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演講稿 > 國學演講稿(精選5篇)

國學演講稿(精選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2W 次

國學演講稿(精選5篇)

演講稿的寫法比較靈活,可以根據會議的內容、一件事事後的感想、需要等情況而有所區別。在現在社會,演講稿的使用頻率越來越高,那麼你有了解過演講稿嗎?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國學演講稿(精選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國學演講稿(精選5篇)

  國學演講稿1

尊敬的各位老師,各位評委,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我叫安道達,來自五年三班,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繼承千年的文化積澱,續寫民族的復興畫卷》。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歷史的滾滾長河,民族的浩瀚星空,人生的坎坷歷程,無不浸透着五千年華夏文明的精神。於是,千百年中國傲立於東方,歷史長河金鯉化龍,浩瀚的廣宇羣星燦然,炎黃挺起五嶽的脊樑。

歲月的梭子已在歷史的詩篇中悄然劃過,一個又一個偉大的詩人、智者已離我們遠去,或者說我們在與這些偉大的物理空間上從未靠近,但在精神世界裏無限親密,與我們的心靈無限靠近,用思緒凝成的經典跨越了數十個世紀抵達我們的心魂。如今,即使快速的車流帶着我們如飛前進,但是國學的經典留給我們的是血液中的印記,不會因時代的改變而褪去顏色。

南山下,菊圃邊,一位老人荷鋤而歸,口中吟唱着“久在樊籠裏,復得返自然的歌謠,虛掩的柴扉,叢生的桑麻,輕柔的炊煙,掩映着悠遠的村莊,遠離了俗世的喧囂,陶淵明在追逐利祿的世俗文化中,演繹着君子的隱逸之風,爲奔騰下瀉的中華文化匯入了清涼的溪流。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崗,蘇東坡在人生低谷之時,用豁達的胸懷包容着命運的屈辱,沒有“春花秋月何時了的哀嘆,也沒有江南遊子拍遍欄杆的埋怨,只是在沙湖道中,一襲蓑衣,半截竹杖,漫吟着“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一路逍遙走去。蘇軾用圓潤而不耀眼的光芒爲中華文化增添了達觀血肉。

分茶顛竹,打馬藏鬮,通五音,精六律,一位浪子在花中消遣,在酒中忘憂,但卻是個蒸不爛煮不熟吹不變炒不爆響噹噹一粒銅豌豆。關漢卿賞的是洛陽花,扳的是章臺柳,用一顆玩世不恭的心撥開了黑暗社會的千層錦套頭,雖然社會醜惡橫行,冤獄遍地,但卻在狼藉的歷史長卷中,爲中華文化留下了乾淨清潔的文化基因。

曾經有人感嘆,當今世界物慾橫流,低俗、媚俗、庸俗成風,長此以往,國將不國。

曾經有人抒懷,時下中國浮躁淺薄。醜陋、冷漠、僞劣遍地,發展下去,民風淪落。

但是展開歷史的畫卷,翻開沉寂的過往,我們會發現,每個時代都會有庸俗淺薄之風,奢靡浮華之氣,可是每一個時代都在陣痛中幡然醒悟,在迷亂後毅然前行,歷史從未離開過正確的方向。中世紀歐洲一千年的黑暗並未能阻止佛羅倫薩的精英們發起的轟轟烈烈的文藝復興運動,矇昧的西方在古希臘哲人的餘蔭中找到了光明的方向,世界步入了新的紀元。百年前的中國,固步自封在天朝上國的美夢之中,即使是歐美列強的堅船利炮也沒能讓他們驚醒,一羣不甘淪喪的志士們奮筆疾書,奔走呼號,從此,新文化代替舊文化,開放代替了愚昧,古老僵化的中華開始慢慢復甦。這就是五千年的積澱留給我們的文化以強大的自愈能力。

我們不必爲一時的迷惘驚慌失措,也無需爲短暫的醜惡惴惴不安,數千年的積澱決定了我們將在歷史開拓的大道上曲折前進。在陶淵明的詩歌裏尋找君子的隱逸,在蘇軾的奔放裏學習逆境中的淡定,在關漢卿的留連中抽取潔淨的血液。民族的經典,華夏的輝煌,成就了偉人的不朽,締造了國家的昌盛。國學文化,是華夏民族的靈魂,是炎黃子孫的精神脊樑!讓我們一起誦讀國學經典,讓我們繼承千年文化的積澱,續寫民族復興的畫卷,讓中國這條龍騰飛在世界東方!感謝!

