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紀錄片《高三》的觀後感(通用5篇)

紀錄片《高三》的觀後感(通用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97W 次

當看完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吧,不能光會看哦,寫一篇觀後感吧。你想知道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紀錄片《高三》的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紀錄片《高三》的觀後感(通用5篇)

紀錄片《高三》的觀後感 篇1

“那片笑聲讓我想起,我的那些花兒,在我生命每個角落,靜靜爲我開着,我曾以爲我會永遠守在他身邊,今天我們離去在人海茫茫,他們都老了吧?他們在哪裏呀?我們就這樣各自分天涯……”聽着朴樹的這首《那些花兒》的旋律,有感觸地敲下了下面的文字……

景象在意識裏流轉,紀錄片喚醒了隱藏了二年的記憶。猛地,覺得那些日子實在是無比珍重的,那些畢業時候就哽咽在喉頭的語言,有一股噴涌出來的衝動,讓我不得不寫下來。不是關於這一部叫《高三》的紀錄片的觀後感,而是寫給我們實實在在經歷過的高三日子,以及我們青春裏有過的“那些花兒”。

《高三》,從它的拍攝技巧來說,並沒有很獨特的拍攝技巧,這只是一部平凡的紀錄片。之所以獲獎,可能是它對於我們每個經歷高考的人來說卻是一部獨一無二的作品。帶給我們太多不平凡的思考。甚至讓我們更多的去關注他的人文和社會價值。一直以來對於拍攝紀錄片的導演我都是由衷的敬佩。因爲這是一羣在真誠說話的人,從這些人我們可以看到一種關注,一種對錶現進行深入探討的精神。現在因爲節奏的加快,五花八門的東西已經迷惑了我們的眼睛,而對於掩埋在底下或其他某處真實的社會存在缺少了認識,而我認爲這些頗有價值。

這部片子拍攝的是福建省武平縣重點中學武平一中2005屆高三七班學生在班主任王錦春的帶領下一年的緊張校園生活。94分鐘的紀錄片看下來,整個人都處在一種緊張的氣氛當中,又彷彿將自己帶回到高三那個火紅的年代。一部真實得無可挑剔的影像銘刻,反映了小城鎮高三學生最質樸的生活狀態。片子每一個細節都讓我對二年前的時光有種難以名狀的悸動。影片一開始呈現給我們的就是班主任在狼藉破敗的宿舍訓斥逃課學生的鏡頭,而且光線非常暗,運用了隱喻蒙太奇,暗示了高三對於“中國學生”來說絕對是灰暗的一年。從高三歲月馬上切換到剛入學時軍訓的鏡頭,運用閃回蒙太奇向我們述說着一屆屆的可怕的高三在不斷得輪迴中。十八歲的青澀日記,用一個個連續蒙太奇向我們展現。開家長會的時候作者運用一個個家長臉部的特寫及老師與家長之間的對比蒙太奇呈現給我們一批農民家長們對教育的一種無知與無奈。好多次出現學生佳燕的心理蒙太奇,作者將她的獨白用特別的剪輯和一些畫面結合在一起,產生聲畫分立的效果。還有作者以一種隱喻蒙太奇的方式拍攝到三次出現的入黨積極分子會議,極力表現出中國學生處於怎樣的思想教育之下!帶有一點諷刺性!對於教室裏學習氛圍的表現作者是用了俯拍、重複蒙太奇,多次展現學生學習的壓力。在該紀錄片中作者主要以參與互動式的方法採訪到了四個學生及其家長,多次運用到交叉蒙太奇和切換蒙太奇以及連續蒙太奇的方式表達了父母對子女無私的愛,片中很少的幾個家長單獨的鏡頭裏,都能體現出父母親對子女的期望及關懷。一個重點中學的高三學生學費要二千多元,那也許是父母親幾年的積蓄,但父母都是堅定地支持子女上學,只要子女願意學習、只要子女能夠走出去,這些父母都是砸鍋賣鐵、變買家產都在所不惜的,大概是中國落後的農村的普遍現狀吧!家長都把自己當年沒能實現的理想或願望,寄託在自己的子女身上,甚至把整個家庭的期望都加在子女身上,這樣孩子們能沒有壓力嗎?因此片中有些同學在壓力下,產生了厭學、退學的打算,或者是自我壓力太大,高場心情緊張,發揮失常。這一切歸根到底還是因爲高考對中國人的人生影響太巨大了。片中也涉及到校園中一些普遍存在的問題,比如說學生早戀、學生沉迷於網吧、學生養成吸菸等生活惡習,學校對此還是儘量作到教育、挽救爲主,這些落後學生不論是學校、還是班主任都在努力地幫助他們,這令我十分感動。其實他們完全可以只注重抓升學率,放棄這些沒有希望考上大學的學生的。片中的高三(七)班的班主任王錦春從開始到結束都是那樣的兢兢業業,起早貪黑。不遺餘力地爲學生制定各種計劃,考試安排。他和他的同事們,可以說是工作地非常辛苦、非常地敬業,這業讓我非常地感動,讓我想起自己高三時班主任。在片中,作爲班主任的王老師,不僅有自己的教學任務(他還要帶高三班的語文課)、還要時刻關注自己班級的學生生活、學習的動態,還要適時地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上、心理上的問題,對落後的學生,王老師也做到苦口婆心的地步,並沒有拋棄他們,哪怕是到最後的高考來臨地時刻。片中王老師是一個有着非常豐富經驗的高三班主任老師,從開學給學生和家長的動員,拉緊學生和家長大腦裏的弦——一年之中最重要的大事就是準備高考。到高考前夕,給學生減壓,告誡大家高考只是人生的一個必經之路而已,採用了積累蒙太奇的方式展現出王老師的教學技巧和豐富的教學經驗,是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是一位值得學生尊敬的人民教師。總之,我覺得周浩(該片的導演)對於高考,張興旺,鍾生明,林佳燕,莫曉蘭……以及老師王錦春,解讀得都很深刻。

