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電影《三個白癡》觀後感

電影《三個白癡》觀後感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3.02W 次

電影裏的印度人表演確實很誇張,但誇張只是形式,任何電影只要內涵上面是莊重的,揭示的哲理是廣泛可接受的,只要能讓觀衆看到真誠的一面,就是好電影,三個白癡觀後感。一部好電影是需要一定的哲理作爲支撐的,純粹惡搞的電影是不會讓人懷念的。

電影《三個白癡》觀後感

《三個白癡》在詼諧中描繪出了印度現行教育體制的狀況,跟中國教育現狀挺像的,就是從根本上來說的“捨本逐末”,從表現上來說的“揠苗助長”,爲了賺錢而上學,爲了攀比而競爭,人們學習的動機不純。

我對印度的教育體制不瞭解,但作爲中國教育體制的犧牲者,我也是有發言權的。現在的孩子太苦了,經歷那麼慘烈的高考,上了大學,出來後竟然仍是連自己喜歡什麼討厭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都沒有個明確的瞭解。學校只教給我們死讀書不教我們去主動了解社會需求,瞭解怎麼去運用書中知識,培養了大批所謂的“高級知識分子”,說實話,這些“高級知識分子”的學習行爲本質上說,跟街上收破爛的行爲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garbage in ,garbage out”。學校教育和社會基本脫節這是一方面的悲哀。

另一方面就是我們自己對於選擇專業上的無能爲力,不是我們選專業,是專業選我們,或者是我們在擲骰子。高校設置的那幾百號專業,哪個高中畢業的毛頭小子能夠清楚是做什麼的,選專業不就是在擲骰子嗎?能否上那個專業,也不以你之前的相關積累作爲決定因素,而以那些扯淡的語數外數理化課程考試成績作爲唯一標準,很荒唐,其實國外的做法已經是很好的參考了,人家高考只有選學校的擔憂,進去後第一年不分專業,第二年纔開始選擇專業,只是我們所謂的教育體制改革一直雷聲大雨點小,跟不上經濟體制和其他體制改革的步伐。可憐的同學們花了幾年時間學語數外數理化,到大學幾乎大多數知識被扔進了垃圾桶,然後努力學習大學專業知識,畢業後這些知識又被社會揉成一團扔進垃圾桶,到最後真不知道還剩下些什麼,或許真的只剩下一顆冰凍的眼淚吧。

至少,在前面兩場重要的賭博之中,我沒有擲對骰子。

《三個白癡》中有直面這些不合理的東西,男主角是個極其有個人信仰的人,他用自己的言行,反抗着不合理的制度,感染着身邊同是受害者的同學們,他自信,聰慧,極具學習熱情和創新意識,他非常知道自己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身邊的人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然後鼓勵身邊的朋友反抗不合理的現狀,追求真我,雖中途會遭到好友的猜疑和背棄,但仍然堅持不懈的以事實證明打動對方相信自己。

他的執着讓人感動,他救了兩個人,都是因爲他的執着,他救了兩個一般人覺得必定無救之人。

他的感染力讓人敬畏,他釋放了兩顆心,都是因爲他以身作則循循善誘,他釋放了兩個被束縛卻渴望高飛的心,兩個不敢正視自己渴望的人。

電影有褒便有抑,電影的抑表現在對於那些死背書的人的諷刺,其實死背書的人只能說是可憐,倒不至於可惡,可惡的是那種自己明明是愚蠢的還嘲笑諷刺挖苦和自己不同的人,如果一個人死讀書但有自知之明,懂得謙遜禮讓,倒也不會讓人唾棄。

前幾天看過《未知死亡》,從此對寶萊塢刮目相看,於是下了幾部口碑較好的寶萊塢大片,其中就有《三個白癡》。

昨晚跟阿茂吃飯時,正好提到《三個白癡》,不由興趣大增。回宿舍後便看了起來。我驚奇的發現男主演竟然又是阿米爾·汗。

在《未知死亡》裏,他精彩地演繹了一位兼具力量與智慧的硬漢,將男主角兩個截然不同的身份(風度翩翩的幻音公司總裁與凶神惡煞的復仇者)詮釋得幾近完美。而在《三個白癡》裏,年過40的他將一位20歲左右的大學生“蘭徹”演繹得活靈活現恰如其分,不禁感嘆他深厚的“裝嫩”功力,觀後感《三個白癡觀後感》。

2009年《三個白癡》在印度上映後,不僅超越了《阿凡達》,還創下了印度的票房紀錄。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幾點。

一是優秀的劇本,精良的製作。改編自暢銷小說保證了劇本的高水準,影片各種精緻的橋段夾雜着層出不強的笑料又給觀衆提供了愉悅的觀影感受,而緊湊的劇情、張弛有度的節奏、精美的畫面、優越的配樂無疑給《三個白癡》貼上了優質影片的標籤。

