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實用的高中語文說課稿模板集錦九篇

實用的高中語文說課稿模板集錦九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5W 次

作爲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說課稿,編寫說課稿助於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麼應當如何寫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中語文說課稿9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實用的高中語文說課稿模板集錦九篇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陳情表》是高中語文第四冊第五單元的第一篇,屬於古代散文,從整個高中語文教學和考試來說,文言文教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的,因爲高考要考。要理解常見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用法;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子。而《陳情表》又是一篇字詞較多,以情動人的文言文。

二、說教學

目標及教學重難點基於以上認識,我確定的教學目標是:

1、背誦全文。

2、積累重要文言實詞虛詞。

3、品味作者在敘述中蘊涵的真切情感,理解“忠”“孝”的含義。

4、鑑賞本文直抒真情,不加雕事,用詞得體的寫作技法。

教學的重點仍然是實詞虛詞教學難點是體味真情,體會作者怎樣逐層深入地敘事陳情

三、說教法

爲較好地實現教學目標,落實字詞教學,體會以情動人的特點,結合我們學生的實際情況――自覺性查,預習不到位,我採取的教學方法是:指導誦讀和講解爲主,加以點播點撥啓發、討論領悟。反覆誦讀中體會作者的真情實感,積累常用文言詞語和相關文化知識。

四、說教學

過程

1、導入新課,蘇軾曾經說過:讀《出師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忠,讀《陳情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孝,讀《祭一二十二郎文》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友。因爲《出師表》學生都很熟悉,容易理解本文以情動人這個重要特點。

2、解題主要讓學生明白陳情表這三個字的含義就行,尤其是應該讓學生理解“表”這種文體,明白爲什麼要些表,寫給什麼人。

3、作者及背景作者李密書上有註釋,沒有必要展開講,但要提示學生要和瓦崗的李密分清。爲了更好的理解本文以情動人的特點,背景要簡單介紹一下。

4、範讀正音爲何要在範讀正音之前給學生輕聲讀課文,勾畫註釋的時間呢?因爲就目前來說,我們的學生預習是很不到位的,如果直接範讀,會有相當多的學生會忙着聽音注音,而忽視節奏和感情,所以,一般情況我檢查發現學生預習不理想時會給學生幾分鐘讓學生把註釋的音移到課文中,這樣範讀時才能提出聽讀要求:聽準字音,聽清節奏,聽出感情。

由於課本註釋比較詳盡,也爲了培養學生重視課本註釋的學習習慣,所以,在正音時我主要提示了幾個多音字的讀音,課本很清楚的沒有指出,也不知道這樣處理是否合適,還希望多聽各位前輩的意見。

5、朗讀指導本來在正音之後,安排有個別學生分別朗讀,然後就學生朗讀中存在的字音、節奏、感情處理問題進行討論、評價、指導,因爲沒有學生,這個環節也沒有進行。

6、學習第一段

這一部分我主要想安排3個任務,重點是和學生討論字詞,梳理結構簡單賞析,在此基礎上指導背誦,並進行分組朗誦比賽,一般時間充足而我又有把握的情況下我會示範背誦,爭取學生能夠當堂背。

7、課堂小結,要能夠承上啓下就行,顯得課堂的完滿。

8、作業佈置:這個講課時一緊張忘了,其實作業有兩個,一是背誦全文,二是識記字詞,下節課提問檢查。

五、說板書設計

我向來認爲語文板書以簡潔爲要,實用爲主,平時我的板書主要分三塊,一是講課當中舉例提到的名言警句或關鍵詞,比如說今天提到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爲了使學生記得準確而不是隻記個耳熟,我會板寫在右邊。重點字詞我板寫在左邊,中間主板就是行文思路。今天的板書安排好,上去太緊張,把字音寫在左邊,其實應該寫在副板的位置上沒有一節課是一無是處的,也沒有一節課是完美無缺的,每節課上完我都會認真反思,是設計上的不足,還是運行中的失誤。一個人要善於反思和正視自己的不足,纔會不斷進步,同樣,一個人更要虛心和真誠聽取大家的意見,纔會進步的更快。我真誠的希望各位領導各位老師多提意見,給我成長的機會。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2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我說課的題目是《祝福》。

一、說教材

(一) 教材所處的位置和地位

高中語文新課程教材必修五本書,共有2個單元中外小說單元。一個必修3的第一單元,一個是必修5的第一單元,共六篇文章。(《林黛玉進賈府》《祝福》《老人與海》《林教頭風雪山神廟》《裝在套子裏的人》《邊城》)《祝福》是屬於前者。

小說是擁有衆多讀者的一種文體,它可以多方面刻畫人物性格,描摹人物心理,完整地表現人物之間的衝突,還可以具體生動地再現人物生活的環境,因此在反映複雜的社會生活方面具有獨特優勢。所以學習小說這種文學樣式,也是有助於學生學會鑑賞小說的基本方法,爲將來的小說閱讀打下基礎。

魯迅的《祝福》是中國現代小說的精品,當中的人物祥林嫂也是魯迅小說中與阿Q、孔乙己三個最爲出名的人物之一。研讀好這篇文章,對將來小說的閱讀,小說中人物的理解,甚至小說的寫作都有深廣意義。

(二) 教學目標及確定的依據

根據新課標"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目標要求,結合本文的特點,確立教學目標如下:

1、 掌握小說的基本要素,理清小說的情節。

2、 理解環境描寫對人物塑造的作用。

3、 分析人物性格的特點,並研究形成的原因。

4、 總結人物刻畫的基本方法,培養學生鑑賞小說的基本方法。

5、 體會小說中所描寫的中國婦女悲劇人物形象所反映的社會問題,深入認識到造成人生悲劇的社會原因。

(三) 教學重難點

1、 學習本文綜合運用肖像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細節描寫等所造任務的方法。

2、 對造成祥林嫂悲劇社會根源的認識。

 二、說學法

(一) 學情分析

高二的學生對於小說並不陌生,相對的也比較喜歡閱讀小說。但是學生閱讀中關注的更多的是小說的故事情節。所以老師要適時採取情況,引導學生從情節入手,學會歸納總結人物形象,深入分析文章的主題,學會鑑賞小說的基本方法。

