讀情況,通過自讀講述大意完成了目標一。同時,訓練了學生的概括能力。通過對習題2文言實詞的解釋,引導學生通過探究的方式學會了遷移法,並積累了4個文言實詞,也通過實踐激發了學生積累課內重點詞彙的意識,緩解了學生對文言文的畏懼心理,完成了目標2。通過對習題3的點析,引導學生把握翻譯題的命題規律,並指導學生靈活運用翻譯方法去準確翻譯句子。同時,和學生一起歸納整理了重點虛詞“以”的用法。完成了目標三。在上面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多角度多層次探究文意,啓發了學生思維,並滲透引導學生一分爲二的看問題這樣的哲學方法。習題1、2體現了語文學科工具性的特點。到習題3就水到渠成地將工具性與人文性結合。學生當堂選文二並由學生講解,達到了當堂訓練,及時地檢測出本堂課指導效果。最後,讓學生課後填寫自我評價反饋表,達到了進一步瞭解學情的目的。明確了下一步訓練指導的針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