然而《高三》所呈現給我們的不僅僅是爲了喚起我們對於高三的記憶,導演最更主要的目的是給予我們對中國教育制度與當今時代是否相符的一種反思。高三》中的班主任王錦春一開始就說:如果是我們從事中學教育的圈內人,他們肯定會理解我們的做法,但那些專家、學者對我們也許會有看法。但是我們還是堅持這種教育,因爲如果我們不這麼做,就對不起學生和家長。因爲在教育的磁場中,吸附着老師、學生和家長:老師爲的是升學率,學生爲的是前途,家長爲的是兒女的幸福。老師錯了嗎?學生錯了嗎?家長錯了嗎?都沒有錯。那麼,我們的教育錯了嗎?答案是:教育沒有錯,只是和時代步伐不一致。老師傳道授業,學生敏思好學,家長尊師重教——讓我們的雙眼直視堅硬的事實:升學率的達摩克利斯之劍高懸於老師的頭頂,學生面臨着要麼讀書而成爲天之驕子、要麼成爲如父輩一樣的農民、工人、農民工或者“社會閒散人員”的嚴酷事實,而家長,則要通過自己的孩子來改變一個家庭(甚至是幾代人)的命運。(勵志電影 )承載如此重負的,正是這個偉大的時代。或者說,教育的重負正是這個時代重負的縮影。學生的成績是老師的“命價”,升學率的高低決定着他們的一切;學生的未來是家長的“命價”,他們要累死累活才能負擔的起學生現在和將來的學費。滿耳讀書聲,滿耳升學率,這是什麼?這是悲哀。因此“中國”的高三,這羣人的集體奮鬥有一種悲壯和淒涼感。想起當時身邊的人包括自己在內,對於高考了解少之又少,除了一開始就被學校,家長灌輸的大學夢之外,別無其他。看着這一個個活生生的畫面,學生訴說着自己的理想是那麼得不純粹,他們揹負了太多責任負擔了。可以想象,中國多少農民,中國學生,通往大學的門票又是多少。而農民爲了培養一個大學生再把他們送進天之學府,難度可想而知,中國的考生是不容易的,很多時候他們不是自己了。在中國的教育中,學生是沒有個性可言的。很想問一句:什麼時候“高三”學年留給每一箇中國人不是痛苦的經歷呢?

