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集錦18篇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集錦18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63W 次

看完一部經典作品以後,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這時候,最關鍵的觀後感怎麼能落下!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觀後感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海上鋼琴師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集錦18篇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1

主角1900,出生後被遺棄,之後被船上的煤工收養。八歲那年,養父的離去讓她就這樣一直孤獨下去。也是這一年,她接觸了鋼琴憑着自己的悟性與彈鋼琴時的專注,1900擁有着無譜卻勝有譜的鋼琴演奏之路。眼前頭等艙裏的每一個人,他都可將其的內心洞察,然後以鋼琴曲的形式演繹出各人的不同心態;爵士之父咄咄逼人地來與他較量,最後黯然神傷地離開…

然而,他的一生是孤獨的,沒有家庭的溫暖,沒有兒時沒有同齡夥伴的玩耍,從出生到死亡,他不曾離開過大海,一直陪伴他的只有從小演奏的鋼琴。他也想有更多的朋友。於是,演奏之餘,他翻開電話簿,打給一位陌生的女士,很快得到的是他人對他的不解,這是他第一次打電話,也是最後一次;當他遇到他心儀的女孩時,他努力去接近她,卻總有不同的因素阻攔,他人無意的,他自身很難逾越的;當唯一的好友滿懷憧憬地爲他設想美好而溫馨的生活前景時,他含着淚,默默地望着不解自己的好友。

1900有着驚世駭俗的才華,但也有着另人難以想象的孤單,彷彿他的世界僅有他一個人。似乎擁有着登峯造極才華的人們都有着一般人無法理解的感傷與傷痛,還有像入境後雌雄不分的程蝶衣、帶來文學變革的弗吉尼亞·伍爾夫、繪畫大師梵高…他們的個性與天賦給了他們驚豔的才華,也給了他們無法走出的憂鬱,給了大衆永恆的養分,卻只給他們短暫的成就感。

電影娓娓道來這這位音樂天才的傳奇的一生,將他的曠世之才(世人所知的音樂家幾乎完全沒法和他比)與避世的人生態度故事般地講給我們這些凡夫俗子聽,以一種淡淡憂傷的視角展現了出來。

這部電影也讓我感同身受了沒有親人、沒有夥伴的痛苦,給人小小的溫暖、友善帶來的不同。看完電影,除了感傷震撼之外,我也知道了應該對身邊的朋友、同學、親人和那些關心着我的人,還有陌生人更好些,減少不解帶來的不快。力量微小,但畢竟是是我的一小份。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2

“城市那麼大,看不到盡頭。”

“我停下來,不是因爲所見,而是因爲所不見。你明不明白?是因爲看不見的東西。”

“拿鋼琴來說,鍵盤有始也有終。有88個鍵,錯不了,並不是無限的。但音樂是無限的,在琴鍵上,你可以奏出無限的音樂。”

“我喜歡那樣,我活得慣。”

……

1900是一個被人遺棄在蒸汽船上的孤兒,被船上一位好心的燒爐工收養,然而燒爐工在男主角8歲的時候在意外中死亡。過人的天賦使他無師自通成了一名鋼琴大師,但宿命也令他天然地對紅塵俗世深懷戒意,縱使後來遇上了一位一見鍾情的少女,他思量再三,還是放棄了上岸尋找初戀情人的衝動。他永遠地留在了船上,即使到了最後,唯一的好朋友馬克斯警告他廢船將要被炸燬,他也不願離開,於是從出生開始就沒有離開過維吉尼亞號的1900最終與船葬於海底。

他用音樂來表達他看到的人和事,極盡其力,鮮明又生動。也用音樂來填充自己,揮灑生命,可以放縱,像把所有的音符擠在最狹窄的指尖一瀉而下的暢快,也可以享受,抒情般慢慢流逝,在最適合的時間壓下那一指黑鍵,聽旋律的優雅和輕盈。一流的鋼琴家帶着鄙視和嘲笑來到了船上的宴會,三曲終,他用皎潔瀟灑的笑和一根琴絃點燃的煙,把鋼琴家的高高在上燒得一乾二淨,把聽者的情緒燒得澎湃激昂,把世界的不平都撫平驅除,什麼等級,什麼高貴,不過如此,不堪一擊。自討沒趣的人,總缺少一份內心的安寧。

我們或許從來都不是天才,但是我們至少能做到勤懇、踏實。我們從堅硬和純白開始,學會圓滑,學會世故,但內心深處,終究會一直記得,這一生所做的種種妥協,不過是爲了在這個微塵世界,在這架上帝給予的鋼琴上,創作出獨屬於自己的旋律與琴音。黑白交錯的琴鍵彈奏出一曲又一曲清脆悅耳、沁人心脾的旋律,也彈奏出一段又一段不同人生際遇中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

