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我和我的父輩》觀後感2篇(通用)

《我和我的父輩》觀後感2篇(通用)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75W 次

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後,能夠給我們不少啓示,爲此就要認真思考觀後感如何寫了。那麼觀後感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我和我的父輩》觀後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我和我的父輩》觀後感2篇(通用)

《我和我的父輩》觀後感1

《我和我的父輩》之《乘風》取材於抗日戰爭時期一支戰功卓著的鐵騎隊伍——冀中騎兵團,他們爲保護羣衆撤離,拼死抵抗日軍,電影描繪了一組騎兵團與冀中人民共同抗擊日寇侵略的軍民羣像。

影片的故事背景發生在1942年五一反“掃蕩”期間,吳京、吳磊上陣父子兵,兩人分別飾演冀中騎兵團團長馬仁興及通訊員馬乘風。預告以老照片的形式開場,將觀衆帶回到1942年,從馬乘風的通訊電報中得知,騎兵團因叛徒投敵,陷入了位置暴露的危險當中。爲了掩護冀中區機關並且安全轉移留在村子裏的老幼婦孺,騎兵團以一敵百,在懸殊的火力下拼死衝殺、牽制敵人的進攻,硬是以傳統的騎兵戰術生生撕開了一道缺口。導演吳京1:1開闢戰壕、搭建戰場,動用兩百多匹戰馬,將騎兵前赴後繼、戰馬衝鋒迎敵的'磅礴場景震撼呈現,還原了抗戰時期蕩氣迴腸的騎兵作戰場面。

《我和我的父輩》觀後感2

對比起《我和我的祖國》《我和我的家鄉》從家國、民族出發的宏大敘事,從名字上看《我和我的父輩》更着重於表現家庭、長輩等涓涓細流的個體生命體驗。影片中的“父輩”正是經歷改革開放的那一代,他們敢爲天下先,當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影片正是以孩子的`視角看這一代人,從更細膩的角度表現他們。沙丹表示:“祖國相對來說是一個比較宏大的一個概念,但是父輩是一個切切實實可以擊中你內心的,足夠讓你帶着你的家人扶老攙幼,在國慶節的時候到電影院當中去看一看。”

作爲“國慶三部曲”最後一部,《我和我的父輩》值得期待。“國慶三部曲”的成功,可能會點燃觀衆們的愛國熱情,催生出更多優秀的獻禮影片。中國幾代人的奮鬥,被幾代電影人濃縮到銀幕中,國家、民族、父輩等情懷,將會在一代代電影人中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