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範文 > 讀後感 > 《包法利夫人》讀後感四篇大綱

《包法利夫人》讀後感四篇大綱

推薦人: 來源: 閱讀: 2.1W 次

篇一

《包法利夫人》讀後感四篇

這本書的故事背景是在資產階級社會下形成,作者之寫作手法充斥着浪漫抒情卻又寫實諷刺。揭露資本主義社會殘害人性,甚至吞噬人的罪惡本質的黑暗面。一切取自於人性的根源與環境的影響,以冷靜客觀的筆調描述一位被社會壓榨的婦女的悲慘一生。

包法利夫人從小在修道院接受教育。在那期間,愛瑪迷上了看小說,尤其是那些有關男女情愛的書。書中男主人公不是伯爵就是子爵,這讓她深深地着迷了。就因爲這樣,包法利夫人才會不滿於醫生夏爾的膽小懦弱,遲鈍無能。就因爲這樣,她才踏上了尋找理想中的愛情之路。但當時的法國正在被黑雲籠罩。她最終在被騙與人的只求自身利益之中結束了她的一生。

包法利夫人是一個悲劇人物。她追求浪漫的愛情,奢華的生活,卻不知她所處的環境給不了她想要的。當愛情建立在物質基礎上時,就註定了它的悲劇結果,無論過程如何使人沉淪,結局都只有一個。是誰使她走向了絕路?是人們的冷漠淡然使她求助無門,還是自己對命運的屈服?最終導致了愛瑪的悲劇,或許可以說是當時的社會逼得她服毒自殺的!

現實與理想總會有差別,當現實於理想中的情況不同時,我們不應該把這一切歸結爲命運的安排。當我們遇到挫折或者意外時,或許這是上天給我們一次調整心態的機會。當命運在現實社會中不妥協時,這就是現實的殘酷。不是想象的會和現實相同。完全不盡然,因爲包法利夫人就是一個現實與理想的化身。

包法利夫人造成的悲劇啓發我們如果遇到這樣的女人,千萬不要像包法利先生那樣癡迷其中,不可自拔,最後弄得家毀人亡。所以我們要時刻保持一顆清醒的頭腦,大致明確自己的傾向,珍視自己身邊的幸福。也同時提醒廣大青年學生一定要定位好,認清自己的經濟地位,明確階段,不做超階段的消費,適度適量符合自身經濟狀況的消費纔可能長久的發展。

在現實面前,夢想和許諾是多麼可笑!生活還在繼續而悲劇還在不斷上演,現實中不要過多追求虛幻的世界,我們要在現實生活中活出自我,誰都不會代替你,應爲你爲自己而活。至於夢想,誰沒有夢想在自己的認真的過每一天的同時夢想的大門會想你打開!

篇二

我曾讀過很多書,其中《包法利夫人》給我留下了最深的印象。查爾斯的父母讓他退了學,並叫他學醫。

隨後,查爾斯在多特成爲了一名醫生,娶了一個名叫迪耶普的有錢的寡婦。因爲迪耶普是一個醜陋的老女人,她一直試圖控制家庭的一切。她總是抱怨她的一切,問查爾斯要一個劑量的藥物和一點愛,查爾斯根本不愛她。事實上,當他去醫治魯奧先生時,他便愛上了老魯奧的女兒,一個名叫艾瑪的年輕女子。迪耶普去世後,查爾斯就與艾瑪結了婚。現在,艾瑪成了包法利夫人。

如果艾瑪就像迪耶普一樣,是一個平常的女人,我認爲,查爾斯也許能和她永遠快樂地生活在一起。然而,事實上,艾瑪是一個美麗的,年輕的,受過良好教育的女子。在她心目中,她的丈夫應該是英俊,機智,有風度,具有吸引力的。

