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關於《勸學》獲獎說課稿

關於《勸學》獲獎說課稿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85W 次

作爲一名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說課準備工作,認真擬定說課,那麼問題來了,說課稿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勸學》獲獎說課,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關於《勸學》獲獎說課稿

《勸學》獲獎說課稿 篇1

各位評委:

大家好!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荀子的經典散文《勸學》。下面我將從教材,教學目標,教學重點、難點,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幾個方面來談談我對這篇課文的理解及教學設想。懇請批評指正。

一、說教材

《勸學》是中等職業教育國家規劃教材(基礎模塊)語文上冊第六單元裏的課文。這個單元是文言文單元。

《勸學》是《荀子》的開篇之作,主要論述了荀子對學習觀的理解。是一篇論述學習的意義、學習的作用和學習的態度及方法的散文。其中不少觀點對現代人、特別是對我們中職生有着重要的教育意義。比如學習要積累、學習要持之以恆、學習要用心、專一等觀點,都是我們中職生特別需要借鑑的東西。雖然這篇課文在第23課,但是我感覺完全可以把這篇課文放在開學之初來講,爲的是讓同學們在進入職教中心的一開始便有一個明確的學習態度和強大的學習信心。

二、說教學目標

《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大綱》要求學生能夠閱讀淺易的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內容,能夠疏理常見文言實詞、虛詞和句式的意義用法,並注重在實踐中舉一反三。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結合課文特點我從三個方面制定了本課的學習目標:

(一)知識目標:

1、掌握重點文言知識,積累文言詞彙。實詞如:“勸”、“中”、“就”、“假”、“絕”等,虛詞。如:“而”、“焉”、“以”、“其”、“之”等。

2、掌握比喻論證的方法。

(二)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藉助註釋和工具書閱讀淺顯文言文的能力,培養學生初步的研究分析能力。

2、掌握背誦的技巧。

(三)德育目標:

讓學生了解學習的意義、態度和方法,形成謙虛好學的風氣。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這篇文章氣象清新,膾炙人口,千古傳誦。全文短短290字,卻能表達出三層意思七個方面,具有很強的說服力。根據課文特徵以及教學目標,我確立了本文的重點難點:

1、文言實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通過教學使學生能夠積累一定數量的實詞,瞭解文言實詞在演變過程中詞義擴大、引申、轉移、縮小四種現象,提高學生閱讀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理解比喻的含義及其內在聯繫。

《勸學》是一篇文言文形式的說理性散文。以議論說理爲主,學習這篇課文的過程中掌握好論證方法,是學習的難點。《勸學》的論證方法主要是比喻論證。所以我把理解比喻的含義及其內在聯繫確立爲教學的難點。

四、說教法。

一年級的中職生通過初中的文言知識的學習和積累,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文言基礎,比如句式活用、通假字、古今異義等,所以設定在教法上採用以學生自讀和教師點撥相結合的方法突破重難點。具體如下:

1、誦讀法。

語文教學應特別重視整體教學,重視語文運用能力和語感的培養。要做到這些,最有效的手段是誦讀。“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學生在不斷的誦讀中能夠初步整體感知課文,通過誦讀能夠增強語感,在不知不覺中就能夠掌握實詞以及句式的用法。

2、串講法:

文言文的學習,詞語句式是教學的重點,用串講法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課文的含義,把握文章的論證。

3、點撥法與討論法相結合。

《語文教學大綱》明確要求教師堅持以人爲本的理念,彰顯職業特色,注重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培養。根據學生爲主體老師正確引導的原則,點撥法與討論法相結合,可以訓練學生的思維推理能力,提高他們認識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會使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探究拓展法。

設計一些探究性思考題目,如:“《勸學》到底勸人們學什麼?”“荀子在《勸學》中的勸勉,在哪些方面對我們仍有借鑑意義?”等等,訓練學生探究思維的能力,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

五、說學法

由於中職語文對文言文的掌握程度的要求比初中要高、要深,所以這對於部分基礎比較差的學生來說可能就聽不懂、看不懂。這時候,學生只有從老師身上得到肯定,才能建立起自信心,才能調動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所以,在學生的學法上我設定:

1、讓學生在課前做好充分的課前預習。讓學生借鑑《中華好詩詞》對決形式,分組比賽,自定要求,實現輕鬆背誦。

2、創造更多的條件和機會,讓更多的學生髮表見解,並給予適當的肯定和鼓勵。

3、在老師指導下,對課文中的重點和難點提出疑問,組織學生分組討論。讓同學們在討論中得到提高,在討論中解決問題。

六、說教學過程。(共八步)

第一步:佈置課前預習與分組對決背誦。

包括作者出生年代、歷史地位,政治主張和文化成就等。

第二步:導入。

人們常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導入新課的開場白就顯得十分重要。好的導入語,能營造適宜的課堂氛圍,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對學習內容產生產生濃厚的興趣。我設計的導語是:

有一句成語“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那麼你知道什麼是青?什麼是藍?青爲什麼會勝於藍嗎?

用這個輕鬆活潑的問題引發今天的討論,這樣導入感覺很自然,讓課堂變得很輕鬆。

第三步:解題

1、“勸”的意思。勸勉、鼓勵、勉勵。

2、荀子簡介,簡單說說孔子和孟子的相關知識。

解題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更好的理解儒家思想的發展。

第四步:播放名家朗讀錄音,讓學生對照註釋,正字正音。指導學生反覆誦讀,使他們積極主動地進入到教學過程中來。

第五步:課文分析。(全文共分三段)

第一段。(學習的意義)

找出全文的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理解中心論點在全文中的作用。

找出五個比喻句,並分析其含義和內在聯繫。

第二段。(學習的作用)

讓學生找出這段中的五個比喻句,並分析其含義和內在聯繫。

第三段:(學習的方法和態度)

1、讓學生找出這段中的十個比喻句,並分析其含義和內在聯繫。

2、指出學習的方法和態度:積累、堅持、專心。

第六步:討論歸納論證方法。

提問:

1、文中主要運用了什麼樣的論證方法?

2、本文在設喻的運用上有哪些特點?請學生六人小組合作討論完成。

第七步:總結本課:

《勸學》以“勸”字統領全文,從學習的意義、學習的作用、學習的態度和方法三個角度說明了“學不可以已”的論點。學習之後,我們對荀子關於學習的論述有了更深的認識,希望大家能從中得到啓發。同時,這節課我們着重學習了比喻論證的方法和效果。希望同學們可以活學活用,把這一論證方法很好的利用起來。

第八步:佈置作業:

1、鞏固背誦全文。

2、“自擬學習格言”。然後用硬筆書法或毛筆書法的形式創作出來。然後在教室內張貼展示。引導學生對已學知識活學活用,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書寫能力。同時自擬格言也能起到自我鼓勵、自我監督的作用。

《勸學》獲獎說課稿 篇2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瞭解荀子有關學習的意義、作用和學習應持態度的論述。

過程與方法

1.學習比喻、對比論證方法,提高圍繞中心論點合理論證的能力。

2.掌握絕、強、假、望等多義詞,積累通假字,三個文言虛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明確認識學習重要性及學習必須積累、堅持、專一的道理。

【學情分析

高二的學生在初中文言文積累的基礎上,有閱讀較淺易文言文的能力,但是探討是一種合作學習的方式,必須以個人對文本的基本理解爲前提。本文文言基礎知識點這一內容理解上的障礙應當先掃除,例如實詞、虛詞、古今異義詞的歸納整理和特殊句式的總結應該在探討前先讓學生基本掌握。學生結合課下註解理解文本並未有太大的難點,在對文本大意理解的基礎上,則要啓發學生要有探究意識,讓他們懂得通過自主探究獲得的能力是最有價值的語文素養。這就要求學生在閱讀中要有獨立思考的意識,圍繞“如何獲得教養”和“求學之道”,和文本對話、和作者對話、相互間對話。要引導每位同學積極思維,調動他們參與的熱情,引導他們善於發現問題,能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保持和發展探討的興趣,在交流討論中培養學生平等對話的意識,傾聽的意識,培養學生分析、歸納和總結的能力。