或許從某種意義上,他奏響的是自由理想主義輕靈完美的輓歌。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3

在衆多影評中覓得這麼一句話:凡人只能望其項背而興嘆,過後走向萬家燈火,各自喧鬧。

在影片帶來強烈視覺衝擊與心靈震撼之後讀到這句話,心底驀地一暖。

眼前回放着一幅畫面。當船頭人高喊America時,原本徜徉於音樂的人羣蜂擁而出,只餘1900(主人公名)一人留於室內,伴着他的鋼琴。

對比如此,暗自心酸。

如此人物,縱有經天緯地之才,也只是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的荷花一擎。他註定是孤獨的。他的所有的音樂才能,凝成一顆無法觸碰的含淚明珠,化爲不可攬懷的清冷月光。音樂奏響時,衆人爲他燃起的燈火,僅是過眼煙雲。

萬家燈火捧出一世輝煌,與他無關。

人都是趨向利己性的,那些不爲他駐足流連,趕着追逐自家燈火的人,我們無法歸咎於他們。他們只是甘於平庸,只是將海上鋼琴師這樣的境遇視爲日常,無法體察其中的詩意與遠方。

常人只是驚羨於煙花綻放時的奪目,卻少有人爲落幕時悄然的灰埃感慨。

城市格子間裏講述着的庸常繁瑣,兀自生動與凋謝。

許許多多執拗的天才,以常人難以理解的追尋,以遠離萬家燈火爲代價,去裝飾自己的精神家園。而對此種人而言,把酒言歡者難尋,棋逢對手者難逢,高山流水的知音比萬家讚譽更爲珍貴。

他一生未曾離海,以身殉船。陸地上的人浪費太多時間在爲什麼上,冬天害怕夏天的遲來,夏天擔心冬天將至,永遠在追尋着哪裏永遠是夏天。凝望萬家燈火,他看到的只有茫然。

他說:我不會讓我的音樂離我而去。

他說:我已經和這個世界擦身而過了。

他曾受陸地上所謂大師的挑戰,第三曲慷慨昂揚,熱汗淋漓。現在想來,那是他在彈奏自己生命的華章。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4

看完之後,我稍作百度想看一下別人對這個電影的評價,又怕被引導了思維而得不出自己的想法,所有我先停止了。

可是我有些並不十分理解。

1900,是對世界陌生感的恐懼,而不願意踏上陸地,無盡的世界沒有盡頭,琴鍵太多所以他不知道如何去演繹音樂?

他在對馬克斯闡述他在看懂了陸地之後,又回到了郵輪上,他是開心的,這是看破看透,對吧。

其實我也不甚懂得,魚般的7秒記憶,總是讓我難以回播記住整個過程,但是想記錄這種感覺。

那種眼神,看到女孩,似情竇初開的眼神。夜裏下到船艙,找尋着並親吻了女孩,這是一見鍾情嗎?那份沒送出的樂盤,是他對觸摸不到而又渴望愛的體現,這麼形容對吧?可是這種愛,爲什麼又不能讓他真的步下郵輪。

他只學會了在那片空間大小的環境下演繹他的人生,甚至隨着郵輪炸燬而結束自己的一生,爲什麼不能嘗試去改變呢?

馬克斯跟我一樣,但是他最後是理解了1900嗎?他哭了,而且也離開了郵輪,也覺得自己很沒用。

有些疑惑,又似能理解1900一樣,無盡的盡頭,在清楚瞭解的情況下,這算是退縮的行爲吧。

爲什麼不能去嘗試一下呢?共同奔赴毀滅卻留下了自己內心最原始的追求。看完了,有些感慨文字的力量,也很佩服別人駕馭文字的能力,以及對“思考”所做的反饋。而我還需要在點滴中慢慢積累,纔能有一天可以自由隨意地把看過的感悟描述出來。

寫完這個,內心的恐慌感,空虛,還是沒能散去。藉着看電影消磨時間,也藉着記錄觀影感覺來鍛鍊文字能力,也消除內心一直惦念着的東西。

順道的,不明白爲什麼,不能更好地處理自己的情緒,可能就恰恰是需要1900對內心真實地追崇吧。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5

電影結束時,黑白字幕慢慢閃現,但我不忍關閉視頻窗口。哀怨的小號聲劃破了我的心,悠揚,但沉重地壓在我的胸口。我心中的悲傷就像濃茶,持續很久。我拒絕失去這份珍貴的悲傷,並把時間條拉回到他徒勞地演奏的時刻。

