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心得體會 > 《皮囊》讀後感彙編15篇

《皮囊》讀後感彙編1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55W 次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那要怎麼寫好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皮囊》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皮囊》讀後感彙編15篇

《皮囊》讀後感1

如果皮囊朽壞,我們還剩下什麼?

也許,你告訴我,還有靈魂。

可是,那脫去了皮囊的靈魂,他們在忙着什麼?追逐名利或填補慾望?看過鬼片裏那些孤魂野鬼,它們所渴望的,不過是投胎、轉世爲人,再得一具皮囊。

蔡崇達寫的這本書,也叫做《皮囊》。文中作者的阿太對皮囊有着自我的理解“肉體不就是拿來用的,又不是拿來伺候的。如果你整天伺候你這個皮囊,不會有出息的,只有會用肉體的人才能成材。”老人的話,似乎透着人生的'哲學。

書中對父親的感情,由仰視、尊敬到審視、反抗的對象等等一系列的改變。父親的形象,他離家,歸來,他病了,他掙扎着,全力爭取尊嚴,然後失敗,退生爲孩童,最後的離去。蔡崇達揭開內心的傷疤,重新曆數過去的家庭經歷,把自己的心再傷一遍。

“生活從來不是那麼簡單的夢想以及磨難,不是簡單的所謂理想還有陰謀,生活不是那麼簡單的概念,真實的生活要過成什麼樣是要我們自己完成和回答的。”

就像如今的人們,往往只扮演所穿皮囊的角色,一味的迎合社會與他人。卻找不到靈魂所歸何處。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麼?我們從不曾瞭解,也不曾放下匆忙的腳步問問自己的內心,尋求真相。

生活像一張龐大的問卷,你不回答這個問題,就永遠看不到下一個問題。

全文,我是帶着感動讀完,給我最大的收穫是:“要珍惜那些跟你一路同行的人,用心愛,就算不能天長地久,也可以擁有曾經最真摯寶貴的記憶!”

《皮囊》讀後感2

終於斷斷續續讀完了這本散文集的小說,作者是晉江人(大學好友有好幾個也是)又是新聞人,所以閱讀的時候會有一種莫名的“熟悉感”。

書的前面幾個篇章還蠻耐看,收尾的幾篇就有些“潦草”,談談感受比較深的幾個。

開篇的《皮囊》講阿太對死亡的態度,但更像在講作者自己的觀點,還是蠻贊同的。世間沒有不朽的皮囊,終有一天皮囊會崩壞,而心在亮着,靈魂就不會徹底消亡。“生命原本輕盈,被太多欲望的污濁拖住。”

另外一篇寫父親的《重症病房的聖誕節》,細節的地方也直抵人心,大概是我也有相似的境遇。“從走廊的一頭走到另一頭,恐懼的路就像按照自己記憶走一條印象中很平坦的路,然後突然哪裏凹陷了,一踩空,心直直往下墜。”這段走過病房走廊的心理活動,讓我想起前幾年父母車禍住院時,每天下樓買飯也要走過的那條走廊,有的病房是圍坐家人的溫暖,有的則是孤獨患者的冷冷清清,有的人進來,有的人出去或者再也沒出去。

還有幾篇關於朋友關於理想的篇章,有些觀點耐人尋味,或許能真實地抵達這個世界的,能確切地抵達夢想的,不是不顧一切投入想象的`狂的熱,而是務實、謙卑的,甚至你自己都看不起的可憐的隱忍。

“人與人關係的建立,顯得那麼充滿偶然又似乎必然,我們的朋友參與我們的生活,改變了甚至塑造了我們的生活。”這句也很贊同,我在人生各個階段的重要抉擇前,幾乎都有朋友的參與,從讀書到志願,從工作到辭職,朋友改變也塑造了我現在的生活。

因爲讀到了已然存在於內心的東西,所以讀的時候纔會有流暢的代入感吧……

《皮囊》讀後感3

是一本讓人很有同感的書,每一個故事似乎都能在自己身邊找到原型,每一個故事說的好像也是我們自己的生活。

從小到大身邊出現過很多朋友,我想在那一刻我們都在履行互相陪伴的使命,當完成之後就把對方交給下一個人,就這樣我們在人生軌道上不停的和陌生人相遇、熟悉然後離開。對生活每一刻的認知、每一刻的`態度,每一刻的感受都取決於自己,所以要接受生活是自己的這件小事…就像兩個啊太、文展、厚朴和黑狗達,相同的皮囊下有着不同的靈魂,不同的靈魂造就了不同的人生軌跡,生活會是什麼樣,最終還是需要自己抉擇。

