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詩詞名句 > 詩詞教學反思

詩詞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W 次

作爲一位優秀的老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反思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詩詞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詩詞教學反思

詩詞教學反思1

這首送別詩以事件命題,前兩句寫事,後兩句借景抒情,比較好理解。所以,我採用多讀多想,想象畫面,理解詩意的方法。讓學生把各自理解的詩句組合起來,成爲對整首詩的理解,就像拼圖一樣拼出完整的畫面。

學生在反覆自瀆的基礎上,開始表達自己看到的.畫面。

xxx說:“唯見長江天際流”意思是xxxxxxxxxxxx“只見長江向天邊流去。”唯,只。天際,天邊。我說:對。我讓學生隨手做了筆記。再讀理解想象其他三句的畫面。

xxx說:“孤帆遠影碧空盡,”盡是盡頭。碧空是藍天。封偉思說:孤帆,一隻孤單的帆船,遠影,我啓發全班同學想:孤帆遠去,江面上會看見船的什麼?xxxxxxxxxxxxxxx影子。連起來說這句詩意思是xxxxxxxxxx“一隻孤單的帆船連同它的影子,消失在了藍天的盡頭。”

xxx接着說:“平明送客楚山孤”客,指老朋友辛漸。孤,詩人很孤獨。我補充:平明,指早晨。連起來,是說xxxxxxxxxxxxxx“早晨,送走老朋友,覺得楚山和自己都很孤獨。”

xxx站起來說:“寒雨連江夜入吳”寒雨,雨很寒冷,是秋天的雨。江,長江。我補充說:連江。秋雨灌滿了長江。夜,黑夜。如,來到。連起來是說xxxxxxxxxxx“在秋雨綿綿的黑夜,我趕到吳地送別老朋友。”

詩詞教學反思2

1、我知道了備課時要明確自己教學的重點,要重難點突出,設計的教學內容不宜太多,要做到精。

2、每個環節的設計都要明確自己究竟是要達到怎樣的目的,思考讓學生做這個任務究竟是爲了什麼。

3、教學過程中的`每個環節不是單獨存在的,而是彼此促進。

4、課件製作要符合教學,字不能過小,還要做到精美。

5、老師給學生布置的任務,要考慮學情,要思考學生能否完成老師所佈置的任務。

6、板書應在和學生互動時或者老師總結時板書,不能爲板書而板書。

詩詞教學反思3

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教材在最後一組——“綜合性學習”後面,安排了10首古詩詞背誦,包括7首古詩和3首詞。

本冊是全套教材的最後一冊,前面十一冊教材中,學生已經學習了一定數量的古詩詞,掌握了一些瞭解古詩詞大意的基本方法。教學這10首古詩詞,我不像以前教學古詩詞那樣詳細講解,而是讓那些學有餘力的帶動其他同學一起學習,瞭解大意,背誦古詩,複習古詩並能積累運用。教學這部分,有收穫也有失落:

一、是提高了自學能力。學生根據拼音和工具書,熟讀了10首古詩詞,利用每首古詩詞下面的註釋大體瞭解意思,不懂的地方可以藉助其他工具書,還可以請教老師家長和同學;通過反覆的讀背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二、是給了學生一個交流開放的課堂。“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我們要還給學生一個“交流”的課堂,實現“文本對話”、“師生交流”和“生生交流”。還要給學生一個“開放的課堂”。讓孩子去“展示自己”。在展示課上,全班同學交流了10首古詩詞的大意,介紹了時代背景和作者,講述關於10首古詩詞的逸聞或故事,如:曹植的故事,于謙的`故事,鄭燮的故事等。還初步對古詩進行了分類。

三、是注重實踐,根據分類的古詩去積累以前學過的古詩,提高學生的板塊意識。根據10首古詩詞進行分類,如送別詩──《芙蓉樓送辛漸》《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引領學生背誦了《送元二使安西》《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詠物言志詩──《石灰吟》《竹石》,《詠鵝》《詠柳》《墨梅》;寫景詩──《鳥鳴澗》《江畔獨步尋花》,引領學生背誦《登鸛雀樓》《望廬山瀑布》《絕句》等,使學生們瞭解到了更多同類的古詩,而且無形中又積累了許多古代詩歌。

四、是加強古詩運用,結合xxxx學年第二學期天河區六年級語文期末複習冊中的積累運用部分進行練習。學生更進一步瞭解了詩中不僅油水、山、鳥……還有春夏秋冬……,並能在具體的語境中加於運用。

但在教學中,我明顯地感覺到部分學生的依賴性,讓同學老師牽着鼻子走,缺乏自我學習自我總結和自我積累能力,學習效果不佳。

詩詞教學反思4

本課的三首古詩詞在內容上是有聯繫的.,都是寫童年生活的。在教學三首古詩詞時,我首先讓學生把每首詩詞讀正確、讀流利,從整體上對詩詞的內容有大概的瞭解。

然後結合註釋,通過學生自學和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理解每句詩詞的意思,進而理解整首詩詞的意思,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後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詩詞,背誦詩詞。

