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包法利夫人讀後感5篇

包法利夫人讀後感5篇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52W 次

《包法利夫人》是法國作家福樓拜的代表作。在這本小說中,福樓拜塑造了包法利夫人這一經典形象,下面給大家分享包法利夫人的讀後感,一起來看看吧!

包法利夫人讀後感5篇

  包法利夫人讀後感1

這兩天在工作之餘,閱讀了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被女主角艾瑪坎坷的愛情之路深深地震撼!一個普通家庭出身的艾瑪,在修道院長大,閱讀了很多浪漫主義的文學作品,愛好音樂,繪畫,刺繡,想過上流社會一樣的生活。在對愛情還存在種種幻想的年齡,她嫁給了一位平凡的醫生—包法利先生,她以爲包法利先生就是她充滿幻想的白馬王子。可在婚後不久,艾瑪就發現包法利的談吐庸俗,行爲邋遢,與他無法進行交流。包法利也理解不了艾瑪的思想。他因爲愛她而將她寵愛的過份,他在物質上儘量滿足她的要求,他以爲艾瑪很幸福,可他永遠都不知道夫妻之間還少不了思想溝通。艾瑪期盼的浪漫的愛情與現實平凡乏味的包法利愛情相差甚遠。她鬱鬱寡歡,尤其在參加一場舞會後,包法利認爲艾瑪需要換個新環境。

在他們一家遷移到一個新的地方,艾瑪遇見了萊昻。一個和她心靈共通的英俊男人,有她欣賞的音樂水平,博學的知識,幽默的談吐,在兩人壓抑着感情的痛苦下,萊昻離開了,艾瑪後悔她沒有把他留下,她病了,直到遇見羅多夫,一個情場高手,在耍盡手段得到艾瑪後,只爲了玩弄她,而艾瑪卻全身心的投入進這場婚外情,在準備私奔的那天,羅多夫利用謊話欺騙了艾瑪,拋棄了艾瑪,這個可憐的女人再一次病了,她的包法利根本沒有察覺她的變化,只是以爲她發的是神經病。

爲了讓艾瑪散散心,包法利帶她到巴黎聽歌劇,偶然地又遇見了萊昻,二人像乾柴遇見烈火,此後艾瑪變得十足虛榮,也爲了留住萊昻在身邊,她對他寵愛有加。在她的兩段婚外情中,艾瑪被投機商利用,欠的債利滾利,在收到法院傳票後,艾瑪到處借錢,也包括她的兩個情夫,可他們冷漠的拒絕了幫助她,艾瑪徹底崩潰了,服毒自殺。

我覺得包法利也是一個不錯的人,他雖然醫術水平不高,但他心地善良,早出晚歸的看病,對艾瑪付出全心全意的愛,對家庭是個很負責的男人,錯只錯在和沒有共同語言的人結婚,而他本人的木納,不解風情實在無法滿足心思細膩,滿懷浪漫和充滿"小資情調"的艾瑪。艾瑪一直在追求她理想中的愛情,而她最初的選擇就已經錯了,現實向她證明她最後是賠了自己又折兵。她不滿足平庸單調的愛情,而她所追求的愛情也許只能存在幻想中。

現實中的愛情,如果兩個人情投意合,我想還是平平淡淡的好,畢竟細水長流嘛,不要像乾柴烈火很快只剩下了灰燼。

  包法利夫人讀後感2

這本書看了很久,還經歷了地震中的幾個月,到今天才有時間寫寫讀後感。《包法利夫人》是我看福樓拜的第一本作品。很喜歡,不是喜歡他在書中設計的情節,而是喜歡作者在書中所運用的精湛描寫方法。他把書中各人物的內心世界刻畫得很好,特別是女主角內心世界的變化。當你看到這本書裏描寫的情節時,你會感到故事就像發生在你眼前一樣活靈活現。莫泊桑的作品也是如此,這種現實主義風格的作品永遠不過世,很有教育意義。