(二) 學法及確定的依據

A、預習

此文長達萬餘字,要在課堂上讓學生通讀全文是不現實的,因此,要強調預習,培養閱讀的自覺性。

B、對比閱讀法

由於小說所反映的社會背景,對於今天的學生來說,較爲陌生,所以在課堂開始時有必要讓學生聯繫歷史知識弄清。但是,學生接觸魯迅小說並非第一次,因此。可引導學生回憶相關知識。進行對比。教師注意突出不同點。在思想內容方面,本文與《孔乙己》、《故鄉》、《藥》相比,其一,雖然它們的題材相同,但是各有不同的生活側面,有的反映的是讀書人的生活,有的反映的是壓在底層的一般農民的生活,有的反映的是城市貧民的生活,而《祝福》反映的則是壓在底層的被僱傭的鄉村勞動婦女的生活;其二,雖然都表現了反封建的主題,但側重點各不相同,有的側重於對封建科舉制度的否定,有的側重於對封建等級觀念和私有制觀念的批判,有的側重於對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剖析,而《祝福》則是對封建的政權、族權、神權、夫權等全面而猛烈的抨擊,作者對祥林嫂的同情也甚於其他三者;其三,雖然主要人物都有共性,但是他們還有各不相同的個性,就生活環境而言,祥林嫂比其他三者要惡劣得多,她沒有孔乙己好吃懶做、自視清高的惡習,卻也同樣遭到周圍人們的冷遇,她有閏土、華老栓一樣的勤勞,但是最後卻落得一無所有,可見其命運更悲慘,更令人同情。

在表現形式上,本文與《一件小事》、《孔乙己》、《故鄉》等相比,雖然都是以"我"的所見所聞爲線索,但是,由於各自表現的主題思想存在着差異,各自採取了僅適合自身的故事順序。《一件小事》以順敘爲主,以此表現"我"的思想認識的進步。《孔乙己》順敘中有補敘,使歷史和現實連爲一線,以此來揭示主人公性格發展的必然性。《故鄉》順敘中有插敘,通過歷史與現實的對比,來突出封建制度給人造成的影響之大。而《祝福》則採用了倒敘,把祥林嫂的被淪爲乞丐和悲滲的死提在篇首,與地主階級"祝福"的歡樂聲形成鮮明的對照,然後再追敘祥林嫂的生前事蹟,揭示兩個階級嚴重對立的社會根源,表達作者對吃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禮教的切齒痛恨和憤怒鞭笞。

經過這樣的比較研究,學生不僅能夠捕捉課文的新意向和靈魂,而且也提高了質疑、析疑、釋疑的能力,使原有的認識結構和思維勢態在深度和廣度上有所掘進,同時,也爲今後的學習積累了可以借鑑的經驗。

C、比較法

此文是現代文學作品,不少詞語如"決計"、"肯依"等與現代漢語意義不甚相同,正好可用來訓練利用上下文推斷詞義的能力。

D、討論法主要運用在第三課時中對本文主題的理解上。

(2)教師課堂教學中主要使用分析引導、提問法。

三、說教法

編者希望學習這個單元,要着重 欣賞人物形象,品味小說語言。欣賞人物形象,要注意情節、環境和人物之間的關係,把握人物性格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品味小說語言,要注意把握敘述語言與人物語言的不同特點,體會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點,體會不同作者不同的創作風格。

?古人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同學們接觸到的小說其實已有很多,但他們是不是就會鑑賞小說了呢?可以肯定地說"不"!所以,我考慮先教給學生鑑賞小說的方法,然後讓他們在方法的指導下,在老師的引導下去鑑賞本篇小說,並爭取能夠舉一反三,用於其他小說的鑑賞中。

新課程理念很強調學生的自主探究性學習。基於此,再結合本篇課文的實際特點,確定本課教法的指導思想是:設法引起學生的注意,引導他們積極思維,獨立自主的解決問題。具體做法如下:

(一) 提問法——逐步引導,逐步深入

(二) 點撥法——分析引導,拓展思路

教學方法的最本質特徵就是要促進大多數學生在課堂上積極參與,()促進全體學生積極動腦。因而,我較多的採用了分組討論,師生對話、探究等方式。

 四、說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講述人物遭遇

學生讀小說最關注的是情節,所以就從情節入手。讓學生講你知道了祥林嫂的哪些故事。

挑選幾位同學複述祥林嫂的不幸經歷。

要求:(1)只作純粹的敘述,不帶議論分析。

(2) 敘述時要突出與悲慘命運有關的細節

(3)要有感情地複述,儘可能進入祥林嫂的情感世界,真切地體驗祥林嫂的痛苦與不幸。

(二)理清情節

在學生了解故事情節的基礎上,介紹小說的情節大致有幾部分,讓學生梳理文章的情節。

在複述課文的基礎上,通過個人思考、小組討論、師生共同歸納總結等方式,得出本文的線索提綱 :

序幕: 魯鎮祝福景象和魯四老爺

結局: 祥林嫂寂然死去

開端: 祥林嫂初到魯鎮

發展: 祥林嫂被賣改嫁

高潮: 祥林嫂再到魯鎮

尾聲: 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三) 探討環境描寫在人物塑造上的作用

祝福禮的社會環境的描寫

祝福之夜的自然環境的描寫

(四) 人物形象的塑造

1、 列表比較祥林嫂初到魯鎮、再到魯鎮、臨死前的三次描寫,概括人物形象。

2、 列表對比對祥林嫂眼睛變化的細節描寫,分析人物當時不同的內心變化。

初到魯鎮:順着眼—— 善良、安分

再到魯鎮:順着眼,眼角帶着淚痕—— 再受打擊,內心痛苦

講阿毛的故事:直着眼,瞪着眼—— 精神有些麻木

捐門檻:分外有神—— 又有希望

不讓祝福:失神—— 再受打擊

行乞:眼珠間或一輪—— 麻木

問有無靈魂:忽然發光—— 一絲希望

3、引導學生分析人物語言描寫

與我對話靈魂有無——封建迷信桎梏下矛盾的心理

對四嬸講阿毛——痛苦、自責

對大家講阿毛——麻木、空虛

與柳媽的對話——精神重壓,陷入恐懼

4、引導學生分析人物行動描寫

反對再嫁——逃、撞

怕被分身——捐(門檻)

懷疑靈魂——問

總結 人物描寫的幾個方面。(還暗含了心理描寫)

(五)問題探究

1、誰是殺害祥林嫂的兇手?