詩詞教學反思5

《古詩詞三首》是一篇精讀課文。本課包括兩首詩《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一首詞《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宿建德江》與《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通過對月夜景色的描寫,前者表達了詩人濃濃的思鄉之情,而後者則表達了作者對豐收之年的喜悅和對農村生活的熱愛。《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每一行詩都是一幅畫,爲我們展現了反差非常大的天氣下的美麗的畫面,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讚歎和熱愛之情。

一、教學效果

這一節課上下來,感覺還不錯,有以下幾點與大家一起交流:

1、《語文課程標準》五、六年級詩歌學習的目標是:“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因此,我在指導學生理解詩意的環節中,我採用的是常規的教法,依照常規步驟:(1)初讀詩歌,感知內容;

(2)大家輕聲地讀一讀詩,讀準字音,並結合重點詞的意思想想這首詩的意思;

(3)指名讀,正音;

(4)說說詩歌大致的意思。通過這個環節,讓學生基礎砸實。

2、在基礎良好的掌握下,我在教學過程中,緊抓關鍵詞語引領學生不斷猜想,推想,想象作者當時的心境,引領着孩子們在古詩詞的'意境中賞析,體會,把玩,領悟,而孩子們也以投入的精神和積累的知識與老師交流,切磋,互動,就是在這切磋互動中,孩子們不斷深入詩人的內心世界,豐富了情感,與詩人共鳴。

3、我在引導學生體會詩詞所抒發的情感的基礎上,再通過聽泛讀和引領學生整體誦讀古詩,使學生的情感迴歸到詩的本體上來。比如《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中通過對詩中景物的描寫,讓學生體會到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4、本課教學環節中安排了“小練筆”,讓學生將本課古詩詞任選一首改寫成小短文。孩子們的興趣十分高。想象也比較豐富有趣。本課的二詩一詞同學們都有選擇習作。習作效果很好。以往我有時教學時間緊常常忽視這種小練筆,而今看來着實是個失誤。往往這種小練筆更能提高孩子們的語文素養,激發他們學習語文、運用祖國文字表達自己的感情。這篇小練筆我佈置孩子們寫在小作文中。我準備進一步引領孩子們去欣賞品評更多的名作,讓他們充分享受創作的快樂!

二、成功之處

在教學這一課的時候,我覺得自己還是比較成功的,現在把成功的幾方面總結如下:

1、很好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學習一首古詩,必須理解了詩意才能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古詩可以通過文中的註釋以及插圖,並加上合理的想象就可以大致地理解古詩了。我在教學過程中先引導孩子按照上述方法學習了《宿建德江》後,接下來放手孩子們學習了《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和《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並且讓孩子們用自己的話將《宿建德江》改編爲了一個小故事,並讓孩子們暢所欲言學習了古詩詞後對作者借詩詞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的理解,教學過程相當順利。孩子們在理解了詩意後,能有感情地朗讀詩詞,並且在當堂就背誦會了詩詞。

2、引導學生通過比較本課中的詩詞,體會作者表達感情的不同,以及作者不一樣的心境。《宿建德江》和《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都寫了月夜的景色,表達的情感卻不一樣。

三、不足之處

雖然這一課的學習中,有成功的地方,但教學永遠都是有缺憾的。在本課中,課堂容量很大,學生們學習的自主權受到牽制,爲了節省時間,提高效率,課堂上多次出現教師牽着學生走的現象,整個課堂教學基本是按照教師的預設在順利進行,缺乏精彩生動的課堂生成效應。

四、改進措施

今後在教學當中,我應該注意,遵循課標中以學生爲主的目標,精心備課,合理安排,把課堂還給學生,自己做一個課堂的掌控人,做到對課堂收放自如,而不是一味地牽着學生走。

詩詞教學反思6

文本價值與單元價值:

李白詩歌多涉及酒與月,酒是李白抒發內心苦悶,追求精神自由之物;而月往往成爲李白的豐富情感的有形寄託,同時也成爲李白超凡脫俗飄逸灑脫的人格形象的象徵。因此,欣賞李白詩歌,感受李白的內心情感,認識李白的人格形象,酒與月是重要的切入口。《月下獨酌》恰恰是李白借酒與月抒發內心情感的名篇,在“李白詩二首”這一章節中,在學習完了《送友人》之後,讓學生理解酒與月之於李白的意義,通過酒與月走進李白的內心世界,有助於學生更深刻的理解李白這位浪漫主義詩人。

李白詩歌的另一大特點是在創作上極具浪漫主義色彩,令人咋舌的誇張和叫人拍案叫絕的想象尤其是李白詩歌突出的藝術特點。《月下獨酌》這首詩中“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即是這種豐富想象的典型代表。在學習過程中,應當着重引導學生了解李白善於想象和誇張的浪漫主義藝術風格。

學情分析:

六年級學生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因此在學習李白詩歌的過程中,可以着重引導學生就《月下獨酌》中出現的明月與影子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想象當時的情景與可能出現的情節,讓孩子豐富的想象力與李白的奇思妙想產生共鳴。

六年級的學生人生經歷較少,很難理解懷才不遇的情感,因此很難深入走進詩人的`內心。因此,教學過程中對於李白“賜金放還”的背景只要做簡單的介紹,使學生有所瞭解即可,重點可以放在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切身體驗,去感受一種更普遍意義上的內心彷徨與孤獨。