教育是個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事情。接受什麼的教育就有什麼樣的人生。這與當今社會中的部份家庭一樣,不切實際的教育只能養成孩子不切實際的生活方式,最關健是助長了孩子的虛榮心,會害她們一輩子。書中女主人公愛瑪本是個善良純樸的鄉村少女,由於其父受時代的影響而把愛瑪送到修道院受到些與自己出身完全不同的貴族教育和受浪漫小說的影響,成天幻想做一個出入上流社會的貴婦人。她不顧自己在家庭中的責任而像飛蛾撲火一樣追求婚外感情,渴望得到浪漫愛情的刺激。心比天高,命如紙薄。她恰恰嫁給一個醫術不高的庸醫、不懂感情的懦夫。任何動物色膽包天。原本就渴望愛情激情的愛瑪,在丈夫對一切都很木訥世界裏,她便有機會和條件放縱自己的道德和貞操,最後在不真實的一件件風流事件中墮落成墮落的婦人。

愛瑪是悲哀的。悲哀在她不但沒在婚姻裏得到嚮往的愛情激情,而遇到的是感情遲鈍的懦夫。懦夫不健全的情感一開始就註定了他的妻子必定會給他戴綠帽子。他的第一任妻子竟然是個45歲的寡婦他都能忍受,這是一般人都不能接受的。當我看到這節故事時,真感到奇怪,世上還有這樣的男人。每個人都很在乎自己的第一次感情,不然,那來的“初戀難忘”之談,可包法利的初戀是母親給他安排的寡婦,這是包法利的悲哀之處。

人生難免幾許不如意,也許有的人有好的初戀而沒有好的婚姻,也許有的人有好的婚姻而沒有好的初戀。愛瑪同樣在沒經歷初戀便直接進入了婚姻,有人說先結婚後戀愛,她在進入婚姻殿堂後也沒有嚐到戀愛的滋味。人的有些經歷在合適的年齡和時間段裏必須去經歷和體會,不然便會情感缺失。愛瑪不正是在她這種感情缺失的情況下紅杏出牆的嗎?古今中外有多少婚外感情是經得起現實的證明呢。愛瑪在不真實、不切實際的婚外情迷失了方向,她幻想着自己遇到的人都會像在修道院看的浪漫小說中一樣富有激情。

感情是需要表達來傳遞的。包法利的一切都像沒放鹽的菜湯一樣束然無味,木訥呆板,一味的忍讓。牆內有花,牆外香。這樣愛瑪便聽信了別人對她的甜言蜜語。這種甜言蜜語那怕她知道是不真實的也想聽,因爲她同樣是個具有聽覺動物特性的女性,因爲沒有人對她講過好聽的話語,她同樣具有女性的情感特質。情感的缺失使她比別的女人更需要從他人的讚美聲中來得到別人對自己的認可,沒有談過戀愛的愛瑪確實是需要有個人來愛她,所以我認爲愛瑪出軌,在她當時的社會和家庭條件下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和許多風流事件一樣,女性十有八九都是感情的失敗者。十九世紀的愛瑪也不例外。教育要接受好的一面,不要把虛幻的東西帶到現實中來。現實與理想總是有差別,當理想中的一切沒有出現在現實中時,我們更應乎合實際地生活,不應該把沒得到的歸結爲命運的安排。當生活不如意時,要自己調整好心態,在繁華和虛榮裏,不要迷失了方向,要真切地知道自己當下的處境和責任,幻想中虛度光陰總會有後悔的一天。

  包法利夫人讀後感3

長篇小說《包法利夫人》是福樓拜的代表作。作者以簡潔而細膩的文筆,通過一個富有激情的婦女愛瑪的經歷,再現了19世紀中期法國的社會生活。《包法利夫人》的藝術形式使它成爲近代小說的一個新轉機。從《包法利夫人》問世以後,小說家知道即使是小說,也要精雕細琢。這不僅是一部模範小說,也是一篇模範散文。但是,《包法利夫人》也爲作者帶來了麻煩。許多人對號入座,批評福樓拜這部書"破壞社會道德和宗教",他還被法院傳了去:原來是有人告他"有傷風化"。這時許多讀者紛紛向福樓拜表示同情和支持,甚至連一向反對他的浪漫主義作家也爲他辯護。法庭上,經過一番激烈的辯論,作家被宣告無罪——由此可見《包法利夫人》的影響。

書中的女主人公愛瑪出生在外省的一個還算富裕的農家。她從小在修道院接受教育。在那期間,愛瑪迷上了看小說,尤其是那些有關男女情愛的書。書中男主人公不是伯爵就是子爵,這讓她深深地着迷了。小說中的情節使她對愛情充滿了童話般的幻想,以爲結婚就可以實現她的願望。在機緣巧合下,愛瑪嫁給了醫生夏爾。可是在婚後才發現一切遠沒有想象中的美好。在蜜月裏,她體驗不到快樂,在此後的相處中,她發現自己的丈夫是個膽小懦弱,遲鈍無能的人。她心中的白馬王子在哪生活在她看來變得不再絢麗多姿,只不過是日復一日的活着罷了。

