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中職語文說課稿範文(通用8篇)

中職語文說課稿範文(通用8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5W 次

作爲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總歸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優秀的說課稿都具備一些什麼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中職語文說課稿範文(通用8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中職語文說課稿範文(通用8篇)

中職語文說課稿1

尊敬的評委老師:

下午好!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孫犁的《荷花澱》。我遵循教學規律,滲透課改精神,突出學科特色並結合我們學校所倡導的“活力課堂”教學模式進行設計,實現有效教學。

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法學法、教學設計等幾個方面進行說明。

一、說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荷花澱》選自中職語文第二冊第五單元,單元學習重點是“欣賞小說的表現手法和語言”。

學生通過本文的學習,既能瞭解孫犁小說的藝術風格,體會“白洋澱派”小說的藝術特色,還能提高自己的鑑賞能力、審美能力,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因此其作用與地位是十分重要的。(本課的地位和作用)

2、教材處理

本課內容信息量較大,涉及到的知識點多,包含有景物描寫、對話描寫、細節描寫、藝術風格等,因此,我把本課分爲兩個課時。本節課是第一課時,這一課時的側重點我放在學習課文刻畫人物性格和情感的寫法上,在這一基礎上先讓學生初步感知孫犁的作品。(辦法)

如此處理教材的目的,是讓學生不僅欣賞作品,還能學習人物刻畫的方法,達到提高學生寫作水平的目的。(好處)

二、說學生

中職生的共性是學習比較被動,自主學習意識缺乏,文學作品的個性化閱讀水平差異較大。(學生特點)設計的任務既顧及到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考慮到學生閱讀水平的差異。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安排的任務要符合學生實際,還要注意任務的層次性,確保每位學生都有收穫。(因材施教)

三、說教學目標

通過教材和學生情況分析,根據新課程思想,我確定本節課的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

學習通過景物烘托、細節描寫、人物對話來表現人物性格和情感的寫法。

2、能力目標:

(1)理解充滿詩情畫意的景物、生動的細節和傳神的對話對刻畫人物性格和推動故事情節發展的作用,掌握學習小說的一般方法。

(2)培養學生運用聯想和想象閱讀鑑賞文學作品的能力。

3、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愛生活、愛家鄉、愛祖國的偉大情懷,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由此我確定了本節課的重、難點爲:掌握刻畫人物的表現手法,體會孫犁散文化、詩化的語言特點。

四、說教法

爲了實現上述教學目標,我採取了以下的教學方法:

(1)多媒體展示法:利用多媒體在新課導入時,將荷花澱美麗的景色,純樸的生活環境呈現出來,讓學生從視覺上先了解荷花澱的風景與人情。在品味對話時,播放視頻,讓學生體會傳神的對話刻畫人物性格的方法。

(2)任務驅動法:在教學過程中設計了三個任務,學生以完成任務爲目標,通過自主探索,完成任務。採用任務驅動法可以鍛鍊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能力。

五、說學法

學習過程中學法指導顯得格外重要,因爲良好的學習習慣可以爲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因此,我確定以下幾種學法:

1、自主學習法。結合任務,學生通過自主閱讀感知課文,理清小說情節。

2、自主探究法。理清情節後由學生自由誦讀、分角色朗讀,體會人物性格。

3、分工合作法。將學生分成小組,組內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完成人物性格分析,組與組之間互相補充、完善。

六、說教學設計(課堂教學過程)

第一個環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約2分鐘)

由多媒體展開白洋澱的風光圖片,把學生帶入美妙境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導語:孫犁筆下的荷花澱美麗、清新,充滿着安定、和諧的氣息,即使是在這裏發生的戰爭也沒有硝煙瀰漫、血肉橫飛的場景,孫犁爲什麼能讓硝煙瀰漫的戰爭場景變成這樣具有詩情畫意的場景呢?

設計此環節的目的:好的導入,能營造適宜的課堂氛圍,爲整節課奠定基調,爲教學任務作必要的鋪墊,爲重點內容的講解提供提示。爲此我用圖片給學生以視覺衝擊,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提出問題,設置懸念,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第二個環節:講述新課,整體感知,理清情節(約5分鐘)

依據:《語文課程標準》特別強調“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本文沒有複雜曲折的情節,因此,在學生課前充分預習的基礎上讓學生儘可能用最少的字精要地概括情節,理清文章思路,基本理解小說主旨。

1、簡介作家作品

小組推薦代表簡要交流課前查找的有關作者生平及作品資料。

設計此環節的目的:有人將作家簡介作爲一個獨立的模塊,爲了介紹而介紹,其實,瞭解作者生平就是了解課文的寫作背景,掌握作品資料就是初步感知作品的寫作特色。因此讓學生查找作者生平及作品資料是爲課文的理解提供必要的輔助。

2、爲小說情節擬小標題

夫妻話別(開端)--探夫遇敵(發展)--助夫殺敵(高潮、結局)--成立隊伍(尾聲)

第三個環節:探究與討論(約30分鐘)

任務一:品讀景物描寫,體會詩化語言(難點)

作爲“詩體小說”的代表,《荷花澱》獨具藝術魅力。這個特徵主要通過分析本文的景物描寫來把握。由學生找出文中景物描寫,並思考:景物描寫有什麼作用?

(1)第一幅畫面,白洋澱夜景的描繪。

(2)第二部分第二層,正午澱上風光的描寫。

(3)婦女們急中生智,把船搖進荷花澱,再對澱上風光作十分精彩的描寫。

分小組討論這幾段是如何體現景物美、語言美和意境美的。啓發學生可通過抽掉修飾性的詞語和更換景物的喻體來加深理解。在仔細品讀以上幾段景物描寫之後,再引導學生歸納景物描寫的作用。

任務二:細微動作,領會人物心理(次重點)

體會生動傳神的細節描寫:當水生說明天就要到大部隊上去,作品描寫“女人的手指震動了一下想是叫葦眉子劃破了手。她把一個手指放在嘴裏吮了一下。”

由兩名學生進行現場表演,其他學生觀看並結合表演進行評價,在此基礎上分析這些動作反應了當事人當時什麼樣的心理狀態。

設計此環節的目的:通過表演,學生直接參與活動,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並能更準確地體會人物心理。

任務三:品味對話,分析形象(重點)

1、分角色朗讀“夫妻話別”一節,要求能切合人物身份,把握人物感情。

鑑賞討論:

請運用聯想和想像,結合上下文和語境,分析水生嫂形象。

2、俗話說:“聞其聲可辨其人”,引導學生透過語言分析五位婦女的不同個性。

學生分角色朗讀“商量探夫”時五位婦女的對話,體會人物含而不露的複雜感情。

通過討論,明確此處寫出了委婉含蓄、直爽開朗、謹慎穩重、冒失僥倖、害羞忸怩等5種不同性格。短短几句對話,含而不露,情味雋永,耐人尋味,幾個鮮活的人物躍然紙上,她們忸怩羞澀之態可掬,纏綿悱惻之情可鑑,充分表現了中國女性特有的含蓄美。

第四個環節:自評、互評、師評(約5分鐘)

學生討論過程中,教師巡視指導,解決個別學生問題。推選2~3組的答案進行交流,師生共同評價,指出優點和不足以及完善的方法。

第五個環節:課堂小結(約3分鐘)

先讓1~2位學生總結本節課學習的感受和收穫,教師再幫助學生總結本節課任務完成情況。通過這種方式,在培養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同時也檢測本節課的學習效果。

教學體會:

在教學過程中,我體會到應努力提高自身素質,掌握綜合知識;針對學生的差異,因材施教;利用多媒體教學可以讓課堂變得更加有效。

教學反思:

在教學過程中應關注學生的動向,對於學生的回答要及時給予恰當的評價和鼓勵,力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發揮評價的教育功能。

我的說課就到這裏,請各位評委批評指正。

中職語文說課稿2

尊敬的各位老師:

