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勵志中心 > 勵志小故事 > 12則關於講誠信的名人勵志小故事

12則關於講誠信的名人勵志小故事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05W 次

導語:如果一個人沒有誠信,那麼他無疑是一個失敗的人。因爲,古今中外,但凡有成就、有作爲的人都擁有一顆誠信的心。下面是關於講誠信的名人勵志小故事,歡迎閱讀。

12則關於講誠信的名人勵志小故事

  小故事一、《黃金百斤,不如季布一諾》

季布,漢朝人,他以真誠守信着稱於世。時人諺雲:“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意思是說,季布的一句話,比金子還要貴重。

後來,季布跟隨項羽戰敗,爲劉邦通緝,不少人都出來保護他,使他安全地渡過了難關。最後,季布憑着誠信,還受到漢王朝的重用。

  小故事二、《李苦禪燒畫》

李苦禪是我國當代著名畫家,他爲人爽直,凡答應給人作畫,從不食言。有一次,有位老朋友請他作一幅畫,李苦禪因有事在身,未能及時完成。

不久,當他接到老友病故的訃告後,面有愧色,即趨作畫,畫了幅“百蓮圖”,並鄭重其事題上老友的名字,蓋上印章,隨即攜至後院,將畫燒燬。

事後,對兒子說:“今後再有老友要畫,及時催我,不可失信啊!”

  小故事三、《商鞅立木取信》

商鞅任秦孝公之相,欲爲新法。爲了取信於民,商鞅立三丈之木於國都市南門,招募百姓有能把此木搬到北門的,給予十金。

百姓對這種做法感到奇怪,沒有敢搬這塊木頭的。然後,商鞅又佈告國人,能搬者給予五十金。有個大膽的人終於扛走了這塊木頭,商鞅馬上就給了他五十金,以表明誠信不欺。

這一立木取信的做法,終於使老百姓確信新法是可信的,從而使新法順利地推行實施。

  小故事四、《曾子殺豬》

曾子的妻子到市場上去,她的兒子要跟着一起去,一邊走,一邊哭。媽媽對他說:“你回去,等我回來以後,殺豬給你吃。”妻子從市場回來了,曾子要捉豬來殺,他的妻子攔住他說:“那不過是跟小孩子說着玩的。”

曾子說:“決不可以跟小孩子說着玩。小孩本來不懂事,要照父母的樣子學,聽父母的教導。現在你騙他,就是教孩子騙人。做媽媽的騙孩子,孩子不相信媽媽的話,那是不可能把孩子教好的。”曾子於是把豬給殺了。

  小故事五、《韓信報恩》

漢朝的開國功臣韓信,處幼時家裏很貧窮,常常衣食無着,他跟着哥哥嫂嫂住在一起,靠吃剩飯剩菜過日子。小韓信白天幫哥哥幹活,晚上刻苦讀書,刻薄的嫂嫂還是非常討厭他讀書,認爲讀書耗費了燈油,又沒有用處。於是韓信只好流落街頭,過着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生活。

有一位爲別人當傭人的老婆婆很同情他,支持他讀書,還每天給他飯吃。面對老婆婆的一片誠心,韓信很感激,他對老人說:“我長大了一定要報答你。”老婆婆笑着說:“等你長大後我就入土了。”

後來韓信成爲著名的將領,被劉邦封爲楚王,他仍然惦記着這位曾經給他幫助的老人。他於是找到這位老人,將老人接到自己的宮殿裏,像對待自己的母親一樣對待她。

  小故事六、《經營人心》

清代乾隆年間,南昌城有一點心店主李沙庚,最初,以貨真價實贏得顧客滿門。但其賺錢後便摻雜使假,對顧客也怠慢起來,生意日漸冷落。一日,書畫名家鄭板橋來店進餐,李沙庚驚喜萬分,恭請題寫店名。

鄭板橋揮毫題定“李沙庚點心店”六字,墨寶蒼勁有力,引來衆人觀看,但還是無人進餐。原來“心”字少寫了一點,李沙庚請求補寫一點。

但鄭板橋卻說:“沒有錯啊,你以前生意興隆,是因爲‘心’有了這一點,而今生意清淡,正因爲‘心’少了這一點。”李沙庚感悟,才知道經營人生的重要。從此以後,痛改前非,又一次贏得了人心,贏得了市場。

  小故事七、《汽車維修店》

一個顧客走進一家汽車維修店,自稱是某運輸公司的汽車司機。“在我的帳單上多寫點零件,我回公司報銷後,有你一份好處。”他對店主說。

但店主拒絕了這樣的要求。顧客糾纏說:“我的生意不算小,會常來的,你肯定能賺很多錢!”店主告訴他,這事無論如何也不會做。

顧客氣急敗壞的嚷道:“誰都會這麼幹的,我看你是太傻了。”店主火了,他要那個顧客馬上離開,到別處談這種生意去。這時,顧客露出微笑,並滿懷敬佩的握住店主的手:“我就是那家運輸公司的老闆。我一直在尋找一個固定的、信得過的維修店,我今後常來!”