  國學演講稿2

尊敬的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傳承國學經典》。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歷史的滾滾長河,民族的浩瀚星空,人生的坎坷歷程,無不浸透着中華文化的精神。於是,千百年中國傲立於東方,歷史長河金鯉化龍,浩瀚的廣宇羣星燦然,炎黃挺起五嶽的脊樑!“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是杜甫吟唱的盛唐清韻;“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是辛稼軒吶喊的兩宋悲歌;“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是譚嗣同面對民族衰微的浩然肝膽

神州大地上,國學文化傳承千年。何爲國學?是司馬遷熟悉華夏文明,留下了傳承民族魂魄的《史記》?是李時珍涉足千山萬水,遍嘗百草,用自己的親身體驗造福於後人的《本草綱目》?還是紀曉嵐精通經、史、子、集整理出浩瀚的《四庫全書》?何爲國學?不就是經那得起時間洗煉而沉澱下來的,能夠在千百年後還能給人以深刻啓示,讓人從中獲益的精神財富、文化積澱嗎?

《弟子規》是人們的生活規範,依據至聖先師孔子的教誨編寫而成,教導學生爲人處世的規範,做到與經典同行爲友。《弟子規》是儒家的基礎,人性的基礎。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原作者李毓秀(公元1662年至1722年)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以《論語》“學而篇”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爲中心。分爲五個部分,具體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範。後來清朝賈存仁修訂改編《訓蒙文》,並改名《弟子規》,是啓蒙養正,教育子弟敦倫盡份防邪存誠,養成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 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子孫雖愚,經書不可不讀。廢經廢倫,治安敗壞根由。貪瞋癡慢,人心墮落原因,欲致天下太平,須從根本着手。圖挽犯罪狂瀾,唯有明倫教孝。誤根本爲枝末,認枝末爲根本。爲求解決問題,反倒製造問題。君子唯有務本,本務邦國自寧。 俗雲:「教兒初孩,教婦初來」,兒童天性未染污前,善言易入;先入爲主,及其長而不易變;故人之善心、信心,須在幼小時培養;凡爲人父母者,在其子女幼小時,即當教以讀誦經典,以培養其根本智慧及定力;更曉以因果報應之理,敦倫盡分之道;若幼小時不教,待其長大,則習性已成,無能爲力矣! 三字經曰:「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教之道,貴以專。」,而非博與雜;故一部經典,宜讀誦百至千遍,蘇東坡雲:「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現在教學,壞在博與雜,且不重因果道德及學生讀經、定力之培養,至有今日之苦果。企盼賢明父母師長,深體斯旨;此乃中華文化之命脈所繫,中華子孫能否長享太平之關鍵,有慧眼者,當見於此。 幾百年來,我們中華民族的祖先,一直堅信這樣一個簡單的道理:小孩子在他年少時(0~13歲),記憶力非常好,應該把前輩的人生經驗、生活智慧記憶下來,牢牢地背記,並爛熟於心中。儘管此時他還不理解其深刻含義,但是先記住,好比牛先把草吃下去,有時機再反芻一樣,孩子隨着年齡的增長,理解能力也在成長,到了一定年齡自然醞釀發酵,必然有更深的理解和領悟。如果在孩子在記憶、記憶力強的時候,不給他一些經典的東西儲存到腦子裏,沒有“厚積”,怎麼能“薄發”呢?怎麼能融會貫通、觸類旁通呢? 《弟子規》這本書,影響之大,讀誦之廣,僅次於《三字經》。“弟子”是指一切聖賢人的弟子,“規”“夫見”意思是大丈夫的見解。所以是每個人,每一個學習聖賢經典,效仿聖賢的人都應該學的。《弟子規》沒做到,學習別的'經典就很難得到真智慧。《弟子規》共360句(1080字),概述簡介,以精練的語言對兒童進行早期啓蒙教育,灌輸儒家文化的精髓。

國學經典是中國的瑰寶,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傳承國脈的精神紐帶,是炎黃子孫奮鬥不息,富國強兵的力量源泉!它猶如一束光芒潤澤着一代又一代華夏兒女!

還記得精忠報國的岳飛,力抗金兵,保家衛國,即使皇帝昏庸,奸臣當道,卻依然誦出“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的民族氣概!謝謝!

  國學演講稿3

尊敬的各位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今天我在這裏代表同學們談學習國學的體會,感到十分高興。

我們的祖國是一個有着五千年燦爛文化的文明古國,文明的風尚源遠流長。國學經典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燦爛文化的精髓,從古到今,經典名句滋潤了一代又一代華人的心靈。在我校開展的國學誦讀活動中,我們與經典爲伴,與聖人同行,在國學精神的引領下,我們的生活翻開了新的篇章。

牽手經典,我們擁有了豐富知識。“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循循善誘的孔子如在眼前;“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孟子的話猶在耳旁;“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老子的名言讓我們腳踏實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莊子讓我們懂得了勤學不輟的道理。誦讀中,我們認識了李白的浪漫豪放,認識了杜甫的憂國憂民,認識了蘇軾的豁達樂觀??