在她的眼裏,丈夫查爾斯並不是一位完美的丈夫。所以當我們知道艾瑪最後成了魯道夫和列昂的情婦時,我們並沒有感到萬分詫異。但可悲的是,魯道夫並不是她真正的愛人,列昂也不是。因爲購買東西又借了一大筆錢,包法利夫人必須支付八千弗朗西絲。然而,她支付不了這麼大一筆錢,所以她向魯道夫和列昂尋求幫助。但是他們根本不愛艾瑪,只把她當成生活的調味料,沒有一個人願意幫助她。故事的結局非常悲慘,艾瑪對生活感到絕望,對愛情心死,最後選擇了自殺。艾瑪死後,查爾斯也出人意料地猝死了。他們的小女兒,伯特,被送往cotton—mill謀生。

當你遇到一個非常愛你,但你卻對他(她)沒有感覺時,你會選擇和他(她)在一起嗎?或當你愛的人不愛你時,你會將他(她)栓在自己身邊嗎?這就是我想和你討論的,當我讀這本小說後。當然,不同的人對於這個問題肯定會有不同的回答。有一種觀點是:如果你喜歡一個人,勇敢追求,即使她或他不愛你,死磨硬泡,直到她或他答應和你在一起。另一種觀點是,既然你愛的人不愛你,那麼就放棄吧,看着我們所愛的人能夠幸福,不就已經足夠了嗎?我們無法判斷哪個是正確的,但我偏愛後者,如果你追求的人對你就是不感興趣,無論你做什麼,都不可能會贏得他(她)的心吧。就比如你自己遇上一個很愛你的人,但你一點也不愛他,無論他(她)對你有多好,你也很難會愛上他(她)。

在中國歷史上,男人的社會地位要高於女人。有些男人會迫使自己心愛的女人和他們結婚。很不幸的是,這些女人沒有權利說“不”。我不認爲這樣的婚姻會是幸福的。他們都不會感到快樂。中國有句古語:強扭的瓜不甜。事實上,如果你讀過《包法利夫人》,你就會知道,是查爾斯選擇了艾瑪做他的妻子。艾瑪的父親—老魯奧也對查爾斯能夠娶他的女兒感到十分的滿意,因爲艾瑪太聰明,不適合做農活。艾瑪並沒有深入瞭解過查爾斯,便糊里糊塗的嫁給了他。因此他們的悲劇結局從開始就這樣註定了。

愛情是一個永恆的話題。很多人畢生都在尋找自己的真愛。但它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遇到一個你愛並愛你的人,是很難很難的。最後,我想說的是,也許只有你經歷過了,纔會知道你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吧。

篇三

小說《包法利夫人》是福樓拜的代表作,小說描寫的主要內容是外省的一個比較富裕的農民的女兒愛瑪悲劇的一生。愛瑪本是一個小資產階級的女子,她自幼在修道院附設的寄宿女校修業,受着貴族式的教育,學會了貴族式的禮儀和談吐,喜歡讀一些浪漫主義的小說,夢想着能有美滿幸福的愛情,過上奢華的生活。但是當她成年之後,父親把她嫁給了一個庸碌無能的醫生,夏爾。包法利。婚後的生活對愛瑪來說是平淡無奇的,沒有什麼能夠引起她的興趣,沒有感到愛情帶來的幸福。

她漸漸的對包法利失去了感覺,越看他越感覺難受,越感覺到自己的婚姻生活的不幸。可是夏爾,卻是自始至終的傻傻的愛着愛瑪,一刻都沒有改變過。由於愛瑪厭倦了小城鎮的生活,所以夏爾爲了逗她開心,解除她的煩悶,於是冒着失業的危險遷到了繁華的永鎮居住。在這,包法利的事業並不是很順利,可是爲了滿足她的要求,他還是儘自己的最大努力掙錢,努力使她開心,可是這並沒有讓她感到,反而讓她覺得他更加令人討厭。