教學目標:

1、複習李白的文學常識,知道李白的生平經歷。

2、通過朗讀品味詩歌意境,感受詩人抒發的深刻的孤獨和苦悶。

3、感知詩人的浪漫主義詩歌風格以及詩人飄逸豪放的個性特點。

教後反思:

李白詩歌顯著的藝術特色是誇張與想象,而這與六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是相契合的。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將更多的時間放在引導學生感受詩人當時孤獨苦悶的情感,並在此基礎上圍繞明月與影子展開自己的想象。再讓學生將自己的想象與詩人的想象做比較。這樣可以更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創作慾望,也能夠使學生對李白詩歌的藝術表現手法有更加深刻的認識。

《月下獨酌》的關鍵字是“獨”,無論“月下”還是“酌”,都是圍繞“獨”字展開的。因此,教學上可以緊緊扣住“獨”字,以“獨”爲線索展開教學。在《月下獨酌》中,李白的“獨”其實是經歷了一個發展變化最終昇華的過程的。“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李白飲酒的最初願望是派遣心中的“獨”,是無可奈何之獨。“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酒酣之時,李白的心中經歷了“獨”與“不獨”的矛盾鬥爭,李白爲何感到矛盾糾結?理清這點,詩歌的整體思想感情就清晰了。最終“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李白最終選擇與明月相約,實則是主動選擇了一種孤獨的精神生活。至此,李白內心的孤獨經歷了從“無可奈何之獨”到“精神自覺之獨”的昇華,在這個近乎精神上的自我放逐的思想變化過程中,李白的人格形象也就躍然紙上了。

詩詞教學反思7

一、教材解讀

《泊船瓜洲》《秋思》《長相思》都是膾炙人口、情意綿綿的思鄉詩,都表達了作者對家鄉深深的思戀和熱愛。

《泊船瓜洲》這首詩寫的是詩人停船在瓜州之後,望着僅僅一江之隔的京口,想到離京口並不很遠的南京,不禁勾起了濃濃的思鄉之情。通篇立意亦含蓄悠遠。張籍這首《秋思》,寓情於事,藉助日常生活中一個小小的片斷──寄家書時的思想活動和行動細節,非常真切細膩地表達了客居他鄉之人,對家鄉親人的深切思念。《長相思》這是一首描寫邊塞軍旅途中思鄉寄情的.佳作。

二、設計意圖及不足:

對於古詩教學,我覺得應讓學生多讀古詩,從讀古詩中談出自己對古詩的理解。但我在講古詩詞三首時,讓學生讀的少,學生沒有從古詩中找出重點詞來理解古詩的意境,而對詩人當時寫古詩的背景更理解不透,彈不出自己的感受,讀不出自己的感受。以後再講古詩詞這樣的課文,我會讓學生從中找重點詞、句來表達古詩的意思,表達對古詩的理解,小組討論,談出自己的理解,讀出自己的感受,讓學生激起學習古詩的興趣。

詩詞教學反思8

圍繞我負責的課題,在研究後期我開展了研究性學習活動。可是,這對於學生來說還是比較陌生的,學生有的是好奇心和探求欲,但就是沒有標準和立足點。爲此,我擬定了三個小課題,通過一節指導課對學生的思維和行動進行了激發和引導。特將這堂嘗試課的成功之處作如下展示以求再思索再討論。

一、點燃辯證思維的火把

上課之前,我拋了一個問題:前天課間休息,老師無意中聽到有同學在討論李商隱詩歌的清麗深情,今天我希望藉此機會和大家討論一下他的這種詩風形成的原因。學生很積極,口號式的喊出了社會背景、人文環境、家庭環境、個人特質等因素。於是我把這個話題擴大化,要求學生用事例、事理來強化這種認識。有學生說道,我拿盛唐詩歌的大氣、繁盛來舉例吧。武則天當政時期,駱賓王爲徐敬業作了篇《討武曌檄》。武則天上朝的時候讓別人把這個檄文撕下來念給她聽,當聽到“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何託?”時,她認爲這兩句會對老百姓有非常大的影響力,真是擊中要害了。就遺憾的說,駱賓王這樣的人才,宰相竟然沒有招他入閣,這是宰相之罪啊。這樣的政治環境是寬鬆、平等的。還有開元盛世時,人民生活富足,一斗米只有三文錢,所以經濟是繁榮發的。唐代的留學生也很多還有的通過學習漢文化還入朝爲官了。這些都爲文學的創作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才使得唐代大量的涌現出風格迥異的詩人,從而形成了各樣的詩歌流派。這個學生平時就善於積累和思考,一番言論已經震驚四座,從其他學生的表情裏我看到了孩子們的思維處於“被刺激、被激活”的狀態。這就很水到渠成地邁出了一大步,爲我的課堂預期目標的實現做了有力得奠基。