面對誘惑,不怦然心動,不爲其所惑,雖平淡如行雲,質樸如流水,卻讓人領略到一種山高海深。這是一種閃光的品格——誠信。

  小故事八、《因失信而喪生》

濟陽有個商人過河時船沉了,他抓住一根大麻桿大聲呼救。有個漁夫聞聲而致。商人急忙喊:“我是濟陽最大的富翁,你若能救我,給你100兩金子”。待被救上岸後,商人卻翻臉不認帳了。他只給了漁夫10兩金子。漁夫責怪他不守信,出爾反爾。

富翁說:“你一個打漁的,一生都掙不了幾個錢,突然得十兩金子還不滿足嗎?”漁夫只得怏怏而去。不料想後來那富翁又一次在原地翻船了。有人慾救,那個曾被他騙過的漁夫說:“他就是那個說話不算數的人!”於是商人淹死了。

商人兩次翻船而遇同一漁夫是偶然的,但商人的不得好報卻是在意料之中的。因爲一個人若不守信,便會失去別人對他的信任。所以,一旦他處於困境,便沒有人再願意出手相救。

失信於人者,一旦遭難,只有坐以待斃。

  小故事九、《晏殊信譽的樹立》

北宋詞人晏殊,素以誠實着稱。在他十四歲時,有人把他作爲神童舉薦給皇帝。皇帝召見了他,並要他與一千多名進士同時參加考試。結果晏殊發現考試是自己十天前剛練習過的,就如實向真宗報告,並請求改換其他題目。宋真宗非常讚賞晏殊的誠實品質,便賜給他“同進士出身”。

晏殊當職時,正值天下太平。於是,京城的大小官員便經常到郊外遊玩或在城內的酒樓茶館舉行各種宴會。晏殊家貧,無錢出去吃喝玩樂,只好在家裏和兄弟們讀寫文章。

有一天,真宗提升晏殊爲輔佐太子讀書的東宮官。大臣們驚訝異常,不明白真宗爲何做出這樣的決定。真宗說:“近來羣臣經常遊玩飲宴,只有晏殊閉門讀書,如此自重謹慎,正是東宮官合適的人選。”

晏殊謝恩後說:“我其實也是個喜歡遊玩飲宴的人,只是家貧而已。若我有錢,也早就參與宴遊了。”這兩件事,使晏殊在羣臣面前樹立起了信譽,而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

  小故事十、《皇甫績守信求責》

皇甫績是隋朝有名的大臣。他三歲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母親一個人難以維持家裏的生活,就帶着他回到孃家住。外公見皇甫績聰明伶俐,又沒了父親,怪可憐的,因此格外疼愛他。

外公叫韋孝寬,韋家是當地有名的大戶人家,家裏很富裕。由於家裏上學的孩子多,外公就請了個教書先生,辦了個自家學堂,當時叫私塾。皇甫績;就和表兄弟們都在自家的學堂裏上學。

外公是個很嚴厲的老人,尤其是對他的孫輩們,更是嚴加管教。私塾開學的時候,就立下規矩,誰要是無故不完成作業,就按照家法重打二十大板。

有一天,上午上完課後,皇甫績和他的幾個表兄躲在一個已經廢棄的小屋子裏下棋。一貪玩,不知不覺就到了下午上課的時間。大家都忘記做教師上午留的作業。

第二天,這件事被外公知道了,他把幾個孫子叫到書房裏,狠狠地訓斥了一頓。然後按照規矩,每人重打二十大板。

外公看皇甫績年齡最小,平時又很乖巧,再加上沒有爸爸,不忍心打他。於是,就把他叫到一邊,慈祥地對他說:“你還小,這次我就不罰你了。不過,以後不能再犯這樣的錯誤。不做功課,不學好本領,將來怎麼能成大事?”

皇甫績和表兄們相處得很好,小哥哥們都很愛護他。看到小皇甫績沒有被罰,心裏都很高興。可是,小皇甫績心裏很難過,他想:我和哥哥們犯了一樣的錯誤,耽誤了功課。外公沒有責罰我,這是心疼我。可是我自己不能放縱自己,應該也按照私墊的規矩,被重打二十大板。

於是,皇甫績就找到表兄們,求他們代外公責打自己二十大板。表兄們一聽,都撲哧一聲笑了出來。皇甫績一本正經地說:“這是私塾裏的規矩,我們都向外公保證過觸犯規矩甘願受罰,不然的話就不遵守諾言。你們都按規矩受罰了,我也不能例外。”

表兄們都被皇甫績這種信守學堂的規矩,誠心改過的精神感動了。於是,就拿出戒尺打了皇甫績二十大板。

後來皇甫績在朝廷裏做了大官,但是這種從小養成的信守諾言、勇於承認錯誤的品德一直沒有丟,這使得他在文武百官中享有很高的聲望。

  小故事十一、《李勉葬銀》

李勉是唐朝人,從小喜歡讀書,並且注意按照書上的要求去做。時間長了,就成了習慣,培養出了誠信儒雅的君子風度。

他雖然家境貧寒,但是從不貪取不義之財。

有一次,他出外學習,住在一家旅館裏。正好遇到一個準備進京趕考的書生,也住在那裏。兩人一見如故,於是經常在一起談論古今,討論學問,成了好朋友。

有一天,這位書生突然生病,臥牀不起。李勉連忙爲他請來郎中,並且按照郎中的吩咐幫他煎藥,照看着他按時服藥。一連好多天,李勉都細心照顧着病人的起居飲食等日常生活。可是,那位書生的病不但沒有好轉,反而一天天地惡化下去了。看着日漸虛弱的朋友,李勉非常着急,經常到附近的百姓家裏尋找民間藥方,並且常常一個人跑到山上去挖藥店裏買不到的草藥。

一天傍晚,李勉挖藥回來,先到朋友的房間,看見書生氣色似乎好了一些。他心中一陣歡喜,關切地湊到牀前問:“哥哥,感覺可好一些?”