最讓我津津樂道的是本片的喜劇風格。它的詼諧幽默,不同於周星馳的無厘頭式喜劇,是另一種極具印度特色的不走尋常路的搞笑風格。《三個白癡》將這種不走尋常路的搞笑風格幾乎發揮到極致,甚至在影片最煽情的時刻也不忘幽一默。

讓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片尾出現的旖旎風光,蔚藍的天空、無暇的白雲、悠悠的遠山、湛藍的湖……我很詫異印度竟能有這般世外桃源的人間仙境。百度一查,原來是素有小西藏之美譽的拉達克地區。據說那裏仍保留着古老的宗教、原始的人文、保守的民風,加上它的雲淡天高,我不禁心馳神往起來。

另外,拉達克位於克什米爾東南部,是中印爭議地區。《三個白癡》正因爲涉及中印領土問題,始終未能在國內公映,實爲一大遺憾。

二是影片直指印度教育體制弊端,引起強烈的社會共鳴。影片以嬉笑怒罵的方式揭露印度填鴨式的教育體制的謬況,宣揚一種自由創新的教育方式。此外,它還觸及了印度很多社會問題,包括貧富差距、人才流失、拜金主義等。這跟中國的現狀極其相似。

片中對填鴨式教育及“一切爲了高分、一切爲了工作”的抨擊,道出無數莘莘學子(就是我們)普遍的心聲,影片在網上流傳後隨即引發中國網友的強烈共鳴,尤其受到青年學生的狂熱追捧。

影片描述的“印度皇家工程學院”,雖不如咱們這些學校照本宣科墨守成規,但一樣唯成績論成敗。我們體驗過高考“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波瀾壯闊驚濤駭浪,所以對片中幾個學生面臨的各種掛科焦慮、排名壓力、未來恐懼,我們簡直感同身受。而影片宣揚的自由創新的教育方式更令我們神往。也只能神往。

三是阿米爾·汗的加盟。他是印度的當紅巨星,在印度影壇有巨大的票房號召力,他的加盟也是影片在印度票房大賣的重要原因。

阿米爾·汗飾演的男主角“蘭徹”是一個理想主義的化身。片頭曲的歌詞正適合給他做註腳:

他如風一般自由

似風箏飛翔天空

他去了哪裏……讓我們去尋覓

我們靠前人指路

但他卻自己鋪路

跌倒,爬起,他無憂無慮的前行

我們爲明日之憂煩惱

他只顧暢想當今

讓每一分鐘活得充實

他來自何處

觸動了我們的心絃之後卻消失

他去了哪裏……讓我們去尋覓

驕陽似火他像一片綠蔭

在無垠的沙漠

他似一片綠洲

他是心傷痛處上,抹的滑滑的香油

我們懼怕,桎梏於蛙井

他無所畏懼,在水中前進

面對濤浪,從不猶豫,迎面直擊

他如雲菜般寂寞漂泊

但是我們最親愛的朋友

他去了哪裏……讓我們去尋覓

我們不會放過你

我們還要繼承

要繼續

蘭徹被很多人認爲是一箇舊體制的革新者。我更喜歡把蘭徹看成是一個革命者。因爲他不僅公然反抗現有體制,還創造了一個新體制——他的學校。他特立獨行,敢於挑戰權威;他抨擊舊制度,鼓勵追求夢想。而他最擅長的,是創新。

其實,我們也擅長“創新”。我們有科技創新、文化創新、藝術創新、商業創新。我們還有“教育創新”、“人才培養創新”。最有創新精神的還屬我們各所高校的校訓:一項針對國內256所高校的調查顯示,我國有27所高校的校訓同爲“嚴謹、勤奮、求實、創新”。可見“創新”在教育領域是多麼的深入人心。

從識字那天起,我們“教育創新”的口號就未曾停歇過,但真正的教育創新又在何方?我們還不是在成績至上的象牙塔裏一如既往地修煉了十幾年?對此,我們當然不會驚慌失措,因爲我們早已習慣,更因爲我們從來不孤單。君不見我們身後那數以千萬計的學弟學妹們,正前赴後繼地爭做“遵依金科玉律,嚴守戒規律文”的“三好”道童。

最難能可貴的是,我們整個的國家都在“創新”,“弘揚創新精神,增強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諸如此類的口號早已遍佈全國各地的大街小巷。

幾年前國家提出了“自主創新”戰略,一時間羣雄響應,爭先恐後走“創新”之路。一股建設“創新型城市”的熱潮隨之興起,短短几年內全國提出建設“創新型城市”的城市已有上百個。

我不禁要問,當“創新”成了喊口號的大熱門時,這還是創新嗎?

好像離題萬里了,倒也無妨,反正回不去了。不如就此作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