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說課稿 > 實用的說課稿模板合集10篇

實用的說課稿模板合集10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12W 次

作爲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用到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說課稿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說課稿10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實用的說課稿模板合集10篇
說課稿 篇1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我是來自花園幼兒園的教師:趙潔,同時也是國家xx立項課題“幼兒交通安全教育策略的研究”和xx立項課題“幼兒園校園交通安全文化教育研究”課題組成員。幼兒交通安全教育已是我園“一園一品”園本特色課程之一。今天,我帶來的就是一節大班社會領域活動“交通規則我知道”根據河北省編教材大班社會領域“安安全全過馬路”升成。

一、說教材

教材

環節二:自由探索(欣賞各自收集來的交通標誌)、分組交流,培養幼兒樂意與人交往,學習互助、合作和分享。根據幼兒好奇、好動的特點,讓幼兒互相討論交通標誌的名稱及用途,培養幼兒樂意與人交往,學習互助,在集體分享中,培養幼兒注意傾聽對方講話的習慣和準確的表達自己想法的能力。這一過程是幼兒和家長在家中搜集而來的體現了家園共育的園本理念,我通過有效引導:“和你周圍的小朋友介紹一下你帶來的標誌是什麼,有什麼作用。”讓幼兒將帶來的交通標誌介紹給大家。教學目標二得到了體現。

環節三:收穫新知,播放PPT課件,瞭解兩種馬路標線的名稱及作用。通過多種現代化信息技術的應用,將幼兒聽覺、視覺充分調動起來,符合幼兒的身心發展規律,在輕鬆的環境中使幼兒的觸覺等感覺器官調動起來智力水平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在這一環節中我通過提問“今天,我又給你們帶來了兩個新朋友,看看他們是誰,在哪見過?”將幼兒帶入對新知識瞭解的渴望中。讓他們對了解兩種標線充滿興趣。

環節四:交流體驗,通過運用交互式白板教學,引導幼兒能從生活和遊戲中分辨哪些行爲違反了交通規則,並親自操作將不正確的行爲改正。通過提問“請小朋友仔細觀察,看看下面的行爲哪些是不對的,爲什麼?”、“你能將行使不正確的車輛正確行使嗎?”引導幼兒仔細觀察並能大膽講述自己對違反交通規則行爲的認識。並能積極的參與互動,通過交互式白板的使用,讓孩子親自對違反交通規則的車輛進行改正從實踐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教學目標一得到體現。

環節五:操作表現,分享快樂:爲了讓幼兒進一步感受遵守交通規則的重要性、瞭解交通法規,我讓幼兒在區域活動時進行自由創作“如果你是未來的交通設計者,你會爲公路設計些什麼?”通過引導幼兒積極思考、探索等方式,培養幼兒合作學習的意識和發散思維的能力。這是活動的延伸,把自己獲得的經驗再一次深化,通過製作、想象繪畫的形式表現自己對未來道路的理解與期盼,體驗成長後建設未來社會的快樂。《綱要》指出“爲幼兒展示自己作品的條件,引導幼兒相互交流、相互欣賞、共同提高。”幼兒在這一環節把自己的作品介紹給同伴,愉悅的情感得到極大的滿足,很有成就感。

在過去的三年時間,通過我們的共同努力,我們收穫了很多。孩子們不僅認識了很多的交通標誌,懂得各種標識的用途,還學會了很多有關如何遵守交通規則的常識,感受了很多交通法規的知識。最重要的是他們不僅自己學會了還能提醒父母遵守交通規則,成爲每個家庭安全的小小監督員。這也實現了我們進行此項研究的初衷:“教育一個幼兒,帶動一個家庭,影響一個社區,輻射整個社會”相信,在今後的研究中我們一定會收穫更多,我們的交通秩序也會隨着更多家庭的參與變得更暢通、更有序。

謝謝您的聆聽。

說課稿 篇2

一、說教學內容

《水和水蒸氣》是小學三年級下冊《溫度與水的變化》單元的第六課。本單元主要以水爲例,引導學生探究溫度和物質狀態變化之間的關係。通過觀察水的各種狀態,集中研究水在融化、蒸發和凝結過程中發生的變化,幫助學生初步建立起“物質是不斷變化的”認識,同時,通過對水的三態循環的觀察和感知,幫助學生初步建立自然界“物質循環”的概念。本節課就是循着上節課產生的一系列問題展開水和水蒸氣的觀察研究活動。通過“水哪裏去了”的探究、觀察,討論水從液態變成氣態時是如何蒸發到空氣中的,然後再通過“加熱能加快水蒸發”的觀察活動,幫助理解水獲得熱量後能更快地從液態變爲氣態,最後通過“水蒸氣遇冷凝結成水”的觀察試驗,幫助學生理解水蒸氣能從氣態變爲液態。

二、說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水變成水蒸氣的過程叫蒸發,水蒸氣變成水的過程叫凝結。

2、加熱能加快水的蒸發。

過程與方法:

1、觀察淺盤子中的水的變化,同時結合生活中“水會幹掉”的經驗,討論水的蒸發。

2、觀察比較自然狀態下和人工加熱情況下水的蒸發現象的異同。

3、觀察把一個玻璃杯扣在一個裝熱水的小杯子上會出現什麼現象。

情感、態度、價值觀:

1、意識到細緻的觀察能獲得更多的發現。

2、感受、體驗物質變化的可逆性。

三、說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探究液態和氣態的水之間可以相互轉化和加快水蒸發的方法。

教學難點:根據生活中的現象探究水的液態和氣態之間的相互轉化。

四、說學情、教法和學法

1.說學情

三年級的學生處於身心發展的重要階段,對身邊的事物都充滿好奇心,而且有一定的知識儲備,所以在教學時,根據課程標準要求,符合班級學生實際情況進行教學設計

2.說教法

本節課主要採用觀察實驗法,讓學生動手操作,從觀察中思考討論,在教師引導下得出結論。

3.說學法

本節課要教給學生善於動手,善於觀察思考的科學習慣。

五、說教學程序

教學準備:透明玻璃杯、燃燒匙、熱水瓶、酒精燈、毛巾等。

教學過程:

一、課前談話。

1、教師以複習前節內容的形式,用溼毛巾在黑板上寫“冰”。

2、觀察“冰”的現象。

3、學生舉例:在我們生活中你有沒有發現過水自然幹掉的現象?

二、探究“水到哪裏去了”。

1、那麼這些水到哪裏去了?你們猜猜看。板書:水

2、學生敘述課前實驗。(碟子裝水自然風乾的實驗)

3、水變成水蒸氣的過程,就是我們剛纔很多同學說的蒸發。

三、探究“加熱能加快水蒸發嗎”

1、學生討論、猜測。

教師歸納板書:加熱,風吹,增大表面積……

2、研究其中一種方法“加熱”。

加熱是否能加快水蒸發?板書:加熱能加快水蒸發??

3、教師指導實驗方法,並提示實驗過程中注意事項。

4、學生實驗,教師巡視。

5、彙報,交流:

6、小結:水受熱以後,獲得熱量能更快地蒸發,從液態轉化爲氣態。

四、空氣中的水。

1、討論小河、海里的水是哪來的(下雨)

2、雨是什麼形成的?