由於愛瑪對自己的婚姻生活的不滿,所以當她有幸參加一個貴族的挽回的時候,遇上了體面、高貴的爵爺和貴婦人,那種珠光寶氣的豪華氣派生活纔是她想要的。一個偶然的機會,她認識了地主羅多夫,她經不住他的誘惑,所以投入了他的懷抱。由於愛瑪受過良好的教育,所以她有着較開放的思想,給人的感覺是一個輕挑的女子,她深深的愛着羅多夫,可是羅多夫對她則是一種利用與誘惑,利用她的美貌和輕信,誘惑她投入自己的懷抱。“她確實很漂亮,他從來沒玩過這麼坦率的女人,這種不放蕩的愛情,對他來說不但很新鮮而且越出了輕易到手的常規,使他深深得意,有十分動情。

愛瑪的狂熱,根據他小市儈的心理,本是不屑一顧的,但因爲狂熱的對象是他,所以他內心深處又感到心醉神迷。既然愛情已穩如泰山,那他就可以放肆不拘,不知不覺態度也有了變化,他不再像往日那樣,說一些感動她熱淚盈眶的甜言蜜語做一些讓她心旌搖曳的熱烈吻抱。就這樣,以前沐浴着她的偉大的愛河,水位不斷下降,已經看得見河牀的泥沙了。她還不願相信,反而倍加溫存體貼。而羅多夫則越來越冷淡,越來越無所謂了。

最後因爲八千法郎,包法力夫人沒有辦法只得服毒自殺,把這個爛攤子交給了包法利一個人來處理。臨死之前,她心中萬事皆空,不在乎人世間的一切煩惱了,對愛情的不忠,無恥的勾當,折磨她的貪慾與她不再相干了。包法利先生在妻子死後,他不肯別人動妻子的遺物,不停地還妻子欠下的債,意志消沉,最後,他得知了妻子出軌的真相。當他遇見了羅多夫並與他交談的時候他竟然說這不怪他,就在當天,他痛苦地死去。把他的女兒交給了自己的母親撫養,可是很不幸的是,他的母親也在同年死去,於是又交給了愛瑪的父親可是她的父親癱瘓在牀無法撫養,只得寄養在一個遠房姨媽那裏,而姨媽家境貧寒,爲了謀生如今只好把她送進一個沙場當童工,真可謂是禍不單行。小小的年紀就要承受這麼多。而這所有的一切都源自他們那個錯誤的婚姻,源自包法利夫人的難以滿足的慾望。她一生追求的虛無縹緲的愛情最終葬送了她,葬送了深深愛着她的丈夫,也葬送了整個家。

雖說每個人都有夢想,每個人都有權利去追求自己的夢想,包法利夫人追求自己的理想無可厚非,可是她追求的夢想是建立在包法利的痛苦之上的,是不能被贊成與認可的`。固然她的遭遇有時代的錯誤,但更多的是她自己的錯,她不是個偉人,她唯一能做的,就是在現有的時代中活出自己的精彩,而不是一味的抱怨與不滿!

篇四

重讀的周克希先生的復譯本《包法利夫人》,他在序言中,提到儒勒·德·戈吉耶由小說而發明“包法利主義”這個名詞,定義爲“人所具的的把自己設想成另一個樣子的能力”。其實,這已經囊括了包法利夫人命運的所有性質。多情和善感,追究起來,竟只是“把自己設想成另一個樣子的能力”,終因“設想”和真實力量懸殊,跟循既定的邏輯,形成整個事件的因果的骨骼。可事情卻又遠不是一個定義那麼簡單,如同現實一樣,“設想成爲另一個樣子的能力”是一個漫長的複雜的日常過程,這個過程是因果的骨骼上的血脈、肌肉、豐富敏感的神經,也是決定它不是定義而是小說的全部理由。

還是要引用權威的語錄,序言中提到的左拉的話。如左拉這樣同是所謂自然主義者,他是能夠了解寫實的工作性質:“以《包法利夫人》爲典型的自然主義小說的首要特徵,便是準確地複製生活,排除任何故事性成分。作品的結構僅在於選擇場景以及某種和諧的展開秩序……”“場景”、“和諧的展開秩序”,便是寫實的美學要素。那麼,“設想成爲另一個樣子的能力”,及遭致滅亡,是經由如何的“場景”與“展開秩序”而實現的呢?