二、開啓多元化的評價角度

以《長恨歌》爲例,我再次讓學生評價作品的主題。學生提到了“從此君王不早朝”、“春從春遊夜專夜”、“姊妹弟兄皆列土”、“六軍不發無奈何”,讓我們看到了社會矛盾和“安史之亂”爆發的原因。“宛轉蛾眉馬前死”以後,二人的一往情深和忠貞不渝。“君王掩面救不得”、“孤燈挑盡未成眠”、“魂魄不曾來入夢”等又讓人感受到人情感裏的真摯。我很欣慰學生在評價的時候沒有極端的褒貶色彩,這證明他們的思維裏多了些理性經驗。於是我順勢提到李煜和宋徽宗這兩個被貼上“亡國君”標籤的人物。在政治歷史上,他們都是受詬病與批判的,可是在文化上,他們是偉大的貢獻者。王國維說沒有李後主,就沒有宋詞的成就。他變“伶工之詞”爲“士大夫之詞”,給予文學形式一種新的可能性。宋徽宗的收藏、編纂的畫譜影響力都很大,個人創作豐富到了驚人的地步。接着我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感受啓發,學生一致認爲要口下手下留情,從多個角度去看待人或事。就拿歷史文學人物的品評來說,要在對其信息資料大量佔有的情況下,再知人論世、以意逆志。於是我要讓學生參與的研究性學習活動就有了立足點和着眼點。

三、延續理想化的課堂效果

在對學生即將着手的幾個課題進行完引導拓展後,我要求學生高效組合,落到實處,發揮羣策羣力的作用。當即他們就合理組合資源,選定課題,明確細化了各自分工。接下來的幾天我都會關注他們的.進展情況,他們每天都有或多或少的討論以及相關的資料整合,甚至有兩個學生還各自組織了配手兼帶開展了自己一直感興趣並且深入瞭解過的文學人物的研究。更可喜的是這堂課帶給學生的啓發和思考被延伸到了之後的課堂教學中。我在講《中外傳記作品選讀》時,學生能用這種思維去思考問題,去表達見解。

高中生具有一定的獨立思考能力與判斷能力,求知慾強、知識遷移能力強,那麼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就能在較大程度上滿足學生的探求慾望。而這次活動的實施本身就是對我負責的《指導學生進行古典詩詞賞析方法》的研究課題的有力促進與補充。

詩詞教學反思9

在教學本課時,我放手讓學生根據書中和詞語手冊上的註釋,自己弄懂詩句意思,然後比較三首古詩詞,體會其內容上的相似之處,感悟童年生活因環境的各異,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樂。

在寫法上讓學生體會詩與詞的不同,詩結構勻稱,有韻律,讀起來琅琅上口;詞是詩歌的一個種類,句子長短不一,所以也稱“長短句”,古代的詞,都可以伴樂歌唱,詞有詞牌名。在本課的教學中,我還注重學生想象能力的培養。

如《舟過按仁》中“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脫蓑衣臥月明。”這句話寫的是吃飽飯的牧童休息時的情景。把以地爲牀、以天爲帳,飢來即食,困來即眠,無牽無掛,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畫得活靈活現。

教學時讓學生想象:是累了,想躺下來好好地舒展一下身子,還是喜歡月夜的景色,想好好欣賞一下?仰望明亮的月亮,牧童心裏會想些什麼?或者什麼都沒想,就睡着了……圖中插圖中河面上爲什麼起波浪?難道真的用傘作帆能前進?或許是順風順水罷了?

學完本課後,讓學生嘗試着把感興趣的一首詩或詞改寫成一個故事,使詩中的人物更生活化。通過改寫,讓學生走進詩歌,與古代詩人進行心靈對話,領略古代詩歌的深邃意境,認識祖國古代文化的.燦爛悠久,培養學生創造性地運用祖國語言表情達意的能力,幫學生從根本上把握詩詞語言的含蓄凝練性與跳躍性的特點,從另一個角度感悟作品的境界。

詩詞教學反思10

四年級下冊的第一課是《古詩詞三首》,內容以寫景爲主,分別是古詩《獨坐敬亭山》《望洞庭》和詞《憶江南》。因爲學生已初步掌握了“解詩題——知詩人——明詩意——悟詩情”的學習古詩的方法,但在理解詩意時語言表達不夠通順,直譯的比較多,能加入自己理解的同學不多。因此,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點放在培養學生口頭表達能力上,引導每一個學生都參與發言,比一比誰說得更完整,更優美。“悟詩情”是古詩教學的難點,特別是《獨坐敬亭山》和《憶江南》都表達了詩人特定環境中複雜的心情,我計劃指導學生掌握一種新的悟詩情的方法,那就是聯繫時代背景。

教學之後,我感到成功的地方有三點:

一、學生參與率高。因爲我班學生髮展不均衡,兩極分化較明顯,爲了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充分的思考時間,我佈置學生提前預習,要求他們藉助註釋,獨立理解詩意,寫在預習本上。課堂上,學生先四人一組互相交流理解詩句意思,再彙報交流。因爲預習充分,在理解詩意和比較詩與詞的不同時,發言的學生比以前多了,積極性也高了。當我發現學生對“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一句理解有困難時,及時引導,實現了幫助者的角色。