從小說情節分析、總結入手,祥林嫂爲什麼做工?爲什麼改嫁?爲什麼捐門檻?爲什麼行乞?得出結論:罪魁禍首是封建制度。

2、電影中增添了祥林嫂捐門檻 不被承認後砍門檻的情節,好不好?是否符合人物性格特徵?

總結 人物的形象

祥林嫂守寡不成(遭劫被賣)——守家不成(喪夫失子)——守命不成(贖身行乞),是一個不幸的女人。祥林嫂這個善良的勞動婦女被毀滅了,她的悲劇不是個人的悲劇,而是社會的悲劇。

(三) 鑑賞小說的基本方法

(1)要了解小說所反映的社會背景,作者寫作發表時的社會背景及作者的寫作意圖,在此基礎上領會小說所揭示的主題思想。

(2)認真分析人物形象,通過對有關描寫方法的研究,剖析人物,理解典型環境中的典型性格,從而深入領會小說的思想和藝術。理解人物與環境會互相作用:環境作用於人,人又反作用於環境,這會使環境發生或多或少的變化,如果人物幾經抗爭,仍無法改變環境,就造成了悲劇的結局。悲劇是把有價值的東西撕毀給別人看。

(3)研究小說的故事情節、線索結構怎樣爲創造形象,表達主題服務的。

(4)分析小說的社會作用:認識作用、教育作用、美感作用。

(七)作業佈置

把祥林嫂喪子之後回到魯鎮的那部分,改寫成劇本,並進行排練。

(四) 板書設計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3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紀念劉和珍君》一、說教材《紀念劉和珍君》是高中語文必修1第三單元第一課的講讀...

在板書設計方面,我力爭簡潔明瞭,採用語詞式板書,既點名本課的教學要點,又方便學生理解、識記,達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讓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有機的結合起來。

總之,在教學中,我會堅持“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原則,力求將語言文字和情感教育結合起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讓每一個學生在每節課上都有所進步、有所收穫。

我的說課結束,不足之處,請各位老師指正,謝謝!

紀念劉和珍君

魯迅

一.課文背景及作者簡介

二.重點詞音、詞句

三.寫作的緣由

生平事蹟:預定《莽原》(毅然)——追求真理

反抗校長——敢於反抗

慮及母校(默然)——有責任感

參加請願——勇毅堅韌

教訓意義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4

教學目標:

1.掌握詞的基本知識。

2.瞭解柳永及他對後世文學的影響。

3.鑑賞這首詞並運用聯想、想像的方法領略詞的意境美。

4.學習本詞中點染的表現手法。

教學重點:鑑賞這首詞並運用聯想、想像的方法領略詞的意境美。

教學難點:學習本詞中點染的表現手法。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同學們,俗話說的好“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那麼,杭州城到底有怎樣的迷人景色能令我們的古人發出如此的感慨呢?今天我們就跟隨詞人柳永一起來學習一下他的《望海潮》,來領略一下這人間天堂的美麗景色。(板書)

二.詞的基本知識:

詞,產生於晚唐,興盛於宋,指一種可以合樂歌唱的新詩體。因詞是詩的變體,故又稱“詩餘”;因詞“合樂可歌,故又稱“樂府”、“曲子詞”;因此往往句子長短不齊,故又稱“長短句”。

三.柳永生平及其影響:

柳永(約987—1053),初名三變,字耆卿,崇安(今屬福建)人。晚年任屯田員外郎,後人稱他爲柳屯田。排行第七,也稱柳七郎,或柳七。他出身於書香仕宦之家,但個人世路坎坷,多次應進士試,不第。生活落拓,長期出入歌樓舞館,與歌妓們相處密切,靠爲她們填詞作曲維持生活。正由於這樣的生活境遇,使他成爲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專業詞人。他精通音律,既擅長作歌詞,又擅長譜寫樂曲。他創制了許多詞調,而且這些詞調得到廣泛的傳播,是當時知名度很高的音樂家。許多歌妓因善於演唱他所作的詞,或者得到他的嘉許使得身價大大提高。

柳永作詞雅俗兼擅,以俗爲主,他繼承和發展了民間詞的傳統,開創了文人俚詞一路。他的詞作具有很深廣的羣衆基礎,形成“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的局面。

四.整體感知。

1.請同學聽錄音,注意詞中生字的讀音,並思考這樣一個問題:這首詞描繪了一種怎樣的都市生活場景?並試着說說作者是從哪些方面來描寫杭州的繁華與美麗的,抒發了他怎樣的感受?

2.帶着這個問題我們來學習這首詞。

(1.)先看詞的題目,詞的題目是不同於詩的題目的,詩的題目一般概括的是詩的內容,詞的題目則是詞的格律。首詞都按照一個固定格律寫成,這個格律叫詞牌。詞牌所定的格律包括句數、每句的字數、押韻、平仄等等,寫作時須嚴格遵守,不得隨意違背;也因此,我們平時不叫寫詞,叫填詞;詞往往分段,但不叫段,叫“闕”或“片”。望海潮這個詞牌名就是柳永開創的,取自錢塘江潮天下奇觀之意。關於這首詞的寫作還有一個廣爲流傳的故事:(講述故事)

(2.)詩詞賞析:

五.寫作特點。

一句一景,寫景富有層次感,運用了點染的表現手法。

點染:本是國畫用語,指繪畫時有的地方點,有的地方染,從而描繪出一幅和諧統一的借到古典詩詞中來“點”即抽象評點,“染”即具體描寫,二者緊密相連,表現作者的情志。如《天淨沙秋思》中前四句爲染,最後一句爲點。結合例子來分析本詞中點染手法的運用:

(1.)上片中“東南……”是點,點染了杭州城的繁華熱鬧,宏偉氣派。接着從城市規模、自然景觀、市井面貌三個方面分別進行詳細描繪,是染。通過具體描述直觀且鮮明地展現了大都市的風彩。

(2.)下片中“重湖……”是點,“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是染,從山色之美、湖荷之勝、人文風貌之佳三個方面進行點染。

