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觀後感 > 講座觀後感精選

講座觀後感精選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1.77W 次

講座觀後感篇一:專家講座聽後感想

講座觀後感精選

20xx年2月28日,我有幸聆聽了教育專家龔雄飛的講座。講座圍繞《轉變教師理念,構建高效課堂》,詳細闡述了新課程新理念下的課堂教學如何把知識教活,有效促進學生智慧成長,如何把思想激活。聽了他的講座,我受益匪淺。

一、重視學生思維訓練。記得專家龔雄飛在講思維課堂的構建時說“問題設計最能反映教師水平”“課堂問題要有利於學生思維能力培養”,“教師在課堂上不訓練學生思維能力是最大的缺德”這些智慧的語言猶如一盞明燈,爲我指明瞭今後在備課中我應該如何鑽研教材,如何設計教學方法,這些都要以圍繞思維訓練爲核心。面對二十一世紀世界範圍新技術革命的挑戰,我們培養的學生,頭腦應當更靈活、更機敏。愛因斯坦說:“要是沒有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有創造能力的個人,社會的向上發展就不可能想象。”爲了趕超世界先進的國家,爲了民族的騰飛,爲了使初中學生成爲二十一世紀社會主義建設的主力軍,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注意培養和訓練學生創造思維是十分必要的。

二、讓學生有自己的思想。記得專家龔雄飛說“要讓我們的學生有自己的見解,而不是盲從”。曾看到過這樣一句話:“不願思考推理的人是頑固的,不會推理思考的人是愚昧的,不敢思考推理的是奴隸。”在閱讀教學中,爲了使學生有獨立的見解,我們要創設條件,優化教法,讓學生敢想、會想、肯想。只有允許思想上的自由,纔會有心靈上的解放,纔會有真知灼見的出現,而被禁錮的思想是產生不了獨立的見解的。要使學生敢想,老師就必須熱情鼓勵和細心呵護學生的思想自由,對他們不能有意或無意地哪怕是丁點兒的傷害。

三、尊重學生出現的錯誤。專家龔雄飛說“課堂教學重要捨得讓學生出錯,讓學生在糾錯、啓發中成長”,一直以來,自己在課堂中特別是在講公開課時就害怕學生出錯,以至於禁錮了自己的教學思路,現在聽了專家的話反思自己,看來在課堂教學中老師也要是寬容的。記得看到過這樣一段話“有一位中國小姑娘,隨父母在日本上學,因課堂發言積極,頻受老師表揚。有一天,媽媽問:“你日語基礎那麼差,不怕說錯嗎 ? ”小女孩答 : “不怕,老師說了,教室是出錯的地方。” “教室是出錯的地方。”說得太好了!學生有出錯的“權利”,因爲他們不成熟。學生以學習和接受教育爲主要任務,受教育是他們應享受的社會權利。從這個意義上說,學生完全可以處於“無知”、“無能”和“無德”、“少德”的狀態,正因爲這樣,纔要接受教育。他們在學習成長過程中的各種差錯和困難,需要我們幫助改正和克服。作爲教師的我要善待學生的錯誤,因爲錯誤是重要的教育資源。任何正確的答案和方式,都是通過曲折探索纔得到的。而往往在出錯和改錯的曲折探索過程中,課堂纔是最活的,教學纔是最美的,學生的生命纔是最有價值的。

專家龔雄飛的講座如一場及時雨,讓我在工作中更添一分沉穩與自信。

講座觀後感篇二:講座觀後感

我在聽完這一輪講座之後,感覺實在是受益匪淺,很感謝學校安排了這樣的課,讓我們學到了很多有關藝術這一門類之深奧和博大,然而學的最多的還是有關於設計的一些感悟。 第一次的講座是柳冠中先生給我們的講的,我印象很深刻,他是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責任教授、博士生導師,他講的主題是《設計是人類不被毀滅的第三種智慧》,主要是闡述了他對設計和藝術的一些思維方法。我覺得柳冠中先生的一些想法是很有見地的,譬如說他說的“設計經常講品牌,大家都在做品牌戰略,但往往很多人提到品牌只講牌,並不講品。”這句話得到很多人的認可。這個“品”字可是包含了許多含義的,試想以一下爲什麼是三個“口”而不是一個“口”呢?,他認爲:中國目前正處在這麼一個階段,到處在顯擺,到處在招搖過市,它談不上品。我們講真正的“品”是一種適可而止,是一種我們現在所說的要有節制生存,就是我們現在講的可持續發展的概念。而我們講的設計的觀念和如何評價一個好的設計,絕對要留有餘地,千萬不要做過頭。我也非常認同他的觀點。