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風雨商幫路——走進“寧波幫”語文綜合實踐活動》。

下面我將從主題說明、活動描述、學情分析、設計理念等幾個方面進行具體的闡述。主題說明:“寧波幫”是我國傳統的“十大商幫”之一,其典型代表有世界船王包玉剛、董浩雲,影視鉅子邵逸夫,“五金大王”葉澄衷等。艱難困苦,玉汝於成,寧波幫經過百年風雨的洗禮,逐漸形成了“艱苦創業,誠信爲本,開拓創新,愛國愛鄉”的商幫精神。寧波市委書記巴音朝魯在“寧波幫”研討會上指出,要充分發揮“寧波幫”優勢,傳承“寧波幫”精神,並不斷賦予新的時代內涵,要讓“寧波幫”精神在全市廣大人民羣衆中薪火相傳、生生不息。基於此,我決定在學生中開展走進“寧波幫”語文綜合實踐活動。

本次實踐活動所依託的教材有《城市的文物與文化》、《洛陽詩韻》。《城市的文物與文化》的作者是馮驥才,作者以法國巴黎的城市建築所具有的文化內涵爲考察對象,通過描寫巴黎老街老屋的獨特風貌及斑駁外表下的濃重的歷史感,引出城市文化保護這一命題的思考。《洛陽詩韻》是一篇情思悠悠、文意深長的散文,作者描寫洛陽的古美和奇絕,充分展示了洛陽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綜合這兩篇課文,不難發現其學習目標和重點都是城市文化的保護及人文精神的傳承與發揚。本次實踐活動我所採用的教學方法主要有情境體驗法、任務驅動法、項目教學法等。

本次實踐活動的主體是我校09旅遊班的學生,學生的職業發展方向是導遊、飯店服務與管理。職業崗位要求學生必須具備良好的口語表達能力、組織協調能力、溝通能力和吃苦耐勞的優秀品質。活動的設計理念主要有:

1.本土性

我校坐落在素有“商幫故里、院士之鄉”美譽的寧波莊市。商幫資源相當的豐富,現已建成並集中在莊市的就有寧波幫博物館、寧波幫文化公園、江南第一學堂、包玉剛故居、邵逸夫舊居、葉澄衷墓園等。寧波幫的創業歷程、創新精神、愛國情懷對許多學生來說都是耳濡目染,如數家珍。以此爲契機,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美好情操,這既體現了鮮明的地域特色,也符合語文新教學大綱的標準。

2.實踐性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過程是一個實踐探索的過程。它強調學生的親身經歷,要求學生積極參與到各項實踐活動中去,發展自己的創新能力。3.職業性

教育部2009年頒發《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大綱》規定,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應根據學生的校園生活、社會生活和職業生活確定活動內容,設計活動項目,創設活動情境。培養學生的職業理想和職業情感,凸顯文化課與專業課相互滲透的教育理念。

綜合以上因素,我設計的實踐活動的目標是:

1.傳承“寧波幫”精神,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爲培養高素質的勞動者服務;

2.創設職業情境,鍛鍊專業技能,促進學生職業生涯的發展。

3.培養學生口語表達能力、語言文字應用能力,以適應就業和創業的需要。

本次實踐活動形式主要有:我和商幫有約、商幫故事會、現場導遊講解、攝影圖片展、職業生涯規劃設計等五種形式。活動過程主要包括小組活動、班級活動和社會活動,通過任務引領、小組分工、小組交流、作品展示、社會宣傳,幫助學生對商幫的認識由感性向理性過渡。

下面我將具體談談本次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組織和調控:

1、活動準備

以8到10人爲單位劃分學習小組並確定組長,要注意人員特長的合理搭配。討論小組工作計劃及評價辦法,完成項目學習表。

2、任務引領:前幾天,學校校長接到浙江省榮譽市民包景表先生的電話,(包先生曾捐資100萬美元助建我們學校)10月份包先生及後代將來莊市參觀,由我們09旅遊班具體負責接待。主要任務有:組織一次寧波幫故事會、走進寧波幫攝影圖片展、現場導遊講解等。

(設計意圖:“任務教學法”能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並且和旅遊專業的特點結合起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小組分工

根據學習任務的不同,我把班級學生分爲4個學習小組:

第一組:寧波幫故事小組。收集整理寧波幫創業、勵志、誠信方面的故事,並且彙編成冊,在寧波幫博物館舉行“商幫故事會”

第二組:圖片布展設計小組。學生去現場參觀後,拍攝照片,然後進行歸類整理,製作成幻燈片,在班級進行交流展示。

第三組:現場導遊講解小組。學生根據各個景點的分佈特點設計最佳參觀路線,撰寫導遊詞,進行現場導遊講解。

第四組:商幫宣講團。學生以小組爲單位,走出校園,走向社會和社區,宣講商幫精神和商幫文化。

(設計意圖:以人爲本,照顧到不同學生的興趣和特點,對學生實施分類指導和分層教學。)

4、任務提升

結合寧波幫人士的成功經驗及自身的特點,爲自己制定一份職業生涯規劃。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重視語言的積累和感悟,接受優秀文化的薰陶,促進學生職業生涯的發展。)

5、交流展示

小組成員將自己的勞動成果向組長彙報,小組再推薦優秀作品在全班交流、展示。下面,讓我們一起欣賞學生的部分作品:

寧波幫故事集錦:講述的是寧波幫開路先鋒嚴信厚的創業歷程,早期寧波幫的鉅商葉澄衷的成功經驗、世界船王包玉剛的中國情結以及影視巨擘慈善大家邵逸夫的赤子情懷等等。學生通過收集整理商幫故事,不僅可以感受到商幫的風雨歷程,同時還可以學習到商幫勵志、創業、誠信等方面的精神。

船王禮讚:學生集體創作的一首長詩,它講述了一代船王艱辛的創業歷程,偉大的膽識和氣魄,報效桑梓的情懷、影響。據不完全統計,上世紀80年代以來,海內外寧波幫人士共向祖國大陸捐資72億元人民幣,其中包玉剛一次性爲寧波大學的興建就捐資2000萬美元。

職業生涯規劃設計:學生結合自身的條件、所處的時代、環境特點,對自己的職業、人生進行了具體的規劃和設計。

6、活動調控:本次活動的難點之一是圖片布展設計。它要求主題鮮明、設計美觀、說明準確。爲了達到這個目標,教師可事先向學生提供一些優秀幻燈片作爲借鑑,並在製作過程中給與及時、具體的指導。本次活動的難點之二是活動組織的有效性。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很容易停留於表面,起不到實際效果。本次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我之所以要選擇走進寧波幫作爲學生活動的主題,首先是一份親切。寧波幫的故事對許多學生包括他們的家長都是再熟悉不過了,而且鎮海的商幫資源相當豐富,具有得天獨厚的地域優勢;其次是一份感動。我們來看看這位老人,他就是爲我們學校捐資100萬美元的包景表先生。當然,他的捐資不僅僅是我們學校,還有鎮海中醫院、精英小學等等,累計達1000多萬元人民幣。但是誰又會想到,他身上穿的這件襯衫,竟然只有幾十元錢,而且一穿就是好幾年。每次到學校來,都是吃食堂,從不到飯店去,吃的是芋艿等家常菜。正是這份熟悉和感動,學生在活動中特別投入,成果也很豐富。

7、接下來,我想談談本次實踐活動的評價,爲了讓本次實踐活動的評價具體可操作,我們專門設計了一份項目學習評價表,內容包括:

8、老師們,通過本次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學生不僅對寧波幫精神和文化有了一定的瞭解,更爲重要的是學生體會到了學習語文的快樂,爲自己綜合職業能力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礎,爲把自己培養成高素質勞動者做了一定的準備。

當然,任何一門教學活動都是遺憾的藝術,本次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也存在不太完美的地方。比如:教學展示過程缺乏一定的深度,對寧波幫的精神、文化底蘊的探索略顯單薄。傳承寧波幫精神,並賦予它新的時代內涵,是我們每一個寧波人的職責和使命。“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我願意繼續帶着我的學生去走進寧波幫,探索寧波幫。

謝謝大家!

中職語文說課稿3

尊敬的各位評委:

大家好!