一部《高三》將最真實的故事完整呈現在觀衆面前,把思考的機會留給樂觀衆。對於《高三》屢獲殊榮我沒有驚訝。驚訝的只是在這樣一個平凡的國度裏,某些平凡的人正在人生不平凡的時期平凡地奮鬥着,所爲者,在別人看來的平凡,卻是自己心底最大的不平凡。在平凡與不平凡的撞擊中,掉落的是無可奈何的人文關懷之火花。

此外,這部《高三》讓我學到了很多人生哲理:熱愛生命,我不去想是否能夠成功。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我不去想能否贏得愛情,既然鍾情於玫瑰,就勇敢地吐露真誠;我不去想身後會不會襲來寒風冷雨,既然目標是地平線,留給世界的只能是背影;我不去想未來是平坦還是泥濘,只要熱愛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還有那句:失望懼我,我還懼什麼?

紀錄片《高三》的觀後感 篇2

昨天看的《高三》紀錄片,今天才開始起筆想要寫感受,《高三》紀錄片觀後感。甚至一個晚上,我都認爲我沒有想好。

“沒有高考,你拿什麼拼過富二代。”在這個金錢至上的時代,尤其在上海,物質需求遠遠超過精神需求。高考,爲了改變命運。說明白點,我們爲了掙更多錢而學習。但是,不管目的是什麼,高考這麼重大的人生歷程我們總要經歷,但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度過這段時間的方式。

現實是殘酷的,所以有競爭,而產生競爭的原因,是推動成功。武平一中的林佳燕,她家的家境算是一般,跟我相比,我們算是差不多的。在整個的視頻當中,她應該算是女主角了,出現的次數多,內心的獨白也都是她的。最後字幕出來的時候,她是第一個,所以我記得最清楚。林佳燕,中央民族大學。視頻中,她一次次的責問自己,爲什麼考的沒別人好,想的是如何超越。現實中,我在父母一次次的責問中,卻是無力辯白着還有多少人考的沒我好。林佳燕的父母也出現過,而他們的表示是,她的夢想,無論是什麼,他們都會支持,即使是賣掉賴以生存的房子,觀後感《《高三》紀錄片觀後感》。相信我的父母也會不惜一切代價的,一定要上本科。在不停的比較之中,發現在高三競爭的不僅是孩子,也是家長。他們的關心與付出,雖然不一定有回報,但讓他們自己問心無愧。所以,高考之後離婚率飆升的玩笑話也那麼真實。

很有意思的一個片段是,在高考前夕,一個叫張興旺的男孩子,坐了車去廈門。王錦春老師,緊隨其後,把他找回來,問他,高考之前談什麼復讀?!考試結束了,成績不理想,那時候纔要想復讀。你連這兩天都熬不下去了,還想復讀一年?這兩天你該做的能做的應該是奮力一搏而不是退縮。當張興旺以嶄新的面貌回來的時候,我沒有認出他。說是去拜佛了,我媽在一旁看了說,是迷信嘛。我報以一笑,沒有什麼不好的,有方法讓自己振作,什麼都該嘗試。而張興旺最終也沒有辜負他的老師,考上了仰恩大學。

鍾生明和陳斌的失敗,沒有出乎我的意料。但在我看來,鍾生明起碼有自己的想法,他選擇以自己的方式,證明自己沒有錯,但陳斌確實讓我思考了一陣,特別是他與老師之間的對答。“高考兩個月都不到了,你們打算怎麼辦?”“接下來我們的首要任務,儘量的不上網吧,不上網,儘量不曠課,在上課期間都在教室上課。”“儘量?讀書的機會是非常少的,意思說還會去?”這樣的措辭很像我,一般會給自己留有餘地,因爲怕自己做不到,是膽小怕事猶豫不決的人在口頭上和心理上對自己的放縱。但是,高三了,沒有什麼做不到的,這樣的餘地,不該有。我也對自己說,說過的,就必須該做到。連最基本的自控力都缺失的人,談不上考大學。