這時萊昂闖入了她的生活,他們有着共同的愛好,在頻繁的交談中,萊昂發現自己漸漸愛上了這個有夫之婦可萊昂不敢向愛瑪袒露自己的心跡,他怕被愛瑪拒絕最後選擇了逃避,去了巴黎。愛瑪在萊昂離開之後才後悔沒有挽留他。可隨着時間的推移,懷念被漸漸沖淡了,另一個男人走了進來。

羅多爾夫第一次見到愛瑪就被她與衆不同的氣質深深地吸引了。於是乎他暗暗下決心一定要把這個女人弄到手,他很自信自己能夠成功,因爲他有錢。羅多爾夫用盡花言巧語是愛瑪神昏顛倒,她的虛榮心迅速膨脹起來。一開始愛瑪有過猶豫,但在羅多爾夫一波又一波的攻勢下,她臣服了。愛瑪覺得自己終於找到了小說中嚮往的生活,感到既刺激又欣喜。可是愛瑪的獨佔欲很強,久而久之,羅多爾夫對她產生了厭倦。當愛瑪下定決心拋棄眼下的生活,和羅多爾夫雙宿雙飛時,他退縮了。羅多爾夫覺得一切都是逢場做戲罷了。他狠心的寫下了一封信,可笑的事文字中完美的掩飾着自身的疲倦,反之把一切都歸咎於"命運"二字,極力地推卸責任。他無情的走了,好像一切都沒發生過似的走了。愛瑪崩潰了,從此一蹶不振。

最終她積債如山陷入身敗名裂的絕境。愛瑪求助於她的情夫,但他們在這時卻像個縮頭烏龜似的避之不及,沒有人願意伸出援助之手。在這一刻,危急自身利益的時候,世間醜態在愛瑪眼前展露無遺。她走投無路了,最後選擇了死亡。

愛瑪,也就是包法利夫人是一個悲劇人物。她追求浪漫的愛情,奢華的生活,卻不知她所處的環境給不了她想要的。當愛情建立在物質基礎上時,就註定了它的悲劇結果,無論過程如何使人沉淪,結局都只有一個。是誰使她走向了絕路。是人們的冷漠淡然使她求助無門,還是自己對命運的臣服,最終導致了愛瑪的悲劇,或許可以說是當時的社會逼得她服毒自殺的。

現實與理想總會有差別,當現實於理想中的情況不同時,我們不應該把這一切歸結爲命運的安排。當我們遇到挫折或者意外時,或許這是上天給我們一次調整心態的機會。在繁華和虛榮裏,也許你會忘了自己的正面目。但要知道自己擁有的,珍惜自己獲得的,不要總陷入沒有結果的幻想中,來虛度光陰。那樣你最後一無所有。從先在起我們的命運聯繫着所做的每一件事。我始終相信我不是奇蹟但我可以創造奇蹟。

  包法利夫人讀後感4

缺乏智慧的幻想產生怪物,與智慧相結合的幻想是藝術之母和奇蹟之源。——哥雅

這部小說的主人公艾瑪(即包法利夫人)就是個充滿愛情幻想的人,但由於缺乏理智與思考,她的愛情幻想最終把她拉進死亡的深淵。

艾瑪,是一個深受浪漫主義文學影響的富裕農家獨生女,原期待通過結婚來實現她的愛情幻想,但丈夫包法利的平庸和無能卻使她大爲失望。她先後碰到了年輕的實習生萊昂和情場老手羅多夫,渴望在他們身上得到她所向往的愛情和激情,但一個軟弱無能,一個對她始亂終棄。最後,在她最需要幫助的時候,這些人卻一個個斷然的將她拋棄,艾瑪的心靈受到重創而又走投無路,最後選擇了自殺。她終於爲她的浪漫主義幻想和行爲付出了最慘重的代價。

幻想不只是停留在腦海之中,更多的是付出行動。

像張海迪,從小時就高位截癱,在別人看來她的一生是無望了,做什麼都是徒勞的,可她卻不甘命運的蹂躪,發奮學習,用鏡子反射來看書,最後張海迪以她驚人的毅力學會了四國外語,還成爲了碩士、博士!她用行動闡述了幻想變成現實的奧祕。

愛因斯坦,小時被認爲是傻瓜、笨蛋,可後來人家不也成爲了名譽全球的物理學家了嗎!