【重點難點】

1、比喻的含義和內在聯繫。

2、背誦全文,積累文言詞語。

掌握全文比喻代議,寓議於喻及從正反兩方面反覆論證的特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在學習方面,不少同學存在着疑惑。沒關係,荀子的《勸學》也許可以幫我們解惑。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荀子的《勸學》。(板書)

1、關於荀子這個人和《荀子》這本書,我們看一下注釋①補充:荀子,名況,戰國末期趙國人,當時人們尊稱他爲荀卿。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後代表。他針對孟子的“性善論”提出了“性惡論”,他認爲人的本性是惡的,但後天環境可以改善人惡的本性,故重視教育的作用,強調教育功能的重要。《荀子》這本書現存32,今天我們要學的《勸學》就是這本書第一篇的節選。

2、題目中“勸學”的“勸”是什麼意思?(提問)

明確:勸勉、勉勵。《勾踐滅吳》中“國人皆勸”中的“勸”也是這個意思。“勸”的繁體字寫作“勸”,這是一個形聲字。凡是“力”作形旁的字大多有勉勵的意思,如努、勵。因此,“勸學”就是勉勵人們學習的意思。那麼,荀子是怎樣勉勵人們學習的呢?我們一起來看課文。

1、首先,聽老師範讀一遍,同學們認真看課文,注意字音、句讀及語調。

2、齊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句讀,讀得抑揚頓挫。

3、根據學生朗讀情況,正音及強調某些句子的句讀。

4、這篇文言文比較淺顯,請同學們自由朗讀課文,邊讀邊結合註釋看能否讀懂文章內容,遇到不能理解的字、詞、句先圈出來,過會兒提出來集體解答。

5、學生自由發言,提出疑問,其他同學幫助解決;如解決不了,老師講解。如果學生沒提出疑問,那麼就提問學生。(同時板書)

6、重點講解。

①學不可以已(停止)(“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中的“已”也是此義。)

②於:青,取之於(從)藍,而青於(比,用在形容詞後的'介詞“於”都當“比”講)藍。

③指名翻譯:木直中(合乎)繩,輮以爲輪,其曲(弧度、彎度,形容詞作名詞)中規。明確: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繩,如果給他加熱使它彎曲做成車輪,它的彎度就可以合乎圓規。

④雖有槁暴(即使,如《勾踐滅吳》中“雖無四方之憂”的“雖”也是此義)

⑤不復挺者(直)

⑥指名翻譯:君子博學而日(名詞作狀語)參省乎己,則知(通“智”,智慧)明而行無過矣。

明確:君子廣泛地學習而且每天檢查、省察自己,就智慧明達、行動不會犯錯誤了。

⑦指名翻譯:順風而(表修飾,連接狀語和動詞的“而”往往表修飾。)呼,聲非加疾也,而(錶轉折)聞者彰(明顯,顯著。同“欲蓋彌彰”的“彰”)。

明確:順着風呼喊,聲音並沒有加大,但聽的人會聽得很清楚。

⑧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定語後置,正常語序應爲“利爪牙,強筋骨”),上食埃土,下(“上”、“下”名詞作狀語)飲黃泉,用心一也。

7、對“跬步”加以講解:“步”爲會意字,左腳向前跨出去,右腳再向前跨出去稱爲一步;“跬”是半步,相當於現在的一步。

8、同時指出文中的兩個錯誤:蛟龍爲人們虛構出來的,現實生活中並不存在。

螃蟹也會打洞,只是偶爾寄居於蛇鱔之穴,可見荀子的自然科學知識不如同學們來得豐富。當然也有人認爲荀子是爲了論證自己的觀點才用此例。

指出教材中的一個註釋錯誤:“功在不捨”的“舍”應爲“停”的意思,註釋把意思譯反了。

9、掌握了這些字、詞、句再結合註釋,文章內容就不難理解了。請同學們帶着理解把課文再齊讀一遍。

剛剛同學們讀得很好,說明大家對於文章有了一定的理解。但是我們學習文言文如果僅停留在理解字詞、能翻譯的層面上,是不能把握古人的思想精華、文章精髓的。因此,我們要對文章的內容進行分析。

1、同學們課前已經充分預習過了,文中荀子提出的一個總觀點是什麼?(齊答)“學不可以已”。荀子用“君子曰”以增強文章的說服力,就像我們寫文章喜歡用名人名言論證自己的觀點一樣。

提問:結合課文說說爲什麼“學不可以已”?