他被遺棄在船上,由一個鍋爐工人撫養長大。他的名字是“丹尼·佈德曼1900”。他是一名天才的鋼琴演奏者。在船的舞廳裏,他在暴風雨中隨着鋼琴跳舞。他在音樂會上用音樂描繪人們的心靈。他是鋼琴的靈魂。然而,他被環境限制在船上。雖然世界從他身邊走過,但他不敢進入這個世界。

他從未離開過他生活的“弗吉尼亞”。他曾經崇拜過那個平凡但佈滿灰塵的女孩,但他因爲自卑和懦弱而錯過了。他也想下船去找她,但在舷梯上,他看着無盡的世界猶豫着要不要回來。他還有一個真正進入他內心的朋友,但他拒絕和他一起下船,選擇了死亡。

正如他所說:“世界是一架有數百萬個琴鍵的鋼琴。那是上帝的鋼琴。光是街道就有數千條。你如何選擇其中一個?如何選擇一個女人,一棟房子,一片土地,一種生活?我不知所措,只能選擇一種死法。”因此,戰爭結束後,他留在船上,在無聲的表演中與殘破的——號船一起爆炸。

一架鋼琴,琴鍵是開始,琴鍵是結束。幸福是他心中的距離。生活的夢想總是存在的,但他終其一生都會退縮至死。原因是他缺乏尊嚴和戰勝命運的信心,這讓他習慣了孤獨。他的“無所作爲”讓他的幸福成爲一場悲劇,永遠留在他的心裏。

看,我不禁想起了距離和我自己。像1900年一樣,我默默地問自己,“生活的目的是什麼?”但是我的心還沒有告訴我答案。雖然我像其他人一樣努力學習和工作,但我能僅僅爲了生活而生活嗎?在我心中沒有這樣一個自由和詩意的距離。或者,雖然我心裏有這麼一個遙遠的地方,我卻因爲理想和懶惰之間的矛盾而猶豫不決?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6

有些電影是你看過之後心中涌現萬千卻無從下筆,是你思緒紛飛卻不知從何整理的。《海上鋼琴師》就是這樣一部令人慾罷不能卻欲言又止的電影。也許多年之後,人們會忘記那場驚豔的鋼琴決鬥,會忘記他心愛的女孩就住在莫特街27號,會忘記……但在維吉尼亞號殘骸中他與麥克斯最後的對白,眼神中所流露出的孤獨、決絕而溫柔,始終會出沒在心底,帶來生息。

這個故事的開頭到結尾,始終是以倒敘的手法由邁克斯陳述而來的。所以,有人說,邁克斯和1900其實就是“一個人”,因爲除了邁克斯,沒有人能作證,我們並不知道1900的故事是否真的存在。所以,1900代表的是某種境界,是和外界紛擾不一樣的存在狀態。

對於這樣的結尾,我一開始感到的是惋惜和同情:爲什麼不能試着上岸迎接新的人生呢?爲什麼不能在喧囂繁鬧的世界中找到另外的一面美好呢?爲什麼非要以死來結束自己的生命捍衛一生的夢想呢?

對於這部電影,有很多不同的角度和主題。當然,如果一部電影只能從單一的角度去分析,就不算一部經典之作。

從追求夢想的角度來看,當時的人們都朝着美國夢不斷努力,世界充滿了慾望、利益和關係的紛爭,甚至很多人拼搏多年依然沒有獲得想要的成功,最終走向窮途末路。邁克斯爲了生計可以把陪伴多年的小號賣掉,爲了生存他放棄了自己的夢想;而1900一生都留在了船上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爲了夢想他可以放棄一切,甚至於面對死亡,他依然無所畏懼。

不完美才是生命的常態,如果結尾沒有這麼悲劇性的一幕,這部影片就沒有了昇華的價值,在我看來,它反映了很多現實世界與理想主義的東西。如果1900走出了大船,擁有了和平常人一樣的家庭和財富,也許他就無法彈奏出在大船上那種純淨、自然的音樂了。所以,這部電影在一定程度上也歌頌了一種遠離世俗喧囂的純潔夢想。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7

有人說,這是一個杯具。而我卻以爲,沒有比這更好的結局了。

如果1900下了船,不外乎兩種結局。一是徹底地被這個骯髒的世界同化;二是迷失了摯愛的方面、鬱鬱而終。而無論是哪一種,遠沒有死去幸福。

惟有海洋這般廣大的胸懷方可容得下他驚世絕豔的才華。即使陸地上有大把大把的金錢,有形形色色的美人,有燈紅酒綠的生活,1900卻不屬於那裏。不屬於一個地方的人硬是待在那裏,這纔是個杯具。很簡單的一個道理,沒有人能夠說水裏和地上哪個更好,魚屬於水,人屬於地,只是適合不適合的問題。