親近經典,我們養成了良好習慣。《三字經》中的“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弟子規》中的“讀書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在告訴我們要養成認真學習的好習慣。《三字經》中的“爲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弟子規》中的“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教育我們在生活中要孝敬父母、注重禮儀。

享受經典,我們形成了優秀品質。經典中有陶淵明“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的勤奮,有杜甫“爲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執着,有文天祥“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堅韌。掬取一汪國學的清泉,便能做到“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便會實現“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的鴻鵠壯志!

蜂採百花,故能釀成蜜;海納百川,故能成其大;讀百家書,故能成其才。在我們正需要“讀書長知識,讀書增智慧,讀書促養成,讀書塑人格”的黃金時期,就讓我們以一種輕鬆愉悅、從容灑脫、嚴肅莊重的心態,親近經典、誦讀經典、享受經典吧!謝謝!

  國學演講稿4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我是某某班學生某某某,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中學生學國學。首先,我們要界定一下國學的定義,國學是指以先秦經典及諸子學爲根基,涵蓋了兩漢經學、魏晉玄學、宋明理學和同時期的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與明清小說並歷代史學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學術體系。

國學含義豐富、博大精深,作爲一名中學生,我們學習國學,顯然沒有能力和精力深度鑽研義理、考據辭章,那麼我們能學些什麼呢?我認爲,我們要學習國學經典。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國學經典已經深深紮根於中國人的精神家園裏,流淌在每個炎黃子孫的血脈中。經典是連接我們和歷史傳統之間的一座橋樑,學習國學經典,實質上就是走向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感受這個家園的溫馨,參與這個家園的建設,形成對它的情感皈依。

接受經典教育的過程,也就是把自己生命的根鬚,紮根於豐厚的傳統文化土壤的過程;就是把自己從一個生物學意義上的自然人,變成一個文化意義上的中國人的過程。通過對國學經典的學習,發展我們獨立思考的能力,促進對真善美的崇敬之心,喚起對偉大、深邃、美麗事物的敏感和驚奇,達到薰陶氣質、變化性情、提高涵養、增長知識、生活高雅的目的。

怎麼學習國學基礎呢?我認爲首先要有序地學,不能眉毛鬍子一把抓,應該以經典爲本;其次要批判地學,要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第三要不斷誦讀經典,只有記到腦子裏才能慢慢化成自己的,只有厚積,才能薄發。

時間有限,我的演講就到這裏,謝謝大家!

  國學演講稿5

尊敬的老師、各位評委:

大家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取之不竭的智慧之源——國學經典”。

我從來不知道,在我牙牙學語時,媽媽教會的第一首古詩就是漢語言的精華;我也不知道,獨自玩耍時,媽媽播放的碟片就是民族文化的瑰寶,然後我更不知道易學好記的百家姓原來也出自於中華的傳統文化。後來,在老師那裏,我知道了詩詞歌賦的對仗工整,詞采豔麗;知道了古風古韻的情思格律、平仄平收;知道了論語的和諧自然、淡泊、清靜。我終於明白,媽媽,爲什麼在我懵懂的世界裏便播下文明的種子;老師,爲什麼在我學習的路上讓我們又誦讀又實踐。

這些言簡意豐,言少意深的文字深深地影響着我:

小時候,當其他小朋友丟失橡皮時,我會不自覺地將自己的橡皮遞過去;當有的小夥伴摔倒時,我會鼓勵他堅強的爬起來;當我的繪畫作品得獎時,我會說出來和好友分享。因爲我知道“贈人玫瑰,手有餘香”的道理。

因爲從小喜歡誦讀經典,我和其他同齡的孩子便有了幾分不同,然後老師們都誇獎我是最懂禮貌、最善良的好孩子。當同學們在下課盡情嬉戲的時候,我會捧着一本散發油墨香的書靜靜的讀着;當他們因爲一件小事而爭得面紅耳赤時,我會笑着去勸慰他們;當他們因爲我遊戲做得不好而埋怨斥責我時,我會一笑置之;當他們有了困難而需要幫助時,我會挺身而出,毫不猶豫。

大詩人歌德說“讀一本好書,就像和一羣高尚的人對話。”是的,讀國學經典,更能賦予我們精神的力量,獲得極爲豐富的營養,我們在書中學會做人的道理和準則,“胸有詩書氣自華”,以《唐宋詩詞三百首》爲例,讀李太白詩,

一句“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便讓我對大自然充滿嚮往,讀白樂天詩,一句“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碳賤願天寒”便讓我對百姓的遭遇充滿同情,文天祥一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又讓我感覺天地間浩氣長存。

與經典爲友,伴幸福同行,經典是我成長的道路上最好的朋友。然後讓我們一起背誦經典詩文,接受經典的薰陶吧!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燦若雲霞,輝耀千秋。國學經典,這一用之不盡、取之不竭的智慧之源如雲飄逸,如柳柔細,如水清澈、如友相伴。我相信,他一定會隨着優雅的韻律緩步鋪展, 將其智慧的光芒穿透歷史、跨越時空、歷久彌新。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