“陰”與“晴”是兩種最常見的天氣現象。著名畫家吳冠中卻用它們來闡釋他的繪畫理念。這也是我今天說課的主題《畫裏陰晴》。

下面我將圍繞:“活水思源—--說教材,教學相長—--說策略、不悱不發—--說過程、跬步千里—--說反思”四個方面開展我的說課。

一、活水思源——說教材

(一)教材簡析

《畫裏陰晴》一課來源於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職教育課程改革國家規劃新教材《語文》(基礎模塊)(下冊)第四單元裏的第三篇文章。

本單元閱讀與欣賞部分的學習重點是欣賞散文。

《畫裏陰晴》一文,作者吳冠中通過敘寫中外畫家對“陰”與“晴”兩種審美趣味的不同感受和採用的不同的表現手法,抒發了作者的獨特感悟:藝術貴在創新。

(二)教學目標

根據文章主旨,結合單元教學目標,從學情出發,我擬定了本堂課的三維目標爲:

在知識和能力上,我希望學生藉此感悟中國畫與油畫不同的藝術風格,理解作者的藝術觀點,感受文章的語言魅力。

在過程和方法上,學生可以通過自主學習、師生互動和合作探究的方式,進一步感悟作者的藝術觀點。

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我希望本文能喚起學生對“創新精神”的思考,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三)重難點

有了目標就有了方向,有了重點就有了核心。

本堂課的重點在於引導學生把握文章論述的中心,學習借鑑作者的藝術觀點——藝術貴在創新。

由於本文是一篇文藝散文,涉及到繪畫方面的知識,所以要引導學生感受不同的繪畫藝術風格是難點之一,對職高學生而言,感悟文章的語言魅力同樣也是一大難點。

二、教學相長——說策略

(一)學情分析

有位專家曾經說過:“我們想引領學生到那裏去,那必須首先知道學生現在到底在哪裏。”所以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先要進行學情的分析。

我所授課對象的對象是職高高一動漫班級的學生。

1.職高學生語文學習基礎普遍不好,學習能力參差不齊。但他們大多思維活躍,對新鮮事物存有較強的好奇心。

2、由於是動漫班級,經過一個學期的美術課學習,他們初步具有一定的繪畫與色彩基礎,這也是我在執教這篇文藝散文要充分利用的地方。

所以,《畫裏陰晴》一文,我也是一直把它作爲美術大類專業的重點授課篇目。

(二)設計理念

我的教學設計理念是:

1.以學定教。以“學生的發展爲本”是新課改的核心理念。所以,教師應該依據學生的興趣、狀態、發展規律來對課程資源進行開發和運用,並做出教學內容、方法的選擇和處理。

2.創設“大語文”課堂。加強語文與其他學科的整合是職業中學語文新課程倡導的理念之一。教學中滲入“繪畫”方面的知識,將語文學科與美術專業、信息化技術相整合,強化語文教學中跨學科文化的多元審美價值。

(三)教法/學法

基於上述教學設計理念,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我堅持“教學相長”的原則,構建開放、互動的課堂。

教師創設情境、啓發誘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師生互動,力求整個課堂呈現出開放、動態和不斷生成的特點。

三、不悱不發——說過程

(一)準備階段

1、學生的準備:學生分成兩組,結合現有的專業知識,上網查找資料,初步瞭解“水墨畫”和“油畫”的相關知識。

2、教師的準備:網上收集相關資料,按照“教學設計”要求,製作多媒體課件。

(二)實施階段

45分鐘的課堂教學,我又分爲4個教學流程:激趣導入,設置懸念(約5分鐘);美讀感知,交流體悟(約20分鐘);合作探究,質疑深入(約15分鐘);活動體驗,拓展延伸(約5分鐘)。

1、激趣導入,設置懸念

按照課前準備的要求,兩個小組的學生分別派代表上臺,並且出示實物畫作,給我們大家初步介紹“油畫”和“水墨畫”的相關知識。

結合學生專業背景,調動學生,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也檢查了預習的效果。

在此基礎上,我出示了吳冠中的畫作《江南小鎮》,請學生們評價吳冠中的畫作,更接近哪一種繪畫的風格。

在簡要介紹了作者吳冠中之後,我拋出問題“曾留學法國學習油畫的吳冠中,爲什麼畫作卻更接近中國水墨畫的風格呢?

設置了懸念,任務驅動,學生的求知慾望一下子被激發起來,形成了“未成曲調先有情”的良好的課堂基調。

2、美讀感知,交流體悟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參與是課堂教學的催化劑。在本環節中,我先播放配樂朗讀,爲學生創設意境,學生邊聽朗讀邊思考,爲接下來的感知、探究奠定充分的情感基礎。

美讀之後,我引導學生回到文本,尋找答案“西洋油畫家和作者對待陽光和陰雨的感受有什麼不同?”

這種從文本中尋找答案,相互交流的過程,也就是對文章內容感知的過程。

在師生互動中,學生明確了:西洋派----投靠陽光,陶醉陽光的,這個關鍵字是“晴”,西方油畫的風格是寫實、明朗、鮮豔。而作者——喜歡畫陰天和微雨天的景色,這個關鍵字是“陰”,中國水墨畫的風格是:寫意、輕快、溼潤。

而爲了加深學生這種感悟,在重點分析“默看細雨溼桃花”一句這個“溼”字的獨特味道之後,我進一步提出,在對雨意和“溼”的獨特感悟上作者是不缺少知音的。

請學生回憶關於雨的詩句,簡單互動交流。

學生回憶起了: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沾衣欲溼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這個教學環節的設計既能夠調動出學生原有知識,活躍課堂氣氛;又加深學生對文本的感悟與理解。學生也不難感悟到,雨溼的山水草木有着別樣的韻味、情調,表達着不同的意境。所以,內心有着深深的傳統文化情結的作者自然也會自覺不自覺地將此融入進他的繪畫創作之中。

3、合作探究,質疑深入

在完成了初步鑑賞,解決了“陰”與“晴”,“水墨畫”與“油畫”的各自特點與關係之後,我順勢提出本堂課討論的核心話題“江南到底適不適宜畫油畫?”

這是一個開放性的問題,剛開始很多學生卻都只是簡單的回答道“是”與“不是”。

此時,教師要適時地調控,鼓勵學生大膽質疑,表明觀點,要指導學生從原文中去尋找答案。對於表明作者觀點的詞語和句子,一定要指導學生去讀,去細細品味,及時引導學生對文本的正確理解。

而隨着我巧妙的引導和鼓勵,學生討論逐漸深入,在質疑中,他們從文本中尋找到許多諸如“大概”“數十年來,我感到在生活中每次表現不同對象時,都要使用不同的技巧……”“現成的西方和我國的傳統技法都不很合用”“濃而滯的油畫裏有時要吸收水分,嬌豔的……”等這些表明作者觀點的語句。

我適時點撥:魚和熊掌是可以兼得的,他正是要創造一種“中西兼用、陰晴兼畫”的繪畫風格,吳冠中的“此油畫”已非“彼油畫”,從而導出本文的中心論點:藝術貴在創新。

至此,教學的重點也得到了有效地突破。

4、活動體驗,拓展延伸

課堂進行到這裏,學生對作者吳冠中這種“中西兼用、陰晴兼畫”“中西合璧”繪畫作品自然是十分期待,此時,我藉助多媒體課件出示數張吳冠中的畫作請學生們欣賞已是水到渠成。

但是在欣賞中,我有意插入了一幅並不是吳冠中風格的畫作,叫學生嘗試辨認。可喜的是,許多學生一眼就分辨出來。

這個教學環節的設置既加深了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又關照了學生美術大類的專業特色,同時活躍了課堂氣氛,可謂一舉多得。

教學的最後一個環節是對主題意義的拓展與昇華,在簡單的課堂小結之後,我給學生介紹了數則有關創新的“名言名句”。

同時,佈置了相應的課外作業:

1.在作業本上摘抄中國古典詩詞中有關“雨”的詩句。

2.收集有關藝術或生活中創新的案例,準備在下節課進行交流。

這個作業的設計旨在昇華學生對創新精神的理解與感悟,同時增加學生知識與信息的積累。

以上就是整個教學過程,板書設計如下(略):

板書設計力求簡潔明瞭,突出重點。

四、跬步千里——說反思

最後是我的教學反思:

1、語文教師應是大雜家。

縱觀整個教學過程,要更好的完成這麼一篇文藝散文的教學,你非得有點繪畫方面的知識不可。誠然,新的教育時代要求我們語文老師不僅要做語文學科的“專家”,而且還應是個瞭解包括美術、音樂等多方面知識,懂生活的“大雜家”,正所謂“學生一碗水,教師要有一桶水”。

2、“專業滲透”。

職業教育不同於普高教育,職業教育具有自己的特殊屬性。中職語文教師要努力使語文教學與學生未來的職業聯繫起來。如在本課教學中,我結合學生專業特點,不失時機地滲透美術專業知識,既有助於加深學生對所學專業知識的理解,又可使學生在學習中體會到學習語文實實在在的意義。

3、“語文味”。

但職高語文課,最終還是語文課。教學中我們如果只是強調職教的特色,專業的風味,而脫離對文本的解讀、語言的品味,也就失去了語文課所特有的“語文味”,職高語文恐怕也將在邊緣化道路上越走越遠。所以,一堂中職語文課中如何將這二者處理、拿捏到位很值得我們大家思考。

但我想,正如這篇文章寫得那樣,畫裏有陰有晴,陰晴可以兼得。職高語文的“專業滲透”與“語文味”,也是可以兼得的。

雖亦難至,心嚮往之。

我的說課就到這裏。謝謝大家!不當之處,還請批評指正。

中職語文說課稿4

尊敬的評委老師:

下午好!