這樣三類學生高考最後的結果是故事性的,很平鋪直敘,沒有什麼驚人的跳轉。因爲人生大多就是這樣,有付出有回報,前人的總結總是如此精闢高深。而像我一樣的高三學子,在這樣三百多個日子裏,唯一要做的事,就是吃苦。

紀錄片《高三》的觀後感 篇3

那片笑聲讓我想起,我的那些花兒,在我生命每個角落,靜靜爲我開着,我曾以爲我會永遠守在他身邊,今天我們離去在人海茫茫,他們都老了吧?他們在哪裏呀?我們就這樣各自奔天涯??熟悉的旋律響起,這部紀錄片就像上天賜予的一把鑰匙,悄無聲息的開啓記憶的匣子。思緒又回到高三那年,從考場出來,許多事我們不願再提,許多人我們無緣再見。細想來,那些記憶、片段,如此生動、純粹而柔軟,卻只能懷念,並永遠封存在我們心底最深的角落。懷念,真是一個美麗又殘忍的詞彙。

《高三》這部紀錄片,並沒有很獨特的拍攝技巧,這只是一部平凡的紀錄片。但它對於我們每個經歷高考的人來說卻是一部獨一無二的作品,帶給我們太多不平凡的思考,甚至讓我們更多的去關注它的人文和社會價值。看到影片中壓在課桌上的厚厚的課本、參考資料,深埋於書堆下的花季少年的不堪重負的面龐,早讀學生一遍遍背誦時的嘈雜,似乎影片中每個人物的狀態思想似乎都有自己的影子。影片中表現出來的高三學生早讀機械式的重複,深夜翻牆通宵上網,爲逃避考試裝病,個別學生的早戀,兩次認真又嚴肅的家長會,成績不理想而喝醉酒,熄燈後不停抽菸、聊天,心灰意冷決定遠走他鄉逃避高考選擇復讀,考完後突然放聲大哭的場景,雖然瑣碎,平淡,但正是在這些細節描述上重現了高三那一段時光,真實、殘酷而又讓人感慨萬千、懷念不已。

影片中經常深夜翻牆出去上網的鐘生明在接受採訪時,津津樂道於自己的“網遊事業”,但面對高考和即將結束的高三,他留給鏡頭的只是一串有些苦澀有些生硬的笑聲……這個鏡頭讓我感受到他面對高考的無奈,以及對高考和網絡無法抉擇的茫然。曾幾何時,我也曾有過茫然與無措,也許是考試失利,也許是壓力深重難以宣泄,也許是競爭壓力的緊張,這都是我們學生時代每個人都會有的煩惱與心情,卻經由影片人的講述而更爲直接和深刻。

這個片子裏的班主任給我的印象也最爲深刻,他對學生的關心,真是發自內心的,當他知道有個學生要出走的時候,他馬上跑到車站,又一家家飯館去找他的學生,找到後又苦口婆心的開導他,人一生中能遇到這樣的老師可以說是非常幸運了。我不禁回想起我的高中時代,那些辛苦教育我們的老師,卻不知現在過得怎樣了,他們每一年都送走一批學生又迎來另一批學生,以他們的人生閱歷去儘量引導學生朝着正確的方向前進。也許,若干年後他們不再記得我們這些學生的面容個性,但對於我們來說,他們在我們的記憶中永遠是那麼的不可取代。高三的日子苦雖苦,但也夾雜着諸多歡樂,每個人都應該經歷一次高三,體驗那一種刻苦銘心。

那些日子無比珍重,畢業時哽咽的話語也仍記憶猶新。還記得考完最後一科從考場出來的那一瞬才恍然覺悟,我的高三,真的就這麼落幕了。前一刻還爲解脫而雀躍歡喜,後一刻就被離別的情緒籠罩。回到宿舍看到空曠的房間而悵然若失,本想着那一個晚上和舍友臥談好敘離別之情,那堪冷落一室空寂。現在,再回首,那些記憶中的人真的遠去了,我們各自奔赴遠方,散落在天涯。也許多年以後,當我在紛繁蕪雜的世間被刺得傷痕累累時,還會常常夢見那些純淨得像夏末秋初瓦藍的晴空一樣的日子,即便是埋在書堆裏,也能聞到陽光脆生生的焦味,即使只是趴在書桌上,也能嗅到空氣中瀰漫着淡淡的的墨香書卷味。