“太多人的一生,被抹除得這麼迅速、乾淨。”很認同這句話啊…還沒來得及好好去陪他們,他們已經被抹除的乾乾淨淨了,而我卻無能爲力。長大之後最討厭的是要接受一個個重要的人永遠離開,我可以想象黑狗達父親生病、離開時的無措和悲傷,我曾經也經歷過從早到晚呆在有濃濃消毒水味道的醫院裏面,經歷過不管何時何地只要一想到他離開了我就泣不成聲哭成狗,經歷過不知多少次做夢夢到他然後哭醒…我一直都知道隨着時間我會習慣沒有他的陪伴,會習慣這輩子我叫他再也不會有人應了,會習慣我的悲傷越來越淡,我相信他只是去了另外一個空間以另外的形式存在,他不會真正消失,在這個空間裏面我對他的思念也永遠不會減少,終有一天我們還會再見面。

大多數人只是生命中的一道風景,可能下一秒轉身就不見。看着別人的喜怒哀樂,我沒辦法說能感同身受,能留下一個溫柔的背影對他們來說也許是一種慰藉吧。

記得以後再遇見不喜歡的人,也要善良的對待。

《皮囊》讀後感4

很早之前看到好多書友都在讀這本書,於是也放入了書架打算抽空讀一讀,今天在火車上利用整塊時間讀完了這本書。

對於此書的評價大概是有兩個極端,我也並不認爲這本書就是寫的非常完美,關鍵是要看讀者自己的着眼點,以及所思 所感 所悟,但我想說的是,作爲一個讀書人、評書人,言語可以犀利,但是絕不能刻薄。

於糟糕的那個極端的評論者來說,大多數皆認爲該書文筆不佳、故事平淡、所刻畫的人物展現出了狹隘、陰暗的一面,而我之所以要寫這篇書評的原因恰恰是因爲,讀這本書雖然平淡,卻感覺很真實,人物的刻畫、故事的描述、情感的表達皆是真真切切,真的不能再真的感覺,這或許與作者作爲記者出身,又經年累月做以真實性出發的報道有一定關係吧。我們的生活、經歷本身就是由一件件小事組成的,而驚天動地大事、不平凡的.事,每個人的人生中又能經歷幾次呢?再者,千篇一律的皮囊下,是複雜多樣的靈魂、人性,人性的複雜性與多樣性自不必說,人類是崇尚美好的,但沒有人是完美的,倘若沒有了那些狹隘、陰暗的一面只會顯得不真實,倘若人性中沒有了陰暗的屬性那便不是人。而作者通過這些無限真實的人生經歷,更加深刻的挖掘出那些深層次的精神情感。

另外,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站在一個宏觀的角度去看一個個鮮活生命的人生歷程,總能引人深思,同時也給我們自己手裏人生方向盤的轉動帶來一些啓發。

《皮囊》讀後感5

打開《皮囊》這本書是因爲之前在書城裏面看到,這本書是劉德華推薦,劉德華在推薦語裏面說,他讀了這本書有很大的啓發,就如同生命中多添一盞明燈。

我打開了這本書首先看到的事這本書的第一篇文章就是《皮囊》,希望也可以給我的生命中多一盞明燈,故事講述了蔡崇達活到九十九歲的阿太,她爲人處世平淡,在女兒死的時候別人都擔心她會出什麼事情的時候,她卻表現出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

蔡崇達聽說舅公小時候差點被阿太丟到海里淹死,而受到別人指責,然後他問阿太真假時,阿太說:是真的啊,如果你整天伺候着個皮囊,不會有出息的,只有會用肉體的人才能成才。

俗話說: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美麗的皮囊千篇一律。我們生而爲人,每個人都有一副皮囊,阿太一直以爲皮囊是用來用的,九十九歲的阿太離開了人世,留下一句話給蔡崇達:死就是一腳蹬的事情,我已經沒有皮囊這個包袱,來去多方便。

在文章最後作者說:我們的生命本來多輕盈,都是被這肉體和各種慾望的'污濁給拖住。是啊,我們的靈魂是多麼輕盈,在現在的生活中,無數人成爲車奴,房奴,卡奴,拖着沉重的皮囊,卻忘記了我們的靈魂本來就是非常輕盈。