設想成爲另一個樣子的能力,是從愛瑪十三歲的時候,開始孕育培養的。那一年,她被父親送去修道院讀書。愛瑪在修道院裏並沒有如通常那樣感到壓抑,相反,她以她的所好攫取了多愁善感的養料。宗教、教義、宗教儀式,還有修女,爲她組織了一個不真實的夢幻世界,她在此沉醉不醒。這是她浪漫的天性所致,也多少因爲外省修道院的人性的氣質。修女們對待愛瑪非常友愛,懺悔時,神父纏綿的絮語,講道中引用情人、婚姻的比喻,同學們偷帶進來互相傳看的精美畫冊,還有那個每月來修道院一星期做針線的老姑娘,唱古老的情歌,講故事,說新聞,甚至散播小說這種世俗讀物。在這裏,終因爲遠離中心而綱紀鬆懈。於是,修道院便“充滿溫情”。愛瑪的感傷性格在此得到豐厚褊狹的營養,她對生活的想象,即“歡愉,激情,陶醉”的概念,也在此完成。在這些概念化的想象之下,蘊含較深又細水長流的日常生活,就顯得太平淡了,平淡到她認爲是個錯誤。

她是在與包法利醫生結婚之後,尖銳地意識到這個錯誤。此前,閨閣的生活再是沉悶,到底還說是有出路的,出路就是結婚。居住分散的外省鄉間,又不是世家出身,婚姻的機會其實很有限。於是,當包法利這個鄉間醫生一旦出現,她便將幸福的指望交給了他,而緊接着就感到了失望。包法利這個笨人,實在是有着感人的愛,即便是對他從未愛過的前妻,也含着溫情,何況是他深愛的愛瑪。“他情不自禁地經常要去撫摸她的梳子、戒指和披巾”;他對她言聽計從;爲了換個她樂意的環境,不惜放棄他好不容易立足行醫的託斯特,遷去永鎮;在愛瑪死後,還按着她的喜好行事;他終於發現愛瑪不忠實的證據,被嫉妒打擊得一蹶不振的時候,當他久久望着妻子的情人羅多爾夫,“他彷彿又見着了跟她有關的一樣東西”,竟也嫌隙盡釋。這樣的愛是愛瑪沒有從書上讀過的,因此便是在她想象之外。“而她又沒法理解自己不曾身經的事情”,這其實是致命的缺陷,她的世界就是那麼狹小,她沒有體驗的情感於她都是不存在的。由於她對客觀的外界缺乏理解,或者說理解的願望,她纔可能一任發展“設想成另一個樣子的能力”,走入幻覺的深淵。

如同《包法利夫人》的副題“外省風俗”,包法利醫生就是“外省風俗”的最好體現。他比愛瑪更早登場,也更晚退場,是爲愛瑪的劇情演出序幕和尾聲。這大約就是左拉所說的,“和諧的展開秩序”,命運的因素依着自然的規律漸次進入,逐步形成事端,又在事畢會留下影響。小說的開頭便是幼年的包法利入學讀書。這是一個老實、呆笨、心底淳厚、少見識但盡職守責的孩子,有多少鄉村醫生是用這樣的坯子做成。他們巡遊鄉間,會的就那麼幾手,可卻包治百病。有治不好的,也不見怪,因爲有上帝召喚做後盾呢!而醫生的品格就是見證。像愛瑪這樣一個鄉下地主的女兒,與好名聲的包法利醫生結婚,已是她的福分。再不會有更加出奇制勝的機遇了,除非出現神話,比如辛德瑞拉的故事。而性格嚴謹的自然主義向來不製造神話,他們從不企圖扭轉“普通生活的平常進程”,於是他們便也無法扼止愛瑪,這一個沉溺於自我幻覺的女人,一廂情願地製造神話。當然,他們同樣無法扼止生活的進程不斷地擊破她的臆造的神話。