3、學生討論,交流。水蒸氣遇冷能不能變成水呢?我們用實驗證明。

4、教師口述實驗要求並演示。

5、教師爲每組倒熱水,學生實驗,教師巡視。(同時教師取一玻璃杯裝入一些冰)

6、彙報:

7、通過剛纔我們的實驗觀察,證明了水蒸氣遇冷能變成水。

8、討論“白汽”。

(1)剛剛實驗中有小組提到燃燒匙上方有出現白汽,那白汽就是水蒸氣嗎?預設:不是。水蒸氣的微粒太小,無色無味,透明,我們是看不見摸不着的。

(2)這白汽是怎樣形成的?

(3)我們還看到哪些地方有類似於白汽的現象?說說是怎樣形成的?

這些現象再次證明水蒸氣遇冷能凝結成水。

9、解釋上節課的疑問:上節課我們的疑問,盛冰的玻璃杯外壁上的水珠是從哪裏來的,我們現在明白了嗎?

課件出示:水蒸氣遇到較冷的玻璃杯就會冷卻下來,在杯壁上凝結成小水滴。

10、討論:雨是怎樣形成的?

雨是水蒸氣形成的,是怎樣形成的呢?小組討論交流。

12、教師解釋下雨的原因。

我們身邊的水一直在蒸發,水蒸氣不斷上升。紅色箭頭表示當水蒸氣,但是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是看不見的。水蒸氣從地面上升並遇到上面的冷空氣時,就會凝結,變成我們看得見的小水珠,飄浮在空中,這就是雲。雲中的小水珠相互碰撞、吸收,越積越多,越積越重,最後落下來,這就是雨。

五、總結和揭題,說說你的收穫,並板書:水和水蒸氣

六、課外拓展:

風吹是否能加快水的蒸發?兩塊溼手帕,一塊用電風扇吹,一塊讓它自然蒸發,哪塊會幹得快?課外研究。

說課稿 篇3

教材分析

《鹿和狼的故事》是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教科書第十一冊第六單元的一篇課內閱讀課文。課文所在單元的要求是“在理解課文思想內容的同時,體會作者是怎樣表達的,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

這篇課文寫的是在20世紀初葉,美國亞里桑那州北部的凱巴伯森林還是鬆杉蔥鬱,生機勃勃。大約有四千只左右的鹿在林間出沒。美國總統羅斯福爲了有效地保護鹿,決定由政府僱請獵人去那裏消滅鹿的大敵——狼。結果摧毀了森林生態系統的穩定,給森林帶來巨大的生態災難。那麼,毀滅森林的罪魁禍首是誰呢?可能誰也不會想到,那就是得到特別保護的——鹿。課文通過美國總統羅斯福下令捕殺狼前後凱巴伯森林的不同情況,說明了生活在同一地球上的不同生物之間是相互制約、相互聯繫的,人們必須尊重生物界中的相互關係。

學情分析:

十一冊的學生在第九冊的時候學過《蛇與莊稼》,對事物之間的關係有一定的瞭解;但對於深刻的枯燥的道理不感興趣。

學習目標:

一、根據單元訓練重點“在理解課文思想內容的同時,體會作者是怎樣表達的,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確定本文的目標之一爲“領悟作者通過具體事例的分析概括說明道理的表達方法。”

二、根據文本,確定本文的目標之二爲“理解課文的內容,進一步懂得不同生物之間是相互制約、相互聯繫的,樹立保護生態平衡的意識。”

三、在對語言文字的品味中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

設計理念及做法:

一、以本爲本,走進文本,與文本對話,通過語言文字來把握思想內容,在語言文字的品味中感悟道理。既注重訓練學生的語言能力,又注重體會的思想感情,牢牢把握語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結合這一特點。本篇分爲兩部分,1至6自然段爲第一部分,記敘了一個故事,7至9自然段爲第二部分,揭示了一些道理。第二部分的道理比較深奧、枯燥。怎樣讓學生理解、體會不同生物之間是相互制約、相互聯繫的道理並樹立保護生態平衡的意識呢?怎樣讓深奧的道理符合小學生的認知心理,化難爲易呢?在故事部分做,通過對故事的細細體會、感受,讓學生自然地意識到保護生態平衡的重要性。故事與道理渾然一體,深刻的道理就蘊涵在淺顯的故事中。故事部分品讀到位了,道理自然也就懂得了。所以在處理教材時,我花較多的時間重點品讀故事部分的三個文段:①“20世紀初葉,美國亞里桑那州北部的凱巴伯森林還是鬆杉蔥鬱,生機勃勃。大約有四千只鹿在林間出沒。兇惡殘忍的狼是鹿的大敵。”再現美麗和諧的自然環境,與後文破壞後的環境形成對比,感受維護生態平衡的重要性;②“槍聲在森林中震盪。在獵人冰冷的槍口下,狼接連發出慘叫,一命嗚呼。”感受狼的無可奈何和獵人的冷酷無情;③“整個凱巴伯森林中只剩下不到八千隻病鹿在苟延殘喘”“十萬多隻鹿在森林中東啃西啃,灌木叢吃光了就啃食小樹,小樹吃光後又啃食大樹的樹皮……一切能被鹿吃的食物都難逃厄運。森林中的綠色植被一天天在減少,大地露出的枯黃一天天在擴大。”讓我們彷彿看到了鹿的命運和整個大自然的命運,從而認識到羅斯福總統決定的嚴重錯誤,意識到保護環境、維護生態平衡的重要性。在對語言文字的品讀中道理不需要分析,不需要講解,更不需要灌輸,是潛移默化,是潤物細無聲,是水到渠成。

二、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注重搭建一個點、線、面結合的立體網絡,讓學生有多個層面的收穫;努力做到有整體的把握,有清晰的脈絡,也有細節的精彩。一篇較長的如何找到教學的突破口呢?鹿羣數量變化的後面隱藏着維護生態平衡的重要性這一主題(而這正是這篇的重點目標),這一組數字就是一個“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點,也是引導學生學習的一條線。所以,我作了如下設計:①將表示鹿羣數量變化的數詞找出來;②4000只鹿生活的環境是怎樣的?③爲什麼鹿的數量很快就超過了十萬只?④後來鹿怎麼又只剩下不到8000只了呢?⑤老師深情描述:4000——10萬——8000,不僅僅數字在變化,還有很多事物都發生了改變!狼死了!林毀了!本想保護的鹿也掙扎在死亡線上!(出現,配上讓人震撼的聲音)爲什麼?爲什麼美麗和諧的自然會變成這樣?你想說點什麼嗎?這幾個數字像一條線將一粒粒珍珠(故事與道理;美麗和諧的自然與殺狼後環境的破壞)串聯起來,使脈絡清楚,學習起來思路清晰。

三、學以致用,融會貫通,讓語文真正地向思維開放、向生活開放、向個性開放。讀書,不僅要讀進去,使自己有所收穫,有所感悟(語言的、思想的、寫法的),還要讀出來,在書中讀到自己,向個性開放;讀到生活,向生活開放;讀書,不僅是接納,是吸取,更是思考,是創新,在接納吸取中拓展思維的廣度,在思考創新中深化思維的深度,提升思維的高度,向思維開放。所以,我做了如下嘗試:①補白:如果狼會說話,在中彈倒地的那一剎那,它會說什麼呢?培養學生感受文本的敏銳度和想象能力;②生活中還有這樣互相聯繫,互相制約的事物嗎?引導學生從課內走向課外,引導學生關注生活,拓展思維; ③我是老師小幫手:“我現在遇到了一個麻煩:由於事情很多,對班上的情況不能全面、及時地瞭解,於是在班上設立了值日班長一職,主要負責向老師報告學生的紀律情況,如:誰丟紙屑啦,誰罵人啦,誰抄別值日班長一職撤了?你們幫我出出主意。”引導學生解決生活,在運用中領悟,在運用中發現,在運用中創造,這是學好語文的關鍵。

說課稿 篇4

各位老師,您們好!