一部《高三》將最真實的故事完整呈現在觀衆面前,那些平凡的人正在人生不平凡的時期平凡地奮鬥着,然而就是這種平凡的奮鬥,其實才是他們的不平凡。我不去想是否能夠成功,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那些歲月真的離我遠去了,即使回憶如狂風暴雨般席捲而來,將我籠罩,我也無力改變什麼,只好開始懷念,懷念我們那一段曾經的青春年少,那些年,我們的“那些花兒”。

紀錄片《高三》的觀後感 篇4

今天看了一個記錄片《高三》,講的是福建武平一中高三七班迎接高考一年的生活。拍攝完全沒有做作,很寫實,使我們這些經歷過它的人看了只會覺得親切可信。現在自己的身份不同了,看《高三》時更多的是衝尋找那段回憶去的,是在喜悅超脫的心情下把它看完的。

今天我看高中生活雖然有許多反感,但我不得不說那幾年是我這輩子很幸福和充實的日子,而不像大學這般。我現在許多心理和生活現象包括思想的原型就是取自高中生活的,我不後悔曾經有那麼一段痛苦並激進着的生活。後來讀了些前人著作,加上大量對社會現實的觀察和了解,自己的思想慢慢成熟(這與我生活上的不成熟沒有多大關係,人是不能夠按自己的思想來生活的,就像我反感抽菸這樣的行爲,卻又抽得不亦樂乎),慢慢對很多事有了穩定和獨特的認識。我開始反思很多以前的生活,可是,有時覺得生活是不幸和幸運的結合體,你經不住在生活上跳動,是興奮得手舞足蹈?是踩到了狗屎而氣急敗壞?我現在養成了了一種通達的性格,(換種說法就是不作爲,消極)對生活的大多利害關係看得都淡,對束縛自己的東西深痛惡絕,在很多時候不近情理的固執……今天我看《高三》就是一邊冷笑一邊感動着的,對當年那麼固執高考的冷笑,對老師冷笑,對同學冷笑,對自己冷笑;同時,我對高考也感動,對老師也懷有感動,對同學一樣感動,對自己也感動。如果讓我選擇是否呆在學校,我會選擇離開校園,如果只准選擇讀書,我毫不猶豫地會回到高三,這輩子都不讀大學。爲什麼?因爲我那時比現在更像自己,因爲大學的無用。

上次看《唐山大地震》時,陳道明說:大學照樣培養了很多垃圾!我聽到這句話當時就興奮得不得了,那一天晚上我都從興奮中醒過來了。也許是因爲它打了我的臉,也許是因爲它打了很多人一巴掌吧!我看《高三》更多的是去找那種感覺去了,那時雖然很傻,但是那種激進的狀態是無法令人忘懷的,那是一生應該有的。人有時真的很無助,很受時間地點和心態的影響,不在那時間地點和心態下很難按我們的想法做爲。那時我們玩弄花樣卻依舊癡心,那時我們偷懶卻仍舊執卓……有時我想我已經過了的人生不應該像那高三那麼精彩,你都精彩過了,以後該怎麼辦?最近在看《唐之韻》,更深層次的瞭解了以前那些偉岸的人的生活,這給了我無限的勇氣按自己的想法走完這短暫的一生,不必那麼計較身外身內的得失,哪怕你的做爲會令自己終身潦倒。我也一樣愛起來我的老師們了,那怕我對他們有很多意見。他們的所作所爲縮了就是人生,放大了就是生活,他們對得起人生和生活,哪怕依舊受我詬病。還有那些同學(包括同學幾年都沒說過幾句話的),我也同樣愛你們,發達的社會必然導致競爭,競爭中滾爬的人們把視野放得無限的寬廣,縮小後的範圍卻沒有多大,如此而已,不必苛責也不必在意。我們共同曾經在一起過,我始終相信,沒有被點燃的柴草,曬乾了,某天一定會重新燃起。話說回來,你思想拉得多麼遠,回過頭來必然是雞毛蒜皮。,再怎麼豁達狂放的人,在身遭不幸,心懷不暢的時候,總不免要心事重重,有的是眉間心上無計可消除,有的是面若無事深夜自嗟嘆。