與MAX道別的時候,1900說:“原諒我,我的朋友,我不下船了”,不是不想下,而是他不知下了船該如何活下去。記得他決定下船的那一幕:1900在舷梯上站了很久,最終把帽子扔進大海,人卻很堅定地走回了船。他不是沒嘗試過,終不能戰勝他的內心,只因那裏太純淨。他說他看到無數條街道,卻不明白路該往哪裏走。

看到那裏,應無人再指責他的懦弱了。所謂“不懦弱”的人們會在這個骯髒的世界上很圓滑地活着,他們或是有錢,或是有權,或是兩者兼而有之。然而他們終究無法純粹地活,因爲愛而活。1900的“懦弱”令他保全了一顆完整而乾淨的心,令他的音樂永遠流淌着純淨的氣息。

影片的末尾,1900對MAX說:“兩條右臂能彈出什麼音樂,期望天堂有鋼琴。”我想,1900終是不屬於人間,即使在那裏,他獲得過無數掌聲。然而,他需要的不是這些。如果能夠的話,他寧願一個人,一架鋼琴,就這樣一向彈下去。

天使不應在人間。正如1900最終選擇與船一齊炸燬,如此,海上會流傳着這樣一個傳說:以往有個天才的鋼琴師,他的音樂令所有人爲之折服,他始終沒有離開過大海,然而他的心卻已到達了世界的每個角落。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8

本片《海上鋼琴師》,顧名思義,有大海。所有一切發生在大海上。大海是藍藍的,是一種冷色調,給人有一種憂鬱,冷靜,孤獨。這也是鋼琴師1900給人們的感覺,把快樂帶給別人把憂傷帶給自己。給我帶來比較遺憾是他在錄製唱片的時候偶然看到並且愛上的那位女孩(是那位手風琴匠的女兒),對愛情的憧憬使他曾經“下定決心”要離開船去開始新的生活,甚至他想那張唱片送給她(唱片最終沒有送出去,所以被他親手毀掉),這或許也算是他唯一一次愛情來得那麼突然,但卻是無可能的結局。最後他同這艘船一樣爆炸中消失在他出生的地方——大海中。1900的一生在我們看來是悲劇而又短暫的。似乎一切都那麼憂傷和憂鬱。但是同看全文除了開頭和結尾,給我都是一種暖色調的,亮麗的船上舞會,一切似乎都在熱鬧中進行。1900儘管是悲劇的,沒有父母,而養育他的丹尼父親又在他小時候不幸遇難,唯一美好回憶估計就是他的好朋友MAX和他那段不完美的朦朦朧朧的愛情。

當然本片的音樂也是獨樹一幟,一部好的影片離不開好的音樂和好的鏡頭剪切和轉換。《海上鋼琴師》多角度,有的地方近乎於整個屏幕都是一個部位(JellyRollMorton輕蔑的微笑卻露出自己嘴裏那兩顆門牙之間巨大的縫隙,其中一顆上面還有一小塊鉑金來補齊牙齒)都有深深的。而1900去偷偷親吻那個姑娘時,鏡頭是偷偷跟着1900,而後又在他前面、側面。鏡頭轉換也用的`十分合理。總結來說,這是一部充滿深思,不缺乏哲理和幽默,具有浪漫主義的電影。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9

之前看過這部片子,但是當時沒有看進去,今天完整的看完,感覺還是引發了些思考的。整部片子都是在託尼的講述中娓娓道來,這讓人接受起來十分舒服。

隱隱地感覺到影片傳達出的主人公的孤獨感,那種深陷其中的孤獨,在孤獨中出生,習慣孤獨,再到無法離開這份孤獨。這份孤獨裏面有藝術,也有一種心病。

整部影片,我認爲最精彩的部分就是1900跟爵士的創始人鬥琴,1900最後一曲彷彿是四隻手在彈琴,甚至誇張到可以用鋼琴的琴絃發燙到可以點燃一支菸。

1900最美的曲子是寫給他一見鍾情的女孩的,他透過船窗戶看到女孩的美麗,把自己的愛慕隱藏在音樂之中,刻錄成長篇並想找機會送給她。對於一個藝術家來說,他會選擇自己擅長的一種藝術方式來表達自己對對方的愛慕。他一遍一遍對着鏡子練習送禮物給她的臺詞,而每次他每次帶着羞怯的談吐,都被對方無視,知道最後一次他向她說明自己的心意,但是船靠岸了,他們分別在熙熙攘攘的人羣中。

讓人慶幸的是,託尼還記得他,或者也是導演或者編劇在傳達這樣的一種想法,他們在說:這個世界只有一些少數派能夠理解那些大師級別的藝術。

這部影片裏,1900成了藝術的化身,他會沒有戶口的出現在底層社會中,也會出現在有盡頭的世界裏,但是他離不開有盡頭的世界,他也會消失其中,毫無功利地把自己炸掉。當然編劇也安慰着自己說:“只要你還有個好故事,和一個能夠傾訴的人,你就永遠不會完蛋。”我有的時候覺得,即便我們寫不出好的故事,也至少要成爲一個能夠傾聽的人,不然我們好像真的一無是處。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10