讀完皮囊這一節,然後思考以前的人生,爲了很多事情擔心,在痛苦的時候讓自己難受,其實最後隨着時間的推移,一切都會煙消雲吧。最後我讀完《皮囊》後,感覺以後一定要善待自己,善待家人,善待每一個善良的人。讀完《皮囊》這本書給我的生命多了一盞明燈。

《皮囊》讀後感6

終於讀完了《皮囊》,久久不能平靜,深有感觸,真的是一本好書。作者從最真實的情感,最平實的語言,寫了自己生活經歷,骨肉間的故事,像解剖人生一樣,剝開生活外殼,展露給你看生活的真實血腥肉身一樣劇烈。祈求上天開一點門夾縫,祈求媽媽放下那包老鼠藥。那些帶點血腥味的生活片段,讓人無法輕易放下和忘記,字裏行間的心靈深處的猛烈碰撞。

聽說作者寫這本書寫了很久很久,有人說書名《皮囊》不太符合內容,我卻覺得很適合。沒有動詞,沒有狀語,只是個名詞,只是個個人見解和感受的詞,正如賈寶玉形容自己“只是副臭皮囊”。

這讓我記起溫情而殘酷的家鄉故事與現實糾纏的影子,誰又能徹底理解生活的本質意義呢?當你覺得你正在受生活的折磨和困境時,抱怨着這一切,你不如看看這本書,你會發現你的生活困境和苦難沒想象中那麼大,至少你活得比別人幸福。

幸福的皮囊,過完人生纔會知道厚薄。吃苦是讓你知道你還在經歷這個世界的真實存在。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經歷,這一切只是“業”顯現罷了,一切只是你腦海裏的。

世界很大,也很精彩;世界很小,也很渾濁。有時候我在想,人與人之間的巨大差異,究竟是天生的`,還是後天形成的呢?同一個環境,差不多的家庭,卻孕育了完全不同的人生。有點讓人唏噓,也讓人思考,生命的路冥冥之中是否已經有神明爲你安排好了呢,無論我們怎樣掙扎,最終也逃不出命運之神的掌控。一切也都是沒有答案的,我們唯一可以做的,就是認真地對待生活,生命的每一步,走好每一步。

《皮囊》讀後感7

這樣的文字,無端讓人驚心。這樣的阿太,讓人敬佩又陡生憐憫。在那副看似強悍的皮囊之下,她曾白髮人送黑髮人,揮別先她而去的女兒;也曾在摔傷腿之後,靠一把椅子一步步挪到門口,只爲等待家中娃娃放學回來的身影。她有她獨特的生活哲學,也有她命運裏被堅實皮囊所遮蔽的巨大憂傷。也許正是受她的影響,作者把本書取名爲《皮囊》。

皮囊,無論再堅實,再怎麼僞裝,終究有朽敗的時候。一旦被揭開,裏面的人心可能脆弱無助到你不能想象。作者在書中回憶他的父親,自中風癱瘓後,會突然號陶大哭,會像小孩一樣耍賴,發脾氣,也會因爲絕望而整天跟家人嘀咕,要“抓緊死”。真正死了之後,他又跑到兒子的夢中,責怪兒子只給他燒小汽車,不燒摩托車,“小汽車我不會開”;跑到老伴的夢中,說他“想騎摩托車去海邊逛逛”,要趕快給他。原本帶着幾許幽默的話,此刻卻仿若一枚枚堅硬的釘子,要鍥而不捨地楔進讀者那柔軟的心裏去。

除掉熟悉的親人,作者也寫了很多遇到的普通人。比如重症病房裏的病號和小心翼翼陪伴的家屬,敢愛敢恨卻爲世俗不容的`小鎮姑娘,以及離開家鄉闖蕩最終一事無成的天才少年。他們離當今社會上所描述的那種“成功人士”似乎相去甚遠,生活裏的失意與痛苦,他們一一嚐盡。他們也許有過意氣風發,有過拼搏與執著,但無常的命運最後還是把他們一股腦地裹進憂傷的洪流。

《皮囊》讀後感8

《皮囊》是蔡崇達寫的一本童年自傳,打開書,迎接我的是紛亂的小鎮上發生的人與事,它們如同一個個炫目的煙花在綻開,尋着作者的童年,我理解了各種生活道理。

我最喜愛的是作者的阿太。阿太很慘,高齡時送走了僅僅50歲的姥姥。阿太很堅強,她沒有哭,她已經看清了塵世,知道並瞭解了什麼是皮囊與靈魂以及它們的作用,她的身上彷彿散發着一種久經世事所帶來的老練。她還鍛鍊年輕的舅公的皮囊,而她自己,哪怕一把年紀依舊鍛鍊自己,走路回村。