我是XX,今天我要進行說課的框體是以按勞分配爲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

首先,我對本框題的教材進行分析:

  一 說教材地位

《按勞分配爲主體 多種分配方式並存》是高一政治必修Ⅰ第七課第一框題的內容,這部分內容,是經濟常識中的重要原理,且是高考的重要內容,具有不容忽視的地位。在第二單元已經分析了“誰來生產”這個問題,接下來第七課就要介紹財富如何分配,也就是說要解決了“爲誰生產” 的問題。本課“個人收入的分配”第一框題就分析了我國現階段的分配方式,與第二框題“收入分配和社會公平”相聯繫。因此,本框題在經濟常識中將起到承上啓下的作用。所以,學好這課,不僅可以爲學好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打下堅實的基礎,還可以爲以後高考做好準備。

  二 說學情

學生已經初步認識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爲學習我國的分配製度奠定了基礎,但本節課的內容比較抽象,學生平時也比較少接觸,理解起來有點難度。所以在學習本課知識時,我確立了以下教學目標與重難點,以自主探索和質疑討論爲主要的學習方法,逐步認識我國的分配製度及其必然性。

  三 說教學目標

根據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分析,結合高一年級學生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徵,我從知識、能力、情感三方面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識記並理解按勞分配及其他分配方式;理解把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的必然性和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意義。

能力目標:結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能夠分析實行按勞分配爲主體的原因和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積極意義。

情感目標:使學生堅信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熱愛社會主義,愛勞動愛科學,積極投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四 說教學重難點

本着高一新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把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的必然性。

教學難點:按勞分配以外的幾種分配方式

  五 說教學方法

下面,爲了講清楚重難點,使學生能夠達到本節課所設定的教學目標,考慮到高一學生的現狀和本框題的特點,我主要採用了以下的教學方法:

1、案例分析法2、小組討論法3、多媒體展示法4、講授法

最後我具體來談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六 說教學過程

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突出重點,詳講難點。各項活動的安排也注重互動、交流,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我的教學過程主要有導入新課、教授新課、課堂小結、作業佈置、板書設計五個環節。

(1)導入新課 (3分鐘)

1、舊知識導入:①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是什麼?按性質分,我國的企業分爲哪幾種?

2、【案例導讀】:在一家國有企業的車間裏:

①小李是初級技工,在工作過程中經常受傷請假,月工資20xx元;

②老王是高級技工,工作的熟練度高,完成質量高,月工資3000元。

③小張是初級技工,工作積極,總是超額完成生產任務,月工資2500元。

思考:1、他們的收入來源有什麼共同點?2、他們的工資爲什麼高低不一?

(備註:學生自由發言)。以此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而很快地投入到學習中來。

(二)講授新課(30分鐘)

1、 什麼是按勞分配 ?

先讓學生看教材P44,並讓學生思考:什麼是按勞分配?它是由什麼決定的?(讓學生帶着問題去看書。對於按勞分配這個含義從五個方面來講,即地位、範圍、分配的客觀依據、分配的對象、分配的結果。這樣使學生既清晰又明瞭。並且結合教材P44 的“議一議”,讓學生討論,思考,培養學生的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從而明白,按勞分配不是平均主義,也不是同步富裕。再以多媒體的方式呈現按勞分配的地位、作用、含義,讓學生在課本中很好地加以落實。)

2、其他的分配方式,通過兩個方面進行講解。

(1)、用多媒體顯示按勞分配與個體勞動者的勞動收入的區別點的表格,讓學生帶着問題去思考,在教師的引導下,師生共同完成。這樣給學生以一個直觀的感覺,既能理清思路,又能輕鬆的掌握知識。

(2)、對於按生產要素的分配方式,由於小知識點比較多,而且易搞混,通過看書——講解——練習的方式進行。

【案例導讀二】該車間由於業績突出,獲獎金5000元。

①小李:我幹得少,平均分配,我可能多得些。

②老王:我正需要一臺筆記本電腦,最好能對我的技術和工作有所體現。

③小張:我可沒少出力,可不能少了我的。

思考1:這筆獎金該如何分配?

思考2:在該企業如果不按勞分配會有什麼後果?(備註:小組討論)

先讓學生思考分析,再挑一些學生進行回答,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從而把知識點真正地落到實處。

3、分配製度的客觀必然性。對於這個內容,比較抽象,學生會難以理解。採取具體——抽象——具體的方式進行講解。還是讓學生仔細的閱讀教材,對此有一個大致的理解,教師進行詳細的講解,從生產力、生產關係、市場經濟的客觀條件三個方面並且結合圖示,把抽象內容具體化,便於學生掌握,最後用實踐加以證明。

4、課堂討論: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是共同富裕,這也是正確處理分配關係的目標。而十五大報告卻進一步明確指出“允許和鼓勵一部分人通過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先富起來,允許和鼓勵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參與收益分配”。這矛盾嗎?爲什麼?以小組方式進行討論,再以代表的形式發表意見,這樣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也使學生對內容有了更深層次的瞭解。最後老師加以總結,用“蛋糕效應”來闡述“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 關係,既形象又貼切,加深學生的理解。本課時內容比較抽象,學生對於概念的理解有較大的難度。因此在教學中我採用多媒體課件教學,聯繫生活實際,讓學生在生活中去體會貨幣的職責,區分貨幣的職能,以便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同時適時設置疑問,讓學生與我共同思考,真正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調動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到教學實踐活動中。

(三)課堂小結,強化認識。(2—3分鐘)

通過歸納小結,既強調了重點,又鞏固了本節知識,幫助學生形成知識網絡,便於課後理解記憶。

(四)作業佈置

針對這一框題的教材內容,學生實際,高考的出題形式,我主要設計了一些選擇題、辨析題,以便學生鞏固知識,提高解題能力。

(五)板書設計上,我注重直觀、系統,整潔美觀,突出重難點,這樣便於學生理解掌握。

  說課總結:

各位專家,本節課我根據高一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徵及其認知規律,採用直觀教學和討論分析的方法。以“教師爲主導,學生爲主體”,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最大限度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力求使學生在積極、愉快的課堂氛圍中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說課稿 篇5

一、教學理念

本課以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深化體育教學改革,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突出一個“新”字,體現一個“改”字,以學生的心理活動爲導向,面向全體學生,做到人人享有體育,人人都有進步,人人擁有健康。

二、說教材

跳繩是小學生十分喜歡的一種體育活動.由於設備簡單,不需要很大的場地容易開展,是小學體育教材中較好的內容.通過跳繩活動能夠促進學生上下肢肌肉、關節、韌帶和內臟機能的發展,對於發展彈跳力、靈敏、協調性等具有顯著作用。

三、分析學生三年級

小學生正處在生長髮育時期,肌肉彈性較差,小肌肉羣比大肌肉羣發育較晚,他們的骨路肌肉以及內臟器官發育不完善。團體意識逐漸加深,對團體競爭也產生濃厚的興趣。開始注意教師和同學對自己的態度。並通過言語或表情來表現自己情緒。

四、教學目標:

運動參與目標:使學生積極參加到學習中,並大膽向同學展示自己的動作。相信我能行,告別我不行。運動技能目標:使學生掌握一些用跳繩練習的方法,並瞭解跳繩的特點、對身體的作用、以及注意事項。身體健康目標:通過跳繩發展學生的身體素質,增強體能,促進身體正常發育和發展。心理健康目標:在學習中充分展現自我。增強自信心和意志品質,得到成功的喜悅。社會適應目標:樹立良好的團結協作精神。積極進取,樂觀開朗。

