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節選》說課稿

《節選》說課稿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2W 次

作爲一名爲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說課稿,認真擬定說課稿,那麼應當如何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節選》說課稿,歡迎閱讀與收藏。

《節選》說課稿

各位專家,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很榮幸能有這麼一個展現自我的機會,我今天說課的篇目是《節選》。我分四個部分進行說課,分別是說教材,說教法學法及課時安排,說教學程序設計,說板書。

首先是說教材:

《節選》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第一冊第二單元的一篇自讀課文。高一着重培養學生對文章理解的能力,體現在對文章"整體感知,理清思路,概括要點,篩選信息,研究探討,分析評價"六個方面。本文所在的第二單元的要求是在學生整體把握散文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的基礎上,重點培養學生品味散文語言,賞析散文表現手法的能力。

《我與地壇》是史鐵生的"自傳性散文",以地壇作爲背景寫了他對生命的思考過程,全文共七節,本文只節選了前兩節,闡述了作者雙腿殘疾後對生命的思考及對母親的感情變化過程。表達了史鐵生對地壇的感激之意和抒發了他對母親的深深的愛與愧疚之情。

由於《節選》是一篇自讀課文,在本單元中起着鞏固提高散文賞析能力的作用,所以學習這篇文章要讓學生找到與作者心靈觸動的契機,與作者產生共鳴,感受作者對生命的獨到見解,提高對生命價值的認識;也通過解讀地壇的景物描寫從而學習散文的"借景抒情"手法,進而達到鞏固提高散文賞析能力的目的

我從新課標的要求出發,注重語文應用,審美與探究能力的培養,結合本文實際,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瞭解作者及其相關背景,瞭解作者對生命的新的理解。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快速閱讀,提煉關鍵句的能力。

德育目標,讓學生學會感悟生命,感悟親情,理解母愛,勇於面對挫折,珍惜生命。

教學重點:作者對生命的感悟,對母愛的理解。

對生命的感悟是第一課時的教學重點,對母愛的理解是第二課時的教學重點。教學重點主要是通過解決教學難點來實現。

教學難點:理透第一課時三處景物描寫的作用;讀透作者綿密而富有哲理的抒情語言。

(之所以是難點,是因爲學生可能不理解作者如此寫景物,且把他寫得越來越燦爛,寫景的語言也比較陌生化)

第二是說教法學法及課時安排:

教法上我主要採用討論法,誦讀法,情感感悟法三種。

討論法,師生共同查找資料,研究討論,實踐探索,提出解決問題辦法的方式,使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

誦讀法,通過把無聲的書面語轉化爲有聲的口頭語讓學生如臨其境,能引起感情的共鳴培養學生的語感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情感感悟法,新的教學理念要求以學生爲主體,教師參與教學。這給了教師新的任務,在教學生知識的同時要培養學生的情感。上課前教師要充分醞釀情感,課堂上要調控自我情感,善於駕馭課堂,以情引趣,讓學生主動學習。

新課標要求課堂教學要具有開放性,要求貫徹以學生爲本,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的原則,且高一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閱讀能力和語言感受能力,因此,本課的學法,我主要採用課前的學和課堂的讀以及討論相結合的方法,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領悟,體會作者對生命的感悟,對母親的深深的愛與愧疚。

第三說是說教學程序設計

整個過程我分五個環節進行,具體是:導入設計,作者簡介,整體感知,分析精讀,小結與作業。下面先來看我的導入設計。

導入我採用了事例導入法,主要是用美國總統羅斯福的故事來導入,由於高中生都學過歷史,對羅斯福有一定的瞭解,對他的"新政"的競選口號更是口熟能詳,這樣的導入能充分激起學生的興趣,讓他們更好地融入到課堂中來;另外,羅斯福和史鐵生都有"殘疾",這樣的導入首先在感情上就讓學生改變了對殘疾人的傳統看法,更加能讓他們認真去理解作者,用心去感受作者對生命的思考。

在激起學生的興趣後我會進行作者簡介,因爲學生已經對史鐵生產生了興趣,這時必要的作者簡介能讓學生站在作者的角度上去理解文本,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整體感知環節的設計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規律,可以使學生集中注意力有目的地閱讀文章,提出要求並播放錄音可以引起學生與作者的共鳴,達到情感感悟的目的

分析精讀就是研讀文本的具體過程,體現了教師設計的教法學法和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在分析精讀部分,我會提出四個問題,讓學生帶着問題去默讀文章的第一部分。這四個問題的設計符合由淺入深,由表及裏的規律,達到學語言,訓思維的`目的