二、時代背景補充及時。在“知詩人”環節,學生介紹了詩人的成就及學過的相關古詩,我則補充寫作背景:李白少年時就博覽羣書,以才聞名天下,很有文采。他寫這首詩時正被權貴迫害,被迫離開長安整整十年,長期流落他鄉,讓李白飽嘗了人間辛酸,世態的炎涼。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寫下了《獨坐敬亭山》這首詩。這段資料的補充拉近了學生與詩人、與作品的距離,幫助他們理解李白當時的孤獨與寂寞,以及李白與敬亭山互爲知己、惜惜相憐之情。

三、賞讀詩詞,想象畫面。古詩詞教學有個“詩中有畫、詩中有情、詩中有詩”的共性規律——這是我執教《憶江南》的努力方向。我的整個設計思路是:瞭解詞的知識,從 “江南好”入手,充分感受描繪江南美景的“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指導學生讀出江南風光的柔美、熱情,讀出這兩個短短的句子所蘊含的對江南風光的`深刻理解與感觸,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江南好”。然後,讓學生通過對作者在江南時的作爲以及之後回洛陽後的生活的簡單瞭解,將“憶江南景”過渡到“憶江南人”,提升詩歌情感,厚重“憶”的意義!

當然,與理想的課堂相比,這節課的教學還有很多不足之處:

一、因爲擔心時間不夠,任務完不成,設計時目標定得比較低,課堂密度不夠。

二、教師在學生彙報時評價激勵不夠,放手不夠,還是自覺不自覺地進入傳授角色,講得多。

三、教師的語言不夠豐富,對學生表達的引領不夠。

四、鼠標控制不靈,影響了教學時間和情緒。

五、課終缺少質疑問難環節。

詩詞教學反思11

這是第一單元的第三課,這三首古詩詞在之前的教材中都有所接觸和學習,本想輕輕鬆鬆就能結束,但實際的課堂上並非如此!

備課時,走進教材就發現,本冊教材拓展的內容非常廣泛,不僅介紹作者生平和寫作背景,還要拓展相關題材,或者是同一作者的古詩詞;同時,對於古詩句中詞語和詩句的意思理解,分析的非常透徹,對於詩人的描寫手法和思想感情也分析的非常到位全面,所以,在教學中,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所以相當於上了一堂新課!並沒有節省下多少課堂時間。

在教學時,我利用課件教給學生學習古詩詞的四個步驟:解詩題,知作者,懂詩意,悟詩情。在課堂上,我通過這樣的四個步驟來學習古詩詞三首,講解分析的比較透徹,同時,讓學生隨聽隨記,做好課堂批註,同時,結合課後思考題進行古詩詞的對比學習,然後再背誦記憶達到能默寫的.程度。

課後反思存在的問題:講解很細緻,所以佔用課時較長;學生作業中存在個別問題;學生對於古詩詞的意思不能準確地用自己的語言來表達。

詩詞教學反思12

陶淵明對於八年級的學生來說並不陌生,但同學們對其思想的高度,對其歷史地位並不十分了解,開課這樣講就是要引起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的興趣。本課教學依舊採用反覆誦讀甚至背誦的方法進行教學,學生通過朗讀,背誦,小組討論交流,互助學習等方式來感受領悟詩歌內涵。橫好的完成了學習目標。

詩詞教學反思13

1 古詩詞三首

一、教材解讀

獨坐敬亭山

1.課文簡說。

這是李白於天寶十二年(公元753年)秋遊安徽省宣州時所作。當年,詩人被迫離開長安已整整十年,世態炎涼,長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飽嘗了人間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詩人通過對敬亭山景象的描寫,抒發了因懷才不遇而產生孤獨寂寞的感情,也正是詩人投身到大自然懷抱,以山爲伴,尋找安慰的真實寫照。全詩的大意是:仰望天空,只見幾隻鳥兒向遠處飛去,直到看不見影子;一片白雲也慢悠悠地越飄越遠,四周一片寂靜。我靜靜凝視着山,覺得山也在看着我,好像在互相交流,彼此總是看不夠。此時此刻,我的心裏似乎只有那座敬亭山了。

2.詞句解析。

(1)“衆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既寫眼前之景,又抒發了孤獨之感:天上幾隻鳥兒高飛遠去,直至無影無蹤;寂寥的長空有一片白雲,卻也不肯停留,慢慢地越飄越遠,似乎世間萬物都厭棄詩人遠離而去。“盡”、“閒”兩個字,把讀者引入一個“靜寂”的境界;在飄忽的白雲消失之後感到特別的清幽平靜。這兩句詩中“動”中有“靜”。無論是“靜”與“動”,都烘托了詩人心靈的孤獨和寂寞。這種生動形象的寫法,暗示了詩人在敬亭山遊覽靜觀之久,表現出他“獨坐”時孤寂的情景,也爲下聯“相看兩不厭”作了鋪墊。

(2)“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運用擬人的手法寫詩人與敬亭山的相知之情。鳥兒飛走了,雲飄遠了。詩人只有靜靜地凝視着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一動不動地看着詩人。此刻詩人十分動情,世上大概只有它還願和我做伴吧,真是難得一知己!“相看兩不厭”,表達了詩人與敬亭山之間的互爲知己的感情。“相”“兩”二字同義重複,把詩人與敬亭山緊緊聯繫在一起,表現出一種惜惜相憐的感情。結句中“只有”兩字也是經過提煉的,突出了詩人對敬亭山的喜愛。