明確:因爲學習具有重大的意義和作用。

2、文中哪一小節是寫學習的意義的?(齊答)第2節。

第2節是不是直接談學習的?(齊答)不是。

下文哪裏第一次談到了學?(齊答)“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前面幾句又講了什麼內容?和這句又有何聯繫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引導:“青於藍”、“寒於水”兩個“於”表明前後二者不同,否則無法比較。青和藍相比、冰和水相比有怎樣的變化?(齊答)前者較後者有提高。

彎木可以變直、直木可以變曲、金屬可以邊鋒利,這說明它們有何改變?(齊答)它們的性狀發生了改變。

無論是“提高自己”還是“改變習性”都是一種變化。物可以變,那麼人可以變嗎?(齊答)可以。物變需要條件嗎?(齊答)需要。

青要經過藍的提純,冰要經過水的降溫,直木經輮才曲,彎木受繩才直,金屬就礪才利。

那麼人的改變需要什麼條件?(用原文回答)“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荀子認爲人的知識、道德、才能都不是先天生成的,要成爲“知明而行無過”的君子,就必須“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可見學習的意義相當重大。

齊讀第2節。

3、要成爲“知明而行無過”的君子,就必須“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博學而日參省乎己”說的是學與什麼的關係?(齊答)學與思的關係。

孔子曾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那麼荀子認爲二者何者更重要?(齊答)學更重要。從哪句話可以看出?“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可見學習的作用之大。

學習的作用在於什麼?(齊答)彌補不足。

提問:作者是怎樣論述學習的作用的?

明確:用了四個比喻。

學習的作用在於彌補不足,因爲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在“臂非加長”、“聲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的情況下,怎樣才能“見者遠”、“聞者彰”、“致千里”、“絕江河”?(用原文齊答)“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也就是要“善假於物也”。這裏“善假於物”就是善於學習。

荀子認爲君子的天賦本性跟普通人沒什麼不同,而君子之所以能成爲君子就是因爲他們善於學習來彌補自己的不足。

荀子勉勵人們學習,就是想讓人們通過學習改造自己、去掉惡劣本性從而成爲君子。儒家有個觀點“人皆可以爲堯舜”,儘管荀子的“性惡論”與孟子的“性善論”截然相對,但在這個問題上殊途同歸。孟子認爲人通過後天的學習保持善的本性就可以成爲君子、聖人。

同時,“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言下之意就是普通人不善於學習、不善假於物。如:去年有條新聞轟動全世界:科學家們利用微型機器人進入埃及金字塔法老墓中探祕。微型機器人是科學家們研製並加以利用的,機器人做的是人無法做的工作。我們普通人就無法發明出這種機器人幫我們工作。所以善假於物就是善於學習。

齊讀第3節。

現在我們知道了學習的意義和作用,明白了學習的重要性。既然學習這麼重要,我們應該如何學習呢?怎樣又叫做善於學習呢?這就涉及到學習的方法和態度問題,也就是第4小節講的內容。

4、指名朗讀第4節,其他同學思考:這小節共講了幾層意思?概括一下每層內容。各層之間又有怎樣的邏輯關係?

明確:作者指出:學習的方法在於點滴積累(板書);學習的態度在於持之以恆、專心致志(板書)。持之以恆、專心致志是做到積累的必要保證,因爲日積月累非一朝一夕之功,不能一蹴而就。

我們很多同學都懂得“積少成多”、“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道理,但往往“一暴十寒”、“三天打魚,兩天曬網”,而這正是學習的大忌。

提問:這裏作者除了運用比喻論證的方法外,還使用了什麼方法?

