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中心 > 勵志小故事 > 有關於誠信的出名小故事?

有關於誠信的出名小故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9W 次

導語:誠信,是一股清泉,它將洗去欺詐的骯髒,讓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都流淌着潔淨。下面是有關於誠信的出名小故事,歡迎閱讀。

有關於誠信的出名小故事?

  篇一:有關於誠信的出名小故事

神童晏殊誠實的故事

晏殊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和政治家,他七歲時就能寫詩作文,在當地被人稱爲“神童”;十三歲時,他已學貫古今,比許多成年人還博學多才。這一年,朝中重臣張知白奉旨前往晏殊家鄉視察旱災,他發現晏殊極有文采,就將他帶往京城舉薦給了宋真宗趙恆。

當時,正趕上進士殿試,宋真宗就讓晏殊與其他一千多名進士同時參加考試。試卷發到手後,晏殊仔細閱讀試題,結果他發現試題上要求作的賦自己十幾天前剛寫過,當時他寫的這篇賦還得到了許多人的讚賞,一致的評價是文辭華麗、想象豐富、內涵深刻。

晏殊知道,只要將這篇賦原封不動地默寫在考卷上,一定會得到宋真宗的青睞。但他沒有那樣做,而是如實向宋真宗報告,並請求改換其他題目給他。

宋真宗非常讚賞晏殊的誠實品質,便當場任命晏殊爲祕書省正字,特許他進入皇宮讀書。

晏殊當職時,正值天下太平,京城的大小官員便經常到郊外遊玩或在城內的酒樓茶館舉行各種宴會,可是晏殊每日辦完公事後,總是回到家裏閉門讀書。有一天,宋真宗提升晏殊爲輔佐太子讀書的東宮官。大臣們驚訝異常,不明白宋真宗爲何做出這樣的決定。宋真宗說:“近來羣臣經常遊玩飲宴,只有晏殊閉門讀書,如此自重謹慎,正是東宮官合適的人選。”晏殊謝恩後說:“陛下,我不是不想去宴飲遊樂,只是因爲家貧無錢纔沒有這樣做。所以我是有愧於皇上誇獎的。”

宋真宗稱讚他既有真才實學,又質樸誠實,是個難得的人才,幾年之後便讓他當了宰相。

晏殊發現考試試題自己事先做過,就認爲對別人不公而及時提出。生活中,很多同學卻爲了考出高分,不惜抄襲、夾帶,你認爲這樣做是對是錯呢?我們是不是也應該學習晏殊的誠實品格呢?

  篇二:有關於誠信的出名小故事

樊於期三緘其口

秦始皇嬴政的父親叫嬴異人,年輕的時候在趙國充當人質。當時,趙國有個叫呂不韋的`富商,他想利用嬴異人提高自己的地位。爲了巴結嬴異人,呂不韋送給嬴異人一個美女做妻子,這個美女就是嬴政的母親。後來,在呂不韋的幫助下,嬴異人回到秦國,做了秦國的國君,立嬴政爲太子,封呂不韋爲丞相。

嬴異人死後,嬴政繼位當了國君,後來他發現自己並不是嬴異人的親生兒子,他的生身父親是呂不韋。按照當時的規定,嬴政不是皇室子孫,不是真龍天子,不但不能繼承王位,還要被處死。嬴政爲了保住王位,就把所有知道事情真相的人都一一給殺了。最後剩下的是大臣樊於期,樊於期知道嬴政要殺他,就逃到燕國避難,住在朋友荊軻家裏。

樊於期深知這個祕密一旦傳出去就會引起整個秦國的動亂,不知道要死多少人,於是他決心保守祕密。

後來,嬴政讓燕國交出樊於期的人頭。樊於期知道了這件事以後,主動找到荊軻要他向秦國獻出自己的人頭,以免秦國找藉口發動戰爭。他在死前對荊軻說:“軻要他向秦國獻出自己的人頭,以免秦國找藉口發動戰爭。他在死前對荊軻說:“見到秦王后,你告訴他,我沒對任何人說過後宮的祕密。”

嬴政要燕國交出樊於期的人頭只不過是個藉口,他早晚還是要攻打燕國的。爲了阻止秦國發動戰爭,燕太子丹決定以送樊於期人頭爲名刺殺嬴政,這個任務就交給了荊軻。

荊軻刺殺秦王失敗,被嬴政用劍刺穿了胸膛,在臨死的時候他對嬴政說:“樊於期讓我告訴你,後宮的祕密他沒對任何人說過。想不到秦國這樣不講信義的國家,還有樊於期這樣捨生守信的人啊。”

秦王非常後悔當初迫害樊於期這樣一個正人君子。

  篇三:有關於誠信的出名小故事

在商鞅“立木爲信”的地方,在早它400年以前,卻曾發生過一場令人啼笑皆非的“烽火戲諸侯”的鬧劇。周幽王有個寵妃叫褒姒,爲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臺上點起烽火——烽火是邊關報警的信號,只有在外敵入侵需召諸侯來救援的時候才能點燃。結果諸侯們見到烽火,率領兵將們匆匆趕到,弄明白這是君王爲博妻一笑的花招後又憤然離去。褒姒看到平日威儀赫赫的諸侯們手足無措的樣子,終於開心一笑。五年後,酉夷太戎大舉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諸侯未到——誰也不願再上第二次當了。結果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虜。一個“立木取信”,一諾千金;一個帝王無信,戲玩“狼來了”的遊戲。結果前者變法成功,國強勢壯;後者自取其辱,身死國亡。可見,“信”對一個國家的興衰存亡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篇四:有關於誠信的出名小故事

曾子是孔子的學生。有一天,曾妻要上街,孩子哭鬧着也要去,曾妻對孩子說別鬧,許諾等她回來時殺豬給他吃。看來,她是不打算實踐諾言的。因爲等她回家,看見曾子真的準備殺豬便馬上阻止,說自己只是跟孩子說說玩的。曾子說:作父母的如果失信於孩子,就等於教孩子也去欺騙。說完,就把那豬殺了。

  篇五:有關於誠信的出名小故事

濟陽有個商人過河時船沉了,他抓住一根大麻桿大聲呼救。有個漁夫聞聲而致。商人急忙喊:“我是濟陽最大的富翁,你若能救我,給你100兩金子”。待被救上岸後,商人卻翻臉不認帳了。他只給了漁夫10兩金子。漁夫責怪他不守信,出爾反爾。富翁說:“你一個打漁的,一生都掙不了幾個錢,突然得十兩金子還不滿足嗎?”淦夫只得怏怏而去。不料想後來那富翁又一次在原地翻船了。有人慾救,那個曾被他騙過的 漁夫說:“他就是那個說話不算數的人!”於是商人淹死了。商人兩次翻船而遇同一漁夫是偶然的,但商人的不得好報卻是在意料之中的。因爲一個人若不守信,便會失去別人對他的信任。所以,一旦他處於困境,便沒有人再願意出手相救。失信於人者,一旦遭難,只有坐以待斃。

  篇六:有關於誠信的出名小故事

秦末有個叫季布的人,一向說話算數,信譽非常高,許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濃厚的友情。當時甚至流傳着這樣的諺語:“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這就是成語“一諾千斤”的由來)後來,他得罪了漢高祖劉邦,被懸賞捉拿。結果他的舊日的朋友不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滅九族的危險來保護他,綞使他免遭禍殃。一個人誠實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獲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誼。反過來,如果貪圖一時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於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實惠”。但爲了這點實惠他毀了自己的聲譽而聲譽相比於物質是重要得多的。所以,失信於朋友,無異於失去了西瓜撿芝麻,得不償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