望 洞 庭

1.課文簡說。

詩人以輕快的筆觸,勾勒出一幅優美的洞庭湖秋月圖。

明月當空的夜晚,詩人經過洞庭湖,記下所見的景象。故名爲“望洞庭”。全詩的大意是:湖光秋月互相輝映,顯得多麼和諧,平靜潭水無風,如一面沒經過打磨的迷濛的銅鏡,那月下洞庭湖裏蒼翠的君山,從遠處看,就好像在白銀盤裏盛放着的一枚青螺。

2.詞句解析。

(1)“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總寫洞庭湖的秋色。在月光皎潔的秋夜,洞庭湖的波光和皎潔的月光互爲映襯,顯得那麼和諧、寧靜。在月光的映照下,無風的洞庭湖平靜得像一面沒有打磨過的鏡子,朦朧中帶着一種寧靜、柔和的美。洞庭湖其實面積很大,方圓數百里。說“潭面”,是作者有意把很大的洞庭湖說成是小小的水潭,意味着作者十分廣闊的胸懷。

(2)“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裏一青螺。”詩人以奇特的想象,確切的比喻,描繪洞庭湖的山水。先寫從遠處看洞庭湖的山光水色;再把洞庭湖的水色比喻成“銀白色的盤子”將洞庭湖中的羣山比喻成一隻小小的“青螺”。銀白色的盤子裏擺放一隻小小的青螺,顯得小巧玲瓏,十分精緻,又和月光籠罩下的湖水、山色相稱。也是對上一句作的補充說明。

宋人黃庭堅《雨中登岳陽樓望羣山》中的“可惜不當湖水面,銀山堆裏看青山”,便是從這兩句中脫化而出。

憶 江 南

1.課文簡說。

這首詞是白居易離開杭州,回到洛陽以後懷念杭州時寫了三首《憶江南》中的第一首。“憶江南”,詞牌名。詞的內容也是回憶江南。白居易曾經當過杭州刺史。詞中所回憶的是詩人曾經觀光遊覽當地風景時所留下的印象。

課文選了其中第一首,原題下的另兩首是:

其一

江南憶,最憶是杭州。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何日更重遊。

其二

江南憶,其次憶吳宮。吳酒一杯春竹葉,吳娃雙舞醉芙蓉。早晚復相逢。

2.詞句解析。

(1)“江南好”這是詩人對江南春天的讚美。“風景舊曾諳。”“舊”:從前,指詩人年輕時遊過杭州。“曾”:曾經。“諳”:熟悉。我對江南的美麗風景曾經是多麼的熟悉,多麼的瞭解。

(2)“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春回大地的時候,百花盛開,每當太陽從東方升起,陽光普照大地,遍地開放的鮮花更加豔麗,春光水碧,綠波粼粼,由於紅日映照,所以紅花更紅,像燃燒的火焰;由於江花紅,所以江水更顯得碧綠,“藍”字,形容春水深碧的'美好景象。

(3)“能不憶江南?”江南的這種風光在洛陽是看不到的,所以詞的結尾用反問句說,江南的風景這樣美好,能不讓人回憶嗎?

選編這三首古詩詞的目的,是使學生通過對詩詞的誦讀和欣賞,感受南方自然風光之美。體驗詩人的思想感情,同時積累古詩詞名句,增強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之情,增加文化積澱。

本文的教學重點應放在品味詩句,指導背誦,積累語言上。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體會江南山水的特點,激發愛美的情趣。

二、教學目標

1.認識2個生字,會寫5個生字。能正確讀寫“洞庭、江南”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三首古詩詞,默寫《獨坐敬亭山》《望洞庭》。

3.學習通過看註解,邊讀邊想象畫面等方法,感知詩詞大意,用自己的話說說詩句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薰陶。

三、教學建議

1.三首古詩詞可以按先後順序分別進行教學,也可以把三首詩詞進行比較教學。教學的程序可按照運用插圖和教師的導語帶入詩的意境—理解詞句、想象畫面—吟誦詩詞、體驗詩情來進行。

2.引導學生理解詞語的意思時,可先放手讓學生憑藉課文中的註釋,聯繫上下文進行嘗試學習,讓學生說說詞語的大概意思,理解句意是難點,教學時可要求學生把初步理解的詞語放進句子去試着講講句子的意思。在學生講述的過程中教師要作如下點撥:

《獨坐敬亭山》中的“閒”,是“悠閒”的意思,在說句子的意思時,要作詞序的調整。即“一片白雲悠閒地飄去”。“厭”的註釋是“滿足”。在說句的時候要進行適當的變通,如:我看着山,山也看着我,互相都看不夠。《望洞庭》中的“鏡未磨”。要讓學生知道古代的鏡子是用銅製做的,鏡表面需要經過打磨。《憶江南》中的“舊曾諳”要交待詩人的生活背景和再引導學生查字詞典幫助理解。