五、教學過程:

首先,我以對話的形式進入課堂常規,大大增加了學生對體育課興趣。在《春天在哪裏》的歌曲中,進行互踩影子游戲,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活躍了課堂氣氛。然後在動感的《動畫片》音樂下跟老師一起完成自編操,充分熱身,爲上課做好生理和心理準備。由於跳繩的種類和方法很多,爲了使教學更切合實際,根據我校開展的跳繩活動情況和學生掌握跳繩動作的實際水平。在安排課時,按照由單人——雙人——多人——集體、以及短繩——長繩、單繩——多繩等順序練習跳繩的各種方法。使同學的練習由簡單逐步到複雜,並不斷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向新的目標挑戰。然後讓學生充分聯想:用跳繩我們還可以做什麼練習?並練習自己喜歡的內容。

具體練習方法:

1、讓同學進行友伴分組,練習以前掌握的跳繩方法。

2、通過導出一種長繩的練習方法——《闖三關》。讓學生仔細觀察,然後進行分組練習,比比哪組學的快。然後,學生可以選擇老師給出的跳繩方法練習,也可以自由創編練習,比一比哪組學的快?哪組的跳法最新穎?在教學中,我適當的參加各組的練習,加深了師生的感情,融洽師生關係,使學生在輕鬆愉快中學習。並讓同學將自己的跳法大膽的向其他同學展示。增強其自信心,獲得成功的喜悅。通過遊戲比賽的形式培養學生良好的團結合作能力。

3、最後,讓學生自己想象:用跳繩我們還能做什麼練習,並自選一樣比較喜歡的項目進行小組練習。最後以悠揚的鋼琴曲《歡樂頌》作爲放鬆音樂,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用繩作放鬆操。達到恢復學生生理和心理狀態,同時滲透美育,陶冶情操。

說課稿 篇6

一、指導思想及教學目標

【指導思想】

《思想品德》課程標準要求加強教學的過程性、學生學習的體驗性,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山東人民出版社《思想品德》教材創新實踐平臺的設計,正是給我們的課堂教學提供了這樣一個彌足珍貴的空間。本着“一切爲了學生髮展”的核心理念,“小課堂、大社會”的特色,我們給創新平臺活動確立瞭如下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第一,知識綜合應用、自主探究的平臺。第二,獲取新知識 ,拓展能力的平臺。第三,創新實踐,活動體驗的平臺。活動圍繞的核心問題是最大限度地循環利用資源、保護環境,更好地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二、設計思路及活動過程

【整體思路】

《循環利用資源與保護環境》這一實踐活動不是一堂課能解決的課題,加之初三實際教學中又不可能佔用太多課堂時間,所以我們把整個活動設計分爲四個有機統一、互相呼應的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課前準備——自主發現 目的:走進生活——爲有源頭活水來

第二階段:課堂展示——互動交流 目的:合作研究—— 此時無聲勝有聲

第三階段:課後拓展——反思體驗 目的:自由論壇——大珠小珠落玉盤

第四階段:迴歸生活——指導踐行 目的:我在行動——千樹萬樹梨花開

爲了使活動資源共享,使活動可持續開展下去,能夠讓校園效應和社會影響更深更廣,我們和學生一起創設了一個無限的交流與分享、探究與創新空間——濟南外國語學校《循環利用資源與保護環境》專題網頁。

下面讓我們按照活動的四個階段,分別進入網頁相對應的“熱點視窗”、“ 互動舞臺”、“自由論壇”、“無限空間”這四個板塊,給大家說明我們的活動過程。

【活動過程】

板塊一:熱點視窗(課前準備:走進生活——爲有源頭活水來)

課件展示:生活長鏡頭:十五班的馬曉陽和王曉月兩位同學走上泉城路,運用家用攝像機記錄下了濟南市街頭缺少垃圾箱,尤其少分類垃圾箱的現狀,孩子的內心深受觸動,她們說:“活動前從沒有想過循環利用資源和自己聯繫這麼密切”,本次活動使她們懂得垃圾也是“財富”。

設計意圖:本着“貼近社會、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理念,課前教師鼓勵學生自由組成學習小組,引導學生走進豐富多彩的生活大舞臺,把所學理論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在生活情境中,培養觀察、分析、評價、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積極情感體驗。或走進圖書館、閱覽室,上網衝浪蒐集資料;或走上街頭或深入工廠、企業、社區,運用拍照、DV、採訪調查、觀察實地等手段,發現生活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自主探究。

這裏的資料主要是學生隨時提供,老師也可以適當補充,主要是全面觀察,辯證地看待社會現象。課件展示:濟南垃圾處理系統。

生活處處皆學問,當我們把探究的樂趣交給學生,學生學得更加主動、生動、靈動 ,通過“熱點視窗”把源頭活水源源不斷地引進了課堂。

板塊二:互動舞臺(課堂展示:合作研究 ——此時無聲勝有聲)

課件展示:在探討循環經濟的概念時,艾迪同學設計了動漫作品“讓循環經濟圓起來”,使抽象的理論知識簡單明瞭,栩栩如生;二班和十五班的組合“水精靈家族”,設計了別具一格的FLASH,用形象的動畫向同學們演示了水的循環利用的可能和設想;七班同學組成了“紙的旅行”,探討了紙的循環利用的有效方案;“東遊記”小組設計了“秸稈-——看我七十二變”,“三國演義”小組設計了“塑料是把雙刃劍”等充滿哲辯與童趣的多媒體課件。

設計意圖:各小組有不同的見解與收穫,也存在一定的困惑,老師給同學提供了在課堂上彙報自主學習成果,交流學習心得的這一合作研究的環節。這一過程教師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生活體驗和真實感受,允許他們按照自己的構思和設計充分地展現自我,通過學生的多媒體作品,一幕幕再現生活中的情境,一步步引導學生思考,體驗創造帶來的快樂,通過教學互動,進一步激發起學生的創新靈感,讓每一個同學都投入到這次充滿創新樂趣的活動中來,使課的展開真正能成爲影響學生良好品德養成和主動性、獨立性、創造性不斷生成、發展、提升的空間,成爲學生生命靈動和個性張揚的舞臺。教師則追求一種“潤物無聲”的意境。

板塊三:自由論壇(課後拓展:自由論壇——大珠小珠落玉盤|)

課件展示:在接下來的“自由論壇”中,大家紛紛暢談在工農業生產中,在日常生活中,各個行業、各個班級、各個家庭中各種浪費現象和行爲,紛紛出謀劃策循環利用資源與保護環境的餓辦法,學生家長給我們送來了專題講座,我們的學生也敢當專家走上講壇。 “思維對對碰”,更是一個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思維碰撞,心靈溝通,情感融和”的動態發展過程,學生與專家對話,同學與同學面對面,創造了許多意外和驚喜。

設計意圖: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通過連續性、系統性的教學,通過學生活動的漸進發展和積累,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通過反思學生自主探究與合作研究的學習,梳理學生提出的深層次問題,爲學生進一步創新實踐提供理論幫助,進一步激發創新實踐的興趣。

板塊四:無限空間(活動體驗:正在行動——千樹萬樹梨花開 )