我看到阿太想把這思想傳承下去的渴望。作者年輕時還不理解阿太爲何如此的冷漠,如此無情,在小時的作者看來,阿太像一塊兒石頭,一塊兒情感古怪的石頭。但隨着年齡的增長,他逐漸明白了“皮囊是拿來用的,而不是拿來伺候的”其中的.道理,也漸漸瞭解到阿太的用意。隨着作者對阿太的信任與喜愛變得更多,他工作之後,經常去找阿太傾訴,阿太就像是作者的精神支柱。

後來,阿太去世了,整個家庭都蒙着層悲哀,我的心也隨着阿太的死沉下去,彷彿整個人都跌進了悲傷的深淵。但我發現阿太在死前沒有傷感,在她看來,死只是讓她脫離皮囊,使她變得更輕,足以見得她對死看的很開。而在這世上,也有其他的人,他與作者的阿太一樣,不是在用慾望去享受着皮囊,而是讓它鍛鍊起來,爲自己所用,不被世上的污濁所動,保持輕盈。

我喜歡這個看透塵世的阿太。

《皮囊》讀後感9

皮囊這整本書由十五個短篇組成,每一篇都給我深深地壓抑感並且會帶來長久的沉思。

文中父親的病重,母親執意建房子執意向神明傾訴執意做的所有事,可憐的阿小和阿小,瘋狂的文展以及最後作者對自己的發問都讓我對現實生活中的自己有特別多的思考。

想得最多的是自己未來要過生麼樣的生活,文中滿滿的都是對城市慾望氾濫,感情缺乏的吐槽。作者對自己的生活狀態彷彿甚不滿意,說自己是攀着理想並且拿責任做藉口不斷逃避真正的生活。

可是真正的生活真的像作者小時候那樣嗎?認識家鄉的每一塊石頭,並且被家鄉的每一塊石頭所熟識;街坊鄰里間即使在臺風來襲的時候也會幫忙攙腿腳不便的人回屋;早上起來可以騎着摩托在街頭巷尾竄來竄去……

或許是因爲作者已經走出去了,他見過了大城市的方方面面,有好的'也有壞的。那對於還不曾嘗試過這種生活的人呢?

於我來說,城市or鄉村;匆匆忙忙or平平淡淡依舊有待考慮,依舊是未知數。《皮囊》沒能給我一直的問題做出解答,但是他的想法對我未來選擇的形成應該會有影響吧。

之所以說是這本書對我的影響,是因爲我覺得很多人在這本書裏得到的啓示與我相差甚遠吧。翻到最後,我在最後一頁發現了馬塞爾普魯斯特的一句話:每個讀者只能讀到已然存在於他內心的東西。書籍只不過是一種光學儀器,幫助讀者發現自己的內心。甚得我心!

這篇讀後感有點錯亂,不過是真心推薦《皮囊》這本書,很久沒有這麼喜歡過一本書啦!

《皮囊》讀後感10

終於讀完了《皮囊》,久久不能平靜,深有感觸,真的是一本好書好書好書,作者以最真實的情感,最平實的語言,寫了自己生活經歷,骨肉間的故事,像解剖人生一樣,剝開生活外殼,展露給你看生活的真實血性肉身一樣劇烈。祈求上天開一點門夾縫,祈求他媽媽放下那包老鼠藥,那些帶點血腥味的生活片段,讓人無法輕易放下和忘記,字裏行間的心靈深處的猛烈碰撞。

聽說作者寫這本書寫了很久很久,有人說書名《皮囊》不太符合內容,我卻覺得很適合,沒有動詞,沒有狀語,只是個名詞,只是個各人見解和個人感受的詞,正如賈寶玉形容自己“只是副臭皮囊”,又正如《金剛經》裏面的“無衆生相,無壽者相”,皮囊,只是相,只是外在,正如書裏面一句話“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

這讓我記起溫情而又殘酷的家鄉故事與現實糾纏的影子,誰又能徹底能理解生活的本質意義呢?當你覺得你正在受生活的折磨和困境時,抱怨着這一切,你不如看看這本書,你會發現你的生活困境和苦難沒想像中那麼大,至少你活得比別人幸福。

豐滿的皮囊,過完人生纔會知道厚薄。吃苦是讓你知道你還在經歷這個世界的真實存在。每個人都有自己經歷,我記得問過令令姐,令令姐說,這一切只是“業”顯現罷了,一切只是你腦海裏的大象。無論如何,願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的青春價值。也願你活在當下,珍惜你所能擁有的人或物。扎西德勒!