明確:正反對比論證。這種方法的運用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

齊讀第4節。

這小節對我們有極大的指導意義,課後同學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找出相關句子作爲自己的座右銘。

5、結合板書,回顧全文內容。

這篇《勸學》雖是節選,但相對完整。文章開頭作者就提出自己的觀點:“學不可以已”,也就是“是什麼”(板書);接着講了“爲什麼”(板書)“學不可以已”,因爲學習有着重大的意義和作用:可以提高自己、改變習性,可以彌補不足;那麼應該“怎麼辦”(板書)呢?要注重點滴積累、持之以恆、專心致志。文章思路相當清晰。

齊讀全文。

1、這是一篇說理性很強的議論文,但我們讀了覺得枯燥嗎?(齊答)不枯燥。爲什麼?

明確:作者運用了比喻論證,使得抽象的道理形象生動、具體明白,更易爲人接受。

2、文章讀起來拗口嗎?(齊答)不拗口。反而朗朗上口易於誦讀。作者用了什麼修辭手法取得這種效果的?

明確:運用了排比和對偶,因此文章句式整齊又節奏和諧。排比還增強語勢、增強說服力。

【課堂小結】

這篇《勸學》除了思想內容給我們很大啓發,其寫作技巧也值得我們學習借鑑。而這也正是它千百年來傳頌不衰的原因。

【佈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歸納文中“而”的用法。

《勸學》獲獎說課稿 篇3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勸學》。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學情、說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說教法和學法、說教學過程等方面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勸學》是人教版必修3第三單元的第二篇課文。本單元主要是通過閱讀鑑賞,啓迪學生智慧、鞏固文言基礎。

《勸學》是荀子的一篇論說文。作者闡述了在學習方面的觀點。把《勸學》安排在本單元,對幫助學生樹立學好文言文的信心和正確的學習態度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說學情

本課的教學對象是高一學生。在初中階段,學生對文言文知識已經有了基本的瞭解。但是,相對而言,他們的學習自主性和獨立思考能力還有所欠缺。

三、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

根據課文內容和學生身心發展特點,我制定了以下三維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積累重要的文言實詞和虛詞,掌握通假字、古今異義、一詞多義、詞類活用以及特殊的文言句式。

2、能力目標:學習本文比喻論證的方法,提高學生圍繞中心合理論證的能力。

3、情感目標:認識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學習必須要“積累”“堅持”和“專一”的道理。

4、教學重點:積累文言文知識,學習本文比喻論證的方法。

5、教學難點:把握全文的論證結構和思想內容。

四、說教法和學法

爲了落實教學目標,突破教學重難點,我採用以下教法和學法。

1、教法:主要有誦讀法、討論法和點撥法。

(1)誦讀法——主要是通過教師範讀、學生自由朗讀、小組齊讀等方式培養學生的語感,感受文章的語言之美。

(2)討論法——主要是提出問題,通過小組討論,師生交流,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3)點撥法——對學生提出的難點進行點撥。

2、學法:我根據新課改的要求,引導學生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

(1)自主學習體現在利用工具書和註釋疏通文意的過程中。

(2)合作學習體現在小組討論的過程中。

(3)探究學習體現在質疑問難,與文本深層次對話的過程中。

五、說教學過程

下面,我重點說一下本節課的教學過程,本節課共有6個學習環節。

環節一、溫故導入激發興趣

我的導語是這樣設計的:同學們,歷代文人墨客給我們留下了許多關於學習的詩句,你知道哪些呢?然後帶領學生一起走近《勸學》,看一看荀子給我們留下了關於學習的什麼思考。

環節二、初讀文本整體感知

1、感知作者和寫作背景方面,由學生介紹課前收集到的資料。我會加以補充。

2、字詞方面,學生課下已結合註釋和工具書進行了梳理。課上我會以提問的方式進行,就學生容易讀錯寫錯的字詞進行引導,幫助學生增加文言文的知識積累。

3、然後,請學生聽配樂朗誦。

環節三、再讀文本理清思路

我會設置問題,要求小組合作,明確本文的論點、論據以及論證方法。

問題1、本文作者的觀點是什麼?

引導學生齊讀第1自然段。

大部分學生可以找出中心論點是“學不可以已”,即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

問題2、文章是從哪幾個方面論證中心論點的?