課件展示:我是節約小能手:十五班的馬曉陽和王曉月等同學開始探究家裏各種生活垃圾、學校各班級垃圾的豐富成分,給全校師生髮了一份倡議書“變廢爲寶,垃圾製造”,並自發用紙盒子在班裏、家裏設計了多格垃圾箱。如今學生們富有創新意識的探究在繼續,創造出的驚喜也還在延續。我們先後開展了“巧手扮我家”、“變廢爲寶小製作”、“爭當環保小衛士”“爲綠色奧運出謀劃策”等活動,注重與生活實踐接通,爲學生行爲踐履提供生機勃勃、氣象萬千的表現平臺。

設計意圖:迴歸生活,學以致用。創新實踐平臺強調“面向全體學生”,我們提倡這樣的口號:把期待的目光投向每一個學生,讓滿意的微笑被每一個孩子分享。我們始終追求學生的自由選擇和主動參與,強調學生人人蔘與、個個出謀劃策,追求學生的親身體驗和學習過程的連續性,爲學生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讓他們充分體會到自己是學習和實踐的主人,感受到實踐的艱辛和獲得成功的體驗,感受到成功的樂趣,進而感受到自身價值與勞動的價值。大大促進學生的道德生活不斷充盈,使他們變得來越有愛心,越來越有創造力,越來越有責任感。

此次創新實踐活動開展一段時間以來,我們收穫了很多意外的驚喜,接下來讓我們一起分享。

三、反思啓示及教育效果

要妙趣橫生, 重預設生成;要自主創造,重評價誘導;要回歸生活,重指導餞行。

創新實踐平臺是能“煥發生命活力”的沃土。要讓學生在這“方寸”之地吸取到足夠的營養,盡情展現個性魅力,教師必須下足“工夫”。這“工夫”要求教師在課前作好充分準備,認真鑽研教材,寫備課思路,既課前預設;還要求教師有一顆敏感的心,一雙發現的眼睛,及時捕捉師生對話中出現的即興創造的火花,並予以引燃,使不同的體驗有一個交流和爭辯的機會,從而超越預先設定的目標,既課堂生成。特別是教師恰如其分的激勵評價會讓學生感到親切和溫暖,喚醒學生的自信心、上進心;發現學生心靈的火花,彰顯學生的個性特長;會爲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讓每位學生在活動中中都能書寫出自信而輝煌的樂章。

有的同學提出想研究的課題,我就鼓勵他親自動手,並且隨時提供幫助;有的學生喜歡在課後告訴我很多方面的知識,我就及時表揚並鼓勵走上論壇;也有的同學設計出現問題,甚至失敗,我就肯定他們對活動的參與,並引導他們另闢蹊徑;對於學生提出的問題,我從不忽視,尤其是一些有價值的問題,我會給予適當的鼓勵性、肯定性、協商性或矯正性評價。例如:在課堂展示“紙的旅行”作品時,一個調皮的學生鍾源,竟然從辦公室的廢紙簍裏,把老師扔掉的一張只寫了幾個字的打印紙擺到了講臺,我當時對他的這種行爲進行了高度評價,真誠地對他說:“你的發現對我震撼太大了!”並鼓勵同學們課後繼續搜索與發現:“聚焦老師辦公室的節約”。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的積極性空前高漲,分別從辦公室到食堂,從宿舍到廁所等角度深入調查瞭解問題,提了幾十條建議,我敏銳地捕捉到這裏邊有效的信息,分別用“你真會觀察生活”;“你說的很有道理,老師非常佩服你能辯證地看待‘開發與節約’的問題”;“你的想法使我對做環境友好使者有了新的思索”;“你的建議對我們構建節約型校園太有價值了”等作出及時評價。即使學生回答有偏頗的時候,我也先肯定其中合理成分,再從價值觀上,看問題的角度、方法上等啓發引領學生。在這樣的互動過程中,才學生獨特的感悟得到尊重,個性得到張揚,思維火花得到綻放,活動始終充滿了勃勃的生命活力。教師的評價語言只有“引之得當”“引之有法”“引之得益”,學生纔會有所建構,有所發展,也纔會真正迴歸自己的生活,反思自己的做法,自覺行動。

說課稿 篇7

教學內容

人教版品德與社會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我們共歡樂》裏第一課《不一樣的你我他》

教學設計的理念或思路

1、從兒童身心發展的階段特點看,三年級學生仍具有較強的自我中心意識,也正處於自我中心轉向開始瞭解他人的發展階段。

2、本單元根據三年級兒童的特點,旨在使兒童通過換位思考,理解他人的情感和想法。

3、從學生的真實世界入手,激發學生的真實情感,品味真實感受。

學情分析

三年級孩子已經具有較強的自我中心意識,讓學生認識到他人的存在及與自己的不同,能夠尊重別人的選擇,瞭解每一個人都是不同的,都有優缺點,是一起組成了美麗的校園。

教學目標:

1、瞭解自己的特點,意識到每個人各有不同。

2、能夠通過具體事物認識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選擇和想法,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想法和選擇。

3、觀察同學和自己身上的閃光點,感受大家的不同給集體帶來的豐富多彩,併爲此感到驕傲。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瞭解自己,瞭解他人,意識到每個人各有特點。

教學難點:

學會與人和睦相處

教學準備:

1、生:彩筆,鉛筆,自畫像等

2、師:小星星卡片,面具,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感知差異,鋪墊差異基調

1.揭示課題

我和他一樣嗎?和你一樣嗎?看來你我他都不一樣,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不一樣的你我他。

2.情境激趣

你們看,這三個小朋友,也長得不一樣,他們每天一起學習,一起玩遊戲,非常快活。可是有一天,女巫突然降臨到了他們身邊,對他們施了魔法,讓他們的樣子完全一樣。他們非常痛苦,因爲沒有人可以分清他們了。你們願意幫助他們嗎?女巫說,要解救他們,就必須出色完成五個任務。同學們對自己有信心嗎?

3.任務一:聽一聽

(1)請認真聽三組聲音,全部播放完畢後,把名字按順序寫下來。

(2)從這個任務中,你感受到了什麼?

4、任務二:猜一猜

(1)請認真觀察同學的自畫像,猜一猜“我”是誰,並說一說理由。

(2)從同學們的自畫像中,你發現了什麼?

(3)師總結

[意圖:這裏的聽一聽,猜一猜的兩個任務,是從真實存在的事物入手,對差異進行感知,既是“預熱”也是爲繼續下去的學習做堅實的鋪墊。]

二、發掘差異,達成差異共識

1.任務三:誇一誇

說一說自己身上的特點,誇一誇同學身上的優點。

(1)說自己

(2)誇同學

(3)比較不同

2.評出班級裏的小明星

同學身上的優點這麼多,讓我們來評出自己心目中的小明星吧。

[意圖:儘管孩子們“朝夕相處,同學習同歡樂”,但很少有孩子相互讚美。所以,此時孩子們都能極爲樂於接受老師提出的這頗具趣味性的建議,從中感受人與人之間的不同,抒發心中的真實情感,爲達成差異共識提供了感性認識。引導學生談同學差異的閃光點給班級帶來引以自豪的人和事,這不只是談差異,也昇華了同學間差異存在的再認知,更提升了同學間和諧相處的理性認識。]

三、禮讚差異,領略差異風采

1.任務四:畫一畫

同學們相互之間已經發現了你我他的聲音、長相、優點各自差異。(板書:優點)現在通過小組的力量來完成第四個任務。

(1)活動準備

給每個小組分發一個面具,一盒水彩筆,一支鉛筆。

(2)活動要求

小組合作,5分鐘內給面具畫上精美的圖案,音樂停,畫筆止。

(3)作品展示

(4)談感想:當別人的想法和我們不一樣時,怎麼辦?