六.小結。

這首詞着力描寫了錢塘江的繁華,展現了一派物阜民康、和諧安定的社會風貌,藉以歌頌此地的長官治理有方,政績卓著。

七.板書。 望海潮 柳永

1. 地理位置

2.歷史傳統史

3.自然景觀

4.市井面貌

5.生活圖景

八.作業:背誦這首詞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5

說教材

(一) 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高中語文新課程必修五本書中,僅設有2個單元的現當代散文。必修一的第三個單元是寫人記事的散文;必修2第一單元是寫景狀物的散文。共有6篇文章。《紀念劉和珍君》是學生進入高中學習的第一篇寫人記事散文。

本課是散文鑑賞的起始課,對後面的散文教學有着領啓、示範作用。通過學習本文,將使學生學會散文鑑賞的方法,培養人文意識,進而閱讀名家名篇,從而步入散文鑑賞的規律之門。因此,以開放的思維,以現代的教育模式來學習本文,將對散文的學習產生良好的導向作用。

(二) 教學目標及確定依據

依此學情,根據新課標“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目標要求,結合本文的特點,確立教學目標如下:1、 整體感知課文,理清文章的思路。感知課文七部分之間的關係。2、 瞭解課文記敘、議論、抒情三種表達方式綜合運用的寫法,體會作者其中的情感。3、 局部探討課文,體會重要語句的深刻含義。4、 學習愛國青年學生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勇敢精神,感受魯迅剛正不阿的性格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

(三) 教學重難點及確定依據

教學過程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考慮到學生原有的基礎,現有的困難以及學習上的心理特徵,從而針對性的確立學習的重難點。

1、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發展的脈絡;

2、難點是夾敘夾議的方法;

3、關鍵語句的理解。

說教法

如何突破重難點是本課的關鍵。

⑴從學情出發,注重“高視角,低起點”循序漸進合理科學的分解重難點,安排兩課時,第一課時“整體感知,理清思路”,突出“感”字。第二課時“動態閱讀,遷移應用”,突出“悟”字。以確保學生一課一得。

⑵依據美國心理學家達菲“閱讀策略教學”安排閱讀三步驟(習得知識——拓展延伸——遷移應用)。

⑶利用多媒體直觀教學手段,加大課堂信息量,以適應信息時代的變遷,同時加大隨堂訓練的容量,以適應高考的分量

⑷依據“歸真、求美、移情”的心理過程,調動學生的情感因素,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

說學法

對於高一的學生對於散文的文章形式,不宜接受。所以怎樣引導學生先理順文章內容,由淺入深,透過文章對人和事的描寫,揭示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成爲一個難點。教是爲了不教,學法應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

⑴指導學生自主學習。⑵組織學生合作學習,最大限度的使學生都能參與教學活動,通過討論,發現學生獨特的個性,創造性的思維。⑶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關注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養成質疑探究的習慣。⑷“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指點學生拓展延伸,課外閱讀名人名篇,強化鑑賞能力和寫作能力,爲高考作好準備。

說教學過程

課文有七節構成,學生在理解過程的時候,難免理不清頭緒。因此我依照我們認識的基本規律,採用“挈領法”。

(一)創設問題情境,導入新課。

整體把握課文內容,引導學生學習文章的寫作思路。提問:課文的題目是《紀念劉和珍君》,那麼請閱讀課文,看看課文的哪些部分是寫劉和珍的?通過這個問題的討論學生就會把文章中的信息從新組合,把有關人物點點滴滴總結在一起。從而把人物形象豐富話。

(二)局部探討,體會重要語句的深刻含義。

如果說通過梳理,對文章整理的理解不難的話,對於文章個別語句的理解,確是難的。品讀下面的例子:“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這是怎樣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慘象,已使我目不忍視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聞。我還有什麼話可說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無聲息的緣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通過閱讀課文,可以讓學生自己提出還不理解的內容,並且通過小組討論體會重要語句的深刻含義。

(三) 在整體加局部理解之後,拓展練習:

1、假如給劉和珍君烈士塑像,你會有哪些設想?這個練習充分說明了通過學習,學生對人物塑造的理解,便於學生鞏固敘事,議論,抒情等表達方法的運用。

(四) 拓展練習,作業佈置

背誦課文2,4部分。再次通讀課文,並且閱讀魯迅部分散文和《紀念劉和珍君》作對比。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6

各位,下午好: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古詩《迢迢牽牛星》。接下來,我對本課題進行分析:

  一、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迢迢牽牛星》是編排在粵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語文必修1第四單元第四個課題《漢魏晉詩三首》中的其中一首。“在心爲志,發言爲詩”,“情動於中而形於言”。詩歌是詩人真情實感的詠唱,是心靈對現實的應答。《古詩十九首》映了時代的動盪,社會的亂離《迢迢牽牛星》借牛郎織女的故事,寄託織女的相思之苦,形象地抒發了現實生活中男女情人咫尺天涯的哀怨,表達了渴望夫妻團圓的強烈願望。通過學習本文,將使學生進一步學會詩歌鑑賞的方法,培養人文素養。在此之前,學生們已經學習了《詩經》兩首、《離騷(節選)》、《孔雀東南飛》,這爲過渡到本課題的學習起到了很好的鋪墊作用。因此,學好本課爲學好以後的詩歌可以打下牢固的理論基礎,而且它在整個教材也起到了承上啓下的作用。本課包含的一些重要的知識點和思想,爲以後學生在學習理解類似的詩歌併爲簡單地鑑賞詩歌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分析,結合着高一年級學生他們的認知結構及其心理特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瞭解《古詩十九首》相關知識,有節奏地朗讀詩歌並背誦全詩。

2.技能目標:會分析詩歌的情感,能簡單分析詩歌疊音詞作用和表達效果。

3.情感與價值觀目標:品味《迢迢牽牛星》詩中的愛情美,理解詩歌所表達出的渴望普天下夫妻團聚的願望。

  三、說教學的重難點

本着對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的理解,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分析詩歌中疊音詞作用和表達效果,掌握鑑賞此類詩歌的技巧。