我們對生活的現在如果沒有感覺纔是最可怕的,不管怎麼樣的感覺,不太壞就行了。

紀錄片《高三》的觀後感 篇5

高三的生活日復一日,簡單而又沉重,痛苦卻也快樂。

觀看影片的過程中,我發自內心的產生共鳴,每個參加過高考的人都能理解和深深體會,因爲在中國農村,高考意味着太多,承載着許多的理想和未來,或許高考就是封建時代的科舉考試的延續,十年的寒窗苦讀,無不是爲了它日能做到魂牽夢繞的“金榜題名”,讀書不再是個人和單純的事,它擔負着家庭甚至是整個家族的希望。原本讀書是樂趣,現在卻變成不能承受的重負。

懂事聽話的高三學子繼續努力,朝着家人、老師規劃的目標繼續前行;信心不足、怯懦的高三學子也有過茫然,懼怕,逃避着現實。網吧成爲他們的避風港和樂土,《高三》紀錄片中就有一位閃亮的學生鍾生明,迷戀網絡的他,充滿了個性,在那次“見家長”的而會議上,其實說出了我們很多高三學子的心聲,他們的心理充滿了許多的叛逆與孝順的衝撞。 依稀記得那一幕幕“家長送餐”的鏡頭,父母爲孩子犧牲了太多,辭職照顧他們,每日早出晚歸賺僅有的十幾元錢來供學費,默默地承擔了所有的`生活的重擔,無論本身家境如何,都將家中最好的給予他們,雙眼中同時也寄予了長輩的深切的希望。但最爲忙碌的還是身爲班主任的王錦春老師,每日都像是上緊發條的機器,不分晝夜地忙碌,影片到處都有他的身影和充滿激情的語言,在現行高考體制下,他作爲高考機器的一部分,不停反覆地運轉着,沒有時間去應暇家人和高考以外的事。

善良嚴厲的班主任,緊張刻苦的尖子生,逃避生活的“差生”,執着愛情的“早戀生”,學生的父母。每個親歷高三的人都有各自的感悟和超越高三的期望。影片的紀錄真實、直白,透過高三生活的紀錄,讓人感到的不僅僅是爲理想執着拼搏的浪漫,更有一種如鯁在喉的悲哀。 回望,高三就像一支長歌,曲調裏有愛有恨,有疲憊也有興奮。其中滋味只有身處其中才能體會,無法與外人道。說他是爲了夢想的狂熱或是理想的拼搏也好,說他是一羣天才在一羣傻子的帶領下一起變成傻子的歷程也好。

高三永遠變成了一首每個孩子在告別家庭的庇護後的最後一首,異常糾結的長歌。我們詠歎這其中的調子,又像是一種第一次爲了理想而拼搏的激情。高考將我們聚集起來,爲了某個社會指給我們應有的夢想而奮鬥努力。父母,老師,社會,大家無不用着鼓勵的眼光盯着你,叫你拼命努力!什麼奮戰高三,奮戰高考,爲了夢想年輕人一起努力,呵呵 好不壯烈 好不激情澎湃 好不青春無悔??