2、任務五:演一演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長,請你展示出自己與衆不同的一面吧。

(1)才藝展示

(2)用掌聲禮讚差異

(3)看了同學們的精彩表演,你覺得我們的班級是個怎樣的集體?

3、總結

因爲你們出色地完成了任務,所以三個小朋友被解救出來了,他們非常感謝你們。老師也非常感謝你們,是你們的不一樣,讓我們的班級體如此精彩。當然,在你們身上還有許多不一樣,讓我們尊重每一個人的不一樣,去創造更多的精彩吧!

[意圖:好奇、好動、好勝,追求差異是孩子們共有的天性。這個教學環節的設計,爲孩子們差異的展示搭建了平臺,留足了空間,讓學生真實展示差異,真正領略差異。]

說課稿 篇8

一、說教材

過渡語:分析教材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與基礎,首先我先來談談對教材的理解。

《精耕細作農業生產模式的形成》是嶽麓版高中歷史必修二第一單元第一課的內容,本課由“農業的起源”“從耒耜到曲轅犁”“水利設施逐漸完善”“從千耦其耘到個體農耕”四個子目構成,主要講述了我國古代精耕細作農業生產體系形成過程和農業經濟發展的特點。

二、說學情

過渡語:除了對教材要進行深入的分析和研讀之外,還需要對學情有一定的把握。

本課的授課對象爲高一年級學生。經過初中歷史課程的學習,他們的歷史知識結構相對完整,但是剛剛接觸專題史,不善於綜合分析歷史問題,因此要達到教學目標還有一定難度。

三、說教學目標

過渡語:新課程標準是制定教學目標的出發點和依據,根據新課標對本課的要求我制定瞭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瞭解農業的產生、生產技術的進步以及水利工程建造的基本史實,知道古代農業發展的基本特點,理解小農經濟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

通過史料分析,理解小農經濟的特點和影響,提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小組討論提高團隊協作和探究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到生產力的發展是推動社會發展的.根本原因,知道古代勞動人民傑出的創造才能和智慧推動了古代生產力的發展,培養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四、說教學重難點

過渡語: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我的教學重難點設計如下:

【重點】

精耕細作農業生產體系的形成表現。

【難點】

對小農經濟的認識和評價。

五、說教學方法

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教學方法的選擇。

在本課,我主要採取的教學方法有談話法、史料分析法和小組討論法等。

六、說教學過程

過渡語:接下來,我來具體談談這堂課的教學過程,這也是我本次說課的核心。

環節一:導入新課

過渡語:衆所周知,一堂歷史課如果有好的開頭,就能抓住學生的求知心理。爲此我採用創設情境導入法導入新課。

我會朗誦《憫農》這首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並且引導:詩裏描繪了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田裏勞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現了農民終年辛勤勞動的生活,最後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樣近似蘊意深遠的格言,表達了詩人對農民真摯的同情之心。那農業是什麼時候產生的呢?經歷了怎樣的發展過程?又有着怎樣的特點?從而導入新課。

【設計意圖】通過詩歌導入,營造歷史情景,增強學生的直觀感知,拉近學生跟歷史之間的距離,也爲新課的講授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

環節二:新課教學

(一)農業的起源

爲了將學生的思路一步步引入課堂,我會講述神農嘗百草的故事,提問:古代中國農業是如何產生的呢?引導學生結合教材得出:原始農業是從採集轉向了種植。

接着我會展示河姆渡遺址碳化稻物以及六畜的圖片,並提問:結合圖片和教材中的史料,從地域和產業結構兩方面思考中國的農業的發展概況是什麼樣的?農業發展有着怎樣的特點呢?學生回答後我會從地域差別、產業結構等方面進行總結,從而幫助學生理解這部分的內容。

【設計意圖】通過故事的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設置問題,激發學生的思考。

(二)從耒耜到曲轅犁

我會展示石鋤石鐮、戰國的鐵製工具以及漢代耕作畫像磚等圖片,請學生思考:仔細觀察圖片,說一說它們是如何得到改進的,這種進步對農業生產有着什麼意義?學生回答後我會幫助學生按照原始時期——文明時代——商周——春秋戰國——西漢——唐這樣的時間線索進行整理。最後我會補充:生產工具的進步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進而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

接着我會引導:除了生產工具的改進之外,還出現了翻車筒車等灌溉工具,促進了農業的發展。

【設計意圖】通過展示圖片的方式,增強課堂的趣味性,提高學生獲取信息及歸納整理的能力。

(三)水利設施逐漸完善

在講述水利設施逐漸完善這一知識點時,我會引導:農業生產的發展離不開水利設施的興建。大禹治水的傳說,反映了上古時代先民爲戰勝自然災害、發展生產而興修水利的艱苦歷程。接着展示都江堰、芍陂、鄭國渠等的圖片,並提問:春秋戰國時期生產力的發展,推動了水利工程建設的發展,在這一時期有哪些主要的水利工程呢?學生明確:學生結合圖片,回答問題:都江堰、芍坡、鄭國渠等。

我會出示都江堰的結構示意圖,並引導:春秋戰國時期最爲著名的水利工程是都江堰,那它位於哪裏?是由誰修建的?爲什麼要修建呢?由哪幾部分構成?各部分分別有什麼作用呢?得到答案後,接着會繼續出示史料,安排學生以歷史小組爲單位,用5分鐘的時間思考:都江堰的修建有什麼意義呢?小組代表回答後,我會總結:都江堰建成後,成都平原“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謂之天府”。20xx多年來,都江堰一直髮揮着巨大的功效。

對於黃河的治理,我會引導學生明白黃河對於農業發展十分重要,因此歷代統治者比較重視黃河的治理,並且介紹:黃河在魏郡地方奪汴河河道入海,帶來了嚴重的水患災害,公元69年,漢明帝任用傑出的水利家王景治理黃河。此時我會展示王景治河的圖片,提問:王景治河的過程是怎樣的?有哪些意義?學生回答後,我會總結:具體方針是“築堤,理渠,絕水,立門,河、汴分流,復其舊跡”。這次治河使桀驁不馴的黃河安流將近800年。

接着我會介紹:在邊疆和自然條件較爲惡劣的地區,古代勞動人民也充分發揮創造能力,因地制宜,興建了很多其他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此時會展示坎兒井的工作原理圖,請學生對其進行簡要介紹。

【設計意圖】通過圖片展示以及一連串的問題設置,提高學生獲取信息及語言表達能力。

(四)從千耦其耘到個體農耕

在講解小農經濟這部分知識時,我會提問:我國古代的耕作方式在不斷的進步,那在商周時期,耕作方式是怎樣的呢?學生明確:耕作方式是大規模的簡單協作。

我會繼續引導: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自耕農經濟,這一變化出現的根本原因是什麼?自耕農經濟有着怎樣的特點呢?學生回答後,我會進行相應的總結,從而明確這部分的內容。

我會展示白居易的的詩篇《朱陳村》,安排學生以歷史小組爲單位,5分鐘的時間思考:對於自耕農經濟,我們該如何評價呢?小組代表發言後,我會進行整理:(積極)自給自足,生活比較穩定,生產積極性較高;(侷限)阻礙社會分工和交換經濟的發展;過度剝削和壓迫,自耕農容易破產。