我從中的感悟是中國現在是奢侈品消費第二的國家,國人都以家中有奢侈品而驕傲,這不是一個好的現象。從中國的文化傳統來講,“節儉是中華名族的美德”,這句話永不會過時,難道我們不應該繼續發揚下去嗎?從中國的設計角度來講,中國的品牌卻是屈指可數的,我們應該把注意力放在中國的品牌設計上,讓別國都來買中國的設計的奢侈品,這纔是國人值得驕傲之處。

他還說:“真正生活的問題,被大家忽略的問題,這個才應該是我們所講的設計的思路。”

的確,我們一直在思考怎樣才能做出好的設計,但卻沒發現答案就在身邊。另外,他對設計的認識的很深,他認爲:“設計從專業的角度來講是一種能力,從設計師的角度來說是一個技巧,但是設計僅僅從這個角度認識的話,就太侷限了。設計是人跟大自然,跟社會和諧的一種智慧,或者我們的思考方式。”所以設計是遠遠早於科技和藝術的。簡單來說,設計一直在人類的進程過程充當着催化、引導和調整人和自然,人和社會的角色,所以設計的本身,它的本質就是一種整合的創新,它不僅僅是某一個專業的創新,它最終靠的是整合廣博的知識和資源的結構關係。

具體來講,設計的作用是引導人們的審美觀念,使之成爲健康的審美觀,以合理的生存方式生活,另一方面,要從思維方式上來講,我們應完成從造物到謀事的變化,不要追求“最”,倒不是說在設計上不能追求“最”,而是說不要一直陷入在追求“最“的境界裏,那樣只會一直在自我的圈子裏打轉,所以說應該在適應特定的條件、情況下,爲別人考慮,才能達到在藝術上更高的境地和作爲。在方式上,不要盲目的去追求技術、手段,本質纔是在重要的。也就是說,你既要把自己放在設計體系裏,又不能埋沒在技巧中,正如一句話所說:“人們並非被事物所擾亂,而是被對事物的看法所擾亂。”這其中的奧妙也可以歸結爲一句話:“因勢利導,適可而止; 超以象外,得其圜中” 然而這其中的奧妙還需要各位去仔細的品味了,而在設計某一樣東西時,還應把對象的需要、特性……一一滿足這些的同時,也應融入自己的設計理念,這樣設計出來的產品才更具有創新性。

以上都是從柳冠中先生的精彩講座中所感悟出來的,他不僅給了我們很多和設計有關的方向,還使我們今後在專業學習上有了更加明確的目標

還有一個使我印象深刻的是身爲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環境藝術設計教授蘇丹的講座,他的講座有些是關於環境藝術設計,因爲我是學環境藝術設計的,所以就對這方面很是關注,而蘇丹教授的演講最後得到了學生的滿堂喝彩。

蘇丹教授講的範圍很廣,不僅開闊了我們的視野,還使我們有了努力奮鬥的目標,他指出中國的設計現在缺少一種野性,野性指的是一種難以馴服的生性。如(唐) 韋應物 《述園鹿》詩:“野性本難畜,玩習亦逾年。” 又如沈從文《湘行散記·虎雛再遇記》:“眉眼還是那麼有精神,有野性。”中國的設計缺少野性,這與中國的教育模式是有很大的關係的,學校就像是一個工廠,生產的都是一個模子的學生,磨沒了學生的棱角和野性,從而使得中國的設計特缺少一種野性,國內知名的設計人餘靜贛在會上建議中國的設計教育界能夠增加設計哲學的課程,培養學生們的“野性”。

他說,“野性”是當代中國年輕的學子需要的,中國人歷來缺少“野性”