引導學生小組朗讀第2、3、4自然段。

明確:是從學習的意義、作用和方法三個方面來論證的。

問題3、本文使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引導學生明確:本文使用了比喻論證和對比論證的方法。

通過這3個問題的思考,學生可以把握全文的論證結構,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

完成教學目標三,突破教學難點。

環節四、三讀文本鑑賞語言

要求學生找出本文的比喻句,理解比喻的含義和內在聯繫。

引導學生明確:比喻句的使用使文章生動形象,深入淺出。

這一環節可以讓學生學習比喻論證的方法。完成教學目標二,突破教學重點。

環節五、拓展遷移

設置討論問題,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

討論1:《勸學》告訴我們哪些道理?

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暢所欲言。

此問題的設置,可以培養學生及時總結的習慣,能把作者的觀點內化爲自己的知識。

討論2:就觀點“學可以已”和“學不可以已”進行辯論。

此次辯論的目的是讓學生學會用論據來證明自己的觀點,並嘗試使用多種論證方法。

然後教師總結,通過辯論,我們可以得出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這與我們現在所提倡的“終身學習”的觀點是一致的。

環節六、總結

我會和學生一起梳理文章脈絡,要求學生嘗試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全文。

這一環節意在鞏固所學知識,提高學生的背誦能力。

佈置兩個作業

必做作業:背誦課文,積累文言知識。

選作作業:以“學習”爲話題寫一篇作文,不少於500字。

我的板書設計是這樣的

勸學 荀子

學習的意義 比喻論證

學不可以已 學習的作用

(論點) 學習的方法 對比論證

(論據) (論證)

我這樣設計板書,可以讓學生一目瞭然地把握文章脈絡,便於學生理解和記憶。

《勸學》獲獎說課稿 篇4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①指導學生通過翻譯課文,積累重要的文言實詞、虛詞、詞類活用、古今異義、文言句式等;背誦默寫全文。

②瞭解本文的議論結構,學習掌握本文的論證方法:比喻論證、正反對比論證;

2. 過程與方法:

教師指導,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掌握本文的文言知識點,並學習掌握本文比喻論證和正反對比論證的論證方法;

3. 情感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態度和正確的學習方法

【教學重點】

1.指導學生積累重要的文言知識點,背誦默寫全文;

2.瞭解本文的議論結構,學會本文比喻論證、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教學難點】

1.學習運用本文的比喻論證的方法;

2.勸勉學生勤奮學習;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態度和正確的學習方法

【教學方法】誦讀法、講授法、討論法、交流法

【教學工具】多媒體課件

【教學課時】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教學重點:指導學生疏通文意,掌握積累重要的文言知識點 課前佈置預習:

讓學生提前疏通文意並分類歸納文章的文言知識點,有不明白的地方標註在課本上。

一. 導入:

古樂府詩《長歌行》 有云: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培根說過,知識就是力量。知識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展和物質文明的進步。那麼,獲取知識的途徑是什麼?答案只有一個,就是學習。可以說,人的一生都處於不斷的學習中。大家有沒有想過,我們如何把這種無意識的本能轉化爲自覺的行爲,大幅度地提高學習效率呢?這一點,古人已爲我們指明瞭方向,兩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勸學》就精闢論述了學習的重要性。

二.作者介紹:

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8)名 況 , 字卿,戰國末期趙國人,曾遊學於齊,當過楚國蘭陵令。後來失官居家著書,死後葬於蘭陵。

荀子是孔孟之後最著名的儒家學者,是戰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反對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規律是不以人們意志爲轉移的,並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認爲後天環境和教育可以改變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該書由《論語》、《孟子》的語錄體,發展爲

有標題的論文,標誌着古代說理文的進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說理透徹、語言質樸、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勸學》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幾段的節錄。

三.解題。

《勸學》的“勸”起着統領全篇的作用。勸有勸勉、鼓勵之意。作者在這篇以《勸學》爲題目的文章中,勉勵人們要不停止地堅持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增長知識,發展才能,培養高尚的品德。

四.疏通文意、整理文章重點文言知識點:

1. 首先,聽教師範讀一遍,同學們認真看課文,注意字音、句讀及語調。 槁 gǎo暴pù 礪lì 參省cān xǐng 知zhì明須臾yú

跂qì 輿yú 生xìng蛟jiāo跬kuǐ 騏qí驥jì 駑nú 鍥qiè鏤lu 螯áo鱔shàn

2. 齊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句讀,讀得抑揚頓挫。 3.學生個別朗讀課文, 根據學生朗讀情況,正音及強調某些句子的句讀。