世上本因有愛而精彩,而愛卻因有遺憾和無奈而讓人更爲感動,請各位評委老師和我一起走進由臺灣作家陳啓佑傾情撰寫的、一個充滿遺憾和無奈的愛的故事《永遠的蝴蝶》。

我將從教材、策略、程序、反思四方面來解讀這篇美文。

一、抓住特點,說教材

《永遠的蝴蝶》是高教社出版的中職《語文》基礎模塊上冊第五單元“愛情”主題的一篇課文。在學了前面的愛情詩歌、散文後,它以小小說形式構築了一個悽美的愛情故事,將主人公失去戀人之後的悲痛、悔恨、自責、眷戀之情表達得纏綿緋惻,這就是小小說的魅力。所以,要求學生學習了這篇課文後瞭解並掌握小小說的體裁特點和寫作技巧。

二、因地制宜,說策略

1、學情

我任教的班級是五年一貫制學前教育專業學生,一方面他們多才多藝,基礎紮實,思維活躍,創作能力強,對信息化手段介入教學興趣濃厚,另一方面他們情竇初開,情感豐富,對愛情認識較爲單一,卻又重情重義,亦師亦友的我有必要加深學生對情感的認識和體驗,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愛情觀。

2、目標

通過對學情的分析,我設立了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通過賞析來感悟小小說的構思精巧,語言精美。

(2)過程與方法:通過誦讀、探究,提高對小小說悲劇美的分析鑑賞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領悟人物的思想感情上,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

根據以上教學目標,我把感受人物複雜的情感及本文悽美的意境作爲本堂課的教學重點,把本堂課的教學難點設定爲把握悲劇美的表現手法。

3、教法學法

爲了突破重難點,我依託信息技術,採取任務驅動法、詞句圈劃法、情境教學法,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品讀鑑賞共同來完成本堂課。

三、多元解讀,說程序

我將從“蓄蝶之勢”、“入蝶之境”、“識蝶之美”、“訴蝶之情”、“致蝶之意”、“續蝶之緣”這六個環節進行本課的教學。

1、詩歌導入,課堂造勢——蓄“蝶”之勢

用信息化手段輔助教學,是我多年來的探索。按照慣例,我通過微博發起課文話題,引導學生在預習後暢所欲言,初步感知文章大意,爲課堂造勢。同學們爲男女主人公的命途多舛扼腕嘆息,對故事的戲劇化結尾傷感不已,這些發自真情的留言在課前形成了“未成曲調先有情”的良好情感基調。

在導入階段,請全班齊聲朗誦泰戈爾《飛鳥集》中最能表現課文主題的詩句。這些飽含情感、琅琅上口的語言,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拉近與學生的情感距離,使其形成高漲的學習熱情,迅速進入我預設的上課狀態。

2、梳理情節,審美人物——入“蝶”之境

首先利用網絡資源欣賞示範朗讀視頻,進入情境,由學生點出小說三要素,並概括故事情節。

小說離不開人物形象的塑造。本課的櫻子形象並沒有實寫,只有在語言、神態、動作、着裝方面的淡淡幾筆,我們仍能感覺到沉浸在熱戀中的櫻子是個溫柔體貼、年輕美好的姑娘。

櫻子的美與好,加深了悲劇感。引入魯迅的名句:“悲劇就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從而提出“悲劇美”這一貫穿本堂課始終的名詞。

通常,學生整體感知小說後最直觀的體驗是對情節的把握和對人物的認識。對“悲劇美”概念的適時提出,有利於對整堂課的宏觀把握。

3、品評鑑賞,合作探究——識“蝶”之美

學生自由誦讀,換位思考,以提煉關鍵詞的方式,感同身受“我”失去櫻子那一刻的心情,進而提出,文中哪些地方渲染了這種心情?小小說的悲劇美有哪些常見的表現方式?根據學生在微博上集中關注的“雨”、“信”、“蝴蝶”三個元素,引導學生從“環境”、“佈局”、“意象”三個方面來學習悲劇美的表現手法,本課的教學難點由此得到了落實。

(1)環境的渲染

“一切景語皆情語”,自然環境是思想感情的烘托和表白,洶涌的情感又渲染和強化了自然環境,而“雨”正是本課渲染和強化的自然環境。所以,我將學生在微博上圍繞“雨”字提出的問題整理如下:

1、文中哪些句子寫“雨”?

2、作者是如何描寫“雨”的?

3、“雨”帶給我什麼心理感受?

4、小說以“雨”開篇並貫穿全文有什麼作用?

這幾個問題以“雨”爲中心,連環追問,層層推進,學生通過逐層解讀,深切體會這雨是淚也是痛,失去櫻子是“我”生命中最大的一次劫難。外物與內情相互融合,悲劇美的意境已經營造起來。

(2)巧妙的佈局

在佈局上,學生一語道破“信”是悲劇的導火線,貫穿文章始終。同桌之間合作學習,在瞭解了小小說的定義和寫作要求後,通過查找圈劃與“信”相關的句子來學習作者高超的小小說謀篇佈局技巧。

爲此,我還引導學生課前自編自導自演創作了同課題微電影,這種新穎的自學方式加深了對悲劇美的體驗,並把全文最讓人肝腸寸斷的地方指向結尾:“媽:我打算在下個月和櫻子結婚。”

通過請男女生分別回答,來情境式設想、體驗結婚對個人的意義。而此處結婚的喜與死亡的悲形成了巨大反差,大大增強了故事的悲劇色彩。作者用最精煉的文字將時空人爲放大,於高潮處戛然而止,言已盡而情未了,這就是小小說構思精巧的魅力。

(3)詩化的意象

本文有不少意象,就本文而言最突出的意象就是題目中的“蝴蝶”。以四人小組討論的方式,思考“蝴蝶”象徵什麼及“蝴蝶”與象徵物的共性。

學生找出了相關語句,指出永遠的蝴蝶就是永遠的櫻子,蝴蝶和櫻子的生命都美麗而短暫,這一特點本身就具有很濃的悲劇美。結合預習時在eLearning校園教學資源庫的資料查找,學生指出蝴蝶還象徵愛情,由“梁祝”、“莊周夢蝶”等故事體味蝴蝶與愛情的共性,特別是在我們民族文化中的特有含義。

最後在解題時,學生通過對文本主題的把握已經對這“永遠”二字有了深刻而到位的詮釋。

4、綿綿詩句,寄語筆下——訴“蝶”之情

此時學生已完全沉浸在濃濃的悲劇美中,教學重點已經落實。在這情感蓄累滿滿之時,給學生一個表達、釋放的渠道尤爲重要。學生在實現與文本對話的基礎上,把滿腔感情化爲詩句。當同學們深情朗讀着自己的作品並潸然淚下時,我被他們的才情所折服,更爲他們純淨的內心所打動。此舉不但充分發揮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素養較好、口語表達水平突出的特點,而且加深了對情感的認識和體驗。

5、感悟人生,深化主題——致“蝶”之意

悲劇已經發生,主人公該如何面對愛人的失去呢?我用正能量的傳遞作爲結語,教導學生學會珍惜擁有,接受失去,直麪人生,在悲痛之外,尋找勇氣。

在一曲《山楂花》中,同學們體味着櫻子化蝶後的幾許期盼。歌詞恰如其分地昇華主題,樂曲的傷感有利於悲劇美的自始至終。學生被這純純之愛所感動,同時對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領悟。