,我們的民族也一直缺少“野性”,這阻礙了中國人的創造力和想象力。“

作爲廣東省建築裝飾行業協會副會長、廬山藝術特訓營的創辦人,餘靜贛甚至認爲他們這一代設計師“是失敗的一代”。他說,日本平均每年能出現一位重量級的設計大師,而我們大量的建築都由國際友人幫助設計,“中國的設計就像中國足球一樣,總是走不出國門”。

中央美術學院建築學院副院長王鐵也發現,教學中最大的問題就是學生們不敢想象。“你敢想象,這比任何資產都重要。”王鐵說,不具備想象力就無法成爲高素質的設計人才。

雖然中國的設計現況正如上所述,但現在中國的一些設計院校也已經開始了教育方式的轉變,激發學生的想象,我相信中國的設計師不會再被人認爲是“失敗的一代”中國的設計總有一天會走出國門的!

另外,蘇丹教授認爲,設計是解決問題的方式,設計最重要的是功能。他通過分析農業時代、工業時代和當代的設計特點,指出國內設計專業教育只注重設計外在形式的誤區。蘇丹教授還與大家分享了自己在意大利、瑞士、德國、日本、韓國等國當代前沿設計展會上的見聞,認爲當代藝術設計的作品都在告訴大家,現代設計越來越關注人與自然、人與機器、人與設計之間的關係,正在向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數字化科學領域滲透,向着更高、更廣的維度發展。

蘇丹教授還仔細的介紹了幾位國外建築設計大師,如kazuyo sejima,rem kodhaas,ryue nishizawa,並且還介紹了他們的一些大作,使我們大開眼界,後來我上網去搜索了這些大師的信息,瞭解了很多有關建築的東西,然後,蘇丹教授介紹一些著名的國外設計大展,如威尼斯,德國,巴西等國家的設計大展,最後,還說到了國外的一些頂尖的設計院校,講他們是如何的教育學生,而學生的作品也是很棒的,同時,蘇丹教授還鼓勵我們要好好學習設計,將來使中國的設計處於世界的頂尖之處。

還有許多的講座都還沒提到,其餘的講座也使我獲益的不少,這一輪的講座真的可以說是使我受益良多,希望學校還能多開一些這樣的講座。

講座觀後感篇三:法制講座觀後感

人生會面臨許多選擇,當你正處於十字路口而不知道該何去何從時,你將如何抉擇?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人不能明辨是非,因而選錯了道路,讓自己後悔一生,尤其是我們青少年。因此,爲了增強我們青少年的學法、普法意識,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我們學校舉行了“法制教育專題報告會”。爲我們作報告的是我校法制教育副校長紀榮利老師。本次報告會的主題是:預防未成年人犯罪。這對於我們來說是一場及時雨,它讓我們清醒地看到自身的不足。很多案例的發生讓我們爲那些誤入歧途的青少年大爲惋惜,在惋惜之餘,我們也認識到他們是法律無知者,在法律面前沒有“敬畏”之心,只因一時衝動而鑄成大錯。

紀老師首先給我們講述了一個案例:某高級技工學校的學生王某,利用網絡傳播犯罪方法,從而受到了法律的制裁。王某僅僅是一個在校學生,一個未成年人,卻犯了罪。是什麼原因讓青少年犯罪的呢?紀老師給我們總結了一下,主要是因爲不聽家長、老師的教誨,法律意識淡薄,辨別是非、好壞的能力較弱,以至於攜帶管制刀具、打架鬥毆、偷盜、吸毒、販毒等,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 一個個鮮活的案例,讓我們知道了那些與我們年齡相仿的青少年是如何走上犯罪道路的。

我想,根本原因是他們的法律意識淡薄,總認爲自己做的是小事,等釀成大錯時後悔已經晚了。在這些案例中,有很多人是因爲一時衝動才犯了罪。預防違法犯罪,首先要不斷提高法律意識,增強法制觀念,維護法律的尊嚴,依法守法。我們青少年要從自我做起,從小事做起,勿以善小而不爲,勿以惡小而爲之。其次,要提高自己的辨別能力,增強控制力,做事要沉着冷靜,要分清自己該做的事和不該做的事。第三,在交友方面,更要增強判斷力,謹慎交友,從而更好地發展自我。

這次法制教育報告會是一次發人深省的心靈教誨,爲我們青少年上了很好的一課。我們應牢記其中的道理,努力學習,好好做人,讓自己的生命之船在正確的航線上行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