高三是一座山。

高三是一座山,是貧困山區孩子所必須邁過的一道無法迴避的坎。正如鳳凰衛視所點評的那樣:

他們未來的選擇在高三這一年格外清晰,或者是接過父輩手中的鋤頭,繼續着祖祖輩輩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或者是等到長大成人南下打工,而這其中最好的出路,就是走過高 考的獨木橋。面對現實,人很多時候是無奈的,有誰願意忍受高三那樣的生活,那種痛苦來教師甚至無法承受,更何況學生。但,對於我們要想改變命運,必須邁過,或者是爬過這道坎。

正如山的這邊與那邊一樣,是兩個存在,兩重世界。或者說是井底與井外之別,而我們要想打開自己的視野,改變自己的命運,除了通過高考這條道走出去,其它基本是無路可走,即使有路,也要你自己在荊棘中自己踏出來。

雖然今天的價值觀念已經多元化,但對那些目不識丁的父母來說,他們所能給予孩子的唯有上學這一條道。見過太多的父母悲壯陳詞,無論摔鍋賣鐵也一定要供你上學。

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我們的評價依然只有讀大學這唯一標準,我們依然被完全的束縛在一張考卷,一紙文憑上,這是我們悲哀,社會的悲哀。

高三是獨特的記憶

路遙說――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往往只有幾步,特別是在你年青的時候。

雖然高三如此重要,但我們不應讓高三,讓升學成爲學生生命中的唯一存在。一個人是不能簡單地縮減爲他的利益存在的,尤其是一個年輕人是不能夠過早地被縮減爲他/她的生存壓力,好像除此而外別無其他。這樣的生命或存在是沒有意義的,在全力以赴的同時學生會有突然的失重或虛無的感覺,高三隻是學生生命歷程中一段獨特的經歷,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有意識的去體驗人生中最重要的這一段時光,這一段青春,甚至這一段痛苦、孤獨與鬱悶,因爲這種感受、心境是生命中無法再來,無法重複的記憶。

如果我們的生活只存留了目標與現實的利益,生命就會有被填注與抽空無法承受的重量與虛無。高三,我們用心生活,用心體驗。高三,我們用文字記錄生命、運命。

高三背後巨大的利益訴求

今天的高考首先是被異化了的社會事件。我們太多的人給予它太多的非正常的關注。

今天的高考真的越來越像一場戰爭,以至於急救車守候考場,警車爲遲到的考生來開道,考場附近的所有工程在考試期間都全部停工,幾乎所有的社會資源只要高考有半點需要就會全力滿足,在社會的過度關注和重壓下,學生甚至整個社會承受着太多非常態的壓力,甚至變態。

政府像抓經濟指標GDP那樣來抓高考升學率,從縣長到校長到班主任再到各科老師,在中國許多城市的教育管理制度中,涉及高考的榮譽被層層細分,與政績、業績直接掛鉤,甚至有家長說抓高考升學率就是體現三個代表,代表了廣大人民羣衆的根本利益。再看教育圈內,幾乎所有的“名校”、“名師”全和高考有着直接而根本的關係,換句話說,在當下的中國大多數名校名師就是壓迫、“殘害”學生最有技巧最有方法的那一批。除了這陽光下的利益,再看看每年高考過後被暴光的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舞弊案件,已經漸趨規模化、組織化傾向;再看看每年寒暑假各種各樣的補習班;從小學開始的無法承重的書包,全都是高考的利益怪圈。看看有多少所謂的書店、出版社變成了高考的寄生蟲。

現實與理想

高考引導着每個學生,在傳統的價值體系當中尋找自己的未來,但是在這樣一個價值日益多元化的社會,在高中學生這樣一個充滿了在反叛精神的年齡。要讓他們始終如一地沉浸在枯燥的學習當中,幾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讓孩子們在這條道路上堅持下去,是王錦春的課題,也是所有家長的課題。

其實我們所期望着高考過後天之驕子一切順利的生活是不存在的,我們總把大學生活想像的過於美好,以至於剛入學的同學會有強烈的不適應。高三生活應該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我們應在應考的現實基礎上理想的生活。我們的教材、教師、考試應該爲我們今後的生活與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我們的夢想不應該僅僅侷限在大學上。則現實是,成人的世界裏想要尋找這樣考試、競爭的機會也沒有。改變命運,這是一個痛苦而沉重的話題,孩子和制定規則的我們都要承受着巨大的壓力。社會經濟、政治體制發生根本性的變革之後,或許會好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