耳邊聽着李健的音樂,旁邊是熱氣騰騰的米飯,看完的書,在這寒冷的夜,一切來得如此溫暖。

《皮囊》讀後感11

阿小和阿小、天才文展兩篇通過幾位少年的視角,描繪了城市與小鎮之間的差異以及從小鎮跨越到城市後的心理變化。

小地方長大的人總是對大城市的生活自帶一層濾鏡,彷彿只要到了大城市一切都會變得好起來,所有的煩惱會自動遠離。

兩個阿小一個留在小鎮,一個去了香港。兒時總是以爲去香港的阿小過上了幸福的生活,直到工作後有次去香港出差,約見了許久不見的香港阿小。他已經成爲紮根於城市角落的工蟻,負責供養這座摩天都市。

光鮮亮麗的城市外表吸引着一批又一批年輕的血液投身其中,有多少懷着夢想不甘平凡來到城市,又有多少拋頭顱、灑熱血後一身疲憊離開城市。媒體往往寫下大篇的心靈雞湯鼓勵年輕人努力奮鬥,大量類似於吃得苦中苦方爲人上人的勵志句子通過高音喇叭循環播放。

我不清楚需要多大的努力才能稱得上“努力”這個詞,文展心理成熟較早,從小就開始給自己制定一系列任務計劃,以便自己能夠留在城市之中。可他還是沒能抵擋住城市中心涌出的洪流,被潮水衝到了城市的邊緣地帶。

文展最終還是回到了小鎮,即使心有不甘也被迫離開向往那麼久,也爲之努力那麼久的.地方。從作者的視角看去,文展是一個有着堅定信念並付諸實踐的人,即使是這樣的一個人也稱不上“努力”嗎?。

回過頭看小鎮阿小,每天過着平凡的小鎮生活,妻子、兒女陪伴在身邊,並不比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差。

每個人都有自己選擇的權利,我只是覺得城市不是完全凌駕於小鎮之上的,小鎮生活也有它的美好。

希望我們是尊重自己的感受,考慮清楚後去做每件事,而不是在周圍高音喇叭的影響下稀裏糊塗的生活。

《皮囊》讀後感12

《皮囊》很親,因爲作者跟我同齡,又講述的是我們這一代理想膨脹卻又深感現實骨感無處安身的青年人對命運的深切思考,所以書剛一上市就引起了我的注意。這次作爲機關學習推薦書目,更是吊足了我的胃口。這本書讀了好一段日子纔讀完,另一位同齡作家韓寒的推薦理由是“好的文字往往給人兩種閱讀感受,一口氣讀完或者捨不得讀完”。我覺得自己是捨不得讀完,也是因爲與作者同齡,讓我在書中看見了熟悉的影子,在他的`故事裏回望自己的成長點滴,越讀就越捨不得一下子讀完,更願意一篇一篇去慢慢地回味。

《皮囊》一書,它的文字似乎是一直以來我所期待能在書裏看到的那樣,沒有華麗的語言去刻意的裝飾什麼,就像一個老朋友在娓娓說道過往的事情。從整本書來看,作者緊緊圍繞自己周邊最熟悉、最親密的人展開:倔強的殘疾父親、對生活勇敢而又無助的母親、自尊心強烈到殺死自己的天才文展、滿嘴“世界”和“理想”而遭受現實沉重打擊的厚朴、被小鎮古制舊俗扼殺生命的張美麗……一個個個性鮮活的人物躍然紙上,透過作者的眼睛,彷彿讓人看到了泛着太陽細碎光影的海面,嗅到了一陣陣帶着鹹味的拂面海風,更領閱到了特有的閩贛小鎮風情,那裏的人如同我們身邊熟知的每一個人,發生着我們都熟知的每一個故事。在這本書裏,我看到了父親作爲家庭支柱精神之光的中國式家族的情感命脈,看到了最底層人民面對現實用力強悍活着的尊嚴和自強,看到了面對生與死人性最初的一面,這是我覺得書中最親切、最溫暖、最打動我的地方。

《皮囊》讀後感13

我想,皮囊或許是靈魂來到世上的一件附帶的工具。一顆心永遠是無處安放的,一具軀殼承載不動,卻總能成爲有形的桎梏,高於皮囊的存在是你,能被困住的是你,能掙脫出來的也是你。