4. 學生展示自己歸納的文言知識點,列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小組討論交流,並翻譯下列重點句子,注意要“直譯”:

1.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2.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3.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 4.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 用心一也。

(10分鐘後老師觀察學生交流的結果,看是否還有疑難字詞未得到解答,進一步歸納文章的文言知識點,檢查學生對重點句子的翻譯情況)

1. 梳理文言知識點:

①通假字: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知”通“智”,智慧 雖有槁暴,不復挺者。 “有”通“又”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生”通“性”,資質,稟賦 木直中繩,輮以爲輪。 “輮”通“煣”,使彎曲 ②古今異義

假輿馬者

古義:藉助,利用今義:不真實

蟹六跪而二螯

古義:蟹腳今義:兩個膝蓋着地的一種姿勢

金就礪則利

古義:指金屬製的刀劍等今義:黃金的簡稱

用心一也

古義:因爲心思 今義:專心、認真

爪牙之利

古義:爪子和牙齒今義:壞人的黨羽或幫兇

③重點實詞:勸、學、青、中、極、致、假、絕、興、功、強、用

④重點虛詞:於、者、而(課堂上只講解“而”,其他兩個字要求學生課下歸納)

而:連詞,錶轉折,可翻譯成“卻”“但是”: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

連詞,表遞進,可翻譯成“而且”“並且”: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

連詞,表因果,可翻譯成“因而”: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 .

連詞,表修飾,可翻譯成“地”: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 .

連詞,表假設,可翻譯成“如果”“假如”:鍥而舍之,朽木不折 .

連詞,表並列,可翻譯成“和”“與”:蟹六跪而二螯

⑤詞類活用

動詞的使動用法:木直中繩,輮以爲輪。

名詞作狀語:上食埃土,下飲黃泉

名詞用作動詞: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⑥文言句式:

判斷句:青,取之於藍

固定格式:無以至千里(“無以??”意爲“沒有用來??的辦法”。下文“無以成江海”中“無以”同此)冰,水爲之

定語後置: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

2.翻譯重點句子:

1.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所以木材經墨線量過就能取直,刀劍等金屬製品在磨刀石上磨過就能變得鋒利,君子廣泛地學習,而且每天對自己進行檢查反省,那麼他就會智慧明達,行爲也不會有過錯了。

2.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藉助車馬的人,並不是善於走路, 卻可以到達千里之外,藉助舟船的人,並不是善於游水,卻可以橫渡江河。

3.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

積累善行,養成良好的品德,於是精神就能達到很高的境界,智慧就能得到發展,聖人的思想(也就)具備了。

4.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 用心一也。

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堅強的筋骨,(卻能)上吃泥土,下飲地下水,(這是)用心專一(的緣故)。

五.小結本課時:

本節課的重點是疏通並歸納了文章重點的文言知識點,其中“而”的用法很重要,請在理解的基礎上認真記憶、積累。並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嘗試背誦文章。

六.佈置作業

1.梳理本文“於”、“者”的用法。

2.背誦第一、二段。

【教學過程】【第二課時】

一.複習上節課知識導入

提問一些重點的實詞和句子的意思,如勸(勸勉、鼓勵),絕(橫渡)?? 翻譯: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 用心一也。

二.整體感知全文

1.讀課文,根據標題,找出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

明確: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

2.中心論點明確了以後,第二三四段與第一段是什麼關係?它們分別在談什麼? 明確:二三四段是對第一段的分說,即是全文的分論點:

第二段:學習具有重大的意義;

第三段:學習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四段:學習要採取正確的態度和方法。

3. 分析第二段:第2段互動探討課文分析: 要求學生找出本段論述的事物及特點。

明確:第一層“青出於藍”、 “冰寒於水”,說明事物經過一定的變化,可以提高。

第二層“直木爲輪”,說明事物經過一定的變化,還可以改變原來的狀態。 第三層“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說明:肯下功夫。必見成效。

——推論出人必須通過學習和參省才能達到“知明而行無過”的境地。

幾個比喻論述了學習的意義在於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達,不犯過錯。

4. 分析第三段:

提問:要求學生找出本段最能說明作者觀點的一句話。

明確: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說明“善假於物”的?