自古人們就有上天、飛翔、探索宇宙的幻想,這在以前看起來似乎不可能,可如今,隨着科技的發展,飛機、火箭不照樣造出來了嗎!

可見,無論做什麼,努力纔是硬道理!古人云“吃得苦中苦,方爲人上人”,所以即使是幻想,只要努力去實現,就一定能夢想成真!可千萬不能像小說中的艾瑪一樣整日停留在幻想之中,最終走向毀滅。

幻想雖貶,但不努力只怕連一點點念想都將成爲奢望。所以,朋友,請讓我們腳踏實地地向夢想前進!

  包法利夫人讀後感5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鄉村醫生的夫人紅杏出牆,最終債臺高築,在社會的壓迫和良心的譴責下飲毒自盡。這則新聞是如此的中規中矩,老套陳舊,福樓拜卻敏銳地捕捉到了那空洞的虛情假意。“每個微笑都掩飾着一個無聊的哈欠,每分歡樂都包藏着一句詛咒,每種樂趣都遮蓋着一種厭惡”,在人性冷漠的十九世紀,他毅然提起筆,一氣呵成,冷靜得近乎於殘酷地將這個故事娓娓道來——這就是《包法利夫人》的一生。

她是一個端莊優雅的鄉下女孩,宗教的薰陶給予了她獨一無二的魅力和浪漫。“她夢想過小竹房子的生活,尤其是有位好心的小哥哥,情意纏綿,爬上比鐘樓還要高的大樹去摘紅果子,或者赤着腳在沙灘上跑,給你抱來一個鳥巢”,她又“衷心尊敬那些出名或者不幸的婦女”,沉浸在羅曼蒂克的緬想中。

當這個花季少女遇上了鄉村醫生包法利時,對愛情的渴望促使着她很快就結了婚。然而平庸的生活卻讓不安分的愛瑪大失所望,她悔恨,因爲自己的婚姻像鐵索一樣牢牢的束縛住了自己,她渴望能過上上流社會的生活,這種慾望在那個時代看來是多麼的蒼白無力而又令人覺得好笑,就像是一個衣不遮體,食不果腹的莊稼漢突然成了出入各種晚宴的侯爵,這就是天方夜譚!

愛瑪的悲劇就是從這裏萌芽,而那紙醉迷津的生活像瘋狂的荊棘,在她的腦海裏不可遏制地蔓延,緊緊勒住了她的心,把她的生活勒出道道血痕,劃得支離破碎,當然,這些都是後話了。

她開始試圖轉變丈夫,包法利先生,卻怒不可遏地發現她先生是那樣的迂腐和頑固,他“談吐象人行道一樣平板,見解庸俗,如同來往行人一般衣著尋常,激不起情緒,也激不起笑或者夢想”,不會游泳、不會比劍,不會放槍,這與她心目中的生活似乎背道而馳。

她開始與貴族羅道夫幽會,而這纔是她戲劇般生涯的開始。

沒錯,她的生活在我們眼中看來是個不折不扣的悲劇,她的一生從未得到過真正的幸福,在一次次的唾棄中艱難地爬起,在冷眼鄙視中搖擺不定的她有過夢想,有過虛榮,有過青春美貌,有過多愁善感,而這一切留給她的卻是絕望的深淵。她在生命中的綻放是那樣短暫,生如夏花的絢爛在片刻駐足過後便將她無情地拋給了貪婪和慾望。

而這一生,她得到了什麼呢?

不帶絲毫溫情和憐憫的文字間是對人性的抨擊,那上了鏽的鐵籠子鎖住了一個少女最真誠的念想和最單純的靈魂。她的墮落必有她的過錯,可誰又能說這不是社會使然呢?這個一生都帶着枷鎖在落滿灰塵的角落裏起舞的女孩是那樣渴望幸福,在一味追求金錢和地位的社會裏,誰又能說這個一直追隨自己不曾丟失的夢想的她不讓人肅然起敬呢?

從另一角度去審視,這個不幸的女孩在讓人唏噓之餘,在讓人爲其深思之時,她不曾停下的腳步也走進了我們心靈的最深處,那火一般的熱情和直率坦誠的話語是最初的她,也是最終的她——這算是她生命中最後一點溫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