記得有人說,這是一個悲劇。而我卻以爲,沒有比這更好的結局了。

如果1900下了船,不外乎兩種結局。一是徹底地被這個骯髒的世界同化;二是迷失了摯愛的方面、鬱鬱而終。而無論是哪一種,遠沒有死去幸福。

惟有海洋這般廣大的胸懷方可容得下他驚世絕豔的才華。即使陸地上有大把大把的金錢,有形形色色的美人,有燈紅酒綠的生活,1900卻不屬於那裏。不屬於一個地方的人硬是待在那裏,這纔是個悲劇。很簡單的一個道理,沒有人可以說水裏和地上哪個更好,魚屬於水,人屬於地,只是適合不適合的問題。

與MAX道別的時候,1900說:“原諒我,我的朋友,我不下船了”,不是不想下,而是他不知下了船該如何活下去。記得他決定下船的那一幕:1900在舷梯上站了很久,最後把帽子扔進大海,人卻很堅定地走回了船。他不是沒嘗試過,終不能戰勝他的內心,只因那裏太純淨。他說他看到無數條街道,卻不知道路該往哪裏走。

我看到這裏,應無人再指責他的懦弱了。所謂“不懦弱”的人們會在這個骯髒的世界上很圓滑地活着,他們或是有錢,或是有權,或是兩者兼而有之。然而他們終究無法純粹地活,因爲愛而活。1900的“懦弱”令他保全了一顆完整而乾淨的心,令他的音樂永遠流淌着純淨的氣息。

影片的末尾,1900對MAX說:“兩條右臂能彈出什麼音樂,希望天堂有鋼琴。”我想,1900終是不屬於人間,即使在這裏,他獲得過無數掌聲。然而,他需要的不是這些。如果可以的話,他寧願一個人,一架鋼琴,就這樣一直彈下去。

天使不應在人間。正如1900最終選擇與船一起炸燬,如此,海上會流傳着這樣一個傳說:曾經有個天才的鋼琴師,他的音樂令所有人爲之折服,他始終沒有離開過大海,然而他的心卻已到達了世界的每個角落。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11

之前看過這部片子,但是當時沒有看進去,今天完整的看完,感覺還是引發了一些思考的。整部片子都是在託尼講述中娓娓道來,這讓人接受起來十分舒服。

隱隱地感覺到影片傳達出主人公的孤獨感,那種深陷其中的孤獨,在孤獨中出生,習慣孤獨,再到無法離開這份孤獨。這份孤獨裏面有藝術,也有一種心病。

整部影片,我認爲最精彩的部分就是1900跟爵士的創始人鬥琴,1900最後一曲彷彿是四隻手在彈琴,甚至誇張到可以用鋼琴的琴絃發燙到可以點燃一支菸。

1900最美的曲子是寫給他一見鍾情的女孩的,他透過船窗戶看到女孩的美麗,把自己的愛慕隱藏在音樂之中,刻錄成長篇並想找機會送給她。對於一個藝術家來說,他會選擇自己擅長的一種藝術方式來表達自己對對方的愛慕。他一遍一遍對着鏡子練習送禮物給她的臺詞,而每次他每次帶着羞怯的談吐,都被對方無視,知道最後一次他向她說明自己的心意,但是船靠岸了,他們分別在熙熙攘攘的人羣中。

讓人慶幸的是,託尼還記得他,或者也是導演或者編劇在傳達這樣的一種想法,他們在說:這個世界只有一些少數派能夠理解那些大師級別的藝術。

這部影片裏,1900成了藝術的化身,他會沒有戶口的出現在底層社會中,也會出現在有盡頭的世界裏,但是他離不開有盡頭的世界,他也會消失其中,毫無功利地把自己炸掉。當然編劇也安慰着自己說:“只要你還有個好故事,和一個能夠傾訴的人,你就永遠不會完蛋。”我有的時候覺得,即便我們寫不出好的故事,也至少要成爲一個能夠傾聽的人,不然我們好像真的一無是處。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12

電影結束後,黑白字幕慢慢閃現,我卻不忍關閉視頻窗口。可憐兮兮的號角聲,聲音劃破心田,悠揚,卻沉重地壓在胸口。心裏的難過就像濃茶,久久不散。我拒絕失去這份珍貴的悲傷,把時間條拉回到他在虛空中玩耍的那一刻。