明確:從四個方面說明。即:登高而招見者遠,順風而呼聞者彰,假輿馬者致千里,假舟楫者絕江河。最後一句是對以上四種情況的歸納總結,說明學習的作用在於彌補自身不足。

第三段作者又運用了怎樣的論證方法?設喻說理

請指出來,並說說這些比喻句是爲了論證學習的哪一方面進行勸學的?

第三段作者用了五個比喻。

“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見”:只有擺正“學”和“思”的關係才能使學習產生顯著效果。

“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四個比喻,闡明瞭在實際生活中由於利用和藉助外界條件所起的重要作用,從而說明人藉助學習,就能彌補自己不足,取得更顯著的成效。

——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並非先天素質與一般人有差異,而完全靠後天善於學習。本段是從學習的重要作用這個角度來論述中心論點。 。

5. 分析第四段:

提問:第四段作者又運用了幾個比喻?請指出來,並說說這些比喻句是爲了論證學習的哪一方面進行勸學的?本段還運用了什麼手法?

第四段作者用了十個比喻。

從“積土”、“積水”推論到“人的積德”,正面論述積累的作用,說明學習上的成就是不斷積累起來的。“不積跬步”、“不積小流”從反面說明如果不積累就不

能達到遠大目標。這是本段第一個層次,說明學習要積累。

下面就分兩層說明如何做到積累。

“騏驥”、“駑馬”對比,說明主觀條件的好壞,不是學習的決定因素,堅持不懈纔是學好的關鍵;“鍥而不捨”,“鍥而舍之”對照,說明只有堅持不懈、持之以恆,纔會有所成就。說明做到積累就要堅持不懈。

蚓和蟹兩個比喻正反對比,說明做到積累還要專一。

——本段是從學習的方法和態度這個角度來論述中心論點的。

“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假舟揖”這四個比喻中爲什麼要強調“臂非加長”“聲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這就強調了“聞者彰”“致千里”“絕江河”這些效果的取得並不是因爲人的本身有什麼特異功能,而是因爲憑藉了外界條件。這就與文章的推論“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絲絲相扣,有力地論證了學習的作用。學習可以彌補人的不足。

三、歸納文章的論證層次:

明確:本文的中心論點是“學不可以已”。就是學習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鬆,不可以半途而廢。這一中心論點,是從學習的意義、學習的作用、學習的方法和態度三個方面來論述。

課文一開頭提出“學不可以已”這一論點後,接着從三個角度展開論述:在第二段中,學習可以使人“知明而行無過’,說明學習具有重大的意義,從而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第三段,學習使本性與一般人沒有差別的人成爲君子,說明學習具有重大的作用,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

第四段,學習應持注重積累、持之以恆、專心致志的方法和態度,半途停止是不會學好的,只有“學而不已”才能成功,從而證明“學不可以已”的論點是正確的。

四、分析文章的寫作特色

①大量運用比喻闡明事理,是本文第一大特點。比喻能使抽象道理明白具體,深入淺出,使人易於瞭解和接受,提高表達效果。第二段用了五個比喻,說明學習的重要意義;第三段用了五個比喻,說明學習的作用;第四段用了十個比喻,說明學習的方法和態度。這些比喻有的用同類事物相襯托,如:“登高而招”與“順風而呼”,“假輿馬”與“假舟楫”,“積土成山”與“積水成淵”;有的用相反情況相對比,如“騏驥一躍”與“駑馬—卜駕”,“朽木不折”與“金石可鏤”等。比喻說理明白透徹,深入具體,使人信服。

②論證方法靈活,是本文另一特點。全文先提出中心論點,然後分段論證。每段說明一個問題。第二、三段是先行論證,最後歸結論點;第四段則把論點貫穿於論證之中。論證中有時先正後反,有時先反後正。靈活而有變化,使論辯生動有力。

③語言特點:運用了排比和對偶,文章句式整齊又節奏和諧。排比還增強語勢、增強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