6、課外遷移,拓展延伸——續“蝶”之緣

爲了鞏固本堂課的教學目標,我請學生課後尋找、體味文中一些看似矛盾的話,在課外尋找與本課結尾有異曲同工之妙的作品,並把學習成果在iTools校園個人作業平臺實現共享。這兩個疑難的梳理對加深體悟本文匠心獨具的小小說的寫作技巧大有幫助。

四、反躬自問,說反思

課是結束了,我的思考並未停止。本堂課力求突破以下四點:

1、緊扣文本:引導學生細細讀、反覆品,使其更準確地體悟作品情感,理解作者匠心,力求構建富有語文味的語文課堂。

2、創新教法:運用微博、微電影、校園教學平臺等學生最常用、樂用的現代化信息技術進行實踐活動並完成相關教學任務。

3、形成能力:結合傳統教學和信息化教學的各自優勢,在教、學、思、做、悟中,提高了學生的審美水準,加深了人文素養的薰陶。

4、互動生成:通過深度解讀,實現生生間、生與文本間的情感互動和師生價值觀的動態生成。

整堂課通過對“悲劇美”表現手法的有效學習,讓學生深深地沉浸在“悲劇美”的氛圍中。解讀這樣的詩意小說,課堂氛圍與文本氣場必須相吻合。本堂課課堂氣氛由熱到靜,但此時的靜恰是教學的高潮,因爲學生走進了文本,走進了人物的內心,理解了愛情的真諦,從而實現了本堂課的教學目標。

普希金說:“你在孤獨、悲傷的日子,請悄悄地念一念我的名字,並且說:這世上有人在懷念我,我活在一個人的心裏。”請讓我謹以詩人的話作爲對課文的迴應,讓愛情,定格在最美麗的瞬間,那一刻憂傷、無奈,卻永恆。謝謝大家!

中職語文說課稿5

尊敬的評委老師:

下午好!

今天,我要說課的題目是《飛向太空的航程》。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策略、教學過程以及教學反思這四個方面對本課的課程設計作以說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簡介:語文(基礎模塊)下冊(第二單元)(展現科學美的文章)《科學是美麗的》《南州六月荔枝丹》《飛向太空的航程》

2.教學目標:

(1)鞏固新聞報道的一般結構,瞭解本文的層次與脈絡。

(2)提高分析新聞結構的能力,嘗試寫作一般的新聞報道。

(3)感受中國人在航天事業的發展中的貢獻,激發民族自豪感。

3.教學重點、難點:

(1)引導學生把握文章脈絡,瞭解新聞寫作的特點。

(2)引導學生關心國家大事,激發學生愛國熱情。

(3)瞭解新聞報道的特點,學會寫作。

二、教學策略:

1、教學手段

(1)多媒體

(2)錄音朗讀

2、教學方法

圖片激趣法、信息歸納法和合作探究法

三、教學過程:

1、激趣導入:

通過展示神州“五號”到神州“十號”的圖片,引導學生走進中國的航天史。回顧遠古神話“嫦娥奔月”,“敦煌飛天”壁畫反映出先民對神祕天空的探尋慾望,直到明朝“萬戶”做出飛天嘗試,才拉開了人類挑戰蒼穹的序幕。我們這個古老民族的飛天夢已經做了幾千年。然而,隨着我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科技水平逐步提高,國人才能親眼目睹這一夢想的實現。這一天就是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號飛船載着中國自己的航天員飛向太空。讓我們馬上進入《飛向太空的航程》的學習,領略我們期待已久的“飛天”歷程。

2、回憶舊知:

回憶新聞的一般結構:標題、導語、主體、結尾。

理解並區分新聞的“新聞事實”和“背景材料”。

3、感知交流:

先播放配樂朗讀,爲學生創設意境,學生邊聽朗讀邊思考,爲接下來的感知、探究奠定充分的情感基礎。美讀之後,教會學生識別生字詞,並要求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文章思路,找出文中導語、主體、結語三個部分,概括段落大意。

4、合作探究:

首先,分析第一部分,找出導語部分主要交代了哪些內容?明確導語部分在新聞報道中的價值和意義。

分析第二部分,明白新聞主體部分主要講述的內容以及內容的特別之處,並且要求學生找出作者回顧中國航天史上幾件具有代表性的重大事件。

其次,當老師在分析課文時,讓學生思考四個問題:文章第20自然段中提到“有國外可供借鑑的經驗”,爲什麼說“幾乎是從零開始的”?作者是如何說明“重重困難,難不住富於智慧與創造的中國人”的?文中引用美國一家報紙的說法有什麼作用?文章標題有哪兩層含義?

最後,讓學生體會到中國航天人的艱辛和中國航天曆程的重大意義,激發學生關注國家科技發展的熱情,提升民族自豪感。

5、拓展延伸:

(1)瞭解新聞的概念

(2)瞭解新聞的四個特點

(3)瞭解新聞的結構:倒金字塔

6、作業佈置:

選取身邊的事情,依照新聞的一般結構寫一篇新聞報道。

四、教學反思:

(1)教學效果

一、學生能在課堂中展示自我,在輕鬆活動中提高語文的綜合運用能力,尤其提高口頭表達能力。

二、實現“雙向”互動,即“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創設了和諧的課堂氛圍,充分體現了“以生爲本”的原則,學生能在自由的氛圍中提高語文能力,又培養了職業理想和職業情感。

(2)教學啓示

一、應特別注重老師的主導作用,繼續努力鍛鍊自己對課堂的組織能力和協調能力,爭取做到更好。

二、繼續讓學生保持學習的興趣,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進行學習

中職語文說課稿6

尊敬的評委老師:

下午好!

我今天說課的課題是《氣質和性格》。下面我就從四個方面講說這堂課的設計。

一、教材分析:

《氣質和性格》是蘇教版中職語文教材第二冊第二單元第五課,它是一篇說理清晰,淺顯易懂的科普文章。本單元的學習重點是對文章內容進行概括和提要,以及學習編文摘。本教材第一單元的重點是學習在閱讀中積累資料、篩選信息以及製作卡片的基本方法,培養從讀物中提取有關信息的能力。爲了培養學生對多種文體的篩選概括能力,我在第一課選擇了議論文《改造我們的學習》,第二課選擇了《南州六月荔枝丹》作爲學習內容。學生通過學習,已經基本具有了概括和提要的能力,並且學會了編文摘的閱讀方法。單元教學第三課,我選用《氣質和性格》作爲教學內容。正如閱讀提示裏講到的,學習這篇課文,有利於理解他人、認識自身,有利於完善自我、與人相處。同時,本文還做到了用淺顯易懂的語言,說明深奧的心理學重要課題,這也是因爲文章善於使用概括、提示性的語句。作爲單元第三課的教學文章,我認爲它完全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概括和提要的能力,完成單元教學重點;同時,還可以幫助學生充分認識自己、形成良好的性格,能較好的完成課堂教學情感目標的實施。據此,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設定爲:

1、知識目標:明確氣質和性格的含義,辨析氣質和性格的聯繫和區別,瞭解性格表現的特徵

2、能力目標:強化對文章進行概括和提要的能力。

3、情感目標:能較好地認識自己的氣質,客觀評價自己的性格,進而堅定爲形成好的性格培養正確的行爲習慣的決心。

這3個教學目標的設置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即整體感知——局部思維——遷移拓展。同時它也切合了學生的學習現狀。根據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學習重點,並結合學生實際,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是,

對文章內容進行概括和提要的能力。教學難點通過本文學習促使學生爲追求好的性格建立正確的行爲習慣。

二、說教法:

做教師的都熟知這樣一句話——“授之以魚不若授之以漁”。同音不同義的兩個字精闢的點明瞭教學的精髓所在。達爾文也說過“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於方法的知識”。只有教給學生有效學習的方法,才能帶引學生主動思考,熱情參與,獨立自主的解決問題。爲了達成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解決疑點,根據新課程精神,結合本課實際,特設定以下具體教法:

1、置疑解惑法——設置懸念、激發興趣。

2、引導啓發法——給出方向,自由探索。

3、評價分析法——掌握知識,運用實踐,拓展思維。

其中評價分析法是本篇課文達成教學目標的最基本的方法。這裏的評價分析法,是鼓勵學生探索未知,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疑問、發現規律,不斷完善自我的方法。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只是充當領路者的角色。確定方法,給出標準;設計路徑,自由發展。讓學生自己主導評價分析的過程,自發的探究深入,通過所學所知所感,向正確的行爲目標靠近。在這個過程中,課堂行爲由傳統枯燥的教師單向信息輸送轉變爲學生主動積極的探求所需信息,實踐所學內容,極大的提升了學生對語文學科的學習興趣。

三、說學法:

所謂“得其法者事半功倍,不得其法者事倍功半。”這句話正是強調了使用正確方法的重要意義。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國際發展委員會編著的《學會生存》一書中指出: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不會學習的人。教會學生正確高效、事半功倍的學法,我想,正成爲衡量教師基本素質的一個重要指標。語文學習本就是一個循序漸進、潛移默化的過程。學生獲得知識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因此在教學中我始終重視培養學生主動參與和互動學習,激發學生多種感官的共同參與,注重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在課堂教學中最大限度激發學生的主動性、互動性、創新性,從而達到產生興趣、主動學習、情感共鳴、感悟積澱的四重境界。在此過程中,要特別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的平衡發展。達成素質教育的根本目標。

學法具體如下:

1、預熱法——通過課前預習課文和查找相關的背景資料,明確學習目標,提高學習效率,增加學習興趣。

2、勾畫圈點法——在學習中勤動筆墨、有效讀書。

3、自我評價法——認清自我、發現問題、尋求突破。

4、總結歸納法——思考總結、獲取知識;親身實踐,學以致用。

5、交流互動法——積極參與,認真思考,得出結論,獲得成就感。

其中,自我評價法、總結歸納法、交流互動法貼合本課教學要點,極爲重要。這三種學習方法的掌握,將有利於學生變接受性學習爲研究性學習。它是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和研究的過程,特點是問題性和實踐性,能充分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

四、教學程序:

(一)建構氛圍,解題定標。

贊科夫說:“對所學知識內容的興趣可能成爲學習動機。”本課我設計學生感興趣的話題作爲課文導入。對於現今的中職學生來說,教師放下身段,跳出課文,與他們討論他們的喜好和擇友標準,是他們非常歡迎的一種行爲。這樣導入的`好處能使課堂伊始就建構起一種平等友好的氛圍,有利於學生思考、與教師產生互動。問題本身就足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能促進學生主動學習。

板書課題。隨後順勢引出作者,檢查學生預習情況,簡介之。重點介紹作者在心理學界的卓越地位,引出“心理學”概念。

明確教學目標。

(二)初讀感知,遇惑前進。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求知慾,好奇心——這是人的永恆的,不可改變的特性。”教師在建構一個充滿求知慾望的課堂之前,就要進行充分的教學準備,設計問題,完善環節;吸引學生的好奇心,佔有學生的求知慾。

第一次閱讀是設定在檢查預習情況的目標之上的。給出的問題直接要求學生辨析氣質和性格二者的定義。而學生尋找出來的答案完全不同於他們平時對這二者的理解,甚至是完全顛倒了的概念。基於人們對於充滿神祕感的心理學的好奇心,學生的求知興慾望將完全引爆。接下來我設計用學生熟悉的人物來進行舉例分析。《水滸》中的兩組人物,李逵和石秀,武松和魯智深,性格典型,形象鮮明。在完成對他們的討論之後,學生一定會很想知道是什麼使得看上去同樣性情的人物表現出截然不同的氣質狀態。這種好奇心會驅使學生主動深入課本去探究、去發現。所以此時,辨析氣質和性格的聯繫區別正是恰到好處。

(三)細讀文章,發現規律。

葉聖陶先生始終告誡我們——“教師之爲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通過前面的教學過程明確了氣質先天,性格後天。我們得出結論是本性可移。那麼先天的氣質有哪些表現類型呢?這個問題完全用來鍛鍊學生的篩選和概括能力。師生配合歸納出類型之後,就要引導學生學以致用,根據以上的類型來分析李逵和石秀,武松和魯智深。學生間自由討論,互動交流,結合文本,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然後過渡到“本性可移”。雖然氣質不易改變,但是後天良好的教育和適當的要求會一個人的性格形成產生影響。引發學生尋找,我們可以從哪些方面去了解一個人的性格特點?適時的歸納講解,請學生舉例分析。這樣設計的目的是促進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把握正確的評價方法,從而應用到自己的生活實踐。

(四)自我評價,端正認識。

“知道事物應該是什麼樣,說明你是聰明的人;知道事物實際是什麼樣,說明你是有經驗的人;知道怎樣使事物變得更好,說明你是有才能的人。”我們承認,,我們的學生可以說是聰明的,有經驗的;但是卻很少能稱作是有才能的人。這是因爲他們很少具有使事物變得更好的能力。如何結合本課的學習,使學生合理利用學習內容,增益成長,完善自我,獲得這種促進事物向更好的方向發展的才能呢?我們首先要幫助學生認清自我。教學進行到這裏,學生對自己屬於哪種氣質類型一定充滿了強烈的好奇心。這時現場對學生進行氣質性格的心裏測試,將會使今天這堂課的學習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體實施是先請學生自我評價,然後發放測試卷,完成測試。然後點評之前公開分析自己類型的學生,給出建議。接着進行性格的自我評價三個問題的作答,趁熱打鐵,結合學生的氣質類型,請學生進行自我分析,相互評價。

在這一環節裏,“自我評價”的學法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它幫助學生理性思考,認清自我,走向未來。

教師在學生互相評價之後,用蘇霍姆林斯基的話總結課堂內容:從我手裏經過的學生成千上萬,奇怪的是,留給我印象最深的並不是無可挑剔的模範生,而是別具特點,與衆不同的孩子。明確氣質性格無好壞之分,我們完全可以通過後天的學習和鍛鍊成就良好的性格。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能夠不斷的產生問題,主動的解決問題。但是這還遠遠不夠,只有帶着所學帶着疑問走出課堂纔是新課程標準下創新性學生應該具備的素質。所以,將疑問引申到課外,佈置學生完成作業:一、解釋詞語。二、根據本節課學習的內容以及你所做的測試結果,制定一個符合自己個性特點的切實可行的近期學習計劃。

最後,詢問學生在本堂課還有哪些疑問存而未決,請學生給出教師本堂課的教學評價,然後給自己的學習情況作出評價,教師根據學生問題和評價總結綜述。

至此,課堂教學完成。教學任務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教法和學法的實踐應用圓滿完成。

中職語文說課稿7

大家好!

中國是詩的國度,唐朝是詩發展的高峯時期,而“詩仙”李白和“詩聖”杜甫就是其期傑出的代表人物。今天,我說課的標題是《與夏十二登岳陽樓》和《登岳陽樓》唐詩兩首。

我說課的內容包括六個方面:說教材分析、說教學目標、說教法、說教學程序、說板書設計、說教學反思。

一、說教材分析

《與夏十二登岳陽樓》和《登岳陽樓》這唐詩兩首選自中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國家規劃教材拓展模塊第四冊第六單元(古詩單元)的第三課。唐詩兩首都是寫自古享有“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之美譽的岳陽樓,同登岳陽樓,抒懷寫志迥異。

《與夏十二登岳陽樓》亁元二年(759)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遊岳陽,秋季作這首詩。這首膾炙人口的詩篇將岳陽樓洞庭湖的山水景物和人的輕快歡樂的心情交融成一個似真似幻的境界,極富有浪漫主義情懷。

《登岳陽》是杜甫晚年的作品,詩人歷經滄桑,年老多病,獨登此樓,感慨萬千。其身世之悲,國家之憂,浩浩渺渺,與洞庭水勢融合無間,形成沉雄悲壯、博大深遠的意境。寫景氣勢恢宏,抒情深沉感人,詩人胸懷博大寬廣,是學習古詩藝術手法的典範,是培養古詩鑑賞能力的好教材,是對學生進行情感價值觀教育的好教材。

