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詩詞歌賦 > 古詩 > 寫清明節的古詩及賞析

寫清明節的古詩及賞析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1W 次

距離清明節的日子越來越近,古代有許多描寫清明的詩詞,大家知道哪些呢?接下來小編蒐集了寫清明節的古詩及賞析,僅供大家參考,希望幫助到大家。

寫清明節的古詩及賞析

1、壬戌清明作

屈大均

朝作輕寒暮作陰,愁中不覺已春深。

落花有淚因風雨,啼鳥無情自古今。

故國江山徒夢寐,中華人物又銷沉。

龍蛇四海歸無所,寒食年年愴客心。

首聯寫環境氛圍,暗示鬥爭的情況和自己的心情。早晨飄飛的輕雲到了傍晚就陰沉沉的了,在憂愁中的人全然不覺時間已進入了暮春。前句既是寫的實際的天氣,又是寫的內心的感觸:清的力量漸漸滲透已把天下遮掩。環境描寫,有渲染氣氛的作用。後句,點出一個“愁”字,流露鬱懣和時光逝去的失落之情。

頷聯用雙關語對比地寫眼前的現實。“有淚”,形容花上的露珠。作者用垂淚的“落花”比喻受打擊的抗清志士,得意的“啼鳥”來比喻賣力爲清廷幫腔的小人。這種寫法我國古典詩 詞中常用,屈原就常用香花和臭草來比喻忠與奸。那“鸞鳥鳳凰,日以遠兮。燕雀烏鵲,巢堂壇兮。露申辛夷,死林薄兮。腥臊並卸,芳不得薄兮”就是這類構意的始祖了。這樣的寫法,能夠表達作者鮮明的愛憎。

頸聯感情強烈,飽含自己壯志未酬的感慨。“徒”,“又”,將恢復理想成爲空想的感傷,志士仁人白白消殞的沉痛,表達得淋漓盡致。有“如何亡國恨,盡在大江東”的深沉幽憤,也有“萬里悲風隨郵塞,三年明月照思鄉”的沉痛遺恨,慷慨悲壯而讓人久久難以釋懷。

尾聯流露出失望之情。“龍蛇”這裏是借代,代指志士。“龍蛇四海歸無所”,指反清志士們因爲大業難成而找不到自己的歸宿。“寒食年年愴客心”,指包抗自己在內的前明遺民志士在年年寒食節的時候都會產生悲愴之感。由此,表達了反清無望的幽憤。

整首詩處處寫到亡國之恨和難以迴天之感,這是特點時節和特定環境觸發的情思;而字裏行間的堅毅之情和“寧爲玉碎,不爲瓦全”鬥志的確令人震撼。屈大均被稱爲嶺南詩界“三大家”之首,對近代的嶺南詩風有較大的影響。

2、清明

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在清明節的時候,詩人不能夠回家掃墓,卻孤零零一個人在異鄉路上奔波,心裏已經不是滋味;況且,天也不作美,陰沉着臉,將牛毛細雨紛紛灑落下來,眼前迷濛蒙的,春衫溼漉漉的。詩人啊,簡直要斷魂了!找個灑店避避雨,暖暖身,消消心頭的愁苦吧,可酒店在哪兒呢?

詩人想着,便向路旁的牧童打聽。騎在牛背上的小牧童用手向遠處一指――哦,在那天滿杏花的村莊,一面酒店的幌子高高挑起,正在招攬行人呢!

這首小詩,用優美生動的語言,描繪了一幅活靈尖現的雨中問路圖。小牧童的.熱情指引,自然會叫詩人道謝連聲;杏花村裏那酒店的幌子,更在詩人心頭喚起許多暖意!

3、閭門即事

張繼

耕夫召募愛樓船,春草青青萬頃田。

試上吳門窺郡廓,清明幾處有新煙。

這首詩精妙之句是“清明幾處有新煙”,無新煙,說明四處都在憑弔亡人,那燃燒紙錢的煙分明是去歲的,年年依舊,思念依舊。特別是“試上”一詞,把作者不敢窺望淒涼之景的心情生動地勾畫出來了。

4、蘇堤清明即事

吳惟信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這一首詩是對大好春光和遊春樂境並未作具體渲染,只是用“梨花”、“笙歌”等稍作點染,這首詩的構思之絕,就體現在作者不由正面入手,而是借遊人的縱情、黃鶯的恣意,從側面措意,促人去展開聯想。遊子尋春,不但“半出城”,而且“朝而往,暮而歸”,痛玩了整整一天,足見西湖勝景令人目不暇接,節日氣氛使人流連忘返。再看“流鶯”,當人們“笙歌鼎沸,鼓吹喧天”之時,它的世界被人類“強佔”。現在,“遊人去而禽鳥樂也”,被壓抑了一天的黃鶯,又受了遊人情緒的感染,當它重成了綠林的主人,怎能不欣喜若狂?不難想象,黃鶯匿跡,是因人喧場面的熱烈;而它的再現,正說明宜人秀色的魅力。這樣,詩人敘節日情景,狀清明景色,不是直接繪描,而是就有情之人和無情之鶯的快樂,由側面實現自己的創作目的。

在前兩句中,寫西湖春景和遊春的熱鬧場面。後兩句說日暮人散以後,景色更加幽美,那些愛趕熱鬧的人既然不知道欣賞,只好讓給飛回來的黃鶯享受去了。反映了清明時節郊遊踏青的樂趣:“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江南三月正是“梨花萬朵白如雪”的季節,青年人結伴出城,踏青尋春,笙笛嗚咽,歌聲嫋嫋,微風拂面,楊柳依依,真是“心曠神怡,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5、寒食寄鄭起侍郎

清明時節出郊原,寂寂山城柳映門。

水隔淡煙修竹寺,路經疏雨落花村。

天寒酒薄難成醉,地迥樓高易斷魂。

回首故山千里外,別離心緒向誰言?