在理解詞句意思時,應鼓勵學生質疑,形成師生之間互相對話的氛圍。

3.在理解句意的基礎上,通過創設情境,說說全詩的大意。如用第一人稱來說,用角色對話的形式說,根據提供的畫面來說,形成寬鬆的、相互交流環境。在學生說的過程中,要關注他們的語言質量,看是否把詩意理解正確,語言是不是連貫等。

4.重視詩詞的朗讀指導。採用多種形式訓練學生誦讀。避免單純的朗讀技巧指導,要緊密聯繫詩詞的內容和體驗作者的思想感情,啓發學生思考。把握每首詩的感情基調。如《獨坐敬亭山》,圍繞着“靜”來寫,朗讀時注意語調輕緩,節奏要緩慢;通過朗讀,表達詩人如找到了知己似的一種輕鬆感。《憶江南》,以飽含深情的回憶之情朗誦。

5.在理解詩意時,要引導學生運用形象思維,根據詩句的意思,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和以往學過的有關課文,開展合理的想象,或用自己的語言加以描述,或通過畫畫等活動方式,體會詩句所表達的意境,不要停留在簡單的意譯層面上。

6.鼓勵學生在課外蒐集有關山水風光的古詩詞或名句,並啓發學生在說話和習作時加以引用,提高語言表達的品位。

7.如採用三首詩詞比較教學,可以在基本疏通詞句意思的基礎上,抓住詩人不同時間所見景物和景物的特點,以及詩人當時思想情感等方面作相互比較;對詩和詞的形式上作些對比。還可以運用不同的音樂作配音朗誦,藉以體會詩人當時的不同心境。

8.教學本組生字,要引導學生自學生字,通過和聯繫上下文理解字的意思,然後教師在班上檢查。注意“諳”讀ān,不要讀成yīn;“亭”字下面不要寫成“子”;“庭”字中“壬”下面的一橫要短。

四、相關鏈接

劉禹錫(772—842) ?? ??字夢得,洛陽(今河南洛陽市)人。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劉禹錫的詩以律、絕爲工,格調高亢,意向簡括,氣骨桀驁;樂府小章尤爲著名。他與柳宗元、白居易交遊、唱和,並稱爲“劉柳”與“劉白”。白居易稱他爲“詩豪”,清人王夫之稱他爲“小詩之聖”。

敬亭山 古名昭亭山,又名查山。在安徽省宣州市北5公里,山高286米。原有翠雲庵、廣教寺、穿雲亭、丹梯亭、額珠樓、太白樓等古蹟,今已無存。諸勝蹟中僅有山南麓之雙塔與古昭亭石坊。自南北朝時,南齊詩人謝、唐代詩人李白在此賦詩,此山遂名於天下。

洞庭湖 湖南省北部,長江南側。爲我國第二大淡水湖。有湘、資、沅、澧四水匯入,北納長江洪水,並於城陵磯注入長江,對長江洪水起着調節作用。

君山 又稱洞庭山,在洞庭湖中,孤峯突起,景色秀麗。唐代詩人張說有《送樑六自洞庭山作》。

詩詞教學反思14

教學《詠鵝》這篇課文之前,我事先在班上了解到:不少學生已經會背這首詩了,所以本課教學我把重點放在:引導學生通過有感情地朗讀,感悟詩情詩景,認識6個生字和會寫2個生字“曲、波”。在導入新課時,我出示圖片(一幅美麗的白鵝戲水圖),引導學生認真觀察,這是一隻什麼樣的鵝?(生甲:這是一隻白白的鵝;生乙:這是一隻活潑可愛的鵝……)接着,我聲情並茂地爲學生講述了駱賓王七歲寫詩《詠鵝》的故事,由於聽的是同年齡孩子的故事,學生個個聽得入了神,由此導入新課,孩子們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過來,課堂的氣氛比較活躍。

在引導學生通過讀領略詩的意境時,我放手讓學生自讀,接着同桌互讀(會讀的教不會讀的`/都會讀的比比誰讀得最有感情)、指名讀、師生接力讀……在多種方式的讀中感悟詩意,而沒有作過多的講解,“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特別是讓學生加入自己喜歡的動作讀,形象地再現了詩情詩景,在讀中可以深深感受到學生對大白鵝的喜愛之情,並滲透了人與動物關係密不可分、親切自然的教育。

在寫字環節,新出現的兩個筆畫是一個難點,只有掌握了這兩個筆畫,才能更好地掌握兩個生字,爲此,我加強了示範指導,先是教師親自示範,後是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幫互學,以優帶差,人人爭當“小老師”。雖然在語文課程標準中沒有強調一定要掌握筆畫筆順,但對於“筆畫筆順”這一千百年來人們寫字時約定俗成的東西,我想,讓學生掌握還是很有必要的,當然,不可能一步到位,對於基礎較差、反應較慢的學生慢慢來,潛然默化。不能挫傷孩子的積極性,要保護孩子能學好的自信心。批改作業時,看着那工工整整的一筆一畫,看着那整整齊齊的一行行字,我禁不住欣慰地笑了,瞧!這是一羣多認真的孩子呀!