把內容同是登岳陽樓的兩首詩放在同一課中,可領略別樣情懷,領悟其各自不同的詩境和風格。

二、說教學目標

高二的學生雖然已具備了一定的分析感悟詩歌的能力,但因爲生活閱歷和知識層次的侷限,對詩歌的賞析與感悟往往只停留於表面,不能和作者進行深層次的對話與交流,難以和作者在精神上產生共鳴。基於此,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本文的特點,我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設定本文的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感知詩人登岳陽樓所見之景色和詩人不同的境遇,體會其中表達的主題思想。

2、朗讀並背誦詩歌。

(二)能力目標:

1、對詩歌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進行分析,提高學生古詩閱讀鑑賞能力。

2、體會李白詩歌“豪放飄逸”的浪漫主義藝術風格和杜甫詩歌“沉鬱頓挫”的現實主義藝術風格。

(三)情感目標:

感受李白、杜甫二人不同的遭遇,分別理解李白曠達的胸襟和杜甫對國家命運的關切之情。

教學重點:

1、理解詩句內容,把握關鍵語句,體會詩歌主題思想。

2、體會李白詩歌“豪放飄逸”的浪漫主義藝術風格和杜甫詩歌“沉鬱頓挫”的現實主義藝術風格。

教學難點:

1.分析情景交融的寫法,品味詩歌的意境。

2.對比兩首詩歌形象、語言、表達技巧上的特點,學習古詩鑑賞的方法。

三、說學法教法

新課改理念: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積極性和參與性,培養探究問題的能力。陶行知先生認爲:好的教師不是教書,也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所以在教學中我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爲主,強調學生之間的合作探索,而以教師適當的點撥引導、評價講述爲輔,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學生學習能力水平。

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反覆誦讀、任務驅動法、討論探究、練習鞏固。

體現教師引導作用:問題設置、點撥引導、評價講述。

四、說教學程序

(一)課前準備

分小組,蒐集資料:

1、蒐集岳陽樓的圖片並歸納出圖片中嶽陽樓的特點。

2、蒐集詩人李白、杜甫生平經歷以及作品寫作背景的相關資料並設計成名片樣式。

3、反覆朗誦,結合課文註解,瞭解詩意。

通過蒐集達到讓學生提前瞭解目的,也能很好的營造輕鬆、自主的課堂效果做準備。

(二)情景導入

多媒體播放李白的《與夏十二登岳陽樓》和杜甫的《登岳陽樓》視頻,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感受景物因感情的變換而呈現不同的特色。

(三)賞析詩歌

賞析詩歌是教學過程的中心環節。我根據前面教法中分析,我以誦讀貫穿詩歌賞析始終,做到讀前提要求,讀中設問,讀後談反饋,緊扣教材本身的重點和難點,幫助學生充分體味教學內容,尤其是情感和意境,體會其風格。

初析詩歌:

1、分組初讀、聽讀、仿讀:學生通過三遍朗讀,會讀準字音,劃分節奏,讀懂字面意思,組與組朗讀評價,在評價過程中初步感知兩首詩的風格和情感基調,教師再從語音、語速、語調、情感等方面進行簡單評價、指導。在學生以基本掌握了課文朗讀的輕重緩急後,然後再配音自由朗讀,讀出自己的感悟。

2、研讀。

研讀的目的是使學生置身詩境,賞析情感。

(1)比較分析,鑑賞古詩。採取從“形象”“語言”“表達技巧”三個方面鑑賞詩歌。(在讓學生進行比較分析時,可按小組分別完成“形象”“語言”“表達技巧”這三個方面中的一項。教師提前準備表格發給小組,課堂完成並展示。)通過討論和練習,學生找出本文中的意象,如雁、山、月、病、孤舟等,體會意象之間對比效果,感悟其中所包含的詩人的思想感情和詩歌的社會意義。

(2)描摹詩人形象。引導探討詩人此時登樓的形象:我們所描繪的是李白杜甫在樓上看到的風景,而我們眼裏,李白、杜甫也是風景之一。此時在樓上看風景的李白、杜甫是以何種姿態站在岳陽樓上,臉上又有什麼表情呢?結合詩歌學生不難找出答案:雁引愁心去,山銜好月來;憑軒涕泗流。

(3)感受詩人情感及藝術風格。組與組探討合作,知人論世,瞭解詩人寫作背景,展現課前所作的詩人名片。《與夏十二登岳陽樓》字裏行間無不顯出李白登樓喜悅心情之高;《登月樓》設置問題:這涕泗中包含哪些情感?請結合詩歌內容和作者經歷進行分析。這部分中我給以學生充分的時間,學生之間可組展開討論。引導學生總結這涕泗之中有對親戚朋友的眷戀,有年老孤獨的悲傷,有對國家前途的憂患,也有無以報國的自悼。其身世之悲,國家之痛,憂國憂民之情交織在一起,顯得十分深沉蘊藉;感受李白豪放飄逸的浪漫主義詩風和杜甫沉鬱頓挫的現實主義詩風。

3、美讀。至此,學生已完全融入情境,讓學生高聲自主誦讀,把課堂氣氛帶入高潮。(讓學生配音樂誦讀或學生到手機上自找背景音樂朗讀)

4、背誦全文。經過上面幾個環節,學生應自然完成。

爲了授學生以“漁”,在引導學生回顧詩歌賞析的課堂過程:吟誦——賞析方法——主題探討——詩風。

(四)拓展延伸

爲了鞏固並實踐所學的鑑賞方法,在賞析兩首詩的基礎之上,進一步從宏觀上領略詩人詩歌風格。朗讀詩人同時期作的詩《早發白帝城》和《登高》,感受李白豪放飄逸的浪漫主義詩風和杜甫沉鬱頓挫的現實主義詩風。

(五)作業:請課後朗讀並鑑賞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從情和景的角度比較她與本文的不同之處。要求學生置身於詩境的鑑賞方法賞析孟浩然詩中的景和情。(從百度搜索原文及寫作背景,完成之後發到班上的QQ羣)

五、說板書設計

《唐詩兩首》

六、說教學反思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三維目標指引着教師教的活動,又指引着學生學的活動。做到以誦讀貫穿詩歌賞析始終,讓學生正確掌握了詩歌的思想內容,既瞭解並運用詩歌賞析方法,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鑑賞能力。

在描摹詩人形象時,學生能入木三分的學着詩人登樓眺望洞庭湖,並能在講臺上大方的表演。

學生的課前準備充足,名片也做得很棒。

當然也有需改進的地方,在分工合作探討從“形象”方面賞析詩歌時,剛開始學生有點不知從何下手,後通過學生建議和老師提示從詩歌意象出發感受意境,學生才完成了任務。

本文最後,我以別林斯基的一句話作結:“任何偉大的詩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爲他的痛苦和幸福植根於社會和歷史的土壤裏。”以上是我一堂課的整體思路,不當之處還請各位專家評委和各位同仁批評指正。

中職語文說課稿8

尊敬的各位專家老師:

下午好!

今天我要說課的內容是林海音的《豆腐頌》。我將從以下五個方面來說說這篇課文的教學。一、說教材二、說教法三、說學法四、說教學程序五、說板書設計

一、說教材

(一)教材簡析

《豆腐頌》是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職業學校國家審定教材第三冊第五單元的第五篇課文,是一篇自讀課文。本單元的教學總目標是引導學生掌握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點,並用心體會作者通過文本所抒發的情感。這個單元的散文都是文情並茂的優美篇章,多數出自名家之手,且都具有形散神不散的特點。《豆腐頌》是臺灣女作家林海音的作品。本文感情濃厚,意味雋永,形神兼備,文辭清麗樸實,作者把豆腐和中華民族歷史久遠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結合起來,賦予豆腐豐富的人文內涵,表達了深厚濃郁的民族情感。散文的形散神不散和託物言志的特點在這篇課文中尤爲突出。因此學習這篇課文,既是對前幾篇散文學習效果的檢測,又是對欣賞散文基本方法的歸納總結。

(二)教學目標定位

2008年教育部頒發的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大綱要求教師要引導學生接受優秀文化的薰陶,提高思想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形成良好的個性,健全的人格,促進職業生涯的發展。學習《豆腐頌》這篇課文,不只是要求學生把握文本中的主要內容,更重要的是體會作者通過這些內容所抒發的情感,真正理解豆腐所包含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實質,並內化爲學生的道德修養。結合本單元教學目標及本文特點,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瞭解林海音