首聯中,第一句“清明”後綴以“時節”二字,即將寒食包括在內。在此時節“出郊原”春遊,是宋時風俗,如邵雍《春遊》詩即有句雲:“人間佳節唯寒食。”第二句“山城”點明詩人出遊的地點。“寂寂”,用疊詞渲染周圍的環境氣氛。柳則是帶季節氣候特徵的植物,不但唐人韓詡有“寒食東風御柳斜”名句傳世,而且宋人每逢寒食,即以楊柳等物飾於轎頂之上,四垂遮蔽。每戶且以“面造棗(飠固)飛燕,柳條串之,插於門根”(《東京夢華錄》卷七)。因此,“柳映門”是寒食特有之景。

頷聯二句二景:一遠一近,一朦朧一清晰,如畫家構圖,色調和諧,筆觸錯落有致。同是寫寒食清明,柳永《木蘭花慢》詞:“拆桐花爛漫,乍疏雨,洗清明.正豔杏燒林,湘桃繡野,芳景如屏。”而在楊徽之筆下,則是“水隔淡煙修竹寺,路經疏雨落花村”,如此色調淡雅、風物悽清之景,與前“寂寂山城”相呼應,與都城寒食時繁華熱鬧景象形成鮮明的對照,曲折委婉地表達了詩人被貶後的愁思。

頸聯即景抒情。“天寒”,點出寒食節乍暖還寒的氣侯特點。“酒薄”,暗示山城的荒僻。自唐至宋,均有寒食掃墓之俗。此時此景,登高見之,倍生思家之念。詩中“易斷魂”,由“地迥”和“回首故山千里外”而來;而“難成醉”也與此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這兩句與范仲淹《御街行》詞“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有異曲同工之妙。據說宋太宗很欣賞楊徽之的詩,特地挑出十聯寫於屏風,其中就有這一聯。

尾聯之妙,在以問句作結。詩人本有一腔“別離心緒”,噴涌欲出,這裏以“向誰言”出之,於“露筋骨”之中,仍爲唱嘆之音,與整首詩的基調和諧一致。

作者於西昆體盛行之時,能不雕金鏤玉,不堆砌典故。額聯平仄稍作變化,頸聯雖對得很工,然而略有“流水對”之意,仍有自然流轉之美。整首詩無論是內容,還是藝術手法,都顯得自然而清新。

6、破陣子·春景

晏殊

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池上碧苔三四點,葉底黃鸝一兩聲,日長飛絮輕。

巧笑東鄰女伴,採桑徑裏逢迎。疑怪昨宵春夢好,元是今朝鬥草贏,笑從雙臉生。

歸飛的燕子,飄落的梨花,池上的碧苔,清脆的鳥啼,映襯着笑靨如花的少女,讓人感受到春天的生機勃勃和青春的無限美好。

在《珠玉詞》中,這是一首清新活潑的作品,具有淳樸的鄉間泥土芬芳。上闕寫自然景物。“燕子”、“梨花”、“碧苔”、“黃鸝”、“飛絮”,五色雜陳,秀美明麗,寫足春色之嬌嬈媚人。下闕寫人物。擷取爛熳春色中一位年輕村姑之天真形象和幼稚心態進行表現。“巧笑”已聞其聲,見其容;“逢迎”更察其色,觀其形。“疑怪”兩句通過觀察者心理活動,用虛筆再現“女伴”“昨宵春夢”和“今朝鬥草”的生活細節,惟妙惟肖,將村姑的天真可愛一筆寫足,與上闕生氣盎然的春光形成十分和諧的畫面美與情韻美。“笑從雙臉生”,特寫,綰合換頭“巧笑”語意,收束全篇春光無限之旨。全詞渾成優美,音節瀏亮,意境清秀,場面輕快,洋溢着誘人的青春魅力。尤其上下闕的構思,景與人對應着寫,將春天的生命寫活了。其中巧笑的東鄰女伴,彷彿春天的女神,給人間帶來生氣、美麗與活力。

7、寒食

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這是一首諷刺詩。寒食節禁火,然而受寵的宦者,卻得到皇帝的特賜火燭,享有特權。詩是譏諷宦者的得寵。因此,蘅塘退士批註:“唐代宦者之盛,不減於桓靈。詩比諷深遠。”首二句寫仲春景色;後二句暗寓諷喻之情。詩不直接諷刺,而只描摹生活上的特權階層,含隱巧妙,入木三分。據唐代孟所撰的《本事詩》說:這首詩頗爲唐德宗賞識,御批提拔韓爲駕部郎中知制誥的要職。當時江淮刺史也名叫韓,又以同名同進。德宗便親書“春城無處不飛花”整首詩,並批道“與此韓翃”,成爲一時佳話,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