他被遺棄在一艘船上,由一名鍋爐工人撫養。他叫丹尼佈德曼TD萊蒙1900。他是一個天生的天才鋼琴家。在船的舞廳裏,他在暴風雨中與鋼琴共舞。他在音樂會上用音樂描繪人心。他是鋼琴的靈魂。但是,他被船上的環境所束縛,雖然世界從他身邊經過,他卻不敢進入這個世界。

他從未離開過他生活過的弗吉尼亞。他也愛過那個平凡卻風塵僕僕的女孩,卻因爲自卑和懦弱而錯過了;他也想下船去找她,但他看着舷梯上無邊無際的世界,猶豫着要不要回去;他也有一個真正走進他內心的朋友,卻拒絕和他下船,選擇了死亡。

正如他所說:世界是一架有百萬個琴鍵的鋼琴,這是上帝創作的鋼琴。光是街道就有幾千條。你如何選擇其中一個?如何選擇一個女人,一棟房子,一片土地,一段人生?我不知道該怎麼辦,只能選擇一種死法。於是,戰爭結束後,他留在了船上,在無聲的表演中,他的世界和老弱病殘的船一起爆炸了。

在鋼琴中,鍵是開始和結束。幸福是他心中的距離,人生的夢想永遠存在,但他卻畏縮至死。究其原因,是他缺乏尊嚴和對抗命運的信心,讓他習慣了孤獨,而他的不作爲,讓他的快樂成爲一場永遠存在於他心中的悲劇。

看着看着,我不禁想到了距離和自己。像1900年一樣,我默默問自己:你活着是爲了什麼?但是我的心還沒有告訴我答案。雖然我和其他人一樣努力學習,努力工作,我是不是單純的爲了活着而活着,但我的內心卻沒有這樣自由而詩意的距離?或者說,雖然心裏有這樣的距離,但是因爲理想和懶惰的矛盾而猶豫。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13

一天夜裏,1900溜進了餐廳,坐在了爲貴族遊客彈奏的鋼琴前,顧自彈了起來。就這樣,豔驚四座。

從此,1900成了弗吉尼亞號遊輪上的鋼琴師。他從不曾下過船,卻早已聲名遠揚。

在一個暴風雨的夜晚,他遇見了一生的知己麥克斯。他帶着暈船的麥克斯坐在鋼琴前,在傾斜搖晃的船艙裏,彈奏一曲又一曲快樂的樂章。他們同鋼琴一起,在地板上來回穿梭,迴旋,宛若共舞一支優

美醉人的華爾茲。

麥克斯鼓勵1900去到陸地上尋找全新的生活,讓他優美動人的琴聲家喻戶曉。之後自然而然的,名利雙收,度過令世人所向往、豔羨的一生。然而,他卻並不爲之所動。

樹欲靜而風不止。這時候,爵士樂的鼻祖傑裏聞名來到弗吉尼亞遊輪,欲與1900對決高下。1900不喜將音樂以任何一種形式劃分,於他而言,音樂就是心之所在,情感之所達。毫無懸念地,他贏得了比賽。大概音樂不僅是他情感表達的出口,更是上天賦予他的一種能力,凡人所不能及。儘管天才已經被濫用,我卻找不到更確切的語言來稱謂他。

每當人們盡情徜徉在1900迷人的音樂當中漫步輕舞,總有其中一個人會第一眼看見,並對着自由女神狂熱的呼喊出帶着他們無限嚮往的“America"時,所有人都蜂擁而出,邁向他們憧憬的美國夢......

這時,1900雙手搭在膝上,在這份沉靜裏,你卻能清晰分明的感受到他內心的無限孤獨。同樣的心疼,包括他悄悄地撥通隨便一個陌生人的電話號碼,說,讓我們無論聊點什麼......

後來,他邂逅了愛情。

財富、名譽,從不曾令他有絲毫動搖。但愛情,讓1900心中起了漣漪。他試圖嘗試用除了音樂之外的語言去交流,但最終發現,對他而言,能夠出口的語言表達,相比琴鍵能夠流露出來的情感,如此微弱,困難。他只能在三等艙去偷望她,在深夜裏輕輕吻了他心中的愛情,倉皇而逃.......他銷燬了因她而生的柔情似水的,可以揚名立萬的原碟片。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14

很難想象人的一生只在船中度過的樣子。所以就有了一個人在海上的傳奇。

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人生,而命運卻選擇了1900在波動的大海和旋律中度過他執着卻又短暫的一生。

《海上鋼琴師》,一部意大利充滿藝術和美學的音樂電影作品。整個影片看下來,都會被悲傷所環繞。海上鋼琴師的每一首曲子都是用心演繹,好象在訴說着他那內心空無卻又無奈的絲絲憂傷。