詩詞教學反思15

《古詩詞三首》A、B案

學習目標

①學會詩詞中出現的生字,能結合註釋理解詞義。

②能結合插圖,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意思。

③背誦這三首古詩詞,默寫前兩首。

④誦讀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詩詞的語言美、韻律美。

課前準備

教學掛圖。

A案

第一課時 獨坐敬亭山

●激趣導入

①導語:我們先進行課外知識搶答,唐朝是我國古詩創作最旺盛的時期,在衆多詩人中有兩個最有名的詩人,他們是誰?

(根據學生課堂反應,教師提示:一個稱“詩仙”,一個稱“詩聖”)

②揭題。誰來背背李白的詩,會幾首就背幾首。

(生在可能會背要學習的這首,應該表揚,且可順勢揭題)

●釋題,簡介背景

①讀題,看註釋,結合插圖,教師介紹背景。

②引語:“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麼?想到些什麼呢?”

●學生自學,初步理解

①要求學生圍繞問題,自由讀詩,並根據註釋,結合插圖,逐句說說詩意。

(盡:完。獨去閒:可以交換詞序解釋,悠閒地獨自離去了)

②指名回答,評議交流。

●吟讀,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①自由吟讀。

②討論:詩句表明了詩人怎樣的心境?你最欣賞哪一句?

望洞庭

●形象感知,揭示詩題

出示教學掛圖。你知道洞庭湖嗎?誰來介紹一下?我們來欣賞詩人劉禹錫是怎麼描寫的。(板書詩題)

●自由吟讀

①學生邊讀邊參閱課文註解,試着理解詩句意思,不懂的隨時發問。

②教師根據學生提出問題的普遍性與否,或個別講解或引導集體理解。

●指名朗讀,同桌間逐句說說意思

①點撥理解“兩相和”,可以讓學生結合看圖吟誦體會。

②在交流體會描寫月夜洞庭的美景時,隨機指導學生誦讀,體會比喻的巧妙。

(用鏡子比喻水面的明淨光亮,似乎並沒有奇特之處,同學的`作文中也常常這樣描寫,這裏讓人感到新穎的是用“未磨”的鏡子來比喻月光下的湖面。湖面上略帶水霧,在月光映照下,呈現一種別有情致的朦朧的美,所以詩人不說它像明鏡,而說它像“未磨”的鏡,真是別出心裁。)

(君山是屹立在洞庭湖中最有名的一座山,如此壯闊的山水,只因是遙看,所以纔像“白銀盤裏一青螺”。這個比喻用得非常妙,單從一隻白銀盤裏安放一顆青螺來看,就是一件設色淡雅、造型精緻的藝術品了,再用它來比喻洞庭湖中屹立着一座君山,真是把天造地設的大自然景象縮小成陳設在几案之上的珍奇盆景了。)

●引導賞析

你覺得哪一句詩寫得好,在交流中進一步體會詩人的心情。

與上一首比較,體會不同的景緻及古詩的借景抒情手法。

背誦《獨坐敬亭山》、《望洞亭》。

●交流課外積累

①說說你知道的描寫山水風光的古詩。

②佈置課外作業,繼續去搜集。

③下節課(或者語文活動課)上進行交流。

●練習

任選一首,想象景緻,根據自己的理解作畫,並配上詩句。

第二課時 憶江南

●複習導入

背誦前兩首以及課外蒐集的描寫山水風光的古詩。《憶江南》是一首詞,又描寫了怎樣的景緻,怎樣的心情呢?

●讀課文,理解內容

①帶着上面的問題自由讀,邊讀邊看圖,理解意思。

②指名讀,讀準生字,結合註釋理解意思。

③指名看圖說出意思。誦讀領悟詞義,教師做如下點撥:

“憶江南”是詞牌名,詞都有一個牌名。詞的內容也是回憶江南景色的,白居易曾經當過杭州刺史。詞中回憶的,就是美麗的江南風光。

舊:從前。曾:曾經。諳:熟悉。勝:超過,勝過。

④根據提供的詞語解釋,讓學生自己說說詞句的意思,然後連起來說整首詞的意思。

●小組合作學習,相互交流

●教師小結

詩一開頭,詩人先說:“河南好”,這是詩人對江南春天的讚美。那麼,說江南好,是聽別人說,還是自己親眼看到的呢?第二句做了回答:曾經,我對江南的風景是那麼熟悉,那麼瞭解。

江南風景好在哪裏?可先讓學生來回答。教師最後歸納:春回大地的時候,百花盛開,每當太陽從東方升起,陽光普照,遍地開放的鮮花更加豔麗,春暖水碧,綠波粼粼。由於紅日的映照,紅花更紅,像燃燒的火焰;由於江花紅,所以更顯出江水碧綠。“藍”字形容春水深碧。這美好的景象,深深地留在詩人的記憶裏,所以詞的結尾說──江南風景這樣好,能不讓人回憶嗎?

●指導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

朗讀的感情基調:飽含深情的回憶之情。

語調處理:一、二句要有昂揚的激情,再轉入舒緩回憶,“日出”句聲調高昂,“春來”句聲調柔和平緩,最後一句聲調稍擡高,彷彿是自問,又像是問他人,“能不”語氣要果斷、堅定。

在熟讀基礎上讓學生練習背誦。

●抄寫或默寫

默寫《獨坐敬亭山》、《望洞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