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長征五號發射首飛觀後感

長征五號發射首飛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32W 次

導語:11月3日20時43分,我國最大推力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征五號從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約30分鐘後,載荷組合體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長征五號運載火箭首次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下面是本站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長征五號發射的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長征五號發射首飛觀後感

 長征五號發射觀後感【1】

中國最大火箭長征五號昨日發射成功。據新華社11月3日報道,我國在海南建設的新一代航天發射場,日前正式命名爲“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這是我國自主設計建設的第一座綠色生態環保、完全對外開放的現代化新型航天發射場,將開啓我國發射大推力運載火箭的新徵程。

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是爲適應我國航天事業可持續發展,滿足新型運載火箭和未來航天器發射任務需求,經國務院、中央軍委批准立項,2009年9月開工建設的我國新一代航天發射場,由測試發射、測量控制、通信、氣象、技術勤務保障等五大系統組成,主要承擔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大質量極軌衛星、大噸位空間站、貨運飛船、深空探測器等發射任務。

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主要位於海南省文昌市龍樓鎮,佔地16000餘畝,按照新的測試發射模式,建有長征五號和長征七號兩型運載火箭發射工位、垂直總裝測試廠房和水平轉載測試廠房,航天器總裝測試廠房、航天器加註扣罩廠房、指揮控制中心等,是一座發射能力強、運載效率高、射向範圍寬、安全可靠、生態環保、利於國際合作、世界一流的現代化新型航天發射場。

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蘊含多項技術創新。面對高溫高溼高鹽霧、強降雨強颱風強雷暴等沿海氣候條件,採用綜合控制與防護技術,攻克了地基止水、建築抗風、防腐防雷等一系列工程施工技術難題,實現了複雜自然條件下重大工程建設的突破;全面採用液氫、液氧、煤油等無毒無污染新型推進劑,集約化設計兩型火箭垂直轉運軌道,實現了生態型環保型發射場建設的突破;採用“新三垂一遠”測試發射模式,攻克了新型運載火箭推進劑貯運、加註、控制等技術難關,實現了大推力火箭發射能力的突破;運用自主可控的國產軟硬件開發平臺、一體化試驗任務組織指揮平臺和自動化運行測試的發射場運行管理系統,實現了組織指揮一體化、操作使用遠程化、信息管理網絡化和技術保障智能化。另外,多彈道窄窗口發射、零秒脫落和線性分離等技術的應用,極大滿足了發射需求,有效提高了發射可靠性。

與酒泉、太原、西昌等內陸發射場相比,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具有更加靠近赤道、三面臨海、射向範圍寬等突出優勢。它的建成和投入使用,形成了我國沿海內陸相結合、高低緯度相結合、各種射向範圍相結合的發射場格局,使我國航天發射場整體佈局更爲合理、體系更爲完善;將我國近地軌道(LEO)運載能力提升到25噸、地球同步轉移軌道(GTO)運載能力提升到14噸,進一步縮小了我國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推動了我國由航天大國向航天強國的跨越發展;基本滿足國內外的.衛星發射各種軌道要求,可發射的航天器種類多,進一步提高了商業發射競爭能力,促進了國際合作和擴大對外航天發射服務。同時,隨着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建成投入使用,對於推動航天科普資源發揮最大社會效益,服務“一帶一路”戰略,促進海南經濟社會建設,具有積極意義。

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由北京特種工程設計研究院負責總體工程設計、北京某特種工程技術安裝總隊和9家國家特級企業具體承建,海南省地方政府負責配套建設市政道路、港口碼頭、供水供電等基礎設施。發射場於今年6月25日成功發射了長征七號運載火箭,11月3日發射了長征五號新一代大推力運載火箭,明年上半年將發射“天舟”貨運飛船。未來,我國的探月工程三期飛行器、現代化空間站等都將在這裏發射升空。

 長征五號發射觀後感【2】

11月3日20時43分,我國最大推力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征五號從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約30分鐘後,載荷組合體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長征五號運載火箭首次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此次發射成功,標誌着我國運載火箭實現升級換代,運載能力進入國際先進行列,是中國由航天大國邁向航天強國的重要標誌。

據國家國防科工局、國家航天局介紹,長征五號運載火箭實現了我國液體運載火箭直徑由3.35米至5米的跨越,採用5米直徑芯級,捆綁4枚3.35米直徑助推器,全長約57米,起飛重量約870噸;具備近地軌道25噸級、地球同步轉移軌道14噸級的運載能力,比現役火箭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提升了2.5倍以上。其中,長征五號的芯級,也就是中間主體部分直徑達5米,比一般的火箭主體直徑大了50%,體格壯實,綽號“胖五”。