2.教學難點:據學生的認知特點,牽牛織女星等天文知識、光年的定義的理解是教學的難點。

3.確立重點和難點的依據是:天文知識、光年較抽象,學生欠缺這方面的基礎知識。

爲了講清教材的重難點,使學生能夠達到本課題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我學法上談談。

  四、說教法

我們都知道語文是一門提高人文素養,培養人的鑑賞能力的重要學科。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使學生“知其然”,還要使學生“知其所以然”。我們在以師生既爲主體又爲客體的原則下,展現獲取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思維過程。

考慮到高一級學生的現狀,我主要採取朗讀法、講授法、讀寫結合法,心理學理論告訴我們:學生的學習情緒直接影響學習效果。因此我還採用多媒體爲教學手段的情景教學方法,創設情境幫助學生理解詩歌,利用疊音詞串聯詩歌,充分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使他們在活動中得到認識和體驗。當然老師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學資源。教師本人應該通過課堂教學感染和激勵學生,調動起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對解決實際問題的渴望,並且要培養學生以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從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基於本課題的特點,我主要採用了以下的教學方法:

1.朗讀法:“三分詩七分讀”。從教學過程來說,教學中將朗讀教學貫徹到課堂始終,教師示範朗讀,引導學生按要求聽讀,幫助學生深入體會課文的情感意蘊,學生通過反覆的朗讀,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培養學生的語感。

2.講授法:教師通過口頭語言向學生傳授知識、培養能力、進行思想教育。按照徹啓發式教學原則,講授的內容突出本課的的重點、難點和關鍵,使學生隨着教師的講解或講述開動腦筋思考問題,講中有導,講中有練。使學生主體作用凸顯出來,把課堂進行得生動活潑,而不是注入式。

3.讀寫結合法:注重讀寫結合,在熟讀的基礎上,讓學生對教材後面的疊詞練習進行快速地思考,組織答案,我來總結這類題目的答題技巧和規律。這不僅有助於學生對詩歌疊音詞的理解,而且提高了學生的詩歌鑑賞能力。

  五、說學法

根據本文篇幅簡短,又是淺顯的文言文的特點,要求學生課前必須進行預習,並利用課下注釋和工具書來疏通文意。讓學生從機械的“學答”向“學問”轉變,從“學會”向“會學”轉變,成爲學習的真正的主人。在課堂上,通過朗讀和提問法去推動學生思考,進一步理解文章的內容,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讀出初步真實感受。這節課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主要採取以下方法:思考評價法、分析歸納法、總結反思法。

最後我具體來談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六、說教學過程

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突出重點,條理清晰,緊湊合理,各項活動的安排也注重互動、交流,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

1.導入新課:

提問學生是否知道中國古代四大愛情故事,從學生的回答情況中引出本節課的主題牛郎織女的故事。在此之後,請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起來講述他們所瞭解到的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總結學生的回答情況,並由我來詳細地向學生交代故事的起源、發展,最重要的是突出這樣一個常識讓傳說與課文有了緊密的切合點,牛郎和織女是因爲王母娘娘的一根髮簪化成的銀河而相隔兩地,不得相見,後來真情感動天地,遂允許二人七月七日相見。

2.示範朗讀:

教師朗讀全文,學生按要求在書中畫出容易讀錯的多音字詞。教師用語言鼓勵學生,請學生給老師挑刺(教師故意讀錯某個詞),歡迎學生與教師競爭。這樣既能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聽讀上,同時又能激氣學生當堂背下詩歌的興趣和信心。

3.學生朗讀:

朗讀是詩歌教學中必不可少的手段,應反覆進行。要引導學生採用輪讀、個讀、聽讀、小組讀等多形式朗讀,以讀帶動對課文的理解,使學生以讀爲樂。

4.學生背誦

在經過反覆的聽讀和朗讀之後,學生已經基本能粗略知道詩歌大意,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即時背誦,教師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引導以詩歌的思想內容。

5.板書設計:

我比較注重直觀地、系統的板書設計,並及時地體現教材中的知識點,以便於學生能夠理解掌握。我的板書設計是:

5.佈置作業。

我佈置的課堂作業是:《名師一號》P110頁第三題

  七、我爲什麼要這樣上課

1.對教材內容的處理。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知識的跨度、學生的認知水平,我對教材內容的增有減。

2.教學策略的選用

(1)重點字詞如多音字讀音讓學生動手去查閱,自己作初步的記憶,教師扮演輔導者的角色。這樣有利於學生能力的提高,有利於學生對詩歌學習興趣的培養。通過對《古詩十九首》及《迢迢牽牛星》的文學常識和背景知識的介紹,激發學生了解古詩的興趣,有利於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讓學生鞏固重點知識並形成新的知識。通過佈置作業,讓學生背誦課文,使他們進一步的理解文章,梳理思路,提高詩歌鑑賞閱讀的語感和鑑賞的思路。完成《名師一號》的習題,有利於學生對詩歌的深刻理解,對以後的古詩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八、結束語

各位領導、老師們,本節課我根據高一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徵及其認知規律,採用直觀教學和討論法的教學方法,以‘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教師的“導”立足於學生的“學”,以學法爲重心,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的學習,主動地參與到知識形成的整個思維過程,力求使學生在積極、愉快的課堂氣氛中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我的說果完畢,謝謝!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7

一. 教材分析和處理:

《蜀道難》是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必修3第二單元的第一首詩歌。第二單元是唐代詩歌單元,單元目標重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進入詩歌的意境,感受古代社會生活與古人的情感世界,領略古人的獨特的審美情趣,解讀不同時期、不同創作背景的不同風格,在朗讀中提高對詩歌思想內容和藝術旨趣的感悟能力。

高中語文新課標對詩歌閱讀的要求是:加強誦讀涵泳,在誦讀涵泳中感受其思想、藝術魅力,獲得情感的體驗、心靈的共鳴和精神的陶冶。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學習從內容、表現技巧等方面對作品進行賞析,感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獲得豐富的審美感受。本單元的設置意圖是在必修2古代詩歌學習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詩歌鑑賞能力。

高考對詩歌鑑賞的考查大致有這樣幾個方面:鑑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評價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

依據以上內容,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定製如下:

知識與技能方面要求學生了解作者,整體感知詩意,能夠知人論“詩”;把握全詩的行文脈絡。反覆誦讀,鑑賞詩的意境美和聲韻美,品位其飄逸豪放、流轉自然的語言,感受本詩的宏大氣勢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詩歌的浪漫主義風格。培養學生鑑賞詩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鑑賞本詩的藝術特色。

我們知道誦讀是詩歌鑑賞的重要環節,是對語言的最直接的感知,是品味語言的最好手段,它所獲得的不僅僅是語言表層的東西,所以鑑賞一首詩歌首先要做的就是誦讀。而要想透過語言表面讀懂文字背後深層的意思,那就少不了問題探究,要想讓學生真正學會鑑賞詩歌,就要給他們自主鑑賞的機會,給他們搭建展示自己文思的平臺,因此,我將本課的

過程與方法目標定爲:

1. 本詩教學按“初步感知----合作探究----互動交流----擴展昇華”的過程進行。

2. 學生自主學習,自主質疑、解疑及自我感悟。

採用誦讀法、問題探究法、自主賞析法。

(1)誦讀法 掃除文字障礙,初步品味字、詞、語的妙用;

(2)探究法、點撥法 師生共同探究,尋求文字背後的知識,品味李白語言的獨特魅力;

(3)賞析法 進一步感受作品,培養學生初步的鑑賞能力,感悟作者雄奇的想象,大膽的雕琢,從而找到自己最佳的賞析點,從李白的作品中讀出自己的李白來。

誦讀詩歌,可以讓我們從中獲得審美感受,從而陶冶我們的情操,基於此,我將本課的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定爲:

瞭解李白的放達,感受本詩的宏大氣勢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詩歌的浪漫主義風格。通過誦讀,培養學生對詩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養良好的審美情趣。培養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這首詩 之所以詩情勃發雄放,極具感染力,和它的藝術手法是分不開的,而且只有把握了藝術手法,才能進行深層次的探討與拓展,所以我把教學重點確立爲:

感受本詩的宏大氣勢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詩歌的浪漫主義風格,學習本詩的藝術手法。

古代詩歌距離我們年代久遠,感受古人的'情感世界、領略古人獨特的審美情趣對我們的學生來說是件不容易的事,所以我把教學難點確立爲:

體悟詩情,獲得情感體驗,得到審美享受,感受詩歌的藝術性。

怎樣突破重點、難點,有效完成本課的教學任務呢?我決定從學情出發,我以情感自我體驗,喚起學生誦讀興趣,使他們愛學。開放自主協作,激發學生探討鑽研,使他們會學。聯想探索實踐,激活學生思維,使他們善於學習。依據教學媒體優化組合原則、直觀性與抽象性原則、啓發性原則、循序漸進原則,我採取如下教學方法和手段:

誦讀法,討論法,啓發、點撥法,藉助多媒體輔助教學。

第一,誦讀法。,詩歌的語言是獨物的、精練的,誦讀有助於品味詩歌的語言美,體會詩歌的美學價值,通過誦讀容易將學生帶人詩境,用心體會詩歌的情感,可以增強學生的自我體驗,喚醒他們沉寂的真情,從而引起強烈的共鳴。

第二、討論法。只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才能激發學生的參與意思,甚至能夠生髮出自己的個性見解。

第三、啓發、點撥法。當學生陷入迷途時,教師的主導作用就該發揮了,教師的適時的啓發、點撥,就會點鐵成金。

第四、藉助多媒體輔助教學。課堂上力求通過課件的介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運用多媒體將課文內容形象化、具體化,增強學生對詩歌的主體感悟。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8

一、說教材

《炮獸》是新教材人教版高中語文選修教材《外國小說欣賞》第二單元第一篇文章,屬於小說。

《九三年》是雨果最後一部長篇小說,是他晚年爐火純青之作,也是人道主義思想的巔峯之作。主要人物有朗德納克、郭文和西穆爾登。朗德納克爲解救孩子而自願落入共和軍隊手中;郭文不惜把自己送上斷頭臺,放走朗特納克;西穆爾登在痛苦中開槍自殺。

《炮獸》的故事發生在小說的開頭。描寫叛軍頭目朗德納克侯爵帶領艦隊從英國偷渡到法國旺岱地區,企圖勾結當地xxx武裝發動xxx叛亂。叛軍出師不利,還沒到法國登陸就瀕臨險境,遇到了極大挫折。然而,他以賞罰分明,指揮若定的出色能力使叛軍暫時度過了難關。

小說中那個被稱爲“鄉下人”的老頭,就是從英國去法國組織叛亂的叛軍最高統帥朗德納克侯爵。由於肩負重大使命,他的身份只有船長一人知道。作者也埋下伏筆,設置懸念,保持他身份的神祕感。本文就是爲烘托朗德納克侯爵的“出場”而設置的。他將人物置身於一個混亂的危急時刻,考驗他的意志和能力,表現他們的精神和性格。在《炮獸》一文裏,作者通過對特定場景的描寫,巧妙地烘托出朗德納克侯爵的剛毅性格,塑造了一個鐵腕叛軍統帥的形象。

二、說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

本單元教學目標在於瞭解和認識場景描寫在小說中的重要作用。本文由三大場景組成,場景中又有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所以,本文的教學目標是探究場景描寫與人物性格的關係以及場景描寫的作用,這也是小說的教學重點,而體悟作者人道主義思想在作品中的滲透是本文教學難點。

三、說教學方法

響應課改號召,本節課我運用了多媒體課件、帆船模型,採用了自主探究學習法、朗讀法、討論法、比較法和歸納法來完成教學任務。

自主探究學習法,旨在激發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探究和合作意識,培養他們的協作能力。

“教學千法,朗讀爲本。”朗讀法旨在培養和鍛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朗讀便於集中注意力,進而深入文本恰當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討論法,旨在激發學生思想潛能,培養團隊精神和合作意識。

比較法和歸納法,旨在訓練學生對信息的概括和整合能力,便於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系統的瞭解和把握。

四、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設置了朗讀導入、溫故知新、教學目標、人物賞析、課內檢測和課外探究六大教學步驟,將內容集中於8張幻燈片中。