書生說:“我想,我剩下的時間不多了,這可能是迴光返照,臨終前兄弟還有一事相求。”

李勉連忙安慰道:“哥哥別胡思亂想,今天你的氣色不是好多了麼?只要靜心休養,不久就會好的。哥哥不必客氣,有事請講。”

書生說:“把我牀下的小木箱拿出來,幫我打開。”

李勉按照吩咐做了。

書生指着裏面一個包袱說:“這些日子,多虧你無微不至的照顧。這是一百兩銀子,本是趕考用的盤纏,現在用不着了。我死後,麻煩你用部分銀子替我籌辦棺木,將我安葬,其餘的都奉送給你,算我的一點心意,請千萬要收下,不然的話兄弟我到九泉之下也不會安寧的。”

李勉爲了使書生安心,只好答應收下銀子。

第二天清晨,書生真的去世了。李勉遵照他的遺願,買來棺木,精心爲他料理後事。剩下了許多銀子,李勉一點也沒有動用,而是仔細包好,悄悄地坦在棺木下面。

不久,書生的家屬接下李勉報喪的書信後趕到客棧。他們移出棺木後,發現了陪葬的銀子。都很吃驚。瞭解到銀子的來歷後,大家都被李勉的誠實守信不貪財的高尚品行所感動。

後來李勉在朝廷做了大官,他仍然廉潔自律,誠信自守,深受百姓的愛戴,在文武百官中也是德高望重。

  小故事十二、《樑國志教子》

樑國志是清朝乾隆年間人,他從小就聰明好學。可是他家裏很窮,父親想讓他放棄學業,做些小生意來養家餬口。樑國志爲此苦苦哀求父親,讓他再讀幾年書。街坊鄰居見了,也覺得樑國志不讀書太可惜了,就幫着說情,有的還願意幫他出學費。父親也盼着將來兒子能有些出息,家裏日子就好過了。於是就答應讓他繼續學習。

村子裏的鄉親們都是忠厚老實的人,心腸很好;雖然都不富裕,還是經常幫助貧困的樑家。全村的人都盼望着樑國志將來能出息,好給他們村子爭爭光。小國志知道,自己一定不能幸負鄉親們的期望,學習也就更加努力了。

由於樑國志從小就在這樣一個和諧友好的環境下成長,他從小就形成了善良、誠實、正直的品格。

公元1741年,年僅十七歲的樑國志就中了舉人;二十四歲那年,他又中了頭名的狀元。樑國志在朝廷當了官以後,不忘家鄉父老,經常用自己的俸銀爲鄉親們辦事。無論在哪裏當官司,他都替老百姓着想,受到老百姓的好評。

樑國志不但學問高,人品好,而且還擅長書畫,誰要是得到的書畫作品,都當做寶貝收藏起來。他的兒子受他的感染,很小的時候就對書畫產生了興趣,吵着讓樑國志教他畫畫兒。

一天,兒子又拿着畫筆來找父親,還弄得滿臉都是墨汁。樑國志見了就想笑,幫兒子擦了擦臉,然後語重心長地對兒子說:“學作畫之前,要先學會做人,沒有人格的永遠也不會成爲優秀的書畫家。”

兒子擡起幼稚的小臉,很疑惑地問爸爸:“畫畫兒就畫畫兒唄,和做人有什麼關係?”

樑國志說:“一個真正的畫家,是用心在畫,而不是用筆在畫。如果你是一個誠實、正直的君子,你的畫也就會充滿正氣,讓人一看就覺得充滿靈氣。”

兒子眨眨眼睛,好像還不是很懂,於是樑國志就講了宋朝有大奸臣秦檜的例子。他說:“秦檜其實是一個很有才華的人,他的書法相當好,可他是歷史上有名的奸臣,品行十分惡劣。他死了以後,人們一聽到他的名字就咬牙切齒地罵他,沒有人願意收藏他當時留下的書法作品,都認爲留着他的字會帶來災難,他的作品不是被撕毀後扔到糞坑裏就是讓人用火燒掉。他的字現在留下的已經很少了,人們討厭他的字其實是討厭他這個人。”

兒子點點頭,好像聽明白。樑國志又說:“誠信是做人的第一步,不說謊話、講信用的人,纔會挺起胸脯光明磊落地做人。”

兒子聽了,牢記父親的教導,一生堅守誠信的品格,後來他真的成了當時很受人尊敬的著名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