長征五號代表了我國運載火箭科技創新的最高水平,填補了我國大推力無毒無污染液體火箭發動機的空白,首次採用芯一級2臺50噸級氫氧發動機與4枚助推器各2臺120噸級液氧煤油發動機的組合起飛方案,10臺發動機同時點火,起飛推力達1060噸,實現了我國異型發動機起飛技術的重大突破。

長征五號是實現未來探月工程三期、載人空間站、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等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和重大工程的重要基礎和前提保障。按計劃,2017年嫦娥五號落月採樣返回、2018年發射空間站核心艙、2020年發射火星探測器等任務都將依靠長征五號來實現。

此次長征五號運載火箭搭載的是由遠征二號上面級和實踐十七號衛星組成的載荷組合體。這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238次發射。

 長征五號發射觀後感【3】

2016年10月17日07時30分31秒,神舟十一號飛船搭載着長征二號FY11火箭在酒泉發射場成功發射,入軌後完成與天宮二號的交會對接,形成組合體,航天員將在組合體中工作30天。中國空間站建設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今天,中國最大重型火箭長征五號整裝待發!而在此之前,我國已經先後成功發射新的長征六號、十一號、七號等新一代火箭,形成完整的體系。

每逢出現此類新聞,總會有人問,太空離我們那麼遠,值得我們花費那麼多金錢,冒那麼大風險去探索嗎?航空航天技術又能爲我們普通人的生活帶來什麼改變?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嫦娥之父”歐陽自遠特意撰文,深入淺出地解讀了這個問題,看看吧!

航空航天技術是現代科學技術高度綜合集成的體系,如阿波羅計劃是人類有史以來規模最大、耗資最多的科技項目之一。參加阿波羅計劃的有2萬餘家企業、200多所大學、80多個研究所,總人數超過40萬。

阿波羅計劃的實施,促進了20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的巨型火箭、微波雷達、無線電制導、合成材料、計算機、電子技術、自動控制、真空技術、低溫技術、半導體技術、製造工藝等一大批高技術領域的發展。阿波羅計劃產生了3000多種新技術,推動了科技的進步和工業的繁榮,獲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航空航天活動推動了一系列高新技術的誕生、成長、推廣和應用,催生了一大批新學科的形成、創新、開拓和發展。

航空航天活動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都產生了重大影響,改變了世界的面貌。航空的發展不僅改變了交通運輸的結構,還廣泛應用於空中攝影、大地測繪、地質勘察、資源調查、播種施肥、除草滅蟲、森林防火和環境保護等方面,對傳統生產方式的變革產生了深遠影響。

航天技術直接服務於國民經濟的衆多領域,衛星通信、衛星廣播與電視、衛星氣象預報、衛星導航、衛星資源勘查、災害預報和環境監測等改變了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各種科學探測衛星、天文觀測衛星和科學實驗衛星的應用,拓展了人類的視野,獲得了大量的新發現,更新了人類對地球空間、太陽系和整個宇宙的認識,產生了一系列的新興學科。

航天器爲人類創造了一個具有衆多特殊環境的實驗平臺,開展在高真空、微重力、超低溫、強輻射太空環境中新材料、生物製品和新工藝的綜合研究。

深空探測的開展能帶動一系列先進新興技術的突破與發展,併爲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支撐與服務。

它帶動了人類對生命的起源、太陽系的形成與演化的研究,使比較行星學興起與成長,還推進了太陽活動與小行星撞擊對地球的災害性影響、對地外資源與能源的開發利用、建立月球與火星基地拓展人類生存與發展的空間等領域的進展。深空探測還有助於我們瞭解並保護地球。

航空航天活動已經成爲衡量一個國家科學技術、國防建設和國民經濟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誌。

航空航天活動始終不渝地追求和平開發利用空間,造福全人類的崇高目標,是人類在探索未知世界中成就輝煌而又最令人激動鼓舞的領域;航空航天活動展示出人類最新科技成就的綜合、集成、交匯與創新的完美融合,集中體現了人類探索未知、不畏風險、獻身科學、勇往直前的精神風貌。

因此,普及航空航天知識,弘揚航空航天的科學精神與科學思想,發揚“兩彈一星”和載人航天精神,對於提高全民科學素養,激勵青少年熱愛科學、探索未知的精神都會發揮重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