(一)朗讀導入

選取文中主要人物的語言作爲朗讀內容進行導入,既創設了情境,便於引領學生進入文章意境氛圍,又突出了人物剛毅果斷的性格特點。同時,對學生進行了德育滲透。

(二)溫故知新

對上節課內容做一簡單回顧,既鞏固了知識點,也便於深入本文的學習,起到了一個紐帶的作用。

(三)教學目標

明確教學目標這一環節,省時不費力、一筆帶過,但起到了綱領性的作用,便於教學重點的把握。

(四)人物賞析

人物賞析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之一,便於學生對人物性格瞭解和把握,也便於運用人物之間的對照關係進一步瞭解雨果“對照原則”在文本中的體現;也便於巧妙運用人物與場景之間的聯繫,突出場景描寫的作用。

(五)課內檢測

既強調了基礎知識的重要性,又藉助“朗讀”,對雨果的浪漫主義手法有了更深的感受。

(六)課外探究

針對學生的差異性,我進行了分層訓練,由淺入深設置了三個問題。既鍛鍊和考察了學生的概括和整合能力,也考察了他們的應用能力。還將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進行探尋,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

(七)課堂小結

簡明扼要的課堂小結,可以把課上傳授的知識儘快地轉化爲學生的素質,也培養了學生善始善終的性情。

各位領導、同仁,以上就是我對《炮獸》一文的教學設想。考慮不周之處,懇請各位的指導和幫助。謝謝大家!(鞠躬!)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9

各位專家: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收放時空,凝境顯情》。

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向各位介紹我對這節課的理解和設計。

一、說教材

【教材分析】

三首作品屬同一詞牌創作,一定程度上也展現了三位詩人的不同風格。從比較鑑賞的角度,有不少值得細細品味之處。形式上有一定的相似性,都是短小精悍,音韻和諧;都有不流於俗的語言,言簡意“遠”,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象空間。在我看來,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三首詞都以數點筆墨,通過虛實情境的靈活選用,藉助時空的變化,來串聯意象,成功創設各個不同的豐厚意境,表情達意。這無疑是三首作品既不同又相通的地方。英國詩人布萊克說“手掌裏盛住無限,一剎那便是永劫”。現實時空是有限的,但文學的語言要求在有限中給人以無限的感受,而高度凝練的古典詩詞,更是如此,這其中,便有時空收放的藝術。

【教學目標】

1.通過對詩歌的誦讀揣摩,讓學生體會詩詞中的時空變化。

2.迴歸情境,感受時空變化對提升詩歌意境,豐富詩人情感的微妙作用。

【教學重難點】

通過三首詞的比較鑑賞,體會時空安排與意境情感的密切關聯,體會虛實之間展現的藝術張力。

二、說學生

【學情分析】在學習古典詩歌的過程中,我們的學生容易陷入兩個誤區,一是思維僵化,淺嘗輒止。凡遇作品,就是找意象概括意境得出情感,抓了意象,也僅流於機械式的賞析,眼中只看到了詩歌大的輪廓,不願讀透,從而無法品味詩歌意境的佳妙,“入不得詩內”;二是摳挖字眼,執着於表面的字義詞義,肢解作品,將體味詩中的韻味、作者複雜多元的感情拋之腦後,“出不得詩外”。如何讓學生抓住意境之神入得詩中,體悟情感出得詩外,便是教師在詩歌教學中需要反覆實踐的重心。

三、說教法與學法

1.比較鑑賞法

圍繞一個鑑賞點,將三首詞比較閱讀,讓學生在誦讀、分析、聯繫比較中理解詩歌意境情感的不同,來體會時空虛實情境設置在此間的作用。

2.自主合作探究法。

在教學重難點上,有深度的問題讓學生討論,多角度多層面的自主合作探究,大膽質疑,在分歧中加深感悟。

3.教學手段及教學媒體的運用

多媒體的展示,給學生直觀的感受。比較鑑賞,文本較多的情況下,將本課中幾個關鍵性的結論以提綱的形式羅列,讓學生有更好的整體把握。

四、說教學過程

本課共設計了4個教學環節:引入新課——梳理概括——思考探究——小結反饋。

(一)引入新課:

以介紹大師的金句入手,陸機在《文賦》中說道:“遵四時以嘆逝,瞻萬物而思紛”。這句話不難理解,“四時”、“萬物”也就是自然界的時間和空間。詩人們在四時的交替中嘆息,在觀萬物後引出紛繁的思緒,這實際上明確道出了詩人與時空的緣分。以此帶入新課,以這組小令爲例,和學生一起來粗淺的感受古典詩詞中時間和空間的運用藝術。

(二)讀詩,梳理概括:

引出這一概念後,帶領學生落實文本。在誦讀之後,先就常規的鑑賞思路,自然地請學生把握三首作品整體的意境和情感,爲後面的品析打好基礎。

1.提問:這三首詞各營造了怎樣的意境,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明確:

蘇軾:雪後小橋,江上春雨的典型景象,營造了素淨空明的意境

牽掛期盼歸“鄉”之思

秦觀:緊風,曉寒,冷霜,陋舍,鼠窺,人馬喧鬧,營造了淒冷孤苦的意境

悲苦淒涼羈旅之愁

納蘭:落紅,冷簟,孤燈的景象,營造了迷離冷清的意境

忐忑輾轉迷戀之苦

這三首小令,意象特點明確,抒發情感的關鍵字眼清楚,情感把握的難度不大。

2.接下來,請學生在理解了詩歌情感的基礎上梳理出時空脈絡:

提問:三首詞在營造意境時,除了選取典型的景物,還交代了怎樣的時間和空間背景?有沒有變化?