【設計意圖】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提高自主合作及探究的能力。

環節三:小結作業

1、小結

課堂小結的目的是強化認識,鞏固知識,把課堂傳授的知識儘快地轉化爲學生的知識。因此在小結環節我採用了師生共同總結的形式進行整理。

2、作業

在課程的最後我設置了開放性的作業:請學生觀察身邊的農業發展的狀況,說一說現今的農業生產有着怎樣的特點,下節課交流討論。

【設計意圖】通過這樣的小結,幫助學生建立完整的知識體系,開放式的作業,可以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拓展視野。

七、說板書設計

說課稿 篇9

大家好!我是xx,我說課的題目是《光的反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級物理上冊第二章第二節的內容,下面我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學法、教法、教學程序、板書設計、六個方面來說這節課。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光的反射定律是光學中的重要定律。它是學習了光的直線傳播的延伸,又是後面理解平面鏡、球面鏡的基礎。同時也是學習光的折射定律的基礎。在光學中起到了承上啓下的作用。本知識點也是引導學生自主設計實驗,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基礎。根據三維教學目標及新課程標準對本節課的要求,結合當前學生的心理特點以及現有的知識水平,通過課本的學習來實現以下教學目標。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知道什麼是光的反射;

②光的反射定律的內容;

③知道鏡面反射和漫反射,並能用來解釋一些簡單的現象。

(2)過程與方法:

經歷探究“光反射的規律”,用實驗的方法獲得反射光線、入射光線跟法線位置的關係,測量反射光線、入射光線與法線的夾角,總結探究的結論,獲得比較全面的探究活動的體驗。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通過探究活動,體驗探究的樂趣,使學生樂於觀察、實驗,培養學生團隊合作與交流的能力。

②密切聯繫實際,增強學生將物理知識應用與日常生活和社會的意識。

3、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難點:理解光的反射定律。

(教學過程中通過探究實驗增強學生感性認識,從而加強對光的反射定律的理解。)

4、教具與學具:

教具:多媒體課件、激光筆、鉛筆、平面鏡、硬紙板、量角器、三角板等

學具:激光筆、鉛筆、平面鏡、硬紙板、量角器、三角板等

  二、說學情

因所教班級屬於農村中學,只有小部分的學生學習態度端正。但是他們又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問題的能力,基礎較差。老師利用“實驗探究法”進行教學,激發學生對自然現象學習、研究的興趣;培養學生的觀察、實驗能力和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希望能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得到大大的提高。

  三、說學法

1、設計理念:

根據物理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本節課的實際情況,改變過分強調知識傳承的傾向,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過程,在探究過程中學習科學研究方法,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探索精神、實踐能力及創新意識。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模擬學生實驗,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效果。

2、學法指導:

以探究爲主,提出問題——設計實驗和進行實驗——分析和論證——鞏固練習。

  四、說教法

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要使學生從“學會”轉化成“會學”,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學生學法的指導,根據本節的內容特徵,教師在做好演示實驗時,引導學生如何去觀察實驗?並由他們總結和發現規律,使學生通過觀察總結規律,聯繫實際、運用規律解決問題。

本節採用觀察、探究、分析的學習方法,引導學生獲取知識,通過思考討論,總結歸納出光的反射規律,應用反射規律解釋一些自然現象,培養學生愛科學、用科學,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五、說教學程序

(一)導入:由生活中問題入手,並以回顧前面所學知識爲基礎。

問題:我們知道光在同種均勻物質中沿直線傳播,光源發光使光進入人的眼睛,人就能看到物體,那麼對於一些不發光的物體,如同學間,課本,鉛筆等,爲什麼我們也能看到呢?

(這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有意識培養學生思考的習慣。)

光的反射(板書)

(二)新授:

【演示實驗】 用激光筆照射教室地板磚地面。

【實驗現象】 可以看到牆壁上有明亮的光斑。

光的傳播方向發生了改變。

(通過簡單的實驗現象,使學生很快回憶起有關光的知識,通過猜想使學生對有關光的現象的研究產生了興趣,激發了求知慾望,並使學生的注意力很快指向本節課。)

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請同學們認真觀察實驗現象並思考:當改變入射光線的方向,反射光線的方向會變嗎?反射光線和入射光線是什麼關係?光在反射時有沒有什麼特點和可遵循的規律呢?先認識幾個反射現象中的物理名詞。

入射點:(O)入射光線與鏡面的接觸點。

入射光線(AO)

反射光線(BO)

法線:(ON):通過入射點且垂直於鏡面的直線。

入射角(i):入射光線與法線的夾角。

反射角(r):反射光線與法線的夾角。

【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1、教師的演示實驗,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歸納

①當E、F屏在同一平面上時,可看到入射光和反射光,不在同一平面時,不能同時看到入射光和反射光,引導學生此現象說明:“三線共面”。

②讓學生觀察:反射光、入射光和法線的位置關係。引導學生分析此現象說明:“兩線分居”。

③讓學生根據現象和測量填充表格,引導學生髮現現象規律:入射角增大時,反射角也增大;反之亦然。反射角總等於入射角。

通過討論使學生對實驗方法有了進一步理解,而且,使學生了解科學實驗的設計過程:提出問題、提出猜想、設計實驗、進行實驗、收集數據並分析得出結論、評估、交流與合作等幾個過程。而教材是通過演示實驗,來研究光的反射現象,從而得出光的反射定律。雖然,這樣安排教師的主導作用能發揮得比較好,但演示實驗可見度不大,學生動手參與率不高,學生主體作用不能很好發揮。因此,本節課在老師的演示實驗後要求學生分組實驗,使學生在實驗中進一步體驗“科學探究法”的過程,同時也使學生通過實驗,對光的反射定律有了感性認識。要求各小組根據實驗數據,進行分析、歸納得出初步結論。

2、交流探究成果,及時調控矯正。

這一環節的操作要點,以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爲主。其目的是對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進行反饋,對學生參與實驗態度和效果進行反饋,這一階段學生的認識將在教師的引導下,從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飛躍,學生的情感將在教師對學生參與分組實驗、小組討論和各小組在班級中的彙報情況中得到昇華。

3、鞏固反饋,知識遷移。

爲了加深學生對光的反射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編制兩類練習題目:一類是應用光的反射規律作圖,達到鞏固光的反射規律作圖題的目的;另一類是應用鏡面反射和漫反射解釋生活中一些現象。知道物理從生活中來,與會運用物理到生活中。概括出光的反射定律:

①反射光線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內。

②反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法線的兩側。

③反射角等於入射角。

光的反射類型:

①鏡面反射

②漫反射

(可舉生活中的例子說明)

4、課堂小結

通過課堂小結使學生對本節課的知識點進行回顧、梳理,這樣做既可以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又可以在學生的頭腦中建立一個知識點的整體印象。

  六、說板書設計:

最後我說一下這節課的板書設計,板書將教學內容系統化、條理化,使學生易於掌握知識的重點、分散教學難點,加深對規律的認識,便於學生筆記和複習。

說課稿 篇10

一、說教材

《羅斯福集郵》是北師大版語文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方寸世界”中編排的第二篇主體課文。課文描寫的是美國前任總統羅斯福一生愛好集郵的故事,表現出集郵陶冶性情、調節情緒、開闊視野、催人奮進等無窮魅力。通過課文的學習,引導學生對不起眼的小小郵票有更多的瞭解,體驗一種新的求知方法,培養健康的生活情趣,擴大知識視野、豐富學生的文化底蘊。

新課標中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教學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要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節課,我以學生爲主體,力求教學形式靈活多樣,注重各環節安排由易到難,前後銜接自然,讓學生在輕鬆活潑的氣氛中體會集郵的無限樂趣。以此爲依據設計教學目標如下:

1、正確掌握本課生字、新詞。

2、探究式閱讀方法,藉助課前查閱的資料,品詞析句,瞭解集郵的益處,體會羅斯福對集郵的喜愛。

3、有感情朗讀課文。體會集郵給羅斯福帶來的益處和歡樂,激發學生業餘愛好的願望。

二、說教法

“教”是爲學服務的,教師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收到好的學習效果。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與學生的能力水平,我準備採用以下幾種主要的教法:

1、以疑促讀,以讀促思法。

2、抓重點詞句品讀感悟法。

3、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三、說學法

與教法相適應,以學生爲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質疑、探究、感悟、朗讀四結合學習法,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發展性和創造性。

四、說教學程序

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文素養、語文素養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創新精神,是新課程標準的重要理念,爲了實現這一目標,同時也爲體現新課程標準中知識和能力、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三個維度的統一,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構建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教學時我設計了一下教學環節:

(一)課前活動

與學生聊一聊各自的業餘愛好。這是學生比較感興趣的話題,因此,通過簡短的交流可以在上課前,營造一種輕鬆、愉悅的課堂氣氛,緩解學生們的緊張情緒。同時,教師根據學生髮言進行評價,引導學生體會每一種業餘愛好都會有付出,對某種愛好有着濃厚的興趣,纔是“愛好者”。因爲本單元的主題就是“方寸世界” ——集郵,所以,在交流時,引導學生認識到集郵也是一種業餘愛好,從而進一步明確“集郵”、“集郵愛好者”的含義,爲學習課文打下基礎。

(二)導課

採用開門見山導入課題的方式,並板書課題。

(三)初讀課文

課前預習是語文教學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環節。古人說:“受之以魚,只供一餐。受之以漁,可享一生。”因此,根據學生交流課前預習的情況,及時歸納預習方法,使學生明確預習的目的,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體現了預習策略的指導。既然佈置了預習工作,那麼在課堂上就要進行檢查工作。通過指名分段朗讀課文,既可以大體瞭解學生朗讀課文是否做到正確、流利,同時也可以檢查生字地掌握情況。

四年級的學生已具備一定自學生字的能力,通過指名分段朗讀課文但對於一些重點的生字,教師還是應該做重點指導。在本課12個生字中,抓住“謀”的讀音(單獨出現時讀二聲,在“參謀”一詞中讀輕聲)、多音字“供”、“慰”的字形以及“枚”作爲量詞使用與名詞的搭配,紮實地做好生字教學工作。

(四)精讀課文

通過對前一篇課文的學習以及課前的交流,學生們對於“集郵”、“集郵者”、“集郵愛好者”幾個詞語的概念有了字面上的理解。在學習課文時,就從這幾個概念入手,圍繞“從哪裏看出羅斯福是集郵愛好者”這一中心問題,對課文進行深入研究,從課文內容中篩選出與此相關的內容。

1、時間長。首先引導學生抓住關鍵的句子“從1933年至1945年……也隨身攜帶着郵冊”,談自己的體會。通過句子對比,使學生明確課文中的句子更能具體地說明羅斯福是怎樣堅持集郵的,從而引導學生學會抓住關鍵詞語來品詞析句。當對羅斯福13年集郵時間進行計算得出的數字2732.5小時,出現在學生眼前時,他們在驚歎之餘,更會深刻地體會到羅斯福真的對集郵有着濃厚的興趣。將這種體會通過句子的朗讀來表現,既要注重語義的訓練,也要注意語音的訓練。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學生計算羅斯福一生集郵的時間。在這裏,運用聯繫上下文的方法,將第一自然段中的“八歲”與第三自然段中的“一生”相聯繫。那麼學生自然產生疑問,羅斯福的一生又有多長時間呢?這就需要學生藉助課前查閱的資料,解決問題。在此滲透“當學習課文中遇到的疑惑點時需要查閱資料,並從中選擇有用的資料”的查閱資料和運用資料的方法。通過計算得出羅斯福共集郵55年的時間。55年將會再次震撼學生的心靈,深刻地感受到他對集郵堅持不懈的精神,促使他集郵的時間很長,也由此看出他是一位集郵愛好者。在這一部分的教學中,運用了品詞析句、藉助課前查閱資料聯繫上下文等方法,學完後加以總結,不僅爲下面課文的學習打下基礎,而且對學生今後的語文學習都會有很大的幫助。

2、數量多。抓住兩個數字“八十萬枚”、“一百五十部”。這些數字對於學生們來說比較抽象,並不能形象地體會到羅斯福集郵的數量之多。因此,我通過與課前準備郵冊的對比以及對平均每本郵冊中存放郵票數量的計算,使抽象的數字轉化爲學生腦海中具體想象羅斯福的郵冊會是什麼樣,從羅斯福集郵數量之多感受到他是一位集郵愛好者。這一部分還介紹了這麼多的郵票的來源。一部分是從信封上揭下來的,重點抓住“揭”這個字,通過了解揭郵票的過程,使學生感受到揭郵票的不容易。學生通過想象揭了多少張郵票的,既進一步體會到羅斯福爲了集郵不怕麻煩,又引導學生讀懂句子之間的聯繫。另一部分是買來的,從中理解感受羅斯福雖然愛好集郵但是並不浪費,使學生受到節儉而且做事有度的思想道德教育。在對重點詞句的進行賞析,體會其中所蘊含思想感情之後再朗讀,學生就突出這些詞語,有感情地朗讀。

3、研究深。集郵不僅是對郵票的收藏,還要對郵票進行研究。羅斯福正是因爲研究了郵票,所以他知道所羅門羣島的位置。但是課文中只寫了他與一位參謀簡短的對話,學生對於他爲什麼會知道以及他對郵票的研究過程不甚瞭解。課文留有大量的空白,那麼就需要老師去補充。課前,我搜集了多張郵票並進行分類整理,在這兒向學生展示,讓學生通過直觀感受到郵票的豐富多彩。然後選擇其中一張——大龍郵票讓學生提出想研究的問題。學生的探究慾望打開,通過快速瀏覽 “語文天地”中有關大龍郵票的資料,既可以讓學生切身體會到這樣一個研究郵票的過程,同時又滲透了第二個有關查閱資料的學習策略——查找資料時,篩選出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可以幫助更好地理解課文。這部分朗讀的訓練點放在羅斯福說的那句話上,指導學生讀出羅斯福作爲一個集郵愛好者的自豪感,但又不失謙遜的語氣。

4、普及郵票的知識和關心郵票的印製。羅斯福不僅把集郵作爲一種個人行爲,而且希望更多的人去了解集郵。身爲總統的他還積極爲集郵做着貢獻,因此更能體現出他是一位不折不扣的集郵愛好者。

爲什麼羅斯福就能成爲一位集郵愛好者呢?學生通過對課文的感知,不難找出原因——他從集郵中得到了益處。由此,引出本文另一個重點問題:羅斯福從集郵中得到了哪些益處?要解決這個問題,學生們依然要通過閱讀文本來找到答案。這又是一個熟悉文本和根據問題從中篩選相關內容的過程。有了剛纔教師引導的過程,這裏就可以放手讓學生們自主學習,小組討論解決,體現了“學習方法——運用方法”的過程。在具體分析得到的益處之後,學生再理解羅斯福談集郵體會時說的那段話就會更加深刻。

學完課文之後,學生無論從課文的內容、學習方法以及情感態度方面都會有不同的收穫,給學生提供一個交流收穫的機會,對所學知識進行回顧和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