(2)瞭解豆腐特性及其文化內涵

2.能力目標

(1)通過交流並討論自學成果,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2)通過小組討論,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3)學習託物言志的寫作手法

3、情感目標

(1)啓迪學生在與人交往中具備寬厚柔軟的豆腐修養

(2)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意識

(三)教學重點的確立

學生在自學過程中能自主找到散落課文各處的“形”,但對於“神”的把握有難度,所以本課的教學重點爲引導學生明確作者通過豆腐所頌揚的精神品質,引導學生體會本文形散神不散的特點,學習託物言志的寫作手法。

(四)教學難點的突破

中職語文課程是中等職業學校各類專業必修的主要文化基礎課,語文教學對於提高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對於學生學好各科知識,形成綜合職業能力、創業能力以及終身學習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本課的教學難點爲啓迪學生結合專業特點從文本中獲得關於成人成才的啓示,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學生在將來的職業活動中必須的道德精神品質及情感態度價值觀。

二、說教法

美國教育家杜威說過“教育不是一種告知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個學生主動性建構的過程”。因此本課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爲中心,將文本交給學生充分解讀,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爲此,我主要採用以下教學方法:指導學生自學法、抓住重點詞句品讀感悟法、朗讀探究法,交流討論法、多媒體教學輔助法。

三、說學法

在說學法之前,我先說一下學情。

我的教學對象是一所農村職校中職機電專業高二年級的學生,就本單元而言,學生已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習了《故都的秋》、《富春江上》、《感悟珍珠港》、《廢墟》這四篇散文,已基本掌握散文閱讀的方法,學生一般能說出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點,但鑑賞散文的能力還有待提高。這篇課文不難理解,學生通過自讀能找出課文具體選了哪些內容作爲題材,並能夠結合課文一些語句進行賞析,但學生抓表層容易,知本質難,他們所找出的課文選取的題材較零碎,以及這些題材在課文中起何作用學生不能把握。我所教班級不少學生求知慾和表現欲都較強,能發表個人觀點的學生也佔大多數。

根據本課自讀課文的特性及學生特點,特確立如下學習方法:

1.自讀法

設計依據:中職語文教學大綱要求教師指導學生養成自學的良好習慣,引導學生掌握學習方法,這篇課文是自讀課文,故設計導學卡引導學生自學。

2.誦讀法

設計依據:誦讀是鑑賞散文絕不可少的環節,通過誦讀感知內容,品味語言,能更好地體會作者通過頌揚豆腐所抒發的情感。

3.賞析法(圈劃批註法)

學生就自己感興趣內容進行賞析,寫出自己獨到的理解感悟,爲課堂上交流做準備

4.質疑法

在學習過程中質疑更有利於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也有利於面向全體學生

5.討論法

設計依據:討論對於提高思辨能力,鍛鍊口頭表達能力有重要作用,並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

四、說教學程序

爲了讓教法學法充分運用,實現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確定了教授本課的整體思路:課前結合導學卡進行自學、課上學生交流討論自學成果、教師歸納總結本文形散神不散及託物言志的特點、學生質疑師生互動、拓展延伸談啓示、佈置作業。課時安排爲一課時,並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爲了讓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很好地自學,我設計了導學卡引導學生自學。此設計主要是基於兩個方面的原因。

(1)從學生主動建構的角度出發,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通過到圖書館查閱資料、網上搜索等方法蒐集作者林海音的相關信息,瞭解作者的人生經歷,知人論世,爲學生能更好理解課文主旨服務。

(2)大綱要求學生能用普通話朗讀課文,對課文進行整體感知和領會,能概括文章的內容要點,注重閱讀中的情感體驗,就作品中感興趣的內容進行賞析,說出自己的理解、體驗和感悟。所以導學卡上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話概括文章內容要點,運用圈劃批註的方法,把自己認爲精彩的詞句劃出來,並寫出自己的感受、評價,這也是爲課上交流做準備。

在學生已結合導學卡充分自學的前提下,課堂教學包括“直接導入”、“交流討論”、“歸納總結”、“質疑互動”、“拓展延伸”五大環節。

(一)直接導入(1分鐘)

由我們學校校訓直接導入——先成人,後成才。

設計依據:這樣導入有助於引發學生思考這篇課文與成人成才之間的聯繫,學生帶着懸念走進課堂,爲實現本課的有效教學提供保障。

(二)師生互動,交流討論自學成果(23分鐘)

1、首先請學生概括文章的內容要點,在學生概括之後老師用幻燈展示全部的內容要點。

設計依據:這樣設計讓學生意識到分析課文首先要走進文本,整體感知全文內容。

2、請學生上講臺交流文本閱讀中感興趣的內容,並談談自己的理解、體驗和感悟。在交流的過程中,如有異議,可當堂討論,解決不了的問題,教師點撥,發動同學討論。

設計依據:中職語文教學要在實用性教學內容上花大力氣,把學生的表達能力(特別是口語表達能力)作爲教學的重點。讓學生上講臺進行交流,學生在課堂上活動起來,最大限度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以這種形式鍛鍊了學生當衆發表自己觀點的能力。

在學生就自己賞析的內容上講臺進行交流的過程中,老師也適當地予以評價。

比如當有同學講到豆腐做法時,肯定製作工藝的一絲不苟、嚴謹

比如有同學講到豆腐是貧苦老實和勤勞的象徵時,肯定爲人要勤勞、認真刻苦

比如有同學提到麻婆豆腐故事中人與人之間的誠摯的情誼,肯定做生意要有情有義,這樣纔會贏得別人的尊重,得到別人的幫助

比如有同學提到豆腐吸收衆長,集美味於一身,自成一格,肯定爲人也要取長補短,要有自己的個性

當有同學提到作家子敏的話時,要求學生集體朗讀,肯定爲人要寬厚、寬

(三)學生上講臺交流結束後,老師進行總的點評,並借學生所說內容來揭示這篇散文的主旨。(2分鐘)

作者寫豆腐頌,不僅頌揚了豆腐的容易搭配、物美價廉、營養均衡、歷史悠久,更重要的是借豆腐頌揚了勤勞、樸實、寬厚的品質。在散文當中,這也是常用的一種寫作手法,即託物言志、借物抒情。

至此,散文的形散神不散及託物言志的特點也水到渠成地被揭示出來。

(四)質疑互動、討論(5分鐘)

在學生上講臺交流完自學成果以及歸納出出本文的主旨以後,安排質疑環節,鼓勵學生大膽質疑。

設計依據:學貴有疑,藉助質疑這個平臺,讓全體學生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學生個體不能解決的問題,在師生共同交流討論後得到解決,將課堂自主學習推向高潮,也讓學生意識到只有充分解讀文本,才能發現問題,只有共同解決了問題,才能體會到團隊合作的快樂和成就感。

(五)拓展延伸談啓示(8分鐘)

作爲一個準社會人、準職業人,你從這篇課文當中獲得哪些啓示?(請結合課文內容從理論學習、實踐操作、爲人處世三方面來談談。)

比如:要博採衆長,自成一格;要勤勞致富;要愛崗敬業;要誠心待人;嚴以律己,寬以待人;要有所創新;從底層做起,有一技之長,實現職校生的自我價值等。

設計依據:職教教學如何讓學生學爲所用並與將來的崗位銜接是非常重要的,在語文教學中不僅要完成本學科的教學任務,而應更多地結合學生的專業,爲學生的專業技能發展而服務。比如麻婆姑嫂生活在社會底層,在受生活打擊後靠自己的勤勞智慧創立了“麻婆豆腐”這一品牌。再如能持之以恆三更就起來磨豆腐的羣體身上具有着吃苦耐勞的品質等。林海音眼中的豆腐修養爲我們職業學校的學生的成人成才提供了很多啓示。

(六)板書設計

豆腐頌

林海音

特點(表)品質(裏)先成人,後成人

容易搭配博採衆長一技在手,終身不愁

營養均衡清正廉潔

物美價廉勤勞樸實

歷史悠久寬厚平和

託物言志

形散神不散

板書設計的呈現,是給學生一個整體的概念,目標明確,結構完整,主旨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