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現代詩 > 現代詩歌教學反思

現代詩歌教學反思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3W 次

1.現代詩歌教學反思

現代詩歌教學反思

除了古代詩詞,小學也開始了現代詩歌的學習,相對於從小就背誦的古代詩詞,現代詩歌對於學生比較陌生,也覺得沒什麼意思。詩歌課上結束了,看到同學們都沒有什麼興趣,就提議大家自己來試一試寫詩。結果全班就炸開了鍋,認爲老師是在佈置一項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認爲自己是絕對不會寫詩的。

面對這樣的情況,我想起曾經看過的一位臺灣老師寫的文章,裏面談到了一節作文課—— 有一回上作文課,我出了一個題目:教室裏的詩。全班同學都楞在座位上,不知道如何下筆纔好。“老師,教室裏的詩在哪裏呀?”班長問。

“在大家的眼睛,看得到的;在大家的耳朵,聽得見的;在大家的手,摸得着的;在大家的鼻子,聞得出來的;在大家的腦袋瓜裏,想像得出來的。”我回答。

“老師,你說得太抽象啦!”班長搔着頭說,“能不能舉個例子,給大家參考。”

“沒問題!”我微笑着回答,“我先介紹下面這首詩,它是兒童詩創作比賽得到第一名的作品,大家一起來念念看。”

《粉筆》老師是地球,粉筆是火箭,“唧”!從“地球”發射出的“火箭”,命中了那顆“打瞌睡”的“星星”了。唸完了《粉筆》這首詩,全班的同學都捧腹不已。覺得這首作品,想像力實在頂呱呱,內容十分風趣,比喻非常貼切,難怪會得獎。“老師,粉筆能寫成這麼好玩的詩,那麼,板擦兒也能寫成詩嗎?”有個同學接着發問。“當然可以。”

我理直氣壯的說,“大家繼續來看下面這首作品。”《板擦兒》板擦兒很愛玩,在黑板上跑來跑去,玩得滿身都是灰。老師來了很生氣,叫值日生抓出去,打屁股。唸完了《板擦兒》這首詩,全班又鬨堂大笑了。大家都想不到,每天都要幫板擦兒拍灰,竟然可以聯想成“打屁股”,實在太有趣了。“老師,上下課聽見的鈴聲,也可以寫出好詩嗎?”有個女同學問。“也可以。”我又舉了一首小學生的作品《鈴聲》,讓大家一起共賞——《鈴聲》下課的鈴聲,像一塊磁鐵,把我們的心吸到外面。上課的鈴聲,像一條鞭子,把我們趕進教室。這首詩,分成前後兩小節,前面寫下課,後面寫上課;一個比喻成磁鐵,一個比喻成鞭子,兩者對比起來,格外令人印象深刻??

這是一節小學課堂,讓孩子很容易的就接受了詩歌,原來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變成詩,原來詩是如此有趣好玩的東西。於是我找出了幾首非常淺顯又很有趣的小詩,又找了幾首很著名的現代詩歌,於光中的《鄉愁》、席慕容的《出塞曲》等,在一次閱讀課的時候,我把這些詩讀給學生聽,班上好一些的同學立刻說,原來這麼簡單都可以算一首詩啊,那我也會寫;原來詩歌是這麼優美;原來詩歌的意境可以如此深遠悠長。雖然只是簡單的閱讀,反而激發了學生對現代詩歌的濃厚興趣,那些優美的詩句不用講解就深入人心,美好的東西真的是值得共同欣賞反覆閱讀。在以後的摘抄和週記中,就陸陸續續多了好多現代詩歌的摘抄和一些簡單的練筆仿寫,有的同學還似模似樣的寫出了好幾首小詩。語文課的教學,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如果能與課外學生的興趣緊密相連,一定會事半功倍,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的語文學習達到更好的效果。

  2 詩歌教學反思:

有人說,創新的語言都是在詩歌中誕生,到小說裏成熟,到劇本里衰老,在散文裏死亡。這句話告訴我們詩歌的語言最具有創造力,沒有經過詩的語言洗煉,他的語言是粗糙的。

這節課的主要目標是:讓孩子們初步感悟詩句是怎樣產生的?詩歌語言要綜合運用擬人、比喻、誇張、排比等修辭方法,還要採用打破、重組、整合等蒙特奇手法,特別強調對學生五種感覺的訓練,通感的運用。如:在早晨的籬笆上/有一枚甜甜的紅太陽/。 這是一堂信息量非常大的語言訓練課,也是綜合訓練各項能力的語言實踐課,更是一堂追求詩意和諧、個性飛揚的生命語文課!如:讓學生說“一輪( )的圓月”,孩子們詩意飛揚,極有創意地填上了:含笑、含淚、孤獨、淒涼、羞澀、冷漠、苦澀、甜潤、令人牽腸掛肚??兒童的想象力是多麼豐富奇妙,只要我們給它一個平臺,它就能靈動翻飛,而詩歌的語言正給了想象一個自由舒展的空間。

別低估孩子的語言創新能力,兒童的世界原本就像童話般的美麗。你瞧,“樹葉兒/悄悄地離開了母親/帶走的是思念/留下的是不捨/”孩子們的詩句多麼感人,多麼富有詩意的哲理。

課堂是一首詩,流淌着生命的溫情;課堂是一首歌,躍動着和諧的音符;課堂是一幅畫,勾勒出深遠的意蘊。整個教學過程我儘量用詩意的語言,撩撥孩子詩意的情懷;用詩人的情懷,擁抱孩子純真的想象;用豐富的想象碰撞孩子創作的靈感;用創作的靈感,編織爛漫的詩篇。孩子們筆下涌動的是自己的思想,抒寫的是煥發生命色彩的詩句。

這一切告訴我,對小學生進行“詩教”,爲語言的創新,爲培養孩子駕馭語言的能力,開闢了嶄新的領域。

  3詩歌學的現狀反思

1、觀念落後,教法單一

我們的老師教學時比較多地停留在對詩歌的判讀上,即通過大量的詞句分析,背景介紹,千方百計去弄清楚作者到底說的`是什麼。至於這首詩跟“我”、跟時代有什麼關係,則全然不顧。教法簡單而且隨意性大,過多地分析,少了誦讀,少了賞析,沒了感悟,詩歌成了抽象地說教,久而久之,學生失去了學習詩歌的興趣。個人以爲,作者說的是什麼有時候並不重要,甚至很多時候詩人創作時根本不會去考慮我們現在所分析的什麼“主旨”,關鍵是我們從中讀出了什麼。古人讀詩就有“作者未必然,讀者未必不然”、“詩無達潔”的經驗。這個“讀出了什麼”,就需要有感悟能力,要有感情體驗、審美體驗。教學詩歌就要引導學生

達到這一步。葉聖陶說:“詩歌的意義和情趣往往在學習之外,但就字面解釋,就同胡亂嚼橄欖一樣,沒有多大的滋味;通過字句體會情趣,滋味纔會雋永。”葉老主張教師抓住精要之點,指出一兩句足矣,而要讓學生自己體會,根據自己的經驗來探究詩人的經驗。

2、急功近利,“治標”不“治本”

我們這些處在第一線教學的語文老師,幾乎都有一個感覺,詩詞教學是一個不大容易處理的領域。中考語文古詩詞的考法,或多或少影響了詩歌教學。目前,語文教師沒有不重視古典詩歌鑑賞的,但那原因大半是爲中考中那容易得分的名句填空或者古詩詞積累題。於是在詩歌教學中,便普遍存在着只“治標”不“治本”的現象,按現有的條條槓槓來進行詩歌背誦教學,達不到真正培養學生閱讀和鑑賞詩歌能力的目的。 因此,對享受審美愉悅而言,鑑賞是目的;對獲取創作技巧而言,鑑賞是工具。旨在應試升學者,看重的是工具;旨在提高人文涵養者,看重的是目的。“治標”不“治本”,只能應付考試,無益於培養能力。如果能在詩歌教學中也注意培養學生的素質,教給學生一些鑑賞的方法和能力,那麼“治本”兼“治標”,就可以一箭雙鵰:既能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又能促進他們的應試能力。

3、教師本人的教學能力

詩歌教學需要激情,需要發現,需要陶醉。但是現在,有的語文老師本身確實有一些詩歌方面的知識,教起詩歌來,卻過於理性化,缺少教學詩歌的激情——比如我本人就有這方面的缺陷,常作圖解式的分析,缺少詩的意境賞析,更難以引導學生對詩歌的感悟和體驗了。聞一多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