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文言文 > 元史王都中傳文言文翻譯

元史王都中傳文言文翻譯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7W 次

《元史》是系統記載元朝興亡過程的一部紀傳體斷代史,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於元史王都中傳文言文翻譯,歡迎閱讀。

元史王都中傳文言文翻譯

元史·王都中傳

原文

王都中,字元俞,福之福寧州人。父積翁爲國信使,宣諭日本,遇害於海上。都中生三歲,從其母葉訴闕下,世祖閔焉,給驛券,俾南還,賜平江田八千畝、宅一區。已而世祖追念其父功,特授都平江路總管府治中,時年甫十七。僚吏見其年少,頗易之。都中遇事剖析,動中肯綮,皆愕眙不敢欺。崑山有詭易官田者,事覺,而八年不決,都中爲披故牘,洞見底裏,其人乃伏辜。吳江學舍久壞不治,而郡守闕,都中曰:“聖人之道,人所共由,何獨守得爲乎?”乃首募大家,合錢新其禮殿。秩滿,改郴州路總管。郴居楚上流,溪洞徭獠往來民間,憚其強猾,莫敢與相貿易。都中煦之以恩,懾之以威,乃皆悅服。郴民染於蠻俗,喜鬥爭,都中乃大治學舍,作籩豆簠簋、笙磬琴瑟之屬,使其民識先王禮樂之器,延宿儒教學其中,以義理開曉之,俗爲之變。遷饒州路總管。年飢,米價翔踊。官倉之米,定其價爲三等,都中於下等價減十之二,使民就糴。父老或以兩岐之麥六穗之禾爲獻都中曰此聖主之嘉瑞非臣下所敢當遂以聞於朝以內憂去郡民生爲立祠服闋,除海北海南道肅政廉訪使。中書省臣奏國計莫重於鹽策。乃如前除鹽亭竈戶,三年一比附推排,世祖舊制也。任事者恐斂怨,久不舉行。都中曰:“爲臣子者,使皆避謫,何以集事?”乃遍歷三十四場,驗其物力高下,以損益之,役既平而課亦足,公私便之。以疾致仕,至正元年卒。贈昭文館大學士,諡清獻。都中歷仕四十餘年,所至政譽輒暴著,雖古循吏無以尚之。又其清白之操,得於家傳,所賜田宅之外,廩祿悉以給族姻之貧者,人尤以是多之。幼留京師,及拜許衡,即知所趨向。中年尤致力於根本之學,有詩集三卷。

(選自《元史·列傳七十一》)

譯文

王都中字元俞,是福建福寧州人。父名王積翁,任國信使,到日本去宣諭,在海上遇害。在都中七歲時,隨其母到朝廷陳述其父往日本在海上遇害之事,世祖非常同情,給旅費讓他們回南方,並賜平江田八千畝、住宅一所。不久世祖又感念其父功績,特授王都中平江路總管府治中,此時都中年僅十七歲。同僚中因他年輕,很是輕視他。都中在遇到事情都進行分析,動輒抓住要害,因此,僚屬感到驚愕,不敢欺騙他。崑山有用欺騙手段買賣官田的,事情暴露,然而八年沒有裁斷。都中爲此閱讀以往文書檔案,查清楚事情真相,那些人才服罪。吳江學校房屋破敗很久未修理,而郡守缺任,都中說:“聖人之道,大家遵守,爲何只有一個郡守能做?”於是首先就是向豪富之家募捐,籌錢新修了典禮殿堂。到任期滿後,改任郴州路總管。郴州位於楚之上流,奚谷洞徭獠往來於民間,郴州百姓懼其強悍、狡猾,不敢與他們進行貿易,王都中愛護他們,施以恩澤,用威嚴震懾他們,於是徭獠都心悅誠服。郴州百姓受蠻人風俗影響,喜爭鬥,都中於是大建學舍,陳列籩豆簠簋,演奏笙磬琴瑟,教民學習古代先王的禮樂,並請宿儒進行教育,用義理開導他們,終於使他們的風俗有了改變。調任饒州路總管。遇饑荒,米價飛漲,官倉之米,分三等價,都中以下等米價減十分之二,讓老百姓前去購買。父老們有人把兩穗的麥子、六穗的稻子獻給他,都中說“:這就是聖主的福兆,我不敢當。”就將此事奏於朝廷。因母喪離職,百姓爲他立生祠紀念。服喪期滿,官拜海北海南道肅政廉訪使。中書省臣上奏國民生計莫重於鹽。於是按照舊制設鹽亭竈戶,三年比一次,排定名次,這是世祖時的舊制。擔任此事的人怕遭怨,很久都未進行。都中說:“當臣子的,假如都怕被指責,怎能做成一件事情?”於是走遍了三十四個鹽場,檢查其生產能力之高低,來決定減稅或是增稅,既完成了任務,課稅也豐富了,公私對此感到有利。因身體有疾辭官回家,至正元年逝世。追贈昭文館大學士,諡號清獻。都中任官職四十餘年,所到之處,政績都極其顯著,而治理郡縣的業績,即使是古代遵守理法的官吏也沒有比他更好的`。而他清白的情操,則是得自家傳,除皇帝所賜予的田產和住宅外,朝廷分給的糧食和俸祿全都分給同族和親戚中貧困的人,人們因此更加稱讚他。幼年留於京師,待到拜許衡爲師,就確立了自己的人生志向。中年時期,更致力於根本之學,著三卷詩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