學生完成第一部分的默讀之後,我將和學生一起進入研讀文本的第一個過程:研讀文章1——4段,思考第一個問題:我爲什麼要去地壇

學生在經過前面幾個環節的學習,也經過了充分的預習,可以直接在課文的第2,3段找出關鍵句,爲了讓學生加深印象,我會讓他們集體朗讀這些關鍵句,然後由教師點拔,學生歸納要點。要點如下(雙腿殘疾後無處可去,地壇離家近,地壇的環境和作者的心境很像)。

第一個問題的解決可以激起學生對第二個問題的興趣,而且四個問題並不脫節,這樣更能讓學生牢牢把握文意,"學了新知也不會忘了舊識"。然後提出第2個問題:研讀文章第3,4,5自然段,回答地壇是怎樣的地壇

首先要明確,這個問題的解決關係到理解文章的重難點,在提出問題後,我會對地壇作一些簡單的介紹,讓學生先從整體上了解一下地壇的前後概況。爲了能更好地讓學生理解這一重點問題,我把這個大問題分解成幾個小問題,這樣做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規律。

(1)首先讓學生朗讀第三,四自然段,找出相關景物與景物描寫的關鍵詞語。學生在朗讀後可以很快找出關鍵句,教師引導學生明確知識要點:琉璃剝蝕,硃紅淡褪,高牆坍圮,玉徹雕欄散落。這些都見證了地壇衰敗荒蕪的一面。

(2)其次爲了讓學生突破難點,我會引導學生理解作者與地壇的內在聯繫,讓學生抓關鍵句,並思考"意圖"的內含。

(3)課後練習的設計主要是讓學生鞏固課堂後學知識,把課後習題有目的有動機地引入課堂中可以起到使課堂和課後有機結合的作用。在第三個小環節上我會引導學生結合課後練習三,體會作者綿密的抒情語言。討論後明確:作者通過不同於一般的語言順序來體現。

(4)突破了以上難點後,我會趁熱打鐵讓學生研讀第五自然段,思考:幾年後作者眼裏的地壇又是什麼樣的呢

這個設計是從作者的思考角度入手的,正所謂"景隨情遷"思考的問題不同,所看到的景物也不同。這時我會引導學生抓關鍵句:"雖然荒蕪,但並不衰敗"並讓學生找出景物描寫的關鍵詞語:蜂兒,螞蟻,瓢蟲,蟬蛻等。並引導學生歸納出這四個意象的內含——代表生命的律動,引導"我"走出輕生。

通過對第三,五自然段的研讀,學生已經清楚"地壇是怎樣的地壇"——"荒蕪但並不衰敗。"

解決了第二個問題後,這時我再提出第三個大問題:研讀第六,七自然段,回答相關問題。

(1)作者在地壇進行了怎樣的思考結果如何提出這個問題時上課時間已經過去一半,學生的注意力相對下降,這樣就需要教師發揮課堂上的引導作用,引導學生找關鍵句,找到關鍵句後讓學生採用不同的方式進行朗讀,比如個人讀,齊讀,分組讀等。這樣可以引起學生的注意,把課堂的氣氛再一次提高。學生找到關鍵句並朗讀後由教師引導學生歸納:作者思考了"關於死,爲什麼出生,怎樣活"三個問題,得到的結果是"要活下去"。

(2)作者決定活下去,那麼我們是從哪裏看出來的呢我會提出對應的問題:"作者眼裏地壇的景物又變成了什麼樣的這樣描寫的作用是什麼"

通過師生共同討論後明確:雖然地壇在歲月流逝中失去了往日的浮華,但是"石門落日,雨燕等"卻顯現了永恆的一面:生命力量,生命的呼吸永恆。景物寫得越來越燦爛意在襯托出作者想清楚生與死後的心境。

在通解了文章的第一部分後,我會引導學生理解第一節對地壇景物的三次描寫在"我"對生命的探尋中所起的作用。並用提問的方式加深學生的印象:"所描寫的三次景物一樣嗎有什麼作用爲什麼"

在一番討論後,教師點拔,學生歸納:不一樣,三次景物的描寫是按"荒蕪——不衰敗——燦爛。"寫得越來越燦爛。這些實際是作者心情的一個外在寫照,映襯作者心境,提供作者思考的背景。解決了這一問題就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我"與地壇的關係:地壇是作者人生的導師。

以上幾個環節遵循教學要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規律,體現了現代教學的新理念。

在通解文意後,我會就我的板書設計進行小結並結合課後練習佈置作者,然後採用預告式結束,預告下一節課的內容,讓學生做好充分的預習。

四,最後一個環節是:說板書。

板書其實就是一個微型教案,要講究簡單明瞭,精煉簡潔,形象直觀,佈置合理。這一板書以線狀的形式把整篇課文的內容串了起來,而且還充分的體現了文章的結構,能夠很好地幫助學生把握文章的內容。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