黑狗達看過很多人離去,彷彿看着一具具皮囊又變回了物品,直至到灰燼。有扔下皮囊這個包袱的阿太,從此來去自如;有重病房想看煙花的病人,在掙脫皮囊的路上看到煙花;還有最堅強的父親,不再中風偏癱。剝去生與死,就好像的一個靈魂用舊了皮囊,想回到從前的地方更換。這樣看來,生生死死,生命的誕生和流逝,都能淡然。我們本來是多麼的輕盈,來去不着痕跡。從此人生就像是一個又一個的靈魂,使用着附帶的皮囊給彼此留下羈絆,向世界留下屬於他的過往。我們終究是無處安放,不然爲何要換去皮囊。

我們錯過很多的.人,也有很多時候並不知道自己已經錯過了。我們自以爲能“看見”很多人,卻不知道“看見”的到底是真心還是假面。愛我們的人來不及去珍惜,喜歡我們的人又經常會錯過,自以爲能挽留的人最後只能說出一句告別,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是不是我們太過矯情,沒有的最想要,得到的不珍惜?是不是我們的本質就如此貪婪,被慾望填充?香港的阿小沒有過上想象中大城市的生活,自由主義的厚朴步步迷失,文展再也沒有那般天才,去面對現實的落差。他們最後都因爲種種原因碌碌無爲,曾經想要的太多,現實給不了,自己也實現不了,終究成爲這個社會中無處安放的人。

《皮囊》讀後感14

讀完了蔡崇達的第一部文學作品《皮囊》,心靈有點刺痛,讀書感悟如下:這是一部非常有質感的散文集,崇達對故鄉親人的情感,用客觀、細緻、冷靜的方式,講述了14個溫情又殘酷的故事!真實經歷,情感動人,透露着作者對人生的思考。《皮囊》成爲感動千萬讀者的"國民讀本",被稱爲"非虛構"寫作叢林中獨具樣貌的林木。

崇達在寫這14個故事中,每一筆都有痛楚,每一行都直接、完整地傳達了作者的內心世界。寫作的目的是讓自己和讀者"看見"更多人,看見"世界"的更多可能。看見"阿太",看見"母親的房子",看見父親的"殘疾",看見"我的神明朋友",看見"厚朴",看見"海是藏不住的",看見自己想"回家",作者"看見"了想珍惜的人,也讓我們清晰的看到,藏在人生裏的,那些我們始終要回答的問題。人各有異,這是一種幸運;故事裏一個個風格迥異的人,構成了我們所能體會到的豐富的世界。最終看見自己,看見彼此;溫暖自己,映照出彼此。

李敬澤在序裏有這樣一段文字,"皮囊可以不相信心,可以把心忘掉。但一顆活着、醒着、亮着的'心無法拒絕皮囊,皮囊標誌出生命的限度、生活的限度,生命和生活之所以值得過,也許就因爲它有限度,它等待着、召喚着人的掙扎,憤怒、鬥爭、意志、慾望和夢想。"

有道是:"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

《皮囊》讀後感15

突然發現書客這個平臺,正好活動裏有準備看的書,所以就參加了。

一開始《皮囊》無意間翻過沒看,後來補起來,”肉體是拿來用的,不是拿來伺候的”深得我心,因爲我是通過自虐性登山來放空自己,看清自己的。我們的生命本輕盈,都是被這肉體和各種慾望的污濁給拖住了。

後邊關於母親與父親的故事,家庭裏一個人的疾病隨着時間慢慢消耗着這個家庭的希望,這樣的故事在農村不少見。有時候甚至消耗着生的念想。但是更可怕的是困難來臨的時候鄉親們的冷漠與旁觀。

張美麗的故事,人言可畏,閒言細語如刀般割着張美麗堅強的心。

兩個阿小、文展、厚撲,以自己的認知看待這個世界,並努力瘋狂的衝向自己嚮往的地方。阿小們只會模仿,沒有明白自己真正要的.是什麼,爲什麼去追求。文展足夠努力,但太較勁,太看重自己,他一句“困惑、一時找不到未來的大目標這很正常,沒有幾個人能很小的時候就知道自己可以過什麼樣的生活,你做好眼前的一件件事情就可以了。”可惜了這自以爲是的社會。厚撲追求激情、挑戰和自由,可惜生活夢想飛的太高,沒好好走過什麼路。

寫作是一種內省,是解剖自己的思想,當自己動筆去寫的時候纔會去思考自己真正的想法。這是一本關於回憶的書,也是一本內觀自己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