一個被拋棄的孩子,被好心的黑人燒煤工丹尼所收養,1900就是他的名字,只因爲他是在1900年所生。一場意外老丹尼被飛來的鐵塊砸死了,從此1900又成了沒人要的孩子了,他從未下過那隻船,他沒有國籍,沒有生日;他雖然8歲了但從官方的角度來看,他好象沒有出生一樣,這是一個怎樣的孤獨!而上帝又是公平的,1900的鋼琴天賦,使他成爲“弗吉尼亞號”的海上鋼琴師。

的確,他一生從未下過船。即使是愛情的出現與友情的勸說都從未動搖過他。玄梯成了他與外界的一面“牆”。有人曾告訴他:“世界就在外面,它只隔着一個跳板,只有一小步,就是海上午那一面。”也許,1900並不在乎海的那一面的名利與幸福;也許,他在乎的是那種感受—對船上一切的眷戀還有對未知世界的恐懼;也許,是他對音樂的熱愛;也許,因爲大海所給予他太多的感情,他美妙的靈感就是源於對大海的深情。這正像1900所說的:“我永遠也看不到盡頭;那些漫無邊際的城市什麼都不錯,就是看不到盡頭,也只有在海上,我才能感受的到……1900曾把城市比做鋼琴的鍵盤,城市的鍵盤太大,他無法去演奏。這就是1900能夠放棄愛情,友情的原因。他希望的是一個簡單而又熟悉的生活,在那裏只有波動的旋律和起伏的海水。

一聲爆炸聲,結束了尼“弗吉尼亞號”的旅行,同時也給載着一段傳奇一生的“孤獨”鋼琴師劃上了一個休止符。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15

其實,一個月前我已經把電影下載到電腦裏了,一直沒機會看,所謂沒機會不是沒時間,因爲看這種電影,必須一氣呵成地看完,還得心無雜念,心無旁騖。這邊廂滿腦子都是明天該買那隻股票抄底,那邊廂還要跟着偉大的鋼琴師在海上顛沛流離,如此的私心雜念絕對是對一部好電影的大不敬。所以等來等去,我決定今晚觀看,原因是今天我的股票跌停了。

文藝電影的片長都不短,幾乎都在兩個小時以上,這讓我很受用,誰叫我是文藝片的粉絲呢。

電影《海上鋼琴師》講的是一位叫1900的鋼琴師在海上生海上長,最後死在海上的故事,當然這位鋼琴師不是大西洋底來的人,他生活在船上,生活在一艘類似於泰坦尼克號的大船上。他彈鋼琴的才能是天生的,用天才鋼琴師甚至是偉大鋼琴家來形容他一點也不過分,因爲他彈得太好了,所有懂行的和所有看熱鬧的都爲之折服。然而,鋼琴師1900對大海的熱愛,準確地說是對他一生也沒有離開過的那艘船的癡迷,遠遠勝過其他的一切,當然也包括鋼琴。電影最後演的是,在那艘即將被銷燬的大船上,海上鋼琴師1900萬般投入地,非常忘我地,上下搖動手指對着空氣彈琴,看到這裏我唏噓不已。

這真的是一部文藝的不能再文藝的電影了。

電影講的是一個人的宿命,至少我是這樣認爲。當一個人的生命被一樣事物決定了的時候,這個人也許是幸福的,比如被自由、被愛情、被理想,如果被一艘船來決定,也許有些荒唐,可是很多人的生命中常常充滿這樣的荒唐。

生命被決定,在這部電影看來是美麗的。

也許,我無法評判劇中人的幸或不幸。不過,我倒寧願看到電影這樣的結尾:海上鋼琴師1900跟隨着他的鋼琴而去,而不是那艘船,至於最後的生與死,不在我關心的範疇之內。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16

用了三天的時間,慢慢地靜靜地看《海上鋼琴師》。

不斷地回放,不斷地思索。

在思想的過程中,悲哀的是:鋪墊、襯托、人物形象特點、人物之間的關係、環境、結構、主題這些詞像小丑一樣地在我的腦海裏跳蕩亂舞,我爲自己的固化思維噁心。

1900是個象徵,是希望?是夢想?是自由?是世界中的孤獨?是決絕?是堅守?……文學作品鼓勵“合理誤讀”,從文藝學的角度來看,這也是被允許的。在一定範圍內,允許讀者有自己的思考,讓讀者發揮創造性和想象力,將他們的想法帶到作品中去,對作品進行解構與再創造。或者,這也叫多元解讀,或者,這就是《海上鋼琴師》生命力巨大的原因:每個人都從它那裏讀出了一些什麼。