明確:時空

蘇軾:過往冬日雪後如今春日雨後黃州小橋京城玉堂

秦觀:一夜驛舍內

納蘭: 之前(偶遇)如今(輾轉)未來(寂寥)金井房內

有的學生可能在梳理時會有錯亂,教師可以點撥,怎麼把握時空呢?學會關注詩歌的時間空間順序,如暗示時間的詞、點明季節的特徵景物,和人物的活動軌跡。

(三)品詩,思考探究:

明確了時空背景之後,便引入本課的重難點,讓學生分組討論,有選擇性的思考“時空”對於詞作意境與情感的作用

提問:其實詩歌時空組合的方式多種多樣,而且對錶情達意都有一定的作用。這裏,請同學們結合其中一首或兩首,來具體談一談你的閱讀感受。

這裏的設計意圖是促動學生去體會,詩歌作品的時空組合,往往會讓詩歌有意想不到的表達效果,生髮出獨特的魅力。學生可能做不到深入鑑賞,看得比較淺,教師可以通過設問來引導,如秦觀詞,引導學生去發現時空的高度緊縮的特點,關注在這個時空背景下異常細緻的描寫,從而引導學生去發現兩者存在的反差,再去體會時空的緊縮對刻畫這一特定時刻的詩人形象的獨特作用。(緊縮的時空和放大的描寫形成了一種藝術張力,時空越緊縮,感受卻越豐富,感受越豐富,越又顯得環境越壓抑,而這樣一來,作者在貶謫飄泊途中,敏感到有點神經質的苦悶就得以突顯了。)

另外,教師也可以引入學生熟悉的文本,去啓發學生,比如納蘭詞,我們可以援引《雨霖鈴》中相似的時空跳脫的方式,詞中三次時空的騰挪,甚至是交疊的手筆,與詩人因苦戀而陷入迷離恍惚的狀態相契合,而詞人對這段戀愛的念念不忘,縈繞心頭,忐忑期待又自認期望渺茫的心緒,更因此而得以強化。這種張力,便是時空在凝境顯情方面“點鐵成金”的妙筆。

這一環節,教師預留比較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反覆的研讀文本,加深認識。需要說明的是,三首詞在時空的運用上各有不同,都有豐富的作用,不必強加給學生教條式的結論。名家有言,“詩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若水月鏡花,勿泥其跡可也”。不拘泥於形跡,只要學生能抓住“神韻”即可。

附:

時空的拓展拓出意境之靈

蘇軾:這首詞清淡自然,空明灑脫,詩人因眼下春雨淋漓,又到耕種時節,就回憶起當年在東坡耕作的悠閒快意,表達了思歸之情,當然,這裏的思歸,並不是歸鄉,而是回到他曾經生活過的有深厚感情的黃州,更可能包含作者對遠離官場紛擾,堅持自我氣節的一種寄託。這本是一首很簡單的詩,情感清晰,寫景也接近於白描,但詩人在時空上做了一個突破,引入了對過往離開黃州時記憶中的那座小橋,架構了另一個時空支點,這個支點,使眼下的春意盎然與離開後的雨雪霏霏,京城的江上春意和黃州的小橋寥落形成了反差,意境更爲豐富,牽掛的那個地方便也有了具體可感的畫面,身處京城的詩人時刻牽掛的卻是離開時那破敗的那一抹畫面,思歸的情感也就有了落點,表現的更爲真切。

時空的緊縮襯出形象之魂

秦觀:這首詞時空高度緊湊,選取了詩人在貶謫途中住宿荒野客棧的一個晚上來展開。短短一個晚上,閉塞狹窄的空間中,時間凝結於一點,而詩人卻着力於這一點,不管是霜風緊吹,短睡驚醒,或是飢鼠窺燈,曉寒侵被,戶外嘈雜,詩人細緻入微、不厭其煩的描述着這一夜在客棧房中的所見所聞所感,緊縮的時空和放大的描寫形成了一種藝術張力,環境越緊湊,感受卻越多,感受越多,越顯得環境的壓抑,而這樣一來,作者在貶謫飄泊中的敏感到有點神經質的苦悶就得以突顯了。

時空的穿梭,交疊顯出情感之神

納蘭:這首詞是學生最容易體會到時空的騰挪變化的。起筆是回憶當初在一個落紅滿地的暮春時節在金井旁邂逅了意中人,此後突然跳脫,到當下表白自己的心緒,急切猜測對方是否對我也有意呢?誰能理解我的心事呢?誰省,誰省?有哀怨,有期盼,有忐忑,眼見詩人鬱結於心的情緒應該噴涌而出了,卻又戛然而止,再跳入另一時空,以一幅未來的詩人於冷席之上孤燈難眠的畫面,來結束全詩。由過往,到如今,到將來。當然,學生可能對這首詞的時空判斷意見不同,實際上這首納蘭的愛情代表作,評論家也有很多的解讀,“滿砌落花紅冷”既可以理解爲當時邂逅之景,看基調又可以理解爲如今看到金井的蕭條景象,映襯詩人此刻的低落忐忑;“從此簟紋燈影”既可以理解爲將來的落寞場景,亦可以理解如今已是這番光景。詩無達詁,不管學生作怎樣的理解,如何對這首詞進行時空組合,都不妨礙我們體會到在時空的穿梭裏,詩人對這段戀愛的念念不忘,縈繞心頭,忐忑期待又自認期望渺茫的無奈情感。而時空的變化多樣,穿梭甚至交疊,也與詩人因苦戀而陷入迷離恍惚的狀態相契合。

(四)悟法,小結反饋:

藉助探究環節的反覆推敲,以這三首小詩爲基點,實際上是可以讓學生粗淺的瞭解到詩歌中時空收縮,拓展,交疊穿梭的幾種組合。當然,時空的組合有非常豐富的表現形式,一節課並不能囊括。但通過這節課以及課後的遷移閱讀,讓學生明白,詩人在營造意境時對時空的靈活運用,或實或虛,實際上能夠在拓展詩歌的意境,映襯詩人的形象,支撐詩歌的情感方面有“點睛”的妙用。正如劉勰在《文心雕龍.神思篇》中所說的“思接千載”、“視通萬里”,學生只有悟出這一點,纔算更進一步的真切感受到中國古典詩歌獨特的神韻。

五、作業佈置:

時空收放藝術是古典詩詞具有極大藝術張力的重要手法。如李商隱《夜雨寄北》中時空嵌套的手法,讓人叫絕,“離”的惆悵中有憧憬的溫馨,“合”的美滿中卻蘊含回憶的酸楚,短短二十八字,兩度時空交錯,凸顯着人的聚散離合。課後請學生試着賞析,並再舉幾例,通過對更多古典詩詞這一技巧的品析,加深對此的認識。

附:說板書設計:提挈綱領,簡潔明瞭

拓展拓出意境之靈

時空組合緊縮襯出形象之魂

穿梭、交疊顯出情感之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