我喜歡1900一臉的清澈,喜歡他沉迷的樣子,喜歡他靜靜地用音樂和心與自己對話。喜歡他說的話。他說:“我看不見城市的盡頭,我需要看見世界的盡頭。拿鋼琴來說,鍵盤有始也有終,並不是無限的,音樂是無限的。在琴鍵上,奏出無限的音樂,我喜歡。可是走過跳板之後,前面的鍵盤,有無數的琴鍵。無限大的鍵盤怎奏得出音樂?——不是給凡人奏,是給上帝奏。我生於船,長於船。這艘船每次只載客二千,既載人也載夢想,但範圍離不開船頭與船尾之間,我過慣那樣的日子——陸地?對我來說,陸地是艘太大的船,是位太美的美女,是條太長的航程,是瓶太濃的香水,是篇無從彈奏的樂章。我沒法捨棄這艘船。我寧可……捨棄自己的生命。反正,世間沒有人記得我,除了你,只有你知道我在這裏。你屬於少數,原諒我,朋友,我不能下船。”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17

《海上鋼琴師》不像一個故事,更像一個寓言,無正式名姓、無任何身份記錄、父母不詳、一生不曾下船的音樂天才1900是具有象徵意義的虛構。

虛構這樣一個人物,並不像許多人說的那樣爲了揭示天才與普通人精神世界的差別,也並非爲了讓我們探討這種生活方式實現的可能,實際上是通過他來反觀現代文明(他所在的船連接歐洲和美國,實際上是世界文明的中心由歐洲轉向美國),以及對人類生存狀態的思考。

友人max作爲常人存在既是情節合理展開的需要(否則他的故事怎麼被世人知曉),也便於同樣作爲常人的我們代入、思考和追問。他爲什麼不下船?他怎麼看待自己的身份?他怎麼看待音樂上的決鬥?他怎麼看待外面的世界?

這些問題,又啓發我們進一步思考:現代文明行進中,我們是否應該或有沒有可能最大限度地保持自身的獨立,不走出自己的舒適圈?如果沒有國籍、姓名、父母這些信息記錄,我們應該通過什麼來確認自己的身份?職業、才華、興趣這些東西是可以作爲一項技能比拼,還是應該像信仰般與我們自身融爲一體?當社會發展到看不到“盡頭”,自我對環境沒有掌控感的時候,人應該何去何從?

天才鋼琴師最終還是沒有走出那一艘熟悉的船,他的生命沒有跳出88個黑白琴鍵,唯一可能讓他從自己的生命暫時出走的愛情,也沒能帶他離開,因爲他看到沒有盡頭的城市時,慌了。我喜歡這個處理,有很多電影,都是用愛情來將人物打出常規,我承認愛情有讓人衝動的魔力,但它只會讓人暴露出新的側面,而不會從根本上改變一個人。

或許,海上鋼琴師的一生既是一個悲劇,又是另一種完美。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18

今天看了《海上鋼琴師》,說實話,我不是特別的理解,但就我現在的角度來講,我覺得至少有幾句臺詞是很有啓發的:“我只能在鋼琴有限的琴鍵上彈奏出無限的音樂,我不能在無盡的世界去彈奏”,“陸地上的人們爲什麼總是想那麼多”,“那麼大,在那麼多的街中選擇一條,選擇一棟房子,選擇一個女人,選擇……那麼多的選擇”。拋開主人公的恐懼,單單從一方面來說,他是一個偉大的人,至少他不貪心,只選擇了音樂和海,他活得簡單,活着是一種修行,至少說他這種修行是我們現代人所缺失的。

昨天看了奮鬥,沒有特別起伏的劇情,唯一的優點我覺得還是臺詞的經典,能讓我記住的亮點也就是陸濤最後參加設計大賽說的一段話,不過原話我也記不起了。追求理想的同時丟掉了很多,這些真的不是我們想要的,如果說追求和慾望是人類發展的基礎的話,那麼我覺得這是一種藉口,是一種辯解,人活着的最終目的是什麼?是幸福,本來追求幸福的道路應該是直線的,然而我們現在追求的卻是享受,走的是曲線,我們錯誤的把空虛的享受當成了幸福。我很喜歡看愛情片,尤其是韓劇和文藝片,我覺得他們講述的是一種很幼稚很簡單的故事,但是在這些影片中我看到了唯美,那種讓人相信這個世界不只是只有金錢,我們可以追求的東西有很多。人是矛盾的,即便心裏是希望過簡單快樂的生活,然而因爲虛榮心,因爲自己的慾望,讓自己過得好累,可能這就是爲什麼我們大部分人被稱爲凡夫俗子的原因吧!

活着就是讓我們的心強大起來,讓我們的心找到方向,當我們找到心的方向併爲之奮鬥的時候,那時候應該是在享受,應該是幸福吧!

幸福應該就是用心發現美好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